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悲剧命运的存在主义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性——从亚里士多德理论看苔丝的悲剧《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
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和不幸是由多种原因构成的。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为背景,将时代、个人、命运三个角度为出发点,分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1、社会环境背景引发了苔丝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某种严肃、完美和宏大行为的摹仿,它借助于富有艺术润色功能的各种语言形式,并把这些语言形式分别用于剧中每个部分。
从时代悲剧上看,《德伯家的苔丝》真实地反映出在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下,个体农民贫困破产的悲惨状况,愤怒的控诉资本主义制度,揭露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伪善以及法律的不公。
作者通过对苔丝遇见亚雷、克莱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行为摹仿来营造一种悲剧氛围。
2、苔丝性格是悲剧产生的内在因素亚里士多德还提到,悲剧的主人公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他们性格上的缺陷造成的。
从性格悲剧上看,苔丝性格中最主要的特征是真诚、勤劳、坚强,富于牺牲精神和反抗性,她很早就承担家庭生计,对家庭的责任感,人的尊严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她在困难和不幸面前表现出坚强的性格。
苔丝的形象有农村妇女的美德。
她淳朴、善良、真诚、热爱劳动,她生活的原则是自食其力,不羡慕荣华富贵,没有虚荣心,她对贵族家世并不稀罕,对克莱德爱是真诚纯洁的,丝毫没有参杂贪图财富与地位的想法。
她一直憎恶痛恨亚雷,当她明确的意识到自己的一生是被亚雷毁掉时,便毅然刺死他,这一行动虽表现出她对社会恶势力强烈的反抗精神,但最终她逃脱不了死亡的悲剧。
3、哈代的宿命论思想为苔丝命运抹上浓重的悲剧色彩从命运悲剧上看,苔丝的一生都带有偶然性和命中注定的色彩,它们相互扭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制约着苔丝的一生,这些看似偶然的因素,却形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将她推向悲剧的结局。
在她为了一家人的生存而被迫按照父母的意愿到所谓的本家那里找活干,成为一个雇佣劳动者开始,她不断遭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采取了坚决批判的立场,因此获得了“悲观主义者”的绰号。
作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认为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民间人物的命运也是悲剧,而主人公的命运是人类命运的缩影。
他在作品中广泛使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描写法,这种方法具有种种不同的具体形式。
他的对比是多种层次和范围的:人和社会环境、人和大自然,人的粗暴的感情因素和理智因素,人的外貌和他的内心世界等。
特别是突出地反映了人物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物与命运抗争的无奈和弱小,因此,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他认为性格和环境的冲突造成个性的毁灭。
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为《苔丝》)中,它作为哈代悲剧小说中的代表作,奠定了哈代悲剧作家的地位,为哈代赢得了杰出小说家的声誉。
《苔丝》中的悲剧原因主要有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三个方面,三者融为一体,呈现出强大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一、社会悲剧女性主义认为自从女性传统地位丧失以后,特别是人类文明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妇女生活便进入父权主义一统天下的漫漫长夜。
女性作为男子的附属物和点缀物,其自然属性沦为被奴役的对象,女性被当作一个不完整的存在而遭到以男性为权力核心的社会的压迫。
她们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她们为寻找自我和刻社会承认而付出的种种努力最终多以悲剧而告终。
在不同的社会层次和心理程度上沦为男权文化的牺牲品。
哈代的创作时期是一个充满变化、动荡的时期。
当时英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由此而产生了各种尖锐的矛盾和危机。
《苔丝》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一些最严峻的问题的关切和同情。
哈代在书中描绘了新兴的工业化和都市文明给古老、乡土的威塞克斯地区带来了冲击,揭露了禁锢众思想、强调贞洁、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
主人公苔丝所受的压迫是双重的。
在自给自足的小家经济不能维持的条件下,她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农业资本家的剥削,并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
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原因摘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德伯家的苔丝》(下简称《苔丝》)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他“性格与环境小说”创作精神的重要作品之一,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先后受到两个男人的摧残,成了“堕落”的女人,最后为了复仇杀死了亚雷,被送上断头台。
苔丝的悲剧因素很多,本文分析了苔丝的悲剧原因,并以较大篇幅阐述了苔丝的性格缺陷,强调了苔丝悲剧的主观因素,旨在帮助读者更充分地认识苔丝这一艺术形象,进一步全面理解和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
