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II)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平均数》教学设计【内容出处】浙江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第1课。
【素养指向】“数据分析”之“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时间预设】课内1课时。
【教学过程】一、交互学习段落一抽象概念〖教师导学〗水果在收获前,果农怎样估计将会收获多少水果呢?难道一个一个数吗?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果品公司在付给果农定金前,需要对这些果树的苹果总产量进行估计.〖小组合学〗小组内同学完成课本上提出的问题,讨论:根据上述两个问题,你能估计出这100棵苹果树的苹果总产量吗?(1)果农任意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质量为4千克.这20个苹果的平均质是多少千克?(2)果农从100棵苹果树中任意选出10棵,数出这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154,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的苹果个数吗?〖展示评析〗小组推荐代表展示交流,其他小组质疑与纠错,交流评析后得到结论:由(1)可知每个苹果为0.2千克(近似)由(2)可知每棵树上有154个苹果(近似)0.2× 154×100=3080(千克)获得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衡量样本(求一组数据)和总体平均水平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段落二类比探究〖师生共学〗〖检测评价〗独立完成下面3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进行互动评析。
1. 统计一名射击员运动员在某次训练中15次射击的中靶环数,获得如下数据:6, 7, 8, 7, 7, 8, 10, 9, 8, 8, 9, 9, 8, 10, 9. 求这次训练中该运动员射击的平均成绩.2.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甲的得分是( )A:84 B:86 C:88 D: 903.若m 个数的平均数为x ,n 个数的平均数为y ,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 A.2y x + B.nm y x ++ C.yx ny mx ++ D.n m ny mx ++ 三、后续学习1.完成课本中作业题。
平均数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学知识,如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如何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2. 举例说明:给出一组数据(如3, 7, 5, 10, 2)求平均数。
计算过程:(3+7+5+10+2)÷5 = 27÷5 = 5.4解释: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4。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求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
2.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解题方法和思路。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例如:某班级有5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 165cm, 158cm, 170cm, 155cm,求该班级的平均身高。
2.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平均身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学指标,如中位数、众数等。
2. 探索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数据分析、决策等。
以上是一篇关于平均数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提问。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概念和性质的内容。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其背后的性质和意义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的求法。
2.难点:对平均数性质的理解,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性质;通过案例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200cm,问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计算其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分享各自的成果。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
3.1 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2.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进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髙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图片欣赏(出示课件:水果在收获前,果农常会先估计果园里果树的产量,你认为应该怎样估计呢?)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合作学习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果品公司在付给果农定金前,需要对这些果树的苹果总产量进行估计.(1)果农任意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质量为4千克.这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千克?(2)果农从100棵苹果树中任意选出10棵,数出这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154, 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的苹果个数吗?(3)根据上述两个问题,你能估计出这100棵苹果树的苹果总产量吗?2.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用符号x表示,读做“x拔”,计算平均数的公式x=1n(12x x++…+nx).指出:在实践中,常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用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0.2千克来估计100棵苹果树上苹果的平均质量,用10棵苹果树的平均苹果个数(154个)来估计100棵苹果树的平均苹果个数.3.完成教材P54做一做.三、学以致用,体验成功.1.例题讲解例1 统计一名射击运动员在某次训练中15次射击的中靶环数,获得如下数据:6,7,8,7,7,8,10,9,8,8,9,9,8,10,9.方法(一):直接根据平均数的意义来计算,这里的1x ,2x ,…,n x 指的是什么?n 等于多少?方法(二):15个数据中有几个6,几个7,几个8,几个9,几个10?n =15与这些相同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所求的平均数x 的算式还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2.由上例中的方法(二)概括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权的意义.3.例题讲解例2 某校在一次广播体操比赛中,801班,802班,803班的各项得分如下表.(2)如果学校认为这三个项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而给予“服装统一”“动作整齐”“动作准确”三个项目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35%,50%,那么三个班的排名顺序又怎样?分析:(1)求算术平均数.(2)涉及加权平均数,不妨以801班为例,表中相应的3个数据为1x =80,2x =84,3x =87, 给定三个项目的权的比为15:35:50,即表示1f :2f :3f =15:35:50,因此可设1f =15k ,2f =35k ,3f =50k (k >0),加权平均数x =158035845087158035845087153550153550k k k k k k ⨯+⨯+⨯⨯+⨯+⨯=++++=84.9(分). 4.完成教材P56课内练习第1,2题.四、总结回顾,反思内化.1.学习了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会计算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五、作业教材P57作业题第1,2,4,5,6题.。
3.1 平均数配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会计算算术平均数及其实际应用;2、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和应用;2学情分析学生对算术平均数的内容有所熟悉,但是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上有较大的难度。
3重点难点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加权平均数的计算与实际应用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利用好声音海选时选手得分统计情况进行引入1、在中国好声音海选中,十位评委给一位歌手的评分如下:10,9,7,9,8,9,7,6,9,8.该选手的平均得分是多少?活动2【讲授】通过例题讲解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通过例题讲解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的应用2、为了增加这批唱歌比赛歌手的素养,评委特意安排入围的100名歌手参加果园亲近大自然活动,果园一共200棵苹果树,问大概会有多少个苹果,每位歌手需要摘多少个?评委老师从200棵苹果树中选出10棵苹果树,数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154,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活动3【练习】通过练习,掌握算术平均数的熟练应用通过4题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术平均数的计算与应用3、一组数据为10,8,9,12,13,10,8,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4、某校5个小组参加活动,平均每个小组植树10棵,其中第一,二,三,五组分别植树9棵,12棵,9棵,8棵,那么第四小组植树()5、已知一组数据3,a,4,b,5,c的平均数是10,则a,b,c的平均数是_____.6、已知3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0cm,2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65cm,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_______.