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病理学
- 格式:pptx
- 大小:8.15 MB
- 文档页数:36
常见疾病特点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分泌过多醛固酮引起的综合征。
表现为长期高血压伴顽固的低血钾,可以有肌无力、周期性麻痹、咽下或呼吸困难、烦渴、多尿(钾丢失引起尿量增多、口渴、多饮),可有室早或其他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查有低血钾、高血钠、代谢性碱中毒,血和尿醛固酮增加,血浆肾素活性降低,心电图有u波、ST-T变化、QT间期延长。
肾上腺B 超和CT检查可以进一步诊断。
2.嗜铬细胞瘤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节等嗜铬细胞瘤间歇或者持续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表现为阵发性或者持续性高血压,血压上升急骤,伴有头痛、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速,严重者可以有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脑卒中或者高血压伴有血糖升高、代谢亢进。
发作数分钟到数小时,多由诱因引起,如情绪激动、扪触肿瘤部位、体位改变。
血压增高期间测定血尿儿茶酚胺和其代谢产物可以诊断。
VMA肾上腺B超和CT检查可以进一步诊断。
3.皮质醇增多症肾上腺皮质肿瘤或者ACTH瘤分泌大量ACTH导致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糖皮质激素过多,水钠潴留而导致高血压。
可以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毛、皮肤薄、皮肤紫纹、血糖增高等表现。
测定血皮质醇、24小时尿中17-羟及17-酮类固醇增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颅内碟鞍X线检查、肾上腺CT扫描可以病变定位。
4.肾动脉狭窄单侧或者双侧肾动脉狭窄(先天性、炎症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表现为进展迅速或者高血压突然加重,药物治疗无效,舒张压中、重度升高,上腹部或者背部肋脊角可闻及血管杂音,肾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以手术治疗为主。
药物可以使用ACE抑制剂或者钙拮抗剂。
ACE 抑制剂首选,但是可能使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降低,使肾功能恶化,双侧肾动脉狭窄慎用。
5.主动脉缩窄先天性血管畸形,少数多发性大动脉炎,表现为上肢血压增高而下肢血压不高或降低,出现上肢血压高于下肢的反常现象,肩胛间区、胸骨旁、腋部可以由侧支循环动脉的搏动和杂音,腹部听诊可以有血管杂音,股动脉或者其他下肢静脉搏动减弱,主动脉造影可以确定诊断。
内科学知识总结1. 引言内科学是医学的一门学科,涉及人体内部器官的各种疾病和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文将总结一些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常见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
2. 常见疾病2.1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可导致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高血压是指静脉血压持续升高,易导致心脏和血管受损。
心力衰竭是心脏失去正常泵血功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2.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和肺炎等。
COP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呼气困难和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气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喘息、咳嗽和胸闷。
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和胸痛。
2.3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炎症性肠病(IBD)等。
胃溃疡是胃黏膜受损引起的溃疡,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和消化不良。
GERD是胃酸倒流至食管引起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反酸和呕吐。
IBD是指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导致肠道慢性炎症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部疼痛、腹泻和便血。
2.4 其他常见疾病除了上述疾病,内科学还涉及其他常见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和甲状腺疾病等。
糖尿病是指高血糖水平持续升高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和多食。
肾脏疾病涉及肾脏的各种疾病,如肾炎、肾衰竭和尿路感染等。
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和甲减,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心悸和体重变化。
3. 诊断方法内科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几种:3.1 临床检查临床检查是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症状和体征等进行初步判断的方法。
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如听诊、触诊和视诊等。
3.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检测患者体液或组织样本中的生物化学参数来获得诊断信息的方法。
病理重点1.适应:由于内、外环境的改变和刺激因子的作用,细胞和组织经改变自身的代谢、结构和功能,以避免损伤的过程。
2.萎缩: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萎缩,可因细胞数量少或体积小引起。
(生理性和病理性)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增生: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可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5.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由于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成熟细胞的过程。
6.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异常增多的现象。
7.坏死:以酶融性变化为特点的机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8.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以及其他异物的过程。
