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档
- 格式:doc
- 大小:211.00 KB
- 文档页数:7
人口普查的重要性:(1)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比如,着力扩大内需,需要把人口总量规模、年龄结构、职业分布、生活来源等情况摸清楚,这样才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再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也需要查清城乡人口以及流动人口的数量、分布等情况,以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逐步在城市落户。
(2)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比如了解到老年人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根据这个数据来制定社保政策。
了解到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比例,为国家政策的实行提供依据。
例如:其次还可以预测以后人口的走向,男女比例啊等等。
来修改计划生育政策,同时,人口普查中还包括了调查是农业户口还是非农户口,从中可以了解我国城镇化程度。
其他还有很多都可以从人口普查中看出(3)有利于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我国人口惯性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趋势逐步显现,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的高峰,人口问题的压力始终很大。
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人口状况的最新变化和复杂局面,以利于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相互关系,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10年增加7390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
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
解读中国人口报告数据作者:李春英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07期2010年11月1日开始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已于2011年4月29日公布。
这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令人们期待已久,关系到我国今后人口政策及其它方针的制定。
1.人口总量通过人口普查显示,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2.家庭户规模通过人口普查显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 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 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3.性别构成通过人口普查显示,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这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有很大关系,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已渐被人们所摒弃。
4.年龄构成通过人口普查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未富先老”已成定局。
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将面临就业困难和养老负担加重的双重压力。
5.民族构成通过人口普查显示,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中国有多少人口
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也就是14.1178亿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13.3972亿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与2000年至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势态。
中国人口数据
中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占百分之51.24;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占百分之48.76。
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
0到14岁人口占百分之17.95,15到59岁人口占比百分之63.35,60岁及以上人口占百分之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百分之13.5。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还有一些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以腾冲一黑河一线为分界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主要原因是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
所
以人口承载能力东部比较高。
(2)改革开放以来,东部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河北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要求,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字母填在答题卡内。
每题2分,共计50分。
)随着春回大地,五一黄金周期间“赏花游”热度不断攀升,中国内地旅游市场也如“春花绽放”般快速复苏。
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我国幅员辽阔,陆地领土面积约为()A. 900万平方千米B. 960万平方千米C. 1000万平方千米D. 1700万平方千米2. ⑥地油菜花花期是7-8月,该地区的简称是()A. 黑B. 桂C. 藏D. 宁3. 导致图中①-⑤五个区域油菜花花期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 纬度差异B. 海陆差异C. 地形差异D. 植被差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总人口约14.12亿,较2010年增加约7206万人。
全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5.44%;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83年,文盲率下降了1.41%。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关于中国人口、民族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人口地理分界线是①漠河——②腾冲B. 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东南C. 人口分布具有西部密集、东部稀疏的特点D. 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5. 对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A. 人口最多的省区简称是鲁B. 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减轻C. 近十年人口素质显著提高D. 近十年人口数量减少6. 下列剪纸作品能够反映图中人口最少的地区少数民族风情的是()A. B.C. D.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于2022年4月16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重回地球怀抱。
下图是本次返回舱着陆点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东风着陆场位于我国()A. 东北平原B. 内蒙古高原C. 黄土高原D. 长江中下游平原8. 东风着陆场所在地,可描述为()A.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B. 湖泊星罗,沼泽密布C. 地域辽阔,沙漠广布D. 地狭人稠,高楼林立9. 东风着陆场所在地选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该地()A. 人烟稀少B. 水源充足C. 交通便利D. 风力微弱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总人口13.397亿平均每个家庭户3.1人
佚名
【期刊名称】《党的生活(青海)》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增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总页数】1页(P6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1
【相关文献】
1.中国城镇家庭户数量、"家庭户城镇化率"变动及其贡献因素分析:1995~2015 [J], 任正委
2.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平均每个项目缺陷97个 [J],
3.平均家庭户规模的模拟与预测—基于\r改进的Bi-logistic方法 [J], 焦桂花;傅崇辉;王玉霞
4.各省、市、自治区总人口数平均增长率位次表 [J],
5.西门子全球专利数量创历史新高在中国每个工作日平均新注册四项专利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录1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PESTG分析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政治法律环境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1 行政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 税收政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1.3 土地政策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经济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1CPI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2 GDPﻩ52.2.3存准率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4个人信贷政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5 房地产贷款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2.2.6股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人口变迁重要年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中国的人口为5.2697亿。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6.67亿。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7.54亿。
1973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9.17亿。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对中国人口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2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9.97亿。
1995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12.21亿。
2000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20周年。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人口达到13.25亿。
2009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13.98亿。
2015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修正,中国人口调整为13.96亿。
2020年: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人口达到14.53亿。
中国人口变迁的重要年表中还可以加入更多相关数据和事件,以便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变化。
以上年表综合了各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展现了中国人口从1949年到2020年的增长趋势。
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成功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老龄化问题凸显,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加以应对和解决。
总之,通过中国人口变迁的重要年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状况和变化趋势。
人口的增长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合理控制和管理人口,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变迁还会继续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人口变迁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2010年的人口金字塔及分析
1、数据来源: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2、人口金字塔:
3、分析:
从上图2010年的人口金字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钟型”的缓慢增长型。
各年龄组人口数差别不大,只是在高龄部分才有比较急剧的减少。
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政策以来,中国人口的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缓慢增长,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人口的总数还是在不断增加的。
图中可以看出高龄人口数量最少,中龄人口数量最多,低龄人口数量居中。
结合人口金字塔和现实因素,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三十年的人口发展趋势,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未来人口增长率会降低。
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较小,则将来相继进入婚龄、育龄的人数必然会减少,出生率会降低;随着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越来越多,特别是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生育率在不断降低;妇女受教育状况及其社会地位的改善、抚养孩子的成本上升、各种避孕知识和药具的广泛传播和推广,也使得生育率降低。
