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篇文章 再决定做不做博后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Nature:年轻人,我劝你不要轻易做博后对博士研究生而言,在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深耕五年甚至更久之后,毕业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似乎是最佳选择。
青塔人才曾在《博后出站,何去何从?》一文中提到,自1985年我国设立博士后制度以来,每年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人数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我国博士毕业人数达6.26万,博后进站人数达2.55万,对于博士毕业生而言,进站做博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始终是博士毕业生的重要选择之一。
不过,今年5月25日,Nature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Keep your options open’: postdocs offer advice on academic-research careers 的报道,报道中指出,在美国一份针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调查中,近1000名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力劝年轻科学家们对从事学术研究职业的选择慎重考虑,并且希望他们在选择职业道路时保持开放的态度,甚至有相当多的受访者进一步表明,断然反对从事学术研究职业生涯。
#16%受访者:远离学术研究调查对来自80多所美国大学的近100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问了同一个问题“对于考虑从事学术研究职业的人,您有什么建议?”该问题是2017年进行的70项理解学术研究职业动机 (U-MARC) 调查的一部分,U-MARC调查还说明了职业规划中的种族和性别差异等其他问题。
PLoS ONE 针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考虑到了博士后生活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上的不安全感、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以及对资助的激烈竞争。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纽约州立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员Marcus Lambert表示,以往的一些研究提供的都是全体教师或机构的看法,而这项调查提供了很少被注意到的博士后的视角,并且受访博士后对于自身的成长和未来提供了一种不同寻常地透彻和坦诚的看法。
来源: pixabay此次调查共有994名博士后进行回复,调查的主要作者、纽约亨特学院的毕业生Suwaiba Afonja说到,博士后研究人员可以自由地讨论任何他们想要谈论的事情。
慎重选择博士后(或博士生)导师【后记:修改后由《科学新闻》在科学界,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认为只要做好科研,就能成功。
很多导师不知是不懂或是愚民,对学生说只要你好好做科研,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的确,没有good science,就可能没有good future;但是有了good science,走错了路,还是一样没有good future。
这就是Peter J. Feibelman写的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一书的精髓。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采取达尔文“适者生存”学说,认为不必教学生这种生存技能和politics,好的学生自然能脱颖而出,但是作者认为这恰恰浪费了社会资源,应该给学生讲述这种politics。
博士后是取得博士学位以后的重要学术经历。
对于想成为博士后的博士,首先得问自己:What do I want after going through this? Am I serious? 登山何必扛着船?做博士后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出站后以科研作为职业的,也就是说要以教授、研究员作为目标岗位的。
如果博士的本来想法是要去工业界或者经商,那么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了。
对于想做博士后的人来说,选择导师有很大的关系。
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一书说:"Making a mistake in choosing your advisor can mean years of frustration."该书说,选有名的老教授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名的老教授有广泛的网络,并且处于学术网络里面的都是名人;二是功成名就的老教授不怕你超过他,不怕你和他竞争,相反会以你成为教授而感到光荣,把你当作他的学术产品。
"An advisor who has made his mark views the accomplishments of his students with pride, even joy. They are his research 'children.' Thus,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an established professor is a superior choice for an advisor."相反,"A young advisor, trying to make his way in the world, does not want to be shown up by his student or postdoc. He has a lot to prove, and is unlikely to be generous with credit for ideas or progress.看到这些话可能很多人不服气,提出争议。
为什么不要做国内脱产博士后我在这个网上看到许多招博士后的帖子,我一般都会劝大家不要去做脱产博士后,有些人还问我为什么不要去做,我今天抽出一点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解释一下这个题目(因为也有一些人来问我这个概念的问题)1.我这个地方说的博士后是指国内的博士后,不是指国外的博士后和企业博士后,国外的和企业的我不了解,所以我这个地方我就不说了。
我这个地方是指的是国内的在高校或科研所的博士后。
2.什么是脱产博士后(你还真别嫌我啰嗦,还真有人问我这个问题),就是指你还没有定下固定工作的,和它相对应的是在职博士后。
在职博士后你可以去做,反正你有固定工作,而且还拿着原来单位的工资,评职称一般也不耽误的。
但是在职博士后一般情况下在读单位是不给你任何待遇的,至少工资是不会给你的。
3.我这个地方先讲一下脱产博士后的情况,现在好象国家不提倡做在职博士后的(所以有许多不招在职博士后)。