9.凋亡:指细胞接受某种信号后或受到某些损伤因素作用后,由相关基因调控自身启动的程序性死亡过程。
10.修复:损伤造成机体局部细胞和组织丧失,由邻近健康细胞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11.再生:由同种细胞来完成的修复。
12.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和各种炎细胞组成的幼稚的血管结缔组织。
13.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
14.心衰细胞: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
这种巨噬细胞常在左心衰竭出现。
15.槟榔肝:长期慢性肝淤血时,淤血和脂肪变,以致肝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网络状图纹形似槟榔。
1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7.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的现象。
18.梗死:器官或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坏死。
(贫血性和出血性)19.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产生的防御反应。
20.炎症介质: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发展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征呼吸道疾病是指影响呼吸道正常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些疾病,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一、发病机制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发病机制的介绍。
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
它主要由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引起,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当人体免疫力较低时,这些病原体容易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引发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原体侵入、黏膜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等环节。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是一种以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主要由吸烟引起。
吸入的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导致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从而造成呼吸道阻塞。
此外,持续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自由基对气道的损伤也是COPD发展的重要机制。
3. 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点是气道高反应性和气流受限。
哮喘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气道炎症反应、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黏膜水肿等。
过敏原、感染和刺激物等会引起气道炎症,导致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4. 肺癌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
肺癌的发病机制涉及基因突变、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基质降解和转移等多个过程。
二、病理生理特征不同的呼吸道疾病具有各自特定的病理生理特征。
以下为几种常见呼吸道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的简要介绍。
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鼻塞、咳嗽、咽痛等。
病理上可见鼻腔和咽喉黏膜出现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病毒颗粒或细菌沉积于黏膜上。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患者常常出现气短、咳嗽和咳痰等症状。
病理学上,可观察到肺组织中存在气道炎症,伴有黏液高度增多和纤毛受损。
《兽医学》题库(完整版)病理学基础病理学――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探讨患病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分为: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
第一节疾病的概论一.疾病学疾病学――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1.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构成了疾病。
2.致病因素足够强大时,基本上不构成疾病。
3.致病因素非常弱小而机体的抵抗力足够强大时也不构成疾病。
(二)疾病分类系统:八大系统疾病(消化、呼吸、泌尿、运动、心血管、神经、生殖、内分泌)。
原因: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
经过: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
治疗:内科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外科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潜伏期(隐蔽期):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到最初症状出现的时期。
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主要症状出现为止,即非典型症状出现的时期。
明显期:典型症状出现的时期。
转归期:疾病经过明显期后走向结束的时期。
分为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死亡三种结局。
1.何为病理性死亡和生理性死亡?病理性死亡是指由于疾病的自然发展、恶化而引起的死亡,简称为病死。
病理性死亡是指由于疾病的自然发展、恶化而引起的死亡,简称为病死。
2.何为临床死亡(相对死亡)和生物学死亡(真正死亡)?临床死亡是指心跳和呼吸停止。
一般在心跳停止5~8分钟内,称临床死亡期,这是从外表看,人体生命活动已经消失,但组织内微弱的代谢过程仍在进行;脑中枢功能活动不正常,但是尚未进入不可逆转的状态。
是死亡过程中的最后阶段。
此时,自大脑皮质开始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其它各器官系统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整个机体出现不可逆变化,已不能复活,但个别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仍可有极微的代谢活动。