关键词:苔丝;悲剧;原因;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
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他认为性格和环境的冲突造成个性的毁灭。
《苔丝》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苔丝》中女主人苔丝是一位纯洁而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外出打工,因年幼无知而屡屡受害,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
为换取家人的生存,她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复仇的利刃杀了亚雷,被送上断头台。
“像游丝一样敏感,像雪一样洁白”的苔丝终被完全毁灭。
“任何悲剧……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社会矛盾的反映。
”[1]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环境和苔丝的性格缺陷所造成的,是苔丝的性格与环境冲突的结果。
我想这也正是哈代创作“性格与环境”小说的初衷。
苔丝的结局是悲惨的,其命运颇值同情,她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回味和思索。
本文从苔丝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阐述了苔丝悲剧的客观性因素,进而分析悲剧的主观因素——苔丝的性格缺陷,进一步探讨《苔丝》的悲剧性。
一、苔丝的悲剧是家庭酿就的悲剧“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2]苔丝的悲剧就发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这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直接造成了苔丝的不幸,他们和苔丝的悲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浅析《德伯家的苔丝》悲剧的根源专业:英语学号:11141028004001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5.9.20论文摘要《德伯家的苔丝》创作于19世纪末期,这部小说带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作者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
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
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位美丽,纯洁,善良的女孩——苔丝悲惨的一生,从而表达了对英国下层阶级,特别是农村妇女在道义上的深切同情。
善良的苔丝本应该享受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可是事与愿违,她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崎岖与坎坷。
本论文将试着以19世纪末期的社会因素、命运因素及性格因素这三个方面为出发点进行展开研究,剖析女主人翁苔丝悲剧生活的根源。
希望通过对该小说的社会背景及故事情节的再次呈现,使大家更深刻地了解苔丝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苔丝;悲剧;根源ABSTRACTT ess of the D'Urbervilles was created in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being full of strong tragic color. The writer Thomas Hardy(1840-1928)was a famous British poet and novelist. He was regarded as Shakespeare in English novelist by the critics.This novel mainly talked about a beautiful, pure and kind-hearted girl –T ess’s tragic life, then to express the deep moral sympathy to those women who lived in the underclass and rural area. Kind-hearted Tess should have enjoyed the sweet love and happy marriage, but on the contract, her life road is rough and bumpy.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do some studies and analysi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to find out the real root causes of tragedies, the social factors, the fatalism and the personal character in the novel. Just hope all of us can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T ess’s tragic life after reading this thesis.KEY WORDS:Thomas Hardy,T ess of the D'Urbervilles,T ess,tragidy,root causes目录第一章绪论 (1)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二、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第二章作者及故事梗概 (2)一、作者托马斯.哈代 (2)二、小说内容简述 (2)第三章创作背景概述 (3)一、19世纪的英国农村 (3)二、宗教反叛 (3)第四章悲剧根源解析 (4)一、社会因素 (4)二、命运因素 (5)三、性格因素 (6)结论 (8)参考文献 (9)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本文阅读能使读者更深层次的了解这部优秀小说,找出导致主人翁苔丝的悲惨生活根源。
