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14
马概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是()正确答案:B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正确答案:C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了的性质和发展要求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3、“激变论”的观点是()正确答案:BA、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的观点B、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观点C、坚持质变和量变统一的观点D、只承认事物质的存在不承认量的存在的观点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正确答案:D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B、视为糟柏,全部抛弃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5、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正确答案:C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6、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根据是()正确答案:AA、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7、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之所以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是因为它们()正确答案:BA、大多直接同生产力相联系B、反映并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C、反映的是并不属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社会现象D、都是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正确答案:B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9、相对静止是()正确答案:B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绝对不变的事物D、绝对运动的状态10、“理在事先”是()正确答案:CA、唯物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二元论的观点11、人民群众的主体()正确答案:CA、是体力劳动者B、进步的知识分子C、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12、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正确答案:DA、阶级关系B、夫妻关系C、政治关系D、经济关系13、社会存在()正确答案:B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就是指社会环境1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正确答案:A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15、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正确答案:AA、生产力的发展B、科学文化的发展C、主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6、“存在就是被感知”。
马概心得体会马概是一门独特的课程,通过学习和体验马的行为和心理,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如何与马建立联系和建立信任,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这些经验不仅对我在马概课上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对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和沟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与马互动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建立信任和尊重。
马是非常敏感的动物,他们会立刻察觉到你的情绪和动作。
如果你缺乏自信或者对马不尊重,他们会感到不安并且不愿意与你互动。
因此,我学会了保持冷静和自信的态度,并且尊重马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尊重和信任的建立不仅在与马的互动中非常重要,也同样适用于与他人的交往中。
通过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我们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其次,在马概课上,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在与马一起进行各种活动时,我们需要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例如,在马概课上,我们需要与同伴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并且在与马的互动中相互支持。
通过这个过程,我意识到沟通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我们才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图,并且更好地与他人协作。
因此,我在马概课上学到的沟通和合作技巧,不仅对我在马概课上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对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和合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在马概课上,我学会了如何处理挑战和困难。
与马互动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会遇到挑战和困难。
例如,马可能会不听话,或者有时候会感到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我学会了保持冷静和耐心,并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个过程,我意识到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和积极的态度非常重要。
只有积极地面对挑战,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取得成功。
通过学习和体验马概,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学会了建立信任和尊重,与他人合作和沟通,并且处理挑战和困难。
这些经验不仅对我在马概课上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对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和合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目录1.马克思主义:2.世界观:3.人生观:4.共产主义人生观:5.历史观:6.社会历史观:7.方法论:8.哲学:9.马克思主义哲学:10.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11.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12.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3.科学主义: 14.人本主义: 15.现代科技革命:16.毛泽东思想: 17.邓小平理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目录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最高问题:3.思想路线:4.认识路线:5.哲学的党性:6.一元论:7.二元论:8.多元论:9.信仰主义: 10.目的论:11.本体论: 12.本原: 13.派生: 14.唯物主义: 15.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16.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17.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18.朴素唯物主义:19.素朴唯物主义: 20.自发唯物主义: 21.素朴实在论:22.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23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 2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5.机械唯物主义: 26.旧唯物主义: 27.庸俗唯物主义: 28.直观唯物主义:29.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30.实践唯物主义: 31.辩证唯物主义:32.现代唯物主义: 33.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 34.新唯物主义:35.战斗唯物主义: 36.唯心主义: 37.原始唯心主义: 38.客观唯心主义:39.主观唯心主义: 4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41.唯我论:42.彻底唯心主义: 43.绝对唯心主义: 44.唯意志论: 45.思辨哲学: 46.存在:47.非存在: 48.自然界: 49.物质: 50.物质观: 51.物质不灭: 52.运动: 53.静止:54.时间: 55.空间: 56.时空观: 57.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8.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有限性: 59.系统: 60.结构: 61.组织: 62.要素: 63.实在:64.客观实在: 65.实在论: 66.唯实论: 67.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68.客观世界:69.外部世界: 70.物: 71.实体 72.发展观: 73. 辩证法: 74.唯物辩证法:75.客观辩证法: 76.主观辩证法: 77.朴素辩证法: 78.自发辩证法: 79.古代辩证法:80.唯心辩证法: 8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82.