据我所了解(也许不对,欢迎大学来讨论),一个单位招一个博士后(不管是不是在职的,因为在网上申请博士后时,就根本没有填在不在职的这一档,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国家要给10万元钱给培养单位(当然是不管你这一站上多久,一年出站也好,三年出站也好,反正就是这些钱包干),若是非常好的学校,这些钱全部返还给博士后(当然不是全部给现金,一部分给现金,就是许多单位所说的工资,一部分算是科研启动费),在职的,就给一部分,肯定不会全部给你,象我们学校,脱产的,给10W (其中5W工资,包括税的,5W科研费),在职的,给5W(即没有工资那部分,估计被学校扣了)。
若是差一点的学校,在职的什么都没有了,当然那10万就被学校给拿走了(至于导师能够分到么?我就不太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个钱已经到了学校里),而脱产的,肯定会给一部分现金给你(即工资)。
一般的单位只给你发两年,若你超期了,那也就没有钱,因为给你的那部分钱已经发完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是2008年2月入站的,我们单位把其中的5万来当作工资来发,5万当作科研启动费(有些学校也许不是5:5开)。
博士毕业后,一定要去做博后吗?这是许多博士生在毕业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过去,博后是博士毕业后的标配,而如今,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了。
本文将探讨博士毕业后是否一定要去做博后,以及这个问题的答案背后的原因。
我们需要明确博后的定义。
博后是指在博士毕业后,继续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从事研究工作,通常持续两到三年。
博后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博士生进一步深化研究方向,提高研究能力,并为将来的学术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博后并不是适合所有博士生的选择。
博后是一种非常竞争激烈的工作,申请者必须具备出色的学术成绩和研究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博后的薪资和福利待遇相对较低,对于那些有家庭或财务压力的博士生来说,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有些博士生可能已经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或者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计划,博后可能并不是他们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那么,博后对于博士生来说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博后可以帮助博士生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研究方向,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
博后可以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和资源,有助于博士生在学术领域中建立更广泛的人脉和合作伙伴。
博后可以为博士生未来的学术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可能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和薪资待遇。
那么,博后是否一定要去做呢?答案是不一定。
博后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博士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职业规划,综合考虑博后的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如果博士生已经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或者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计划,博后可能并不是他们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博后并不是唯一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途径,博士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博后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博士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职业规划,综合考虑博后的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成功。
读博有多难博士后是个啥来看这些人的亲身经历读博和博士后是许多科研工作者人生中必经的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都是非常艰辛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耐心,并需要具备毅力和毅然决心,才能获得成功。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一些人在读博和博士后经历中的亲身经历。
我的一个朋友是在美国读博,他告诉我,读博最难的之一便是找到一个好导师。
因为导师可以直接决定你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一个不好的导师甚至会毁了你整个博士生涯。
此外,在读博期间,每个人都会面临研究的挑战。
有时候,你会遇到自己不擅长的某个研究领域,或者出现了不可预料的困难和问题。
当这些情况出现时,好的同事和导师就非常重要了,他们可以帮助你找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博士后是一个让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机会,但是同样也是脆弱的。
我有一个朋友在做博士后时,他被雇佣为一个研究项目的顾问,但是这个项目突然被取消了。
他就被告知他必须在几个月内寻找新工作,否则就会失业。
博士后是一个临时的职位,通常只为一两年,需要自己寻找后续工作,往往比较艰难。
另一方面,博士后的经验也可能会增加你的研究能力和职场竞争力。
我的一个朋友在做博士后时,得到了一个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机会。
他在此期间发现了一些新的研究问题,贡献了一些新的思想并与众多有影响力的研究者进行了联系。
这些都为他在职业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读博和博士后是充满挑战的经历,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毅力。
如果你选择了这样的职业道路,就要准备好时刻迎接挑战,同时也要保持乐观和自信,相信你最终会在这条路上取得成功。
一位女博士的真实感言当博士论文提交之后当博士论文提交之后,我感到了一种混合的情绪,同时充满了成就感和迷茫感。
