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的文言散文阅读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189.00 KB
- 文档页数:26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考写景状物散文阅读训练4篇一:九年级语文写景状物散文阅读含答案(一)阅读《故烧高烛照红妆》,完成第16—19题。
(共8分)故烧高烛照红妆苏伟①我养在阳台上的朱顶红开花了,君子兰也开花了。
②花虽然不多,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自从发现碧绿的叶子中间挺出来亭亭的花茎,花茎上骄傲地托起小小的花苞,我的心里就溢满了渴望。
每天都要去细细地观察花茎长高了多少,花苞长大了多少。
有时禁不住抱怨长得太慢,让我等得太心焦。
可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让我想象花开的样子。
朱顶红去年春天已开过一次,那六瓣的花形、艳艳的朱红,至今仍开在心窗之下;那馥郁的甜香似乎依旧留在唇吻之间,让我盼望重温旧岁的欣喜。
君子兰却是第一次开花,以前又从未见过君子兰花,这几个花苞留给我太多的悬念,太多的想象与向往。
③在我的期盼之中,朱顶红和君子兰同时开放了,于是我也有了双重的快乐。
朱顶红好似故友,未负佳期,如约相访,让我深感花的多情。
体味着浓郁的花香,我心旷神怡。
君子兰就是新交的知己,让我顿生相见恨晚之慨,它的花形有似朱顶红,但要玲珑得多,小巧得多,花色橘红,花香幽微,恰如“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称它为花中君子的确名副其实了。
故友重逢的喜悦、心仪知己的快乐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心醉,让我醺醺然②,陶然忘忧。
④沉浸在喜悦中的我,又常常害怕花期过后的萧条与寂寞,于是格外地珍惜花开的日子。
李清照于海棠花开之时,在《如梦令》词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多情善感的女词人惜花的心情我也一样有,于是每天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阳台上去看望故友与新知,轻嗅她们临风的花香,近观她们静处的娇姿。
东坡亦有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豁达、粗犷如东坡尚且对花如此爱惜,害怕娇艳的花一朝零落,就是在夜晚也要点上蜡烛,欣赏盛开的花朵。
更何况我也觉得灯下观花如灯下观美人,自当别有情调、别有韵味。
唯唯02019-11-16原文从11月2日起,唯唯将系统地为大家梳理文言文阅读的相关考点。
内容来源:万唯《2020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迁移训练》★ 原创好题迁移练【参考答案】八十、《记超山梅花》阅读笔记【梳理主要内容】(1)夏容伯林纾(2)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同友人一起游超山、赏梅花一事【实词课内迁移训练】(1)寻觅,寻求随即,不久寻觅,寻求(2)开始才、刚(3)清凉(4)仅,只是只是【断句技巧】(1)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走到小路的尽头正好相逢。
当天晚上我们仍然返回栖溪(2)句中“余以步”“船人以水”句式结构相同,可在其中间断句(3)句中“行”是动词,“也”是句末语气词,可据此断句【翻译关键点】第(1)句中的“过(经过)”“乃(竟然)”;第(2)句中的“举觞(举起酒杯)”“咸(全,都)”【文意理解】(1)选文中作者对游览超山梅花时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抓住关键语句寻找答案(2)由“齿齿作鳞甲”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纵横交纠,玉雪一色”“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等句可知,表达了作者对超山梅花的喜爱之情【参考译文】夏容伯,是个爱好古代文物的人,隐居在栖溪。
我和陈吉士、高啸桐雇船拜访了他。
相约一起去超山寻觅梅花。
我们在小溪上换乘小船,顺着浅浅的从沙石间流过的溪水驶到超山北面。
沿岸已经能看见梅花。
梅树已经半枯,斜立于水边;梅树枝干曲折多姿,树身密布青苔,排列齐整得像鱼鳞一样。
因为年代久远,青苔全变成了青铜色。
四周景物凄凉黯淡,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我不由得兴味索然准备返回。
容伯领着我向前经过唐玉潜祠,看见梅花竟然竞相开放。
梅树纵横交错,一片雪白;大家漫步于梅林,沿着梅花有一条小路。
大约走了四里地才出了梅林,看见郁郁苍苍的松树排列成行,可以听到山下小溪的水流声,原来我们来时乘坐的船已经停在水面上了。
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走到小路的尽头正好相逢。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三)二、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训练(一)、望天树的境界感动亚洲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种擎天巨树。
它姿态秀美,树干挺拔,昂首屹立于万木之上,使人无法仰视它的树冠。
站在树下,听鸟儿在树顶上的鸣叫,小得像蚊子的嗡嗡声一样。
植物学家在对这种巨树进行测量后,发现树高有60多米,个别的高达80米,这些罕见的巨树,株株耸立于沟谷雨林的上层,一般要高出第二层乔木20多米,是热带丛林中最高的树木,根据巨树这种直通九霄、刺破青天的气势,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望天树。
望天树材质沉重,结构均匀,纹理通直而不易变形,是一种难得的优良木材。
根据经验,材质好的树木生长速度都是非常慢的,而望天树却是个例外,一棵70岁的望天树,竟长到了50多米,胸径达到1.3米,这种生长速度,在树木中是罕见的。
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望天树快速生长,并超越身边所有的其他树木,成为热带雨林中最伟岸挺拔的大树呢?在热带丛林中,为了生存,树木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生存空间、阳光和水分的争夺。
为了占地盘,有的树木们尽可能地让自己枝繁叶茂,而有的树木则盘根错节。
这种为利益的争夺和排挤现象随处可见,让人看了心惊。
在从林中,藤萝等寄生植物占了很大一部分,它们不能直立生长,为了生存,就要攀附缠绕在其他树木上,而那些枝繁叶茂的树木往往会便于寄生植物的攀附,最终,它们会被寄生者牵绊、层层遮蔽。
这样一来,枝杈众多已不再是它们的优势,而会成为影响它们向上生长的负担。
只有望天树是个例外,因为它的树干是通直的,绝无一个分叉,这根唯一的主干,使得望天树在丛林的纠缠与争斗中独善其身,它不为外界因素所扰,仰视苍穹,专心致志地向上生长,生长,直到有一天,自己高耸入云,达到一览众树小的境界。
不妨试一下,在自己内心树立一个远大目标,然后忽略身边那些利欲得失,并心无旁骛地向着目标不懈努力。