活动4【活动】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公式利用中国好声音海选的例题,进行合作学习,集思广益,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求选手的平均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初中数学 / 八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平均数(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1.算术、加权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和加权.2.体会算术和加权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和加权.教学难点:体会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的定义.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简称,记为 .读作“x拔”.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年龄/岁 16 18 21 23 24 26 29 34相应队员数 1 2 4 1 3 1 2 1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巩固练习一:1.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5,21,40.8,19.5,20.8,25,16,30.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元.(课本P216随堂练习 1)2.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平均每次射中环(精确到0.1)3.小明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得了88分,英语得了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记了,你能告诉她应是以下哪个分数吗?A 93分B 95分C 92.5分D 94分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测试成绩A B C创新 72; 85; 67综合知识 50; 74; 70语言 88; 45; 67(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誰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誰将被录用?解:(1)A的平均成绩为(分).B的平均成绩为(分).C的平均成绩为(分).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A的测试成绩为(分)B的测试成绩为(分)C的测试成绩为(分)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思考:(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巩固练习二:1. 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变形训练:(小组交流)1.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要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元;2.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10月分的用水量,结果如下:(单位:吨):17,18,20,16.5,18,18.5.如果该班有45名同学,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10月份全班同学各家总共用水的数量约为 .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补充.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1.算术、加权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和加权.2.体会算术和加权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布置书面作业:课本P216习题8.1 1、2课外作业:(两题任选一题)1. 到校医那里收集本班同学左眼视力检查结果,计算本班同学左眼视力的.2. 请设计一个利用“加权”方法来求的应用题,再将其“权”作适当改变,观察平均值的变化.观察“权”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板书设计1.算术: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简称,记为 .读作“x拔”例1解:(1)A的平均成绩为B的平均成绩为 .C的平均成绩为 .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A的测试成绩为(分)B的测试成绩为(分)C的测试成绩为(分)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加权:称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XX文讯教育机构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 平均数》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 平均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实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为后面学习更复杂的统计量和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也有所接触。
但是,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对于如何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性质,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3.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求平均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讲解:通过讲解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解决学生的疑问。
5.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 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探究平均数这一概念。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学基础,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求平均数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机械计算的层面,对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实例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些数据的平均值?从而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含义。
通过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自主选择一个例子,计算其平均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操练环节中的例子,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们是如何计算平均数的?2.平均数有什么实际意义?3.如果数据发生变化,平均数会如何变化?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平均数来解决?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解释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 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学基础知识之后的一个进一步深化,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含义。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的生活实例。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60cm,165cm,170cm,175cm,180cm,求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身高,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同时,强调平均数的大小取决于数据的大小和数据的个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平均数。
然后,各组汇报计算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某商店对一件商品进行了三次报价,分别是120元,125元,130元,求该商品的平均报价。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报价,并解释为什么平均报价更能反映商品的实际价格。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情境化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3)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运用;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 (5分钟)教师使用幻灯片或板书呈现几个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为什么会使用平均数?有哪些实际应用场景?Step 2: 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 (1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如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带领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身高,并引导学生得出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然后教师再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
Step 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计算任务。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完成后,教师进行评价,鼓励他们讲解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Step 4: 解决实际问题 (2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手机销售量、考试成绩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法,并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平均数来解决。
Step 5: 归纳总结 (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
