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474.00 KB
- 文档页数:32
浅析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程建筑消防设施使用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按照国务院印发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玉树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主要任务,2011年是玉树灾后重建关键之年,大量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即将移交给地震灾区相关单位使用。
本文就灾后重建工程建筑消防设施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即将面临的问题进行浅要地分析,探讨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工程;重建;消防;管理;监督0 前言414 玉树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印发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了“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的目标。
2011年是玉树灾后重建关键之年,对完成三年重建任务具有决定性意义,年内将完成全部农村住房和大部分城镇住房、公共服务设施重建。
当前,大量灾后重建项目即将投入使用,灾后重建工程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随即会浮上水面。
1 灾后重建工程交付使用后建筑消防设施运行面临的问题1.1 使用单位不懂得对援建方移交后的消防设施设备如何使用、管理。
按照“跨越二十年的”的重建标准,灾后重建工程较之灾前建设标准都比较高,灾后重建工程建筑消防设施设备比较完备,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必须设置的消防设施一应俱全。
因竣工移交时安装单位可能无法将相关的操作、维护、保养的知识向使用单位交底,使用单位人员得不到相应的培训,最终造成移交后的工程使用单位对消防设施设备不能正确使用。
使用单位接收这些工程后,由于对消防设施设备缺乏管理经验,必然会造成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不会管理的现象,甚至可能出现人为停用消防设施和消防设施损坏、丢失的现象。
1.2 移交后的消防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
灾后重建工程援建单位多来自外省,按国家建筑法规应履行的工程维保责任可能无法得到及时落实。
同时,玉树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没有经过培训的消防设施操作人员,更没有取得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鉴定的建(构)筑物消防员。
最终可能导致消防设施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或者纯粹瘫痪。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灾后重建工作是确保受灾地区安定和民众福祉的关键措施。
通过有效的规划和恢复工作,我们可以使受灾地区重新恢复正常运转,提供居民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支持服务。
本方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以确保受灾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灾后评估和调查在开始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灾后评估和调查,以了解灾情的严重程度和对基础设施的破坏程度。
这样的评估将为我们提供一个详细的情况分析,为后续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评估内容应包括灾害原因和类型、受灾范围、基础设施状况、人员伤亡情况和社会经济影响等。
二、重建规划和目标设定在完成灾后评估和调查后,我们将制定详细的重建规划和目标设定。
重建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受损的道路、桥梁、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并进行必要的现代化和改进。
2. 生活设施建设:重建住房、学校、医院和其他必要的公共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3. 经济发展:促进受灾地区的经济复苏,提供就业机会,支持当地产业的恢复和发展。
4. 环境保护:重建工作应注重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5. 社会支持:提供心理援助、教育支持和社会保障等服务,帮助灾民重新适应正常生活。
三、资源调配和合作为了有效地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我们需要明确资源的调配和合作机制。
政府、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参与重建工作。
资源调配应合理分配,确保高效使用和经济可行性。
在人力、资金和物资分配方面应注重公正和透明,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不满。
四、风险管理和减灾措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风险管理和减灾措施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等。
同时,加强社区居民的灾害意识和减灾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救能力和适应能力。
五、监督和评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跟踪重建工作的进展和效果。
通过定期评估和监督,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和挑战,及时调整重建策略和措施,并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相应改进。
2024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模板四篇第一篇:背景与目标一、背景自2024年发生重大灾害以来,许多地区受到严重破坏。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已经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有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
制定一份完善的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标制定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的目标主要包括:1. 确定灾后重建的整体目标和方向,明确各方责任,确保重建工作有序推进;2. 分析受灾地区的现状和需求,以便科学地规划重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表;3. 确定灾后重建工作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保障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4. 制定重建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步骤,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第二篇:受灾地区现状及需求分析一、受灾地区现状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和评估结果,受灾地区的现状主要包括:1. 房屋和基础设施严重受损,需要大规模的重建工作;2. 许多居民因为失去了房屋和土地,导致生活无法继续,需要安置和补偿;3. 受灾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设施也遭受了严重破坏,需要及时恢复。
二、需求分析受灾地区的需求主要包括:1. 住房需求:居民需要安全稳定的住房,需要制定合理的住房安置计划和补偿政策;2. 基础设施需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都需要进行重建和修复;3. 收入来源需求:受灾地区的居民需要重新找到工作和生计来源;4. 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需要进行重建和恢复。
第三篇: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一、资金来源为了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确定一些资金来源,具体包括:1. 政府资金:政府需要为灾后重建提供资金支持,在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中需要确定这部分资金的规模和使用渠道;2. 社会捐款:灾后重建通常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捐助,需要设立专门的基金来接受社会捐款;3. 国际援助: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国际援助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需要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进行合作。
2024年灾后恢复林业生产重建规划方案范文____年灾后恢复林业生产重建规划方案一、背景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的常见现象,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2024年,我国遭受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其中包括洪水、山火等。
这些灾害对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林地面积减少,植被严重受损,森林资源丧失严重。
