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转型期中国理性合作主义】
- 格式:pdf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公共哲学视角的我国社会转型公共理性的构建-当前中国处于一个迅速发展和快速转型的阶段,中国社会中存在着社会分化严重、追名逐利、贪污腐败等问题日益凸显,那么当前的中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理性来引导整个社会的发展?公共理性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构建一个合适的公共理性是转型中的中国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写当前转型中的中国为什么要构建公共理性以及如何从公共哲学的视角出发来建构中国转型社会的公共理性,以避免中国陷入类似西方的现代性困境,能够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一、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构建公共理性的必要性人是社会的存在,而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公共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在转型中面临着更多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民族所具有的自身传统被外来因素都冲击,国家所具有的公共性逐渐崩塌,因此需要重建公共理性就要面临很大的压力。
而在中国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成员相互之间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社会打破了传统交往的封闭性和孤立性,培育了自由平等的理性精神,更需要去建立一个合理的公共理性来引导发展。
1.当前中国对公共理性的误读公共理性起源于西方社会,罗尔斯对公共理性进行了阐释。
罗尔斯在自己的书《政治自由主义》中系统地提出了公共理性的概念,在他看来,公共理性是民主国家所必备的特征,其目标是达到公共的善、公平正义,其核心就在于公共性。
在这里,他认为民主国家中公民的理性是公共理性的首要表现,即要使享有平等公民身份的人都享受理性。
后来他又在《公共理性概念再探》中进一步解释了公共理性的概念,把公共理性扩展为各种政治主体均可以以一种自由平等的身份,存在于一个需要持久存在的政治社会中,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以便于产生公共的、可预期的共治效果。
近年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冲击,西方的政治思想逐渐进入中国,这种遭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也成为中国现代公共理性的内源性萌芽。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新民主社会的五个经济组成部分1.新民主社会的五个经济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转型之前的经济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国有经济),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国家资本主义,合作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私营经济)1)独立组件: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私人经济)2)过渡组件:国家资本主义与合作经济3)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区别:它们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A.国有经济,也称为国有经济,是指所有社会工作者共享生产资料(以国有所有制的形式)的公有制形式,即国有所有制和整个人。
通常,它们是大中型企业。
B.集体经济是一些工人共享生产资料的公有经济。
通常,在企业发展的初期规模并不大。
也称为集体所有制,主要是街头工厂或乡镇企业。
2,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消除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阶级剥削,即消除剥削和私有制。
具体而言,以上五个组成部分中的个体经济生产方式(农业和手工业)属于私有制;私人资本主义不仅实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且具有剥削性质(剥削雇佣工人)。
3.过渡经济组成部分的解释:国家资本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私人经济向社会主义国有经济转变的过渡形式。
合作经济是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转变的过渡形式。
4.每个转换的三个阶段:“三个步骤”由于这三个主要变革都是以积极稳步前进的原则为指导的,因此,每一个社会主义变革都通过三个步骤来促进: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互助团体-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先进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转型:手工业供销集团-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个体企业的公私合营-整个行业的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指公私合营,以及后两个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属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先进形式)五,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转型之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都消失了,经济成分的两种过渡形式也结束了它们的使命。
守正出新勤业笃行——访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主编段艳文左志新【期刊名称】《传媒》【年(卷),期】2015(000)024【总页数】2页(P31-32)【作者】左志新【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11月6日,北京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大片的雪花从天空纷纷扬扬地飘落,把美丽的北京装点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午后,踏着积雪,本刊记者如约走进位于北京万寿路的中国期刊协会,在浓浓咖啡香中开始了对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主编段艳文的访谈。
《传媒》:近两届刊博会都有您的期刊藏品展出,使您成为了刊界名人,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从业经历和《中国期刊年鉴》这几年工作。
段艳文:在我少儿时代,有幸接触到了《故事大王》和《少年科学画报》两本杂志。
这两本杂志伴随着我童年成长,为我开启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也因此我与期刊结缘。
