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 -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 格式:doc
- 大小:38.54 KB
- 文档页数:13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一、项目背景及意义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化浪潮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旋律。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研究生管理方面,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管理效率,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而对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服务。
本文旨在介绍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功能与特点,并对该系统的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二、系统建设目的针对研究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西南政法大学决定自主研发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 信息化管理不足。
传统的研究生管理手段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较低,对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要求较高。
而本系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在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操作,同时降低对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要求。
2. 学生信息不全面。
传统的研究生管理手段管理繁琐,且信息采集和整理受到诸多限制,而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地获取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成绩和实践经验等,管理员工作起来更加轻松,同时信息的完整性有保障。
3. 工作流程不清晰。
传统的研究生管理手段,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可能不太明确,而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明确每一项工作的流程和细节,避免管理部门的失误和疏漏。
4. 数据共享不便。
传统的研究生管理手段,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不够便捷。
而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多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方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信息查询。
三、系统架构与功能1. 系统架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采用B/S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
在该结构中,服务器位于服务端,而浏览器位于客户端。
用户只需在浏览器上输入网址并登录,即可使用系统的各项功能。
系统的架构如下图所示:(图1: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图)2. 系统功能(1)用户管理功能该功能主要用于管理系统的用户信息,包括添加用户、删除用户和修改用户信息等功能。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程西政校发〔2017〕37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完善研究生课程管理与服务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以及学校相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学校全日制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
第三条研究生教学工作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研究生院为全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管理服务机构,负责全校研究生教学的宏观管理、公共课程教学管理,以及各类研究生教学的检查、监督和质量监控工作。
二级教学单位作为研究生教学的实体单位,负责本单位研究生教学工作:按照培养方案及学校相关规定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开展课程质量评估与监控,改进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第二章课程设置第四条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充分贯彻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重视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
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应以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术前沿类、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开设;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应针对行业领域要求设置,重在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第五条研究生课程应严格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
培养方案一经确定,课程不得随意更改,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及时更新。
第六条研究生课程应制定课程简介与课程大纲。
必修课程由课程责任教授组织任课教师共同制定,选修课程由课程主讲教师制定。
第七条研究生课程开班人数原则上不得少于15人;招生人数不足30人的,不得少于该年级本学科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
连续三年均未达到开课人数要求的研究生课程,二级教学单位在重新修订培养方案时原则上予以取消。
第八条支持和鼓励二级教学单位开发建设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网络视频公开课、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等各类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支持和鼓励二级教学单位跨学科、跨学校及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课程。
第三章课程教学组织第九条研究生院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在每一学期结束前,通过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向各二级教学单位下达下一学期教学任务。
西南政法大学关于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了规范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修)订程序,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各层次各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根据“改革体制、提高质量,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精神,就制(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指导原则(一)总结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机制,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着力发展以提高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培养模式,探索学术型、应用型并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凸显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二)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的原则,充分调动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自主性。
培养方案应为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空间,使研究生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可对课程选择、科研研究、社会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相应的安排;(三)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在研究中学习的要求,以利于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学科前沿性、交叉性,并通过有指导的科学研究,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四)跨学院招生的学科专业点,应共同制定或修订培养方案。
由学科专业所在学院牵头,成立培养方案制(修)订专家小组,负责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
