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合参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1.四诊合参: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察方法。
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体态、舌苔等外观表现;闻指通过闻其气味、听其声音等方式来辨别病情;问指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史、症状等信息;切指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合参指的是将四诊的观察结果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准确的诊断。
2.病机分析:病机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因、机理和规律。
中医诊断学通过对患者病史、症状等的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机。
常见的病机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3.辨证:辨证指的是根据四诊的观察结果和病机分析,将患者的病情进行归类和辨别。
中医辨证有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辩证分型等方法。
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4.病症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中风、中毒、寒热、气血失和、经络失调等几大类。
外感病是指人体受到外邪侵犯,如感冒、风寒等;内伤病是指由于内脏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如肝病、肾病等;中风病是指中风引起的疾病,如半身不遂等;中毒病是指人体中毒导致的疾病,如中毒性肝炎等;寒热病是指由于寒热所致的疾病,如中暑、热病等;气血失和病是指由于气血不调和失和导致的疾病,如贫血、气虚等;经络失调病是指经络不通畅导致的疾病,如痛风、偏头痛等。
5.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特点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舌质的颜色、形态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舌形的大小、形状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等。
6.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脉搏的频率、强度、紧张度、节律等特点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进一步判断病情的轻重。
7.病因与风险因素:中医诊断学还需要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风险因素。
常见的病因有积食、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不遂等;常见的风险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饮食习惯等。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和辩证论治。
这些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以及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判断和诊断,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对这些辨证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等,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等,了解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询问病史、症状、疾病发生的原因等,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得出的初步判断,进一步触诊患者的脉搏,确定病情。
二、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闻患者的气味,听患者的声音,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切患者的脉象,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望闻问切的目的是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从而进行辨证论治。
三、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确定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
辩证论治包括辨证、辨病、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史等信息,判断患者所属的病证类型。
辨病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患者的病名。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经验,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和辩证论治这些辨证方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些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同时,这些方法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以求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和辩证论治。
这些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辨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技术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一种专科,研究针对人体内部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在中医内科中,有许多常见病的诊疗技术被广泛运用。
一、诊断技术1. 四诊合参法: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断核心是四诊合参法,即望、闻、问、切。
