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及预防接种的诊断及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552.00 KB
- 文档页数:8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例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疫苗接种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疫苗接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而有效的,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和及时处置异常反应,是保证疫苗接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为此,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旨在应对可能出现的疫苗接种异常反应,为预防接种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措施1. 提前评估和筛查在接种前,需对接种对象进行相关健康评估和筛查,包括个体病史、过敏史、基础健康状况等。
对于个别高风险人群,如孕妇、存在严重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等,需要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调整接种计划。
2. 准确掌握疫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加强对不同疫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的宣传和教育,确保疫苗的接种对象是符合规定的适龄儿童和特定高危人群。
在接种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接种对象的个人病史,包括过敏史和既往接种反应史等,以便做出准确的决策。
3. 做好接种现场的准备工作接种场所要达到清洁、安全,且具备必要的医疗救治设备和药品配备,包括速效救心丸、速效降压药、肾上腺素和抗过敏药物等。
医务人员必须熟悉这些药物的使用方法,以便在出现异常反应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置。
三、接种异常反应的分类与应急处置根据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不同类型,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方案。
1. 常见异常反应处置(1)局部不适: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时,可用冷敷物进行缓解,或者口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2)一般过敏反应:如面部潮红、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可先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如症状加重或出现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2. 严重异常反应处置(1)过敏性休克:如果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应迅速转移到医院急救室。
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可采取措施尽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大剂量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输液等。
(2)显著热休克:如果出现显著热休克反应,需要将患者迅速转移到空气流通良好的地方,使用海绵或冷敷物散热,并及时向医院求助。
如何正确看待与处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近年,由于一些预防接种相关的不良信息传播,引发部分家长疫苗犹豫。
疫苗犹豫与其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知信行状况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认知、AEFI态度和疫苗接种态度的相关,其次体现在AEFI认知与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任度二者的关系上【4】,正确看待与处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消除其对预防接种不良影响,对接种疫苗防控疾病尤为重要。
一、疫苗接种反应发生机率极低,不必担心。
疫苗是将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经过灭活或减毒等方法制备而成,由于疫苗所含的成分和受种者个体的差异,少部分人在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接种不良反应,但其发生率都很低,2016-2020年中国AEFI监测敏感性处在较高水平,平均报告发病率也仅有42.26/10万,且均以一般反应为主,严重异常反应极其罕见【5-9】,因此大家不用担心。
二、接种疫苗后发生AEFI,并非都与疫苗本身因果关联。
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
这些反应或事件与疫苗接种存在时间关联性,不一定与疫苗本身有因果关系。
按(AEFI)发生原因将其分为以下五类:一是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二是疫苗质量事故;三是接种事故;四是偶合症;五是心因性反应【1】。
三、影响疫苗接种安全性有三方因素,受种者个体因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接种疫苗后出现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原因需要通过客观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调查、讨论、诊断,从三方面分析查找原因:(一)疫苗方面,疫苗工艺、毒株、纯度与均匀度、成分等可能影响疫苗质量的因素;(二)接种操作过程中接种对象不正确、禁忌症把握不严、接种剂量途径部位错误、疫苗储存运输不当、不安全注射等不规范操作;(三)受种者健康状况,既往患病史、疫苗过敏史、家族遗传病史、免疫功能不全、药物使用史、精神因素等。
近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贮存与运输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对疫苗从生产、流通到接种全流程工作进行了严格要求,接种管理的设施、设备实现信息化,疫苗质量安全得到保障,接种差错事故大幅减少。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报告程序、时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后48小时内填写AEFI 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
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报告范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范围按照发生时限分为以下情形:--24 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腋温》38•& )、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 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 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 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 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 个月: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处置原则常见反应的处置接种人员对较为轻微的全身性一般反应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可给予一般的处理指导;对接种后现场留观期间出现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应立即组织紧急抢救。
对于其他较为严重的AEF,I 应建议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1)一般反应:是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的损害并不⼀定都是由接种疫苗引起怕,有的确实与接种疫苗有关:有的则与接种疫苗并⽆关系,只是在时间上有关联;在机体损害的性质未明确前,这种情况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这个定义包括3个⽅⾯的内容:1、病例的发⽣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的;2、受种者机体产⽣⼀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的损害或⾏为异常;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怀疑病例的发⽣与预防接种有关。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类型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分,经过调查分析,按其发⽣原因分为以下5种类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偶合症、事故、⼼因性反应、原因不明。
三、什么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
