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U伴意识障碍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98.68 KB
- 文档页数:4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护理工作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尤其是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营养支持,传统上采用的静脉营养支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肠内营养支持成为了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进行探讨。
一、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往往因疾病严重而导致胃肠道功能受损,静脉途径营养支持容易引起感染和代谢紊乱。
而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地维持胃肠道功能,促进肠胃蠕动,增进营养吸收,避免胃肠道感染,减少代谢紊乱的发生。
对于能够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来说,肠内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 意识清醒或者能够耐受鼻胃管或鼻空肠管插入的患者;2. 胃肠道功能相对正常,且无明显的胃肠道梗阻、出血或者瘘管等并发症的患者;3. 具有较长时间禁食或者不能满足营养需求的患者,如手术后、各种损伤和感染等。
对于具有上述适应症的患者来说,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
三、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1. 评估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之前,首先要对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胃肠道通透性、胃肠道蠕动情况、胃排空时间等。
并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
2. 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通过血液生化检查、体重监测、肌肉脂肪测定等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以便制定合理的营养计划。
3. 肠内营养支持管的选择:对于能够自主进食的患者,可以选择鼻胃管或者鼻空肠管;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可以选择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或者胃肠造瘘等方法。
4. 肠内营养支持的实施: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时,需要保持肠内支持管通畅,定期冲洗管腔,以防堵塞。
还需要定期更换肠内支持管,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 肠内营养支持的监测与调整: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营养指标、肠内支持管的通畅性、胃肠道功能等,对营养支持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价值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神经内科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领域,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脑炎、脑瘤等。
在神经内科工作中,危重症患者是一类特殊的患者群体,其病情严重,病情变化快,治疗难度大,预后不良。
如何有效护理危重患者成为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肠内营养在危重患者护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胃管或肠管途径将特定配制的营养液输送至胃肠道,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很多患者由于疾病导致食欲下降、消化功能减弱,甚至无法进食,这就需要通过肠内营养来辅助营养支持,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减轻疾病对患者身体的损害。
本文旨在探讨肠内营养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护理干预价值,希望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深入了解肠内营养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机制,为提升患者护理质量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肠内营养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和有效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抗病能力,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医疗费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深入研究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策略,探讨其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和作用机制,对于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患者的健康和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特点1.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
这些疾病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症状。
ICU患者的肠内营养补充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ICU)的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ICU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需要密切监测和治疗,其中包括合理的肠内营养补充。
本文将介绍ICU患者的肠内营养补充方法,从食物选择、饮食调控和饮食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合理的肠内营养补充,可以促进ICU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一、食物选择在ICU中,患者的食物选择应考虑到其病情和身体状况。
通常情况下,轻、中度病情的ICU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进食来摄入充足的营养。
然而,对于重症患者、手术后患者或存在肠功能障碍的患者,口服进食常常不可行。
此时,可选用肠内营养方法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对于ICU患者而言,选择适合的食物非常重要。
一方面,食物应具有高能量、高蛋白、低脂的特点,以满足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
另一方面,食物的选择还应根据患者的肠道接受程度进行调控。
常见的肠内营养食物包括流式饮食、免洗型饮食、特殊膳食等,其中流式饮食更适用于需要限制患者体积或者需要大量液体的情况。
二、饮食调控在ICU中,饮食调控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调控,可以保证ICU患者获得适宜的肠内营养补充。
首先,饮食调控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特点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例如,对于肠功能正常的患者,可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摄入量,使其适应并逐步增加肠道的功能。