完成这篇论文是我长期努力和付出的结果,然而,我也陷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确定未来将带给我什么。
首先,我感到无比自豪。
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持续的学习和研究,我终于完成了这篇博士论文。
它不仅代表着我在学术道路上的一次重要里程碑,更象征着我个人成长和进步的证明。
我深知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压力、挑战和困难,但这一刻对我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有意义。
然而,我同时也感到了迷茫。
博士论文的提交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深入思考着未来的道路和职业发展。
博士学位为我打开了新的机遇和门路,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责任和压力。
我需要思考自己的研究方向、职业目标和适合的工作环境。
最重要的是,我想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博士学位让我具备了更多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我希望能够将这些应用于实际领域中。
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商业界,我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努力,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博士论文提交之后,我深感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成功完成这篇论文是一项巨大的成就,但也让我意识到学术之路的无穷广阔。
我将继续不断学习和成长,探索新的领域,与同行们共同推动知识的进步。
2024年白岩松白说的读后感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课堂上与大家一起探讨《2024年白岩松白说》这部作品。
这是一本让人印象深刻的书籍,它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入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时代的脉搏和人类的命运。
首先,我对白岩松先生向我们呈现的2024年的未来世界感到震惊和惊叹。
他用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可能发生的一种未来。
白岩松先生对科技的前瞻性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是我最为钦佩的地方。
通过描述各种新的科技应用、人机融合的场景以及智能化的城市,他向我们展示了科技对未来的影响和改变。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回避人类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难题。
人机关系、隐私问题、道德伦理等都成为了他书中的热议话题。
白岩松先生并没有断言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完全解决,而是通过描绘多个可能的未来方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和讨论。
这让我深感他的智慧和思想的独到之处。
其次,我认为《2024年白岩松白说》不仅仅只是一本科幻小说,更是一本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警示。
在作品中,白岩松先生不仅描述了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改变,还深入探讨了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他用科技的进步来勾勒出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让我们想象着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生活的可能性。
然而,他也提醒我们,技术的进步并非一切,人类的需求和人性的追求才是核心。
他警示我们,不能被科技的发展所迷惑和蒙蔽,我们需要正确理解科技的本质和作用,以及它对于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
除此之外,白岩松先生在书中也讨论了许多与科技相关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面临着诸如数据隐私泄露、人工智能失控、社交媒体滥用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科技所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白岩松先生通过书中的描述和分析,引发了读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作为一名读者,我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科技社会做出贡献。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出国做博士后的五大原因 出国留学重在学习世界先进知识提升自我,在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奔赴海外去寻找自己人生的转折点,这些人有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博士生。
但是这希尔寻找人生转折点的目的却大不相同,就以博士后为例,博士后选择出国的原因不一样,也就导致他们追求的目标不一样。
今天厚谱教育就为大家说明一下,出做国博士后的五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真正想提高自己,希望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占30%。
这一部分人纯学术追求,希望能在自己的领域开疆拓土,取得收获,他们也许不在乎生活如何,没有金钱追求,这类人一般抱着回国之心,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
出国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强己再强国。
厚谱教育小编:人有天志,必有天修。
出国求学,回身报国,男儿本色。
第二个原因, 希望去国外看看,体验生活,拓宽知识面和人际交流,占23%。
这类人就如同逍遥仙人一般,生活上没有太大负担,但也想改进,学术上也不错,但也想提高。
不过没有太强的目的性,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精彩,知识更丰富而已,他们出国留学,一般也会回到家乡,做一方智者,造福自己,也造福一方。
但也不排除有些人眷恋他乡风景,而生出终生此地的想法。
厚谱教育小编:国外可以开拓视野,体验生活,但是国内却可以开拓心境,享受亲情。
第三个原因, 国内的海归太多,如果不出去后一下根本没竞争力,占22%。
这类人,俗称镀金者,也属于小才之人,他们只为自己的未来提升自我,增加竞争筹码,但是这类人也回大部分回国,镀金而归定然能一展生手。
