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内容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浅析当前新课改正在各个教学机构中开展和推行,新课改针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因此,针对以往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新的教学目标,突破传统教学体系,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1.分析生物课堂教学目标要实现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很多方面的要求: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表现程度。
要明确教学目标的主体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因为教学目标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行为动词主要是指学生该做什么;行为条件是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条件,比如对任务完成的时间要求,器材要求等;行为表现程度指的是对任务能达到什么标准。
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是有明确的、通过有效途径能够切实达到的教学目标,目标不能空泛,形式主义。
2.研究课堂教学的对象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主体学生的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生物课堂教学的设计目的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有效地实现,就要看学生的发展。
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了生物教学传统教育体系对知识的垄断和对知识认知的标准。
研究教学对象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学习兴趣以及生活经验,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
3.优化教学内容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生物教材,要在生物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选择,要强调教材的基础作用和主体作用。
老师必须要对教材全面准确理解,理解教材的核心内容,尊重和承认教材价值取向。
要构建生物知识框架,把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知识分组教学。
这样就能形成生物课堂教学的完整体系,教学内容就能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有效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生物教学中修辞法的运用生物教学中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不同于传统的修辞手法,但修辞手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高中生物新教材心得体会(五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大全、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方案大全、心得体会、祝福语、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rehensive report,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s, experiences, blessings,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高中生物新教材心得体会(五篇)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7---大概念2017版《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七)--------关于“大概念”说明:这里所指2017版新《课标》是2018年1月第一版,2018年9月第2次印刷(以下简称新《课标》),属于最新版本。
笔者在认真钻研新《课标》的基础上,融入了30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与研究的经验,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以希望对即将使用新《课标》地区的高中生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以帮助。
这次解读花了笔者半年时间的准备,从“修改背景”、“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修订内容和主要变化”、“性质和理念”、“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大概念”、“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选修课程”、“学业质量与评价”、“行为动词”、“名词与术语”共16个专题进行解读,与其他专家的解读有较大的不同,参考价值更大。
第一.课程内容聚焦大概念是2017版新课标《高中生物》的订正的理念之一聚焦大概念是为了完成“容量精简、重点凸起、切合年龄特点、明确研究要求”的目的。
第二.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对学生研究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知识,在生物学课程中,大概念包括了对原理、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是生物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
有专家将高中生物的概念分为大概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
例如,“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出现的的一个大概念,它有三个重要概念组成,即“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其中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种细胞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但在形态与功能上有所差异”,每个重要概念又由多个次位概念组成。
第三.高中生物教材的编写仅仅围绕几个大概念而进行的。
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都是围绕着几个大概念展开的。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群落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物种,各个物种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并形成稳定的天然群聚。
群落在自然界并非是孤立的,群落中的物种与所处环境也存在相互作用,并与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认识如何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理解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和做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形成生态观、系统观、物质与能量观、信息观等生命观念,并为学习第4章“人与环境”打好基础。
本章教材分析一、内容结构二、编写思路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如下。
