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作文教学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0.48 MB
- 文档页数:15
花的世界作文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第一单元作文——花的世界教学目标:1、通过观赏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搜集资料,加大对花的了解的力度。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3、围绕有关花的内容写一段话。
把这段话写清楚,写具体。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花的图片、花名、花的用途等资料。
并提前布置下面内容:1、要求学生观察家里、公园、街道上的花。
完成表格的填写。
观察记录花名观察顺序总体印象局部印象赞美样子——颜色———姿态——气味——用途2、查找有关花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教师谈话: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鲜花盛开。
无论走在繁华的街道还是僻静的小区;无论是在绿色的田野还是小小的花坛,都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让我们感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正悄然而至,它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二、交流预习内容:1、你看到了什么花,请说说你的观察感受。
(要求学生介绍花名、花的姿态、形状、颜色、长势等)2、还可以把有关花的花期、用途等资料做介绍。
三、出示图片,指导写文1、出示图片迎春花桃花月季樱花玉兰花2、指导写文。
怎么介绍这些花呢迎春花:(1)出示文字片在“迎春花”图片的下边。
(2)读描写迎春的例段。
想想这段话是怎么介绍的(例段要求:从形、色、姿态几方面介绍的。
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的。
)桃花:(1)出示文字片在桃花图片下,读例段。
(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3)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桃花的(例段要求:花名传说、用途、生长地、生长期、花期)月季:(1)出示文字。
读一读例段。
(2)这段话与刚才两段话有什么不同(例段要求:是从赞美花的精神、作用的角度写的。
)3、小结介绍花的角度:(1)可以从花的颜色、形状、姿态、气味等几方面写。
(2)还可以从花的传说、花的学名、花的生长地、生长期、花期、用途等方面介绍。
(3)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
(4)赞美花:可以从花的特点谈如耐旱等。
从花的精神、花的用途、它带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赞美。
一花一世界——虚实结合摹自然课堂实录江姐中学语文组杨雪英【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表达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掌握用虚实手法来描写景物。
【教学难点】如何巧用虚实手法来描摹自然【教学工具】电子白板【教学方法】以情入景,讨论分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春雨过后,我会去细看小草发芽青柳抽丝;夏夜拂风,我会去静听田蛙低唱荷波潺潺;秋阳娴静,我会去浅尝桐叶报秋枫叶浸血;而隆冬飘雪,我也则不惧冷寒,去深味雪的晶莹生的蕴育。
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总想去亲近自然、讴歌自然,而自然也总以它的缱绻、温暖、厚重来拥抱我们。
那么,亲近自然,我们应怎样抓住自然之特征,用巧手去描摹自然,以彰显自然之情趣美呢?二、回顾强调。
(幻灯片展示校园樱花图片)是的,这是我们校园里的樱花,上周对樱花做了多角度观察后,我们能运用修辞和动静结合的方法去抓住它的形状、颜色、动态特征。
有进步。
但这还不够。
这样写出来的樱花还是给我们一种色不够浓、味不够鲜、情不够独特的感受。
同样是写景,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借“忆往昔”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祖国壮丽山河,再遥想周公谨,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这种把眼前景与想象景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叫做虚实结合。
诗词创作中,诗人们经常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丰富形象,拓宽意境。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去描写景物,表达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亲近自然,景物描写中的虚与实。
三、明确概念。
何为虚?何为实?“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轻松国文高年级写景作文指导——一花一世界大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在他神奇画笔的描绘下,雨雪云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一种美,使人们触景生情,或赞扬、或感叹,并想用语言文字将这美景及瞬间的感情记录下来,这便是写景作文的内在动力。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
同样是山,但山与山的形态不同;同样是水,而水与水的姿态各异。
如,南方的山与北方的山、冬天的山与夏天的山,江河的水与小溪的水各有特色。
即使是同一时间的同一景物,因观察的人、观察角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观感,这就是苏轼笔下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但不管如何,任何景物自有其自身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此一景物不同于其他景物的独特的个性。
把景物独特的形象通过叙述、描绘再现出来,尽可能使读者对你所描绘的景物有亲临其境之感。
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
”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
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二、调动感官,把景物写活。
感受景物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音响、气味、姿态、质地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多方面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
既观其形与色,又听其音,嗅其味,“色、香、味、形”俱全,从而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语文情感教学渗透简析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阅读的情感体验。
加强对阅读的情感体验,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学习小学语文的重要目标之一。