厚谱教育小编:小我也有大成,努力为自己、亲人、朋友谋取更多的幸福,这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第四个原因, 通过做博士后从此移居海外,占15%。
这类人,弃乡而走,追求更好地生活乃是人之常情,谁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谁都无法阻止,只希望在异国他乡这些高志之士能照料一些国内同胞。
厚谱教育小编:条条大路,都会有人去选,有些人选择通向罗马的路,有些人就选择了通向巴黎的桥。
很荣幸能够获得博士后的机会,在这段时间内,我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知识,在此总结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点,适应性非常重要。
在博士期间,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而在博士后阶段,我们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研究方向。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适应性,对于新的事物要敢于尝试,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点,独立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博士后阶段,我们将面临更高难度的科研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表现出自己的创造性,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流程,有效分析实验结果并快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研究领域。
第三点,团队合作非常重要。
任何时候,优秀的团队都是成功的关键。
博士后期间我们和导师、同事和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非常重要,建立和谐的团队氛围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彼此之间获取更多的知识。
第四点,积极地与业内专家交流。
作为博士后,与同事、各类专家和学者之间的互动和分享至关重要。
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其他科研学者的交流等方式,我们可以研究出一个更加成熟和完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而在与更多业内专家的交流中,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业界的前沿趋势和技术应用,这些聚集的知识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总结到这里,我相信这些个人经验和体会非常适合其他博士后朋友们,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未来的研究活动中能够遵循这些原则、持续探索并发掘更多的学术业务奥秘,为探索科学真理而不断努力!。
学术部门对博士后工作评价博士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接下来的职业发展往往会受到前几年的工作经验的影响。
因此,博士后工作评价的结果,往往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基于学术部门的视角来探讨博士后工作评价的一些细节。
评价标准在评价一名博士后的工作质量时,学术部门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成果学术成果是博士后最核心的表现之一。
学术部门会通过博士后的发表论文数、论文被引用次数、论文发表在什么样的期刊上等指标来评估博士后的学术成果。
这个过程与各种排名机构类似。
同时,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均非常重要。
•科研贡献博士后的科研贡献也是学术部门考虑的重点之一。
学术部门会根据博士后在科研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独立开展科研项目能力以及对团队科研工作的贡献等指标来评估博士后的科研贡献。
对于博士后而言,他们的科研工作往往不只是一项独立的任务,更是博士后团队的科研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生指导对于拥有导师背景的博士后,学生指导是他们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因此,在评价博士后的工作表现时,学术部门也会考虑他们的学生指导能力,并需要给出定量化的评价指标以帮助确定博士后的能力和表现情况。
如果博士后具有丰富的指导经验和出色的指导能力,这将会在评价中考虑到。
•学术影响力学术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博士后也不例外。
学术部门会通过博士后在学术界及学术组织中的影响力及贡献来评估其学术影响力。
这包括博士后的学术影响力与认可度,例如获得过奖项、受邀担任重要职务等等。
评价的结果评价的结果往往分为三类:优秀、合格、不合格。
如果博士后在学术成果、科研贡献、学生指导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整体表现非常出色,那么这名博士后将被评估为“优秀”。
反之,如果博士后在这些方面表现平平或者未达到预期目标,则很可能被评估为“合格”或者“不合格”。
在评估结果出来后,学术部门可能会给博士后提出一些建议或发出一些提醒,以使博士后能够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做博后以来的感想
自从我成为一名博士后以来,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首先,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在实验室里,我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困难,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保持耐心和冷静,如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其次,我意识到科学研究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作为一名博士后,我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研究环境。
同时,我也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研究中,以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我还学到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在实验室里,我需要与同事们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研究任务。
我也需要与同行们交流研究成果和经验,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