大学时代我组织文学社和学生记者团办校报校刊,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组稿、排版、设计、发行,也尝试组织采访、做读书会和拉广告。
激情文字,飞扬青春,很难忘的一段青春记忆。
毕业后一直在期刊出版这个行业,到现在已经15年了。
这些年从编辑、记者、发行经理到主编,不同的岗位上都工作过。
我是幸运的,这么多年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在成长道路上又遇到很多“贵人”,他们给予我帮助、支持、鼓励、指导。
2010年,我有幸认识了中国期刊协会石峰会长。
在他的关怀下2012年底进入中国期刊协会工作,主要负责《中国期刊年鉴》编辑工作。
《中国期刊年鉴》2002年创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中国期刊协会主办,是我国唯一一部大型期刊类纪年文献。
目前,《中国期刊年鉴》已经成为指导期刊业创新与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期刊出版业一个重要窗口。
2013年,在业界充分调研基础上,《中国期刊年鉴》重新改版,增加《期刊数字出版与融合发展》《中国期刊国际化》《编辑能力建设与实务》等栏目,同时提升《中国期刊年鉴》装帧印刷质量。
从电影《中国合伙人》看陈可辛导演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摘要】电影《中国合伙人》是陈可辛导演的作品,通过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影片中准确还原了历史事件,突出了社会问题,展现了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陈可辛导演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展现得细腻真实,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作品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观众不仅可以体验电影带来的触动,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
【关键词】电影《中国合伙人》,陈可辛导演,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描绘现实生活,突出社会问题,准确还原历史事件,人物塑造真实,成功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现实生活的反映。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陈可辛是中国知名导演,以其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手法而备受称赞。
电影《中国合伙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还原和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展现了其深厚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在影片中,陈可辛通过细腻的描绘现实生活和突出社会问题,成功刻画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会深入探讨他是如何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来塑造影片的。
2. 正文2.1 描绘现实生活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陈可辛导演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对话,成功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细节。
影片中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在片中可以看到街头巷尾的小摊小贩、拥挤的公交车、熙熙攘攘的市场场景等,这些细节都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繁华景象。
导演还通过对角色生活轨迹的展现,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感受。
影片还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来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在影片中,主人公们面对竞争、合作、欺骗等各种复杂关系,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在商业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导演还通过精心安排的家庭、朋友关系等情节,展现出了人物的家庭背景和情感纠葛,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2024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历史2024.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县考古发掘了距今9000—7500年的古笛,命名为“贾湖骨笛”。
骨笛音阶有四声到七声及变化音等多种类型,是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贾湖骨笛的出土()A. 证明新石器晚期中国器乐文化先进性B. 诠释了中国远古音乐文明的活态面貌C. 说明贾湖遗址出现了财产和阶级分化D. 实证采集经济是贾湖先民的生计方式2. 宋仁宗时,许多官员敢于大胆直言。
谏官韩琦弹劾宰相王随、陈尧佐和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疏凡十上”,“四人同日罢”。
仁宗要提拔外戚张尧佐,御史中丞王举正、谏官包拯等人以“授受非当,则天下窃议”谏阻仁宗。
这反映了()A. 宋代官员考核制度严密B. 科举取士促进吏治清明C. 御史与谏官的职能趋同D. 宰相难以有效制约君主3. 下面图文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出自江西省永新县北田村贺页朵(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之手。
红军主力长征后,贺页朵因伤留在永新坚持斗争,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他将入党誓词藏在屋檐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取出来。
这份珍贵文物()①展现了国民革命的历史场景②誓词中的错别字削弱了史料价值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④是共产党员坚定信仰的历史见证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4.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恢弘独特的理论实践创新,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
下列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阐释准确的是()A. AB. BC. CD. D5. 如图是《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对此描述正确的是()A. 亚欧大陆两端农耕文明区交流互通B. 两大帝国各自扩张实现了疆域连接C. 海上商路是两国贸易的最主要途径D. 两大帝国间建立起频繁的官方往来6. 某学生在学习中古时期世界历史时,对不同地域文明特征概括如下。