自然辩证法: 83.历史辩证法: 84.形而上学:85.庸俗进化论: 86.机械论: 87.循环论: 88.联系: 89.普遍联系: 90.本质联系:91.非本质联系: 92.内部联系: 93.外部联系: 94.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95.间接联系:96.关系: 97.相互依赖: 98.相互包含: 99.相互作用: 100.中介: 101.中间环节:102.运动: 103.运动不灭: 104.自己运动: 105.物质运动基本形式: 106.社会运动:107.思维运动: 108.静止的相对性的表现: 109.生成: 110.变化: 111.发展: 112.进化:113.过程: 114.规律: 115.规律的绝对性与特殊性: 116.规律性: 117.决定论:118.非决定论: 119.宿命论: 120.机械决定论: 121.形而上学决定论: 122.独断论:123.一般规律: 124.普遍规律: 125.特殊规律: 126.对立统一规律:127.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规律: 128.一分为二: 129.合二而一: 130.一点论: 131.两点论:132.两重性: 133.两分法: 134.重点论: 135.片面性: 136.矛盾的普遍性:137.矛盾的特殊性: 138.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关系: 139.基本矛盾: 140.根本矛盾:141.主要矛盾: 142.次要矛盾: 143.矛盾的主要方面: 144.主要的矛盾方面:145.矛盾的次要方面: 146.次要的矛盾方面: 147.不同性质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148.矛盾问题的精髓: 149.矛盾: 150.差异: 151.差别: 152.内因与外因: 153.外因论:154.内部矛盾: 155.外部矛盾: 156.根据与条件: 157.条件: 158.对立: 159.冲突:160.对立面: 161.统一体: 162.一般与个别: 163.普遍与个别: 164.个别: 165.普遍:166.特殊: 167.单一: 168.共性与个性: 169.个性: 170.主流与支流: 171.支流:172.同一性: 173.统一性: 174.直接同一性: 175.矛盾同一性: 176.抽象同一性:177.具体同一性: 178.幻想同一性: 179.形而上学同一性: 180.辩证同一性: 181.斗争性:182.转化: 183.异化: 184.异己: 185.异在: 186.平衡: 187.不平衡: 188.均衡:189.不均衡: 190.对抗: 191.非对抗: 192.对抗性矛盾: 193.非对抗性矛盾:194.质量互变规律: 195.量变质变规律: 196.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 197.规定性:198.界限: 199.质: 200.本质: 201.本质和规律: 202.本质与质: 203.属性:204.本质属性: 205.初级本质: 206.量: 207.度: 208.量变: 209.渐变: 210.质变:211.飞跃: 212.渐进过程的中断: 213.部分质变: 214.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215.质变中量的扩张: 216.度量关系关节线: 217.度量关系交错线: 218.关节点:219.新陈代谢: 220.否定之否定规律: 221.波浪式前进: 222.螺旋形上升: 223.肯定:224.否定: 225.否定之否定: 226.扬弃: 227.间断性与不间断性: 228.不间断性:229.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230.有限与无限: 231.无限: 232.相对与绝对: 233.相对主义:234.绝对主义: 235.范畴: 236.本质与现象: 237.现象: 238.假象: 239.表面性:240.内容与形式: 241.形式: 242.内部形式与外部形式: 243.外部形式: 244.形式主义:245.原因与结果: 246.结果: 247.因果性: 248.必然性与偶然性: 249.偶然性:250.全局和局部: 251.局部: 252.整体与部分: 253.部分: 254.可能性与现实性:255.可能性: 256.抽象可能性: 257.现实可能性: 258.潜在: 259.现实: 260.动机与效果:261.效果: 262.必然与自由: 263.自由: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目录1.主体与客体:2.客体:3.主体性:4.主观与客观:5.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6.可知论:7.不可知论:8.意识:9.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 10.下意识: 11.原始思维: 12.自我意识:13.第一信号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 15.人工智能: 16.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17.社会意识: 18.思维的至上性: 19.思维的非至上性: 20.精神: 21.物化: 22.对象化:23.认识: 24.再认识: 25.认识论: 26.认识手段: 27.认识运动: 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2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0.映象: 31.模写: 32.反映: 33.反映论: 34.直观的反映论:35.符合说: 36.怀疑: 37.经验: 38.先验主义: 39.纯粹经验: 4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41.事实: 42.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43.问题: 44.白板: 45.反思: 46.反省: 47.知识:48.知识结构: 49.先知: 50.天赋: 51.天才: 52.实践: 53.社会实践: 54.实践要素:55.实践结构: 56.知行统一观: 57.选择: 58.活动: 59.自主活动: 60.劳动: 61.心理:62.语言: 63.言语: 64.能动性: 65.主体能动性: 66.主观能动性: 67.意识能动性:68.实践能动性: 69.认识能动性: 70.受动: 71.受动性: 72.感官: 73.感性:74.感性意识: 75.感性需要: 76.感性的人的活动: 77.感性世界: 78.感性认识: 79.直观:80.感觉: 81.感知: 82.知觉: 83.表象: 84.印象: 85.直觉: 86.理性: 87.理性认识:88.思维: 89.理论思维: 90.抽象思维: 91.辩证思维: 92.创造性思维: 93.系统性思维:94.形象思维: 95.思辨: 96.概括: 97.理解: 98.概念: 99.判断: 100.推理: 101.原理:102.定理: 103.公理: 104.定律: 105.原则: 106.观念: 107.理论: 108.思想: 109.意见110.信念: 111.目的: 112.决策: 113.真理: 114.价值: 115.客观真理: 116.具体真理:117.抽象真理: 118.一般真理: 119.普遍真理: 120.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121.相对真理:122.永恒真理: 123.真理标准: 124.谬误: 125.错误: 126.观察: 127.比较: 128.分类:129.联想: 130.想像: 131.猜测: 132.幻想: 133.科学预见: 134.假说:135.发明: 136.发现: 137.创造: 138.归纳推理: 139.演绎推理: 140.分析: 141.综合:142.抽象: 143.科学抽象: 144.历史方法: 145.逻辑: 146.形式逻辑: 147.传统逻辑:148.数理逻辑: 149.辩证逻辑: 150.调查研究: 151.实事求是: 152.经院哲学:153.主观主义: 154.主观性: 155.本本主义: 156.教条主义: 157.经验论: 158.客观主义:159.直觉主义: 160.感觉论: 161.唯理论: 162.经验主义:163.狭隘经验论:164.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65.自觉能动性: 166.认识的两次飞跃:167.理论联系实际: 16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2.自由王国:3.历史:4.价值观: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6.历史唯物主义:7.历史唯心主义:8.唯心主义历史观:9.唯物史观: 10.唯心史观:11.自然历史过程: 12.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 13.历史偶然性: 14.历史非决定论:15. 一元论历史观: 16.多元论历史观: 17.历史因素论: 18.英雄史观: 19.历史循环论:20.历史目的论: 21.历史宿命论: 22.天命论: 23.命定论历史观: 24.悲观主义历史观:25.历史相对主义: 26.经济唯物主义: 27.历史辩证法: 28.历史观点: 29.历史主义:30.非历史主义: 31.虚无主义: 32.地理环境决定论: 33.人口决定论: 34.马尔萨斯人口论:35.社会达尔文主义: 36.社会有机体论: 37.社会契约论: 38.庸俗社会理论:39.形而上学社会理论: 40.阶级论:41.人性论: 42.阶级调和论: 43.暴力论: 44.血统论:45.分配论: 46.组织论: 47.改良主义: 48.社会: 4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50.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51.社会意识: 52.需要: 53.欲望: 5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55.社会精神生活: 56.时代精神: 57.社会结构: 58.社会关系: 59.物质的社会关系:60.思想的社会关系: 61.社会进步: 62.社会历史: 63.人类历史: 64.人类历史的自然基础:65.社会发展动力: 66.社会发展规律: 67.地理环境: 68.两种生产理论: 69.人类自身生产:70.人口: 71.劳动: 72.生产: 73.精神生产: 74.物质生产: 75.社会生产: 76.生产方式:77.生活方式: 78.社会基本矛盾: 79.生产力: 80.社会生产力: 81.物质生产力:82.生产力要素: 83.劳动者: 84.劳动资料: 85.劳动对象: 86.生产力结构: 87.生产力性质:88.生产力水平: 89.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90.一般社会生产力: 91.生产关系:92.社会生产关系: 93.经济关系: 94.财产关系: 95.生产资料: 96.生产资料所有制:97.生产资料私有制: 98.生产资料公有制: 99.生产手段:100.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101.经济: 102.社会分工: 103.自然经济:104.商品经济: 105.经济基础: 106.经济制度: 107.上层建筑: 108.政治结构:109.政治上层建筑: 110.思想上层建筑: 111.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112.