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地方政府角色履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格式:pdf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4
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性开发的思考(原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州有汉、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仡佬等 3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54%。
在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黔南州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未来得及进行开发就面临生存维艰。
如民居和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日趋消竭;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后继乏人;民族传统习俗如庙会、节日和婚丧礼俗,均因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强烈冲击,面临生存危机。
因此,保护性开发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州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促进黔南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了摆在全州各族同胞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功能(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概念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有之。
在我国,文化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唐代孔颖达认为,“人文化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诗》、《书》、《礼》等典籍,一是指礼仪风俗。
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正式使用文化一词:“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被作为与“武功”“武威”相对立的“文治”“教化”的总称。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在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原意指“加工”、“耕作”、“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侧重物质技艺层面。
实际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 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他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将全州宣传文化系统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分解督办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2.08.23•【字号】•【施行日期】2012.08.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将全州宣传文化系统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分解督办的通知凯里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根据州委、州政府有关领导在《全州宣传文化系统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及建议》上的批示意见,州政府督查室将这些困难问题和建议分解到各部门进行落实,请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责,对所提困难问题和建议逐条进行答复,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意见,于8月29日上午12:00前将办理意见和建议书面报告州政府督查室,州政府督查室汇总后报州政府领导研究。
联系电话:8266542,邮箱:******************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8月23日附件:全州宣传文化系统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和建议责任分解一、关于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问题(一)州委宣传部建议1.成立州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县级行政机构),设主任1名,内设网络新闻宣传管理科等科室,行政编制由州委宣传部从部机关内部调整。
(责任单位:州编委办)2.成立州互联网舆情监管中心,属州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管理的财政全额预算管理的副县级事业单位。
内设2个科(网络信息监管科、舆情引导科);领导职数设主任1名,网络信息监管科、舆情引导科各设科长1名、副科长1名;核定事业编制15个。
(责任单位:州编委办)(二)州直宣传文化系统建议1.州文体广电局建议该单位机关内设14个机构,行政编制26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总工程师1名,纪检组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4名,监察室主任1名。
目前,实有人数28名,其中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13名(4名非领导干部),科级领导干部职数9名,其它干部(含科级非领导干部)6名(其中1人常在家养病),存在县级领导职数多、科级领导职数不足、部分科室虽有编实无人具体工作的现象。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困境是一个复杂而且多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受限于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地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传承的场所和设施严重不足。
此外,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地方少数民族学校的师资和教育设施往往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导致文化传承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也面临经济困境。
由于地方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往往得不到足够的经济支持,导致文化活动和项目的开展受到限制。
缺乏资金和专业人才的支持,制约了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在传承和保护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不可避免地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习俗、语言和技艺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环境,导致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文化遗产的流失和文化多样性的淡化。
针对这些困境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首先,要加大对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经济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项目开展,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其次,要加强教育的力度,提高地方少数民族学校的质量。
加强师资培训和改善教育设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播。
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问题概述在我国众多民族之间长期和睦相处,保持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民族工作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 民族融合不够充分:虽然我国积极倡导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许多困难和挑战。
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较为薄弱,并且在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2. 文化传承面临压力: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带来了外来文化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忽视本土传统价值观。
3. 少数民族群体权益不完全保障: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少数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情况,在社会福利、医疗资源等领域,少数民族群体权益保护尚未得到有效落实。
二、问题分析1. 民族融合不够充分: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外交流的频繁性。
同时,社会突发事件等不可控因素也可能对民族团结造成一定冲击。
2. 文化传承面临压力:如今,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到来自全球各地的信息和文化产品。