二.病因学(一)外因1.生物性因素(1)微生物:通过释放外毒素、内毒素、溶血素、杀白细胞素、溶纤维蛋白素和蛋白分解酶等造成病理性损伤。
寄生虫:通过掠夺营养、机械性阻塞、产生毒素和破坏组织等造成损害。
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致病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到显著阻碍,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这种现象。
病态植物:指受病原物侵染但没有造成经济损失的植物。
症状:植物生病后,外表不正常的现象。
病状:生病后,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
病征:受病部位的一些病原物特性。
病原:引起植物生病的因素,包括生物病原和非生物病原。
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的统称,现已知道的主要有真菌、细菌(类菌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此外,少数放线菌和藻类植物也能侵染植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变色:是一种植物病害症状,有褪绿、黄花、花叶、着色、红花等。
坏死:寄生组织受病原物侵染后,细胞组织受损,出现各种各样的斑斑点点。
腐烂:植株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萎蔫:茎基的坏死和腐烂、根的腐烂或根的生理活性受到破坏,水分不能及时输送到顶梢,细胞失去膨压,地上部枝叶萎垂。
畸形:由于寄主细胞或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因为病原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而受到抑制或促进所表现出的发育不足或过度生长。
霉状物:指植物的发病部位出现的霉层。
脓状物:是植物发病部位出现的一种病症,并且是细菌所特有的。
粒状物:是植物发病部位出现的一种病症,实为真菌繁殖体。
生理性病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或理化因素造成的生理障碍,称为生理性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障碍,称为传染性病害。
隐症现象:病毒病的症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能暂时消失,一旦恢复适宜发病的条件时,症状又可以重新出现称为隐症现象。
菌丝体: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地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
吸器:真菌或高等植物细胞或组织中的可穿入相邻组织,吸收营养的一种突起。
其胞壁常内突生长,具有传递细胞的特征。
菌核:是由许多菌丝紧密交结而成的坚硬休眠体。
厚垣孢子:各类真菌均可形成的无性孢子,由断裂方式产生,壁厚,寿命长,能抗御不良外界环境。
症状的名词解释病理学症状作为一种常见的医学术语,是指身体或心理上出现的异常感觉、表现或反应,通常是疾病或身体异常的体现。
以疾病为例,当人体受到感染、损伤或其他不正常状态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和反应,这些变化和反应便是症状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体现。
症状作为疾病的信号,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为通过症状,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健康状况,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判断。
具体来说,症状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生理症状和心理症状。
生理症状是指身体异常的表现,如发热、呕吐、腹泻、疼痛等。
这些症状通常是患者身体自然反应的结果,旨在对抗或缓解异常状态。
例如,发热可能是身体对感染的反应,通过提高体温来杀死病原体;腹泻可能是身体对消化系统问题的反应,通过加速排空来清除有害物质。
心理症状是指心理异常的表现,如焦虑、抑郁、失眠等。
这些症状通常是患者对外界压力、精神负担或生活变化的自然反应。
心理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社会因素有关。
例如,焦虑可能是身体对潜在威胁的反应,通过提高警觉性来保护自己;抑郁可能是身体对生活压力的正常反应,通过停止活动来减轻压力。
症状的出现源于疾病或异常状态对身体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是通过病理学机制实现的。
病理学研究疾病产生的原因、发展的机制以及对身体的影响。
通过了解病理学,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症状的产生和发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因感染病毒而出现发热、咳嗽和乏力等症状。
病理学的观点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产生和变化。
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它会侵入人体细胞并开始复制,这引发了免疫系统的反应。
免疫系统会释放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激活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上升。
同时,感染病毒的细胞释放病毒颗粒和其他有害物质,刺激气道黏膜,引发咳嗽和乏力等症状。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症状与疾病的发展和机制密切相关。
症状的出现既是身体的自然反应,也是体内异常状况的信号。
病理学诊断表述病理学诊断:了解细胞和组织的变化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
病理学诊断是临床医生做出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下面将从病理学诊断的角度探讨其表述。
一、病变类型病理学诊断首先需要确定病变类型。
常见的病变类型包括炎症、肿瘤、损伤和变性等。
炎症是由于机体对损伤或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常见的炎症类型有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肿瘤是指细胞或组织的异常增生,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损伤是指机体受到外界力量的破坏,如机械损伤、化学损伤和物理损伤等。
变性是指细胞或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常见的变性类型有坏死、凝固性变性和液化性变性等。
二、病变部位病理学诊断还需要确定病变部位。
不同疾病的病变部位不同,可以是单个器官或多个器官。
例如,心肌梗死是心肌的坏死,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的供血区域;肺炎是肺组织的炎症,主要发生在肺泡和支气管。
三、病变程度病理学诊断还需要评估病变程度。
病变程度的轻重可以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例如,恶性肿瘤的分级和分期可以反映其恶性程度和扩散程度,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病变特征病理学诊断还需要描述病变的特征。
