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角下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策略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医疗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和政策分析第一章前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健康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领域之一。
在医疗健康领域,医疗资源配置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如何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已经成为政府和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市场机制和政策两方面来进行医疗资源配置的分析。
第二章市场机制分析医疗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市场机制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2.1 市场机制的优点市场机制的优点是有效地调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市场允许供需双方自由协商,互惠互利,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特别是在医疗供给方面,市场机制的优势更加明显。
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优化能力。
2.2 市场机制的缺点在医疗服务的供应方面,市场机制效应最为明显,但市场机制的缺点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医疗服务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市场机制存在很多的限制和局限;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购买者和卖家的知识水平不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很容易导致市场失灵,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第三章政策分析为了解决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应当在医疗资源配置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3.1 管理和监管政府应当加强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应当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3.2 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当根据医疗服务的需求情况,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同时,可以考虑通过加强对医疗服务的扶持和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服务。
3.3 保障群众健康政府应当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广大民众提供稳定、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特别是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政府应当加大对其的医疗服务的支持和援助,确保其获得更公平和公正的医疗服务。
第四章结论医疗资源配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
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益分析一、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问题医疗卫生资源是一国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可以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如何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却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1. 基础设施建设鉴于人口分布不均衡以及城乡差距等因素,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应考虑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市地区,需加强各级医院和专科机构建设,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在农村地区,则应注重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
此外,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将优先投入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偏远地区医疗设施改造以及健康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以确保覆盖全民。
2. 人才培养与流动主要合理配置手段之一是通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流动机制来满足医疗卫生资源需求。
一方面,要加大医学教育投入,提高医学院校的培养质量和能力。
另一方面,要改革人才流动机制,减少城市大医院的吸引力,鼓励人才到偏远地区就业,并建立起稳定的激励机制。
3. 资源整合与协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还应以整合和协同为导向。
通过推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质量水平。
例如,在公立和私立医院间建立联盟或合作模式,共享基础设施和人员,在运营成本上实现优势互补。
二、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益分析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益是合理配置工作的重要目标。
只有在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情况下,人民群众才能真正获得满意感。
因此,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至关重要。
1. 优化服务流程医疗服务流程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通过完善预约挂号、分诊转诊和医疗排班等流程,可以减少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等待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同时,通过合理引导就医行为,避免过度诊疗和不必要的床位占用,也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2. 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医疗卫生资源管理和监控对于提高利用效益至关重要。
例如,在人口统计、疫情监测、药品采购和库存管理方面进行信息化改革,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并及时响应突发事件。
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改革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进行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改革。
本文将深入探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改革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内容。
供给侧改革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传统医疗模式中存在医疗机构过度集中、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
通过分类管理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服务的质量提升。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
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合理调整,可以引导医疗机构提供更加优质和经济的医疗服务,同时激励医务人员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资源优化配置
医疗资源整合
将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医疗信息化建设
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高效利用,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结语
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改革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可以实现医疗服务的多元化和均衡化,促进医疗领域的健康发展。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探索和创新,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以上内容仅为简要概述,更多有关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改革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详细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文章来源:助手小编。