另外,饮食调控还应考虑到患者的能量消耗、水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在确定饮食配方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基础代谢率、蛋白质需求量和营养指标等因素,以确保营养的均衡和供给的充足。
此外,还需要关注患者的水平衡和电解质水平,合理控制饮食中的水分和电解质含量,以维持患者的电解质平衡和水平衡。
三、饮食方法在ICU中,肠内营养的补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常见的饮食方法包括鼻饲、直肠灌注和胃肠几点营养等。
鼻饲是把肠内营养配制液通过喉鼻饲管输送到十二指肠中,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肠内营养补充的患者。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分析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通常由于中风、脑出血、颅脑外伤等原因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和严格的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常常出现吞咽困难、消化系统功能减退等问题,导致肠内营养障碍。
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
1. 高能量需求: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因为体力活动受限,需要保持高能量摄入以维持基础代谢和恢复功能。
2. 消化功能差: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消化系统功能减退,吸收能力下降,导致肠内营养的吸收不良。
3. 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因脑部受损,出现吞咽困难,导致口服摄入受限,需依靠肠内营养来满足营养需求。
4. 肠道功能衰竭: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常常伴有肠道功能衰竭,容易发生腹泻、便秘等情况,需要针对性的肠内营养护理。
二、肠内营养护理的原则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营养方案,包括饮食结构、能量摄入、营养成分等。
2. 安全性:肠内营养要选择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保证肠道的安全和稳定。
3. 持续性: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治疗,肠内营养要保持持续性,满足患者长期的营养需求。
4. 根据病情调整: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肠内营养方案需要进行实时调整,以满足不同阶段患者的需求。
1. 剂型选择:针对吞咽困难患者,可以选择液态或半流质营养剂,方便患者摄入,同时减少吞咽风险。
2. 细小分餐:分多次、少量进食,减少肠道负担,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 营养素补充:针对患者个体化的营养需求,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素,改善营养不良症状。
4. 注意消化吸收: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减退,需选择易消化和易吸收的食物,尽量避免过多油脂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5. 肠内营养管护理:对于需要插管喂养的患者,需要严格护理肠内营养管,避免感染和异物梗阻等并发症。
1. 对于吞咽困难患者:选择易吞咽、易消化的食物,或者通过肠内营养管进行营养补充,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ICU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策略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中,患者往往处于较为危重的状态,需要全面、科学的治疗方案来保障其生命安全和康复。
作为ICU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肠内营养支持策略在提供基本营养的同时,对于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和避免肠源性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ICU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策略,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肠内营养支持策略的重要性ICU患者往往存在吸收障碍和营养不良等问题,这对其康复和治疗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肠内营养支持策略恰恰可以通过保持肠道黏膜屏障、促进肠道蠕动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等机制,有效地改善肠道功能,提高营养吸收和消化能力,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
此外,肠内营养支持策略还有助于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维持肠道完整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等,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肠内营养支持策略的实施方法1.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在制定肠内营养支持策略之前,必须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身体质量指数、血清蛋白、血清白蛋白、肌酐、总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的检测。
同时,还需要考虑特殊情况下的特殊需求,比如感染、创伤等。
2. 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疾病状态和肠道功能,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
这包括确定途径(胃肠道通道、空肠或结肠造瘘术等)、给予方式(连续给予或间歇给予)、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和给予速度等。
3. 监测和调整营养支持:在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摄入量、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等,以便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肠道功能和合并症的发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 配合其他治疗措施:肠内营养支持策略通常与其他治疗措施相结合,比如药物治疗、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免疫调节剂的使用等。
这些措施可以相互协同,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三、肠内营养支持策略的注意事项1. 严格卫生标准:在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卫生标准,包括消毒、操作规范等。
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作者:王四安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7期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及多发病,致残率及死亡率极高,常见症状为意识障碍和急性假球麻痹,可导致吞咽困难和进食障碍。