二、具体要求各学院应当根据学位点所在专业、学科研究方向的基本要求以及提高培养质量的实际需要,合理设计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一)博士生培养方案1. 研究方向设置要求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应属于本学科下的三级学科,或者能够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研究领域,其设置既要充分反映该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又要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
2.课程设置要求博士生课程学习应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内安排完毕;学科综合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应在第三学期安排;第二、三学年为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及博士学位论文撰写、答辩阶段。
西南政法大学关于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了规范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修)订程序,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各层次各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根据“改革体制、提高质量,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精神,就制(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指导原则(一)总结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机制,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着力发展以提高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培养模式,探索学术型、应用型并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凸显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二)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的原则,充分调动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自主性。
培养方案应为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空间,使研究生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可对课程选择、科研研究、社会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相应的安排;(三)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在研究中学习的要求,以利于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学科前沿性、交叉性,并通过有指导的科学研究,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四)跨学院招生的学科专业点,应共同制定或修订培养方案。
由学科专业所在学院牵头,成立培养方案制(修)订专家小组,负责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
二、具体要求各学院应当根据学位点所在专业、学科研究方向的基本要求以及提高培养质量的实际需要,合理设计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一)博士生培养方案1. 研究方向设置要求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应属于本学科下的三级学科,或者能够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研究领域,其设置既要充分反映该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又要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
2.课程设置要求博士生课程学习应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内安排完毕;学科综合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应在第三学期安排;第二、三学年为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及博士学位论文撰写、答辩阶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来源:发布:2020-03-28 17:24:05 访问次数:1次附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讨生培育管理方法〔试行〕〔2020年10月13日第16次校长办公会经过〕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增强硕士研讨生的培育与管理,提高硕士研讨生的培育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讨生培育任务的假定干意见»〔教研〔2020〕1号〕等有关文件规则,结合我校状况,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硕士研讨生的培育管理应表达校院二级管理的原那么,实行由学校、学院、学科组、导师在本方法规则的范围内分工担任的制度。
第三条各学科、专业应依据本方法,结合本学科、专业的实践,制定本学科、专业的硕士研讨生培育方案。
第二章培育目的第四条硕士研讨生培育管理的总体目的是,培育思想政治素质高、遵纪违法,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实际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可以发明性地展开迷信研讨任务或独立担负专业任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第五条硕士研讨生详细素质要求:〔一〕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热爱祖国;遵纪违法,老实守信;身心安康,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实际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科研创新才干或专业实际才干;具有从事迷信研讨、教育教学或其他专业技术的素质和潜力;〔三〕具有良好的迷信与人文素养;具有知识社会所需求的自主性、反思性、研讨性的学习质量和开放的视野;学风严谨,遵守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举止得体,具有良好的团体修养;〔四〕可以规范、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具有较强的中文表达才干;并且至少掌握一门本国语,可以运用该门本国语比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相关资料。
第三章学制与总体布置第六条除专业学位研讨生以外,硕士研讨生的学制为三年。
因合理理由未能按时完成课程学习、研讨义务或参与硕士论文争辩的,经自己提早三个月提出央求,指点教员签署意见,学科组、学院赞同并报研讨生部审核、主管校长同意后,可延伸学习年限,但延伸年限不得超越两年。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2003年12月1日第27次校长办公会通过,2010年10月13日第16次校长办公会修订)西政校发﹝2014﹞217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工作应体现校院二级管理的原则,实行由学校、学院、学科组、导师组、导师在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分工负责的制度。
第三条各学科、专业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学科、专业的实际,制定本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二章培养目标第四条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造就思想政治素质高、遵纪守法,具有系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实务工作的最高学历层次的专门人才。
第五条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学校和各学科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着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优良学风、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六条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拓宽、加深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学位论文水平,增强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
第三章学制与总体安排第七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委培和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四年。
因正当理由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学科组、学院同意并报研究生部审核、主管校长批准后,可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两年。
在规定年限内未完成学位答辩程序的,取消学籍。