Step 6: 完成作业 (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反思:在这次教学中,我尝试了采用情境化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年级:八年级一、教材分析《平均数》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内容。
平均数是学习统计数据的基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提供了数据处理的方法,也为下面学习中位数和众数,以及方差和标准差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平均数都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可以很好地与合作学习。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但是,仍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加权平均数、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数学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培养数感,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问题解决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平均数在生活生产中经常会用到,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和影响力,进而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的计算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五、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探索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课件展示)水果在收获前,果农常会先估计果园里果树的产量,你认为可以怎样估计呢?(二)合作交流,讲授新知1、合作学习: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果品公司在付给果农定金前,需要对这些果树的苹果总产量进行估计.(1)果农任意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质量为4千克. 这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千克?(2)果农从100棵苹果树中任意选出10棵,数出这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 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154,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的苹果个数吗?(3)根据上述两个问题,你能估计出这100棵苹果树的苹果总产量吗?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在小学的课本里也了解过平均数,所以让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探索学习认识平均数,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学情分析学生对算术平均数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上有较大的难度。
教学重点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认识学习目标二、情景引入,探索新知出示课件:播放水果在收获前,果农常会先估计果园里果树的产量,你认为应该怎样估计呢 1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果品公司在付给果农定金前,需要对这些果树的苹果总产量进行估计1果农任意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质量为4千克这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千克 解:4÷20=(千克)2果农从100棵苹果树中任意选出10棵,数出这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 154, 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的苹果个数吗3根据上述两个问题,你能估计出这100棵苹果树的苹果总产量吗分析:由(1)可知每个苹果为千克(近似)由(2)可知每棵树上有154个苹果(近似)解:× 154×100=3080(千克)2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用符号x 表示,读做“x 拔”,计算平均数公式x =1n12x x ++…+n x 3 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1)已知数据:3,5,6:(2)已知数据:3,3,5,5,5,6,6,6,6。
三、典例精讲,体验成功 1例题讲解例1 统计一名射击运动员在某次训练中15次射击的中靶环数,获得数如下数据:6,7,8,7,7,8,10,9,8,8,9,9,8,10,9方法一:直接根据平均数的意义来计算,这里的1x ,2x ,…n x 指的是什么n 等于多少 解:3 14 3 65 3 1= + + = ) 解:( 5 96 6 6 6 5 5 5 3 3 2 = + + + + + + + + = 1591089988910877876++++++++++++++=x 2 8 =方法二:15个数据中有几个6,几个7,几个8,几个9,几个10n =15与这些相同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所求的平均数x 的算式还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解:答:这次训练中该运动员射击的平均成绩为环2由上例中的方法二概括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权的意义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若n 个数1、2、…、n 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x =nn n x w w w x w x w x ++++++......212211叫做这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II)浙教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会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
2.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了解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就越精确,但同时工作量也越大;反之,如果样本容量越小,估计较粗略,但同时工作量也较小这种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的概念.请同学们指出下面两个问题中的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各是什么?
1.今年我市有6万名初中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为了了解6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15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为了考查初三年级524名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50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
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总体平均数、样本平均数及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方法.
用这种承上启下的方式导入课题,不但复习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本章里所说的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本课里所说的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都是一种粗略的“定性”估计,即并不知道所作估计的可靠程度,估计虽粗略,但方法简单,容易掌握.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概念:我们把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把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
在问题1中,所有6万名考生的平均成绩就是总体平均数,所抽查的1500名考生的平均成绩就是样本平均数.通常,我们是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接下来学习怎样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
例4 (用幻灯出示)从某校参加毕业考试的学生中,抽查了3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分数如下:
计算样本平均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30个数据有什么特点?都在什么数左右波动?选用哪一个公式进行计算简便,若选用公式②,则a 取多少比较合适,当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后,再让学生动手解此题.(找两名学生到黑板板演).
即样本平均数为85.
于是可以估计,该校参加毕业考试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约为85分.
用公式②解:取a=80.
530162301713410≈=++++=' x
85805=+≈+'=∴a x x 即样本平均数为85.
于是可以估计,该校参加毕业考试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约为85分.
引导学生总结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解题步骤:1.先求样本平均数;2.作出估计.
学生在解此种类型题时,往往只求出样本平均数,而忽略了对总体平均数做出估计,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课堂练习:教材练习中1、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方法,一般来说,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就越精确,相应地,搜集、整理、计算数据的工作量也就越大.反之,如果样本容量较小,估计较粗略,但同时工作量也较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样本容量的确定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和所付出的代价的大小.
知识网络:
这样小结,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而且对所学过的知识形成风格,掌握牢固.
四、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中 9、10、11.
五、板书设计
__ _
15.1 平均数(三)
小结
概念:
例4.练习
总体平均数
样本平均数
六、参考资料
《教师教学参考书》,《中考题型专项训练题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