苔丝形象的分析与悲剧命运的解读苔丝·杜布莱维尔,是托马斯·哈代创作的小说《苔丝·杜布莱维尔》中的主人公,她的形象和命运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
本文将对苔丝的形象进行分析,并对她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
首先,苔丝的形象可以被概括为既脆弱又坚韧的女性。
她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中,从小生活在农村。
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上进,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她聪明、勤奋,深受雇主弗罗伊上校的喜爱。
然而,她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
从她婚姻的失败,到她的孩子的死亡,再到她爱慕的弗罗伊上校的背叛和死亡。
这一切的悲剧命运使苔丝变得更加坚强,但最终她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杀。
苔丝的形象也体现了时代的社会问题和对女性的压迫。
她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他们注定要被男性统治和控制。
尽管苔丝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并追求爱情,但她最终被命运和社会的压迫击垮。
她的命运被周围的社会环境所限制,她的努力和坚持无法改变现实。
她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引发了对性别角色和平等的深思。
苔丝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她是一个拥有光明和美好的内心的女性,但她的命运却充满了黑暗和痛苦。
她的个人选择和她所处的环境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这使她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苔丝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她的悲剧命运让读者反思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力量。
最后,苔丝的命运也批判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
她所遭遇的悲剧并非都是由她个人的错误、弱点或行为所引起的。
她的命运是一个个别人性的集合,是伦理体系的罪恶。
托马斯·哈代通过苔丝的命运暗示了社会伦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批判了社会对个人自由和幸福的压迫。
总之,苔丝·杜布莱维尔的形象和命运在《苔丝·杜布莱维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的形象既体现了女性的脆弱又表现出坚韧,她的命运引发了对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通过苔丝,读者可以看到对社会、人性和伦理观念的批判,并追问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力量。
从哈代的悲剧命运视角解读《苔丝》
纵观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创作,其笔下多为悲剧命运的人物,而《苔丝》也不例外。
本文将从文本内容、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出发,探究《苔丝》中蕴含的悲剧命运视角。
首先,从文本内容出发,该小说所描绘的就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
主人公苔丝出身贫寒,年少时被强迫离开故乡到县城去当女佣,之后又被农场主父子索求,最终被抛弃而自杀身亡。
苔丝的命运可谓是注定,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逃脱那个贫穷、艰辛和不公平的现实。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哈代着重描绘了苔丝的一腔纯真和对爱情的执着,这也是悲剧命运的重要元素之一。
苔丝在遭受种种不幸后,依然坚信自己可以走出困境,而这一信念最终也成为了她的悲剧命运的源头。
苔丝不断追寻自己的爱情,却不自知地走向了绝境,直到无法承受痛苦而选择自杀。
最后,在社会背景方面,哈代通过苔丝的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性别歧视。
苔丝作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了过多的限制和忽视,而这也直接影响了她的命运。
社会的不公和制度压迫成为了苔丝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哈代鲜明的悲剧命运视角在《苔丝》中得到了体现。
小说通过描绘苔丝的一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性别歧视和人性的脆弱。
这一视角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局面,更强调了人们命运不可抗拒的命题。
苔丝形象的分析与悲剧命运的解读苔丝形象的分析与悲剧命运的解读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中,苔丝·米勒幕后的形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她是一位情感丰富、聪明才智的女性,但却面临着不幸的命运。
通过对苔丝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她的悲剧命运,并思考人性与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首先,苔丝的形象呈现出一种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她出生于贫穷的家庭,具有聪慧和敏感的天赋。
她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使她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并且不断挑战既定的权威。
然而,她的进步与自由思想激起了社会的反对和压抑。
苔丝的自由意识被视为异端,并遭受到严厉的批判和惩罚。
她的命运与她的自由意志发生了冲突,这使她陷入痛苦和困惑之中。
苔丝的悲剧命运不仅是由于内在矛盾,也受到了社会环境的严酷限制。
在小说中,康拉德通过精心描绘当时的社会背景,展现了社会道德与个体意愿之间的冲突。
