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格式:doc
- 大小:81.51 KB
- 文档页数:10
考点精练三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一、比对法专练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1.(2020·山东)(原文)晏子对曰:“……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晏子春秋》)(选项)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曲解文意。
原文是说不效仿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不是不“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
2.(2020·江苏)(原文)乙未,(张汝霖)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
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张岱《家传》)(选项)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项中“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与原文不符,黄贞父只是想“为难”一下张汝霖。
3.(2020·湖北)(原文)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
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荆川先生文集》)(选项)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项中的“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与原文中的“必始于不见可欲”相矛盾。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Ⅰ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其”的用法。
(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者?”何曰:“曹参可。
”帝惊而①闻雷霆,遽问曰:“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②责、顿足而詈。
有隙而③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何对曰:“不违也。
平心论之,参实乃人杰也。
其为人也宽而④仁,才足傲世,而⑤可寄国。
昔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为臣子者,见贤而⑥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
玉在山而⑦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上而⑧用之,国必大治。
”帝叹曰:“而⑨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必用。
”答:答案①好像;②表修饰;③表转折;④表并列;⑤通假字,通“能”(才能);⑥表承接;⑦表因果;⑧表假设;⑨第二人称。
(2)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⑬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答:答案①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那种;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一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命题分析文言实词具体的考查题型有下列五种:一是直接对文中的实词进行解释,要求选择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是主要的考查题型;二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实词的意义,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四是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要求选择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五是指定某实词,要求考生自己进行解释。
文言实词考查的趋势是:1.实词是读懂文段的基础,但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而是在分析综合、断句及翻译各题型中隐性考查。
2.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
从2018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大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3.一词多义仍然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走进高考【P】例(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微专题02 文言虚词讲义一.考情微观2022-2023年常考虚词虚词考查命题特点:1.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2.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3.虚词考查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
二.复习任务1.梳理并总结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3.文言虚词意义推断方法。
三.妙招助记十八个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
高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虚词【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我们非常开心,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言传记文高效读文的2个诀窍文言传记文是高考全国卷考查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选文,一般选自“二十四史”正史。
从历年高考选文来看,唐宋元明的传记文出现得比较多,传主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大部分位居高官,有过不凡的业绩,而又贤良方正,道德品质堪称表率,是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
阅读文言传记类文本时,根据文言文选项的命制特点以及写人记事的特点,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读文。
诀窍1依选项,借题读文更快捷题目为什么要“借题读文”(理由阐释)如何“借题读文”(方法介绍)4个选项大部分断句是一致的,只是对比4个选项,将选项断句一个别2~3处断句不一致。
断句一致文言断致的地方在原文相应处标注的中心利于我们理解辞意,而断句句题出来,这有利于我们读到此处不同等的中心则提醒我们读文时要时理解文意。
重点斟酌和关注。
(1)4个选项是依照行文的前后按次分层来设置的。
(2)4个选项3对1错,1错也是局部小错。
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逐一回(3)每个选项的内容一般是对文中关归原文,特别是要将选项中的概括分键人物形象和主要事件的概括分析一些词语回来到相应词语处,析题与评价,个别词句甚至是对原文的因为选项中个别词句是对原翻译。
文词句的翻译。
因此,借助概括分析题有助于大体揣摩文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品质、事件等,使我们对文意有了初步的感知。
