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方法论的检讨与重整演讲范文-优秀word范文 (8页)
- 格式:docx
- 大小:31.64 KB
- 文档页数:9
朱苏力:关注“真实问题”是前些年关于法律学术研究本土化讨论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实际上涉及的是法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即对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关注必须以中国的真实问题为出发点,因为我们所接受的西方关于法治的经典理论实际上是西方思想家在解决他们的时代和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时的产物,而中国的问题是有独特性的,我们只有在把握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时候,才能作出我们的贡献,包括实践上的和理论上的。
实践上的问题就是解决中国的问题,使中国成为法治国家,而这是不可能依葫芦画瓢就能完成的。
强世功:如果将西方的历史作为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指标或维度,那么中国是一种“压缩的现代化”,因为我们要在近一百年内完成西方在近千年内完成的社会变迁。
我们既要面临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但由于我们与西方存在着同时性,也深切感受到了后现代性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法律与治理的关系。
在西方,从12世纪罗马法复兴到18世纪资产阶级法治的建立,法律在西方主要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以其独特的法律思维、法律知识、法律技术、法律共同体、法律机构等等这些法治的要素,对政治权力形成某种制约。
从19世纪开始,法律成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治理工具,比如人口问题、犯罪问题、贫困问题等。
而中国在向现代国家转型中面临的迫切问题首先是现代化推动的社会治理问题,比如国家政权建设、农村的土地改革、婚嫁家庭问题等等。
由于没有强大的法律传统,也没有成熟的法治构成要素,所谓法律就简单地变成了社会治理的工具。
我们近20年来的法治建设,就是将法律逐步从这种治理工具中解放出来,将法律作为一种独立的自主性的力量。
如现在强调法律的专业化、提高法官的法律素质、进行司法改革等正是如此。
如果以西方法治的发展作为参照系的话,中国的法治发展似乎是一种逆转的西方法治历史。
朱苏力:你说我们与西方相比是一个压缩的、甚至逆转的过程,我同意前一种压缩的说法,倒不一定同意是个逆转的过程,我更倾向认为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2019.08一、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与现代化目标的确立(一)时代主题与“现代化”的内涵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
[1]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不断思考如何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形成了各自的现代化观。
每一代领导集体的现代化观都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都紧扣当时的时代主题,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息息相关。
早在1954年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1956年将这一任务列入当时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中。
此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断思索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内涵。
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将“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文革结束后,经过思想解放大讨论,阶级斗争不再是主旋律。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里,“现代化”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工业、农业等硬指标,而是扩展到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等软实力领域,这标志着党对“现代化”认识的深化到了新的高度。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在党的十二大的基础上再次提到“富强、民主、文明”这样的概念,明确指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宏伟目标,这一概述将“富强”的概念涵括了过去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而“民主”和“文明”的提法则显然具有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含义,它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四个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方法论的检讨与重整演讲范文</Script> 杜宴林毋庸置疑,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愈益显明的成效。
然而,实践中的窘态与理性的求证却让人清醒的看到,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并没有表面上那么乐观与繁荣,恰恰相反,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因为方法论上的误区和偏差——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扭曲,正在或势必偏离现代化轨道,并进而直接导致了当下的窘态与困惑:完美与缺憾的矛盾交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扭曲,滞阻了法制现代化的纵深运行。
对于21世纪的中国法治来说,必须进行方法论的检讨与重整,确保法治的现代化运行。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方法论的检讨。
详细来说,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存在如下方法论上的误区或缺欠:(一)法治的先期热情与神秘忠诚——中国法治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
翻开中国法治的历史,法治没有任何时候象今天这样在中国这般荣光——获得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庶民百姓的关注与垂青,甚至被纳入了基本国策。
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法治的话语没有任何时候象今天这样风靡流行,这也充分显示了法治的勃勃生机与话语的泛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个贩卖法治话语的时代,“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市”……,充分体现了其时代特色的话语霸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性事业。
尽管如此,但在我看来,法治话语的风行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秩序的愿望和渴求,但另一方面,却也刺目的凸现了法治的神秘忠诚和先期热情,中国法治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而对于一个如我们一样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国度来说,要进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缺乏甚至没有理性的代表时代精神的理论作指导,无疑将是一个美妙的设想,为着同样的原因,它也只能是一份神秘的忠诚与先期热情。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本着因果关系的演绎方法进行阐释,准确地说,从中国法治的产生缘由,中国法治与现代意义的法治关系说起。
法治中国大学生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法治中国》。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各国共同的追求。
作为中国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和推动法治建设,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但长期以来却缺乏有效的法治。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法治建设才开始逐渐推进。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体系,法治的道路也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然而,我们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对法治的坚定信仰。