虽然这种交流增进了全球认识,但也带来了本土传统文化的消亡风险。
3. 少数民族群体权益不完全保障:我国辽阔的土地以及资源差异带来了大范围少数名族居住区域而引起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此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考虑多元化需求有待提高。
三、对策建议1. 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 优化教育内容:重点推广民族历史与文化知识,并加强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鼓励学校设置本土语言课程。
- 提高宣传效果:采取多样形式宣传方式,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向公众普及民族文化,增进各族群体的了解。
2. 加强交流与合作:- 打造跨地区的合作平台:促进不同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教育、科技等各领域交流,提供共同发展的机会。
-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城乡差异,提高少数名族居住地区生活品质。
3. 加强法律保障措施:- 完善法律监督机制:对民族融合过程中存在歧视行为进行打击,并加大力度维护少数名族群体权益。
保护少数民族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少数民族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占比较小的民族群体。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少数民族常常面临着各种问题。
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和文化传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问题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问题一:文化传统受到威胁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他们长期生活和发展的结果,是他们的宝贵财富。
然而,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一些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传统技艺等面临失传的危险,这给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解决方案:1.加强文化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禁止对其进行侵犯和破坏。
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执行。
2.开展文化传统保护教育和宣传。
通过开展文化传统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激发他们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的热情。
3.支持文化传统继承人和传统技艺传承。
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文化传统的继承人和传统技艺传承者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鼓励他们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
问题二:教育资源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普遍不足,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艰苦。
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质量低下,长期以来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落后现象。
解决方案:1.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建设更多的教育设施,提升学校的教学条件,增加教师数量,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供给。
2.推进少数民族教育均衡发展。
制定相关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差别化的教育政策,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3.强化少数民族语言教育。
对于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应该加强本民族语言的教育,促进本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杨前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5年第4期杨前摘要:在我国黔东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来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主要是由于文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体系建设亟需不断强化,在融资渠道方面上必须要加以拓展。
同样的,在文化结构方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的文化队伍结构整体上没有进行有效规划,才能出现各种问题。
为此,笔者就从侗族自治州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地区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
一、前言在当前的黔东南的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的地区,民众由于受到自身的文化素质低的限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相应的热情,并且,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发展。
为此,本文笔者就对当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
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服务的质量不高在我国很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是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并且公共服务水平不高,首先,就是体现的信息建设方面,由于在广播电视覆盖率在该地区还较低,很多的群众基本上听不到广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的群众大多数都是居住在经济水平较低,交通不便和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地区,而且,即使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也由于常年没有进行资金的投入,使得各种基础设施缺乏相应的维护,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就跟不上,在有线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上比较高,并且,由于很多群众都是居住在分散在偏远的地区,架设线路太长,所以要想进一步发展困难非常大。
保护少数民族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引言少数民族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人口占比相对较小的民族群体。
由于种种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少数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因此需要得到特殊的保护和关注。
本文将就保护少数民族问题进行探讨,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1.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少数民族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困难和挑战。
首先,在经济方面,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问题严重,很多少数民族群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缺乏基本的生活条件。
其次,在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导致少数民族群体的整体素质不高。
再者,在文化方面,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威胁,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传统知识等正在濒临失传。
此外,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少数民族在公共事务参与和权益保障方面存在不平等和歧视现象。
2.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少数民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历史原因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战争、迁徙、殖民等,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今天的少数民族问题。
其次,地理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经济发展困难。
再者,制度原因也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包括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等不公平的制度设计,导致了少数民族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解决方案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战略。