社会共同体: 113.社会有机体: 114.人的本质: 115.人的社会属性: 116.人的自然属性:117.人的价值: 118.人性: 119.人的阶级性: 120.人的社会性: 121.个人的全面发展:122.社会形态: 123.社会经济形态: 124.社会经济结构: 125.社会制度: 126.原始社会:127.奴隶社会: 128.封建社会: 129.资本主义社会: 130.社会主义: 131.共产主义:132.利益: 133.阶级: 134.阶层: 135.等级: 136.阶级矛盾: 137.阶级斗争:138.阶级分析: 139.阶级观点: 140.阶级性: 141.经济斗争: 142.政治斗争: 143.思想斗争:144.武装斗争: 145.国家: 146.政治: 147.法: 148.法律: 149.政权: 150.国家政权:151.政党: 152.国体: 153.政体: 154.政治国家: 155.非政治国家: 156.政变:157.社会改良: 158.革命: 159.暴力: 160.社会革命: 161.政治革命: 162.暴力革命:163.社会群体: 164.社会个体:165.历史人物: 166.杰出人物: 167.人民: 168.群众:169.群众观点: 170.社会思潮: 171.社会心理: 172.意志自由: 173.自由意志:174.意识形态: 175.社会意识形态: 176.社会意识形式: 177.科学: 178.社会科学:179.人文科学: 180.自然科学: 181.人文主义: 182.人道主义: 183.文化: 184.文明:185.物质文明: 186.群众路线: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目录1、社会制度2、经济制度3、经济体制4、自然经济5、社会分工6、商品经济7、社会基本矛盾9、生产方式 10、生产力 11、生产关系 12、劳动资料13、劳动对象 14、经济基础 15、竞争机制 16、价值规律 17、经济规律 18、资本主义所有制1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1、资产阶级 22、无产阶级 23、商品24、商品生产 25、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26、商品交换 27、使用价值 28、价值 29、价值量30、价值实体 31、交换价值 32、劳动二重性 33、具体劳动 34、抽象劳动3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36、活劳动 37、死劳动 38、简单劳动 39、复杂劳动40、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 41、个别劳动时间 4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3、价值规律44、等价交换 45、价值形式 46、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47、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48、一般价值形式 49、货币形式 50、相对价值形式51、等价形态 52、一般等价物 53、货币 54、拜物教 55、交换过程 56、商品流通57、价值尺度 58、价格 59、流通手段 60、铸币 61、贮藏手段 62、支付手段 63、世界货币64、货币流通规律 65、纸币 66、纸币流通规律 67、通货膨胀 68、资本的总公式69、劳动力商品 70、雇佣劳动 71、剩余价值 72、绝对剩余价值 73、相对剩余价值 74、资本75、不变资本 76、可变资本 77、预付资本 78、剩余价值率 79、资本主义简单协作80、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 81、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 82、产业革命 83、生产社会化84、超额剩余价值 85、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86、工作日 87、工资 88、名义工资89、实际工资 90、货币工资 91、实物工资 92、计时工资 93、计件工资 94、劳动强度95、血汗工资制度 96、资本积累 97、资本流通 9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9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00、资本的技术构成 101、资本的价值构成 102、资本有机构成103、资本积聚 104、资本集中 105、产业后备军 106、资本循环 107、资本周转 108、产业资本109、货币资本 110、生产资本 111、商品资本 112、资本的周转时间 113、资本的周转速度114、流通过程 115、流通时间 116、流通费用 117、纯粹流通费用 118、生产过程119、生产时间 120、劳动过程 121、劳动期间 122、固定资本 123、流动资本124、固定资本更新 125、折旧 126、有形损耗 127、无形损耗 128、社会资本129、社会资本再生产 130、社会总产品 131、利润 132、平均利润 133、产业利润134、生产价格 135、成本价格 136、利润率 137、平均利润率规律 138、超额利润139、商业资本 140、商业利润 141、借贷资本 142、生息资本 143、银行 144、银行资本145、银行利润 146、信用 147、商业信用 148、银行信用 149、信用放款 150、抵押放款151、透支 152、贴现 153、期票 154、支票 155、利息 156、利息率 157、地租158、资本主义地租 159、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160、绝对地租 161、级差地租Ⅰ 162、级差地租Ⅱ 163、垄断地租 164、土地价格 16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66、经济危机 167、萧条168、危机 169、复苏 170、高涨 17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72、资产阶级专政 173、民主政体178、政党制度 179、两党制和多党制 180、普选制 181、议会制 182、三权分立制18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184、个人主义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目录1.自由竞争2.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的规律3.生产集中4.垄断5.垄断资本6.垄断组织7.短期价格 8.卡特尔 9.辛迪加 10.托拉斯 11.联合制 12.康采恩 13.局外企业 14.垄断价格15.垄断利润 16.金融资本 17.金融寡头 18.财团 19.财阀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1.资本主义国有化 22.参与制 23.股份公司 24.持股公司 25.股东 26.董事会 27.资本掺水28.股票 29.股息 30.股票价格 31.商品交易所 32.商业劳动 33.证券交易所34.纽约证券交易所 35.有价证券 36.经纪人 37.买空卖空 38.投机商业 39.资本输出40.商品输出 41.经济扩张 42.投资银行 43.投资信托公司 44.国际垄断同盟 45.国际卡特尔46.跨国公司 47.食利者 48.食利国 49.剪息票 50.工人贵族 51.殖民主义 52.炮舰政策53.新殖民主义 54.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55.宗主图 56.殖民地 57.半殖民地 58.附属国59.农业附庸 60.单一经济 61.竞争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目录1. 科学社会主义2. 科学共产主义3.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4. 空想社会主义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6.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7. 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8. 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9. 产业革命 10. 技术革命11. 生产社会化 1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4.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15. 帝国主义 16. 殖民主义17. 殖民主义体系 18.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与腐朽性19.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论20. 帝国主义薄弱环节论21.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胜利论 22. 帝国主义的三大矛盾 23. 资本主义总危机24.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5. 新产业革命 26. 新技术革命27. 工人阶级消失论 28.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29. 新殖民主义30. 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 31.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32. 脑力劳动无产阶级 33. 体力劳动无产阶级34. 产业工人 35. 工人贵族36. 自在阶级 37. 自为阶级 38. 产业后备军 39. 过剩人口40. 无产阶级贫困化41. 无产阶级的特点42.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3.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性质44.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作用 45.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经济斗争46.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47.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斗争48.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自觉斗争49. 社会革命 50. 政治革命51. 无产阶级革命52. 社会进化论 53.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54.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作用55.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 56. 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多样性 57. 第三条道路58. 