1.内容要求22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21 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22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22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规律224 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225 解释生态金字塔表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226 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227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228 分析特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决定其营养结构23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231 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232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233 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2.教学提示(1)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2)调查或探讨一个校园、公园、农田、森林、湿地或池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3)设计保持和提高某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生命系统是由物质构成的,要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首先需要分析这个系统的物质成分——组成细胞的分子。
因此,本章是第一章“走近细胞”的深化,也是后续几章进一步认识细胞的结构、功能、发展和变化的基础。
构成细胞的元素都来自自然界,但是,构成细胞的分子与构成自然界中其他物体的分子有什么特殊之处?这就是本章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章教材分析一、内容结构二、编写思路(一)章首页设计意图与无生命的物体相比,生命是那么的神奇。
人们自然会思考,生命之所以如此神奇,是不是因为生命由特殊的元素或者非物质的因素组成呢?事实上,在历史上就有类似这样的观点。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生命的物质观。
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生命是物质的,没有组成生命的特殊元素,也不存在非物质的“活力”因素。
既然如此,生命为什么特殊呢?学生通过初中的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学习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构成细胞的分子有什么特殊之处吗?为什么同样是由分子构成的细胞表现出生命的特征?本章章引言就隐含着这样的思想观念。
章引言通过“雕刻的石像”和生物对比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较非生命的石头和生命的细胞之间的不同,进而思考上述问题。
这样的设计相比直接发问明显活泼而有趣味,也能真正吸引学生注意和思考。
设问之后教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告诉学生“研究组成细胞的分子,实际上就是在探寻生命的物质基础,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生命观”。
这种引而不发的设问并不是真正要学生马上找出答案,而在于指明本章的学习目标以及所要发展的科学素养。
章题图选用了电子显微镜下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构象,并配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对生物大分子作用的评价:“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这句话是对上述引言中设问的一个大致回应,指出了生命不同于非生命的本质所在,同时也明确了本章的学习重点。
(二)本章内容安排特点本章共分5节,阐明了“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其中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这一重要概念,并帮助学生形成生命的物质观。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概述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中生物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
2. 理解新课标对于生物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 掌握新课标中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
教学重点:
1. 解读高中生物新课标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新课标的要求和特点。
3. 总结新课标对于生物学习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新课标对于生物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2. 将新课标的内容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结合实例分析的方式进行。
2.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的方式深入理解新课标内容。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背景和出台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结合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逐一解读,并分析对生物学习的影响。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新课标对于生物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4. 总结:归纳新课标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应对策略。
5. 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更多与新课标相关的信息。
教具准备:
1. 课件或幻灯片。
2. 教材和教辅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意见。
课后延伸:
1. 深入了解新课标内容,拓展学习视野。
2. 将新课标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科研实践相结合。
评价方式:
1. 学生讨论和小组表现。
2. 课堂笔记或总结的内容。
3.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2017版《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七)--------关于“大概念”说明:这里所指2017版新《课标》是2018年1月第一版,2018年9月第2次印刷(以下简称新《课标》),属于最新版本。
笔者在认真钻研新《课标》的基础上,融入了30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与研究的经验,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以希望对即将使用新《课标》地区的高中生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以帮助。
这次解读花了笔者半年时间的准备,从“修改背景”、“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修订内容和主要变化”、“性质和理念”、“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大概念”、“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选修课程”、“学业质量与评价”、“行为动词”、“名词与术语”共16个专题进行解读,与其他专家的解读有较大的不同,参考价值更大。
第一.课程内容聚焦大概念是2017版新课标《高中生物》的修订的理念之一聚焦大概念是为了实现“容量精简、重点突出、切合年龄特点、明确学习要求”的目的。
第二.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知识,在生物学课程中,大概念包括了对原理、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是生物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
有专家将高中生物的概念分为大概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
例如,“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出现的的一个大概念,它有三个重要概念组成,即“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其中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种细胞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但在形态与功能上有所差异”,每个重要概念又由多个次位概念组成。