在未来的某一天里,你也许便是人群中的一棵“望天树”。
(选自《美文读写周刊·初中版》)1.请在文章中找两个成语,并将它们正确地写在下面。
中考写景状物散文阅读训练5遥远的岛(芬兰)别卡宁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座孤独的小岛。
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起,他们就一直对那个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
岛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小岛因而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
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
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转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染得红艳艳的。
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猖獗。
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的轻信态度迎接它。
风暴大作时,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
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
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是一个谜。
秋天,树林被红红黄黄的斑点装扮得绚烂多彩。
渐渐地,树叶都落光了,小岛上挺拔俊秀的松树却依然像往常一样,在秋日浪花飞溅的寒波上巍然耸立着,朝气蓬勃,郁郁葱葱,青翠欲滴。
而冬天,当大海冰封,雪为万物盖上一层白毡的时候,小岛就穿上一身冰霜的盛装,宛如披上豪华的王袍,上面缀满了千百万颗灿烂发光的钻石,变幻莫测,异彩纷呈。
他们竭力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
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绝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
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直到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
那么怎么办呢?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
这么说,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中考写景类文言文高效阅读训练阅读写景类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古代写景类散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
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人物。
写景散文也有人物,文章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
例如《醉翁亭记》里描写的醉翁。
2.事件。
写景散文中,描写事件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
例如《醉翁亭记》里描写滁州人出游、太守的宴饮。
《湖心亭看雪》里写到西湖看雪。
3.景物。
许多写景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
例如《岳阳楼记》里描写洞庭湖之大观,晴天和阴天不同的景物特征。
4.感情。
所有的写景类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
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
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
阅读写景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会,把握作者的感情。
例如《岳阳楼记》里阴天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伤的感情,晴天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悦感情。
《醉翁亭记》里有“醉能同其乐”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湖心亭看雪》里有“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避世、清高、脱俗的情怀。
平时如何做文言文试题——文言文精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其根本在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字词理解透彻,做题就易如反掌了。
我们除了要积累学习过的教材上的知识,还要积累我们平时训练题目中学到的知识。
“在训练中积累”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题时,不能抱有“为做题而做题”的错误思想,而要像学习课文一样来精读,来仔细梳理。
中考写景状物散文阅读训练4篇一:中考文体专训之_散文阅读讲练(写景状物篇)中考文体专训之散文阅读讲练(写景状物篇)[知识聚焦]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这类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情意,并吸引人、感染人的阅读目的。
如果说散文是美文,那最能充分散文美质的,恐怕要算这一类了。
这类散文是最具美景美意、诗情画意的,因而也是最受读者青睐的一类。
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大多是这类写景散文。
这类散文由于表现手段不同,也可以分成很多种。
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有些散文是以景色描写主的,花费大量的笔默写景其目的是为了抒情,这类散文的特点是“借景抒情”。
如朱自清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
(2)有些散文是状物为主,总是以相当多的篇幅描述某一物(或物件),同时又总是通过这一事物(或物件)寄寓特定的思想情感。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
