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宰相张俭一件皮袍穿三十年 勤俭行为感动皇帝
- 格式:docx
- 大小:5.13 KB
- 文档页数:2
节俭持家治国的晏子晏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他头脑机敏,能言善辩。
晏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相对稳定的时代,各诸侯国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因此,各国争相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作风。
晏子则崇尚节俭,“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他身为三朝宰相,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住在低矮的房屋,吃的是粗茶淡饭。
他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以自己的行动为表率,对当时的奢侈之风进行了坚决抵制。
晏子认为“俭”和“侈”是产生善恶的根源,尚俭是一种美德,提倡节俭可以促进善,杜绝奢侈则能够除去恶,涤荡社会风气。
有一次,晏婴出使晋国。
晋国的大夫叔向见晏婴的装束很寒酸,感到颇为不解,就在酒席宴上委婉地问道:“请问先生,节俭与吝啬有什么区别?”晏婴明白叔向的用意,所以认真地答道:“节俭是君子的品德,吝啬是小人的恶德。
衡量财物的多寡,有计划的加以使用,富贵时不过分地加以囤积,贫困时不向人借贷,不放纵私欲、奢侈浪费,时刻念及百姓的疾苦,这就是节俭。
如果积财自享而不想到赈济百姓,即使一掷千金,也是吝啬。
”叔向听了肃然起敬,再不敢再以貌取人、小视晏婴了。
心得•启迪“节俭是君子的品德,吝啬是小人的恶德。
”晏子的话说得多好啊!其实,节俭不仅是人生的美德,更是人生的责任。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责任,那么当危难和饥荒到来时,你就无力阻挡,你就可能遭受更大的苦难。
以俭为荣的季文子季文子是春秋时鲁国的相国,他虽居高位,但却很节俭。
有一次,季文子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看了季文子屋里的摆设,摇着头对季文子说:“大人是鲁国的宰相,为何住着这么破的屋子,用着这么简陋的家具?”季文子笑看说:“我喜欢过俭朴的生活,它能使人向上。
”饭后,他们一起到书房里闲谈,客人打量着书房,只见屋子里书不少,可案头的文具却陈旧不堪。
他对季文子说:“这些破旧的东西怎能和您的才华相配呢?说着,客人走出书房,不一会,他领看一个仆人进来,仆人双手捧看一只精致的盒子呈到季文子面所。
客人笑看说:“一份薄礼物,希望你能喜欢。
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
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
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
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
”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
召见,容止朴野。
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重熙五年,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
进见不名,赐诗褒美。
俭衣唯绸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赒给亲旧。
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
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
”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
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
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
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
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
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
”乃从之。
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
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
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
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
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宛平县。
译文:张俭,宛平人,生性正直诚谨,不喜虚夸矫饰。