法治是社会公正的保障,也是人权的体现。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不断参与国际交往和合作,法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我们要弘扬法治精神,学习国内外的法治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法治机构的交流,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法治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引入,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习惯。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应该更加注重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法律,增强法律意识。
再次,我们应该倡导公正与公平。
法治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为人民群众的平等权益提供保障。
在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司法公正,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公平竞争的监管,推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只有在公正和公平的基础上,法治才能真正为人民谋幸福。
最后,我们应该形成社会共识,推动法律的普及和执行。
要实现法治中国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政策,让人民群众真正意识到法律的力量。
同时,媒体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强宣传和监督,推动法律的普及和执行。
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法治的良好氛围,我们才能真正建设法治中国。
同学们,法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责任。
让我们以才智和勇气践行法治精神,为法治中国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反思及构想内容摘要:法治是一个蕴涵隽永,又幽韵经年的古老概念,也是当代中国重新焕发生机的时代话题。
本文从中国对法治道路的探索入手,回首二百余年的中国法治化的进程,反思中国法治建设中的诸多障碍,并最终提出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初浅构想。
本文旨对中国法治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作一浅析,望对我国的法治化进程有所裨益。
关键词:法治法律文化法律至上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法治”,并对其优于“一人之治”进行论述,他认为:“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
法律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灵魂)便谁都难免有感情。
”①因而,法治成为人类社会自二千多年来就一直谈论的美好话语。
怀着对法治理想的向往,中国也开始走上了追求法治国家的道路。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今天的依法治国,中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曲折而艰辛。
未来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依旧障碍重重,中国怎样才能披荆斩棘走上法治建设的康庄大道将是本文论述的旨趣所在。
一、法治道路的中国化探索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中,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了宪法,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
但这一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靠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换来的。
(一)近代对中国法治道路的探索不可否认,我们今天所说的法治理论源于西方。
但遗憾的是,追求公正的西方法治理论,是随着殖民扩张的炮火而走向世界的。
当西方武力征服与文化渗透同时到来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最深切的感受是自古未有的异族凌辱而非西方法治。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抵御外国侵略的同时,以林则徐、魏源、龚自珍为首的开明人士注意到了中弱西强的政治、文化上的原因。
在组织“西方战舰图式”、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大炮瞄准法”翻译的同时,还选择了《各国律例》介绍西方法律制度。
19世纪60年代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专制传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大力宣传西方的“法治主义”,其目的是想改中国的君主专制为西方的立宪“法治国”。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浅议演讲范文内容提要:法制现代化是由传统人治型社会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型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标志着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承袭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传统,又迈开了新的步伐。
但是,中国法制现代化面对着发展经济的内外压力,背负着传统的人治包袱,还面对着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都面对的社会稳定问题,使这一过程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历史轨迹。
这就是发展方式上的政府主导性,目标选择的阶段性,价值取向的双重性,以及实现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非协调性。
认识这些特征不仅仅是为了总结历史,更重要的是认识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尊重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学习外国,又不照搬西方。
这是我们走过的路,也是既将走下去的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特征法治实现现代法治是中国有识之士近百年的追求和梦想。
但是,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法治,难以与自然经济相嫁接,更与集权政体和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观念相抵晤,追求现代法治的努力几经磨难,屡遭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全会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历史与现实,并将法治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肥沃土壤,逐步地、分层次地建构现代法治的制度结构与观念体系。
认真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和特征,有助于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治建设道路问题。
一、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背景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开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国内外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它决定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方向和特征。
1.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法制现代化面临的基础性变革中国是一个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一个时间不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法治中国与法治社会发言稿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在此发表关于“法治中国与法治社会”的演讲。
法治,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法治建设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1978年宪法发布,到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再到201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法治在中国的建设进程逐渐完善。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都标志着法治理念在中国社会的深入扎根。
法治的核心理念是平等、公正和公平。
它确保了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公平的规则下享受权利和承担责任。
法治的建设不仅仅关乎国家层面的法律体系完善,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树立法治意识、遵守法律。