[考点预览]纵观历年中考语文试题中涉及到的写景状物散文,其考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2.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写景散文中的描写主要考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时我们必须明确: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写景文言文专题特训练习1【甲】小石城山记[唐]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
其上为睥睨②、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⑥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⑧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柳河东集》)【注释】①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②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③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④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⑤箭:指竹子。
⑥偃(yǎn),倒伏。
⑦伎,通“技”。
⑧傥(tǎng),通“倘”。
倘若,或者。
【乙】封禅仪记(节选)[东汉]马第伯是朝上山,骑行。
往往道峻峭,不骑,步牵马。
乍步乍骑。
且相半。
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
南向极望无不睹。
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
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①,如无道径。
遥望其人,端端如杆升,或以为白石,或以为冰雪。
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
殊不可上。
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
亦赖赍②酒脯。
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
复勉强相将行。
到天关,自以已至也。
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
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
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
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
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③如从穴中视天窗矣,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④可得而登也。
两从者扶腋,前人相牵。
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中考真题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写景篇一、(2020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12分)重修杜工部草堂记[明]杨廷和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
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
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
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
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
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
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
进于是,则草堂也。
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
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
名花时果,杂植垣内。
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
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
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
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
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
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
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
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
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
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属:通“嘱”,嘱托B. 临.于官道者为门临:靠近C. 夫世称.子美者称:称赞D. 轩然与之并.并:合并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1)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
(3分)(2)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3分)3.全国视野新考法)草堂屡废屡修,是因后世“重其人”,作者认为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并就其中作者强调的一点,举出一例初中所学的杜甫诗句加以说明。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归有光《杏花书屋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书屋记.①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如《小石潭记》。
B.先大夫,即先父。
“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
《项脊轩志》中的“先大母”即指去世的母亲。
C.嘉靖,明朝皇帝明世宗的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D.《诗》《书》,《诗》指《诗经》,《书》指《尚书》,与《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为“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遵从玉岩公周广的意愿而建。