2024届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一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山东、苏北一带现已发现的大汶口至龙山文化的大型遗址通常建有城垣等大型公共工程,绝大部分都经过一至二次的扩建。
但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几座城址的使用时间相对较短,看不出扩建的迹象,群落中往往还有规模更大却无城防的聚落,部落中心经常发生转移。
据此推知,中原地区当时()A.文明的领先地位日益明显B.社会等级差异显著C.财富和权力争夺斗争剧烈D.早期国家形态成熟2.东汉前期,士大夫有理想化的情绪,恪守节操,“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
但到东汉末年,拒绝出仕而选择留在田园,接受辟举再解职,或者当朝做官却保持一种对政事的疏离,这些都会给士大夫带来社会声望。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清议起到激浊扬清作用B.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C.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D.社会舆论影响士人地位3.如表为唐代史学家杜佑所著《通典》中收集的前人的论述(部分),表中的论述()论述著作“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民哉”晁错《论贵粟疏》“(食货)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班固《汉书·食货志上》A.反映了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的关系B.认为社会教化与发展经济应该并重C.强调政府应放松对商业活动的管控D.阐释了经济基础对社会治理的作用4.宋代绘画突破了中唐之前的“咫尺千里”式强调“量”的广延的思想,在许多画家看来,无边的世界就在一草一木之中,大多数人都醉心于微小的世界中,他们期望在一枝枯木,一片树叶,一拳顽石,一竿青竹中,去创造一个大境界。
这一观念()A.体现了崇文抑武政策B.反映了“偏安一隅”的时代特征C.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D.表明绘画艺术呈现世俗化的趋势5.如表为1619—1631年间中国输入马尼拉商品状况一览表(单位:白银万两),表中所述史实,推动了当时中国()年份中国大陆价值%葡澳价值%其他地区价值%总值161914.961 1.567.93324.3162037.05411.81719.72968.516218.92512.93613.83935.6162210.7329.82912.93833.41623 2.313 5.73110.25618.21624 4.0307.254 2.21613.4162514.6419.22611.43235.2162630.15213.72414.22458.0162727.26610.826 3.1841.11628 3.92012.163 3.11619.11629 5.3209.03312.64726.916308.41915.53520.64644.5163127.55010.01817.13154.6总计194.841121.227148.831472.8 A.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C.对外关系缓慢转型D.对外贸易格局的改变6.1880年,北洋海军驻守旅顺,加强了大连地区的防务建设,使这一地区迅即成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
湖北省黄冈市《教师职业能力测验》教师教育真题《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参考答案】C2. 用来帮助学习差的学生阅读理解,它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进行的,这属于一种()。
A、合作学习模式B、交互式学习模式C、指导教学模式D、程序化训练模式【参考答案】B3.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颁奖辞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
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面前。
”这段文字中“风一样的年轻人”是一个极致的比喻,它主要用于说明()。
A.颁奖辞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特色B.刘翔旨在一跃的神韵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出来C.用最小的语言体积,可以容纳最多的语言精华D.跨栏王子不仅是纪录,也是记忆,一种挥之不去的强烈记忆【参考答案】B4.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参考答案】A5. 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校长B、学校负责人C、有关直接责任人D、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责任人【参考答案】D6. 课程不是教学的()。
A、权威B、方向C、目标D、计划【参考答案】A7. 代价,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付出的物质或精力,或作出的某种取舍、付出、投入和消耗。
如用最小的代价办更多的事情。
下列符合这一代价含义的是()A.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代价B.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以最小代价谋求最大的利润C.代价是一种理性的尺度D.代价是人类基于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社会实践主体为换取主导性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整个社会进一步合理的发展【参考答案】B8. 由布鲁纳提出的理论被称为()。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摘要】这篇文章将讨论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在工具理性的观点中,我们需要注重效率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在价值理性的观点中,我们应该关注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挑战与机遇共存。
为了克服“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结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可以更好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增长。
未来展望中,我们期待中国能够不断创新、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本文的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性和挑战。
【关键词】中国,中等收入陷阱,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经济发展,挑战,机遇,发展路径,结合,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正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时刻。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必须面对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挑战。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中高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性问题凸显、产业转型困难等现象,导致国家陷入发展困境无法突破。