医生望病时会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病征,闻病时会倾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病征,问病时会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病史,切病时会通过按压特定的部位来判断病情。
2. 脉诊:中医内科非常重视脉象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和病情。
常用的脉象有滑脉、涩脉、缓脉等。
医生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3. 舌诊:舌诊在中医内科中也是常见的诊断技术。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舌质、舌色等来了解病情和病理变化。
例如,舌苔厚重可能代表湿热内蕴,舌质红绛可能代表热盛等。
二、治疗技术1. 草药治疗:中医内科常通过使用草药来治疗常见病。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给予不同的方剂。
常见的方剂有通宣理肺汤、理气宽中丸等。
草药治疗以其疗效温和、副作用少而受到广泛应用。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内科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常见的针灸疗法有针刺、艾灸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穴位的疗法。
通过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内科常将推拿按摩用于治疗一些病因属于气滞或血瘀的疾病,如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4. 中医养生:中医内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强调对健康的养护。
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生活习惯给出相应的养生建议,例如合理的饮食安排、适量的运动等。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包括四诊合参法、脉诊、舌诊等,治疗技术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这些技术结合个体化的调理,能够有效地治疗中医内科常见病,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同时,中医内科也在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融合了一些先进的医疗科技,以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
1、什么是四诊台参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段;合参,就是把四诊获得的诊断资料,综合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思考,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诊断。
四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可以互相联系和印证,而不能互相取代。
如病人的发病起因,病情经过,自觉症状,经过什么治疗,既往病史等情,必须问诊才能得知。
病人的声音、气味有什么变化必须进行闻诊。
病人的神色形态有什么异常,必须进行望诊。
病人的脉象和胸腹肢体有什么变化,又必须进行切诊。
疾病是复杂而多变的,症候显露有真有假,故诊法有“舍症存脉”、“舍脉存症”的区分,若四诊不全,便得不到病人全而而详细的所有辨证资料,辨证很难准确,甚至作出错误的诊断。
2、四诊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片而性四诊,是医生利用自己的感官,获取辨证的资料,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有相对的片面性。
这种片面性,来自病人和医生,其中又有主观的和客观的两方而。
病人的主观因素,可分为有意与无意。
有意的主观因素,如疼痛,恶风恶寒,腹胀,喜暖喜冷,眩晕,渴与不渴等这些自觉症状,甚至包括大便次数,月经多少等可以观察而不便观察的症状。
由于某种原因,患者可能把某种相反的虚假情况提供给医生,至于病史和以前的治疗情况,也要由病人陈述提供,也可以由主观因素而改变。
病人无意的主观因素,如病史和自觉症状,由于忘记,说不清楚或提供与事实相反的情况,老年人记忆差,年轻人不在乎,有些症状述说不准确。
舌苔颜色,可以由于饮食,糖果或长期吸烟而染色。
患者往往不知道它的利弊,不问不说。
医生的主观因素,由于诊断不认真,观察不仔细,粗枝大叶,或由于水平关系,或由于光线不好,病人体位不正,或由于病人不合作,望诊时,观察舌苔,把白苔看成黄苔,苔不腻看成腻,切诊时,脉的浮、沉、迟、数等脉象,也可以评错,腹诊时,把粪块或器官谡诊成包块。
有些症状和体征,处于疑似之间,很难确定。
有些脉象似滑非滑,似弦非弦,真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病人的客观因素,疾病本身出现许多虚假情况,真真假假,有虚有实,有阴有阳,难以辨清。
中医诊断四诊合参的基本步骤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步骤。
四诊指的是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合参则是指根据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诊断四诊合参的基本步骤。
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望诊时需要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肌肤颜色和黏膜情况等。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面色发红可能与阳热内盛有关。
舌苔的观察也是望诊的重要内容,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变化都能提供诊断的线索。
另外,脉象的观察也是望诊的一部分,脉象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气血状况以及疾病的性质。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身体的声音来获得诊断信息。
主要包括听诊心、肺等器官的声音以及患者的言语声音。
通过听诊心脏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情况,例如是否有心音增强或心音减弱。
听诊肺部可以判断是否有呼吸音异常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患者的言语声音来判断声音的嘶哑程度、语音的清晰度等,这些都有助于中医的诊断。
三、问诊问诊即医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及病情发展等。