为了恢复林业生产,重建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制定____年灾后恢复林业生产重建规划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恢复灾后林地面积,重建森林资源,提高林业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原则:(1)科学规划:制定灾后林地恢复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各类林地的面积、类型和分布。
(2)生态保护: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3)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经济建设,推进林业与农业、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4)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灾后林业生产重建,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重建内容1. 林地恢复:根据灾害造成的林地损失程度,合理安排森林资源重建和林地复垦工程。
重点恢复受灾严重的毁林地区,逐步扩大林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
2. 植被恢复:加大植被恢复力度,采取树木造林、草本植物种植等方式,恢复植被覆盖。
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和生态功能重要的植被类型,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3. 生态保护: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
加大生态补偿力度,鼓励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4. 林业经济发展:推进林业与农业、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加大对木材加工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林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5. 科技支撑:加大对林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的投入,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推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林业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实施措施1. 制定详细规划:依据灾后林地调查和评估结果,制定全面、系统的林地恢复和资源重建规划,明确各项任务和责任。
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等关于印发《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监察部(已撤销),民政部•【公布日期】2010.07.07•【文号】•【施行日期】2010.07.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财政监督正文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关于印发《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实施办法》的通知青海省民政厅、发展改革委、监察厅、财政厅、审计厅:现将《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实施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二〇一〇年七月七日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实施办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颁布的《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使用管理监督办法》(国指发明电〔2010〕2号)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0〕16号),确保捐赠资金合理配置、规范使用,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一、使用原则(一)统筹安排。
捐赠资金全部拨付到青海省,连同青海省接收的捐赠资金,统一纳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由青海省统筹安排用于恢复重建。
(二)尊重意愿。
尊重捐赠人意愿,优先安排捐赠人定向重建项目。
(三)专账管理。
严格区分财政资金与社会捐赠资金的性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四)项目管理。
实行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捐赠资金安全、合理、合法使用。
(五)公开透明。
按照“谁接收、谁反馈”的要求,认真做好捐赠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反馈,定期公告项目进展情况和资金拨付使用进度。
(六)全程监督。
严格规范捐赠资金的安排使用程序,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管理。
二、使用范围(一)定向捐赠资金。
按照捐赠人意愿落实,青海省将定向项目具体落实到责任单位,对确实无法落实或确需调整的定向捐赠资金,由青海省提出调整意见,并反馈捐赠接收机构,由捐赠接收机构商捐赠人同意后,再调整使用。
未经捐赠人同意,不得自行调整安排使用。
玉树地震应急预案最新
玉树地震应急预案最新版已经制定完成,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特制定以下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目的和原则
1. 目的:为了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出必要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2. 原则: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防治和综合施策原则,确保应急预案的实施和效果。
二、预案主要内容
1. 应急响应级别划分
2. 应急指挥机构和人员组织
3. 应急救援力量的动员和协调
4. 灾情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5. 人员疏散和安置
6. 救援物资的调配和储备
7. 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
8. 应急演练和督导检查
三、预案执行机制
1. 应急响应级别的确定和调整
2. 应急指挥机构的组建和职责
3. 应急救援力量的动员和协调
4. 灾情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5. 人员疏散和安置的具体措施
6. 救援物资的调配和使用
7. 灾后恢复和重建的工作路径和时间表
8. 应急演练和督导检查的安排和具体要求
四、其他事项
1.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预案,加强应急值守和监测工作。
2. 加强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民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 做好预案的定期评估和修订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五、预案的监督和实施
1.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督导检查机制,确保预案的严格执行。
2. 对于人员不到位、救援不及时等问题,要严格追究责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附则
1. 本预案由玉树地震应急管理局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颁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为五年,到期前需进行修订。
地震灾害恢复重建工作计划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受灾地区带来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地震灾害之后,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旨在修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恢复生活秩序以及提供必要的援助支持。
本文将讨论一个地震灾害恢复重建工作计划,以确保受灾地区能够快速恢复并重建。
一、灾后评估与规划灾后评估是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首要步骤。
专业评估团队应当进入受灾地区,对灾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规划来指导接下来的工作。
评估范围涵盖了基础设施损失、人员伤亡情况、灾区居民的住房和就业需求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恢复重建工作规划。
规划应包括基础设施重建、灾后救援物资分发、重建时间表和预算等内容。
灾区政府与救援机构之间应展开紧密的合作,确保灾后评估与规划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二、基础设施恢复基础设施恢复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核心工作之一。
重建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道路、桥梁、电力系统、水利设施和公共建筑等。
基础设施恢复不仅需要安全可靠的重建,还需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风险。
在进行基础设施恢复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例如,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来重建电力系统,推广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此外,灾区政府应当建立相关的监测和管理机制,确保重建工作按时完成,并符合质量和安全标准。
三、居民安置和重建地震灾后,很多灾民可能失去了住房和生计。
因此,居民安置和重建至关重要。