我国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探析一、背景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医疗提高、大病保险等政策相继出台,医疗领域一系列改革助力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定义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医疗供给结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疗业态创新、加强医疗人才培养等措施,从而推动医疗服务和质量、效率整体提升。
三、主要措施1.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医疗资源不均衡、医患失衡是当前医疗领域的主要问题,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我国在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将医疗资源配置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全面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2.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重要途径。
我国在实施医疗分级诊疗制度的过程中,逐步将医疗服务逐级向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综合医院等下沉,使医疗服务现场更为接近患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及时性和便捷性。
3.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医疗信息化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和市场四方面发力,全面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包括电子病历一体化、医疗大数据分析应用等。
4.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医疗人才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医疗人才培养方面,除了支持医学院校扩招、优化医学教育等基础方面,还采取多种途径吸引海归人才,提高医疗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四、影响通过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我国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医患关系得到改善、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同时推动医疗产业更加健康发展。
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实现医疗产业和经济良性循环。
五、总结我国医疗行业一系列改革包括医疗提高、大病保险等政策相继出台,加速了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医疗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人才培养等措施,推动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进而全面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经济学视角下的医疗资源配置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医疗资源配置问题愈演愈烈。
由于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涉及到民众健康和医疗工作者的福利,同时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经济和发展。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医疗资源是社会稀缺资源的一种,需要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进行配置。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医疗资源配置的现状医疗资源配置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与医疗制度、医疗经济、人口结构等多种因素相关。
就我国而言,我国医疗市场的供需矛盾仍相当突出,医疗资源的分配呈现出城乡、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不公和不合理,这已成为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目前,我国在医疗资源配置问题上尤其表现出了城乡差异明显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城市与乡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一方面,城市医疗服务市场具有极其丰富的医疗资源,如医院、诊所、卫生院等,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医院之间进行选择,而乡村则相对缺乏医疗资源,慢性病人和老年人等人群常常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承受的费用和时间也相当高。
另一方面,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也相当明显,由于资源配置的原因,东部城市的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均高于西部地区,导致相关医疗服务不仅难以覆盖所有人口,而且也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和合理的分配。
(二)医疗服务的不足与质量差异从医疗服务的角度来看,虽然中国的医疗费用较低,但在医疗服务质量、诊疗效果、医疗技术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医疗服务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儿科、妇科、眼科等方面的医疗资源严重紧缺。
其次,医疗服务的质量问题更加严重,诊疗效果不佳、药品质量不过关、医疗技术不够先进、医疗服务人员素质不够等问题频发。
由此,导致了医疗服务行业的整体形象大大降低,同时也损害了患者的利益。
二、医疗资源配置的优化鉴于目前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资源配置不平衡、不足等问题,需要寻找一种更为科学、公正、有效的配置机制。
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医疗资源配置的优化措施。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研究与实证分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变得愈发重要。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关键。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证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分配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效果。
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与挑战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是指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合理安排医疗机构、人力、设施、药品等医疗资源的分布与提供。
然而,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是当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大城市拥有较多的医疗机构、精良的设施和高水平的医疗技术,而农村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的差距日益扩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较低。
其次,医疗卫生资源的错配问题也不容忽视。
即使在大城市中,医疗资源之间的分布也不均匀。
有些地区的医疗机构床位过剩,而有些地区则面临医疗机构不足的困境。
此外,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也是导致医疗服务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最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益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在当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医疗服务的效果和效率都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医疗资源的浪费和重复使用现象依然存在,这使得医疗服务成本过高,同时也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的策略1.精细化的区域分析与规划针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需要进行精细化的区域分析和规划。