苔丝生活在一个男权至上、传统保守的社会中,在这个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剥夺。
她的理想和渴望要靠个人奋斗,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社会对苔丝的种种压迫使她的梦想变得不可能实现,尽管她有着坚定的意志和努力,但最终她的命运被摧毁了。
苔丝的悲剧命运也与她对爱情的追求和无法实现的婚姻有关。
她爱上了德里克·罗彻斯特,一个属于上层社会的男人。
尽管他们的感情是真实的,但却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禁锢和阻碍。
苔丝面临着家庭、财富和地位的巨大压力,这使她最终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爱情。
她的命运受到了社会等级和家庭利益的束缚,无法逃脱悲剧的结局。
苔丝的悲剧命运引发了对人性和社会环境的思考。
她的形象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普遍而深刻的主题:个体意愿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冲突。
她渴望自由与进步,但社会的束缚和限制使她无法实现这些追求。
苔丝的悲剧命运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深远影响。
她的故事呼唤着对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的思考,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当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和现象。
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苔丝从农村妇女晋升到富有绅士夫人再到堕入困境的悲剧命运。
苔丝的悲剧命运是由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包括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个人选择等原因。
首先,社会环境是苔丝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小说所描绘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末的英国乡村社会,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社会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这个社会中,贫富悬殊极大,社会地位固化,阶级观念深入人心。
苔丝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农村环境中,没有机会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
她自小就懂得读书,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社会环境限制了她的发展空间,使她很难摆脱贫困窘境。
其次,家庭因素也对苔丝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苔丝生活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中,父亲是一个喜欢饮酒的懒散农民,母亲早逝,家庭缺乏温暖和支持。
父亲对苔丝的关心不够,甚至觉得她是家庭的负担。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苔丝从小就缺乏爱和安全感,导致她内心孤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此外,苔丝自身的个人选择也是她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小说中,苔丝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勇敢地离开了家乡,寻找更好的生活。
然而,在她寻求幸福的过程中,她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
首先,她的纯真和孤独使她容易受到他人的诱惑和欺骗。
她先后爱上了两个男子-亚历克斯和安吉尔,但两者都不能给她真正的幸福。
苔丝对于自己的爱情选择没有足够的明智,很容易被情感左右,导致了她在这段感情中的痛苦和破碎。
总之,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环境的限制、家庭的贫困和个人的选择错误都为她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苔丝的命运警示我们,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对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个人选择和决策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警惕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的选择,并尽力避免重蹈苔丝的覆辙。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巨著之一。
这部悲剧围绕着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的少女苔丝展开的。
主人公苔丝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两个男性的摧残,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转变成世俗偏见的受害者,并最终沦为一名杀人犯走上了刑场。
然而苔丝的悲剧结局并不是意外,而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综合造成的:一:贫穷和家庭是导致苔丝悲剧的最直接的原因。
苔丝的家庭原属于在当时农村不受欢迎的岌岌可危的阶层。
苔丝的父亲是个懒散无能,虚荣愚昧而且好酒贪杯的小贩。
母亲则是个浅薄庸俗,不谙世事的大娃娃,也是一脑子虚荣。
家庭的贫寒使苔丝去认本家。
但当苔丝受到侵犯并拒绝嫁给阿力克后,苔丝的母亲感到非常的沮丧和失望。
她不停地抱怨苔丝光顾着自己,不为家里人着想,她甚至责备苔丝如果不想嫁给阿力克就应当更小心些。
但苔丝的母亲从未考虑过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她从没有警告过苔丝所面临的那个危险。
并且两个无能的父母却有着七个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随时都有可能落到苔丝头上。