第八条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第二、三学年为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及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第九条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修满至少23学分,并满足下列学术论文要求之一,方可申请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一)以本校博士研究生名义,在各类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至少3篇学术论文(与本人导师合著、排名第二,且无其他作者的,视为独立发表),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学科类CSSCI期刊或者学科类中文核心期刊上;(二)以本校博士研究生名义在校定C类以上期刊独立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在校定D类及本学科CSSCI期刊上独立发表2篇论文,且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密切相关的;(三)博士生如参与科研项目,其科研成果可折抵相应的论文发表要求:1.参与本校导师组成员主持的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成果在申请答辩前完成或公开出版、发表,且排名在前5位以内的,其科研成果可以折抵1篇核心期刊论文,并不再要求其至少1篇论文发表在学科类CSSCI期刊或者学科类核心期刊上;2.参与本校导师组成员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者省部级重大项目1项,成果在申请答辩前完成或公开出版、发表,且排名在前5位以内的,其科研成果可以折抵2篇核心期刊论文,并不再要求其至少1篇论文发表在学科类CSSCI期刊或者学科类核心期刊上;3.以本校博士生名义独立主持了省部级以上的课题并在申请答辩前结项的,其科研成果可以折抵3篇核心期刊论文。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2010年10月13日第16次校长办公会通过,2014年11月12日第17次校长办公会修订)西政校发〔2014〕373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及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等有关文件的最新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根据校院二级管理的原则,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实行由学校、学院、学科组、导师在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分工负责的制度。
第三条各学科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制定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二章培养目标第四条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注重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能够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业工作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为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注重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具备全面职业素养的应用型、职业化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分类管理。
第五条硕士研究生具体素质要求:(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或专业实践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或其他专业技术的素质和潜力;(三)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知识社会所需要的自主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学习品质和开放的视野;学风严谨,恪守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举止得体,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四)能够规范、准确地使用现代汉语,具有较强的中文表达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相关资料。
第三章学制与总体安排第六条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三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法律硕士(非法学)与法律硕士(在职攻读)学制为三年,其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两年。
附件一: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工作任务安排表附件二-1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试行办法第一条为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以及财政部教育部《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3〕220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评审和发放应严格执行国家、地方及学校相关规定,杜绝弄虚作假。
第三条发放对象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的中国籍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第四条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12000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分为10个月发放,博士研究生1200元/生•月,硕士研究生600元/生•月。
第五条凡享受国家助学金的研究生,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一)完成报到注册手续,取得研究生学籍;(二)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四)勤奋学习,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有学术发展潜力;(五)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无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和违法违纪行为。
第六条助学金的发放(一)每学年发10个月,按月发放。
财务处根据各学院提供的符合发放条件的研究生名单,每月将助学金发至研究生本人的本地银行卡中。
(二)硕博连读研究生在注册为博士研究生之前,按照硕士研究生身份发放国家助学金;注册为博士研究生后,按照博士研究生身份发放国家助学金。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发助学金:(一)欠缴学费、住宿费的研究生,助学金暂停发放,从缴清学费和住宿费之日起发放;(二)对在课程学习期间未按规定程序请假而离校,时间超过一个月的研究生,离校期间停发助学金,返校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发放;(三)已办理休学手续的研究生,自休学次月停发助学金,复学后次月恢复发放;(四)已办理退学手续的研究生,自退学手续办理完成的次月停发助学金;(五)对综合考试不合格的博士研究生和中期筛选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自成绩公布之月起停止发放助学金;(六)对延期答辩的研究生,自标准学制截止月起停发助学金;(七)对受学校留校察看以上纪律处分的研究生,从处分决定正式生效之月起停发助学金。
附件西南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工作规定(2016年1月19日校长办公会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学位授予活动,保障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依照获准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或学位类型授予学位。
第三条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相应学术水平或专门技术水平的学位申请人,均可依照本规定申请相应的学位。
第二章学位授予条件第四条学士学位申请人完成本科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学校审核准予毕业,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第五条硕士学位申请人完成我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和科研任务,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第六条博士学位申请人完成我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和科研任务,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第三章学位授予工作程序第一节学位申请与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第七条完成培养方案的学位申请人应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学位申请。
学位申请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学院审核。
第八条学位申请审核通过的申请人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学位论文最终定稿,申请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检测的具体要求按照《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与处理办法》执行。
第九条学位申请人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学院和研究生部提交经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合格的学位论文。