玉岩公生前曾指着房屋后的空地说,他日当在此建屋,名为杏花书屋。
B.归有光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往事,暗将玉岩公比作屈原,流露出钦佩之意。
C.唐代人对进士科很看重,读书人登第之时,正值长安杏花盛开,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之宴当做一件热闹的大事。
D.归有光感慨,玉岩公周广虽仕途坎坷,但儿辈、孙辈才华出众,颇得重用。
这暗含了作者对周家诗书传家的赞叹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译文:(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译文:5.归有光认为玉岩公周广希望建造“杏花书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第①段和第③段做简要概括。
【答案】1.A2.B3.D4.(1)(玉岩公)还没有来得及荣归故里就在南京去世。
孺允兄弟多次被人欺侮,家族不免有风雨飘摇的祸患(忧患)。
(2)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不知沦落在何地的。
5.①建之以记梦;②希望子孙后代能考取功名,为国效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便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藏书达万卷,把玉岩公昔日的命名,悬挂在门楣之上。
第一部分专题三[散文阅读卷(一) 写景状物散文]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
高树鸣蝉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
对夏天来说,是蝉。
②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
爱之、咏之者甚众,伤之、厌之者亦不少。
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
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
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
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
”③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
初夏的蝉鸣带着一丝燥热,渲染着夏的气息。
但这时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
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
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
消夏,尽可如斯。
④一出《智取生辰纲》把“楼上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尝不想如此。
周邦彦《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
这首词的主题是“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⑤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
⑥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
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了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
这是秋的讯息。
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
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里,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里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四方,吹奏哀怨的长笛。
此时方觉蝉声竟是如此凄婉。
以前在老家从未有过如此感觉。
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传统的悲秋色彩。
如。
2009届高考语文复习写景状物散文专题练习一、考点介绍自2006年以来,文言文的散文阅读开始在高考试题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依赖,各种题材的散文便雨后春笋般地进入了高考命题专家的视野。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古代散文主要有写景状物类、写人叙事类、议论性散文等。
其中,写景状物的散文以表达作者寄情山水、淡泊人生为主二、高考真题(一)(2004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专项练习(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田埂上的野花芳草李汉荣那天,我独自到郊外田野游逛,时值初夏,油菜正在结籽,小麦开始灌浆,田埂上花草繁密,清香扑鼻。
一丛丛、一团团、一簇簇,它们全神贯注地沉浸于自己的小小心事,酝酿着田园诗意,精心构思着代代相传的古老乡土艺术。
一些性急的野花已捧出了成熟的小果果,我采了几样放进嘴里,有的纯甜味,有的微甜带涩,有的不甜只涩,有的很苦涩。
我当然不能埋怨它们不可口,压根儿它们开花结果就不是为了让我吃。
它们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保存种子。
它们自私吗?不,一点也不自私,它们没有丝毫的私心,也许它们本来无心,若说有心,那也是草木之心,草木之心者,天地之心也。
它们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也就延续了土地的春天,同时也就延续了蝴蝶的舞蹈事业和蜜蜂的酿造事业,延续了鸟儿们飞翔和歌唱的事业。
这样,其实也就延续了田园的美景,延续了人类的审美体验。
在公元前的周朝和春秋时代,我们的先人在原野一边耕种,一边吟唱,顺手拈来,脱口而出,就把身边手头的植物作为赋比兴的素材,唱进了风雅颂,在《诗经》三百余篇诗里,保存着上古植物的芬芳、露水和摇曳的身姿。
沿着诗的线索,沿着田园的阡陌,一路走来了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簇拥在他们身边脚下,摇曳在他们视线里的,都是这些朴素的野花芳草。
兴许,他们还曾一次次俯下身子,爱怜地抚摸过它们,有时,就坐在地上,长久地凝视着它们,为它们纯真的容颜、纯真的美,而久久沉浸,在这种单纯的沉浸里,他们触摸到了天地的空灵之心,也发现了自己的诗人之心。
