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4《两极格局的结束》精品教学设计(共1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29.44 KB
- 文档页数:13
《两极格局的结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
2、理解:冷战思维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冷战结束后潜在的和平威胁。
3、运用: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同时也认识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过程中的紧张与缓和极大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从中再探究出争霸中的美苏与中国的内在关系。
2、归纳比较: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同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论从史出: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与争夺,既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稳定局势,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国际社会,特别为当今人类的发展、国际政治的走向提供了值得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利用教材引言导入:
教师在多媒体打出下列材料:
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在一次电视演说中提出了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实行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把进攻美国的战略弹道导弹拦截和摧毁在到达美国本土之前。后来,有人借用一部科幻电影的名字,把这项防御计划称之为“星球大战计划”。
教师问:美国为了同苏联争霸,为什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那么在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双方的争霸态势怎样?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80年代美苏竞争态势的转变:
总体态势:美攻苏守,美对苏采取强硬措施,苏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收缩。
具体表现:苏联由全面进攻转向收缩;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以“缓和”促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2、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
1981年1月20日,里根入主白宫,提出“扩军抗苏,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的全球战略。他认为美国国际地位下降原因在于对苏政策过于软弱,主张强硬对抗苏联扩张,重新确立美国在全世界的领导地位,因而被称为“新遏制战略”。(1)“以实力求和平”:
里根政府大量增加军事开支,加强军事力量,提出“灵活反应战略”,一上台就大幅度增加军费,相继提出开支总额达 15000 亿美元的1982~1986 年的 5 年防务计划,和一个耗资1800 亿美元的增强战略核力量的6年计划,目的是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可以打赢各种形式与规模的战争。为此,大规模扩军备战,拨款研制和部署各种新式兵器,放弃“一个半战争”的观点,强调常规战争是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而且将是以第三世界为主要战场的“低烈度战争”,因此必须加强常规军备,在常规军事力量对比上击倒苏联。1981-1985年,美国军费开支高达1 万亿美元,向113个国家提供了12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到1985年底,美在49个国家驻军51.5万人,占其全部兵力的1/4。
(2)“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是里根政府“以实力求和平”策略的一块基石。
1983年3月23日,里根向全国发表了题为“和平与国家安全”的演说,首次正式提出美国将进行对弹道导弹进行战略防御的研究。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正式名称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计划于1994年开始部署。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外太空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美国的许多盟国,包括英国、意大利、联邦德国、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国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项计划。
计划由“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和“反卫星计划”两部分组成。其预算高达1万多亿美元。拦截系统由天基侦察卫星、天基反导弹卫星组成第一道防线,用常规弹头或定向武器攻击在发射和穿越大气层阶段的战略导弹;由陆基或舰载激光武器摧毁穿出大气层的分离弹头;由天基定向武器、电磁动能武器或陆基或舰载激光武器攻击在再入大气层前阶段飞行的核弹头;用反导导弹、动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毁重返大气层后的“漏网之鱼”。经过上述4道防线,可以确保对来袭核弹的99%摧毁率。同时在核战争发生时,以反卫星武器摧毁敌方的军用卫星,打击削弱敌方的监视、预警、通信、导航能力。
由于系统计划的费用昂贵和技术难度大,加上苏联后来的解体,美国在已经花费了近千亿美元的费用后,于20世纪90年代宣布中止“星球大战计划”。随着美国中央情报局冷战密件曝光,“星球大战”计划被证实是一场彻底的骗局,它只是美国政府为了拖垮苏联而采取的一种宣传手段而已。星球大战计划对美国对苏战略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变美国的核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增强美国威慑的稳定性;以星球大战计划改变美苏竞争的方向,发挥美国的技术优势,向苏联施加更大的压力;以星球大战计划作杠杆,迫使苏联在军控谈判中对美国让步。
(3)意识形态宣传大战:
里根政府还特别针对苏联展开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把苏联称为“罪恶的帝
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1983年,美国国会拨巨款,以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加强宣传攻势。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这两个电台公开承认,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从美国利益出发,通过向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传播国际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内发生的重大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促进苏联、东欧的“言论自由”和“人权原则受到尊重”,即“尊重人权和民主原则、尊重言论自由”“促进自由交流思想”。
3、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11月应美国出版商之约撰写并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这本书中,戈尔巴乔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和关于国际关系的“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是他在苏联执政后的改革哲学。“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是这一哲学的核心。而“公开性”、“民主化”、“多元论”、“人性化和人道主义化”,则是这一哲学的四根支柱。其中,“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福利”,是这一哲学的最高原则。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则是这一哲学衍生出来的政治纲领和社会目标模式。强调在核对抗时代,“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国人民当作敌人来对待。”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造成了思想的混乱,他主张政治上的“多元化”等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4、美苏的“缓和”:签订“中导条约”(1987年)
1987年 12月 8日,美苏首脑在华盛顿签署了历史上第一个销毁核武器的国际条约——《苏美两国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在条约生效后3年内,苏美两国已部署和未部署的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将全部销毁,而且以后也不得试验、生产和拥有这些武器。同时,与这些导弹配套的各种设备和设施也都要销毁。为保证条约的实施,允许双方进行现场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