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七章 第2讲 城市化
- 格式:doc
- 大小:711.00 KB
- 文档页数:9
高一下册地理第二章教案:城市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定义、特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教学难点:城市化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过程一节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城市化相关资料、图片、案例等。
2.学生预习本章内容,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城市与乡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的现象。
2.提问: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有哪些特点?二、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分析城市化的特点: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地域扩展、生活方式转变等。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
2.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1.教师介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大城市病”、农村人口流失、城乡差距扩大等。
2.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如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组城市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2.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对城市化的认识更加深入,了解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2.家长评价: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师讲解生动,孩子对城市化的理解更加全面。
重难点补充:一、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1.教师展示城市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能从这张图上看出城市化的一些特点吗?”“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它还伴随着生活方式、经济结构的变化。
高一下册地理第二章教案:城市化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3.了解城市化的原因和进程。
重点内容和难点:1.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
2.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辅资料、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与城市化相关的视频,引入城市化的概念和主题。
2.提问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和认知。
二、讲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1.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是指农民向城市集中居住和就业的过程。
2.讲解城市化的特点,如人口集中、工业化程度高、服务业比重大、生活水平提高等。
三、分组讨论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2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确保每位学生都对城市化的影响有清晰的认识。
四、讲解城市化的原因和进程(15分钟)1.讲解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如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城市就业机会、城市生活水平等。
2.讲解城市化的进程,如城市人口比例的逐步提高、农民工现象等。
五、小结(5分钟)1.总结今天的讲解内容,强调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影响和原因。
2.激发学生对城市化的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城市化进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了解并掌握了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了解了城市化的原因和进程。
通过小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互动和思考能力。
但是,要注意让学生在讨论和总结中进行思考和表达,避免教师过多干预和发言。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城市化的知识。
第2讲城市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13·南京调研)读图完成1~2题。
1.城市化第Ⅱ阶段,主要出现()。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B.逆城市化现象C.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D.生物多样性增多2.当前,下列国家中最可能处于城市化第Ⅲ阶段的是()。
A.埃及B.中国C.德国D.印度解析第1题,Ⅱ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会出现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
第2题,发达国家多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答案 1.A 2.C(2013·武汉2月调研)通常城市地域图层可分为老城区、近城区和远城区。
下图中三城市的人口均在500万人以上,老城区均指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市区域范围。
读图完成3~4题。
我国三城市老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3.上图三城市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的是()。
A.甲城市B.乙城市C.丙城市D.甲城市和乙城市4.关于图中三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A.丙城市人口总数最多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数量有所下降C.乙城市人口总数明显减少D.人口密度变化最大的是乙城市解析第3题,丙城市老城区人口密度呈增长趋势,说明近城区和远城区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密度降低,说明老城区人口数量下降。
答案 3.C 4.B(2013·山东济宁一模)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读“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示意图”,完成5~6题。
5.城市化速度最快和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郊区建设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交通条件B.商业布局C.土地价格D.环境质量解析第5题,②阶段城市房地产业占城市经济的比重增长最快,说明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随经济的发展,④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
第6题,郊区地价较低,建设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有利于降低成本。
答案 5.C 6.C(2010·天津文综,9~10)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下图所示状况。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7~8题。
某城市人口增长状况分布图7.图中所示人口增长状况的分布,能够反映该城市()。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B.老龄人口增多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D.人口密度变小8.伴随上图所示的人口变化,该城市()。
A.商业用地减少B.居住用地扩大C.交通用地减少D.工业用地扩大解析第7题,从题图中可知,该重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在10年间市中心区人口负增长,周边地区人口增长较快。
第8题,图中人口由市中心迁往周边地区,导致居住用地扩大。
答案7.A8.B(2013·福州期末)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读图完成9~11题。
9.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A.一环路B.二环路C.三环路D.环城路10.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⑤人口向郊区迁移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⑤11.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