通过这些合作和交流,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协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最后,我想说的是,成为一名博士后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能,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相信这些经历和收获将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内博后出站条件《国内博后出站条件》我有一个朋友,是个博士后,咱们就叫他小李吧。
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他那脸啊,皱得跟苦瓜似的。
我就打趣他说:“哟,大博后这是咋了?科研不顺啊?”他长叹一声说:“哪里是科研的事儿啊,我都快被这博后出站条件愁死了。
”这我就好奇了,问他:“博后出站能有啥难的?不就是做俩项目,写几篇论文吗?”小李翻了个白眼说:“你可真是想得简单,这里面门道多着呢。
”这事儿一下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决定深入了解一下国内博后出站条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首先来说,科研成果那可是重中之重。
大部分情况下,论文发表是最直观的体现。
有的站点要求至少发表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比如说在某些重点学科领域,必须得有若干篇SCI、EI检索的论文。
而且这些论文不是随便写写就行,得是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有一定创新和贡献的。
像小李在的实验室,他们出站要求其中一篇论文的影响因子得达到特定数值才行。
这可把小李愁坏了,天天泡在实验室就为了整这个数据,补这个实验。
除了论文,科研项目参与度也是个关键。
一般要求博士后参与到相关的科研项目当中去,要是自己能承担一两项子课题那就更好了。
比如说在一些高新技术相关的博后站点,会要求博后参与国家级或者省部级的重大项目,并且在项目中要承担起明确的科研任务,从项目的立项、实验进展到最终的结题汇报,每一步都要有自己的贡献。
我听小李说他所在的团队,每次项目讨论的时候就跟打仗一样,每个博后都在争着给自己争取更多表现的机会,毕竟这和出站考核挂钩啊。
还有些博后站点非常注重知识产权方面的成果。
如果出站时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专利,这对出站是非常有利的。
比如说我认识的一个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博士后,他改进了一种生产工艺,通过申请专利,不仅增加了出站的砝码,而且还和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以后的发展道路就更宽了。
但这专利也不是那么容易搞的,得有新颖性、实用性,还得符合各种申请的规定流程。
在教学方面呢,也有很多博后站点会有要求。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生涯已接近尾声。
回首这段时光,我感慨万分,心中充满了对导师的感激、对同事的敬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在此,我想借此机会,对自己在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经历进行总结,并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人们表达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是他/她引领我走进了科研的大门,让我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不仅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以下是我在这段博士后生涯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学术追求的坚定博士后工作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平台。
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
每天面对着大量的文献、实验数据和复杂的研究问题,我意识到只有保持坚定的学术追求,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
在导师的鼓励下,我不断挑战自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这种追求让我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让我更加热爱科研工作。
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博士后工作站,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无论是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还是论文撰写,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配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协调各方利益。
通过与同事们的交流与合作,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还收获了宝贵的友谊。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博士后工作站,我接触到了许多前沿的研究领域。
这使我意识到,创新思维是科研工作的灵魂。
在导师的引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寻找解决方案。
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让我在面对研究难题时更加从容不迫,也让我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终身学习的理念博士后工作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环境,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在这个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博士后工作站,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我今后的学术生涯具有重要意义。
博士后思想总结博士后阶段是我学术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我在这个阶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回顾这段时间,我对自己的博士后思想进行了总结,以下是我对这段经历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博士后阶段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个过渡期。