统和十四年(996),举进士第一,调任云州幕官。
按旧例,皇上经过之处,当地长官应该有所贡献。
圣宗到云中游猎,节度使进言:“臣辖区内没有什么特产,只有幕僚张俭,是当代的宝物,希望能将他献上。
”于是召见他,他仪容举止质朴无华;问及谋身治世之事,便口头奏答三十多件事。
从此受皇上特别的赏识和优待。
历任清高显贵之职,号称明智干练。
重熙五年(1036),兴宗皇上亲临礼部贡院以及亲自考试进士,都是张俭打点。
进见时不直呼其名,并且赐诗加以褒奖称美。
张俭只穿粗丝织成的绢帛,每餐只食一菜,按月发的俸禄有节余的,便拿来接济亲朋旧友。
一次正当冬天,在皇上歇息之便殿奏报事务,皇上见他袍子破旧又难看,暗里派近侍用火夹(在他的衣服上)穿个洞做上记号,很多次见到他都没有换下衣袍。
中国古代关于节俭的故事1. 《老舍小品》中的"铜钱":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了给母亲买件新衣服而节衣缩食、节省开支,最终用积攒的铜钱买了一条红色的围巾,展现了他对母亲的深情和节俭的精神。
2.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故事讲述了杜丽娘为了给张生买草鞋,舍弃了自己的鞋子,甚至赤脚走路。
她的节俭和牺牲精神展现了她对张生的深爱和勤俭节约的品质。
3. 《资治通鉴》中的"宋炳文":故事讲述了宋朝宰相宋炳文的节俭行为。
他不修边幅,穿着朴素,从不浪费公家财物。
他以身作则,为人们树立了节俭的榜样。
4.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故事讲述了林黛玉在贫困的环境中过着简朴的生活,节俭为人。
她喜欢修剪枯树,用废旧的布料制作衣物,体现了她的节约和精打细算的品质。
5.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故事中的猪八戒以勤俭节约的形象闻名。
他珍惜食物,不浪费,甚至会舍弃自己的饭菜去捡拾别人丢弃的食物。
6. 《聊斋志异》中的"勤俭老人":故事讲述了一个勤俭的老人,他每天只吃粗粮、穿旧衣,将积蓄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展现了他对节俭的坚持。
7. 《白鹿原》中的"财主乌盆":故事讲述了一个农村财主乌盆,尽管家境殷实,但他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从不铺张浪费。
他的节俭习惯被人们称赞和学习。
8. 《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布格":故事讲述了小姐妹布格在贫困的草原上,她们节衣缩食、勤劳节俭,努力支持家庭,展现了坚韧不拔和节俭的精神。
9. 《双城记》中的"贝尔纳德":故事讲述了贝尔纳德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他过着简朴的生活,勤俭持家。
他用自己的行动启发了周围人们的节俭意识。
10. 《家》中的"白嘉轩":故事讲述了白嘉轩是一个很有节约意识的人,他买东西都要慎重考虑,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他的节俭习惯深受家人和朋友的认可和尊敬。
辽国宰相张俭为什么这么节约只穿一件袄子就过冬了本文导读:事实上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历史典故中,都有过关于勤俭节约的真实案例诠释,这其中涉及到的人物也涵盖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
下普通至黎民百姓,上至天子大臣,都有过关于勤俭节约的佳话,而且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人颂扬的典范。
这些人都是古代老祖宗中的楷模,因此都是好样的,理应被后人永远铭记,这里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位勤俭节约的典范人物,他是一位高官,但却坚持用实际行动感染了当时的整个时代,促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
这人便是辽国的宰相张俭,虽然贵为宰相,几乎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绝高身份,但在个人生活上却简单到了极致。
就拿他的穿着来说,冬天的时候天气寒冷,当时的不少辽国朝臣都为自己备了不止一件皮袄,这其实再正常不过了,毕竟换着穿很方便,冬天衣服换洗起来很麻烦,所以多备几件有备无患。
不过张俭却有一个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冬天始终只穿同一件袄子上朝,百官一开始倒只是觉得新奇,看久了便觉得张俭抠门,或者是故意装穷,因此并不以为意。
不过时间久了,大家终于意识到了,张俭好像并不是在装,而是真的只有这一件皮袄过冬。
皇帝也很纳闷,不太相信宰相只有一件袄子来过冬,于是皇帝做了个试验。
有一次皇帝将张俭传唤到跟前,趁着和对方谈话的时机,事先安排好的人在后面悄悄地给张俭的皮袄烫了一个洞。
来年,张俭再次穿着破旧的皮袄上朝,皇帝很好奇于是上下打量,居然发现袄子后面有一个洞,很明显依旧还是先前穿的那件皮袄。
皇帝非常感动,自己倚仗的宰相居然这么节俭,于是询问如今大家生活都还不错,张俭为什么还有这么省。
张俭回答,这么做就是为了做个表率,自己是群臣之首,因此有义务引领勤俭节约的风尚,这样才有可能让勤俭深入人心。