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自觉遵守和积极参与,法治社会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法治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在中国,我们呼唤的是一个法规定义明确、法律执行公正、判决公正文明、法官廉洁的法治社会。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强法律宣传和普及,让每个人都明白法律的重要性。
其次,全社会应加强法律教育,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其在面临法律问题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
最后,还应加强司法公正和法治环境的建设,有效防止腐败和滥用权力。
法治社会不仅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法治社会能够增强国家的信誉度,吸引国际投资,促进国家繁荣发展。
同时,一个具备法治精神的社会能够有效消除不公正和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然而,我们要认识到法治建设任重道远。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法制建设涉及面广,任务繁重,难度极大。
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打破利益固化和权力寻租现象,加强监督和制衡机制,确保法治体系的公正和稳固。
在最后,我想引用乌尔巴诺·格里塔尼的话:“胜利不属于持剑之人,而属于持法之人。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法治中国、法治社会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法治中国演讲稿《法治中国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探讨一个关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重要话题——法治中国。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在当今时代,建设法治中国已经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回首过去,我们国家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第一部宪法,到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再到如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法治为我们带来了什么?首先,法治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在法治的框架下,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不受任何非法的侵犯。
无论是言论自由、人身权利还是财产权利,都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和保护。
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让正义得以伸张。
其次,法治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存在。
无论是权贵还是平民,只要违反了法律,都要受到应有的制裁。
通过公正的司法程序,让有罪的人受到惩罚,让无辜的人得到清白,让社会的公平正义得以实现。
再者,法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一个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能够吸引投资、激发创新、保障交易安全,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法治的保障下,企业能够依法经营,市场秩序得以规范,经济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法治中国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权力滥用、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
那么,如何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呢?我们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
让每一个公民都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形成全社会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约束行为的规范,更是保障自身权益的武器。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的法治工作提出展望。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工作人员,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法治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一、回顾过去,我们成绩斐然过去的一年,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完善法治体系。
我们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我们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法治素养,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我们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4. 强化法治保障。
我们加强法治保障体系建设,确保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正视问题,我们任重道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 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公民法治意识淡薄,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
2. 司法公正性有待加强。
一些司法案件存在不公现象,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公信力。
3. 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法治人才短缺,尤其是高层次法治人才。
三、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具体措施如下:1. 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素养。
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2.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3. 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加大对法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法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4. 强化法治保障,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法治保障体系建设,确保法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探讨法治的重要性。
在此,我要感谢我国伟大的法治建设者们,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我们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法治的重要性。
一、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治,就会陷入混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法治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法治是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手段法治的核心是保障人民权益。
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法治的实施,使得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了彰显。
法治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维权途径,使人民群众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依法维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法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法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一个国家,如果缺乏法治,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
法治的实施,有助于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法治有助于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为国家繁荣富强奠定坚实基础。
四、法治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法治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体现了其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制度文明。