革命输出 59. 暴力革命 60. 武装斗争 61. 议会斗争62. 议会道路63. 议会迷 64. 和平过渡 65. 革命和平发展论 66. 工人运动自发论 67. 罢工68. 总罢工 69. 改良主义 70. 合法主义 71. 合法斗争 72.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73. 革命的高潮和低潮 74. 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75. 无产阶级革命战争76. 社会主义革命在文明国家同时发生论 77. 民族民主革命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78.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族民主革命 79.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80.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81.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82. 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83. 不断革命论 84. 革命发展阶段论85. 革命转变论 86. 一次革命论 87. 二次革命论 88. “万里长城”论 89. 战略90. 策略 91. 战略和策略的关系 92. 制定战略和策略的依据 93. 妥协94. 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力量 95. 无产阶级革命的后备力量 96.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97. 同盟军 98. 直接同盟军 99. 间接同盟军 100.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101. 政党102. 议会党团 103. 资产阶级的政党制度 104. 无产阶级政党 105.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点106.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107. 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 108. 无产阶级政党的成份109. 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 110. 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 111. 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112. 无产阶级政党的章程 113. 党的基本纲领 114. 党的路线 115.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116.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风 117. 无产阶级政党的学风 118. 群众路线 119. 群众观点120. 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与统一 121.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 122. 党内斗争123. 两条战线的斗争 124.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125. 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126. 党的集体领导 127. 个人负责 128. 党委制129. 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130. 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建设131. 加强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和有效形式 132.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133.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134. 无产阶级执政党面临执政的考验135. 无产阶级执政党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 136. 改善党的领导 137.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39.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140. 党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141. 无产阶级领袖 142. 个人崇拜 143. 个人专断 144. 个人迷信145. 处理党与党关系的原则 146. 革命权威 147. 过渡时期 148. 消灭私有制149. 剥夺剥夺者 150. 和平赎买 151. 国家资本主义 152. 无产阶级专政153.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154. 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和任务155. 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 156. 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核心157.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 158. 无产阶级专政体系 159. 无产阶级专政的类型160. 苏维埃制度 161. 工农民主专政 162. 工农联盟 163. 人民民主专政164.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65. 国家消亡 166. 国体与政体 167. 国家 168. 非政治国家169.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170. 无产阶级国家 171. 社会主义国家 172. 人民民主国家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目录1. 社会主义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 社会主义模式4. 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5. 社会主义本质与模式的关系6.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形式的多样性的关系7.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体制的关系8.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9.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0.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1. 社会主义公有制 12. 社会主义生产力 13. 社会主义生产13.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14.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15.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16.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7.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所有制 18.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20.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私营经济 21.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体经济22. 多层次的经济结构 23.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25. 社会主义改革26.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27. 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28. 单一公有制 29. 国家所有制 30. 计划经济 31. 平均主义 32. 按资分配33. 对外开放 34. 国际分工 35.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 36. 社会总产品37. 社会总产值 38. 人均国民收39. 社会主义国民收人初次分配40. 社会主义国民收人再次分配 41. 社会主义积累 42. 产品经济43.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规律 44. 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45.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46.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47. 社会主义劳动者 48.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49. 按劳分配 50. 纯粹民主 51. 资产阶级民主 52. 议会民主 53. 三权分立54. 人权 55. 政党政治56. 议行合一 57. 直接选举 58. 官僚主义59. 人民参与 60. 政治多元化 61. 直接民主 62. 间接民主 63. 政治参与64. 自由 65. 平等 66. 民主权利 67. 人民自治 68. 参政权 69. 民意测验70. 世界人权宣言 71. 《人权宣言》 72. 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73. 官僚政治74. 集权政治 75. 集体领导 76. 决策民主化 77. 决策科学化 78. 人民代表监督制79.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 80. 文明81. 文明时代8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83.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8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 85.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86. 社会主义思想建设 87.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 88. 两个“彻底决裂”89. 社会主义理论建设 90. 