通过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医疗卫生需求,合理评估医疗资源的供需关系。
基于这些信息,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案,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分布。
2.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与服务水平在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时,需要倾斜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
基层医疗机构是居民就医的第一站,提高其能力和服务水平对于改善医疗服务可及性至关重要。
鼓励和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设施设备的先进程度,同时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能力。
CHINACOLLECTIVEECONOMY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农村医疗供给研究摘要:随着农村居民对于医疗卫生—需求越来越大,低水平起78)疗供给,即使逐年增加投入,也远不能满足其诉求"文章基于供给侧O革视角对我国农村医疗—供给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观fg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农村医疗—供给水平"关键词:农村)疗;供给:卫生费用一、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供给曲线与供给分析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政府也一直在加大对于农村卫生费用、基础医疗设施投入,为了研究投入状况,本文通过建立我国经济总量和农村医疗供给之间的数学模型来分析#(一)卫生费用供给st取2018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上从2005年至2017年农村人均卫生费用、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总人均卫生费用(全国总卫生费用除以全国总人口)13年的三组数据,与2018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5年至2017年13年数据,利用EXCEL中制曲线图功能中给曲线,X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以1978年为基数100计算),Y代表人均卫生费用#农村卫生费用Y j81.091X-1151.2566总人均卫生费用Y2=0.6129X-202.5408城市卫生费用丫3=0.4959X-+ 459.3259X前的斜率可以看出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从中可以看到农村人均卫生费用增长速度是1.091,市人均卫生费用增长速度0.4959,总人均卫生费用增长速度0.6129。
随着经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卫生费用也在增加,中农村人均卫生费用增加速度最快,我国经济增长,说政对我国农村医疗供给了C的努力,农村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到最大值#从曲线的截距上看,市卫生费用曲线在上,农村卫生费用曲线在,总人均卫生费用曲线在中间#我国型农村医疗从无到有,以,政府每年着与经济增长的速度投入,也远低于城市医疗卫生费用的投入,农村对于医疗卫生来#,为,:农村的卫生费用投入,一一夕,一个漫长的过,是一芋续投入过程#(二))疗服务人员供给st取2018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上从2005年至2017年农村人医疗技人员、市每千人医疗人,13年的两组数据,与2018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5年至2017年13年数据,利用EXCEL中制曲线功中给曲线,X国内生产总值指数,Y人医疗人员数。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策略与思考在当今社会,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如何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本文将讨论医疗资源配置的策略与思考,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政策制定与规划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该制定和执行政策,以确保医疗资源能够有效、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人。
政府需要根据人口结构、疾病谱和医疗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二、优化医疗服务网络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
这包括建设医疗机构、培养医疗人才、完善医疗设备和技术等。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和人员水平,将基本医疗服务延伸到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
三、推动医院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医院作为医疗资源的主要提供方,其内部管理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于资源配置的优化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医院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同时,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四、加强医学教育和培训医学教育和培训对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医学教育,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可以增加医疗资源的供给。
此外,医学培训应与实际需要相结合,注重培养全科医生和基层医生,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基础的医疗服务。
五、鼓励医疗创新与科技应用医疗创新和科技应用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化研发环境,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医疗机构积极采纳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总结起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需要政策制定与规划、优化医疗服务网络、推动医院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加强医学教育和培训,以及鼓励医疗创新与科技应用等策略与思考。
只有全面认识并实施这些举措,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质量,让更多人受益于医疗服务。
医疗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思路探究近年来,中国的医疗行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医疗行业所面临的困难也逐渐增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开始推进供给侧改革,对医疗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本文将就医疗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思路进行探究,以了解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医疗行业。
一、发挥市场机制在医疗资源分配中的作用当前的医疗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的,医疗资源的分配也主要由政府掌握。
这种模式,虽然可以通过政府的力量进行统筹安排,但同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例如,医疗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医疗服务效率偏低等。
因此,发挥市场机制在医疗资源分配中的作用,是医疗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
首先,应该通过市场调节医疗资源的供需关系,确保医疗资源的有效分配,避免浪费和资源瓶颈。
其次,也应加强医疗服务的竞争机制,从而推动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服务市场体系,为医疗服务的竞争提供保障,同时控制医疗服务价格保证市场公平性。
二、从医疗行业的体制机制入手,优化供给侧结构医疗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深入到行业的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
首先,应建立健全的医疗机构分类制度,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进行分工合作,从而提高整个医疗行业的效率。
其次,可以考虑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运行机制,以改变现有公立医院长期存在的医疗资源浪费现象。