问诊有开放性和封闭性两种形式。
开放性问诊是让患者自由发表病情,医生通过倾听来获取信息;封闭性问诊是医生有针对性地询问患者的问题,以获得所需的详细信息。
问诊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患者的症状特点、发病原因、伴随症状等,并结合其他诊断手段来进行综合判断。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医生对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中医认为,通过脉搏的触感、节律等特点,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医生通过在患者手腕上按压脉搏,感知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切诊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脉象特点,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五、综合分析和判断四诊完成后,医生需要根据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医生需要将四诊的信息进行整合,找出病情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确定病因、病机、病位等,最终形成一个准确的诊断。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2.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盛衰、脏腑功能的异常等。
目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3.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咳嗽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呼吸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4.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2四诊概说一、四诊的概念:1、望诊:医生运用眼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及排出物的情况。
2、闻诊:凭听觉和嗅觉以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变化。
3、问诊: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现在症状及其有关情况。
4、切诊:切按病人脉搏和按病人脘腹手足及其它部位。
二、四诊的原理:1、整体观原理:建立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内外相关原理: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所谓“有诸内者形诸外”,相当于现代认识论中的“黑箱原理”,故可以外测内。
3、局部整体相关原理:局部病变可影响全身,全身病变可表现于局部。
生物全息论指出,局部是整体的缩影。
2.1 望诊2.1.1 望神一、神的概念:(一)神的含义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
总称:人体生命活动。
(二)存在形式:神随形体而存在,有神才有形,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
(三)物质基础: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精能生神,神则御精;气能生神,神能御气。
精充气足则神旺,精亏气耗则神衰。
(四)望神的意义: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推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五)望神的范围:神气全身皆有表现,望神的范围涉及到神志、面色、表情、目光、形态、呼吸等多方面,重点在于目光。
二、望神的内容:(一)得神含义:是指精气充足,神气旺盛的表现。
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精神较旺,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心的精气充足);目光明亮,精彩内含(肝的精气充足);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肾的精气充足);呼吸平稳(肺的精气充足);肌肉不削(脾的精气充足)。
病机:正气未伤,脏腑未衰。
意义: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二)失神含义:是指精气大亏,神气衰败的表现。
表现:神志昏迷,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面色晦暗,表情淡漠,目暗晴迷,瞳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已脱。
病机:正气大伤,脏腑衰败。
意义:病情危重。
(三)假神含义:是指是垂危病人精神暂好转的假象。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为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综合分析病情。
具体如下: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和病情。
2.闻诊:通过听取患者言语、呼吸以及肛门放屁等声音,来了解疾病的特点。
3.问诊:通过与患者交谈,详细询问其病情、病史、饮食起居等情况,获得疾病的症状、病因等信息。
4.切诊: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和病情,进一步确认诊断。
二、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辨证论治,即根据四诊所得,判断疾病的特点,进一步进行辨证与论治。
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等,将疾病归纳为某种证候,并与中医理论相对应。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等治疗。
三、病人个体化诊断与治疗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还包括注重病人的个体化诊断与治疗。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病情的差异,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和药物。
四、预防为主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因此,中医强调调整饮食、作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