四有 91. 共产主义理想 92. 理想教育93. 革命传统教育 94. 劳动观念教育 95. 社会主义教育 96. 爱国主义教育97. 延安精神 98. 雷锋精99. 共产主义信念 100. 共产主义道德101. 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102. 共产主义人生观 103. 社会主义道德104.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105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106. 社会公德 107. 集体主义108. 个人主义 109 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110.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111. “马克思主义流派论” 112社会主义异化论 113. 社区文化 114. 民族115. 社会主义民族 116. 种族主义117. 种族歧视 118. 民族解放运动 119. 民族问题120. 民族消亡 121. 民族问题的两个历史趋 122.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123.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24. 社会主义民族共同繁荣 125. 民族自决权126. 民族区域自治 127.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128. 宗教 12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30.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131. 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阶级132. 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民阶级 133. 社会主义时期的知识分子134. 社会主义城乡个体劳动者 135.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雇工 136.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137.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138. 和平演变 139. 爱国统一战线140.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141. 无产阶级爱国主义 142.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143.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4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5.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146. 共产主义 147.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148.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49. 自由平等的联合体150.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151.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52.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建议总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概》〕是大学的必学课程,无论你是那个院校,什么专业,《马概》都是必修课,这说明了《马概》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然而就当前多数大学的情况来看,很重要的《马概》课,却也是最受大学生的无视的课程之一。
这其中是什么原因致使大学生无视《马概》课,甚至是厌恶它呢?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对于《马概》受重视度低这一现象,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讨论:一、《马概》这一课程自身的问题。
课程内容多为理论性知识,多数时候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相对枯燥,学生的接受意愿低。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两方面的知识,在理解上相对困难,教学也难以将之趣味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严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严谨的。
如果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必须记识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马克思主义各方面的知识密切联系,也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众多知识,但这对众多学生来说都是难以做到的。
因此可以说,《马概》这一课程本身的难度,是造成其受重视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生的自身原因。
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学会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人生中,将会对人生产生不可估计的积极影响。
而采访调查发现,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数对于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现阶段的他们来说,现实的指导意义并不大。
只是需要大概了解即可,无需深入学习。
即使是要了解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也无需研究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学生普遍不愿接受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相对枯燥的《马概》。
所以上课时多数学生都是在自忙自的,课堂气氛更加沉闷,学生在课堂学习到的东西就很少了。
青年学生现阶段的性格特征造成学生更加乐意接受实践性强,趣味性高的课程。
马概重点整理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第一章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物万事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5.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两者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7. 什么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8.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毛概和马概哪个有用引言在学习社会科学理论时,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常是必修课程。
这两个理论体系都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对于毛概和马概哪个更有用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从理论的基本思想、实践效果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对毛概和马概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重要性。
毛概基本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重要理论体系。
毛概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群众路线、阶级斗争、人民战争、思想统一、实事求是等。
其中,毛概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侧重于从人民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崇人民群众大众化的参与和团结。
毛概还提出了“红旗不倒、战士不散”、“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著名的理论观点。
马概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一套科学哲学体系。
马概的基本思想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推动的。
马概追求阶级斗争的胜利,认为只有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实践效果对比毛概和马概的实践效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有所不同。
关于毛概的实践,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是其中两个典型的案例。
虽然这些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后果,如经济下滑、社会动荡、个人权利受限等。
然而,毛概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如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农民工运动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比之下,马概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俄罗斯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在十月革命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
尽管苏联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在工业化、科技发展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应用范围比较毛概和马概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差异的。
毛概更多地注重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发展和改革,特别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探索。
