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知识点复习进程
- 格式:doc
- 大小:127.50 KB
- 文档页数:5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高考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1. 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伴随着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的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多样化、社会结构复杂、建筑密集等。
2.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三个阶段。
初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低,城市规模小,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比例较低。
中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逐渐上升,城市规模增大,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比例增加。
高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达到高水平,大城市数量增多,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比例接近饱和。
3. 城市化的推动因素经济因素:城市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
社会因素:城市生活更加便利,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服务设施。
政策因素: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城市化发展的政策,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
4. 城市化的效应经济效应:城市化可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提升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社会效应:城市化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资源。
环境效应: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消耗、土地利用不合理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5. 城市化的问题与挑战土地问题:城市扩张需要大量土地,导致农田减少和农村土地资源流失。
就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确保他们能够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社会问题:城市化加速了社会流动,产生了城乡差距、社会矛盾和城市贫困等问题。
环境问题:城市化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6. 城市化发展的策略和措施合理规划:加强城市规划,控制城市空间扩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城市经济结构优化水平。
改善社会保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
保护环境: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以下是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的笔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 人口增长与迁移
人口增长:由于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等因素影响,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人口迁移:人口的位置发生永久或半永久性的变化。
2.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人口分布: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密集程度。
人口容量:一定地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 人口问题与对策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人口政策: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鼓励生育等。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形态与功能分区
城市形态:城市的外部形态,如团块状、带状等。
功能分区:城市内部不同功能的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城市化:城市地域不断向周围扩展,乡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特点:城市化水平随时间逐渐提高,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
3.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城市规划:为解决城市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绿化等
方面。
以上是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的笔记,由于笔记内容较多,这里只列举了部分内容。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笔记,建议查阅教材或教辅资料。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第1课时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自主探究】1.城市化的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地域转化为,农业活动转化为的过程。
具体反映在:(1)人口的集中过程----包括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规模。
(2)地域转化过程----包括扩展,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3)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向转变。
反映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
2.城市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的建立和集聚。
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发达国家已进入阶段,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水平,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现象;发展中国家工业水平低,农村人口多,多数国家城市化先于,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二战结束后,城市发展迅速,超大城市发展惊人,并且出现了巨大的。
『思考』世界著名的城市带有几个?分布有什么有利条件?[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城市化的内涵〖探究活动1〗读“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分析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促进图中城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过程中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如果你作为农民,可能在待开发土地上发展______ __、_____ _ _、_______ ___等生产。
(5)该过程中使图中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_____ __污染、____ _____污染、______ _污染、____ ____污染等。
知识点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探究活动2〗1.阅读图文材料,探究问题。
(1)读世界城市化进程图和表2-2-1,总结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并从中找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的差异。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总结1. 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以及城市地区经济、社会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2. 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
- 初级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低,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 中级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经济结构开始多元化,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快速。
- 高级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持续增加,现代化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提高。
3. 城市化原因-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闲置,求职机会增加等。
-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城市地区的出生率相对较高,人口自然增长导致城市化。
- 国际移民:国际间人员流动导致城市化程度加深。
4.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人口密度增加:城市人口增多导致人口密度加大,社会资源压力增加。
- 环境污染:工业发展和交通增加带来污染问题,空气质量下降。
- 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扩大、民生问题增加等。
5.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
- 增加消费能力:城市化过程中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增加。
- 市场扩大:城市化带动商品和服务市场的扩大,推动经济的发展。
总结: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经济、社会和物质文化等方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城市化过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原因包括农村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和国际移民等。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包括人口密度增加、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消费能力和市场扩大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知识点总结: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2%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2.城镇化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出现了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具体如下所示。
3.城镇化过程城镇化初期→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1)城镇化初期: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聚,乡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的现象。
(2)郊区城镇化:由于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所以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或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规模扩大的现象。
(3)逆城镇化:由于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加上城中心居住环境相对变差,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4)再城镇化:城镇中心区产业结构,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后,人口迁回市区的现象。
(5)其他城市化现象①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如巴西、阿根廷。
②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过剩,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城镇化的阶段和特点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加快,同时城区发展问题也相继出现。
城市化进程的知识点城市化是一个涉及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
本文将介绍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城市化的定义和意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徙到城市地区,并在城市中定居下来的过程。
它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化的驱动因素1. 就业机会: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水平,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计。
2. 教育和医疗资源: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吸引了许多农村家庭搬迁至城市以获取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3. 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网络、供水供电等,这也是吸引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城市提供更广泛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例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这也成为一些农村人口选择前往城市的原因。
三、城市化的影响1. 经济发展:城市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2. 社会变革: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中的人口更多样化、社会交往更加频繁,社会文化也更加多元化。
3. 环境压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包括土地利用不合理、大气污染、水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
同时,城市化还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4. 城乡差距:城市化加剧了城乡差距的问题,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农村地区面临人口减少和资源流失等挑战。
四、城市化的政策与管理为了推动可持续城市化进程,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管理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同时,城市管理也需要加强,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公共安全的保障、社会服务的提供等。
结论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革过程,它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巧学一、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三是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误区警示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2.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标志,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误区警示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不能只从表面上认为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方法点拨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标准,在认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向性等各项指标,以衡量、综合分析城市化水平和合理程度。
3.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给人们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化使人口、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等都发生了转变,如表2-16所示。
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知识拓展乡村—城市转型乡村—城市转型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变,实际上是农村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如表2-17所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其中:欧洲和北美:现代型全球: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基本现代型6.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迁移)。
政力量的束缚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源(成正比)②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3、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课本P19~21)
4、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
2.7)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2~23图2.8,2.9)
行政因素(政策、城市规划)
3、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4、进行城市布局最主要是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关系:
a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
b 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季风区城市工业区的布局应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两侧的郊外;
c 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如:绿化带、河流等)。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的等级通常是以 城市人口规模 来划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我国城市等级划分:超大城市>1000万 特大城市500万—1000万 大城市100万-500万
中等城市50万—100万 小城市<50万
区位
通达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如: A 最高 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如:B 、C 、D 、E ) 较高
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低 较低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3、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显的界限。
4、★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记忆]
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
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5、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
6、上海发展的优越地理位置:
a、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北京、广州等大城
市,也位于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和巨大的市场
b、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地形平坦开阔。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3、从德国南部城市的研究中得出(理论模式):
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呈大小不一的六边形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是相互排斥的。
4.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地域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3、★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城市的吸引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是从工业革命后开始。
★2.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9)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b 城市土地质量下降;
c 水循环发生改变以及水质、水量和地下水的运动发生变化;
d 改变小气候,产生“热岛”和“雨岛”效应,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但过快的城市化会使环境质量下降,出现环境污染。
3
在城市化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出了要建立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5、根据我国城市化的情况,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金版学案P33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城市病表现: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社会不安定
解决措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
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推进郊区城市化
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增强市民的绿化意识
(卫星城: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气象卫星一样,故名。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十分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十分便捷的交通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