五、平衡整体治疗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平衡整体治疗。
中医认为,人体的各个方面都相互联系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
因此,在治疗中要考虑整体调理,处理好对症治疗和调整整体的关系。
六、辅助检查与中医诊断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还包括辅助检查与中医诊断相结合。
中医虽然重视望闻问切四诊,但在现代医学的科技进步下,许多辅助检查手段能提供更详细的疾病信息。
中医在诊断时,也会借助现代化检查手段,如血液、尿液、影像学等,来辅助诊断。
本文档涉及附件:1.附件一:中医诊断案例分析表格2.附件二:中医脉诊手法图解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诊断:指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等客观表现,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和病情。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人体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诊断学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内容。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指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方法综合分析,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表现。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腹部等部位的声音来判断疾病的变化。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面色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和疾病变化,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是气血旺盛。
舌质和舌苔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如舌质红可能是火热症状,舌苔厚腻可能是湿热症状。
脉象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如脉象细弱可能是气血不足,脉象滑数可能是湿热症状。
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用听觉来判断患者病情的方法,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声音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如声音低沉可能是气血不足,声音高亢可能是肝火旺盛。
呼吸可以反映患者的气机运行情况和病情变化,如呼吸急促可能是气滞不畅,呼吸困难可能是痰湿阻塞。
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通过询问患者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如症状、病程、饮食习惯等。
问诊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问诊的问题应该具体、有针对性,避免模糊不清或重复。
医生在问诊时需要细心倾听患者的回答,并结合患者的望诊、闻诊和切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中医将人体的脏腑功能分为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都有相应的脉搏特点。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脏腑功能以及病情变化。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是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它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综合分析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来确定病因、病机、病情以及辨证论治的依据,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重要考点总结。
一、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合参即根据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体形等来了解其病情;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言语、呼吸、咳嗽声音等来获取信息;问诊是指医生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询问病史、症状、体征等;切诊是通过把握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综合分析四诊的结果,可以确定病人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依据。
二、病因病机的判断病因是指造成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
中医诊断学要求病因和病机的判断要科学严谨,从六淫、七情、饮食等方面综合分析,通过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来确定。
病因病机的判断对于辨证论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
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病因、病机、病症等信息,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从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有辨寒热、辨虚实、辨阴阳、辨表里、辨卫气营血等。
根据具体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草药调理、针灸、推拿、食疗等,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
四、重点疾病的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还包括了一些重点疾病的诊断方法。