皇帝更加过意不去,看不得自己的宰相如此“寒酸”,于是打开库房让张俭自己选一件贡品料子做新衣服。
最后张俭选了一件非常朴素的粗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一代大臣为何贫困到一件衣服穿三十年?导语:曾国藩的起居日子十分俭朴。
穿衣方面,曾国藩素常穿戴家人为其织的土布衣服,不着绸帛。
一件天青缎马褂是曾国藩最佳的衣服。
这件衣服只在新曾国藩的起居日子十分俭朴。
穿衣方面,曾国藩素常穿戴家人为其织的土布衣服,不着绸帛。
一件天青缎马褂是曾国藩最佳的衣服。
这件衣服只在新年和严重庆典时才拿出来用,素常便放在衣橱里,因而用了三十年仍然犹如新衣。
旁人提及此事,曾国藩道:“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然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天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曾国藩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造。
每晚总督府内,曾国藩夜阅公务,全家长幼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绩麻。
这在其时的督抚大员中可说是绝无仅有。
就餐上,曾国藩亦不考究,简略备至。
通常他每顿饭只要一个菜,“决不多设,虽身为将相,而自奉之啬,无殊寒素”。
时人以曾国藩就餐简略,每食仅菜一品,谐称之为“一品宰相”。
为发起节俭,教育家人,曾国藩于大堂上亲书一联:“惜食惜衣,不唯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
”从寓居方面看,曾国藩对立大兴土木,在家园建筑巨宅。
曾氏湘乡旧宅已有百余年前史,曾门朋友兴隆后人丁日渐兴隆,亦经常有客人登门拜访,旧屋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1865年,曾国荃出资七千串铜钱将旧宅改造一新。
曾国藩得知后十分生气,认为九弟“奢侈若此”,新房入住则易,搬出却难,此种作法没有为后代后代做出好的典范,贻害无穷。
“生当浊世,居家之道,不行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
又不能够过于安逸偷惰。
如由新宅至老宅,必宜常常走路,不行坐轿骑马。
又常常登山,亦可操练筋骸。
仕宦之家,不积蓄银钱,使后辈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有饥寒之患,则后辈逐渐勤劳,知谋所以生活常识分享。
传统美德的名人故事有哪些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丰富深厚的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重要精神支柱。
那你知道传统美德的名人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传统美德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美德的名人故事:张俭选布辽国的圣宗皇帝御驾云州(今山西大同),他要在云州辖界的莽野山林中狩猎。
所经之处,地方官员纷纷拿出所能搜寻到的最贵重的礼品奉献给皇上。
可云州太贫脊了,实在无物可献。
不过,谁也没有料到两袖空空的云州节度使在圣驾莅临之后,不仅泰然自若,而且露出得意的神色。
属下猜测,他一定手握宝器了。
“皇上,臣下无能,”节度使拜见圣宗说,“臣下境内无物可献。
”“难道连人都没有吗?”圣宗不高兴了。
节度使忙叩首道:“臣下正要禀告,新科进士、幕官张俭堪称大辽瑰宝,愿献于皇上。
”以人为宝,一句气话竟成了真,这是圣宗始料不及的。
但这毕竟是个很新奇的事情,圣宗立即召见张俭。
张俭晋见,圣宗看他行止朴质无华,先喜爱了几分。
接着,圣宗要他讲讲当前治国的紧要问题,张俭不假思索,口若悬河,说出三十余条。
就像久无收获的觅宝者无意中遇到了梦寐以求的宝藏,圣宗看着眼前这个粗衣布履的年轻人,欣喜若狂了,甚至对狩猎都失去了兴趣。
他当即收下了云州节度使的这件“宝物”。
张俭能力超人,一路升迁,直至做到左丞相,但他依然像做云州幕僚时一样温良谦和,依然像寒窗苦读时一样勤俭素朴。
穿衣只穿粗布衣,吃饭只吃一种菜,俸禄只要有节余,就去周济亲朋故友。
这可苦了朝上的百官。
辽国国力日渐雄厚,奢侈之风也在朝野兴起,官员比着穿锦缎华服,可进宫后望着班前左丞相的粗布旧袍,总令他们忑忐不宁。
这种场面是很滑稽的,可了解张俭的人都知道,他是在以身施教,讽喻下属官员,让他们摈弃奢华。
这年冬天出奇的冷,张俭上朝奉事,圣宗见他又穿上那件破旧的棉袍上殿,便密令侍者暗中用火夹在张俭的棉袍上烙穿了一个洞作为记号,看他是不是总穿这一件,也好借此为他换上一件新袍。
第二天上朝,圣宗一眼看到张俭棉袍上的烙洞。
“拒奢倡俭”故事三则作者:暂无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20年第3期霍去病:战功显赫却拒受“豪宅”霍去病是一位英名盖世的沙场英雄。
他18岁就率领八百骑兵初战匈奴,歼敌千余人。
但他居功不傲、廉洁自爱,因此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霍去病出身贫寒,少年时期还曾做过奴仆。
因姨母卫子夫做了汉武帝的皇后,霍去病才有机会跻身于贵族行列,但他从没有因为地位的改变而丢掉自小养成的艰苦节俭的本色。
霍去病在宫中做官时,每天起早贪黑,练兵习武,研读兵法。