西南政法大学申请-考核制选拔博士研究生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对于博士研究生的选拔实施考核制,其中包
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考核目的和原则:考核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出具有优秀学
术背景和研究能力的博士生,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考
核的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公开和竞争性。
2. 考核科目和方式:考核科目主要包括学术能力、研究潜
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
考核方式一般包括笔试、面试和科
研成果评审等环节。
3. 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对候选人学科基础知识的考察、对研究能力和潜力的评估以及对综合素质的综合考核等方面。
具体内容可能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有所差异。
4. 考核评分和选拔:考核结束后,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评分
和排名。
选拔过程一般通过多轮筛选,并综合考虑考核成绩、科研成果、学术背景和面试表现等因素,最终确定录
取名单。
5. 公示和申诉:在选拔过程中,选调单位会公示考核结果,公示期内候选人可以提出申诉。
对于申诉内容,选调单位
会认真考虑并做出合理的处理。
6. 入学条件和要求:考核选拔的博士研究生需要满足相应
的入学条件和要求,包括学术背景、科研经历和掌握的基
础知识等方面。
具体要求可以在招生简章和相关通知中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内容是一般的考核实施办法,具体的
招生政策和规定由西南政法大学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要求
而定,详细的办法可以参考学校发布的招生简章和相关通知。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2003年12月1日第27次校长办公会通过,2010年10月13日第16次校长办公会修订,2014年11月12日第17次校长办公会修订)西政校发〔2014〕372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校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工作应体现校院二级管理的原则,实行由学校、学院、学科组、导师组、导师在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分工负责的制度。
第三条各学科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制定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二章培养目标第四条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遵纪守法,具有系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实务工作的最高学历层次的专门人才。
13第五条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学院和各学科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着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优良学风、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六条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拓宽、加深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科研信息和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学位论文水平,增强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
第三章学制与总体安排第七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四年。
因正当理由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学科组、学院同意后,可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两年。
在规定年限内未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取消学籍。
第八条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教学实践、调查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第二、三、四学年为教学实践、调查研究及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办法(经2007年7月11日校长办公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校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培养高层次中青年人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协调发展,规范学校博士后管理工作。
根据国家人事部关于《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国人部发[2006]149号),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士后管理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提高质量,稳步扩大规模,健全完善制度。
第二章博士后工作的管理机构第三条学校设立博士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人事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以人事处、研究生部、科研处、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全校的博士后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博管办”,附设于人事处),由人事处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校博管办具体负责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站申报、办理博士后的进站、在站管理、出站博士后基金申报、博士后联谊会等工作,指导、协助各学科搞好博士后管理工作,负责同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单位的联系。
第四条有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院应成立由一名院领导为负责人的博士后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本单位博士后合作导师,并指定一名管理人员作为本单位博士后工作的联系人,具体负责博士后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小组结合学科建设发展,制定博士后工作规划,对招录、中期考核、出站评审、留用博士后提出计划并组织实施。
各小组每年对博士后工作进行一次书面小结,报校博管办。
第三章博士后招收学科及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五条博士后流动站按一级学科设立。
拥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以下简称“博士点”)在已培养出一届以上博士毕业生后,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学校积极争取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司法实务部门合作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拓宽博士后来源,进一步扩大学校影响。
第六条博士后合作导师由学术水平高、有科研经费的在职在岗教授担任,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 博士后合作导师首先必须是博士生导师;2. 博士后合作导师带博士生须满一届;3. 博士后合作导师所在学科须是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4. 申报博士后合作导师时应具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重庆联朗科技有限公司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学生)一、概述本文档描述的内容为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用户操作说明。
二、学生的具体操作项●登陆相关信息系统地址:http://202.202.80.100/mis登陆类型:研究生登陆用户名:学生的学号登陆密码:初始密码为000000●修改密码学生点击“辅助功能”》“密码修改”菜单,如下图:进入密码修改页面后,如下图:学生修改自己的密码。
补充学生学籍信息学生点击“信息查询与管理”》“学籍信息”》“入学登记信息”菜单如下图:进入入学登记信息后,如下图:注意:1、页面上的基本信息需要全部填写完整。
如果页面上某项数据学生无法提供,则在该项填写无。
2、学生上传照片时照片格式为学号.jpg。
宽度150PX,高度200PX。
学生基本信息填写完成后点击“下一步”填写“工作学习经历”学生工作学习经历信息填写完成后点击“下一步”填写“家庭成员信息”学生把信息填写完成后就把信息提交到所属学院秘书审核。
信息提交给所属学院秘书审核后学生将不能修改信息。
当学生信息被所属学院驳回时,学生需要修改信息,再次提交给学院秘书审核。
需要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2010级)需确认自己是否能上传论文。
如能上传请上传论文,如果不能上传请核对信息再联系相关老师进行解决。