但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体来说,都是⼀种⼤分⼦的或异体物质,个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四、什么是预防接种的⼀般反应?在预防接种时或预防接种后发⽣的,由疫苗本⾝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过性⽣理功能障碍的反应,称为⼀般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和全⾝反应两种。
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异。
⼀般反应的特点:反应程度局限在⼀定限度内,除个别⼈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般不会影响正常的⼯作、学习或⽣活。
反应过程是⼀过性的⽽不是持久性的,⼤多在2-3天即可恢复。
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后遗症。
⼀般反应,有⼈称为正常反应。
认为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反应愈⼤,效果愈好,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本为预防或尽可能减少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发生,及时调查、处置和上报可能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现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___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科学防控;加强宣传、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___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
(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同一时间、同一接种地点和/或同一种疫苗、同一批号疫苗发生的___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异常反应事件。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使用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___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四)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的;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三、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分级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遵义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分为:1、一般事件。
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医学事件,非群体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无人员死亡,未引起公众高度___。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例文一、背景介绍预防接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然而,接种疫苗后偶有发生异常反应的情况。
为了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性和应对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制定本预案。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常见措施1. 接种前评估:在接种前,对接种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接种者的过敏史、慢性疾病史等重要信息,并根据接种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疫苗。
2. 完善的接种流程:明确接种点和接种人员的职责,保证疫苗的正确储存和使用,按照接种程序正确进行注射。
3. 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接种异常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保证及时准确地应对异常反应。
三、接种异常反应的分类根据异常反应的严重程度,将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三级:1. 一级异常反应:包括局部红肿、疼痛等轻微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2. 二级异常反应:包括发热、过敏反应等中度症状,可能需要一定的处置措施。
3. 三级异常反应:包括过敏休克、呼吸困难等重度症状,需要及时的紧急处理。
四、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急处置措施1. 一级异常反应处理:(1) 局部红肿、疼痛:轻度症状可使用冰敷缓解,重度红肿需使用适当药物治疗。
(2) 轻微发热:可以给予物理降温,鼓励接种者多休息。
2. 二级异常反应处理:(1) 发热:给予退热药物,鼓励接种者多饮水、多休息。
(2) 过敏反应:迅速暂停接种,观察接种者的症状变化,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3. 三级异常反应处理:(1) 过敏休克:迅速暂停接种,将患者扶平,解开紧身衣物,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同时给予抢救药物如肾上腺素。
(2) 呼吸困难:迅速暂停接种,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辅助呼吸,立即呼叫急救人员。
五、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宣传和教育1. 向接种者提供详细的接种信息,包括接种疫苗的目的、效果、副作用、异常反应等。
2.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接种异常反应的了解和处理能力。
3. 设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热线,方便接种者咨询和寻求帮助。
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诊断及处理细则一、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二、预防接种反应、事故和偶合其他疾病的诊断及处理(一)一般反应和加重反应(二)异常反应1.晕厥2.无菌性脓疡3.变态反应:血清病、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局部过敏性坏死反应、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4.牛痘接种后的异常反应(三)卡介苗接种后的强烈反应和接种事故(四)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有关的病例(五)加重原有疾病或引起复发(六)事故(七)偶合其他疾病。
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诊断及处理一、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对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在每次接种后均需及时了解反应情况,并做好处理准备。
尤以普遍开展预防接种时更是如此,一旦出现异常反应或事故应立即调查处理和上报。
县(区)卫生防疫站对每例严重的异常反应和事故均需进行个案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长姓名、住址、单位名称。
2.接种制品的名称、批号、失效期、生产单位、接种部位、接种途径、接种日期时间、针次、剂量、接种单位、接种者姓名、制品检定结果。
3.既往史:接种前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过敏史、神经、精神病史、以往预防接种史(包括本制品的以往接种史)及反应。
4.家族史:有无癫痫、脑病、惊厥、过敏史等。
5.反应出现时间: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包括主诉和体征。
6.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情况。
除常规检查外应包括免疫功能测定,细菌、病毒的分离等。
7.处理经过:门诊治疗单位,初诊日期,住院日期,医院名称、住院号,治疗经过,转归:痊愈、后遗症、死亡(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病理解剖情况)、就诊单位诊断,与这次预防接种的关系。
8.制品保存情况,接种的环境、操作情况和器材消毒等情况。
9.同时、同地、同批或同支苗接种人数及反应情况,接种者当天接种人数及反应情况可结合当时当地未接种同种制品的对象的健康情况;当地或周围有无传染病流行及接触情况。
10.调查人员意见:可能发生反应的原因分析、反应类型、调查者、调查日期。
预防接种须知预防接种是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按照国家和省级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便捷的手段,也是保护儿童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儿童的监护人应当配合接种单位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为保护您孩子健康,请协助我们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1、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儿童家长应主动到居住地接种单位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首次办理预防接种证免交工本费。
2、《儿童预防接种证》是您孩子预防接种记录的有效证明。
国家规定,幼儿园、学校在办理儿童入园入学手续时均要查验本证。
希望妥善保存,如有损坏或遗失,应及时补办。