①二、三环路地租比市中心低②市中心交通拥堵③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④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⑤市中心人口减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解析第9题,根据图示及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可知,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区可拓展到三环路。
第10题,由于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工厂纷纷外迁。
第11题,影响商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和交通,近年来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一方面由于二、三环路地租较低,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心市场的萎缩;更重要的是二、三环路交通便利,能够为商业活动带来大量消费人群,满足其市场需求。
答案9.C10.B11.D(2013·广州模拟)城市化的进程大幅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
一些学者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如下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相同的径流量下,城市化程度愈高,下水道的普及率愈低②相同的城市化程度之下,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径流量愈大③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现负相关④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之下,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3.依据该模式推论,某城市2000年时城市化程度为20%,下水道普及率为40%;2008年时城市化程度为90%,下水道普及率为80%;则2008年的径流量约为2000年时的()。
A.1倍B.2倍C.3倍D.4倍解析第12题,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示,相同的径流量下,城市化程度与下水道的普及率呈负相关;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下,城市化程度与径流量呈正相关。
第13题,读图可知,城市化程度20%、下水道普及率40%的情况下径流量约为2,城市化程度90%、下水道普及率80%的情况下径流量约为6。
答案12.C13.C降雨损失量是指降水后可以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
读下图,回答14~15题。
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14.在相同的降雨量条件下()。
A.草地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呈直线上升趋势B.1小时后,草地下渗水量是土地的2倍多C.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地表径流量越大D.新沥青路面的降雨量转变为地下径流量最多15.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夏季雨后出现内涝,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①兴建污水处理厂②疏浚河道③发展城市道路④完善排水系统⑤扩大城市绿地面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解析第14题,降雨损失量是指降水后可以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
因此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地表径流量越小。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小时后,草地下渗水量是土地的2倍多,新沥青路面的降雨量转变为地下径流量最少,草地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呈曲线上升趋势。
故选B。
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增加降雨损失量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因此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有疏浚河道、完善排水系统、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故选D。
答案14.B15.D二、综合题(共40分)16.(2013·北京海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1)~(4)题。
(18分)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20世纪50~70年代的发展,使北京从一个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工业化城市。
改革开放后,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北京已被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宜居城市”。
材料二北京城市空间变化图(图甲)和北京人口数量变化图(图乙)。
图甲图乙(1)依据图甲,分别说出第Ⅱ、Ⅲ阶段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最快的方向。
(2)说出图甲、图乙中能直接反映出的北京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3)1948~1958年和1998~2008年是北京人口两个快速增长阶段,请任选其中一个阶段,简述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4)说出北京人口迅速增长对城市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以看出,第Ⅱ阶段主要向北(或西北)发展,第Ⅲ阶段主要向东发展。
第(2)题,图中直接反映出的主要是城市人口的增长、用地规模的扩大。
第(3)题,1948~1958年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北京作为首都,随经济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较快;1998~2008年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第(4)题,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
答案(1)第Ⅱ阶段:向北(或西北)。
第Ⅲ阶段:向东。
(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1948~1958年:政治中心的确立;医疗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量大。
1998~2008年: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城市服务功能强(或医疗条件好,教育水平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4)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加剧等。
17.(2013·广州调研)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5)题。
(22分)材料一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南疆地区五座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关系图。
(1)根据材料一,五城市都位于________。
从古到今,城镇位移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河流参与的水循环属于________(水循环类型),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________,流量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________;五城市生态环境均较脆弱,其城市化与和谐度的制约因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提升该地生态环境和谐度,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西北内陆地区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水资源相对较丰富的河流沿岸、山前冲积扇、绿洲等地区。
从古到今,城镇位移的规律是向河流上游迁移。
第(2)题,内陆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属于陆地内循环,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冬季有断流。
第(3)题,读图可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降后升。
第(4)题,干旱是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第(5)题,从人口、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分析。
答案(1)河流沿岸;山前冲积扇;绿洲向河流上游(源头、山麓、盆地边缘)迁移(2)内陆循环(陆地内循环)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日变化大;冬季有断流(3)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降后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呈非线性关系)(4)干旱水资源(水源)(5)控制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植树种草;保护水源;整治河道;统筹流域开发,合理规划用水;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