学生点击“论文与学术活动管理”》“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上传、下载”菜单如下图:如“状态”栏中有不能上传论文原因1中的描述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在以下图片显示的模块中进行再次申请。
如“是否完成培养方案”一栏中显示的是“未通过”,请联系所属学院管理秘书。
如当前时间不在“限定论文上传时间”一栏中显示的时间范围内,请联系所属学院管理秘书。
学生上传论文时注意:学位论文最大5M,上传格式为*.doc。
如果学生不按照要求上传学位论文,导致学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不通过,由学生自己负责。
●学位申请学生点击菜单“学位管理”》“学位申请”如下图:需要点击同意“论文独创性的声明”和“学位版权使用授权书”,如下图:进入学位申请页面后,页面上面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和“学位授予信息”。
西南政法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2005年5月11日校长办公会通过,经2010年5月26日校长办公会修订)第一条为加强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提高我校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激发研究生创新精神,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并为我校推荐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重庆市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做好准备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评选工作应遵循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
第三条参评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资料翔实,推理严密,数据可靠,文笔流畅,格式规范。
参评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应以本校名义在校定D类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3篇,其中至少1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
参评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至少2篇,其中在校定D类以上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
第四条评选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参评的学位论文一般为上年12月和本年6月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
每次评选的校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分别不超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人数的10%、5%。
参评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原则上应是在学校规定的博士生、硕士生学习年限内毕业的研究生。
超过年限毕业的研究生,如所在学科认为其论文非常优秀,可以推荐参评。
第五条各学科负责本学科、专业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初选工作。
各学科应按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条件,结合学位论文评阅情况和答辩结果,初选出本学科、专业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并予以公布。
各学科应向所在学院报送被推荐的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相关材料,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严格审核后,确定本届校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推荐论文。
各学院应于每年5月30日前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报送被推荐的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相关材料。
第六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应组织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组对各学科推荐的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相关材料进行评议,并将评审专家组推荐的优秀学位论文及其相关材料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办法(经2007年7月11日校长办公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校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培养高层次中青年人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协调发展,规范学校博士后管理工作。
根据国家人事部关于《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国人部发[2006]149号),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士后管理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提高质量,稳步扩大规模,健全完善制度。
第二章博士后工作的管理机构第三条学校设立博士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人事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以人事处、研究生部、科研处、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全校的博士后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博管办”,附设于人事处),由人事处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校博管办具体负责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站申报、办理博士后的进站、在站管理、出站博士后基金申报、博士后联谊会等工作,指导、协助各学科搞好博士后管理工作,负责同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单位的联系。
第四条有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院应成立由一名院领导为负责人的博士后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本单位博士后合作导师,并指定一名管理人员作为本单位博士后工作的联系人,具体负责博士后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小组结合学科建设发展,制定博士后工作规划,对招录、中期考核、出站评审、留用博士后提出计划并组织实施。
各小组每年对博士后工作进行一次书面小结,报校博管办。
第三章博士后招收学科及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五条博士后流动站按一级学科设立。
拥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以下简称“博士点”)在已培养出一届以上博士毕业生后,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学校积极争取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司法实务部门合作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拓宽博士后来源,进一步扩大学校影响。
第六条博士后合作导师由学术水平高、有科研经费的在职在岗教授担任,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 博士后合作导师首先必须是博士生导师;2. 博士后合作导师带博士生须满一届;3. 博士后合作导师所在学科须是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4. 申报博士后合作导师时应具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西南政法大学“申请—考核"制选拔博士研究生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西南政法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申请—考核"制改革工作,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申请-考核"制的工作原则(一)全面考察、客观评价,突出对专业素质、科研潜质、创新能力的考核;(二)坚持公正公平,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开.第三条考核工作在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领导下,由申请人报考学科和相关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组成考核专家组进行,其中本学科的专家不得超过3人,且申请人报考的导师不得作为考核专家组成员。
考核专家组名单经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审查同意后,报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批。