根据灾后评估和规划,需要建立临时住所、重建家园,并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
为了确保居民的顺利安置,灾区政府应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合作。
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来协助居民搬迁和安置,并提供临时救援物资。
同时,为了促进灾区的经济恢复,政府还应该积极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灾区居民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
四、灾后教育和医疗地震灾后,灾区的教育和医疗系统往往遭受严重破坏。
重建教育和医疗设施是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当投入足够的资金和资源,确保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正常进行。
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0.06.09•【文号】国发[2010]17号•【施行日期】2010.06.0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事关灾区紧迫的民生问题和长远发展,事关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树立全局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做好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国务院二○一○年六月九日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编制单位: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组长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组长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计署、青海省人民政府成员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能源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文物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谨以此规划向玉树强烈地震中罹难的同胞致以深切悼念向抗震救灾中自强不息的灾区干部群众,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各方救援人员致以崇高敬意向社会各界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恢复重建的人们致以诚挚感谢目录前言第一章灾区概况和重建基础第一节灾区概况第二节灾区特点第三节重建意义第四节重建条件第二章总体要求和重建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重建目标第三章重建分区和城乡布局第一节重建分区第二节城乡布局第三节结古镇规划第四节重建方式第五节土地利用第四章城乡居民住房第一节农牧民住房第二节城镇居民住房第五章公共服务设施第一节教育第二节医疗卫生第三节文化体育第四节就业和社会保障第五节社会管理第六章基础设施第一节交通第二节能源第三节通信第四节水利第五节市政设施第六节农牧区基础设施第七章生态环境第一节生态修复第二节环境整治第三节土地整治第四节灾害防治第八章特色产业和服务业第一节农牧业第二节旅游业第三节市场服务体系第四节特色加工业第九章和谐家园第一节人文关怀第二节扶贫开发第三节文化遗产保护第四节宗教设施第十章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第一节支持政策第二节保障措施第三节规划实施第四节监督检查结语前言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修编《囊谦县香达镇总体规划》的请示正文:---------------------------------------------------------------------------------------------------------------------------------------------------- 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修编《囊谦县香达镇总体规划》的请示玉政﹝2015﹞33号省人民政府:现行《囊谦县香达镇总体规划》由青海省人防设计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编制完成,该《规划》针对玉树4·14地震后的恢复重建工作进行了相应调整和完善,《规划》于2010年11月30日经《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囊谦县香达镇总体规划>的批复》(青政函〔2010〕125号)批准。
现行《规划》依托当时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预期目标,对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布局等作出了相对合理的界定,对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发展方向等作出了较为科学的判断和预测,对今后的县城建设和发展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随着三江源生态移民、北京市对口支援、玉树州支持“一县六乡一镇”发展及我省特殊类型贫困县等项目和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加之该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县城规模发生了较大变化,城镇在原有老城区的基础上向东有较大规模扩展,县人民医院、县政府综合办公大楼、县第三完全小学、县旅游接待中心、县群众文体场馆、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一大批行政业务用房和社会综合服务项目在城东新区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现版《规划》已不能满足该县县城目前及今后的发展需要,在发展思路、发展预期和发展能力等方面对县城的持续发展和弹性发展局限性较大。
为科学应对囊谦县香达镇的今后发展趋势,根据《规划法》的有关规定,以及省政府主要领导2014年8月到该县调研时的指示精神,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完成了《囊谦县香达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新网6月13日电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今日发布通知,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树立全局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做好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以下为全文: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事关灾区紧迫的民生问题和长远发展,事关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树立全局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做好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国务院二○一○年六月九日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编制单位: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组长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组长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计署、青海省人民政府成员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能源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文物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谨以此规划向玉树强烈地震中罹难的同胞致以深切悼念向抗震救灾中自强不息的灾区干部群众,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各方救援人员致以崇高敬意向社会各界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恢复重建的人们致以诚挚感谢目录前言第一章灾区概况和重建基础第一节灾区概况第二节灾区特点第三节重建意义第四节重建条件第二章总体要求和重建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重建目标第三章重建分区和城乡布局第一节重建分区第二节城乡布局第三节结古镇规划第四节重建方式第五节土地利用第四章城乡居民住房第一节农牧民住房第二节城镇居民住房第五章公共服务设施第一节教育第二节医疗卫生第三节文化体育第四节就业和社会保障第五节社会管理第六章基础设施第一节交通第二节能源第三节通信第四节水利第五节市政设施第六节农牧区基础设施第七章生态环境第一节生态修复第二节环境整治第三节土地整治第四节灾害防治第八章特色产业和服务业第一节农牧业第二节旅游业第三节市场服务体系第四节特色加工业第九章和谐家园第一节人文关怀第二节扶贫开发第三节文化遗产保护第四节宗教设施第十章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第一节支持政策第二节保障措施第三节规划实施第四节监督检查结语前言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自救,社会各界积极支援,全力抢救生命,及时救治伤员,妥善安置群众,恢复正常秩序,取得了抗震救灾重大阶段性胜利。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意义重大,建设新家园、新校园、新玉树,是灾区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规划,合力推进,从玉树经济社会、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民族宗教文化等实际情况出发,借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切实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加强三江源保护相结合、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保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相结合,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