苔丝心疼她的弟妹,不忍心他们受苦。
这个形势决定了苔丝的命运。
二:苔丝的悲剧与两个男性息息相关。
她的周围是两种类型的男人代表,阿力克代表着野蛮粗俗的恶势力,他狂妄的追求肉欲和金钱,这样的人其恶在于表面,人们有理由憎恨。
而安琪儿,正如其名所言,是所谓“天使”的代表,我们毫不怀疑他对苔丝的爱情。
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他是一位对女性要求严厉,对自己宽容的伪善道德的化身。
阿力克作风下流,利用苔丝的贫穷,假冒母亲的名义骗他去饲养家禽,利用快速赶车吓唬她,占她的便宜;在猎苑趁她精疲力竭时奸污了她;以后又乘人之危利用她一家老小无家可归时霸占了她。
尽管他也曾做过“浪子回头”,现身说法狂热地宣扬过福音,但正如哈代所说:“他的阵地其实不堪一击,他那心血来潮式的转变跟理性没有任何关系,那只不过是一个吊儿郎当的人由于母亲的逝世心里难过,在寻求新的刺激时搞出的一种怪花样罢了。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贫苦家庭的女孩苔丝在追寻自由和幸福的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悲剧。
苔丝的悲剧成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社会背景。
小说所描写的时代是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非常严重,贫富的差距极大。
贫苦的苔丝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压迫,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的出生就注定了她只能在社会的边缘挣扎生存,而且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她的个性更加沉稳,容易忍耐,这又使得她更加容易受到他人的欺负和摆布。
二是家庭环境。
苔丝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家庭的经济状况极度不稳定。
尤其是她的父亲常常沉溺于酒精中难以自拔,无力承担家庭的生活开支,这使得苔丝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艰难。
而苔丝的母亲则是个痴心妄想的人,她希望通过苔丝的美貌可以让她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不断推销她去打工,甚至连婚姻都可以拿出去买卖。
这种家庭环境使苔丝倍感无助和无奈,无论走到哪里都感觉像是处于一个囚笼之中。
三是感情生活。
苔丝在感情生活中的悲剧也是非常显著的。
虽然她在德伯府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看到了希望,但她还是无法迎来自己真正的幸福。
原因在于,苔丝爱上了犹太人阿伯拉罕·西姆童子,而这种跨越阶级和文化的恋情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被允许的。
阿伯拉罕·西姆童子身为犹太人,他的身份和传统经历使得这场恋情注定不会成功。
而苔丝的自尊心又使得她不愿意妥协,最终导致她失去了爱情和自由。
总之,苔丝的悲剧成因来源复杂且多方面,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严重现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由和平等的缺乏认知。
托马斯·哈代通过塑造苔丝这一角色,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公正和人权的思考和关注。
哈代《苔丝》悲剧命运解读应欧美文学经典老师的要求,我阅读了哈代的名作《苔丝》在为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叹息的同时,对于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也有一些看法。
要想分析一步作品,不得不先分析它的作者。
哈代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著名小说《苔丝》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更加熠熠生辉。
在品读这部名著前先对作者哈代在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上作一定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哈代的思想倾向决定了他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
哈代从事小说创作的时间大约25年,即从1870年到1895年间。
这一时期正是他形成“进化向善论”思想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其思想倾向基本上是悲观主义的,较少理想色彩,而其思想宗旨,就在于强调自然进化过程或者说“内在意志力”的不可抗拒,以及人与自然的对立。
这种思想倾向,表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便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风格特点:首先是,哈代小说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是整部小说的基础;其次,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总是和景物描写有机相连的;最后,小说中的情节也大多和小说的自然背景切切相关。
哈代的技巧运用最突出的表现在人物塑造方面,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所用的一种重要手法称之为“三维呈现法”,这种手法主要用在塑造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立体图像。
所谓“三维”,就是指人物心理与自然景物的对应、人物心理的客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的主观表述。
举例来说,《苔丝》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翁苔丝,就是用这种手法予以处理的,从而使其复杂的内心展露无遗。
哈代在小说《苔丝》中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苔丝、安玑、亚雷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物。
这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刻画得最成功、最生动的人物是女主人翁苔丝。