病变的特征包括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内和细胞间的变化、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等。
例如,诊断肺癌时,可以观察到肿瘤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活动的增加以及癌细胞的特殊染色反应。
五、病因分析病理学诊断还需要进行病因分析。
病因分析是通过观察病变的特点和病史等,推测疾病的发生原因。
疾病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是感染、遗传、环境因素或免疫异常等。
例如,糖尿病的病因可以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
六、鉴别诊断病理学诊断还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是通过比较不同疾病的病变特征,排除其他可能性,最终确定最有可能的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
例如,诊断肺结核时,需要排除其他肺部感染和肿瘤的可能性。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病理学知识点总结病理学是以形态学为基础的桥梁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病理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病理学知识点总结篇1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临床表现:常见于青少年,发展慢,病程长,青春期后可停止,也可缓慢发展;上颌骨多见;X线照片表现边缘不清、呈毛玻璃状的病损。
分型Ⅰ、单骨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Ⅱ、多骨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Jaffe-Lichtenstein型存在两处以上的病变,伴有皮肤的色素沉着。
(2)McCune-Albright型皮肤的色素沉着和性早熟等内分泌异常是本病的特征,常伴有垂体前叶的腺瘤。
多骨性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合并皮肤色素沉着及性早熟者称为Albright综合征或褐色斑综合征。
病理变化:肉眼:颌骨膨胀,剖面骨皮质变薄,骨髓腔被灰白色的结缔组织代替,可见出血和囊性变。
松质骨、皮质骨界限不清。
镜下:(1)病变区纤维组织增生,其中含有幼稚的骨小梁。
(2)骨小梁形态一、粗细不等,类似“C”,“V”,“L”等英文字母。
(3)骨小梁周围无层板状结构,排列紊乱,周围有较厚的骨样组织。
(4)可见散在的成骨细胞。
(5)增生的纤维组织内富含血管,有时可见软骨岛及破骨细胞。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篇2颌骨骨髓炎颌骨骨髓炎:是指发生于颌骨骨膜、骨密质及骨髓的炎症。
常见病原菌:化脓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通常是混合性细菌感染。
感染途径:牙源性感、非牙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
(一)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1.临床表现起病急,局部和全身症状明显;病变局部疼痛,出现多个牙松动;下唇麻木;张口受限;上颌窦炎;皮肤和粘膜发红,肿胀。
2.病理变化:①炎性渗出②骨吸收③死骨形成(二)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临床表现:窦道流脓经久不愈病理变化:骨髓腔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死骨形成。
明显骨吸收。
有反应性新生骨。
(三)慢性局灶性硬化性骨髓炎临床表现:常见于青壮年,无自觉症状。
病理学名词解释1、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体积减少,可由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少和细胞数量减少引起,常见的有肌肉、骨骼、中枢神经和生殖器官的萎缩。
3、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肥大细胞的线粒体总体积增大,细胞的合成功能增高,同时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增多,其它细胞器也相应增多,细胞核DNA含量增加,导致核增大和多倍体化,核型不规则。
4、增生(hyperplasia):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加而造成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增生细胞的各种物质,如细胞器和核蛋白等并不或仅轻微增加。
5、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种细胞分化形成,一般发生于同源细胞之间。
6、老化(aging):当机体发育成熟后,伴随年龄的增长,全身器官的细胞功能逐渐减退,结构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并趋向死亡。
7、变性(degeneration):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引起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内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
8、水样变性(cellular swelling):由于感染、中毒、缺氧引起的细胞轻度损伤,细胞膜上Na+泵功能降低,使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发生障碍,更多的Na+、Ca2+离子和水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K+离子外溢,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多,胞质淡染、清亮,好发于心、肝、肾等部位。
9、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or fatty change):非脂肪细胞内一般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如这些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称为脂肪变性。
发热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反应。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涉及疾病的原因、机制和效应等。
在病理学中,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作为很多疾病的指示。
当人体受到感染、炎症、免疫反应、恶性肿瘤等病理性刺激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其中包括体温升高。
发热通常是由身体免疫系统的细胞释放外源性或内源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细胞因子等,来刺激脑下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RH),从而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升高体温。