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通过投资、项目扶持等手段,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改善经济基础设施、拓展经济产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同时,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上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收益。
另外,要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产业,促进经济繁荣。
2.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建设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首先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好嘞,今天咱们来聊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说实话,少数民族的文化真是五彩斑斓,跟过年时的烟花一样,让人眼前一亮。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忙忙碌碌,走得快得很,有时候就把这些传统的文化给忘了,真是让人心疼呀。
你看,很多地方的民族歌谣、舞蹈,年轻一代根本就不怎么知道,真是可惜。
文化的根要是断了,整个树也就没法长得茁壮,没法给后代遮风挡雨。
说到这里,有些人就会说,哎呀,现代社会就是这样,大家都在追求新鲜的东西,谁还管那些老古董呢?可不,我觉得文化传承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很多门,带我们去看更大的世界。
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里面藏着祖先的智慧,生活的哲理。
就像是吃饭,光吃大鱼大肉是不够的,有时候还得来点青菜,才能保证身体的营养均衡。
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那碗青菜,缺了可不行。
再说说发展这块,咱们的少数民族在经济上也面临不少挑战。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始重视旅游业,想通过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来吸引游客,这一点倒是很不错。
但是,有时候为了赚钱,反而把文化变得商业化,甚至有些表演都变得千篇一律,完全失去了原本的韵味。
就像是把珍珠项链用塑料珠替代了,虽然好看,但终究不是真货。
我们要好好保护那些真正的文化瑰宝,而不是随便拿出来糊弄一下。
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不参与文化活动,慢慢地,他们就跟这些传统脱节了。
真是一个恶性循环。
比如,有些年轻人觉得学习民族乐器麻烦,还是玩游戏来得痛快。
可是,当他们真正去体验一下民族文化,才发现那种音乐的魅力,根本不是一首流行歌能比的。
就像是喝茶,泡一杯好茶,心里那种宁静跟喝可乐的瞬间刺激是完全不同的。
要让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同样可以很酷,甚至可以引领潮流。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咱们得想点对策。
学校教育上应该多加入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
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参与实践,真正去感受那些文化的魅力。
比如,组织民族舞蹈比赛,或者请一些老艺人来学校讲故事,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体验到那种热情。
少数民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各地都加强了少数民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文化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在一些基层机构,由于基础设施和职工能力的限制,其提供的文化服务并不尽如人意,很多服务还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增加基层文化建设的经费和人才资源,同时也需要基层机构自身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二、基层机构相互孤立一些地区少数民族集中分布,但是各乡镇之间互相独立,导致文化资源无法共享,文化服务无法协调。
为了提高基层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各地应该加强跨区域交流和合作,共同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共享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提升整个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三、文化传承不足由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科技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遗忘,不仅是在城市,甚至在农村,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正在丧失。
针对这个问题,各级政府要制定文化政策,通过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建设专业的文化交流、宣传平台、开设文化课程等,让民众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四、文化资源管理不合理在一些基层机构,文化资源的管理不够规范,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或者文化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文化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完善文化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总之,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加大对基层文化服务的投入,基层机构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地方政府之间应该展开跨区域交流和合作,同时应该注重保护民族文化传承,而且优化文化资源管理方案,加强文化建设,在综合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第26卷第2期凯里学院学报Vol .26No .22008年 4月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Ap r .2008・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黔东南古村落保护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及对策苑 利(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摘 要:以文化遗产为对象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是每个文化遗产守望者都急于破解的难题。
通过黔东南雷山、榕江、从江、黎平等县古村落的考察,指出这些地区在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对古村落固有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及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破坏情况时有发生,缺少整体保护与整体开发意识,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揭示明显不足,重视商业运作,忽视专业指导,旅游开发缺乏准确的文化定位与正确的价值取向,因利益分配不公而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以及以“官俗”来取代“民俗”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黔东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要充分发挥学者在文化遗产产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社会大众、管理决策层、专业研究人员的宣教及整体推介的力度。
关键词:古村落;黔东南;保护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29(2008)022******* 近年来,随着文化部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双双启动,文化遗产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文化遗产为对象的古村落游也受到了旅游业界的热烈追捧。
但是,由于我们对文化遗产重要性及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将文化遗产当成摇钱树的现象相当严重,许多文化遗产在保护、特别是开发的过程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那么,在开发过程中文化遗产究竟受到何种程度的破坏?为什么会受到这些破坏?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破坏事件的发生?所有这一切都是每个文化遗产守望者都急于破解的难题。
为此,笔者于2005年12月1日至7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28期学员中的10位同志组成文化调研组,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上寨、榕江县三宝侗寨、从江县岜沙苗寨及小黄侗寨、黎平县肇兴侗寨及黎平古城等,专门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
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1、语言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