由于一心钻研习武、读书,他常常忘了开饭时间。
每逢这时,他就吃点儿剩饭再去学习,或边吃饭边读书。
汉武帝见他如此刻苦、俭朴,常在别人面前夸奖他。
由于霍去病屡战沙场,战功显赫,汉武帝一次次晋升他的官职。
见霍去病的住宅很一般,汉武帝又特意让人为他营造了一所豪华精美的府第。
但霍去病神情严肃地对武帝说:“陛下,您的恩赐,霍去病领了,但是这所豪华的府第微臣不能要。
现在匈奴虽暂时被击退,但并未彻底被消灭,微臣怎能忘记国家大业而追求个人的安逸呢?”说完,霍去病一再拜谢汉武帝,希望武帝能理解他。
见霍去病态度如此坚决,武帝便也不再提赐宅的事情了。
张俭:一件袍子穿了30年张俭是辽国著名的宰相。
他年轻时便以品德高尚、办事干练而闻名。
考中进士后,被派到云州做幕僚,地方长官对他的品格、学识和才干很赏识。
张俭为人正直、诚实、谨慎,长期任高官要职却始终勤俭朴素。
张俭穿的衣服都是用结实的粗布做成的,吃的饭菜也很简单,很少吃荤菜。
只要俸禄有余,他就去接济亲朋故旧。
张俭在家总穿一件破旧的袍子,上朝时也穿着。
有一次,皇帝命人暗中在他的袍子上烙了一个洞作为记号,想看看他是否总穿这一件。
结果,发现他真的一直穿着这件有洞的袍子。
皇上问张俭为什么老穿这件破袍子,张俭说这件袍子他已穿了30年,始终不舍得扔掉。
当时朝野奢靡之风盛行,皇上知道张俭是在以身施教,希望奢靡腐败之风能收敛。
皇上心中怜悯,令他到内务府库中任意取些财物和用品。
古今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1、朱元璋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
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2、赵匡胤赵匡胤教女俭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
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
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3、雷锋叔叔一个星期天,雷锋叔叔的战友王大力把所有战士们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锋叔叔正在晾衣服时,发现自己的旧袜子不见了,他就到处寻找。
这时,王大力说:"雷锋,你有那么多存款,还这么舍不得买一双袜子。
你瞧,你这双袜子穿在脚上不嫌得难受"雷锋叔叔说:"只要不耽误我的工作就可以啦!"王大力又说:"那你不觉得难看吗""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
"这几句话,就已经体现出了雷锋叔叔的节约精神。
他每个月只有6元钱奖金,他却把钱存在银行,一年一年过去了,雷锋把省下来的钱全都捐给灾区人民,可是他自己却舍不得买新袜子。
雷锋是多么节约啊!雷锋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的时候,一次他看见路上有一颗螺丝钉,踢了一脚就走开了。
书记却把钉子拾起来,装进衣袋。
几天后,雷锋要到一家工厂去送信,书记掏出那颗螺丝钉:“小雷,把它送到工厂去吧。
咱们国家底子薄,要搞建设就得艰苦奋斗呀。
”雷锋听了,顿时明白了。
后来他到了部队,用旧木板钉了一个“节约箱”,把捡到的破铜烂铁、边角料、螺丝钉装进去。
许多次,雷锋就是从这个“节约箱”里找到了要用的材料。
4、毛泽东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
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
勤俭节约的历史人物一、晏婴1. 人物简介-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
他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以节俭力行著称于世。
2. 勤俭节约事迹- 晏婴身为齐国宰相,生活却十分节俭。
他平时穿着粗布衣服,吃的是糙米饭,只有一荤一素两个菜。
他的住宅也非常简陋,靠近市场,喧闹嘈杂,地势低洼,潮湿狭窄。
齐景公曾多次要给他换住所,还给他送去豪华的车马和服饰,但晏婴都一一拒绝。
他认为自己的住所靠近市场,便于了解民情,而且生活的节俭有助于为国家树立良好的风气。
二、汉文帝刘恒1. 人物简介- 汉文帝是西汉第五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
2. 勤俭节约事迹-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
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
他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
汉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于是就停止了这个工程。
他平时穿着粗糙的丝绸衣服,他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衣服拖地,帏帐不得绣花,为的是提倡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
三、苏轼1. 人物简介-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仕途上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2. 勤俭节约事迹- 苏轼一生坎坷,被贬谪到多地为官。
