上海话声调的优选论分析-09重修-李云靖
- 格式:doc
- 大小:161.00 KB
- 文档页数:9
《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
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小议汉语语音史上的“橄榄形”现象
麦耘
从来论《切韵》的性质,有“单一音系说”和“综合音系说”。典型的“单一音系说”现在很少人持有了,但有近似的“文学语言音系说”及“部分综合音系说”,仍与“南北古今大综合音系说”对立(1)。笔者本人是“文学语言说”和“部分综合说”的支持者,换言之,笔者是不同意“大综合说”的。
“大综合说”的论点之一是:《切韵》音系非常复杂,比现代北京音及其他任何汉语方言都要复杂,从《切韵》到现代的语音演变趋势是简化,另一方面,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的上古音也比《切韵》简单,这样从上古到《切韵》又是简化,如果中古音真的像《切韵》这么复杂或近似这么复杂,汉语语音系统就会呈现出“简一繁一简”的“橄榄形”的演变轨迹,而这种发展是不合常理的。
对于这个问题,一向有不同看法,下面举两位近些年对此发表意见的学者作为两种对立观点的代表。张光宇(贤豹)先生说:
他们(引者按:指“《切韵》单一音系说”的持有者)把《诗经》摆在最上面或最左边,从这个较为简单的系统,他们划线分化成为较为复杂的《切韵》系统——庞大的系统。如果工作到此为止,倒看不出什么罅漏和缺点。可是一旦从《切韵》再出发,线条就和从《诗经》到《切韵》完全相反,而形成一个橄榄形。从《诗经》到《切韵》是分化过程,从《切韵》到方言是归并过程。这是完全不符合语言实际的图画。(张1984:5)
而持相反意见的陈振寰先生则说:
考虑到人类思维活动的不断丰富、社会交际活动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增加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因而使音系繁化,人类发音器官及其功能在语言实践中的不断完善,为音系繁化提供了条件;同时,考虑到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语音以外成分(词汇、语法等)的组织结构日趋精密、复杂,表达的手段日趋丰富,可以替代语音的某些别义作用(例如,词的构成由单音节到多音节,语句结构由简到繁、由单层次到多层次等),又成为语音繁化的一种逆向因素。因此,就整个语音体系来说,我们相信汉语音系经过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又趋于简化的过程。(陈1986:20-21)
语言文学研究
《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类型的优选论分析》述评
巩韦丽 赵 瑾
(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本文对《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类型的优选论分析》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各章节的梗概和特色,并且 对该书的特点进行了简评,旨在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优选论在方言连读变调中的应用及优选论在国内音系学界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优选论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类型
1. 引言
《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类型的优选论分析》是山东人民出 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有关优选论应用 于汉语连读变调类型研究的著作。作者翟红华系山东农业 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是中国语音学会 学术委员会委员、亚洲英语教师协会会员。翟红华教授研究 方向主要为语音学及音系学,曾师从我国著名音系学研究 学者复旦大学马秋武教授,参与并承担多项与语音及音系 学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及省级社科项目。
全书210页,共八章,以优选论为理论基础,以分析山东 方言连读变调类型为人点进一步探讨调域制CR与型制 C C汉语方言连读变类型中的 作用,是一优选论应用于汉语方言连读变类型研究的著作,是教 人 社科 项 项 。我 分 ,要 的点。
优选论是以表层制约为核心的音系学理论,这一理论 制 的语言 的类型变化。优选论 是一类型学研究,
制 的汉语方言中的 I 变 。优选论为论基础,以分析山东方言连读变调类型为切人点进一步探讨CR与CC即Constraint*of Register■(调域制约条件)与Constraints of Contours(调型制约 )在汉语方言连读变类型构建中的交互作用。汉语方言连读变的大类型,变,调型变;调
从近代汉语声韵母系统到普通话声韵母系统(麦耘2009讲义之一)普通话声韵母的一种分析方法:设立-ɻ-介音,并把介音视为声母的构成音素之一。
表1 普通话声母系统(比较表5:蓝字为《早梅诗》所无。“无”指不直接对应。)
闭 塞音 擦 响 音
不送气 送 气 音 鼻音 非鼻音
[m]
f[f] m
前部位(唇) b [p] p[pʰ]
[x] ○[Ǿ]/r[ɻ]
h
后部位(软腭)/零部位ɡ [k] k[kʰ]
[l]
中部位(齿/无咝音 d [t] t[tʰ] n[n] l