吞咽困难是急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2%~65%[1]。
而吞咽困难可引起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误吸、感染及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2-3]。
业已证实,营养不良是影响脑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困难。
因此,关注脑卒中后患者营养状况,及时给予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是神经内科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脑卒中伴吞咽困难肠道功能障碍的机制急性脑卒中患者患病早期,机体处于高代谢应激状态,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蛋白分解增加,出现高血糖和低蛋白血症[4]。
文献报道,营养不良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发生率为8%~35%[5]。
其原因与该类患者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的意识模糊或口腔功能不适导致其无法有效营养,无法维持正常生命的需要,最终导致营养不良[6]。
同时,脑卒中会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如消化腺分泌功能受抑制、胃肠功能障碍、蠕动减慢等,进而影响患者食欲,患者不愿进食,也就无法获取必需的营养物质。
加之脑卒中产生的损伤因素也会危害患者喉咽部分,使患者产生吞咽困难,导致食物的无法经由正常的消化途径进行摄取与吸收。
此外,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急性发病后的应激反应,高代谢状态、胃粘膜屏障损害、消化道吸收功能紊乱、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及营养支持不足均可导致患者营养善急剧恶化,合并肺部感染情况时可加加剧反应程度,增加营养需求。
可见,脑卒中与肠道功能障碍存在密切关系,应予重视。
2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关系由于脑卒中患者尤其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往往存在意识障碍、频发呕吐、自主吞咽困难、吸入性肺部炎症等合并症状,使得患者的自主营养摄入存在障碍。
ICU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对比分析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患者是指病情危重、需接受密切监护与护理的患者。
由于其机体状况的特殊性,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ICU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至关重要。
在ICU中,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是两种常见的方式。
本文将对ICU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进行对比分析。
一、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指通过口服或经胃肠道管道进行营养物质的输入,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到正常的摄取饮食模式。
肠内营养支持对ICU患者有以下优点:1.维持肠道功能:肠内营养支持能维持肠道的正常运动和分泌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减少肠道萎缩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2.免疫支持:正常的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肠内营养支持可以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免疫功能。
3.降低感染风险:肠内营养支持可以减少因为胃肠道萎缩引起的细菌易位现象,降低感染的发生风险。
二、肠外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指通过静脉输注方式提供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
肠外营养支持在以下情况下被应用于ICU患者:1.消化功能障碍:当患者因疾病或手术等原因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受损时,肠外营养支持可作为替代手段。
2.胃肠道功能暂停:某些患者饮食摄取完全无能力时,肠外营养支持可以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
3.术后应激状态:手术后的恢复期,患者常处于高应激状态,肠外营养支持可以及时提供所需营养,促进康复。
三、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比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在ICU患者中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下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1.安全性对比:肠内营养支持相对肠外更安全,因为“近道营养”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
而肠外营养支持在操作上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以及输注速度需要仔细监测。
2.适应范围对比:肠内营养支持更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较好的ICU患者,能够满足患者正常饮食情况下的养分需要。
而肠外营养支持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患者,特别是长时间不能进食的患者。
3.治疗效果对比:肠内营养支持可以通过恢复肠道功能、维持微生态平衡等途径促进康复,但需要患者具备正常的消化功能。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分析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危重病患者,包括脑血管疾病、脑损伤、脑肿瘤等。
这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面临营养不良的问题,同时肠内营养护理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特点、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护理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特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病程长、运动功能减退等原因,常常伴有营养不良的问题。
脑血管疾病患者因为卧床或行动不便,常常导致摄食减少、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问题。
脑损伤患者常常受到反复惊吓、情绪波动等影响,容易出现厌食、消化不良等情况。