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有权对考核专家组名单进行调整.第四条考核专家组的工作职责是:(一)考核申请材料的齐备性和真实性;(二)考核申请人的科研成果是否达到要求,对申请人的科研潜力和学术水平进行鉴定和评价,对申请人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申请人是否进入复试出具明确意见;(三)对申请人进行综合面试,并就申请人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及研究计划的可行性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第二章实施范围第五条法学二级学科,均可参与选拔工作.博士研究生导师均可招收“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第六条各法学二级学科以“申请—考核"制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人数不超过本学科当年招生总人数的50%。
第七条各法学二级学科以“申请-考核”制招生的推荐名额不得超过第六条规定的招生名额上限的2倍.第八条入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参见《西南政法大学人才引进办法》第九条第一至四款)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以及主持有国家重点以上项目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批准的项目主持期内,每年享有以“申请—考核”制推荐1名博士研究生进入复试的权利。
第三章申请条件第九条申请我校“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的人员,须符合以下条件:(一)基本条件符合我校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且有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同或者相近学科的教授推荐。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管理暂行办法西政校发[2007]162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研究生创新和自主实践能力、调动研究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增强研究生管理意识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以及《关于实施重庆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通知》(渝教研[2006]8号)的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助教、助研、助管(以下简称“三助”)是指,在攻读学位期间,不影响本人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之情况下,受聘于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辅助性工作的全日制研究生。
第三条学校各教学、科研和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研究生“三助”工作对我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促进作用。
根据教学、科研或者管理工作的需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有计划、有选择地聘用学有余力的研究生兼任“三助”工作。
第四条课程考核不符合《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或者其他相关规定,以及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研究生不能被聘为“三助”。
第五条为扩大“三助”辐射面、不影响研究生个人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研究生在同一聘任期内只能申请其中一个职位。
第六条本校的“三助”人员的聘任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助教第七条“助教”是帮助教师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人员。
助教由在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担任。
第八条参加助教竞聘的研究生须学业成绩优秀,专业理论功底深厚;办公软件操作熟练;人际沟通和组织能力强,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模范遵守校规校纪,没有旷课等违纪行为。
聘任方有特别要求的,在上报聘任计划时一并写明。
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研究生可以优先聘任:(一)特困生;(二)博士研究生;(三)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者。
第九条助教由各学院在符合第八条规定条件的人员中自行聘任,报经研究生部审核后颁发聘书。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2003年12月1日第27次校长办公会通过,2010年10月13日第16次校长办公会修订)西政校发﹝2014﹞217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工作应体现校院二级管理的原则,实行由学校、学院、学科组、导师组、导师在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分工负责的制度。
第三条各学科、专业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学科、专业的实际,制定本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二章培养目标第四条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造就思想政治素质高、遵纪守法,具有系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实务工作的最高学历层次的专门人才。
第五条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学校和各学科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着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优良学风、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六条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拓宽、加深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学位论文水平,增强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
第三章学制与总体安排第七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委培和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四年。
因正当理由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学科组、学院同意并报研究生部审核、主管校长批准后,可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两年。
在规定年限内未完成学位答辩程序的,取消学籍。
第八条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第二、三学年为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及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第九条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修满至少23学分,并满足下列学术论文要求之一,方可申请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一)以本校博士研究生名义,在各类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至少3篇学术论文(与本人导师合著、排名第二,且无其他作者的,视为独立发表),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学科类CSSCI期刊或者学科类中文核心期刊上;(二)以本校博士研究生名义在校定C类以上期刊独立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在校定D类及本学科CSSCI期刊上独立发表2篇论文,且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密切相关的;(三)博士生如参与科研项目,其科研成果可折抵相应的论文发表要求:1.参与本校导师组成员主持的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成果在申请答辩前完成或公开出版、发表,且排名在前5位以内的,其科研成果可以折抵1篇核心期刊论文,并不再要求其至少1篇论文发表在学科类CSSCI期刊或者学科类核心期刊上;2.参与本校导师组成员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者省部级重大项目1项,成果在申请答辩前完成或公开出版、发表,且排名在前5位以内的,其科研成果可以折抵2篇核心期刊论文,并不再要求其至少1篇论文发表在学科类CSSCI期刊或者学科类核心期刊上;3.以本校博士生名义独立主持了省部级以上的课题并在申请答辩前结项的,其科研成果可以折抵3篇核心期刊论文。
第十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一)在校学习一年半以上;(二)在校学习期间无违反学校各项规定的不良记录;(三)课程学习期间符合《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的要求。
按本学科博士培养方案规定,已修完全部博士学位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
除外语外,各门学位课程均达90分以上(含90分),且专业学位课程至少有两门在95分以上。
博士研究生综合考试成绩为“优秀”;(四)在校学习期间独立科研能力突出,科研创新型成果丰富,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密切相关的领域内,以本校博士研究生名义在校定C类以上至少3种期刊独立发表3篇以上(含3篇)学术论文,或在校定D类及本学科CSSCI至少3种期刊上独立发表5篇以上(含5篇)学术论文;或以本校博士生名义独立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五)在校内面向全校师生作学术报告2次以上,或者参与本学科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并作大会交流发言1次以上。