为科学、依法、统筹,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关于做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14号)、《国务院关于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0〕16号),在灾害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和房屋及建筑物受损程度鉴定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评估、专家论证,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灾区概况和重建基础第一节灾区概况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截至2010年5月30日18时,遇难2698人,失踪270人。
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涵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
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
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根据青海玉树地震灾害评估报告,玉树地震波及范围划分为极重灾区、重灾区、一般灾区和灾害影响区。
本规划范围包括极重灾区、重灾区的各项恢复重建内容,以及一般灾区中受损居民住房和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涉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称多、治多、杂多、囊谦、曲麻莱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等7个县的27个乡镇,受灾面积3586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46842人。
专栏1 规划范围受损程度省县乡镇受灾面积(平方公里)受灾人口(人)极重灾区青海玉树县结古镇992106642重灾玉树隆宝镇、仲达乡、安冲乡、巴塘乡703046910区县一般灾区玉树县上拉秀乡、下拉秀镇、小苏莽乡2242369624称多县称文镇、拉布乡、歇武镇、尕朵乡、珍秦镇治多县加吉博洛镇、立新乡杂多县萨呼腾镇、昂赛乡囊谦县毛庄乡曲麻莱县巴干乡四川石渠县奔达乡、德荣马乡、俄多马乡、洛须镇、蒙宜乡、尼呷镇、真达乡、正科乡541723666合计7个县27个乡镇35862246842图1玉树地震灾害范围评估图第二节灾区特点自然条件严酷。
灾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端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每年有效施工时间只有5个月,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生态环境脆弱。
大多数区域属于极为脆弱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生长期短,水土易流失,对外部影响的抗逆性弱,受到破坏极难恢复。
交通设施落后。
灾区地域广阔,公路路网密度低、路况差、保通难度大,主要运输通道仅有国道214线和省道308线,运距长、成本高。
施工条件较差。
城镇地形狭窄,施工作业面小,大规模施工组织协调难度大,后勤保障能力弱。
建筑资源缺乏。
当地主要建筑材料基本依靠外部输入,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适应高原作业的专业建设队伍短缺。
经济基础薄弱。
灾区以草地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地方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农牧民收入水平低、贫困面广、自我恢复能力差。
少数民族聚居。
灾区人口中少数民族比重达到97%以上,其中藏族比重达到93%,玉树藏族自治州区域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存,地域特色鲜明。
宗教影响深厚。
灾区是藏传佛教众多教派的聚集地,寺院多、僧侣多、信教群众多,宗教影响大。
第三节重建意义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地,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位于青、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区域交通要道和商贸集散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宗教影响广泛,是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扶贫开发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做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关系解决当前紧迫的民生问题和长远发展,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构筑三江源生态安全屏障,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实现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促进灾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四节重建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对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恢复重建提供了根本保证。
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有效组织领导,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将形成推进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将为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有益借鉴。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重建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充分认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切实从玉树实际出发,借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尊重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中央大力支持,各方积极援助;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第二节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住房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抓紧恢复基础设施功能,改善城乡居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保护生态,体现特色。
充分考虑灾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按照构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统筹推进。
要特别注重保护民族宗教文化遗产,充分体现当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并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保证质量,厉行节约。
城乡居民点和重建项目选址要避开重大灾害隐患点。
严格执行抗震设防要求和建设规范,确保重建工程质量和安全。
积极推广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
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坚持安全、适用、省地、节俭,严格保护耕地和草地。
自力更生,多方支持。
灾区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国务院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同时发挥社会各界援助的积极性,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第三节重建目标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生态环境切实得到保护和改善,又好又快地重建新校园、新家园,为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奠定坚实基础。
居民拥有新家园。
全面完成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使灾区群众早日住上安全、实用、省地、节俭的放心房。
灾区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迈上新台阶。
林草植被覆盖度和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护,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上一个大台阶。
设施得到新改善。
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市场服务体系功能全面恢复,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城乡呈现新面貌。
重点城镇市政功能完备,公用设施配套,农牧区水电路等设施得到恢复提高,城乡风貌特色鲜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和谐新局面。
弘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旋律,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各民族团结协作、共建美好新家园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