脑肿瘤患者因为肿瘤的位置、大小等原因,也容易引起摄食障碍、进食困难等问题。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疾病的严重性和长期性也使得治疗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的营养支持,这对肠内营养的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对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而言,肠内营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肠内营养可以有效减少胃肠道黏膜的萎缩,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这对于患者的免疫功能、抗感染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肠内营养可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增强患者的应激反应能力,有利于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肠内营养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对外源性营养的依赖,降低治疗费用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影响肠内营养的因素对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来说,影响肠内营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疾病本身的因素、营养摄入的因素、肠道功能的因素等。
疾病本身的因素对于肠内营养有着直接的影响。
脑血管疾病会导致肠道功能减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脑损伤患者由于情绪波动、运动障碍等原因,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厌食等症状;脑肿瘤患者由于肿瘤压迫、放疗、化疗等原因,也会对肠道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营养摄入的因素也是影响肠内营养的关键因素。
患者因为疾病或治疗的原因,常常会出现摄食减少、吞咽困难等问题,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肠道功能的因素也会对肠内营养产生影响。
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价值探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包括中风、脑外伤、脑肿瘤等疾病的患者,他们的病情复杂多样,患者常常处于昏迷状态或神智不清状态,导致患者进食困难,食欲不振。
而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营养状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本文将从肠内营养的定义、适应症、护理干预措施及相关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探讨肠内营养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价值。
肠内营养是通过肠胃道给予营养支持,包括经口摄取和经鼻饲管饲喂。
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在养分供应、肠道功能的维持、免疫功能的维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对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选择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包括:1)预期进食困难,如昏迷、神志不清、吞咽障碍等;2)已知或高度怀疑肠外病因,如胃肠道出血、胃肠梗阻、全肠道切除等;3)需要延长小肠进食管置管时间。
对于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首先要确保饲喂途径的安全。
对于昏迷或神志不清的患者,建议选择经鼻饲管,在插管前先行胃复张检查,并测定胃的残留物,以判断胃动力是否正常。
若胃内残留物超过200ml时,应暂停肠内营养,观察患者的症状,恢复后方可重新开始饲喂。
要注意营养配方的选择与调整。
肠内营养包括标准肠内营养与个体化肠内营养两种方式。
标准肠内营养是根据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所需能量和营养素进行配制的,适用于一般病情稳定的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
个体化肠内营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和调整的,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或存在特殊病因的患者。
在饲喂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如体重、血液生化指标、尿液指标等,及时调整饲喂量和营养配方,确保患者得到足够的营养。
还需要注意避免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肠内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呕吐、腹胀、腹泻等。
对于呕吐的患者,可以调整饲喂速度、饮食配方和采取俯卧位等措施减少呕吐的发生。
对于腹胀和腹泻的患者,可以适当调整饲喂量和浓度,同时注意监测患者的肠道通畅情况,避免便秘的发生。
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价值探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是指因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疾病导致昏迷、瘫痪、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的患者。
这类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卧床休息,不良症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饮食摄入,导致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
在这种情况下,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价值,并提出一些护理干预措施,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肠内营养的定义及其在危重症患者中的重要意义肠内营养是指通过肠道给予患者高营养液或营养素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可以促进患者的胃肠功能,维持肠黏膜的完整性,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患者的营养吸收和利用,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肠内营养尤为重要。
由于患者的自主进食能力受限,靠吸收外源能量为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而靠胃肠道进食是最自然、最有效的摄取方式。
肠内营养可以有效地满足患者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提供重要的能量保障。
二、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措施1.评估患者的肠道功能在进行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肠道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评估患者的肠道蠕动情况、胃肠道分泌物的情况、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等。
只有了解了患者肠道功能的情况,才能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方案,避免加重患者的肠道负担。
2.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方案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肠内营养方案。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口服给予高营养液或营养素,也可以通过胃管或空肠导管进行肠内营养。
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往往不能通过口服来摄取足够的营养,因此胃管或空肠导管是更为常见的肠内营养途径。
通过这些途径,可以给予患者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
3.监测患者的肠内营养效果在进行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指标,包括血清蛋白、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胶体渗透压等指标。
