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27.37 KB
- 文档页数:14
人际关系治疗
篇一:综述.人际社会节奏治疗
综述:双相障碍的人际社会节奏治疗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4-06-18 发表评论分享
作者:陈小帆,丁万涛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中心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是一种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的发作性病程形式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影响BPD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社会心理因素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的促发因素。研究者日益重视节律扰乱(包括社会和生物节律紊乱)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患者通过接受人际社会节奏治疗(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IPSRT),可以逐步学习如何制定和完善日常计划,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及更多的了解疾病本身,可以促进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康复。
一、理论基础
人际社会节奏治疗(IPSRT)是一种以临床证据为基础,专门针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由Ellen Frank设计开发,并应用于双相I型障碍患者的治疗。其基本的理论假设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生理节奏和睡眠—觉醒周期(sleep-wake cycle)紊乱具有易感性,并表现出此类节律紊乱的症状。IPSRT关注的是生活事件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社会和生理节律中所起的作用。生活事件(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可能导致患者社会节奏紊乱,进而干扰生理节奏和睡眠-觉醒周
期,从而导致双相情感障碍。通过配合药物治疗,联合人际心理治疗基本原则和行为技术,IPSRT调整了那些影响生理节奏和睡眠—觉醒周期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减少了人际问题,改善了患者的总体功能,使患者能更好地管理那些混乱的日常事务。
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压力水平高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症状缓解慢,复发快,同样,社会支持水平低的患者需要更多时间从抑郁中解脱出来。此外,导致日常生活节律紊乱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双相Ⅰ型患者的躁狂症状;睡眠缺失会使患者更加狂躁。因此,IPSRT通过提高服药依从性,调整社会生活规律,提高应对社会心理压力(特别是人际交往领域)水平来防止症状的恶化。具体而言,IPSRT重点在于帮助患者理解心理压力与情绪波动之间关系,明确维持规律性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识别节奏失调的潜在因素,识别并管理情感症状。
二、治疗技术
人际社会节奏治疗(IPSRT)包含社会节奏治疗,人际心理治疗以及心理教育三部分内容。下面主要阐述社会节奏治疗和人际心理治疗。
1 社会节奏治疗
社会节奏治疗,作为人际社会节奏治疗的一部分,属于节律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当前的研究证据表明生物节律系统是由一系列“生物钟基因”—主要位于大脑视交叉上核的细胞所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不仅受机体内部的稳态机制调节,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如周围环境的亮度或温度。视交叉上核负责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做出反应,例如在经历
季节更替或时区变换时,人通常需经过一小段时间的快速调整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相比之下,情绪障碍患者对于破坏生物钟的事件的调节能力较差。通过社会节奏评估,日间表现评估,以及褪黑素的分泌节律测定等多种方法,研究人员发现:情感障碍患者存在生物钟基线的失调。进一步的研究也提示特定的生物钟基因变异可能导致情感谱系障碍的易感性增加。具有此变异的情感障碍患者可从正常情感时的轻度生物钟失调,很快发展成适应不良,最终可能导致情绪障碍发作。
研究人员将外部环境中可以影响生物钟的因素称为授时因子,其中最有效的是日出日落。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自然界的授时因子对人们生物钟节律的影响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授时因子。人际关系,社会需求及任务成为了新的生物钟调节因子。Frank提出:自然授时因子与社会授时因子对生物钟的调节过程是相互平行的,因此,社会授时因子缺乏会导致生物节律的失调从而引发生物易感人群的情感发作。社会节奏治疗就是想帮助患者建立“超常”的对日常社会授时因子的调节能力,调节病理性情感反应,提高应对生物钟失调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社会适应功能。
社会节奏疗法是通过社会节奏五项(SRM-5)对患者的社会节奏的调节能力做出评定。该问卷涉及5项日常活动的时间(如起床;第一次与人接触;开始工作、学习、或履行其他日常职责如看孩子和做家务;吃晚饭;上床睡觉)。患者要纪录每项活动是单独进行,还是有
其他人在场,对其他人有什么影响,并为自己每天的心情和精力状况评分,以帮
助患者了解节奏变化与情绪和精力之间的关系。刚开始治疗的3-4周,患者需要完成“自由运转”的SRM评定,以发现部分不稳定的节奏。治疗师将帮助患者以评分结果为依据,建立更为规律的生活方式。
2 人际关系心理治疗(IPT)
人际关系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PT)是一种限时、可操作性的抗抑郁心理治疗。传统的理论基础是,有双相情感障碍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遭遇应激性人际事件时,触发了情感症状的发作,尤其是抑郁症状。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不同的是,它不强调病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假设不幸的社会事件引起抑郁,而是让患者学会把情绪与人际交往联系起来,通过适当的人际关系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来减轻抑郁。因此,治疗焦点是确定并缓解与情绪问题有关的人际关系问题。
IPT将人际关系事件划分为4个问题领域:对丧失或失落的悲哀、人际冲突、角色转换和人际交往技能缺陷,并从中选出1~2个作为治疗的焦点。悲哀(grief)是一种复杂的无法释怀的感情,可能是因为一个重要他人(如家庭成员)的去世引起的。治疗师要帮助患者接纳这种丧失带来的痛苦情感,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以取代这种人际关系的丧失。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disputes)是一个常见的问题领域,指
患者与一个重要他人(如父母、配偶、朋友或同事)之间的冲突,如相互间缺乏互惠性的期望。治疗师将首先帮助患者确认冲突的存在,然后选择一个行动计划,调整非适应性的交流方式,或者重新评估对双方关系的期望值,或者两者兼顾。角色转换(role transitions)出现在患者无法应付生活改变时,这种改变可能是地理位置或文化环境的变化、生涯改变、一段亲密关系的开始或结束、生病等。对此的治疗主要有4个方面,包括放弃旧角色,表达由角色转换带来的情感体验,学习新的技巧并寻求新的依恋和支持,确认新角色的积极方面。人际关系技能缺陷(interpersonal deficits)指患者的社会关系不充足、枯竭,或者不能维持有效的人际关系。治疗将聚焦于患者过去的人际关系模式,以及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帮助患者改善人际模式,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提高社会技能。
三、治疗过程
IPSRT传统上被划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3~4次会谈),通过社会节奏五项(SRM-5)评估,治疗师帮助患者回顾以往的日常生活与问题人际关系对其情绪的影响。通过心
理教育干预,治疗师可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帮助患者学会识别疾病的预兆征象和症状,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发作。其中情绪日记是一个很有帮助的方式,可以监测和记录日常情绪变化,并发现这些变化与日常生活事件的关联,及时进行处理。然后,治疗师和患者需从问题领域中共同确定一个作为治疗的首要目标,运用人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