龈/后龈/硬腭)带咝音z[ts]/j[tɕ]/zh[tʂ]c[tsʰ]/q[tɕʰ]/ch[tʂʰ]s[s]/x[ɕ]/sh[ʂ]
表2 普通话韵母系统(比较表6:蓝字为《中原音韵》所无)
开口 合 口 卷舌开口卷舌合口 齐齿 撮口
-i [ ï (ɿ )] [ɻï (ʅ )] i [ ji]
u [wu] [ɻwu] ü[ɥy]
ɑ [a] uɑ [wa] [ɻa] [ɻwa]iɑ [ ja]
ie [ jɛ] üe[ɥɛ]
o [o]/e [ɜ] uo [wo] [ɻɜ] [ɻwo]
er[ɚ]
ɑi [aj] uai [waj] [ɻaj] [ɻwaj]
ei [ɘj] uei [wɘj] [ɻɘj] [ɻwɘj]
ɑo [aw] [ɻaw]iɑo [ jaw]
ou [ow] [ɻow]iou [ jow]
ɑn [an] uɑn [wan] [ɻan] [ɻwan]iɑn [ jɛn]üɑn[ɥɛn]
en [ɘn] uen [wɘn] [ɻɘn] [ɻwɘn]in [ jin]ün [ɥyn]
吴语声调的音区特征、曲拱特征、调类合并和包络式变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俐李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每种方言的声调都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层级装置,既有共时层,也有历时层,既有静态层,也有动态层。从全息论的角度看,属于声调系统的每个单元都应带有该系统的全部信息。从以上观念出发,我们对声调系统及其研究有如下认识:
1.单字调系统是声调原生系统历史发展的积淀,与古代声调关系密切;连读调系统是以单字调系统为基础的现时活动状态,与共时演变关系密切;
2. 连读调通过单字调与历史相连,而连读调自身的模式又携带着共时演变和未来发展的信息,因此,考察单字调与连读调的矛盾对立关系,有助于研究声调的演变轨迹和趋势。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单字调系统和连读调系统的特征及二者的矛盾对立关系入手,考察吴语声调的变化。
单字调系统的基本特征是音区特征和曲拱特征,连读调系统的特征主要是连调模式特征。吴语单字调系统的音区特征简单,但曲拱特征复杂;连调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类化程度比较高。吴语的单字调出现明显的合并现象,这与单字调系统和连读调系统的上述特征关系密切。以下分四节讨论:一、吴语单字调系统的特征;二、吴语连调系统的特征;三、吴语的调类合并现象;四、演变模式和演变原因拟测。
一、吴语单字调系统的特征:音区特征简单,曲拱特征复杂
1.1 吴语声调音区特征简单
音区指声调音域的分区。声调音域指声调音高的活动范围,存在于最高音高和最低音高之间。声调音域可分区,传统语音学分为五个音区,用五度制表述。如果转换成高(H)中(M) 低(L)三区,即H=4、5(度),M=3(度),L=1、2(度)。体现声调音区特征的基本单元是调素,大体说来,用五度制描述的声调调值,一个数值就相当于一个调素。而体现调素组合的音区特征可以用调域中线来描述。调域中线是一定声调组合单位中的最高调素和最低调素的平均音高值。调素组合的最小单元是调型,在一个调型中,高调素和低调素的平均值即该调型的调域中线,比如声调[24],其调域中线为(2+4)÷2=3,再如声调[214],其调域中线为(1+4)÷2=2.5,[24]的调域中线要高于[214]。一个声调系统所有单字调的调域中线的平均值即为该声调系统的静态调域中线。[1]有了调素的高低类型和调域中线这两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具体测量一个声调系统的音区特征。
基于标注的上海口音普通话语音变化分析
陈肖霞1、郑方23、李净2李爱军1、殷治纲1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
2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技术中心
3北京得意音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本文是通过对一个上海普通话语音语料库进行标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和分析而完成的。本文考察的问题包括:发音人语音变化的分布状况、不同语体的比较、声、韵母特点分析等方面。从分析结果看,上海普通话具有方言影响明显、语流音变与方言影响同时存在的特点。
1 引言
上海话属于我国的吴语方言,在声、韵、调上都有明显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上海普通话则是带有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与北京人所说的普通话也有明显不同。对上海普通话的大规模建库和标注,对研究语音特征和语音识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3]。
2研究方法
研究语料包括100位上海发音人所发的朗读(read speech)和自然口语(spontaneous speech)语料,由得意公司和清华大学录音。标注符号采用拼音和针对上海话而特别制定的一些符号,由得意音通公司的郑方制定。标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语音室承担。标注采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
3数据统计分析
3.1 语体语音变化情况