中国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道路上,必须认真面对这一挑战。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带来了繁荣与发展,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
金融风险、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也在不断涌现,中国需要灵活应对并积极开拓。
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中国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重,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更加注重实效性与人文关怀。
只有综合运用这两种理性,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
1.2 问题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中国联合国合作立场文件文章属性•【缔约国】•【条约领域】外交•【公布日期】2022.10.22•【条约类别】其他•【签订地点】正文中国联合国合作立场文件一、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里程碑事件。
中国作为创始会员国,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
这是世界公道正义的胜利,也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胜利。
自此,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在联合国有了真正代表,联合国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得到切实增强,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得到空前壮大。
50年来,中国同联合国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内容不断深化,联合国相关机构先后在华设立代表处,在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卫生保健、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全面开展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二、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
这是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的50年,是中国全面参与和支持联合国事业的50年,也是中国持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50年。
(一)50年来,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客观公正立场,坚持倡导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坚决反对在国际事务中动辄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积极参与朝鲜半岛核、伊朗核、阿富汗、缅甸、巴以、叙利亚、利比亚、苏丹、南苏丹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不断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解决之道。
中国努力维护安理会权威和团结,积极支持联合国依据授权开展斡旋,支持联合国同区域和次区域组织协调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作出贡献。
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向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
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重要出兵国,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数量名列第一,目前有2200余人在联合国8个任务区执行任务。
2021年2期总第607期新一代New Generation丝路争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通信行业培训的启示裴晨蕊1陈小东1李明2(1.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科技事业部四川成都610067;2.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电信集团事业部四川成都610067)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通信行业培训带来全新的培训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老师角色转变、课程设计转变、学生主体转变、测评方式转变,提出通信行业培训过程的四个主要流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培训模式;情景化学习理论目前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五种[1],目前在我们大学校园中主要采用的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比如大专、本科老师的教学设计一般采用加涅的九部教学设计《而大学比较少采用建构学习理论,这主要是由大学的职责所决定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是比较颠覆性的,它有几个主要特征:(1)人们通过自己原有的经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2)在复杂环境或者具体情景中解决问题;(3)老师的角色是作为导师,帮助学员或学生精化他们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对它进行分类的话,主要为创造新的知识、社会互动与多元化、个人主动性、优化已知知识、情景化或真实的任务、培养学习者思维、鼓励思考、体验式学习、定向学习、分享经验、适应性认知[2]等。
Barbara T.Duane[3]也提出等人提出协作式测试提升护士技能,他们提出学生的很多关键能力,比如主动学习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动机等都会因为协作式测试而被提高。
针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主动性、合作性、任务或问题的场景化、社会性等的特点出发可以得知,它对于实际教育有一定启示罠培训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而针对于大部分属于社会人的学员,传统的学习理论、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已经越来越难以得到学员的共鸣,急需要开发出一种培训模式去适应社会和学员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目前数字化转型时期的通信行业培训。