马概课策划书3篇篇一马概课策划书一、活动主题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感悟时代精神二、活动目的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同学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三、活动对象[具体班级]全体同学四、活动时间[具体时间]五、活动地点[具体地点]六、活动内容1. 主题讲座:邀请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或专家,为同学们做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题讲座。
2. 课堂讨论:将同学们分成小组,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并选派代表进行发言。
3. 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们参观马克思主义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七、活动宣传1. 在学校宣传栏张贴海报,宣传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2. 利用学校官方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活动信息,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3. 邀请学校广播站、校报等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提高活动的知名度。
八、活动预算1. 讲座费用:邀请教授或专家的费用,预计[X]元。
2. 实践活动费用:参观马克思主义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的费用,预计[X]元。
3. 宣传费用:海报制作、媒体报道等的费用,预计[X]元。
4. 其他费用:饮用水、资料印刷等的费用,预计[X]元。
九、注意事项1. 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 活动中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在实践活动中,要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同学们的人身安全。
策划人:[具体姓名]策划日期:[具体日期]篇二马概课策划书一、活动主题“学习马克思主义,争做时代新人”二、活动目的本次活动旨在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内涵,提高同学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同学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活动时间[具体时间]四、活动地点[具体地点]五、活动对象[具体班级]全体同学六、活动内容1. 主题讲座: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为同学们举办一场主题讲座,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历史地位,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内涵,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概自考习题戳这里,阅读原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单选题1.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b)A.细胞学说B.系统论C.生物进化论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该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2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b)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D.实事求是该题考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3 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B)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该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因是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A、C、D不能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联系的特点(C)A.客观性B.多样性C.斗争性D.普遍性该题考查联系的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斗争性不属于联系的特点,因此选C。
1.5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该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马概心得体会
马概是一门涉及到马的基本知识和马术技巧的课程,通过学习
这门课程,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对马的习性和行为有了更深入
的了解。
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马的身体语言和情绪表现,这让我
能更好地与马进行交流和沟通。
其次,我学会了马术技巧,包括如
何正确地驾驭马匹、如何进行马术训练等。
这些技巧不仅可以帮助
我更好地与马进行互动,还可以提高我的驾驭能力和马术水平。
最
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马概,我深刻体会到了与马相处的乐趣和挑战。
马是一种敏感而又强大的动物,与它们相处需要耐心、细心和技巧。
在与马相处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还培养
了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总的来说,学习马概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
我对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让我在与马相处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和满足。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马概,体会到与马相
处的乐趣和收获。
马概心得体会
马概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
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通过学习马概,我深刻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密
切联系,以及内心平和的重要性。
首先,马概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
枯竭。
而马概则告诫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自然资源,保护
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其次,马概强调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
人们常常感到压力重重,心灵疲惫。
而马概则教导我们要追求内心
的平静与宁静,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愉悦。
只有内
心平静,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通过学习马概,我深刻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内心平和的价值。
我会更加珍惜自然,保护环境,同时也注重
心灵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和意义。
感谢马概给予我的启发和指引。
马概心得体会
马概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学方法,通过观察马的行为和状态来诊
断病症和预测未来。
在学习和了解马概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
有了一些体会。
首先,马概教会了我观察和倾听。
马概强调观察动物的行为和
状态,从中获取信息和启示。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
有意义的,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倾听,就能获得很多宝贵的信息。
其次,马概让我意识到身体和心灵的紧密联系。
中医学认为,
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而马概正是通过观察马的身体和行为来
了解它们的健康和情绪状态。
这让我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健康,也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
最后,马概让我明白了自然的智慧。
马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它们的行为和状态都是受自然规律和智慧的影响。
通过观察马,我
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也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马概教会了我观察、倾听、关注身心健康,也让我
更加尊重和理解自然。
我相信这些体会和认识将对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马原马概是什么马原马概是指中国文化中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简称。
这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中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马原马概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以此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原马概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概念两个部分。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本质是矛盾的统一,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概念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论。