第三.高中生物教材的编写仅仅围绕几个大概念而进行的。
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都是围绕着几个大概念展开的。
内容要求基于大概念描述了具有学科逻辑,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重要概念,形成了课程的内容框架。
[教材优化全析]全析提示一、信息的概念“信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formatio”,原意是指解释、陈述。
狭义是指通讯系统中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等的传送,用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
广义上可理解为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各种方式、状态的表达。
信息是现实世界物质客体间相互联系的形式。
所以,信息以相互联系为前提,没有联系也就不存在什么信息。
二、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成为物理信息。
动物的眼、耳、皮肤,植物的叶芽以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光敏色素等),可以感受到多样化的物理信息。
(1)声音我们知道蚊子飞行时发出轻微的声音,雄蚊的音调高些。
雄蚊听到雌蚊发出的信号后,便向雌蚊飞来,并进行交配。
双翅目昆虫常成群在空中飞舞,嗡嗡作响,这就是两性间声音的通讯,以达到相互间信息的交流和引诱交配的目的。
许多昆虫都有十分有效的声音信号通讯。
蟋蟀、螽蟖、蝉类多是雄虫发出声音。
鸟儿唱歌的本领实在令人惊讶。
你只要稍加注意,很快就会发现各种鸟的歌声信号的特点。
绿头鸭和家鸭的雌体常发出“嘎、嘎、嘎、嘎……”的歌声,特别嘹亮,以招呼雄鸭。
斑鸠则以“咕、咕咕、……”来呼唤雌体。
四声杜鹃四声一度,似乎在催促人们“快快割麦”“快快割麦”,故又称“布谷鸟”。
哺乳动物也常用声音信号来报警。
这种报警信号能传播到很远的距离。
欧洲羚羊有一种特别的报警嘘叫声;许多灵长类动物在报警时会发出咆哮或尖尖的喊叫声。
(2)振动如图5—4—1所示,雄园蛛以弹网信号与雌蛛通讯。
雄园蛛在生殖季节走近蛛网,在网边以前足按一定的力度和节律牵动雌蛛所结网外周的蛛丝。
雌蛛立即作出反应,也像有美食一样冲了过来。
此时,雄园蛛暂退却到网外。
雄园蛛等雌蛛回到网中,它又一次弹起蛛网。
雌蛛已确认系雄蛛求偶信号,然后作好交配准备,安静地坐在网的中央。
雄蛛一面不停地拨动蛛网,一面爬向雌蛛,与之交配。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剖析《遗传与进化》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的之一,本模块安排的课程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选择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
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的校外实习所教正是本模块的内容,结合着我的教学体会,我将从“本模块的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学习本模块的价值”及“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本模块的设计思路新教材必修二的目录按章节来划分为七章,分别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理论。
而实际上,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模块应当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六部分内容,可以看出来,本模块作者设计时所考虑的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是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还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具体的内容标准等。
在教学中写教案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的要求大多属于理解水平按所用知识性目标动词,具体内容标准中属于了解水平的有3项(举例说出、简述、列出),属于理解水平的有14项(阐明、说明、概述、搜集、举例说明),属于应用水平的有2项(总结、分析),这些理解水平的要求高频率出现,可以看出本模块的知识性目标的基本要求是理解。
理解水平,意在要求学生把我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等。
这既是教材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体现,也体现了内在逻辑关系。
2.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本模块中提出应用的两项要求体现如下,一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病的探索过程”,另一项是“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两项都是关于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另外课本总是不吝篇幅叙述某一位科学家的故事,比如“道尔顿对红绿色盲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本模块的的教材安排上,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娄星区教研室 屈武琦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1、充分体现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课程标准把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高中生物教育的核心任务。
因此在目标设置上,强调基础知识必须面向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本能力的达成,并把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结合起来,使目标达成更具有操作性;在内容标准中,注重选择生物科学领域中和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基础内容;在课程结构上,高中生物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构成,结构灵活,从而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机会,有利于学生多样性的发展。
2.适当反映时代特点和生物和生物科学的进步。
课程标准注重生物课程的发展性,使之既能反映生物科学经典和核心的内容,又能反映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
3.重新设定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平衡。
生物科学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一个科学过程。
因此课程标准特别注重生物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过程,更加重视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内容标准上,针对每个具体主题都提供了2个以上的活动建议。
在课程结构中,还专门把偏重于动手实验的生物技术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选修模块。
4.重新设定课程中科学与技术的平衡。
在处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时,更加注重生物科学和技术的联系。
在目标设定时,强调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正确认识生物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本质,理解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在课程结构上还设置了生物技术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两个选修模块、有关生物技术的内容明显加强。
5.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参考案例和评价建议。
鼓励教材开发者和教师在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6.充分考虑课程标准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课程内容的表述较为概括,因而具有一定的弹性。
课程标准的设计生物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时,注意了普适性和低成本。