3、接种时必须携带本证,凭证接种,每次接种应由医务人员作好记录并签名,避免发生错种、漏种和重种。
4、请自觉遵守接种场合秩序,听从工作人员先后顺序安排。
儿童家长有义务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在接种疫苗前应主动、如实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和预防接种禁忌情况,尤其是发热、急性传染病、慢性严重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缺陷疾病、既往接种史、过敏史和家庭成员中有无癫痫病、脑病、惊厥、过敏等。
疫苗接种后有无反应?如有,请告诉是何种疫苗、主要症状、发生时间等。
5、为了保证预防接种质量,请家长带小孩到具有免疫接种资格的接种单位(接种门诊、接种点)接种疫苗,并对预防接种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接种单位在接种疫苗时应当使用合格的一次性自毁型或一次性注射器,否则,可以拒绝接种,并有权向上级部门反映。
6、儿童免费接种第一类疫苗。
第一类疫苗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无论是常住儿童(含计划外生育儿童)或流动儿童、暂住儿童都应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对未按时接种的儿童应当补种。
XX人民医院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诊断、调查、处理流程第一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一、AEFI定义与分类1、AEFI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中者中,发生的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是预防接种反应明显增多。
2、分类(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A.一般反应:在疫苗接种后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反应,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主要表现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B.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的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2)疫苗接种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造成接种后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耦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好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的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二、报告(一)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二)报告程序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理措施
一、接种对象在接种后,发生不明原因。
需诊治的疾患时,接种单位应及时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救治。
二、发现可能为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应进行登记,按规定时限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发现多起疑似异常反应和事故或与接种有关的死亡病例时,应立即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经县级报告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发生疑似接种异常反应或事故的单位,应指派专心妥善保管各种有关的原始资料,并对相关接种材料及疫苗等实物进行封存,以备鉴定用。
五、审请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诊断小组调查、鉴定。
六、按照诊断小组意见和有关规定进行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善后处理。
膁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疑似接种反应及处置原则芀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袈 1 全身反应芄 1 临床表现薂接种灭活疫苗后少数受种者 24 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 天,很少超过 3 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 2~4 小时即有发热,6~12 小时达高峰。
.蚈 2 处置原则薇受种者发热在 37.5 ℃以下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它疾病。
受种者发热超过 37.5 ℃,或 37.5 ℃以下并伴有其它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莃 2 局部反应羃临床表现有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 小时或稍后,少数受种者出现局部红肿,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 30mm ,一般在 24 ~48 小时逐步消退。
莀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 2 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一般 8~12 周后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莆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
蒃 3 处置原则红肿直径和硬结< 15mm 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肀红肿直径和硬结 15mm ~30mm 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 10 ~15 分钟。
红肿和硬结直径> 30mm 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袈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薃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判定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薀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膈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蚃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袂 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肈 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羇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螃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大家知道,预防接种用的疫苗同所有药物一样,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异物,接种人体后在刺激机体产生相应免疫力的同时,也会出现某些不良反应,但只有极少数发生,绝大多数健康人接种后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项目的实施,疫苗种类不断增加,接种人次数增多,相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人数也会增多。
因此,全社会对此予以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对出现的一些预防接种反应的片面传播,引起民众的误解,使部分家长无所适从。
一、有哪些原因可以导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疫苗作为预防接种的〃防弹武器〃,疫苗中含有的主要成分就是相应抗原物质;其次,用于培养繁殖疫苗的多为动物细胞,如乙脑减毒活疫苗是用地鼠肾细胞培养,麻疹、腮腺炎减毒疫苗和流感疫苗是用鸡蛋培养等,纯化后仍残留少量动物细胞成分;另外,为避免疫苗污染或变质,疫苗中常要加入少量抗生素、防腐剂或吸附剂,如常见的加入新霉素、氢氧化铝等。
这些微生物或其产物还是动物细胞、抗生素、吸附剂等等对人体都是异体物质,接种到人体后,不同受种者就会出现不同的接种反应。
另外,减毒疫苗是相应微生物经多代培养后无致病性的活的病毒或细菌,接种人体后如同自然感染一样也会在人体内繁殖,极少数受众者因机体免疫系统的差异性也会发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严重的异常反应如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出现的疫苗相关病例,会导致发生者终生残疾甚至死亡。
因此,接种疫苗是预防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但是任何一种疫苗对不同受众者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特别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在预防接种工作中是客观存在的,且为不能避免的事件。
二、预防接种反应分哪几类目前分为7类。
分别为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的反应。
一般反应:是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硬结,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