苔丝是显赫的德伯家的后裔,然而这显赫的家族早已衰落了,美丽善良、纯洁聪明的苔丝只能过着和一般穷人姑娘所过的生活。
由于生活日益困难,她不得不去请求荒淫好色、道德败坏的亚雷的帮助,她曾经坚决抵抗过亚雷的引诱,但最后还是被亚雷这个恶棍奸污了。
因此她面对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儿子的死亡让她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最终还是摆脱了亚雷。
苔丝悲剧命运的存在主义解读摘要:苔丝是哈代重要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
她天生丽质、勤劳纯朴、热爱生活,然而在她短暂的人生中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被毁灭的悲惨命运。
本文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分析苔丝的悲剧命运,探究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在其悲惨的人生经历中的体现。
关键词:苔丝存在主义生存环境他人自由选择《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他“性格与环境”系列小说创作精神的作品之一。
主人公苔丝纯朴善良、美丽勤劳、热爱生活、富有牺牲精神。
她只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接济家人,渴望得到一份两情相悦的爱情。
然而她在短暂的一生中遭受了太多的灾难和不幸后,悲惨地走上绞刑架,成为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人物。
小说自1891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和批评家们的青睐。
评论家们曾用不同的理论对该作品做了大量的阐释。
本文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分析苔丝的悲剧命运,探究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在其悲惨的人生经历中的体现。
一、荒诞的生存环境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所生存的外部世界是荒诞异己的,人作为“世界上的存在”总是会处于逆境,要面临各种限制和约束,要经受痛苦和死亡的威胁。
这种令人难以抗衡的外部世界使人类感到烦恼、恐惧,甚至绝望。
苔丝生活在19世纪末的英国农村,当时英国正经历着出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期。
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力侵袭到农村后,给古老的农村生活带来急剧的冲击,造成个体农民日趋破产。
大量的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穷困的悲惨境地。
人们在往日宗法制社会中所形成的稳定感、安全感和尊严感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继而感到茫然困惑,无所适从。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苔丝作为生活在最下层农民阶级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遭受社会转型过程带给她的痛苦和灾难。
无论她怎样卖力地工作,都无法使她自己和她的家人摆脱贫困的困扰。
从苔丝所生存的家庭环境来看,她生活在一个濒临破产边缘的贫困家庭。
父亲是个懒散虚荣、愚昧无知且嗜酒如命的小商贩。
自从听说自己家的贵族历史后,便沉浸在祖先的荣耀中,不再理会家事。
她的母亲头脑简单、不谙世事且爱慕虚荣。
贫穷而又无能的父母却有着七个子女,身为长女的苔丝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沉重的家庭负担。
在家人的经济生活陷入困境时,迫于无奈,年仅16岁的苔丝在母亲的极力劝说下,去富裕的“本家”亚雷家认亲,希望得到一份能养家的差事。
涉世未深的苔丝一踏入社会便落入虎口,被亚雷设下陷阱诱奸,失去了传统道德所看重的处女贞操,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
从此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
在维多利亚时代,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道德观念还在左右着人们的意识形态。
在社会道德和规则中,男性对女性的侵犯往往得不到惩罚,而女性一旦失去了贞节,往往被认为不守规矩而受到鄙视甚至抛弃。
男性一方面在性问题上花天酒地,放纵自己,另一方面却要求女性保持贞节,严格遵守道德准则。
所以当安玑听到苔丝的坦白后,他立即感到自己受到了残酷的愚弄。
在他眼中,苔丝一下子从纯洁、完美的化身变成骗子和不道德的人。
苔丝在遭受传统道德和世俗舆论谴责和迫害的同时,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和原谅自己的“耻辱”,整日生活在自责、悔恨和不安中。
即使被丈夫无情抛弃,她也认为自己是罪有应得,表明她的思想已彻底被传统道德观念所异化。
二、与他人的关系在萨特看来,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试图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都想将别人当做自己的支配对象。
这样一来,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充满了戒备、倾轧和矛盾,这使得人类的现实生活境遇甚至比地狱更悲惨。
苔丝与他人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她与家人的关系上。
苔丝自始至终处在为家人牺牲自己利益的状态中。
她的父母既虚荣又无知,他们只是盼着苔丝能嫁个有钱人,能帮家人摆脱贫困,却根本不去考虑苔丝的内心感受。
她的弟妹们因年少不懂事,也在又哭又闹地逼着姐姐去做“阔太太”,以便他们能有钱买新马和“玩意儿”。
在苔丝受辱回家后,她的父亲抱怨她让家门受辱,母亲埋怨她没能设法成为亚雷的妻子。
失职的父母非但不能理解、帮助苔丝,反而将沉重的家庭负担转嫁到她肩上,将她逐步推进困境,推向毁灭。
亚雷是苔丝眼中的恶魔,是断送她美好前程的罪魁祸首。
亚雷是靠商业致富的资产阶级新贵,财大气粗,行为放荡。
亚雷第一次见到苔丝,就被她超众的美貌所吸引,对她产生了很强的占有欲。
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她,取悦她。
他清楚地意识到苔丝的致命弱点是家人的利益,便通过在经济上慷慨资助她的家人,使苔丝觉得亏欠他。