此外,应该增加医疗机构的临床路径管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同样,医疗服务的标准化也是医疗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可以规范医疗行业的运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三、深化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医疗行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化服务体系,将是医疗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建立电子病历、电子处方、远程医疗、电子医保结算等信息化服务,可以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同时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例近年来,供给侧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研究的热点话题。
公共服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也需要供给侧改革来推进优化和提升服务质量。
本文将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例,对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探讨。
一、背景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医疗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大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结构的变化,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出现了不平衡,医患矛盾和医疗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凸显了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二、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以供给为导向,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供求关系的升级,释放供给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来说,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医疗资源的供给结构改善医疗资源配备与利用的不合理是医疗服务供给侧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此,应通过改革医疗资源配置体制,优化医疗资源供给结构,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比如,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够有效承担分级诊疗任务,从而缓解大的医院的服务压力。
(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医疗质量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也是医疗卫生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供给侧改革必须着眼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具体来说,应选优配强医护人员队伍,加强医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完善评价医师技能的考核制度,引入医疗风险保险制度等措施,推进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医疗卫生服务的智能化升级科技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关键因素之一,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结构必须与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革命相结合。
应坚持“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原则,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健康信息资源共享和交互式医疗诊疗平台,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三、推进供给侧改革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一)均衡配置优质医疗资源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是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
医疗资源分配政策平衡医疗需求与供给的重要考虑医疗资源分配政策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平衡人民的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供给之间的差距,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探讨医疗资源分配政策的重要性,并对其平衡医疗需求与供给的关键考虑因素进行分析。
一、医疗资源分配政策的重要性医疗资源是指以提供医疗服务为目的的设施、设备、人力和财力等要素。
医疗资源的分配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性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均衡性,还能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其次,医疗资源的分配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如果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将会引发社会矛盾和不安。
最后,医疗资源的分配也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
健康的人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合理的医疗资源分配政策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二、平衡医疗需求与供给的考虑因素1. 人口结构与医疗需求人口结构是医疗需求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所需的医疗服务量也越来越大。
因此,在制定医疗资源分配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重点关注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
2. 医疗资源供给的优先级医疗资源的供给优先级也是平衡医疗需求与供给的关键考虑因素。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保障重大疾病和急需病患的医疗需求,如肺癌、艾滋病等。
此外,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资源的供给优先级。
3. 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医疗资源的分配应该坚持公平原则,确保医疗资源能够公平公正地分配给每个人。
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监管,避免资源分配的不公现象的发生。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合理的医疗资源分配系统,确保医疗资源的平等分配。
4. 区域差异的考虑医疗资源的分布和供给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一些贫困地区和远离市区的地方往往面临医疗资源匮乏的困扰。
在制定医疗资源分配政策时,需要优先考虑这些地区的医疗需求,加大资源投入,以弥补差距,实现医疗资源供需的平衡。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调整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
但是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配置和调整这些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调整策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一、基础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问题基础医疗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线医护人员和基础设施。
然而,目前我国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问题。
一些发达地区的医院设备比较先进,而一些偏远的地区却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不平衡的配置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效果。
因此,对于基础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要特别注意公平性和合理性。
各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应该按照人口、经济、地理和卫生需求等因素进行分配,确保资源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
二、高端医疗卫生资源的调整问题高端医疗卫生资源是指提供重大疾病诊治、高端医疗服务和高效的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的资源。
高端医疗卫生资源的缺失将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然而,这些资源对于医院管理者、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器械制造商来说,是需要进行系统性思考和精心规划的。