诀窍2按时间,脉络大意更清晰写作正史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文章开头对传主基本信息做简单介绍,如传主姓名、字号、籍贯等,有时还交代其祖上的情况;中间是人物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一般从其读书、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人物的结局,有的还介绍其死后的影响。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大意,抓住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比较关键,此类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种:[读文示例]1.依选项,借题读文更快捷[说明]文中波浪线处所画“/”及文中标注释义分别由右栏第1题和第3题供给信息。
文言文阅读一、考点解说(一)考点及解说2003年《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的文言文”,是指基本词汇是常见词汇、基本文言句式是常见句式的纪传文。
这就从原则上确定了文言文备考的基本方向一一其阅读语段并不是艰深难懂的,而是紧密切合中学阅读实际,科学地选择、全面地设计的。
那种认为阅读文段及试题越难越好的认识是错误的。
1.理解(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
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2003年《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关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
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巧【本讲主要内容】文言文阅读技巧本讲主要讲解文章内容的理解(主要是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等),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章内容的归纳和中心的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等几方面的内容。
【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一、考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3、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二、考纲解读1、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其在试卷中的分数由18分增加到20分,占试卷总分的13. 3%。
从题型看,1990年以来,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其它能力测试点稳定(常见实、虚词的理解,古今词义的辨析,信息筛选,文意把握等)。
2002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文言文方面又作了较大调整。
除了赋分增加,主要是把文言句子译文的辨析从阅读题中抽出,由Ⅰ卷移到Ⅱ卷,由选择题变成主观题,直接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本讲只涉及考纲要求中后4个考点。
“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就是要求考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能将无句读的文言句段断开。
“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并能提炼和表达出来,或者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确的判断。
“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
“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即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
三、重点指津1、在选材方面,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2、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
Ⅰ 掌握信息筛选题的审答规范一、掌握审题要求信息筛选题答题的关键是审题,只要审题细致到位,看清所有条件,辨析不同条件不同关键词的表述的区别,了解基本的解题思路,就等于成功一半了。
审题的内容和步骤如下:1.审清题材不同题材的文章,考查的内容会有所区别。
写人,考查人物的性格或相关事件;写物,了解与物相关的特征;写景,赏析特定地点的独特景色;叙事,分清事件的种类;说理,把握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2.审清题干这是信息筛选题审题最重要的内容。
审清题干核心的内容是审清信息筛选的条件标准。
其条件标准有三层:①所属条件,就是关于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什么景、什么理的;②中心条件,就是关于人的什么性格特征,关于什么事的分类,关于景或物的什么特征,关于观点的什么论据;③附加条件,常见的有“直接”“间接”“分别”“都”等。
例 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附加条件表现龙洞所属条件 艰险中心条件的一组是 在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当属“中心条件”。
它一般用最准确而简明的语言表述,有时直接用文中的词语。
这时一定要理解透彻关键词语的内涵。
审题小练 读读下面的题干,画出“所属条件”“中心条件”“附加条件”的内容(在题干下面直接画出),并说明“中心条件”的内涵。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中心条件”的内涵: 答案 ①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附加条件表明马文升所属条件劝谏皇上修身爱民中心条件内容的一组是 ②“中心条件”的内涵:a.劝谏皇上的,非其他人;b.有“修身”与“爱民”两项内容。
(2)以下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群丐的“侠义”和来懋斋先生“品性”的一组是“中心条件”的内涵:答案 ①以下各组语句中,分别附加条件表现群丐所属条件的“侠义”中心条件和来懋斋先生所属条件“品性”中心条件的一组是②“中心条件”的内涵:“侠义”意谓做事能行侠仗义;“品性”意谓是其性格品质,非才华或功业。
二、掌握答题步骤和方法1.步骤:①回归原文,看清主体。
考点一文言文阅读[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显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刁雍字淑和,勃海饶安人也。
曾祖协,从晋元帝度江,居京口,位尚书令。
父杨,晋右卫将军。
初,晋相刘裕微时,负社钱三万,违时..不还,畅兄逵执而征焉。
及诛桓玄,以嫌.,先诛刁氏。
雍与杨故吏遂奔姚兴,为太子中庶子。
及姚泓灭,与司马休之等归魏,请於南境自效。
明元假雍建威将军。
雍遂於河、济间招集流散,传檄.边境。
雍弟弥,时亦率众入京口,亲共讨裕。
裕频遣兵破之。
明元南幸邺,雍朝于行宫..?”雍曰:“伯父。
”帝笑曰:“刘裕父子当应惮..。
明元问曰:“缚刘裕者,於卿亲疏卿。
”於是假雍镇东将军、青州刺史、东光侯,使别立义军。
又诏雍令随机立效。
雍於是招集谯、梁、彭、沛人五千余家,置二十七营,迁镇济阴。
迁徐州刺史,赐爵东安伯。
后除.薄骨律镇将。
雍以西土乏雨,表求凿渠,溉公私田。
又奉诏以高平、安定、统万及薄骨律等四镇,出车牛五千乘运屯谷五十万斛付沃野,以供军粮。
道多深沙车牛艰阻求於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运又以所边绾表常惧不虞造城储谷置兵备守诏皆从之诏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功焉。
皇兴中,雍与陇西王源贺及中书监高允等並以耆年特见优礼,锡雍几杖,剑履上殿,月致珍羞焉。
雍性宽柔,好尚文典,手不释书。
明敏多智,凡所为诗、赋、论、颂并诸杂文百有余篇。
又泛施爱士,恬静寡欲。
笃信佛道,著《教诫》二十余篇以训子孙。
太和八年,卒,年九十五,谥曰简。
(选自《北史•刁雍传》,有删改)知识点1:理解文言实词题【抢分须知】第一步,推断词义。
推靳词义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语法的角度辫析词性,推断词义;二是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三是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四是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断词义;五是从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角度推断词义。