以及患者的体重、每日摄入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疾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部分患者在发病之后还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偏瘫、吞咽障碍等。
在患者出现吞咽障碍之后,还会对患者营养物质的摄入造成影响,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对治疗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在针对此类患者实施治疗时,还应当积极开展各类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措施,尽最大限度满足患者日常营养消耗需求,提升治疗效果。
基于此,本文则详细阐述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措施。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肠内营养支持脑卒中疾病有着发病速度快、病情危急的特点,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不良现象。
患者在出现此类不良现象之后,会对日常营养物质的摄入造成较大的影响,使得患者身体免疫力持续降低,进而对患者后期康复训练以及预后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对老年性脑卒中患者应及时合理地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老年性脑卒中疾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
1.脑卒中肠内营养支持措施一般情况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身体经常处在代谢较高的状态,会导致身体各项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出现蛋白质分解加速现象,由于患者无法正常摄入营养物质,在实际开展治疗工作时非常容易产生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等不良症状。
医护人员在早期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措施,能够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胃肠功能,帮助患者实现对蛋白质代谢的合理控制,以此促进身体的恢复。
肠内营养是指经口服或管饲途径提供营养物质,经胃肠道消化吸收,满足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支持疗法。
相较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对患者肠道功能和结构的维持有很好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成本低、并发症少、使用方便等优势,是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的常用方法及首选途径。
对于吞咽障碍的患者,在食物方面应当首选柔软、密度相同的食物,拥有一定的黏性,不会出现松散现象,食物在吞咽时非常容易出现变形,且不会残留在黏膜上。
依据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医护人员需要合理地对患者饮食做出调整,对于吞咽障碍轻度的患者而言应当合理地运用半流质食物;对于病情发展中度的患者而言需要合理地开展糊状饮食;对于病情重度的患者而言,由于患者每日进食量非常少,在进食时又非常容易产生窒息现象,进而导致吸入性肺炎的产生,从而对治疗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应当尽早对患者开展管饲喂养。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分析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是指因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丧失自理能力,处于生命危险状态的患者。
这类患者常常存在吞咽困难、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等问题,肠内营养护理对其生命质量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指导。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存在的问题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面临以下问题:1. 吞咽困难:患者可能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吞咽困难,无法正常进食,造成营养摄入不足。
2. 消化吸收障碍: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常伴有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食物无法被有效吸收利用。
3. 代谢紊乱:部分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代谢紊乱,如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脂肪代谢异常等。
肠内营养护理的原则针对上述问题,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理特点和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护理方案。
2. 安全性:保证肠内营养的安全性,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全面性:全面考虑患者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需求,进行综合营养支持。
4. 有效性: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营养支持手段,确保患者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
肠内营养护理的操作1. 早期喂养:对于能够经口摄入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膳食营养支持,避免肠道功能退化。
2. 膳食种类选择: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膳食,如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丰富的食材等。
3. 避免肠粘连:定时更换体位,预防肠道粘连及扭转。
4. 营养素补充: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维持患者的营养平衡。
5. 精准调整: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和营养状况,精准调整膳食的能量和营养成分组成。
必要时,可通过管饲营养支持来辅助肠内营养护理,包括经鼻胃管或经胃造瘘管的管饲等。
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对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护理时,可以选择以下营养支持方式:1. 膳食营养支持:适用于能够进食的患者,通过合理膳食调配,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价值探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学护理的方法也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现在,随着营养学的进一步深入,肠内营养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特别是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已经成为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康复时间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肠内营养的概念、营养成分、肠内营养的适应症、肠内营养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肠内营养实践中的护理环节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肠内营养的概念和营养成分肠内营养,即在肠道内给予表明型营养物质的食物混合物,以保证膳食和医疗营养素的必需和充足摄入,以维持机体营养状态和功能。