对于高端医疗卫生资源的调整,应该从专业性和合理性两个角度出发。
一方面,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强高端医疗技术的学习和培训,保障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医疗质量;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掌握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投资,促进高端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和升级。
三、外部环境和市场机制的影响外部环境和市场机制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和调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疫情期间,医疗卫生资源非常短缺,导致各地区采取了许多应急措施,例如加强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配备,强化医疗卫生资源的快速调配机制,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效率等等。
此外,市场机制的发挥也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调整的关键之一。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价格机制的先进性往往会影响医院的资源配置决策。
医疗机构供给侧改革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需求不断增长,但是医疗机构的供给却没有相应地跟上。
这导致了医疗服务的不均衡和医疗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医疗机构供给侧改革的方案。
医疗机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管理,以此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这一改革的实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增加医疗资源的投入。
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财务支持,增加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医疗设施和医疗设备的水平,扩大供给能力。
同时,中国政府应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规划和布局,使医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其次,需要改革医疗机构的管理模式。
医疗机构应该成为市场化运营的主体,引入社会资本,实行多元化投资,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入医疗领域。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管理,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医疗费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管,保障患者的权益。
此外,中国政府应该建立诚信体系,通过信用管理、评级等手段来规范医疗机构的行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
第三,需要加强人才培养。
医疗机构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取决于医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因此,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人才的支持和培养力度,在培养医疗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医疗人才的管理和引导,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有效提高医疗人才的整体素质。
第四,需要改进医保制度。
医保制度是医疗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医保基金的投入,完善医疗保障政策,改善医保待遇和报销标准,促进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供给侧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径。
只有通过加强投入、优化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和健全医保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推动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对公立医院存在问题的探讨作者:励威达来源:《中国市场·营销研究方向》 2017年第7期自2009年至今,新医改已经走过了8年。
从宏观上来看,中国政府在增加政府卫生服务财政投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等方便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此同时,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过慢,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就业环境差等问题的存在也表明中国在医改这条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于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存在着医患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公平性,卫生服务领域的供给方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疗资源能否有效配置,因此供给侧改革是医改的核心部分。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供给方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因此成为了医改的重中之重。
1 我国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11 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要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目前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随着社会年龄结构的转变,其所面对的主要疾病已经从急性病、传染性疾病逐渐转变为心血管疾病、癌症、精神疾病等慢性病。
也就是说,国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治疗需求,而是向疾病预防、保健、康复等需求多元化发展。
公立医院作为医院服务的主体,吸收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以及尖端技术,限制了其他医疗机构的发展,但却又没有主动与私人医院、康复机构、基本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形成了一种垄断地位,其所能够提供的卫生资源又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要,最终造成了不良结果,如:我国慢性病的控制仍处落后水平。
1.2规模过大,数量过多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
这一性质决定了公立医院作为卫生服务领域的重要部分需要承担一定的公益性如援外援边、处理公共突发事件等。
同时,公立医院还需要承担医学人才培养、科研等教育责任。
我国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总的财政补助毕竟是有限的,公立医院规模过大、数量过多会导致分配到各个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严重不足,公立医院所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社会福利性无法实现,甚至无法保障自身的正常运行。
Analysis of Tertiary Hospitals' Medical Resources S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作者: 王静;孙瑞玲
作者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出版物刊名: 中国医院管理
页码: 30-3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1期
主题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医疗资源 下沉
摘要:面对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失衡、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我国部分地区正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制度以促进三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分析浙江、河南、福建医疗资源下沉的不同实践模式,从供给侧视角分析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中存在的困境。