为了适应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既安排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实验,又安排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实践活动。
第1章发酵工程人类利用发酵技术的历史悠久。
进入近代社会,传统发酵技术发展为现代发酵工程,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初步学会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应用。
本章教材分析一、内容结构二、编写思路课程标准中与本章有关的要求如下。
(1)内容要求概念3 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
(2)教学提示通过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和培养等实验操作获得纯化的酵母菌落;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并进行计数;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或泡菜;利用酵母菌、醋酸菌分别制作果酒和果醋。
(3)学业要求课程标准中关于本模块的3条要求均与本章有关。
(一)章首页设计意图本章章首页底图为某发酵生产工厂外景一角,照片中几个大型发酵罐十分醒目。
图片能反映现代发酵工程“大规模”生产这一特点。
章首页的引言,介绍了发酵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发酵工程需要的技术支持,以及发酵工程与传统发酵技术的区别和联系,这些都是本章的核心问题。
在本页左下角介绍了发酵工程的定义。
学生未必能通过定义理解发酵工程涉及的技术要求,此处给出定义意在让学生在本章伊始先对发酵工程从总体上有个大致了解,在学完本章之后再理解发酵工程的技术要求和社会意义。
(二)本章内容安排特点从本模块教材涉及的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内容来看,发酵工程的原理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对发酵技术的应用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模块教材首先安排发酵工程这一章,让学生从相对简单的工程及其应用开始本模块的学习。
“科技探索之路从传统发酵技术到发酵工程”简要地叙述了发酵工程发展的历程。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发酵现象,几千年前就已经利用发酵技术酿酒。
不过发酵工程的形成,却是建立在有关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教材从9000年前开始介绍,重点介绍了从1850年到202180年代发生的几个标志性的事件。
第1章走近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研究细胞、学习细胞知识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然而,关于细胞的内容,大多是微观和抽象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本模块的兴趣,是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可以说本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绪论的功能。
同时,本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内容的,而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包括哪些层次,为什么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些问题也需要在本章解决,因此,本章又起着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基的作用。
本章教材分析一、内容结构二、编写思路(一)章首页设计意图本章首页由章引言、章首页图和科学家名言等部分组成,共同起到创设本章起始学习情境的作用。
主要的设计思想如下。
1.章引言以科技新进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指向本章将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
体细胞克隆猴的诞生是我国重大的科技成果,以“细胞研究领域取得成功”真实事例为本章引入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但更为重要的是说明研究细胞非常重要,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密不可分。
情境之后提出的问题逐步递进,直指本章将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2.章首页题图为用数码显微镜观察切片的照片。
本章首页配图与章标题“走近细胞”相一致,说明走近细胞需要观察细胞。
显微镜还配带显示屏幕,显示屏幕中正真实地显示了一些细胞的图片,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在本章正文介绍传统显微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视野。
3.美国细胞生物学威尔逊的名言:“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
这句话直指学习细胞、研究细胞的重要意义,提醒学生,学好生物学,必须先从认识细胞开始。
这句话也体现了“分子与细胞”模块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地位。
(二)本章内容安排特点本章章标题为“走近细胞”,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细胞的一些内容,怎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还要走近细胞?到底如何让学生走近细胞?“走近细胞”的内容与本书其他章节存在什么关系?这是选择和组织本章内容时需要考虑的。
研究激素的方法
讨论
1.在班廷之前,科学家试图通过实验证明胰腺中分泌物的存在,为什么都收效甚微呢2.班廷是如何证实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胰岛分泌的
3.从以上实例,你能归纳出研究一种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功能的方法吗
4.联系必修学到的内容,具体分析以上两个实例哪些实验用到了“减法原理”或“加法原理”。
参考答案
1.胰岛素属蛋白质类激素,在班廷之前大多数实验用胰腺提取物注射给实验性糖尿病的狗或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被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分解,故难以获得预期结果。
2.通过结扎胰腺导管,使胰腺萎缩丧失分泌胰蛋白酶的功能,但胰岛仍正常,由此证明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
3.摘除法和移植法。
摘除所研究的内分泌腺,观察实验动物出现的特异性症状,将已摘除的腺体重新移植回去或注射摘除腺体的提取物,观察相关症状是否恢复,由此判断该内分泌腺的功能。
4.上述两个实验都分别用到了“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班廷和助手们通过摘除健康狗的胰腺造成实验性糖尿病,然后再给予注射从萎缩胰腺中提取的提取物,前者运用了“减法原理”,后者运用了“加法原理”;在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的研究中,摘除罩丸和移植睾丸实验,也同样分别运用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1。
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实验发现,摘除大鼠的垂体,甲状腺将萎缩,甲状腺激素显著减少;如果给该大鼠注射垂体的提取物,可以部分地恢复甲状腺的大小。
如果向动物静脉注射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可增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量。
进一步实验发现,将实验动物下丘脑中分泌TRH的区域损毁,或向该动物的垂体中注射微量的甲状腺激素后,血液中的TSH水平会明显降低。
临床上发现,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TSH的水平降低;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TSH的水平升高。
讨论
1.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中,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有何关系?