第二步,验证正误。
将推断出的词义与选项给出的解释进行比照,看是否一致或接近;再将选项给出的解释带入原句,看是否符合语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等现象。
高考语文第一轮备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展推导。
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以上就是语文网的为各位考生带来的高考语文第一轮备考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希望给各位考生可以在xx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专题微语] 翻译是考生文言素养的综合表现。
抓住“分点”,准确翻译,是翻译工作的根本要求。
然而,我们在努力保证符合要求的同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下面我们把考生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认真思考,探求解决之法,以期让我们的翻译臻于完善。
一、损害原意1.误译例: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客踧踖起退。
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
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
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
所亲问其故,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
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堪也。
”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
(节选自《富弼》等史料) (1)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
考生译文等到富公做了宰相,即使小官和平民求见,他都以礼相待,拉他们入座,话语平和从容。
解析该译文误译两处:一是“抗礼”译为“以礼相待”,实际上“抗礼”指“对等的礼节”,成语有“分庭抗礼”;二是“引”译为“拉”,“拉”字体现不了富公的“礼”,应译为“延请”。
正确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话和颜悦色。
(2)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考生译文我长期居住在洛阳,亲朋大概用千百计算,如果有的人见有的人不见,是不平等的做法。
解析该译文误译两处:一是“累世”想当然地译为“长期”,严重损害原意;二是将“是”等同于今天的“是”,是典型的以今律古。
正确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等对待的做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Ⅰ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其”的用法。
(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者?”何曰:“曹参可。
”帝惊而①闻雷霆,遽问曰:“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②责、顿足而詈。
有隙而③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何对曰:“不违也。
平心论之,参实乃人杰也。
其为人也宽而④仁,才足傲世,而⑤可寄国。
昔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为臣子者,见贤而⑥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
玉在山而⑦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上而⑧用之,国必大治。
”帝叹曰:“而⑨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必用。
”答:答案①好像;②表修饰;③表转折;④表并列;⑤通假字,通“能”(才能);⑥表承接;⑦表因果;⑧表假设;⑨第二人称。
(2)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⑬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答:答案①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那种;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2.判断“者”“也”“而”“乎”“于”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①,危道也.②。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③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④蓝而青于.⑤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而.⑥日参省乎.⑦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⑧思也。
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而.⑨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⑩。
①者:②也:③而:④于:⑤于:⑥而:⑦乎:⑧而:⑨而:⑩而:答案①表判断,不译②语气词,表判断,不译③连词,表假设,如果④介词,从⑤介词,比⑥连词,表递进,而且⑦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对”⑧连词,表修饰,不译,或译为“而”⑨代词,同“尔”,你⑩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表判断,啊参考译文用兵,是欺诈之道。
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有六条蟹腿两只蟹钳,否则,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冯氏虽然小,然而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冯氏比自己的父亲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不只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不是你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3.判断“以”“则”“其”“所”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①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②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③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④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⑤与之。
”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⑥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⑦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⑧为,其.⑨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⑩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⑪一二。