二是未来人口老龄化将会加剧。
年龄构成中,中龄人群的比重是最大的,意味着未来进入高龄人群的基数很大。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丰富和完善,人口期望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将会导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来源: 国家统计局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
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
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
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新京报讯中国十年来人口持续低增长,增速远低于上一个十年,预计到2032年人口会达到零增长。
国家统计局昨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根据普查,加上港澳台的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
这个数字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马建堂分析,这表明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的控制。
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人口净增长1.3亿,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表明中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发布会后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中国的人口增长将继续下降,预计中国将在2032年前后达到人口零增长。
此外,此次人口普查发现有1370万人没有户籍,原因涉及多方面。
焦点1 出生人口仍男多女少总人口的性别比呈下降趋势,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
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但出生人口的男多女少问题依然存在,根据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不过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这个数据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了0.53,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1.39。
尽管如此,118.06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仍高于正常范围。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与社会进步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一现象不仅与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也与社会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针对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与社会进步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增长曾长期保持较高的速度。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政策的调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根据统计数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对人口增长速度产生了显著影响。
197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成功控制了人口的爆发性增长,有效缓解了资源压力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速度密切相关。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长空间,使得生育率逐渐下降。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也进一步影响了人口增长速度。
二、社会进步与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与社会进步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育观念发生了转变,也对人口增长速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对人口增长速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教育的普及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也增强了人们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认同和遵循程度,从而使人口增长速度得以控制。
其次,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人们生存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降低了高生育率带来的风险和负担,从而推动了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三、人口增长速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三十二)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近年来,石家庄市随着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夏季城市内涝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2015年10月,石家庄市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如图左所示),石家庄市一些道路在机非隔离带和便道绿地建设中采用开口路缘石(如图右所示),并将其建设成下沉式绿地(即绿地比周围的路面要低),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石家庄市夏季易遭受城市内涝威胁的原因。
(2)列举城市内涝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3)分析道路建设中采用“开口路缘石+下沉式绿地”模式对缓解城市内涝的作用。
答案:(1)石家庄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市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起伏小),排水速度慢;城区面积扩大,不透水铺装面积(或不透水铺装道路和混凝土建筑覆盖面积)增加,自然调蓄空间缩减(或降低了雨水的下渗量和截留量),暴雨来临时,积水汇流速度加快,(城市排水管网不发达,排水速度慢),因此容易出现城市内涝。
(2)道路积水,交通瘫痪,影响出行;房屋被淹,屋内财物被泡,造成财产损失;城市电缆、光纤等地下管线因积水受到浸泡,容易造成电力、供水、通信出现故障,导致大面积停电、停水和通信中断等问题。
(3)通过采用开口路缘石,方便快速将路面雨水引入绿地,减轻路面积水;下沉式绿地可汇入雨水并短期存储,减轻市政管网排水压力,有效缓解城市内涝。
解析:本题目以石家庄市城市内涝为背景材料,考查城市内涝的原因、城市内涝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城市内涝往往是因降水较多,地表径流过多导致的涝灾;石家庄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过于集中,且多暴雨;位于华北平原,市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起伏小,排水速度慢;作为省会城市城区面积扩大,水泥地面多,不透水铺装面积(或不透水铺装道路和混凝土建筑覆盖面积)增加,下渗较少,自然调蓄空间缩减,降低了雨水的下渗量和截留量,地表径流多;暴雨来临时,积水汇流速度加快,径流量大,城市排水管网不发达,排水速度慢,因此容易出现城市内涝。
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10年增加7390万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回答记者的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
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
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
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10]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十、登记误差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
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0.12%。
注释:[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数据不包括居住在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4]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
[5]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
[6]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2010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
[7]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8]文盲率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9]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10]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相关数据: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其中,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问题更加突出。
今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的数据。
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中国人口的总量为13.4亿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
对于媒体关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马建堂表示,十年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总量都在增加,也都面临着老龄化加快的问题。
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碰到的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他说,沿海发达地区在一些时段和地区出现了局部的缺工现象,这也可能是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形式的体现。
“人口发展变化出现的新问题是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都面临到的,也可能这些问题在东部沿海地区更加突出一些。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49.68%,2000年来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4、4月28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新闻发布会后,在回答关于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问题时表示,中国的人口增长目前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三低”模式。
马建堂介绍说,1980年以后,特别是近十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超过12 ,死亡率在7 左右,自然人口的增长率超过5 。
在这样的“低、低、低”的模式下,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放缓。
此外,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少儿年龄的人口比重在缩小。
马建堂表示,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一样,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很快从过去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高、低、高”的模式过渡到目前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低、低”的模式。
中国转移的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某种程度的调控性;第二个特点是时间更短。
中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高、低、高”到“低、低、低”模式的转变,而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在50年以上,甚至近百年的时间才实现了这个转变。
而中国政府从1980年开始实行认真积极的计划生育政策,把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予以贯彻和落实。
5、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这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118.06(以女婴为100),比200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但比2005年下降。
6、4月28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新闻发布会后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推进。
马建堂指出,从人口素质的一些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的素质在提高。
我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进步,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从反映人口结构的数据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推进。
这次人口普查的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 6.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0年前一个十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
这充分说明后十年城镇化进程在加快,也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