例如,中医诊断肝病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舌象、脉象,询问肝病的发生时间、诱因等,并结合病人的病症特点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诊断肺病要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声音、咳嗽特点等,并结合病人的舌脉状况进行判断。
中医还有针对心、脾、肾等重要脏腑的诊断方法。
这些重点疾病的诊断方法在实际临床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五、诊断中的注意事项总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掌握好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对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诊断的名言1. "望闻问切"(wàng wén wèn qiè):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等)、闻诊(倾听患者声音、气味等)、问诊(询问患者症状、病史等)和切诊(脉搏诊断)。
2. "上工不知痛、下工不知疲"(shàng gōng bùzhītòng, xiàgōng bùzhīpí):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精神状态等来了解其病情,以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来辨别疾病的发展和变化。
3. "舌诊为王"(shézhěn wéi wáng):指通过观察患者舌苔的颜色、形状、湿润程度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4. "病从脉中来"(bìng cóng mài zhōng lái):指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其脉象的变化,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情和病因。
5. "辨证论治"(biàn zhèng lùn zhì):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原则之一。
"辨证"指的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疾病表现,辨别疾病的特点和病机;"论治"指的是依据辨证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6. "因人而异"(yīn rén ér yì):中医强调个体化诊断和治疗。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病因和病理表现都可能不同,因此中医诊断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7. "以病为中心"(yǐbìng wéi zhōng xīn):中医诊断注重疾病的整体观察和分析,而非仅仅关注某个特定症状或器官。
中医诊疗常规一、绪论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诊疗常规是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诊疗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技术。
二、四诊合参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是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脉搏等情况进行望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进行闻诊,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进行问诊,最后通过切取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
三、望诊望诊是中医诊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面色来判断疾病。
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面色、面容、目神等来了解其气血的情况,判断出是否有病情发生。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色等情况来判断其身体内部的状况。
四、闻诊闻诊主要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例如声音沉重可以表示体内有湿气积聚,声音嘶哑可以表示有体内有火热等。
同时,医生还可以通过患者的呼吸和咳嗽来判断肺部的状况,进一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五、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医生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和病史。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如何产生的、症状的轻重程度以及其他相关的病史等。
通过这些信息,医生可以进一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六、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切取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虚实等状况,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医生在切诊过程中会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情况,并将其与中医经典理论相结合,从而得出初步的诊断结论。
七、中医诊疗方法中医诊断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以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为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和中草药疗法等。
这些疗法在中医诊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中医看病口诀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广受认同和应用。
在中医看病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而中医看病的核心思想就是“辨证论治”,即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本文将介绍中医看病的口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看病的过程。