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国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个法治国家,更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有利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五、法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法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法治的支撑。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法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复兴。
总之,法治是国家治理、人民权益、社会进步、国家软实力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国家繁荣稳定的保障,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幸福安宁的保障。
在此,我愿以“法治的力量”为题,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一、法治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全体公民、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
法治国家的建设,就是要使宪法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二、法治是社会的稳定器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法治健全,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法治能够规范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使人们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如何维权,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在我国,法治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三、法治是公民的护身符法治是公民的护身符。
在我国,法律是维护公民权益、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工具。
法治使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使公民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能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法治也要求公民履行法定义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四、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
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
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只有法治健全,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五、如何推进法治建设1.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立法质量。
法律法规是法治建设的基石。
我们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立法质量,确保法律法规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3.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执法和司法是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
我们要严格执法,确保法律得到全面、准确、公正的执行;公正司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国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核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而法治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则是培养合格公民、构建法治社会的关键。
在此,我将以“法治教育,播种未来”为题,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法治教育的思考。
一、法治教育的意义1. 培养合格公民法治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
通过法治教育,可以使公民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教育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当公民具备法治观念时,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教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法治教育,可以提高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为国家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二、我国法治教育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法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法治教育普及程度不高虽然我国法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群的法治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法治观念淡薄。
2. 法治教育内容单一目前,我国法治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知识,缺乏对法治精神的培养,导致法治教育效果不佳。
3. 法治教育方式落后传统法治教育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法治教育的建议1. 提高法治教育普及程度政府应加大对法治教育的投入,完善法治教育体系,确保法治教育覆盖全体公民,提高法治教育的普及程度。
2. 丰富法治教育内容法治教育内容应涵盖法律法规知识、法治精神、法律意识等方面,使公民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法治观念。
3. 创新法治教育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手机等,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教育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4. 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培养一批具有丰富法治教育经验和能力的教师,为法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法治苏力除了其所表现的纤弱虚构外,语言符号已不再具有任何价值。
词与物彼此不再相似,而堂·吉诃德却独自迷失其间。
——福柯[1]法律制定者如果对那些会促成非正式合作的社会条件缺乏眼力,他们就可能造就一个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
——埃利克森[2]今天,当我们谈论法治的时候,我们的真正关切是什么?是什么触动了我们对这一古老话题的兴趣?仅仅是知识的兴趣吗?或者仅仅是由于社会的流行?如果是因为社会的流行,那么社会又因何而不断改换话语:从20世纪初的“变法”,到此后的“革命”,再此后的“改革”、“开放”,直至今天的“法治”或“法制”?这些话语之间有没有联系?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在我看来,人们关心法治,表达的是一种深刻的渴求,渴求社会生活的规则有序,而法律就是“使人类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
[3]尽管法学家对法治的定义有所不同,但诸多定义都从不同的方面强调了规则性的统治。
[4]然而,社会的有序和有规则之所以重要,并不是为了社会本身,而是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生活。
因为只有在有序和规则的环境中,人们才可能对未来有一个大致确定的判断,才可能有自觉的、有意义的生活,也才有可能在社会生活中运用个人的知识采取有效的行动、作出种种安排,其努力才是有意义的;这意味着同他人进行广义上的合作,其中既包括诸如合作生产、组织家庭等,也包括不侵犯他人这样的合作。
[5]在一个完全无序的地方,不仅个体生活是悲惨的,没有意义的,而且社会也无法存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尽管人们习惯于将法治同正义、公正这些概念联系起来,但从根本上看,法治回应的是社会生活,是社会的产物,并作为整体来说是功利性的,而不是超验的。
因此,当代中国对法治的呼唤,可以说就是对秩序的呼唤。
但是,必须注意,当代中国社会并不是完全无序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显示出她不可能是无序的;事实上,只要一个社会还可以称之为一个社会,而不是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就不可能是完全无序的。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法治——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必由之路。