发音人由于个人、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普通话水平有差异,根据普通话测试水平,可以将发音人分为三级六等。这里所说的语音变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说他们说的普通话受到方言的影响(又称为方言普通话[4]);其二是说一般语音学意义上的连续话语中出现的语流音变。这里给出了发音人在两种语体中语音
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述评①
郭利霞②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 要]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描写成果令人瞩目,内容可分为词层面、句法层面、系
统描写等。朱德熙开创的把方言语法研究、历史语法研究和标准语语法研究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
路子对后来的方言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福祥把历史语言学、方言、语法史结合起来的研
究路子也很值得重视。方言语法研究的角度、范围、方法、队伍进展显著,但研究表现出了极强的
不平衡性,今后应从调查和描写等六个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方言语法;描写;解释;研究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7)06-0052-10
零、引言
赵元任在1926年发表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被认为是第一篇汉语方言语法的比较论文,他的《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对23个方言点的语助词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后方言语法研究一直门庭冷落。直到1979年我国第一份方言学术杂志《方言》创刊,1981年我国第一个全国方言学会成立,情况才逐渐改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朱德熙致力于结合方言语法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其中《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1980)被游汝杰(2004)称为“赵元任以来最有分量的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论文”。八十年代后期,方言语法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描写方面有了长足进步,1988年出版了朱德熙的《上海市区方言志》;比较研究也成果斐然,黄伯荣主编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1996)所收的研究成果截止到1991年,汇集了全国250多个方言点的505篇比较重要的方言语法资料,基本上反映了九十年代以前汉语方言语法调查和研究的成果。
上海话声调的优选论分析
李云靖1马秋武2
(1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2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上海话声调的底层形式为H(T1)、M(T2/T4)和L(T3/T5)。底层形式在Align(Tone, L , Word, L)、StressedWord-H、mora-Tone、Default-L、StressedSyl-H-Closeness、Align(Tone, R, Word, R)等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下实现了由底层到表层的转换过程。我们的分析使上海话声调系统的描述得到了迄今最彻底的简化,揭示了上海话声调系统的实质,并证明除了音高特征以外,重音位置也应该是调类的内在特征,清晰地阐明了多字调与首字的关系,加深了对上海话声调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上海话声调优选论
零、引言
上海话作为吴语中重要的一支历来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其中对其声调的研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上海话声调有新派和老派之分,在连读变调上有些差别(Sherard 1972;沈同1981,1981-1982;许宝华等1981-1983)。本文的分析将基于新派的材料进行。上海话多字调(二字及以上,下同)由于同单字调不同,所以传统上称作连读变调,并分为广用式和窄用式两种(许宝华等1981-1983)。本文认为单字调与广用式变调属于一个层次,窄用式变调属于另外一个层次。单字调和广用式变调都是底层调在韵律单位内的实现形式,所以本文将单字调和广用式变调统称为“声调”。窄用式变调是相邻韵律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变调,属于比声调更高的一个层次。本文将只讨论由单字调和广用式变调构成的基本声调系统。
《方言》1979.1—2003.3篇目索引
本《索引》里有重出篇目,这些文章的作者均是两人以上,为了便于从作者角度查找,每位作者都单独出一次。
李荣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1