肠内营养在输入方式上可以分为口服营养与胃肠造口。
在营养成分方面,肠内营养的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症1. 消化道良好,但营养无法满足的患者。
2. 长期肠外营养患者,术后进食障碍的患者。
3. 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胃肠道手术和吞咽功能障碍等患者。
4. 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患者。
5. 肝肾疾病如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等患者。
1. 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减少细菌转位和腸源性感染的发生。
2. 促进胃肠道内消化酶和激素的分泌,促进肠道蠕动和促进消化。
3. 促进营养吸收,维持患者营养状态和水平的稳定。
4. 保护内脏器官,维持患者的机体代谢稳定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力。
四、肠内营养实践中的护理环节1. 准确、及时、细致的护理评估,包括患者口腔粘膜、吞咽功能、肠动力学等检查。
2. 技术操作中要遵循安全规范,保证消毒、清洗、存储等。
3. 营养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营养状态等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营养方案。
4. 对患者进行逐步的适应,根据肠内营养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营养剂的浓度和其他营养成分的添加。
5.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护理记录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总之,肠内营养已成为危重症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及多发病,致残率及死亡率极高,常见症状为意识障碍和急性假球麻痹,可导致吞咽困难和进食障碍。
吞咽困难是急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2%~65%[1]。
而吞咽困难可引起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误吸、感染及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2-3]。
业已证实,营养不良是影响脑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困难。
因此,关注脑卒中后患者营养状况,及时给予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是神经内科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脑卒中伴吞咽困难肠道功能障碍的机制急性脑卒中患者患病早期,机体处于高代谢应激状态,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蛋白分解增加,出现高血糖和低蛋白血症[4]。
文献报道,营养不良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发生率为8%~35%[5]。
其原因与该类患者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的意识模糊或口腔功能不适导致其无法有效营养,无法维持正常生命的需要,最终导致营养不良[6]。
同时,脑卒中会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如消化腺分泌功能受抑制、胃肠功能障碍、蠕动减慢等,进而影响患者食欲,患者不愿进食,也就无法获取必需的营养物质。
加之脑卒中产生的损伤因素也会危害患者喉咽部分,使患者产生吞咽困难,导致食物的无法经由正常的消化途径进行摄取与吸收。
此外,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急性发病后的应激反应,高代谢状态、胃粘膜屏障损害、消化道吸收功能紊乱、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及营养支持不足均可导致患者营养善急剧恶化,合并肺部感染情况时可加加剧反应程度,增加营养需求。
可见,脑卒中与肠道功能障碍存在密切关系,应予重视。
2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关系由于脑卒中患者尤其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往往存在意识障碍、频发呕吐、自主吞咽困难、吸入性肺部炎症等合并症状,使得患者的自主营养摄入存在障碍。
因此,需要及早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利于胃肠道中血流的平衡稳定,使粘膜屏障得到有效的完善,维护其功能,避免感染及器官衰竭情况发生。
脑卒中患者胃肠道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研究脑卒中并具有吞咽性障碍的患者进行胃肠道营养支持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进行治疗的患有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患者9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采用自制的营养性的膳食匀浆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有效治愈率为94.25%,对照组患者的有效治愈率为74.45%;在观察组中患者的白蛋白指标和对照组相比,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的总的感染率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
结论:针对脑卒中并具有吞咽性障碍的患者进行胃肠道营养支持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标签:脑卒中患者;胃肠道营养支持治疗;临床观察脑卒中作为一种发病较急的血液循环障碍方面的疾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永久性的脑功能方面的障碍,可以分为出血性脑卒中以及缺血性脑卒中两种。
患有急性脑卒中的患者在发病期间常常会出现呕吐等现象[1],因而导致患者出现进食性障碍,并且患者的身体机能会出现代谢增加等生理方面的变化,从而引起患者对营养成分的需求。
因此本篇文章就针对此研究目的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进行治疗的患有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患者9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患者的年龄在32至68岁,平均年龄为(45.3±6.9)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4至67岁,平均年龄为(46.7±2.7)岁;其中有56例患者患有脑梗死,有34例患者患有脑出血。
这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病情上相比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性质的治疗,具体包括对患者的血糖、脱水情况、血压以及营养脑细胞等指标进行控制,并且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足量的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的治疗方法,同时依据热量的计算标准对患者食用的食物量进行精确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