在博士阶段,我主要关注于论文的写作和课程的学习,而在博士后阶段,我需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研究中去。
这个过渡期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帮助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也使我逐渐适应了科研工作的节奏和要求。
其次,在博士后阶段,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博士阶段是我对某个领域进行广泛学习和探索的阶段,而博士后阶段则是我对研究方向的深入钻研和专攻。
在这个阶段,我通过与导师和同行的交流与讨论,深化了对自己研究课题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另外,博士后阶段也是我加深对学术圈的了解和拓宽学术网络的时期。
我参加了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并通过与其他学者的交流和合作,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学术合作关系。
这不仅帮助我在学术上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博士后阶段,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科研工作往往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挫折感。
然而,正是通过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逐渐培养了坚韧的品质和乐观的心态。
我学会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找到问题所在,并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这个过程不仅丰富了我的学术经验,同时也增强了我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最后,博士后阶段也是我继续深造和提高自己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通过参与各种学术项目和课题,不断拓宽了自己的研究视野和能力。
同时,我也在教学方面有所涉猎,通过指导和培养学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普能力。
通过这些努力,我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同时也在教学和科研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总的来说,博士后阶段是我学术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其中我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并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985文科女博士毕业前的感言:读了会后悔,不读更后悔某个周一上完课后,硕士一年级的小师妹眨巴着大眼睛问我:"师姐,你说我将来要不要也读博呀?我感觉很矛盾,一会想,一会不想。
"愣了三秒,我给了她一个很官方的答案--如果你有学术追求,并且热爱某一领域,能不断探索,那当然就应该读呀!当然我也没有忘记提醒她,人生的规划、家庭的经济、自我的强大云云一类更实际的因素。
转身走开后的我,回顾四年的读博经历,倒是真切地生出了一些感想。
如何面对、处理读书过程中的科研、生活、心理问题,是每一个即将或身处女博士群体中的人都应该了解并且积极学习的课题。
做个努力的人,坚定自己那颗有追求的心关于读与不读,我一向不敢坚定地给任何人意见,因为我认为,选择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在选择之后怎么做。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选择读博,并不代表智商更优,没有人能简单地得出"读博就能获得成功的人生"的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影响他人。
而长久的价值提升,只能依靠专业精神下的持续积累。
所以,如果你已经决定踏入博士群体,那么"努力"是接下来唯一的必修课。
清醒明辨,认同存在的意义人类对生命意义的选择,是不能比较的,有人天生喜欢在四海列国遨游,也有人平淡一生只愿独享内心安宁,二者并无高低对错之分。
对我而言,读博代表着我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从普通的大学一路学习、,最终落点停在京内的"985"高校,这个过程,包含了我在当年智识尚有限时有关未来最大的期待。
与此同时,我收获到的,是自己在逻辑思维、同理共情、学理分析等各个方面的提升。
但我也清楚,即便此刻,也还有一些人在角落里给女博士做狭隘的定性。
在所有凑起来引起偌大阻力的质疑当中,有许多似乎是有十二万分理由的。
比如年龄问题、生育问题、男性话语体系下的女性发展问题。
博士后培养工作分享博士后是在完成博士学位后进行的一种高级科研人才培养计划。
作为博士后,我有幸参与了一项与生物医学研究相关的培养工作,以下将分享我在这个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
在博士后培养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进行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
我参与的项目是关于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
通过文献阅读和实验设计,我深入了解了该药物的机制和应用领域。
在实验室中,我进行了一系列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了该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通过这个过程,我不仅加深了对科研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还对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博士后培养工作中,与导师和团队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我经常与导师和其他研究人员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我不仅得到了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还学习到了他们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博士后培养工作中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
博士后培养工作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我参加了多个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国内外的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这不仅扩展了我的学术视野,还为我提供了与其他研究团队合作的机会。