其.⑫是耶,其非耶?其若是,则.⑬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⑭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①以:②则:③则:④其:⑤其:⑥其:⑦以:⑧所:⑨其:⑩其:⑪其:⑫其:⑬则:⑭其:答案①介词,凭借②连词,却③连词,就④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⑤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⑥指示代词,那⑦介词,拿⑧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⑨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⑩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⑪代词,其中⑫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⑬连词,那么⑭代词,自己参考译文人们都说蔺相如只是凭借他言语的功劳而名垂青史,(但是)依我看来,却不只是单凭言语而已。
(当时)蔺相如看秦王并无意偿还赵国城池,就退后几步站立,斜视着柱子,秦王害怕他撞破和氏璧,于是答应他斋戒,因此能够完璧归赵,难道仅仅是言语的功劳吗?如果(我们)与一般人讨论此事,他一定会说:“我还是给他(和氏璧)吧。
”怎么敢这样做呢?回国后,廉颇蔺相如两人失掉和气,不再和睦。
(相如)路上遇见廉颇,就转身退让躲避。
在那个时候,什么人能这样?门客拿原因来问相如,相如就说:“以国家的急难为先,以私人的恩怨为后。
”看古今英雄豪杰所做的事,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所以我认为,你们一定不要把别人的话作为法则。
况且我猜测相如的才能,很少有能比得上的,古今英雄豪杰只有其中一两个人可比。
是这样还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看见雪花纷纷扬扬的样子没有边际也没有什么遗憾,我也不会有“后悔自己跟着他们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的遗憾了。
4.判断“因”“且”“乃”在文中的意义。
因.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②不因.③旧制,此乃.④曹操成大业之因.⑤。
其常因.⑥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⑦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因.⑧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⑨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因.⑩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①因:②且:③因:④乃:⑤因:⑥因:⑦因:⑧因:⑨因:⑩因:答案①介词,根据②连词,而且③动词,沿袭④表判断,是⑤名词,原因⑥介词,趁着⑦连词,于是⑧介词,凭借⑨介词,经由⑩介词,通过参考译文根据一个人才能的大小授予他官职,不因为门第高低来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的规定,这就是曹操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因。
曹操常常趁人不备,采用偷袭的办法攻打别人,例如乌巢焚粮。
这一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曹操趁着胜利追击,攻破了袁绍大军,取得了官渡一战的大捷。
这也是凭借许攸的力量而获得的,这一过程犹如经由干枯的树木变成茂密的树木一样。
路上经过袁绍的墓,曹操还通过众人带路到墓前祭拜,他的度量难道是常人能比的吗?因为这他得到众人的忠心,来统一天下。
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度量,所以能成就不同寻常的事业。
5.判断“乃”“之”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②。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③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④忠贞之.⑤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⑥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⑦不得已而谢。
①乃:②之:③乃:④乃:⑤之:⑥乃:⑦乃:答案①连词,表承接,于是②代词,它③代词,你的④动词,表判断,是⑤助词,的⑥副词,竟然,却⑦副词,才参考译文(我)曾经听闻陆放翁的志向和气节,全部展现在(省略“于”,在)《示儿》里,于是阅读它。
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时,(我)心中大为感动与佩服,陆游真的是忠贞的义士啊!但是也有人(表示)极端鄙视,竟然说:“这个人沽名钓誉罢了。
”大家(听了)都用道理质问他,那人无言以对,不得已才道歉。
6.判断“焉”“若”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①,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②,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③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焉.④,骄而轻敌,焉.⑤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之何加焉.⑥?但以其人之傲,若.⑦斥焉.⑧,则必无颜世上矣。
①焉:②焉:③焉:④焉:⑤焉:⑥焉:⑦若:⑧焉:答案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兼词,相当于“于是”或“于之”,在这里③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④句末语气助词,不译⑤疑问代词,怎么⑥句末语气助词,呢⑦连词,如果⑧代词,他们参考译文崤山战役,秦军通过崤山山谷,只见山势高峻的样子,山谷狭窄的样子,没有料到在这里有埋伏,山上的大石纷纷落下,他们只是大叫着“况且把泥土石头放在哪里啊”,没有别的办法,因而导致大败。
在这件事上我有些感慨,骄傲轻敌,怎能不败呢?像这样,即使有万千兵马又能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单单是他们的骄纵,如果要斥责他们的话,那么(他们)必然没有脸面再活在(省略“于”,在)世上了。
7.判断“与”“何”“为”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
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③其坚与.④!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
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⑤也,应使众与.⑥其事,与.⑦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
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⑧,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⑨我有与.⑩?①与:②与:③何:④与:⑤与:⑥与:⑦与:⑧与:⑨为:⑩与:答案①动词,赞许②动词,给③副词,多么④句末语气助词,啊⑤动词,对付⑥动词,参与⑦动词,结交⑧动词,帮助⑨介词,被⑩表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参考译文早上犯的错晚上就更正了,君子赞许,我也赞同。
如今将别人给他的玉璧上交,足可见他改过的心思是多么坚定啊!他和我们的约定,也应当会信守的。
凭借我们这些人的力量,对付贼寇还是很难的,应该让众人共同参与这件事,结交慷慨的君子,远离奸佞小人,这事就能成。
况且他的雄才伟略,无下无双,如果他帮贼寇而不帮我们,怎么办呢?如果离弃他,这城还能被我们拥有吗?精要点拨《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也、焉、以、因、于、与、则、者、之。
掌握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注意:(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
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
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