在黄州时,他的生活非常困苦,但他却能安贫乐道。
他亲自耕种东坡之地,自号“东坡居士”。
他的饮食非常简单,还创造了“东坡肉”等美食,这些美食往往是用一些廉价的食材制作而成。
他在生活中注重节约,不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文学创作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上。
晏子(?一前500)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谨行俭用,其言行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一次,晏子正准备吃饭,齐景公的使者突然到来,但是晏子并未另外添加饭菜,只是将其一分为二,让使者与自己共餐,结果两人都没吃饱,使者遂将此事禀告了齐景公。
齐景公惊讶道:“宰相之家竟如此贫寒,我还不知,这是我的过错。
”于是,他派人送千金给晏子,晏子却拒不接受,齐景公又多次相送,最终晏子辞谢道:"我家不贫穷啊,我将您之前的赏赐用来照顾父母妻儿,还惠及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已经足够丰厚了,您若再给我过多赏赐,我直接散发也不好,私藏起来更是错误,这都不是智奢的作为。
”晏子由此表白心迹:“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只要有衣穿,有饭吃,内心就很满足了,这样也可避免祸患啊。
"倔相公"王安石(1021—1086)—贯视饮食为小事,粗茶淡饭,自得其乐。
—次,王安石儿媳家的亲戚萧公子前来拜见,王安石说请他吃饭,这位萧公子很是期待。
谁知,王安石并没有用什么盛宴款待他,只是几枚胡饼,几块猪肉,随主食一并送上。
萧公子大失所望,觉得太过普通,难以下咽,只吃了胡饼的中间部分,还余有四边。
王安石倒是吃得津津有味,见萧公子娇纵,也不嫌弃他,还将他剩下的胡饼拿来吃了,萧公子感佩王安石的节俭之风,不禁惭愧退下。
王安石身为宰相,不以山珍海味为美,是因他对个人享受不感兴趣,一心都在推动国富民强的改革大业上。
与以上两位相比,北宋宰相呂蒙正(944—1011)对于节俭则另有一番心路历程。
呂蒙正小时候家中很贫穷,曾拾别人不要的瓜吃,任宰相后,他还建了一座“雉瓜亭”.以示纪念。
不过,呂蒙正后来在生活上也讲究起来。
他最喜欢喝鸡舌汤,有一天,他闲逛到自家花园,见墙角有一土丘,便好奇地问那是什么,旁边的人回答,这是为相公准备鸡舌汤所杀的鸡毛堆。
吕蒙正很惊讶:我食鸡有这么多吗?旁人表示,一只鸡才一条舌,一碗汤又有多少条呢?吕蒙正听后沉默不语,从此再不喝鸡舌汤。
家风节俭的事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
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
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旧大衣。
在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
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
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他的格言:“节约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家风节俭的事例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
但是当喜欢美食的时候,不必奢侈。
东坡先生很喜欢吃,但他吃得很合理节制。
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意思就是:“食欲永无止境,只有懂得节制,你才能惜福延寿。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时,生活环境十分经济窘迫。
他绞尽脑汁,仔细计算。
每个月的第一天,他会把这个月的生活津贴分成三十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挑一串用。
如果有多余的,放在一个大竹筒里招待客人。
就是这样省吃俭用,但苏轼还是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恰是由于习惯了简单的生活,苏轼才能从容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拥有旷达心性。
勤俭节约的小故事还有著名文学家范仲淹,范仲淹从小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当他在应天学院学习时,一位老朋友看到他每天吃的食物太差了,所以他让他的家人在送餐时多带一份,并准备给范仲淹。
范仲淹一再婉拒:“我已经习惯吃粥很多年了,如果我突然吃了你送我的美味,我就再也不吃粥了,这该怎么做?”范仲淹从小就明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当他的儿子范纯仁成亲时,范仲淹曾经身居高位,经济也相当富裕。
但是当他听说他的儿子想用锦缎和丝绸装饰房间时,他叫出他的儿子说:“吾家素清俭,若将帷幔带入自己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