于是,他们捧出一首首饱含情感之露和灵思之美的诗,献给自然,献给原野,献给这些美好的植物,其实是献给了从大地上一茬茬走过的岁月,献给了一代代人类之心。
我看着阡陌上可爱的植物们,内心涌起了很深很浓的感情,对这些野花芳草们充满了由衷尊敬。
它们从远古一路走来,万古千秋,它们小心地保管着怀里的种子,小心地捧着手里的露水;万古千秋,它们没有将内心的秘密丢失,没有将手中的宝石打碎。
中考文言文之写景散文类阅读含答案中考文言文之写景散文类阅读训练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1.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2.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4.月色美好;幽静。
(意思对即可)二观月(有删改)张孝祥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中考文言文之写景散文类阅读训练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1.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2.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4.月色美好;幽静。
(意思对即可)二观月(有删改)张孝祥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文言文阅读:写景抒怀类专项阅读(含答案)文言文阅读:写景抒怀类(一)【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标两处)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峰回路转回:(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斯:(4)掇幽芳而荫乔木荫: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4.【乙】文中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
【甲】文所在文章和【乙】文都表现出作者(提取【乙】文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5.“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借景物来表现作者的情怀。
【甲】【乙】两篇选文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写景状物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游摄山栖霞寺记[明]王世贞余以三月朔赴留都①,从京口陆行且百里,始及龙潭驿。
大雨,出没于危峰峭壁之址.,与.江相胶带而行,如是者凡二十里。
雨益甚,江山之胜顾益奇,秀色在眉睫间,应接不暇,欣然忘其衫屦之淋漉也。
抵驿,与儿子骐及张生元春小饮。
呼驿宰,问以摄山道,甚难之。
谓:“径险而受雨则泞,可无往也。
”余兴发,不可遏。
质明起,遂取所向道。
时晓色熹微,与霁色接,溪流暴涨,不绝声。
然所过诸岭多童.,至中凹处,忽得苍松古柏之属,是为摄山。
趋驰道数百步,得寺曰栖霞。
右方有穹碑,唐高宗所撰,碑阴“栖霞”二大字,雄丽飞动,疑即唐人笔也。
稍东,拾级而上曰山门,一碑卧于地,拂而读之。
后拾级复上,与元春、儿骐由殿后启左窦而出,探所谓千佛岩者。
其阳.为石塔,塔不甚高,而壁金刚力士像于四周,颇巧致。
塔左圆池,一泉泓然满其中,石莲花蹙沸而.起,僧咸资.汲焉,曰品外泉。
兹泉陆羽②所.未品也。
循千佛岩沿涧而进,迤逦不可穷,时旭日渐融,草树被之,葱茏有光泽。
涧水受雨,争道下迸,势如散珠,声若戛玉。
僧以酒茗从,兴至辄酒,足疲辄茗。
已,由中峰涧过岭,其直如截者曰天开岩。
中仅通一线径,虽不甚高,而孤险啮足可畏。
将自此问绝顶,而力不胜矣。
其西则层叠浪岭,直下乱石错之,若海波汹涌。
儿子兴未已,复呼元春登绝顶。
返则日下矣。
欲骄余以.所不及见,余谓:“若所见非大江耶?业已自龙潭饱之矣。
”二子不能对,乃就寝。
今天下名山大刹,处处有之,然不能两相得。
而其最著而最古者,独兹寺与济南之灵岩、天台之国清、荆州之玉泉而已。
灵岩于三十年前一游之,忽忽若梦境耳。
今者垂暮,而复与观栖霞之胜。
(选自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六十三,有删节)[注]①留都:指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以旧都南京为留都。
②陆羽:唐朝人,精于茶道,遍品名茶和名泉,著有《茶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没于危峰峭壁之址.址:山脚 B.然所过诸岭多童.童:光秃C.其阳.为石塔阳:外面 D.僧咸资.汲焉。
写景状物游记散文【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西湖七月半①张岱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
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
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
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优傒优:优良 B.竹肉相发肉:歌喉C.茶铛旋煮旋:不久 D.轿夫擎燎燎:火炬【解析】优:优伶,戏曲演员。
文言文阅读: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二)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
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
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
天下水中之山多矣。
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
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
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
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
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
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
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
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