叶祥苓苏州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1
陈承融平阳方言记略1979.1
陈汉清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方言的差别1979.1
朱建颂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方言的差别1979.1
本刊使用的音标1979.1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1979.2
范继淹重庆方言“下”字的分化1979.2
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2
贺巍获嘉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2
王辅世广西龙胜伶话记略(上)1979.2
方言工作者调查表1979.1
稿约1979.2
廖綸璣《拍掌知音》影印本1979.2
黄典诚《拍掌知音》说明1979.2
施文涛宁波方言本字考1979.3
白宛如北京方言本字考1979.3
罗杰瑞闽语里的“治”字1979.3
第一届吴语研究联络会议1979.3
司马侃欧美之吴语研究1979.3
桥本万太郎现代吴语的类型学1979.3
熊正辉南昌方言的子尾1979.3
郑张尚芳温州方言的儿尾1979.3
王辅世广西龙胜伶话记略(下)1979.3
关于英文稿1979.3
稿约1979.3
张盛裕潮阳方言的文白异读1979.4
罗杰瑞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1979.4
熊正辉南昌方言的声调及其演变1979.4
张惠英崇明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4
朱德熙篙屈栾解1979.4
张家茂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1979.4
叶祥苓再论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1979.4
编者按1979.4
杨乾明评《汉语方言词汇》温州部分1979.4
当代语言学 第6卷2004年第1期45-56页,北京
二十世纪汉语声调理论的研究综述
刘俐李南京师范大学
提要20世纪汉语声调的理论研究经历了四个时期:(1)声调是音节内有辨义作用的一种相对音
高的理论研究;(2)声调是音位的理论之争;(3)声调的自主音段说;(4)声调的优选论研究。音高
说是声调自然属性的理论,音位说是声调语言属性的理论,自主音段说是声调与音段关系及声调
生成的理论,声调的优选说是声调变化和组合的系统规则的理论。
关键词汉语声调理论20世纪自主音段优选论
20世纪汉语声调的理论认识和研究大致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的关于声调的自然属性研究,即声调是音节内有辨义作用的一种相对音高的研究。第二个时期是50、60年代,关于声调的语言属性研究,即声调在音系中的音位归属研究。第三个时期从80年代至今,开始进行声调自身构成以及声调与音段关系的研究,即非线性音系学的研究。第四个时期自90年代中期至今,开始运用优选论研究声调组合过程中的制约规则系列。第一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已成共识,被广泛接受和传播,目前国内的整体认识集中于此。第三阶段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第四阶段刚起步。
1.古代的声调理论
在20世纪之前,汉语声调的理论研究和认识有一个漫长的延缓期。一千多年前,汉语声调被发现。声调所以被发现是因为它辨义。因此,当梁武帝询问沈约!何为四声∀时,沈约的回答是讨好的!天子圣哲∀。隋朝的 切韵 将声调与声母、韵母分立,表明古人对汉语音节的认识,显示出古贤的声调音位意识。他们将音节结构分层级,视声母、韵母为一级(今谓音段单位),声调为另一级(今谓超音段单位),两级合为音节。古贤对音节和声调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将声调与声母、韵母二分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光芒闪烁,成为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非线性音系学的一块基石。它启发了美国语言学家,!创立了韵律单位层级说,促成了生成音系学、非线性音系学的发展##汉语音韵学的音节结构说原来是一种普遍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原理已被普遍接受,其惊人的解释力令许多音系学家震惊。(徐通锵1998)∀古贤发现的音节结构模式是人类语音的普遍结构规律。但很可惜,汉语音节结构说的价值直到20世纪后半期才被发现。
作者: 李戬
作者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武汉410073
出版物刊名: 安阳工学院学报
页码: 38-4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优选论;云南方言;连续变调
摘要:首先对云南方言的单字发音特点做了分析,然后在优选论框架内,对两字组轻声变调情况做了分析研究,通过7个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对候选项进行综合评估,得到的结论是云南方言不仅具有北方方言语言特征,还具有自身地域语言的语音特征。结果表明,优选论可以对云南方言轻声连读变调形式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