其中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等重要概念。
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原马概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课程,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它是培养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原马概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马原马概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
在学习马原马概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分析问题、进行辩证思考等一系列活动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思维训练对于学生个人的学术发展和思想深化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马原马概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中国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马原马概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路径,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实践中,马原马概的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
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问题。
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备要点总结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1、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世界观的概念解释: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
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做出了明确表述。
3、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a) 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 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哲学物质观的演进:古代,以朴素唯物主义为代表;近代,以形而上学为代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恩格斯的,列宁的。
5、物质的存在形态:运动和时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
读马概写心得范本读《马概》心得《马概》是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读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要概括。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被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所吸引。
书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
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阐释尤为深入,使我对这两个重要概念有了更加具体和清晰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历史的发展就是这种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认为事物本身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
这些理论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严密的逻辑。
其次,书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
以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与实际国情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成果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也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经验和理论成果,我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和理论,更是一种运动和实践,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始终保持其科学性和生命力。
再次,书中还介绍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
例如,坚持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这些价值追求对于指导实际工作和处理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改革性,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的同时,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先学毛概还是马概引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理论学习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识和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大学教育中,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体系,分别对应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简称马概)这两门课程。
那么,大学生应该优先学习哪门课程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毛概与马概的意义毛概的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概通过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功勋和理论成果。
马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马概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和科学体系,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态度、理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社会思维的深度。
学习顺序的选择毛概和马概都是大学理论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两者之间并无先后之分,但考虑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学习的顺序。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在学习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毛概和马概可以视为一种递进关系。
毛概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
而马概则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毛泽东思想中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因此,可以先学习毛概,通过毛泽东思想的探究,对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基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学习马概,进一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
培养科学思维与哲学素养另一方面,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哲学素养的角度出发,可以考虑先学习马概。
马概中人性的名词解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性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首先需要回顾一下这一观点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深深地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
然而,与传统的启蒙思想相比,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解释更为细致和全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一种历史性的社会现象,它是在特定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形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属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就表现为私利追求、竞争和剥削。
这种个人主义的人性观对于解剖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一切事物都有两重性,否定激生肯定,肯定激生否定。
这就是矛盾发展的普遍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既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又带来了剥削的矛盾。
然而,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这种人性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幸福和自由的追求。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人性的异化状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念。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相互关爱的。