法治,是一种制度,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精神。
法治的核心就是社会公正,是不管贫富,皆应平等受到法律保护和公正审判的权利,这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一、什么是法治?法治,首先是指国家和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管治的状态。
法治可以理解为是管治的方式和规则的体现,是对法律的全面尊重和实践。
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是保障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根本手段,是规范一切社会行为的依据,任何人证据可以接受的权利机制。
二、为什么需要法治?法治是为人民服务的,它是唯一能够保障社会公正和维护公平竞争原则的手段。
在法治社会里,不管是社会上位的精英,还是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都应该平等地在法律面前受到保护,这不仅可以维护公共秩序,也可以保障社会平等和谐。
法治是保障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当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就可以通过正规途径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避免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三、法治的主要内容1. 法治要规范社会行为,塑造良好公民个人品质法治的基本原则是依照法律处理一切事务,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必须尊重法律。
每个人居民都应该遵守法律,完成个人义务,保障个人身份和社会安全,并培养公民责任,以维护社会秩序。
2. 法治要确保治安管理应该在保障社会安全的同时,逐步加强日常治安妥善管理。
要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对于不法分子和社会不良行为的治理更应该以法律为准绳。
3. 法治要促进公正义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保证,它能够消除人们心中的不安,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平等发展状况。
4. 法治要保障民主权利民主权利是人民的根本权利,在法治社会里,必须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选举、投票、参政、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方面都应该当做行为准则。
四、强化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法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制——反思与前瞻演讲范文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思想法制现代化法制文明一、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状况自19XX年沈家本“修订法律馆”开馆以来,也即是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崩溃以来的这一百年,也正是中国法制现代化历程的一百年。
20世纪初,沈家本参照德、日、法等国法律全面修订了清朝律例与“西方法系连结“,传统中华法系由此发生解体和蜕变,大陆法系逐渐主宰了中国法律的发展。
……它标志着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
([1].张晋藩《世纪沧桑话法治》载张晋藩主编《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XX.p6)自此以后中国的法制建设经历了一度兴盛到全面废除彻底否定再到20多年前建立现代法制国家的响彻华夏大地,中国法制建设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的法制以及法制建设的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
比如中国法制建设所体现出的价值追求与现代意义的法制国家之间的距离以及与欧美法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人治观念在我们的法制进程中的若隐若现,在以及我国普法教育的现状等方面。
当然客观的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可以是一定的因素,但决不是主要的原因,以至于纯粹将其归于中国特色那更是欺人之谈。
在笔者看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传统法律思想中的负面因素在人们观念中的根深蒂固甚至是有些人的有意利用所造成的。
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之概述及影响当然,在论及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时得先对传统法律思想、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做必要的认识。
传统法律思想是指在一定时代所有支配法律内容全体的更本原理。
那么,所谓之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就是中国持续几千年来各个时代所有支配法律内容全部的根本原理。
(杨洪烈《中国法律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1998年影印p1)总体而言,这种能够“支配中国几千年法律内容全体的根本原理”即是我所说的延续了几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其实质是作为中国文化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
但是这种“儒”不是狭义上的孔孟之道,而是汉初大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儒,此时的儒家文化已被升华为一种集道、法、儒诸家思想为一身的新文化。
2018-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方法论的检讨与重整演讲范文-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方法论的检讨与重整
演讲范文
杜宴林
毋庸置疑,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取得了实质性的
进展和愈益显明的成效。
然而,实践中的窘态与理性的求证却让人清醒的看到,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并没有表面上那么乐观与繁荣,恰恰相反,现代化进程中
的中国法治因为方法论上的误区和偏差——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扭曲,正
在或势必偏离现代化轨道,并进而直接导致了当下的窘态与困惑:完美与缺憾
的矛盾交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扭曲,滞阻了法制现代化的纵深运行。
对于21
世纪的中国法治来说,必须进行方法论的检讨与重整,确保法治的现代化运行。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方法论的检讨。
详细来说,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存在如下方法论上的误区或缺欠:
(一)法治的先期热情与神秘忠诚——中国法治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
翻开中
国法治的历史,法治没有任何时候象今天这样在中国这般荣光——获得了上至
国家领导人,下至庶民百姓的关注与垂青,甚至被纳入了基本国策。
其突出的
表现就是法治的话语没有任何时候象今天这样风靡流行,这也充分显示了法治
的勃勃生机与话语的泛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个贩卖法治话语的时代,“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市”……,充分体现了其时代特
色的话语霸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性事业。
尽管如此,但在我看来,法治话语的风行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秩序的愿望和渴求,但
另一方面,却也刺目的凸现了法治的神秘忠诚和先期热情,中国法治缺乏足够
的理论准备,而对于一个如我们一样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国度来说,要进行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缺乏甚至没有理性的代表时代精神
的理论作指导,无疑将是一个美妙的设想,为着同样的原因,它也只能是一份
神秘的忠诚与先期热情。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本着因果关系的演绎方法进行阐释,准确地说,从中国法治的产生缘由,中国法治与现代意义的法治关系说起。
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法治产生于近代西方文明,是人类走出蒙昧迈入文明的
创造物,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
然而,中国法治由于先天出生的
缺陷,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美国学者昂格尔认为,法治产生于西方
而非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形成现代型法的秩序的历史条件——集团的多
元主义、自然法理论及其超越性宗教的基础[1]。
因而中国形成了主要表现为行政命令方式的官僚法(管理型法),而西方形成了自主、普遍适用的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