通过合作,我得以与其他领域的专家一起进行研究,共同解决科学难题,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在博士后培养工作中,除了科研项目的开展外,还需要进行一些教学和指导工作。
作为博士后,我有幸担任了本科生的实验指导老师。
这一工作不仅提升了我自己的教学能力,还锻炼了我的团队管理和沟通能力。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素养。
博士后培养工作也需要注意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
在培养工作的过程中,我积极寻找和申请科研项目的资助,争取更多的研究机会和资源。
同时,我也参加了一些培训和讲座,提升了自己的学术和职业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步骤,为将来的科研工作做好准备。
从⼤专到斯坦福,我的逆袭之路是如何炼成的今天推送的这篇⽂章,黄博⼠⾮常真诚地分享了他曲折的求学经历。
后台的留⾔中有很多朋友都在问,起点不够⾼怎么办?我相信⼤家从这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
我的⼩时候我出⽣在中国南⽅的⼀个⼩乡村,家⾥还有⼀个弟弟。
⼩时候的记忆就是⽗母常外出打⼯,我和弟弟在乡⾥的⼩学读书。
⼩学由于成绩好,就⼀直被委任班长或副班长。
不过当时完全不知道班级领导要做什么。
可惜了⼀个培养领导⼒的机会,现在还觉得⾃⼰缺乏领导⼒。
对⼩学的⽣活没有太多的记忆。
印象⽐较深刻的记忆就是冬天上学的时候天⽓特别冷,⼀到下课的时候同学们就在教室墙⾓你挤我我挤你来取暖。
我想这可能是我到现在还⽐较怕冷的原因。
⼩时候学校外的⽣活记忆可就多了。
记得和⼩伙伴们⼀起玩泥巴,把泥巴捏成四⽅形,把底部弄的很薄,然后把四⽅形泥巴⽤⼒反扣在地上,薄薄的底部就被冲开⼀个洞,看谁的洞⼤谁就更厉害!打⽔仗,当然⽤的是⽩猫牌洗涤剂的空瓶装⽔,可以长距离射⽔!跳远,跳绳,捉迷藏!钓鱼,抓蛙,挖泥鳅!⼩时候记忆还⽐较深刻的就是放⽜啦。
伴随着放⽜有太多的记忆了,美好的,彷徨的,惊吓的!⾸先浮现在脑海⾥的就是爷爷对我的夸赞!每次找到⼀个草多的地⽅,让⽜吃的两边肚⼦⿎⿎的。
爷爷就会夸我⽜放的好,很棒!我爷爷是⼀个很能⼲的⼈,很多事情看⼀遍就学会了,能得到爷爷的夸奖,我⼼⾥可⾼兴了!另外去⼭⾥放⽜,顺便抓⼀⼤串蝗⾍回家喂鸡也会得到夸赞!还有第⼀次骑上⽜背时的紧张,然后⼩⽜疯狂地跑起来,吓得赶紧从⽜屁股后滑下来幸好毫发⽆损!伴随放⽜还有彷徨的记忆,那就是⼀时贪玩疏忽,让⽜⾛丢了或者吃了别⼈的庄稼。
这些经历也让幼⼩的我意识到了有些事情没做好就要承担⼀定的后果。
⼩时候还有⼀个经历不得不提,那就是捡垃圾挣零花钱。
记得⼩时候经常捡可乐铝罐,塑料瓶什么的,还有捡桃核,然后把桃核锤开收集⾥⾯的桃仁,还有收集桃树油,这些都可以拿来卖钱。
在每次卖出⾃⼰的收集物,拿到那⼀点点的零钱的时候总会很有成就感!因为可以拿⾃⼰挣来的钱买铅笔和作业本,还有那五分钱⼀根的冰棍,⼀⾓钱⼀个的雪糕,别提那有多美味了!童年看似有点艰苦,但其实很丰富多彩!现在回想起童年的经历,可能当时没有完全意识到它的作⽤,但养成了我两点珍贵的品质。
读完这篇文章再决定做不做博后如今科研圈的博士后越来越多,职位却越来越少,博士后出路何在?当索菲·蒂奥-雷斯蒂图托(Sophie Thuault-Restituito)的博士后生涯到达第12年时,她终于受够了。
她在伦敦完成了第一期博士后研究工作,接着在2004年来到纽约大学开始了第二期。
历经8年,换了两个实验室后,她还在那儿当博士后,仅靠外界资金来确保她的博士后资格并为她提供薪水。
她对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没能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这意味着她无法竞争美国或欧洲的学术职位。
她热爱科学,也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因家中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她需要更稳定的工作。
“我的动机已经消失,我再也不想碰科研了,”她说。
因此,在2013年,蒂奥-雷斯蒂图托在纽约大学找到了一份实验室管理经理的工作,主要负责协调建筑的维护,以及促进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合作。
她十分喜欢现在的工作,有确定的工作时间,同时也有更好的薪酬与福利。
但在作出这一转变的同时,她也为结束研究生涯感到忧伤,并后悔自己浪费了多年时光追寻科研目标,最终又放弃。
“我早该在五年前就结束博士后的,”她说道。
蒂奥-雷斯蒂图托的经历,正是如今畸形的博士后系统的一个缩影。
这些高度熟练的科学家是推进科学研究的主要动力,但他们往往却得不到很好的回报,也没有办法在学术界更进一步。
近年来,科学界博士后的人数激增:仅仅在美国,2000年和2012年之间博士后的人数就增长了150%。
然而,终身教授和其他全职工作岗位的数量却趋于稳定,在一些地方甚至是减少的。
许多博士后选择到其他领域工作,但选择留在科研领域奋斗的博士后却被困住了。
他们最终变成“永久博后”:做了一期又一期的博士后,在博后位置上一待就是好多年,其中有少部分人再也没有离开博士后岗位。
2013年美国有40 000多名博士后,其中将近4 000人已经做了至少6年博士后了。
这一问题在美国庞大的生物医药科研领域最为突出,但同样的趋势在其他国家和专业领域也蔓延开来。
造成该现象的一方面原因是经济因素:博士后的工资一直较低——往往比研究生的助学金和学费还要低。
“我们一直以来的激励措施都是错的,”在佐治亚州立大学研究科学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家葆拉·斯蒂芬(Paula Stephan)说道,“我们把博士后变成了廉价劳动力,这样项目负责人就会更愿意聘请他们。
”关于博士后问题的讨论越来越激烈。
2014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召集了一个委员会,发布了一项报告,旨在提醒大家关注并改善博士后的困境。
该委员会呼吁给博士后加薪,将推荐起薪从42 840美元涨至50 000美元,并且限制博士后时长为最多5年。
美国不少资深科学家一直在督促对科学劳动力进行整体改革,而博士后供大于求则被定为最为紧要的问题之一。
专家承认这种改变很难实现,毕竟早在15年前,美国国家科学院就已经给出了相似的建议,却收效甚微。
但一些机构和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美国的几所大学已经开始实施五年任期限制;新西兰则通过大幅削减博士后职位数量而无意间缩小了成为博士后的通道;一些实验室也正在给“永久博后”们提供更为稳定、更为高薪的职位。
而其他热衷于帮助博士后的科学家正在密切关注这些措施的结果。
“一直以来,我们都面临着培养出的科学家总数多于能提供的职位数目这一隐忧,但现在该问题造成的压力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校长、研究劳动力问题的雪莉·蒂尔曼(Shirley Tilghman)说,“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了。
”给博士后固定任期早在2008年,当蒂奥-雷斯蒂图托还在那里当博士后的时候,纽约大学医学院就决定尝试一个不讨喜的措施:强制要求博士后职位的任期最多只能到五年——包括在其他机构访问或交换的时间。
2014年,那里大约400名博士后中有35位因为时间到期而不得不离开。
这种时间限制对那些不得不离开的人来说是十分痛苦的,基思·米科利(Keith Micoli)说,他是美国国家博士后协会的主席,也是纽约大学医学院博士后项目的主任。