”可见他的家风。
当范仲淹认为回顾自己晚年生活时,曾留下这样一句话:“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味。
曾国藩是晚清重要的大臣,他曾经也是功高震主,但他的日常生活却非常简单。
张俭旧袍三十年
张美景
张俭是辽国的左丞相。
当初,辽国的云州节度使认识张俭以后,觉得他为人诚实,又有才能,就将他推荐给辽国的圣宗皇帝,说“陛下,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您可以委任他一个职务,让他为国效劳。
”圣宗召见了张俭,问他对治理国家有何建议,张俭提出了三十多条治国意见,圣宗皇帝听了觉得很好,就召他入朝为官,多次将重任托付给他。
圣宗驾崩以后,他的儿子兴宗即位。
当时,辽国朝廷上下都以奢侈为荣,张俭却主张节俭朴素,坚持身体力行。
兴宗见张俭每次上朝都穿着旧袍子,觉得很奇怪。
他心想:“丞相不至于买不起新袍子吧?”后来兴宗听到别的大臣说,张俭只有这一件皮袍,他不相信,就命令侍从偷偷用香火在张俭的皮袍上烧了个小窟窿,作为记号。
果然,到了第二年的冬天,张俭仍然穿着这件有小窟窿的旧皮袍。
兴宗皇帝终于忍不住了,问张俭:“爱卿身上的袍子穿几年了?”张俭如实回答:“回陛下,臣的袍子已经穿了三十年了。
”“朕每月给你俸银上千,你将钱花在什么地方了?”兴宗又问。
“陛下,臣一向对生活没有过多的要求,吃饱穿暖就行了。
臣的俸银大多送给了亲朋好友,他们的日子比臣过得艰苦。
国家再富,也怕浪费。
我身为丞相,更应该以身作则。
”兴宗听了张俭的回答,连连点头,说:“但你的袍子实在是太旧。
你到我的库房里去挑一匹上好的衣料吧!”
不一会儿,张俭捧着六丈粗布回来了。
兴宗皇帝见张俭只挑了六丈
粗布,感动的说:“有这样的好丞相,不怕治理不好一个国家!”。
关于节俭名人故事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因此,我们应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节俭名人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朱元璋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
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2、季文子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
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
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
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3、苏轼之房梁挂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一部中国历史,竟然是吝啬鬼的天下一王安石虽为宰相,但生活简约,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衣旧裳。
曾有人到王家送信,见他的衣着,竟把他误认作家仆。
某日,王安石“幅巾杖履,独游山寺”,听到有人谈论文史,就驻足聆听。
有人见他穿着寒酸,说:“你也听得懂?”王安石说略知一点。
那人又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规规矩矩地回答说:“我姓王,名安石。
”那群人听了很惭愧,个个俯首散去。
亲家的儿子到京师办事,顺便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请他吃饭,桌上只有一些烧饼和蔬菜。
这位亲戚只吃饼的中间部分,把四周留着。
王安石神情自若地将他吃剩下的烧饼的四周吃了,此人感到非常地惭愧。
曾经有人讲王安石喜欢吃獐肉干,夫人听说后就很困惑,说相公平日对饮食从来不挑拣,就问负责饮食起居的随从怎么回事。
随从回答说相公每次吃饭不吃别的东西,只吃獐肉干。
夫人就说:明天吃饭时,你们把别的食物放在靠近他筷子的地方试试。
果然,靠近筷子的食物吃完了,獐肉干却剩下了。
大家这才明白,王安石对食物并没有特别的喜好,什么东西放在他跟前他就吃什么。
二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以宋朝的包拯和明朝的海瑞名气最大。
海瑞是自号刚峰,人称刚峰先生,原籍福建,后迁至广州。
父海翰,母谢氏。
海瑞四岁丧父,母二十八岁居孀,能勤俭持家,以做女红贴补生活,母子相依为命。
受母亲的教育和影响,海瑞自幼养成崇尚节俭,并保持了一辈子。
任淳安县令时,海瑞穿布袍,吃糙米,自己种菜,只有在母亲生日的时候才破例买了两斤肉。
屠夫非常激动地告诉人:“我这辈子终于有机会做海大人的生意了。
”总督胡宗宪听说此事后也广为宣扬,认为这是浙江官场的一大新闻。
海瑞为官多年,只用积蓄的俸禄二百二十两银予买了一处住宅。
临终前不久,上级发下的柴火银子多算了2钱,他特地叫人送交回去。
户部官员清点了他的遗物,只有俸银八两,布一段,旧衣服几件而已,丧事的开销还是同事筹集的。
在传统文化中,有“功德成神”的说法,凡有功于国家者,有功于百姓者,死后被尊为神。
狐裘三十年,俭称晏子的释文
"狐裘三十年,俭称晏子"是一句源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句子,讲述了晏子在生活中非常节俭。
他的行为被广为传颂,特别是他对待物品的态度。