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
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文字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
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
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
少数民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人才短缺。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人才储备不足,甚至出现人才断档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2.资源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相对匮乏,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配备也存在一定困难,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难以提升。
3.服务内容单一。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图书借阅、多媒体资料借阅等为主,其他形式的文化服务相对匮乏,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4.管理体制不完善。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导致文化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二、对策建议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文化服务专业人才来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打破现有的人才短缺局面。
3.拓展服务内容。
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应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不仅有文献借阅,还应包括展览、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4.健全管理机制。
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加强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和利用效率。
三、结语少数民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人才培养、资源投入、服务内容、管理机制等方面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服务需求,促进文化繁荣和发展。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论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以黔东南州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
全红霞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33)11
【摘要】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应该是“引导”而非“主导”,多方扶持帮助民族文化加强自生机制的建设,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贵州省黔东南州政府通过传承人管理、资金扶持、教育推广等多种手段,筑造民族文化的民间社会基础,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跨越式发展.【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全红霞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3
【相关文献】
1.发挥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J], 孙雅坤
2.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为例 [J], 黄祝英
3.论现代科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r——以龟龄集的生产工艺改革为例[J], 王文军
4.论现代科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龟龄集的生产工艺改革为例[J], 王文军
5.自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以小黄村传歌河侗族大歌专业合作社为例 [J], 王春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地方政府 角色履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吴 琼1 龙 爽2在全社会倡导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上,本文针对黔东南州各级政府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中政府角色履行存在的问题,以政府角色相关理论为支撑,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尝试分析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政府角色履行问题产生的原因,为黔东南州今后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工作中提供一点参考和思路。
一、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政府角色存在的问题(一)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存在缺位现象在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政府应该制定相关制度,采取合理措施加以保护。
在实际过程中,政府虽然起到了引领作用,采取相关措施,组织相关活动,但是当地有关部门没有创造出良好的保护大环境。
报塘古建筑群是天柱县的著名文化遗产,当地村民不遗余力自发保护,但是缺乏保护经费,一些祠堂面临损毁的危险。
针对从江加榜梯田,政府为了保护梯田,不让建一些基础设施,老百姓只能依靠人背马驼来运送货物,却没有享受到保护所带来的旅游收益。
在黔东南州,由于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缺少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所以这些活动在实施期间容易中断,因此,政府应该正确履行角色,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做出贡献。
(二)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存在越位现象目前,黔东南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仍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存前景堪忧。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
例如,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其生存的土壤;许多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面临失传危险;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珍品及民俗文物大量流失,损坏了黔东南州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资料的完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经费匿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不到征集收藏,研究人员和保护管理人员短缺;投资者只注重商业利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损毁现象日益严重;由于不少人缺乏足够的认识,看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的意义与价值,认为这只是些小玩意儿,既不稀罕也不贵重,不值得重视,于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政府作为传承的扶持者,一方面,专门的传承场所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特定的环境和场所,虽然绝大部分民族乡镇、民族村都有文化站、活动室,却缺乏足够的文化遗产传承的特定环境和场所,文化传承人只是在自己家里开展传承、传授工作,一对一面传心授,效果不理想。
另一方面,学习传统制作技艺人数较少,人员流动导致民族文化流失,这就导致民族文化传承人不断减少。
同时,全州的民族文化传承体系还不够完善,保护措施力度还不够大,很多优秀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空间小。
(三)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存在错位现象1.政府践行角色时发生角色冲突和角色不清政府部门工作的涵盖范围非常广,工作量也比较大,其不仅要制定相关制度与对策,还要负责实际任务中的各项职能,全面考虑在执行政府角色时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首先是角色冲突。
政府具有扩张性,从权力的角度看,“权力是一种能量和动量,也就是说,权力本身富有扩张性、侵略性以及进犯性”。
在实际工作中,政府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运动员”,而且是“裁判员”,政府如果有制定和主裁规则这一职能,就可能产生削弱遵守、服从等义务的执行,同时对于同一种工作,政府会造成两种角色冲突。
正因为如此,为了防止政府行为的随意扩张,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政府行为加以限制,而且要将政府行为公开透明化。
其次是角色不清。