发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测量,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体温计测量腋下、口腔、直肠或额头的温度。
正常体温的范围在36.5°C至37.5°C之间,当体温超过此范围时,就可以被定义为发热。
发热的程度可以根据体温的升高程度来判断,如低热(37.6°C-38.3°C)、中度热(38.4°C-39.9°C)和高热(≥40.0°C)。
发热作为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根据发热的特点和伴随症状,医生可以进一步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些常见的导致发热的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结核病、肺炎等)、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和恶
性肿瘤等。
此外,有些药物和外界环境因素也可以导致发热。
总的来说,发热是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症状,能够帮助医生迅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指导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发热患者,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检查是十分重要的,以便尽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
天津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高职升本科专业基础课考试大纲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动物病理学部分动物医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综合学科。
其基础理论包括动物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诊断学。
在众多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今年以动物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诊断学为重点。
第一章动物病理学基础病理学是研究患病动物机体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探讨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也就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经过和转归的一般规律性的科学。
病理学包括动物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两部分。
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所发生的机能和代谢方面的变化,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
二者是研究患病动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例如:当动物机体生理机能发生障碍时,必然要引起它的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随之可能导致整个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障碍而发生疾病。
本章着重应掌握病理学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下面的三部分内容:1.疾病学、病因学和发病学等。
2.基本病理过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损伤、适应与修复、炎症、肿瘤等。
3.常见症状病理学:包括发热、贫血、黄疸、水肿、脱水、酸碱中毒、缺氧、休克、败血症、应激等。
附:动物尸体剖检技术。
第一节疾病概念一、疾病学(一)疾病概念(二)疾病的分类:1.按疾病发病原因可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2.按疾病的经过,即根据疾病过程的缓急和时间长短,一般可分为急性病、亚急性病和慢性病。
3.按患病器官系统分类:可将疾病分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病、运动器官系统病等。
另外也可按治疗方法进行分类,例如:以手术治疗方法为主的称外科病、以药物治疗方法为主称为内科病等。
(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一般可把病程分为相互联系,界线不十分明确的四个阶段:(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转归期二、病因学(一)病因概念(二)病因学分类疾病的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诱因三大类:1.疾病发生外因:(1)机械性致病因素(2)物理性致病因素(3)化学性致病因素(4)生物性致病因素(5)营养性致病因素2.疾病发生的内因(1)机体一般特性(2)防御结构:包括浅部屏障和深部屏障(3)机体的免疫性:免疫可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
病理学类型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起因、发展及其变化过程的学科,可以分为
不同的类型,相应的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第一种病理学类型是炎症性疾病,其病因是机体对感染物、创伤
或其他刺激产生的反应。
临床症状包括红肿热痛、局部较高温度、功
能障碍、感觉异常等。
常见的炎症性疾病有皮肤炎症、关节炎、腹腔
炎症等。
治疗方法包括抗炎治疗、止痛、抗生素等。
第二种病理学类型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流感等。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特点是易感性强、传播范围广,严重性不一。
预防和控制方法包括注射疫苗、严格卫生控制、尽早掌握病情等。
第三种病理学类型是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代谢性疾病的病因与机体代谢功能的异常有关,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污染加剧,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
第四种病理学类型是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血友病等。
遗传性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它们在整个人类群体中的分布是有
规律和特定分布的。
遗传性疾病预防的重要措施是遗传咨询。
总之,不同类型的疾病需要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病理学的研
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
疗疾病,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