他利用苔丝的轻率和屈从,设下陷阱诱奸了她,揭开了苔丝悲剧人生的序幕。
苔丝从此背上不洁女人的污名,受到世俗舆论和腐朽的道德观念的鄙视和迫害。
苔丝与亚雷再次邂逅时,她正在一个条件极其恶劣的农场做苦力。
为了能同苔丝重归于好,亚雷使出惯用的伎俩,千方百计地讨好她。
他的纠缠使苔丝不得不忍受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和担惊受怕双重煎熬。
后来,苔丝的父亲去世,一家人被逐出村子无处安身,不得不住到祖宗坟地。
为了家人的利益,心力交瘁的苔丝只好再次牺牲自己,违背自己的意愿与亚雷同居。
当苔丝看到魂牵梦绕的丈夫回来找她时,她无法遏制满腔的悔恨,将所有的不幸归咎于亚雷的诱惑和逼迫。
为了能重回安玑身边,她举起复仇的餐刀刺向亚雷。
毋庸置疑,随着亚雷对苔丝的了解,他对苔丝的感情与追求是真诚和发自内心的。
他想赢得苔丝的爱,想要娶她,弥补她,但他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完全隔绝的。
他对苔丝的情感是一厢情愿的,甚至让对方感到反感和厌恶。
他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出发,不失时机地利用苔丝家人的经济困境使她屈从于自己,但他忽略了苔丝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他根本不明白他强迫苔丝做的一切都是她内心最痛恨的。
他的种种努力对于他自己和苔丝来说都是致命的。
安玑是苔丝眼中的天使,苔丝爱他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
他博览群书,思想开明,鄙视等级观念,俨然是人道主义和自由思想的化身。
对待恋爱问题他温文尔雅,严肃认真,似乎与亚雷大相径庭。
他为纯洁美丽的苔丝所倾倒,并人为地将苔丝抬高到理想的高度,认为她是没有丝毫污点的“自然女神”。
在新婚之夜,当苔丝向他坦白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时,他感到自己受到了残酷的愚弄而陷入痛苦、沮丧之中,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苔丝的过失。
虽然安玑平时宣称要以独立的见解来判断事物,但在考验真正到来时,他思想的虚伪性暴露无遗,顽固地选择维护虚伪的传统道德观念。
他没有把自己曾经的荒唐行为当回事,却对苔丝的失贞耿耿于怀,进而残酷地遗弃了她。
苔丝对安玑的爱是真诚而炽热的,甚至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
安玑的绝情令苔丝痛不欲生,万念俱灰,使她的精神受到重创。
因为固守传统的道德观念,安玑既扼杀了自己内心对苔丝的真实情感,也断送了苔丝的幸福。
后来,在异国他乡饱受磨难的安玑开始真正了解人生,也慢慢理解苔丝的善良和价值。
但他那迟到的回心转意反倒加深了苔丝的不幸,使已做了亚雷情妇的苔丝陷入无尽的痛苦与迷乱中。
内心充满悔恨之意的苔丝为证明自己对丈夫的爱,杀死了亚雷,并最终将自己送上断头台。
毫无疑问,作为苔丝生命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亚雷和安玑都是苔丝的“地狱”。
他俩分别从肉体上和精神上彻底毁掉苔丝,断送了她的幸福和生命。
三、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强调人的根本特性在于人的自我选择和自我造就。
人在自由选择中获得存在的本质、价值和意义。
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自由选择,所以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总是处于彼此对立和冲突之中。
每个人在自由选择时,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种既强调自由选择又强调要承担与之相随的责任的观点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
出于家庭责任感,苔丝放下自尊去“认亲”,结果被诱奸。
之后,苔丝没有选择顺水推舟地待在亚雷身边死心塌地做他的情妇,过富裕但失去尊严的生活。
她也没有利用亚雷对自己的迷恋努力使他们的关系合法化。
她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亚雷,顶着世俗的压力独自承担后果。
对待自己的挚爱安玑,她选择以诚相见,纯真坦白,不顾母亲的告诫坚持在新婚之夜把自己的过去告诉他。
因为她认为隐瞒“失身”的经历是对安玑的欺骗,是对纯洁美好爱情的玷污。
她的高尚选择使她不得不面临被丈夫抛弃的灾难。
在以后的日子里,她辗转于不同的农场打工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以惊人的忍耐力承受着恶劣条件下超负荷的劳作,忍受着不怀好意的农场主的百般刁难以及亚雷的再次纠缠。
她咬牙坚持着,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回到她身边。
然而,面对父亲离世,全家人无处安身的残酷现实,苔丝只好再次牺牲自己,做出无奈而痛苦的选择:做亚雷的情妇来换取家人的衣食住行。
后来看到丈夫回来找自己,为了找回爱情,为了维护爱人,苔丝杀死了亚雷,并为此走上了绞刑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苔丝在每一次命运的重大转折关口,总是根据自己的纯洁本性和高尚道德做出选择。
虽然她选择了一条艰辛的人生道路,但正是她的选择证明了她纯洁善良的本质和对纯真爱情的向往。
四、结语苔丝悲惨短暂的一生中,虽然饱受磨难和打击却依旧渴望爱情、追求自立。
因为物质生活极度贫困,她对感情生活的追求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很被动,她想要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屡屡受挫。
穷困而荒诞的生存环境迫使她逐步走向悲惨的结局。
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无论经受多少折磨,苔丝自始至终都坚持着自己的纯洁本性。
苔丝的悲剧代表着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在经济上彻底崩溃的农民阶级所遭受的种种灾难和悲惨命运。
尽管存在主义哲学兴起于“一战”后的欧洲,但时空的距离并没有妨碍哈代和萨特对于人类生存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自由选择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时所产生的共鸣。
参考文献[1] (英)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 (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