因此本文提出几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通信行业培训模式的转变方式。
制度!衡与%作:新型)*关系互动与中012王立鹏(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350)【摘要】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源于全球化和相互依赖日益深化的时代背景,其本质是提倡大国在解决全球共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
在国际制度框架内交往互动已成为大国关系的显著特征,大国之间既有国际制度中的合作,也存在相互对立的制度制衡。
面对全球复杂的经济安全治理难题与制度困境,作为一个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者和国际制度的建构者,中国正积极推动各大国共同行动,促进各项政策议程,通过一系列涵盖广泛的多边制度,有效化解彼此之间的分歧,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建构完善的国际制度是实现和维持大国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新型大国关系;国际制度;制度制衡;合作共赢【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20)04-0001-08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0.04.001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是实现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与国际制度提倡国际合作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
国际合作主要是指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在政策和行动上的相互协调,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共同利益。
国际制度能够使集体行动稳定、有序,增加信息交流渠道,减少不确定性,使各国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从而保证合作的顺利实现。
国际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祉,实现全球社会的整体利益。
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并非一定是建立在绝对收益的基础上,体现利己主义的动机,在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利他从而实现共同收益,甚至在相对收益的情况下也能够产生合作。
但是仅有共同利益的存在并不能够保证国家之间在全球公共问题上的合作,这就需要实力较强的大国发挥主导作用,在推动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践中实现国际制度的建构与转型。
1国际制度与新型大国关系的互相建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形成于国际体系转型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中,大国不平衡发展的规律是其产生的基础$随着冷战思维的消退,国际社会相互依赖的加深与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的现实构建了大国关系新的认知;因此,新型大国关系的思想和倡议适时而生。
“地方合作主义”中的权力“越位”——对转型期地方“红顶商人”8200字引言近来多家媒体都报道了「红顶商人」现象,这里的「红顶商人」不是指在政府部门兼职的企业家、商人,而是指在企业里兼职的政府官员,这些企业因和政府的关系非同一般而被称为「红顶公司」。
本文所关注的主要是转型以来在地方上所出现的「红顶商人」现象。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兼任企业要职的地方政府官员不在少数,甚至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例如最近记者们披露了安徽省芜湖市的「红顶商人」现象时,记者们发现,「在芜湖市,红顶商人已经『成建制、成系统、成系列』地出现!」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本文认为「红顶商人」、「红顶公司」现象是在中国渐进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自主性增强的背景下出现的。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市场化」驱使下容易成为利益主体;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渐进改革中,实际上还对地方市场、企业拥有一定的干预权力。
「红顶商人」是一种「地方合作主义」的产物,这往往会带来地方政府非法的「权力越位」,同时也极有可能滋生更为隐蔽的「寻租」行为。
一市场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利益的「凸显」我们知道,在再分配体制下,国家有块块(中央和地方)和条条(中央和部门)之分,这种体制下虽然存在着「政企不分」,但这种「政企不分」,主要是指上级政府对企业的计划、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有干预的权利;企业在法律上和经济关系上都隶属于国家;而中基层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由于分属不同的系统,相互间没有直接的横向联系,地方政府和企业相互区隔,地方政府一般不干预企业。
而在财政方面,虽然从1949到1979年的三十年间,中央财政管理体制几经变更,但基本上所采取的是实行一条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这意味着地方在财政上根本无自主性可言,也不太可能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同时地方政府在公有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不由其生产的利润来定,这样,财政体制上的「统收统支」、公有产权的制度安排使得地方政府和官员并不乐于参与到企业中去。
转型期中国理性合作主义工作伦理合作主义(Corporatism)成为欧洲主要福利国家的政制建构。
根据总的国家形势,为谋求各种经济和社会目标之间达到平衡状态,在政府、工会组织和雇主组织之间实行三方伙伴关系,从而形成“主要利益集团之间的制度化合作”(Institutionalized Cooperation Among Major Interests)。
北欧国家瑞典是合作主义的典型代表,政府保护和发展劳方用以平衡资方,最终使力量均衡的劳资双方形成了阶级妥协,成功地实现了三方在政治、经济上的深度合作,共同支撑瑞典所开创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合作主义
1. 西方国家合作主义的劳资关系理论
合作主义理论和实践均起源于西方国家。
科比(W. korpi) 认为,合作主义应被准确地理解为劳资之间正在发生的阶级冲突的一部分或冲突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代表了劳动者对劳资之间特有冲突能够施加政治影响力的一种形式。
米什拉对这个定义十分赞赏,他直接将“合作主义”与“三方伙伴主义”等同起来,认为“合作主义”基本上应被理解为,根据总的国家形势为谋求各种经济和社会目标之间达到平衡状态而在社会层面上实行的三方伙伴主义。
在他看来,所谓“三方伙伴主义”就是指政府、劳工组织和雇主组织建立起的“社会伙伴关系”,即“合作主义”就是“主要利益集团之间的制度化合作”。