2.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总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答案
1.下丘脑分泌的TRH,可以促进垂体分泌TSH。
垂体分泌的TSH可影响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
2.这是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实现的。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时,会反馈抑制TSH和TRH的分泌,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当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时,TSH的分泌量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恢复到正常水平。
1。
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资料1 一位老人突然出现脸部、手臂及腿部麻木等症状,随后上下肢都不能运动。
后经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脊髓、脊神经等正常,四肢也没有任何损伤,但是脑部有血管阻塞,使得大脑某区出现了损伤。
这类现象称为脑卒中,在我国非常普遍。
资料2右图是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与躯体各部分关系示意图。
(图片见教材第34页)
讨论
1.在资料1中老人的上肢、下肢和脊髓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不能运动呢?这说明大脑与脊髓之间有什么关系
2.躯体各部分的运动调控在大脑皮层有没有对应的区域?如果有,它们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3.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是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相关还是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
参考答案
1.因为大脑某区出现了损伤。
脊髓受大脑的调控。
2.有对应的区域。
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例如,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可以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其他部位,会引起其他相应器官的运动。
3.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
1。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内容浅析
白城民办实验高中孙玉康
根据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织编写了生物学科六个模块的教材。
吉林省在2007年开始施行。
也许是因为一开始工作就接触新课标教材,没有使用过其他的教材版本,所以没有像一些同仁那样对新课标教材感觉到不适应。
必修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各模块选择的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在编排体系上合理、有序。
设计内容上体现出了编者的技巧,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体现在对内容编排上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并且维持在现行高中的知识水平,避免出现过深过难;知识内容以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为重点,适当兼顾一些拓展性内容。
对必修各模块的内容及相互联系总结如下: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先讲细胞作为高中生物模块一的内容。
模块一《分子与细胞》第1章“走近细胞”,是让同学们在整体上认识细胞,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只有依赖于活细胞才能生活和繁殖);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多样性(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的统一性(都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然后分层次的介绍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及行使的功能,内容包括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知识点总结:
无机物:水,无机盐
物质
有机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
细胞膜
细胞质基质
结构细胞质
细胞器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
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中心体
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实例,方式
功能
能量的供应和利用:酶,ATP,细胞呼吸,光合作用
多细胞生物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形成的,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还要经历衰老、凋亡甚至癌变。
其中,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模块二讲基因。
模块二《遗传与进化》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些内容可依次解决以下问题:人们是如何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的?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如何变化?人类怎样利用的基因?基因频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知识点总结:
分离定律
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的果蝇眼色杂交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实验
转录
基因的表达
翻译
基因突变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基因的利用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基因工程
基因频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变化
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控制,又受环境影响(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模块三讲环境。
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先讲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再讲个体的外环境,个体以外还有个体,同种的个体构成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群落,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知识点总结:
神经调节
动物,人体体液调节
个体内环境稳态调节免疫调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
特征
种群
数量的变化
结构
群落
演替
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稳态与环境》既强调了生命系统的稳态有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也呈现了生命系统的稳态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作为生命系统来说,其稳态不仅仅有其自身的调节,还与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特别是对于人类的行为而言,是干预生命系统稳态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供持续的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人类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地球和资源,甚至严重威胁了生物圈的稳定性。
全球性生态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这些问题已经干扰了我们的生活,需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
[2]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
[3]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3稳态与环境教师教学用书》。
姓名:孙玉康
性别:男
工作单位:白城民办实验高中
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教材内容及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