(六)申请提前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博士研究生所属学科导师及其所培养的研究生近三年内没有出现因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处理的情形,且该学科已有连续三届合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
第十一条申请提前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应向本学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填写《西南政法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表》,出具博士生导师同意提前毕业的意见书(应详细分析该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长过程),并附所有课程成绩、综合考试记录、学位论文和科研成果原件。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对申请人是否具备提前毕业的条件进行全面评议,由院学位委员会主席签署评议意见,形成完整的文档材料,由学院存档备案。
学院学位分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同意提前毕业的,学院可以在《西南政法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表》相应栏目内签署同意博士生提前答辩的意见,送研究生部审核同意后,报校领导审批。
第四章导师、导师组与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第十二条博士研究生的日常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各学科应根据师资情况和实际需要成立以该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为主体的导师组。
第十三条各学科组应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确定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
导师确定的程序是,由博士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学科组根据博士研究生和导师的意愿确定,学院对导师分工名单核定后报研究生部审核。
在培养过程中,如导师因故确不能履行职责,由博士研究生本人或原导师向学科组申请重新确定导师。
学科组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确定新导师,并在学院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部审核。
第十四条导师应全面负责博士研究生的日常培养教育工作,包括:(一)指导博士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二)督促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到校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三)对博士研究生执行学习和科研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提出具体意见;(四)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学风、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五)指导和检查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六)对不能达到培养要求的博士研究生提出淘汰建议。
第十五条导师应根据本办法、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博士研究生个人情况,在新生入学后3个月内指导博士研究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经学科组审查、学院同意后执行;并报研究生部备案。
第十六条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应包括下列内容:(一)所学课程名称、学分、时间安排、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二)在读期间科研计划与进度安排;(三)学位论文工作的阶段计划及基本要求;(四)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安排;(五)主要阅读书目。
第十七条个人培养计划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而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的,可以修订,但需经导师和学科组同意,并由学院审核后报研究生部重新备案。
第十八条博士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于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及之后的每个学期报到注册后两周内,在导师指导下拟定每学期的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其内容包括所学课程(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阅读书目、科研计划、发表成果计划等。
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应经导师和导师组签署意见,并由学院审核后报研究生部备案。
自第二学期开始,博士研究生应于每学期的报到注册时,报告上学期个人学习、研究计划的完成情况。
第五章课程设置与考核第十九条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各学科专业应在培养方案中对各门课程规定相应的学分,博士研究生须修满总学分23学分(含公开学术报告2学分),方具备毕业和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
所有课程考核成绩80分以上为合格,外语课程考核成绩70分以上为合格。
博士研究生所有课程学习应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分安排如下:(一)公共学位课 6学分;(二)专业学位课11学分;(三)选修课4学分。
第二十条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面向全校作公开学术报告至少1次,记2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学科组和学院安排下完成教学与社会实践,记2学分。
第二十一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考取的博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另记学分。
具体补修课程及学分由各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确定。
第二十二条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及要求如下:(一)公共必修课,2门,6学分1.法律外语,3学分,必修课,考核方式为考试;2.政治理论课,3学分,必修课,考核方式为考试。
(二)专业必修课,至少4门,11学分1.学科前沿问题专题研究,3学分,必修课,考核方式为考试;2.专业必修课(至少3门),共8学分。
考核方式为考试。
(三)选修课, 4学分1.第二外国语,2学分,考核方式由任课老师确定;2.英语听说(外教),2学分,考核方式由任课老师确定;3.专业选修课(2门),各2学分,考核方式由任课老师确定。
第二十三条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在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基础上拓宽和加深,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
学位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一)拓宽专业基础理论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课程;(二)学科前沿或研究课题所需要的理论专著、文献专题等课程;(三)适应学科交叉需要的跨学科课程。
第二十四条课程学习采取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也可采用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与课题研究等其他形式。
第二十五条在课程学习期间,博士生请假离校七天以上的,由学科组签署意见并经学院审核后报研究生部审批。
在课程学习期间,如缺课时数超过本门课程学时三分之一的,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考核,应予重修。
第二十六条博士研究生应在每门课程结束时参加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定时考试、随堂考试和撰写论文考查等方式。
任课教师应在考核结束后,应按照研究生部的统一安排录入博士研究生成绩,并在成绩录入结束后将考核材料交学院存档。
第六章学科综合考试和中期考核第二十七条学科综合考试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学科综合考试主要考核博士研究生的以下方面:(一)个人培养计划的完成情况;(二)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掌握情况;(三)个人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第二十八条学科综合考试由学科组负责组织。
学科组应组成学科综合考试委员会具体负责考试事宜。
学科综合考试委员会应由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组成。
学科综合考试委员会设主席1人,主持考试工作。
导师可以参加学科考试委员会,但不得担任考试委员会主席,同一学科同一届的学科综合考试委员会成员应基本固定,以便进行公平考试。
第二十九条学科综合考试应在校内进行。
考试时间应在第三学期的上半期内安排。
第三十条学科综合考试委员会应对每位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考试成绩按优、良、中、及格或不及格作出成绩评定,并结合博士研究生的平时思想政治表现、学业和科研情况写出综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