建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医疗资源的供给,加大政府财政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并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增加供给的主体;鼓励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缓解医疗人才供给的不足.促使医疗资源下沉。
医疗资源配置的实践与探讨医疗资源是指医疗设施、医疗器械、医疗人员、医疗资金等一系列可以提供医疗服务的物质和人力资源。
医疗资源的配置涉及到医疗服务的分配、利用、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对于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增强医疗服务的质量、保障人民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医疗资源的配置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资源不均衡、分配不公、使用浪费、管理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牵扯到医疗制度、政策、管理等多个方面。
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是一个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医疗资源配置的现状目前,在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医疗资源配置存在一些问题:(一)资源不均衡在医疗资源的总量上,我国已逐步增加,但同城、同省市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医疗资源比较充足,而中西部地区及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
在具体的医疗机构中,医疗服务能力、医护人员数量、设备设施和资源配置等差异也比较大。
(二)分配不公医疗资源分配存在着很多不公,一些高水平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服务机会和优惠政策相对较多,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服务机会却相对较少。
很多患者需要排队等候挂号、就诊,而一些专家、VIP患者可以通过特殊渠道、闪电挂号等方式优先就医。
(三)使用浪费医疗资源的使用还存在一些浪费现象,例如医疗机构在装修和设备采购上的浪费、药品使用中的浪费、检查和检验项目的过度检查等,这些行为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二、医疗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公平、高效是医疗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医疗资源的配置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配置应当依据疾病的特点、医疗需求的规律以及区域、人口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益,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公平分配医疗资源的使用应当根据疾病严重程度、治愈率、预后、经济情况等因素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坚持“以需分配”的原则,向基层和贫困地区重点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广大患者平等享受医疗卫生服务。
“供给侧”视域下公共医疗多主体供给促进理性就医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改变等问题,生病后能否理性就医这个问题正在医疗事业中日益凸显。
本文以“供给侧改革” 为视角逐一分析各个供给主体在公共医疗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促进医疗公共服务为主体供给的几点思考建议。
力求在政府的有效监管之下,促进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密切联系,共同推动公共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标签:供给侧;公共医疗多主体供给;理性就医一、我国就医现状分析我国就医常常出现的现象就是,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大型三甲医院人山人海,有如麦加朝圣般。
现在,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下人们都知道“小病到基层、大病上医院”。
但就近些年的就医现状来看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
为了判定病人能否理性就医,可以通过选择背后的行为逻辑来进行分析,对于家属我们通常会有四个条件来约束我们理性就医。
一是确认疾病的轻重缓急,我们生病后去医院的首要原因是我们在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不能准确的判断疾病的危急情况。
二是服务质量。
三是选择就医场所,随着国家的发展,资源的共享,人们就医不再局限于所在地的医院,而是选择比较权威的医院,甚至出现越级就医。
四是治疗费用,治疗疾病时的经济支付能力在就医选择上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二、公共医疗多主体供给问题分析(一)政府有效供给不足目前政府部门对于公共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速度相对缓慢,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文化的需求。
一些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人均医护比例、病床比例、大型先进的诊疗设备,如CT机、B超机等人均占有量都达不到满足。
人们想在家门口看好病的这个愿望实难实现。
患者们只能犹如“泥石流”般的穿梭与各大名牌医院,随之而来的出现了医院的万人空巷,这不仅增加了大型医院的就医压力,一定层度上也导致医疗服务质量的下滑。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除了供给不足的现象外,对于公共医疗服务市场的管理没有形成力见成效的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文件。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医疗技术的日益发达,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医疗卫生资源,成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资源分配的标准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应当依据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公平、效率、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是资源分配的重要原则。
公平是指资源的分配应当基于人们的需求和特定的条件,具有公平性和可行性。
效率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使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
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是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二、地区差异的考虑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中,地区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结构、疾病谱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资源配置。
一方面,资源分配应考虑到人口密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适当增加资源投放量。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调配,保证资源的均衡分布。
三、人口需求的不同人口需求的不同也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
儿童和老年人群对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较大,而青壮年人群对特色和个性化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更高。
因此,在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时,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差异化分配。
四、重点领域的关注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应只关注基础医疗服务,还应关注重点领域。
例如,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疗资源应得到重点关注和投入。
此外,各地区的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增加投入,确保及时有效的医疗卫生资源。
五、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机制为了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现行的机制中,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竞争的方式来激励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
此外,政府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来优化资源的分配。