政府践行角色时发生角色不清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利己性下的角色不清。
政府是由人和各级工作性单位所构成,因此,政府相关人员不仅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同时还是自己个人利益的保护者。
当群众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产生矛盾时,政府相关人员就可能利用公共利益来保护自身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政府的利己性。
政府在实践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主体这个角色的过程中,必须要提供长期的资金和人力支持,然而这种财政和人力上的支持在较短的时间内是看不到明显结果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达到政绩目标,寻求个人的短期利益,就开始实施了政府利益化行为,最终造成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加限制的大力开发与利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等,不仅对当地文化没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还破坏了少数民族原生态环境,给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造成严重的影响。
2.缺乏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整体性规划从总体上看,黔东南州各级政府对于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来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增强,但人们也要看到,全州文化产业规模总体分散,没有统一、科学的指导性政策,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规划,一哄而上、大干快上、盲目跟风的做法,可能带来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和经济效益不高的严重影响,因此,急需制定一个总的文化产业布局发展规划。
在作为商业牵引者方面,目前,黔东南州缺乏相应的民族文化研究创作生产机构,产品体系不健全,产品生产仍以个体工商户手工加工为主,产品结构较单一,而且基本上集中于批发零售环节,粗制产品较多,精细产品较少。
尤其是缺乏创新创意型、复合型、高端型文化人才参与研究开发,致使文化产品发展创新创意思维缺乏,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原创能力不强,竞争力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传统产业较多,新兴产业较少,个体工商户较多,大公司太少,缺少骨干企业、龙头企业拉动,从而导致全州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较小、市场化程度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处于较低的水平。
3.创意研发利用中存在“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现阶段,创意研发利用中存在“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上忽视对少数民族文化完整性、原真性以及其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只是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事项或表象进行过度开发利用。
二是随意对文物古迹进行维修、复建,例如,有的地方在文物保护过程中拆除真文物塑造假古董,使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减弱或消失。
三是文化创意研发利用收入反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制尚未建立,因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缺乏经费支撑。
从长远发展来说,这不仅影响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损害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创意研发利用的核心是人才,尤其在创意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利用、创意、设计和策划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智力支持,而黔东南州则缺乏创意研发人才队伍。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地方政府法制建设贯彻不到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法治建设贯彻不到位是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一大共性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不仅要把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而且要把保护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但黔东南州州、县两级政府未执行有关规定,重经济、轻文化的行政理念仍然存在。
特别是黔东南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制度自2010年建立以来,州级财政一直未将州级文物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一大批珍贵民族文物面临损毁甚至消失的危险。
另外,从对乡镇文化工作的检查情况看,多数乡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知晓度不高,而且文化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状况令人担忧,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未能建立长期有效的保护激励机制近年来,全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总体态势是:基础工作不断夯实,传承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传播不断拓展,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但传承人断层、传承人队伍老龄化和濒危项目传承难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
首先,非遗名录项目多,传承人认定人数少。
全州州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部分项目缺少相应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继承和发扬,加之已经认定的少数传承人离世,使黔东南州名录项目与传承人对应难度加大。
从当前传承人与项目点对应情况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6人,去世6人,实有20人,国家级53项72个保护点中有54个保护点没有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39人,晋升国家级21人,去世4人,实有114人,省级192项242个保护点中有160个保护点没有传承人;州级294人,晋升省级77人,去世9人,主动放弃3人,实有205人,州级254项300个保护点中有146个保护点没有传承人。
其次,濒危项目传承难,急需传承人职业化抢救。
在十大国家划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黔东南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对应的传承环境不容乐观,除了传统工艺、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类相对宽松外,其余项目传承难度不断加大。
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和民俗的民族服饰,目前,全州有传统工艺国家级传承人7人,占同级26人的26.9%;省级传承人64人,占同级139人的46.1 %;州级传承人130人,占同级294人的44.2%。
有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国家级传承人10人,占同级26人的38.5%;省级传承人38人,占同级139人的27.3%;州级传承人68人,占同级294人的23.1%。
然而,黔东南州的民间文学类项目如苗族古歌、苗族刻道,民俗类项目如侗族萨玛节、苗族鼓藏节等濒危项目,必须采取特殊政策、加大经费力度保障,通过濒危项目传承人职业化来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传承。
最后,由于传承人队伍老龄化和断层现象严重,非遗可持续传承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
从黔东南州州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情况看,国家级传承人男12人,女8人,无40岁以下的传承人,平均年龄62岁,最高龄84岁,最低龄48岁,年龄差36岁;省级传承人男71人,女43人,40岁以下的有8人,平均年龄57岁,最高龄79岁,最低龄35岁,年龄差44岁;州级传承人男138人,女69人,40岁以下的有30人,平均年龄56岁,最高龄92岁,最低龄24岁,年龄差68岁。
由此可见,加快认定、大力培养、培训提升黔东南州一大批非遗传承人,已显得尤为紧迫。
三、结语政府应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中有效发挥自身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工程,政府应该履行好几个方面的角色,即履行好基本制度和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履行好市场化和产业化监督者的角色;履行好社会参与协调者的角色等。
(1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贵州省凯里市凯里学院)作者简介:吴琼(1980-),女,苗族,贵州凯里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