“人们纷纷反对这一做法,让我陷入了一个道德困境:对一个博士后来说怎样做是最好的,而对整个博士后群体来说,又该怎样做才是最好的?”米科利认为任期限制能够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再等一年吧,再等一年实验就做好了,论文也写好了”综合征,博士后们总认为他们必须不断为自己的学术简历添砖加瓦,完善到不能再完善的程度才能出去求职;第二是无限期地赖在博士后位置上,甚至直到最后他/她的导师退休了,而自己却还没有工作,这种情况米科利自己也遇到过。
米科利说,有一个硬性截止日期可以迫使博士后作出职业选择,并能“使他们变得更好”。
在2014年离开纽约大学的博士后中,大约一半的人得到了教职,另一半则离开了学术界。
其他主要的研究型大学,比如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也实施了五年任期限制。
但这些规定并非总能得到严格的执行:博士后和他们的导师常常会申请延长一年,有的博士后则被转移到其他岗位,这些岗位只是名字与博士后不同,并无实质区别。
2006年,当蒂奥-雷斯蒂图托到达5年任期限制时(那时学校还没有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她被晋升到“副研究科学家”的职位,该职位有更好的福利,但没有额外的报酬或就业保障。
她的职位依然取决于外界资金,这远远得不到保证。
“到头来,我的职位和我在实验室做的工作都丝毫没有变化,”她说道。
UNC博士后事务办公室的主任西比·安德森·汤姆金斯(Sibby Anderson Thompkins)提到,近期博士后们已经开始接受任期限制这一规定。
他们加入了一个计划,该计划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找到职业出路,一旦机会出现,就可以尽快离开博士后。
安德森也是201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那篇报告的委员会成员之一,他认为这类计划在研究生院就应当开始实行了——不管是研究生还是博士后,都需要及早意识到他们在学术圈有可能会面临瓶颈:尽管在美国,大约65%的博士选择继续读博士后,但他们之中仅有15~20%的人能拿到终身教职;而欧洲的竞争则更激烈——比如在英国,只有约 3.5%的科学博士能够成为大学里的正式研究人员。
英国、法国和德国也试行了任期限制,因为他们的劳动法限制了学术研究人员在得到正式职位前签短期合同的年数。
但我们无法确定这些法律的影响是好是坏,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博士后与导师们总有其他方法来绕开这一规定。
比如在德国,法律原本规定只能在得到博士学位的6年之内签博士后合同,却被修改成“只要科学家是受外界资金资助而不是由大学直接支付的,他们就可以一直签短期合同”。
造成的结果就是科学家们不停地从一个博士后转到另一个博士后,因为“短期合同的数目可是没有限制的”。
西比勒·安代尔(Sibylle Anderl),一位在法国格勒诺布尔行星科学与天体物理学研究所工作的德国天文学博士后说道,“对于德国的博士后来说,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正式教职。
”博士后的精英化如果很多人从一开始就当不了博士后,就不需要担心被迫离开学术界的问题了。
2010年,新西兰政府决定砍掉一个资助了约90个博士后的计划,带来的结果则是一举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博士后。
在此之前,新西兰政府不得不为该国大批博士后支付工资。
新西兰博士后的薪水与福利几乎与那些拿到正式教职的人相同,因此对于大多数实验室来说,博士后的薪酬实在太过昂贵,无法全靠研究经费支付。
因此当政府为了省钱而撤销对博士后的资助时,很多博士后点也随之消失了。
拉腊·谢泼德(Lara Shepherd)就是受到这轮紧缩计划影响的博士后之一。
她所在的演化生物学领域不少职位被取消,她也结束了在新西兰蒂帕帕国家博物馆的第一段博士后经历。
接着她在位于北帕默斯顿的梅西大学找到了第二份博士后工作,她的一半工资是由研究经费提供的,剩下的一半要靠她自己兼职工作来挣。
但她仍然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学术职位。
“新西兰实在是太小了——所以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就业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她说道。
谢泼德最终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找到了一份临时研究工作,并得到了来自新西兰皇家学会的一份早期职业补助金,她利用此获得了一份正式工作。
她现在负责植物、动物和化石样本的基因分析。
如果没有那份早期职业资金,她说道,“我现在就只能离开科学界找工作了。
”新西兰的不少科研项目负责人(PI)对此现状十分不满意。
缺少了博士后的帮助,他们在实验室管理和学生指导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现在实验室只能依靠研究生。
“政府取消大批博士后职位就意味着我们将博士后所做的工作外包了出去,”奥克兰大学的物理学家肖恩·亨迪(Shaun Hendy)说,“我们赶走了大批年轻的研究者,并用更年轻、更没有经验的研究者们去替代他们。
”由于国内博士后名额紧缺,在博士阶段的训练结束后,新西兰最好的博士生大多选择离开科研界或是去海外做博士后。
据一位实验室负责人说,有个优秀的海洋生物学毕业生,由于没有希望获得博士后或其他学术界的工作,在最终找到国家统计局的工作之前不得不去开叉车。
亨迪认为,博士后的紧缺将会导致新西兰的科研项目质量和规模都大幅缩水:“科研项目的生产力一定会跌到最低谷。
”维多利亚大学生物科学院的院长西蒙·戴维(Simon Davy)说,没有了博士后以后,大学各系所的科研文化都失去了活力。
他所在院系有35个研究组,但仅有不到10名博士后。
幸运的是,在过去的五六年里他自己的实验室尚有两三名博士后,据他说,这使得团队工作效率提高了两倍。
如果戴维轻轻挥动一下魔法棒就将政府资助的博士后职位带回来,他肯定会这么做——而该国的另外560名科学家也会这样做。
他们在2011年集体向科技部长以及其他政府领导人写了一封抗议信。
“我实在想不出这项政策能有什么好处,”亨迪说道。
但新西兰商业、创新和就业部的科学发展管理者安妮·贝里曼(Anne Berryman)则表示,削减博士后数量这一决定,是为了加强政府对更高层次职业阶段的支持,她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该举措对该国的科学研究有害。
大多数美国研究人员都不赞同提高博士后准入门槛的这一想法。
珍妮弗·利平科特-施瓦茨(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是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的一位细胞生物学家,她表示,一个博士不做上一两年博士后的话,是几乎不可能看出是否有潜力成为学术巨星的。
“我觉得部分劳动力不得不离开学术界转向其他职业并不是件坏事,”她说道,“他们在博士后阶段训练出了很多的技能,这些技能会伴随他们终身。
他们的知识库仍然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超级博士如果博士后这么重要,我们显然应该给他们充裕的报酬。
美国国家科学院2014年以及往年的报告中都呼吁,美国的实验室负责人应当考虑创造出像“高级职员科学家”(senior staff scientist)、或者“超级博士”(superdoc)这样的工作岗位,用来为那些工作能力很强、但并不想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博士后们设立高薪的固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