医疗资源配置的经济学视角医疗资源是指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医护人员等的总称,是保障居民健康的基础设施。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医疗资源的配置有着巨大的差异。
如何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满足群众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是一个需要经济学视角来考虑的问题。
一、需求与供给在医疗保健市场中,需求方主要是患者和家属。
需要强调的是,患者群体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人对待病人的态度、医疗水平的期望也有所不同。
供给方主要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医疗机构为病人提供各种级别的医疗服务,医务人员则是医疗服务的实际提供者。
另外,政府的政策和投资也对医疗资源的供给起着重要作用。
需求与供给构成医疗市场的基本结构。
经济学家认为,供给过剩和需求过多都会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影响市场均衡。
医疗市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质量不稳定、高价医疗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需求与供给存在失衡所致。
二、医疗资源的配置医疗资源的配置涉及到各种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是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资源的配置不仅要考虑到总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质量和效率等方面。
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中,经济学视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医疗资源的分配医疗资源的分配涉及到区域、产业、医院之间的权利、义务等方面。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的有效性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中表现尤为突出。
因此在医疗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市场竞争、降低价格,提升医疗的质量和效率。
2. 医疗资源利用的效率医疗资源配置的效率一直是医疗改革的重心。
如何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疗质量,是医疗资源利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关联到医疗工作者的工资上,如果工作效率高,则工资相应提高,反之亦然。
此外,医疗资源的共享机制,例如医疗知识共享平台,也为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提供了一个途径。
三、医疗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医疗资源配置的效用和效益是评价医疗系统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常用标准。
供给侧视角下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策略探析作者:胡荣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第11期【摘要】医疗资源配置中的供需矛盾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
通过“供给侧改革”,从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宏观调控、医院自身管理、互联网创新等四个方面来完善医疗资源供给,解决我国公共医疗资源的供需失衡、供需错位的矛盾,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供需矛盾;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策略一、引言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和生产端入手,加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中供给领域的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中央供给侧改革政策提出后,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了解读,其内涵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供给侧改革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经济效益为归宿,建立供给优先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优化产权结构、经济领域中的国进民进、政府调控与民间资本相互结合提高市场竞争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产品质量等方面。
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宏观解决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放缓,逐步进入低速下行的新常态时期,经济生活中各种资源逐渐显示出供需不协调、不匹配、不平衡。
供给侧改革就是提出如何提供有效供给,将供给方的质、量、价等形成为需求者认可的供给,使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公共医疗资源或者说公共卫生资源的供给侧改革也成为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当前我国公共医疗资源配置供需矛盾凸显,供给不足和供需失衡现象严重。
特别是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配置。
供给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现阶段经济的重大发展方向,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制度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对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来讲,提高其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由趋利性回归公益性、由粗放式扩张规模发展转向回归以人性化内涵服务,以质量为重、创新引领、精细化管理,就是对当前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公共医疗资源供给的矛盾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百姓诟病的主要话题,“医患关系”也成为社会治理中焦点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也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最大的障碍。
公共卫生管理改革的机制转变、制度创新、政策调整,都是围绕医疗资源供给的矛盾展开。
根据国家最新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理念,可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医疗资源供给的矛盾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公共医疗资源供需失衡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来分析公共卫生资源供给不足,其主要原因包括两个原因:需求侧旺盛的医疗需求和供给侧提供医疗资源的乏力。
(1)需求侧旺盛。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增长、医疗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观念的转变,我国公民预期生命大幅提高,社会公众更加重视健康,对公共卫生资源的需求持续快速增加成为必然,据2015年统计,我国公民医疗保健支出增速居八大类消费支出的首位。
与此同时,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新农合的启动,使得有病时能及时就医,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不再受到压抑,“小病扛、大病拖”的陈旧理念一去不复返,快速释放出旺盛的医疗资源需求。
同时,随着现代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人类健康面临的威胁也更加严重。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最新报告显示,环境污染导致100多种疾病,特别我国近来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也使得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2)供给侧乏力。
相对于需求侧公共卫生资源快速增加的需求,供给侧却存在严重的短板。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和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内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短缺。