口诀一:四诊合参中医看病首先进行的是“四诊”,即望、闻、问、切。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搏等表象现象,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接下来,医生会倾听患者的主诉,询问病情发展的过程以及与患者相关的因素。
最后,医生会进行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体内情况。
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基础。
口诀二:辨证施治根据四诊的结果,中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辨证分析。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确定病因、病机、辨明症候的过程。
中医辨证主要有八纲辨证和病证辨证两大类。
八纲辨证是基于八纲理论,即辨寒热、辨表里、辨寒热、辨虚实、辨余缺、辨邪正等。
病证辨证则是根据各种具体病证的特征进行辩证分析。
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生会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通常采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综合手段进行施治。
口诀三:以药莫漏在中医看病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药物十分重要。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功效。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挑选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在使用中药时,医生会注意药物的药性、用量和配伍禁忌等情况,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口诀四:精准施针针灸是中医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针灸的施治是以精准为原则的,医生需要熟练掌握针灸的技法和操作要领,确保针灸的准确刺激并发挥其疗效。
口诀五:治未病中医强调预防和调理,注重“治未病”。
即提倡通过调整饮食、起居和情绪等生活方式,增强自身免疫力、调节气血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注重防患于未然,讲究平衡和和谐,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养生方法,人们可以远离疾病的困扰。
四诊合参作者:江剑波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5年第02期望、闻、问、切,是中医、中兽医调查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种诊断方法,简称“四诊”。
“四诊合参”就是指辨证过程中,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有关病史症状、形色和脉象等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以防止局限性和片面性,以便判断疾病的标本缓急,正确指导治疗,防止因辨证欠缺准确而误诊、误治,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语出《难经悬解》的“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是“四诊合参”的核心内容,只要我们心中熟记这些内容,也才会在临床中逐渐锻炼成为一位合格的医师。
1 望诊(包括: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四诊之首,《司牧安骥集》八邪论说:“夫马出相者,是马五脏之神变,内即有病,外而显之,人相之者,见其外而知其内。
”这就说明了望诊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方法:尽量避开有色光线,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
在一定距离内观察患病畜禽神色、形态、局部表现、口色、食欲及排泄物等的变化,联系脏腑学说原理进行分析和归纳。
可对疾病和病性的急慢、病势的轻重和预后的良否作出初步判断。
在临床中,对于患畜的检查我们一般先采用“远观”(全身性一般性的全面观察,获得初步印象)和“近看”(接近病畜直接观察患畜的异常变化),结合其它情况进行辨证分析后得出结论。
一般临床中“望诊”检查往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1 全身望诊1.1.1 望形态方法:主要是观察畜禽在精神、体质、步态、起卧等方面的反常变化。
一般健康畜禽目光有神,双耳灵敏,被毛光顺,步态稳健。
形体的强弱往往与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相关,五脏强壮的,形体也强健,多患热证、实证;五脏虚弱的,其外形也衰弱,多患寒证、虚证。
如鸡瘟的形态:患鸡精神萎靡,闭眼瞌睡,垂头缩颈,羽毛蓬松,翅膀下垂,不思饮食。
1.1.2 望精神方法:精神的好坏主要表现在眼睛、耳朵、面部表情和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
如临床中的猪瘟症状:精神萎靡不振,减食或不吃,喜水、毛焦尾垂,弓背颤抖,怕寒钻窝。
1.1.3 望呼吸方法:观察呼吸状态,安静状态下各种畜禽的呼吸是胸腹部微有起伏,且吸气与呼气是平稳协调的。
在中兽医学中,出气为呼,入气为吸,一呼一吸为一息,一般猪每分钟 15~20息,牛10~30息,羊12~20息,马8~16息,鸡、鸭15~30息。
但在疾病的过程中,呼吸的次数及状态会发生变化。
①虚症:呼吸缓慢低微;②胸腔疾病:呼吸时腹部会起伏加快或加深。
肺黄、胸水时常会伴有胸膈疼痛的症状。
③腹腔疾病:呼吸时胸部起伏显著加快或加深,反刍动物的胃胀食滞等多伴有腹部疼痛。
母猪在转场过程中胸腹部受到外力损伤也常因为胸腹部疼痛表现出呼吸浅短,胸腹起伏缓慢等症状。
在猪喘气病中期患猪呼吸会呈现明显的腹式呼吸,到后期有的猪会前肢撑开,呈犬坐姿势张口喘气。
1.1.4 望食欲方法:主要对采食、饮水、咀嚼及吞咽等情况的观察(牛羊等反刍动物要观察反刍状况)。
正常状况下,畜禽脾胃功能良好,食欲旺盛。
发病初期一般食欲减少,食欲废绝多为病情严重;咀嚼缓慢多为牙病;吞咽困难多为咽喉肿痛;喜吃干草干料,多为伤水;见水就喝,但口不能开,多为风证;爱吃带水饲料,一般胃热,如反刍动物的百叶干、猪胃热等病。
1.2 望局部1.2.1 看眼方法:望眼神、望目形、望眼色。
看两眼有神、无神,明亮、浑暗,还应注意其病理特征变化。
“眼”为肝之外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观目还能判断五脏的变化,如壮族兽医中的目诊技术就是从眼部变化来诊断家畜疾病的。
眼胞浮为风邪犯肺或脾虚湿蕴,眼胀睛突为肝经火郁、痰瘀阻络;眼窝下陷,多为津液亏耗;瞳孔散大或缩小,多见于中毒和濒临死亡;眼睛色青而视物转动灵活多属肝旺;若目赤红肿,多属肝经风热;白眼发黄,多为黄疸。
如牛患肝黄时,两眼赤红;胆胀时,两眼赤黄,流泪不止,眼胞肿胀。
《元亨疗马集》:“眼泪汪汪是胆胀”。
1.2.2 看耳方法:看是否两耳灵活、听觉正常,形态、色泽是否发生变化。
