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2.47 KB
- 文档页数:3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结识了周边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测、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结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结识。教会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可以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能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结识地球的形状。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可以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
2、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结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地球形状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地球仪等。
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师:同学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三、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球形)
四、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可是人类在探究结识地球的形状时
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那么人类究竟是如何结识地球形状的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今天就踏上人类结识地球形状的路程吧!
五、【设计意图:运用问题引入,运用学生的前概念,使科学课建立在满足学
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样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爱好,使学生带着要探究的问题爱好盎然地进入新课的探究。】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第一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二、学情分析: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
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
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学生提前搜集
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共计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学习一一《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
【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
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
(三)、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
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b)知道不同时期人们对地球有不同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由直观感觉到理性模拟实证,逐渐认识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一、问题导入
师: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穿越时空,一起重温人类认识地球这一曲折历程!
二、探究地球形状
活动一:感受“天圆地方”的合理性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感受天圆地方
师:同学们想象的和当时的人们想的是一样的,他们觉得大地就像一个的大的棋盘,天空就像一个半圆的盖子,罩在大地上面,有一个词语叫“天圆地方”(出示图片-)这时候,凭人类所看到的,大地
是平的(板书“平”),这是最开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想象。是不是与现在相差很大?
活动二:探究地球是个凸面
1、情景预设
观看视频(播放由远及近的小船)学生再次猜测地球的形状
2、模拟实验
(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汇报交流
(3)进行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对地球形状进行再次猜测
3、寻找证据
(1)阅读资料月食
(2)出示月食图片,学生进行观察分析
(3)实验验证
(4)得出结论
汇报:发现半球从侧面验证时并不是一个圆形,也就是只有球形各个角度的影子是圆形的。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地球是一个球形(板书球形)
师:同学们的找的证据很有力,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地球确实是一个球形的了,为此老师还搜集到了世界各地各时的月食图片来充实我们的证据,请看(播放图片)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属于地球和宇宙范畴。教材先通过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以及各种现象引起对地球形状的思考。再通过活动以及两个例子还有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最后是利用科学测量的数据介绍了地球的大小以及内部结构。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与宇宙认识的初步阶段,学好本节内容对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准备。
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缙云实验中学七(4)班的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发现思考。而在生活中,对于神秘的天空以及天文知识他们是无法直接接触的,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介绍,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天文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通过活动演示篮球探究海面上船只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逐步培养利用常见的物品来模拟,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以及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
2、能正确描述地球形状,大小以及内部特点。
。3.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
2、通过对地球的学习,体会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4.STSE: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现代科技测量的地球的大小内部结构,认可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为社会提供帮助。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同学们对地
球也不会陌生,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继而引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Ppt放映古诗、古文、图片介绍古人对地球的三种认识:盖天说、天圆地方、圆盾。
课题:地球的形状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3.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学习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感受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学习难点:
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教学过程:
地球的形状教案
一、教案背景
在学习地球的形状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以下知识: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圆的。本节课将深入探讨地球的形状和它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椭球体。
2. 理解地球的自转造成了赤道的隆起和极区的压扁。
3. 掌握用模型或图表表示地球形状的方法。
4. 了解地球形状对天气、气候和地理状况的影响。
三、教学流程
导入:
1. 让学生回答问题:“你认为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 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并了解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探索地球形状:
1. 展示地球仪或球体模型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的形状。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是否完全是圆的,并让学生给出相关观
察和解释。
认识地球的真实形状:
1. 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椭球体,而不是完全的圆球体。
2. 解释椭球体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
理解地球形状造成的特征:
1. 解释地球的自转造成了赤道的隆起和极区的压扁。
2. 使用适当的图表或模型展示这种形状变化,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这一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天气、气候等。
巩固与拓展:
1.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的理解以及它对我们
生活的影响。
2. 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如航海、气象等。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包括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椭球体,自转造成
赤道的隆起和极区的压扁,以及地球形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对气候和地理状况的影响的短文。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语句通顺,涵盖所学知识。
教案: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形状。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难点:
1. 地球的真正形状。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1. 地球仪。
2. 地球形状的图片。
3. 地球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边界等。
二、新课导入(10分钟)
1. 介绍地球的形状,如: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讲解地球的测量数据,如: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
3. 介绍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如: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运动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1. 分析地球的形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航海、航空、地图绘制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如何被证实,如:地球仪、卫星照片、航海家的航行等。
四、实践活动(10分钟)
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球形状的图片,分析并描述地球的形状。
2.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绘制一幅地球的形状图。
2. 查找地球的相关资料,了解地球的更多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图片等教学资源,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及其相关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形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同课异构《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地球的形状》,是第一课时。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材介绍了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了科学的地球形状的概念。首先,教材以介绍事实的方式说明,人站在地球上,由于视野受限能观察到的只是有限的一部分,也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地球全貌的。接着,提出:“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的形状的?”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材依次向学生介绍古代、近代、现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同学经过近几年对科学的学习,已经有了比较丰厚的科学知识,对学习科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对探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加之现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资源丰富,对于学习了解探究地球的形状来说,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观察地球的形状。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形状的相关挂图、多媒体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地球仪或挂图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
2.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云图的关系。
3. 明白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1. 平面地图和地球仪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云图。
3. 小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用世界地图图片或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带领学生猜
测地球的形状。
2. 探究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常说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
(2)出示地球云图,向学生解释云图上的白色部分是云层。询问学生想一想,云层形成的规律会与地球的形状有关系吗?