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的新建各类新区、开发区,规划时没有配套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特别是数量众多农村居民,新农合的广泛实施保障了农民可获得基本医疗保障,解决了过去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大范围内释放出巨大的需求,农民纷纷到城区高等级三甲医院就医,导致优质公共卫生资源供需不足,旺盛的需求和短缺的供给成为当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2、公共医疗资源供需错位(1)市场化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医疗的配置遵循计划经济中以政府供给为中心的模式,政府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医疗资源,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较晚,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
由于缺乏市场竞争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虽然政府承担了提供医疗资源的主要责任,但政府公共财力和供给能力有限,政府投入社会医保的经费逐年大幅增加,但在医疗资源投入方面却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医疗自身的特性,民营医院在人才、技术上均处于劣势地位,办院场地难找、人才难引进、行业难自律等问题成为制约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资源配置领域的关键因素,民营医院的发展受到了束缚。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某种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将会导致价格的上涨,也即“看病贵”,但市场机制将会促使供给的增加,从而达到均衡状态。
但由于医疗资源的配置不是由市场的力量来完成,仍按照计划经济的思维来配置资源,就会出现当前的供需失衡。
(2)地区失衡。
据北京市2015年统计,平均每天有70万左右的外地人进京看病,北京市三级以上医院的就诊群体三分之一来自外地。
究其原因就是公共服务资源的区域间配置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
以陕西省为例,西安市常驻居民800余万人,拥有三甲医院40余所,其他地级市几百万人基本上只拥有一所三甲医院,导致大量农民纷纷到省会城市看病,甚至每通往省会的大巴车上,至少一位乘客的出行目的是看病,由此可见,我国医疗资源地区失衡的严重程度。
不仅仅是城乡之间不均衡,城区内部也存在严重不均衡。
以西安市为例,大量的三甲医院集中在老城区城墙以内,城西老工业区、城北新建城区三甲医院几乎为零,在城市规模快速扩大时更为严重,导致老城区大型医院附近交通拥挤,居民出行困难,新城区居民看病距离远,看病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供给侧视角下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策略我国当前公共医疗资源的配置要从供给侧视角入手,通过供需错位的调整和供给短缺的补充,化解当前公共医疗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1、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提高供给效率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
政府要适当放权,要革除“管办合一”障碍,按照市场规律来配置资源。
一是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鼓励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正当竞争,通过竞争推动公立医院提高管理水平、改变服务质量,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就医需要。
二是把握医改形势,全面推行医院、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体制改革,实现大卫生健康管理模式。
全面落实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养医,实行医药分开机制。
医院还应积极与基本医疗保险机构联动,将三保合一管理模式推行开来,完善医保支付系统,提高医疗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是开创跨等级、跨行业、跨地域合作意识,促进机构之间协同,医院可考虑与定点高校联合成立培训基地,加强医院科研力量,提高医疗水平。
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交流、合作,进行疑难病症的远程治疗,增强先进医疗资源的互通,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提高供给公平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级别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实行分级财政体制,使得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投入较多,医疗卫生资源发展迅速,属于优质医疗密集区,而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
同时城乡之间、不同规模医院之间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
各级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推行分级诊疗的开展,构建协调机制。
公立医院应推行医联体等跨等级医疗合作,积极响应分级诊疗制度,让患者在双向转诊之间自由选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真正实现小病基层看、大病精细看。
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应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优秀的医生有序流动,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根本性问题,也能解决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
3、发挥医院管理自治功能,提高供给质量随着旺盛的就医需求,公立医院粗放式的规模扩张,导致公立医院管理水平严重下滑,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质量下降,患者就医体验较差。
医院往往重视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单纯追求大型医疗设备资源的配置,在医院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下,各项检查费用增加,耗材,药品的购入也相应增加,医院收入大幅提高,医院过分注重收入的形成,绩效管理偏重结余导向,在管理上忽视了医疗成本控制分析,也忽视了应有的公益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落实公立医院的年度考核与评价机制。
财政部门年度投入和补助与公立医院的考核结果相挂钩,则能达到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协同管理作用,从而提升医院管理者的高度责任感,并可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公立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发挥医院服务性、公益性特性。
通过成本核算、控制、与分析,将成本管控融入医院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实现成本管理的动态化、科学化,从成本分析中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通过强化成本管理,提高医院效率,实现医院的降本增效,从而提高公共医疗资源的供给质量。
4、发挥互联网+医疗优势,拓宽供给空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医院管理模式要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在管理创新方面狠下功夫。
互联网+时代,给医院管理带来了极好的机遇。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全民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管理模式。
未来无论是电子病历、医生查房、医疗信息推送,各项健康的数据分析,强大的网络系统都能满足医院全方位管理需求。
互联网+医疗这一新模式,体现在医院网上挂号、微信平台预约、掌上医院、远程诊疗等诸多方面,真正实现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打造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型”医院。
同时互联网将会提高医疗信息的透明度,缓解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列问题。
四、结束语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应从效率、公平、质量、空间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解决供给不足和供需错位的矛盾,政府、社会、医疗、患者之间协同共享,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水平,提供精准化医疗服务,才能让老百姓享受质优价廉、安全方便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1] 邓念国.公共服务如何实现精准化供给[N].学习时报,2015-12-07.[2] 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3] 李智.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作者简介】胡荣(1973-)女,陕西汉中人,任职于西安市第三医院,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医院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