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环境。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性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实现。
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将人性视为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
正如恩格斯在他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指出的那样:“没有相应的生产方式,人们的观念就不能进步。
”换句话说,人性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密切相关的。
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创造性产物。
人类不仅仅是社会变革的对象,同时也是变革的主体。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自己和社会,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人性。
正如马克思在《论人口》中所说:“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安排事物以及使用工具的方式上”。
毛概和马概的区别背景介绍毛泽东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虽然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都属于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但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毛概的特点和独特之处1.革命实践和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强调革命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真理。
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群众路线,强调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认为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2.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毛泽东思想强调阶级斗争的普遍性,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他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主张在一切领域和一切问题上坚持阶级斗争。
3.社会主义道路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毛泽东思想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他认为农村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础,必须依靠农民阶级,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马概的特点和独特之处1.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2.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的概念,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他们生活所需的价值部分,而剩余价值率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之比。
3.科学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他们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主张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剥削,实现阶级的消亡。
总结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有很多共同点,都强调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然而,在实践中,毛泽东思想有其独特之处,强调群众路线、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等。
马概和毛概马概导读马概,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是一门基础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马概的内容和主要思想。
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19世纪中后期逐渐形成,并在20世纪起波及全球。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为了普及和传承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应运而生。
马概的结构与内容马概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其中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概的核心部分。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探讨了物质世界的本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阶级斗争等重要问题。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学科。
它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剖析了剩余价值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3.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探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学科。
它讨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目标和原则,以及国家与法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和职能。
马概的学习方法学习马概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概理论的学习要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学习和实践相互促进。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
2. 强化思考能力马概的学习需要培养批判和思考的能力,不仅要理解概念和观点,还要能够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原因。
通过自主思考,可以深化对马概的理解。
3. 多样化学习方式除了课堂学习,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讨论和研究等方式来学习马概。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加对马概的全面理解。
毛概导读毛概,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
下面将简要介绍毛概的内容和主要思想。
历史背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在中国革命时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的理论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9—2010年第2学期马原考试复习纲要一、题型及分值1、单选:10个,共10分2、多选:10个,共20分3、辨析:4个,共20分4、简答:共5题,选做4题,28分5、论述:2题,选做1题,12分6、材料题:1题,10分二、复习提纲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否定之否定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第二章: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第三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四章:商品饵因素及其关系;价值量与价值规律;货币的本质及职能;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五章:垄断竞争的特点;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形式;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影响和对策第六章: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险,特点是三维性。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所以,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也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并且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
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对立统一的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根本动力(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对立统一也叫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针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能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的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规律及其客观性的表现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