晏子身着的狐裘穿了三十年而未更换,这种对物品的持久使用被人们称道。
他主张生活节俭,身体力行,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保持了极简的态度。
他的这种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孔子的赞誉,被赞誉为“俭称晏子”,这句话寓意着对于物品的持久使用和珍惜,以此来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和品德。
唐玄宗割羊肉趣事关于节俭点评
【实用版】
目录
1.唐玄宗与割羊肉的故事
2.故事背后的节俭观念
3.唐玄宗的节俭点评
正文
唐玄宗是我国唐朝的一位著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唐玄宗也是一位非常注重节俭的皇帝,他的一些行为甚至成为了历史的佳话。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在宴请群臣的时候,曾经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当时,厨师们准备了丰盛的宴席,其中有一道菜是羊肉。
然而,唐玄宗在品尝之后,发现羊肉的味道并不好,而且还有膻味。
他询问厨师,才知道原来这是从羊身上割下来的羊肉。
唐玄宗听后非常生气,他批评厨师们浪费食物,不知道节俭。
这件事情虽然看似小事,但是却反映出唐玄宗的节俭观念。
他认为,作为皇帝,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节俭,这样才能够教育百姓,使整个国家都能够形成节俭的良好风气。
唐玄宗的节俭观念也得到了历史的验证。
在他的统治下,唐朝的经济达到了巅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这离不开他的节俭政策,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向百姓传达了节俭的重要性,使得整个社会都形成了节俭的良好风气。
总的来说,唐玄宗的割羊肉趣事,虽然看似小事,但是却反映出他深重的节俭观念。
第1页共1页。
勤俭节约的古代故事50字⑴ 名人节俭的事例50字左右1951 年周恩来做的一套睡衣和睡裤,颜色都褪光了,穿破了就补,再破再补,一直穿到他逝内世。
一条浴巾用了容20多年,正反补了14块补丁,住院时,还把它当枕巾。
一顶帽子都破了,他还舍不得扔掉。
一双夏天穿的黄颜色的皮凉鞋,一双春、秋、冬穿的黑皮鞋,穿了20多年,修补过多次,由于没有多余的皮鞋可换,工作人员几次给他换鞋底,都是利用他睡觉的时间修理的。
周恩来穿的袜子,都是织补了又织补。
一个补袜板,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用的,从西柏坡带到北京,一直留着织补袜子用。
事例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常说一句英国谚语“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的走廊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事例二:苏东坡一生节俭。
在黄州时,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然后又将每份分为30小份,每天一份。
他把分好每小份钱挂在屋梁上,清晨挑下一包来用,准余不准超。
⑵ 急需古人勤俭节约的小故事一个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宰相张俭一件皮袍穿三十年勤俭行为感动皇帝
导语:“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
”这是大诗人陆游的金玉良言。
曾国藩曾说过“勤俭自持,可以处乐,可以俭约”,“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
”这是大诗人陆游的金玉良言。
曾国藩曾说过“勤俭自持,可以处乐,可以俭约”,“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士农工商,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翻开厚重的中华历史,勤俭的事例不胜枚举,其中辽国宰相张俭的事例让人很感动。
辽国宰相张俭,很有才华,公元996年,考取状元,在地方为官,得到辽圣宗器重,一路上升到相国的位置。
张俭不只是有能力,为人正直,而且生活极其节俭,人们尊称他为“贤相”。
那时,辽国的冬天异常寒冷。
当时不要说王公大臣,就是小官吏,每人少说也要准备三五件皮袍,质量和样式也都非常讲究。
可张俭却只有一件皮袍,而且已经褪了色,连里子都破得不能再补了。
宰相老是穿得这样破旧,自然引起了大臣们的注意,一些正直的官吏见宰相如此节俭,都自觉惭愧,渐渐地在穿着方面也稍稍收敛了一些。
可也有一些官员奢靡成风,不但不知羞愧,反而在私下里悄悄议论张俭,说他不合时宜。
一天,辽圣宗和几位大臣在一起闲谈,话题渐渐转到宰相身上。
一位大臣对圣宗说:“宰相做得太过分了,一件皮袍穿了三十年,都旧成了那副模样,还舍不得做件新的,太有失宰相的尊严了。
”圣宗从大臣的嘴里听说张俭仅有这么一件皮袍,也感到很吃惊,但又不大相信,他想:宰相为百官之首,光是每年的俸银就花不完,怎么会连一件皮袍都做不起呢?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