“耳”为肾之外窍,耳与畜禽的精神好坏、肾及其他脏腑的某些病证有关联。
两耳下垂多为肾气衰弱;家畜如耳根生黄或溃烂,为肾热的表现。
马属动物翻胃吐草时病畜精神倦怠,耳搭头低。
1.2.3 看鼻方法:注意观察鼻孔的开张,鼻镜的变化,鼻液的有无及性质。
中兽医常说:白鼻子轻,黄鼻子重,红鼻子大多会要命。
指的就是从鼻液颜色判断病情的轻重。
“鼻”为肺之外窍,从鼻镜的检查也对诊断家畜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常情况下,鼻镜湿润,且有少许水珠存在,触之有凉感。
以牛为例,若出现鼻孔开张、鼻翼扇动,多为热邪犯肺,或肺气雍塞。
鼻镜干燥热无汗,多为感受热邪,汗不成珠或时有时无,多见于感冒或热性病的初期。
若鼻镜干热无汗而有裂纹,或唇冷无汗,则多见于百叶干和其它重病的后期。
1.2.4 看口色方法:观察口色的形态及运动,观察舌的色泽、温度、津液等变化的反应。
正色舌质鲜红,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微有稀疏均匀的薄白舌苔。
舌可察觉心的情况和变化,唇能反应脾气的盛衰和全身功能状态。
《元亨疗马集》曰:“口色,验疾之所也”,所以脉色论中说:“凡察兽病,先以色脉为主,再令相其行步,听其喘息,观其肥瘦,察其虚实,穷饮喂之多寡,究谷料之有无,然后定夺其阴阳之病”。
临床中:①白色(虚证):淡白为气虚,多见于脾胃虚弱,大便稀溏,营养不良,虫积内伤杂症;苍白为血虚,多见于贫血、大便出血等症。
②赤色(热证):赤红多属卫气分阶段,多见于热性病及瘟疫病的中后期。
③青色(寒证):多为感受风邪的象征。
青白为脏腑虚寒;青黄为内寒挟湿;青紫为湿热下注。
④黄色(湿证):多为脾、肝、胆湿热所引起的黄疸症。
色黄如橘为阳黄,晦暗如烟熏为阴黄。
⑤黑色(绝证):指青紫面灰暗。
⑥看舌苔:通过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了解病情,白苔增厚主表证;滑利主寒证;里热时,淡黄为微热,深黄为重热;青色主寒证。
⑦看口津,健康畜禽口津湿润,津液适中;口津黏腻干燥多为热盛伤津;口津滑利多为水湿。
1.2.5 看粪尿方法:观察粪便和尿液的形状和色泽。
热证时大便干燥,寒证时稀清如水,红白相间为痢疾。
尿少色清,多为热证、实证;尿频数而清长,多为寒证、虚证;尿液淋漓不畅为淋症。
一般牛正常粪便为扁平状,羊为颗粒状,猪为软条筒状,马类粪为球状。
2 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方法:通过用听觉和嗅觉来诊断畜禽病情的一种方法。
2.1 听声音方法: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听取其变化,各种声音的发生,都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呼吸及啌喘声应肺,嗳气声应脾胃,腹鸣声应肠,磨齿及呻吟声应肾(但有异食癖及虫积者,也有可能出现这种症状,要注意区分)。
2.1.1 听叫声健康畜禽在求偶、呼群、呼犊时发出叫唤声。
患病后叫声高亢,多属阳证,实证或病轻,叫声混浊而声大多为发病初期。
叫声低微嘶哑,多为久病不愈,预后多不良。
2.1.2 听呼吸健畜呼吸平稳,一般听不到声音,能看见胸部随呼吸有节奏的起伏。
患畜气息平顺病较轻,呼吸如拉锯病情重。
若病畜禽呼吸加快,多为脏腑有病,常见于猪喘气病、肺败、结症等。
若呼吸徐缓,多为风湿瘫痪、中毒等慢性疾病。
猪锁喉风则气粗喘急,下颌硬肿,咳嗽连声,伸头直项,张口喘息。
而外感风邪的流行性感冒则表现咳嗽,呼吸迫促。
2.1.3 听咳嗽健畜禽一般不咳嗽。
咳嗽声低沉无力,多属虚证,咳声高亢有力、清脆多属燥热,为实证。
空咳多见于上呼吸道及肺部疾病。
咳声紧闷低弱无力为多属寒湿,虚证;咳声连续多属风,有痰为湿咳,无痰为干咳。
咳声微弱无力,鼻流涕,气如拉锯多为危证。
2.1.4 听咀嚼健康畜禽采食时能听到清脆而有节奏的咀嚼声。
如咀嚼缓慢、裂咀流涎为牙病;若伸头直项,食槽肿胀,吞咽困难,多为嗓黄。
2.1.5 听肠音健康畜禽小肠如流水音,大肠似远雷音。
肠鸣如雷,多属虚寒证,见于胃寒,冷肠泄泻等证,肠音减弱或停止,多为胃肠积滞或便秘,多属实热证。
肠音亢进多见于冷痛腹泻,肠音寂然无声多为结症。
肠音的变化还可以诊断病势的进退,如结症过程中,肠音一直微弱,经治疗肠音恢复,则是病情好转的象征;若一直不排粪便,继而肚腹胀满,肠音不能恢复正常,则是病情加重的表现。
2.2 嗅气味方法:是诊者用嗅觉来辨别畜禽疾病的方法。
2.2.1嗅口气健康畜禽一般口腔内带有饲料气味,无异臭。
气味酸臭,或为胃有积滞或胃热;嗳出酸腐气味,兼胸脘胀满者,是宿食不消,胃脘气滞;气味腥臭多为口、舌生疮,溃烂,牙床肿胀,溃疡等病。
2.2.2 嗅鼻腔鼻腔中鼻气及鼻液无特殊气味。
如鼻流臭涕多见于肺部疾病。
民谚:“气味臭哄哄,一定是肺痈。
气味尸臭坏,必定是肺败。
”2.2.3 嗅粪便各类家畜粪便均有一定的臭味。
若气味不重,粪便清稀,多为脾胃虚寒;粪便稀溏带水,气味不浓,多属脾虚泻泄;气味酸臭多为伤食;气味腥臭多为肠黄或痢疾之症。
2.2.4 嗅尿液一般畜禽尿液气味较小(马属动物除外)。
尿液腥臭混浊甚至暗紫,多为湿热下注,尿液清长而气味不重者,多为虚寒之证。
3 问诊(包括问病畜的癖性和来源、问病历经过及现状、问管理和使役、配种和繁殖情况)方法:一般询问畜禽主或管理员,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详细交流,获取有价值的辨证线索。
3.1 问患病畜禽的癖性和来源问患畜禽产地、若外地引进不久发病,应考虑气候水土及饲养管理条件改变对畜禽发病的影响。
3.2 问病历经过及现状发病数量、发病时间、发病后的采食、饮水、排粪、排尿、咳嗽、呕吐、病液、恶寒、发热、出汗、起卧等情况及诊断和治疗过程、治疗效果都要询问仔细。
3.3 问管理和使役①问圈舍环境卫生、防寒保温,通风与光照。
②问饲料品质和饲养情况:如气候骤变,夜遇贼风易患风寒咳嗽;夏季栏舍通风不良,畜禽拥挤易中暑;凉水冲洗畜禽身体易引起畜禽的应激,饲喂霉饲料引起腹痛起卧等情况。
③问畜禽使役情况:如牛马劳伤过度,发生心肺劳损;孕畜劳逸不均易引发难产及胎衣不下;雄性畜禽采精过度引起劳伤。
3.4 问配种和繁殖情况对母畜要问清发情,配种及受孕情况。
若系种公畜,应了解配种次数,运动等情况,因公畜交配过度,常致肾阳亏虚,母畜产前易患胎动不安,产后易发胎衣不下或产后风证等。
4 切诊方法:切诊是依靠诊者手的感觉进行切、按、触、摸、叩,从而获得病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兽医整体观指出,畜禽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经脉气血会随日月运转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上述案例中虽运用到“望、闻、问”的诊断方法以,但又结合运用到按、触、摸、叩获得诊治的第一手资料,“按、触、摸、叩”也是中兽医中切诊技术的运用,临床中切诊的运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4.1 切脉方法:诊脉时必须在病畜呼吸平顺,精神安静时进行。
一般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压畜体浅表部位的动脉血管,根据血脉流动的情况辨识脉象(一些少数民族兽医中也有二指脉诊和五指脉诊技术),举指按脉,不宜过紧,要适当地把握到浮、中、沉、三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