(3)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云图上的云的分布情况。学生可以发现,云的分布大
致呈现出一条曲线,这个曲线是等距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3. 概念理解
(1)给学生普及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即类似一个球。
(2)解释为什么地球的形状与云图的分布有关。地球是近乎球体的形状,云
层呈现的分布曲线正好是绕着地球中心,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4. 深化学习
(1)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地球仪模型。学生可以发现,地球仪上有两个特殊的点,一个是北极,一个是南极,两个点连接起来构成地球的轴线。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点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2)解释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
椭球,在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5. 拓展应用
(1)通过拓展问题引导思考:如果一个人站在地球正中心的话,他会怎么感
受地球的形状?
(2)通过展示不同角度俯视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在不同视角下的形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学难点:
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导入:
七年级语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述:“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这里所说的“地球”,大家了解它的形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地球的形状
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
提问:
1、什么是“盖天说”与“浑天说”?
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证明他们的学说的?小结:盖天说认为地在下面,天在上面,自然就是认为地是平的,天像罩子一样罩在上面;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在转,所以地就是蛋黄,天是蛋壳。你相信他们说的吗?你能推翻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看看后人又是怎样推翻他们的说法的。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小结:证明地球是圆的。
《认识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和太阳、月球•样,都是•个球体。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2.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
教学全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择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大球、船模、小球、正方体、手电筒、呈现影子的屏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 .谈话,创设问题情境:出示地球图片,提出问题:地球的形状到底是什样的?你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2 .全班交流
3 .根据学生提出的观点,聚焦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科学实践活动: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1.观察船入港的情景,推测海平面的形状
提出问题
在海边观察从大海的远方驶来的船,会有什么发现?
2)学生交流。
3)谈话:观察从大海的远方班!来的船时,总是先看到船的上部,然后逐渐看到整个船身;而观察向远方驶去的船时刚好相反,总是先看不见船身,然后看不见船的上部,直至船消失在海面的尽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教材以活动为主线,安排了五个活动,以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壳、地幔和地核。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以后学习有关地球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各圈层结构。
2、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运动变化规律。
3、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运动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
大小及各圈层结构。
2、通过观察模型,让学生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运动变化规律。
4、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运动变化规律。
5、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变化规律。
6、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地理环境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5、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7、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8、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9、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0、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6地球的形状》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6课。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假说,到麦哲伦航海旅行,再到人类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当地球的形状第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才最终确认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事实。
本课学生将重历人类认知地球形状的过程。很久以前,人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有一些现象,如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这些现象并不支持古人“天圆地方”的猜测。于是人们猜测地球可能是球形的,而后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为“地圆学”提供了直接证据,人们开始接受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聚焦环节,教师要将学生代入古代的观测条件,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情境营造很重要,也是本课探究的前提。“天圆地方”的观点,是人们根据生活现象观察总结的一个经验性的猜想。但是有一些特殊的生活现象,例如海边的船用望远镜总是先看到帆顶;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探索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和推测,如果地球是方的,就不能出现“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的现象;如果地球是方形的,那么在月球上的影子也应该是方形的,这与我们的生活现象不符合,所以地球可能是球体。如果地球是球体,那么围绕地球走一周,是可以回到起点的。麦哲伦的航海旅行让更多的人接受了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2.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和推测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理解古人观测条件下的认识历程。
2.通过模拟实验来推理和解释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引导学生思考
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探究(30分钟)
1.教师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用小球模拟地球,用灯光
模拟太阳,用纸板模拟月球等,让学生观察并推理地球是球体
的观点。
2.教师让学生模拟海边观察船只和月食的情境,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麦哲伦航海旅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影响。
三、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以及模拟实验对地球是球体的观点的证明。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行星的形状,以及人类如何认识其他行星的形状。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并通过模拟实验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和历史情境的营造,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并能够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推理和
解释地球是球体的观点。同时,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其他行星的形状,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2.模拟实验。教师用大球代表地球,船模代表船只,小球代表太阳,正方体代表地面,手电筒代表太阳光线,呈现影子的屏代表地面上的影子。教师让学生模拟实验,观察船只在海上的影子,发现影子是弯曲的,这就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有曲度的。
地球的形状
李凤 201210240521
1.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课通过想象建立假设、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是球形的过程,是后续学习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地表的迁移等内容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4.教学难点
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5.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实验探究。
6.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学习科学课的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学生对我们的地球的形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整个发展过程却不甚了解。基于此,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从人类最初对地球的认知开始,逐步了解整个认识过程。
7.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教学中采用假设和实验探究,学生在合理的质疑中不断推动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8.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纸船、桌面、球体、伞面、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
9.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时间
教学
环节
教学
目的、意图
教学
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2分钟新课导入
以图片展示激
发学生的好奇
心,用一个个
的疑问引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