随着制度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合作主义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旧合作主义和新合作主义两个阶段。
2. 旧合作主义
又称作国家合作主义或权威合作主义。
旧合作主义制度多出现于早期工业化国家,而且大多与不够发达国家的政权联系在一起。
在这类合作主义国家中,协商合作的决策权大多属于国家,政府甚至可以创建和维持所有的合作团体,指定或者罢免各团体的领导人,通过这些合作团体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控制。
其基本特点是在增强国家权力的同时,削减各种利益集团的影响力,尤其是削减组织起来的劳工的影响力。
3. 新合作主义
又称为民主型合作主义。
新合作主义劳资关系制度主要是进入20
世纪以后出现的,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在劳动和资本之间培养协作的经国家批准的组织架构。
对已经工业化的国家影响很大。
当劳工、资本家
和政府讨论公共养老金政策和其他经济社会政策时,劳工代表由劳工选举产生并全权代表劳工利益。
劳工参与是自愿的,而非强迫的。
劳工和资本家参与这一过程是因为他们认为民主合作主义代表了共同的最大利益。
在新合作主义情况下,它被认为能够增进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合作,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从长远来看,还能凭借所占有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用于公共养老金和其他形式社会福利的财富。
新合作主义关于劳资关系的理论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要针对劳资关系,以劳资关系的规范为主要对象。
不像旧合作主义,体现在对整个社会各方面的控制。
第二,制度本身主要以政府、企业和工会三方合作为核心。
劳资双方之间自主协商确定双方的利益关系。
第三,劳资双方的合作是自由的,而非强制的。
第四,与传统的合作主义严格控制的劳资关系系统,以及自由主义经济体曾经长期存在的纷乱的劳资关系相比,合作主义的新形态主要表现为由国家、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通过谈判决定经济和社会政策的“社会伙伴”关系。
二、中国合作主义工作伦理的现行模式
从20 世纪劳资关系调整制度的历史看,当代各国都有一个从旧合作主义(专制型合作主义)向新合作主义(民主型合作主义)转变的过程。
从中国近年来的政策走向看,似乎也在谨慎地引入新合作主义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由于传统的行政化劳资关系体制的惯性作用和中国私营企业“再生”阶段的不成熟性,使得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模式更多地反映出旧合作主义(专制型合作主义)劳资关系的模式特征。
我国现行的是专制型合作主义劳资关系模式,又称为国家统合模式。
国家统合模式是指企业与劳工组织在一个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由国家予以决定。
在量的方面,对于企业的功能与活动范围加以界定与限制;在质的方面,通过立法予以命令或禁止。
将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界定为这种国家统合模式的主要理由是:
(1)政府对私营企业劳动合同采取干预的态度,并且对集体劳资关系予以压缩。
在工会方面,要求强制入会,采取一元工会制,在工会领导的产生及其他事务上,政党的力量介入较多,所以工会的自主性非常有限。
在雇主团体方面,政府为发展经济和吸引投资,与产业界的关系密切,雇主利益集团对政府的影响力量较大。
(2)以劳动法为核心,国家公权力对劳资双方的劳资关系直接介入、干预、管制,为贯彻政府的统合力量,甚至以刑事制裁手段对违法者予以制裁。
(3)在劳动安全卫生与劳动监察方面,采用官僚本位主义,欠缺工会组织与劳动者的参与。
(4)在社会福利方面,本应是在社会安全观念下政府对劳动者的给付关系,但在统合观念的影响下,却将社会福利规定为雇主责任和政府对劳动者的恩惠。
(5)在劳动市场政策制定方面,政府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而对劳动者利益的关注较少。
在这种以国家为主导的劳资关系模式中,传统的行政调整和保障机制正在逐步退出,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资合作机制尚未及时建构。
于是,在我国资本稀缺和劳动力过剩双重因素的推动下,就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和私营企业中“强资本”与“弱劳动”严重对立甚至冲突的劳资关系格局。
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险、工资拖欠严重、劳动条件恶劣、就业和性别歧视、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劳动争议和劳资纠纷大幅度增加。
三、建构转型期中国理性合作主义
处于政治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和调整,面临着公共权力配置和运作中权力分化与整合问题。
合作主义的分析框架和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和谐内核”(提倡和谐、一致的社会秩序)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发展和治理模式的顺利转型不无启发性。
(一)文化层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1. 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平天下、行王道的文化理想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可以此为基础建设一种新文化,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来鼓励人们成就事业,突破物质消费的制约,打破家族主义的桎梏,在成就自身的同时,也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2. 和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主导价值的文化,在以和为贵的文化理念下强调协调、共济、和谐共事。
儒家文化强调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关键就在于,个人必须尽到自己的义务,在必要时为了他人、集体、国家或社会的利益甚至还必须做出一定的牺牲。
这些思想与合作主义所倡导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立足于和谐、秩序、统一的指导精神具有诸多契合之处。
为此,以和谐文化为依托,构建转型期中国理性合作主义的价值观和工作伦理,用这种价值观激励人们的民族意识,秩序意识,使人们重拾民族自豪感,为国家为本民族多做贡献。
(二)制度层面:新合作主义模式
多方治理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借鉴合作主义的政制理念和方法,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治理模式,创新劳资双方的利益制衡机制,可能会成为我国未来劳动关系调整的一种重要选择。
1. 建立劳动者维权机制,强化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地位与作用。
2. 建立劳动行政调控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并明确其责任边界。
3. 实施企业人本化管理,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
4. 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