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和洞察力,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促使学生可以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融入文章的故事情节,做到“物我合一”,从语文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通过对阅读文章时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来强化小的阅读习惯,养成每个学生独有的阅读个性,为更好地促进语文阅读打下夯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情感渗透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之前,应详细讲解课文主旨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以此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课文抒发的情感之后,带着情感阅读课文内容,进而增强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说明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进行情感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1 在朗读中唤起学生情感语言是体现情感诉求最直观的表达方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在反复朗读过程中,必定能够慢慢地体会到其中的含义,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能够调动学生情感的背景音乐,搭配富有感情的朗读,在双重感官的刺激下,唤起学生的情感。
此外,教师也要在学生朗读时渗透情感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意境。
例如,教师在教学《摔跤》时,首先为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胖墩与小嘎子在摔跤过程中的激烈场面,同时,教师将重读、慢读、快读等进行强调,引导学生在课本上进行标记。
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搭配激烈的背景音乐,在反复朗读中,感受现货的人物形象,最终掌握人物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小嘎子作为主人公,再次朗读文章,揣摩其心理活动,感受其情感诉求,从而提高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祝福》教学设计【问题】“祝福”的隐喻意义是什么?【材料】教科书《祝福》,《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洗澡》,《家——鸣凤之死》,《绳子》【教学设想】要理解《祝福》言语的隐喻意义,需要有展现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阅读材料,将学生带入到《祝福》的阅读语境中,通过主问题牵引、挖掘细节来领会狂欢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摧残和迫害的农村妇女的悲剧。
基于此,本文的教学计划拟用四课时:第一课时学生阅读材料进入《祝福》教学语境,其余三课时分析文本。
【学习目标】通过挖掘细节、品读语言能深入文本,理解“祝福”的隐喻意义。
【过程设计】1.导入祝福,祝愿美好之意,在文中是一种祈求吉祥如意的祭祀形式。
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在祝福狂欢下祥林嫂惨死的悲剧,不妨先来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巴金的《家》中的截取的两段材料。
(1)PPT展示《小团圆媳妇之死》(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胡家跳大神,就实在跳得奇。
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就洗的……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
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很快地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
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熟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
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
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
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赤身裸体羞不羞!”……有的竟觉得困了,说他要回家睡觉去了。
大神一看这场面不大好,怕是看热闹的人都要走了……于是痛打了一阵鼓,喷了几口酒在团圆媳妇的脸上,从腰里拿出银针来,刺着小团圆媳妇的手指尖。
花的世界作文教案范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作为一种“倾吐”应是发自内心,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是束缚太多,捆绑太紧,以致学生作文时,众口一词,千篇一律,无思想火花,无情感波澜,无个性色彩;要么,思绪堵塞,无话可说,缺乏创造性.创造性活动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正如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与联想并把想象与联想所得到的材料写进文章里,就可以激发读者超越现实,变革现实的理想与热情.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爱理想,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在他们心目中一切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能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创设一定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正是诱发他们潜在创造力的有效办法.现以作文教学《荷花的联想》为例谈一些浅显的见解.【教学案例】师:同学们喜欢花吗请大声说出下列花的花名.(播放各种各样的鲜花)生:桃花、梅花、梨花、菊花、荷花……师:请说一句与花名有关的诗句.生:三月桃花别样红.生:梅花香自苦寒来.生:驿路梨花处处开.生: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生:……师:看到这些花你们想说些什么请大声说出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师:[板书]荷花的联想师:读过叶老的《荷塘月色》吗读读放在你们桌上的片段.生:(读片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它描写了荷叶的颜色、形状以及生长密集的样子,你认为哪些词句最美呢生:挨挨挤挤、冒出来、展开、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师:找得不错.请欣赏课件:挨挨挤挤的荷叶.师:请自由地说,她会怎样地生长生:亭亭玉立地长.生:争先恐后地长.生:自由自在地长.师:你们真会表达,把它填在括号里在读一读:荷花在这些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地长;()地长;()地长.生:齐读句子.师:荷花长出后,她高兴吗是怎样的表情请走下课桌与你的好朋友交流交流.生:好像很幸福.生:好像兄弟姐妹.生:好像自己的妈妈.生:好像在跳舞.师:你们想象得真丰富,假如你就是一朵荷花,闭上眼睛想像“你”长得怎样(播放轻音乐) 生:我长得白白嫩嫩的.生:我是花骨朵儿.生:我现在很矮,但我会使劲儿地长.生:……师:突然下了一场雨,荷花会怎样说生:啊!真甜,让我喝个痛快吧!生:……师:突然来了一阵风,荷花又怎样呢生:谁的花瓣掉了一片,……师:是你的吗生:引来了蝴蝶、蜻蜓、蜜蜂、小鸟、青蛙……生:他们在一起说悄悄话,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师: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象,你们想对自己的好朋友说些什么选一个人当荷花,其他的同学当蝴蝶、蜻蜓、蜜蜂、小鸟、青蛙……,哪个小组愿意上前给大家表演生:自由地组合并表演。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板块:一花一世界教案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四、整体感知,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提示:全文分三大段: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五、讲读第一段:[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
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
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