写景状物的文言散文阅读训练(一)(2004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⑴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⑵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⑶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二)(2006年江西卷,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目。
醉书斋记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
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
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莆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
内子出,复忘之矣。
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
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
”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注】①科头:不敝帽子。
②刘伶新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知道。
B .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 .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 D .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以 ⎩⎨⎧遂自投汨罗以死饱饮墨以俟研墨及丹铅, B . 者⎩⎨⎧可进者期年之后,虽欲言,无者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 C .之⎩⎨⎧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余倘然久之D .与⎩⎨⎧同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仍挟一册与俱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②随意抽书一族,据坐批阅之③则朱墨潜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A.①③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②④⑥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鲜红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知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组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囚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成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颜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2.名校试题(一)【南京市期末,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游摄山栖霞寺记[明]王世贞余以三月朔赴留都①,从京口陆行且百里,始及龙潭驿。
大雨,出没于危峰峭壁之址.,与.江相胶带而行,如是者凡二十里。
雨益甚,江山之胜顾益奇,秀色在眉睫间,应接不暇,欣然忘其衫屦之淋漉也。
抵驿,与儿子骐及张生元春小饮。
呼驿宰,问以摄山道,甚难之。
谓:“径险而受雨则泞,可无往也。
” 余兴发,不可遏。
质明起,遂取所向道。
时晓色熹微,与霁色接,溪流暴涨,不绝声。
然所过诸岭多童.,至中凹处,忽得苍松古柏之属,是为摄山。
趋驰道数百步,得寺曰栖霞。
右方有穹碑,唐高宗所撰,碑阴“栖霞”二大字,雄丽飞动,疑即唐人笔也。
稍东,拾级而上曰山门,一碑卧于地,拂而读之。
后拾级复上,与元春、儿骐由殿后启左窦而出,探所谓千佛岩者。
其阳.为石塔,塔不甚高,而壁金刚力士像于四周,颇巧致。
塔左圆池,一泉泓然满其中,石莲花蹙沸而.起,僧咸资.汲焉,曰品外泉。
兹泉陆羽②所.未品也。
循千佛岩沿涧而进,迤逦不可穷,时旭日渐融,草树被之,葱茏有光泽。
涧水受雨,争道下迸,势如散珠,声若戛玉。
僧以酒茗从,兴至辄酒,足疲辄茗。
已,由中峰涧过岭,其直如截者曰天开岩。
中仅通一线径,虽不甚高,而孤险啮足可畏。
将自此问绝顶,而力不胜矣。
其西则层叠浪岭,直下乱石错之,若海波汹涌。
儿子兴未已,复呼元春登绝顶。
返则日下矣。
欲骄余以.所不及见,余谓:“若所见非大江耶?业已自龙潭饱之矣。
”二子不能对,乃就寝。
今天下名山大刹,处处有之,然不能两相得。
而其最著而最古者,独兹寺与济南之灵岩、天台之国清、荆州之玉泉而已。
灵岩于三十年前一游之,忽忽若梦境耳。
今者垂暮,而复与观栖霞之胜。
(选自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六十三,有删节)[注]①留都:指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以旧都南京为留都。
②陆羽:唐朝人,精于茶道,遍品名茶和名泉,著有《茶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没于危峰峭壁之址.址:山脚B.然所过诸岭多童.童:光秃C.其阳.为石塔阳:外面D.僧咸资.汲焉。
资:依靠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与.江相胶带而行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石莲花蹙沸而.起吾尝终日而.思矣C.兹泉陆羽所.未品也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欲骄余以.所不及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先写赴留都路上冒雨依山沿江而行,得见奇伟秀丽的江山美景,喜悦自得,忘却了衣履尽湿,为下文写对摄山栖霞的游兴作铺垫。
B.文章写观寺,依次写观寺院、石碑,及千佛岩、石塔和品外泉。
写游山,所见有雨后初霁,草树润泽,涧水奔流;有山岩孤险,群峰层叠。
C.作者慨叹,三十年前游济南灵岩,仅得见古寺;但不如栖霞寺这样既著名又古老,而且名山与古寺两者相得益彰就更为难得。
D.文章叙事写景中,穿插了对寺院碑刻的书法艺术的考察和评价,简略介绍了品外泉得名的由来,体现了作者的见解和学识。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呼驿宰,问以摄山道,甚难之。
译文:▲(2)僧以酒茗从,兴至辄酒,足疲辄茗。
译文:▲(3)若所见非大江耶?业已自龙潭饱之矣。
译文:▲(二)【南京市期末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19-20题。
(10分)方望溪删改八家文,屈悔翁改杜诗,人以为妄。
余以为,八家与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复辩论而不遵其改者要之择摘于字句间虽六经颇有可议处固无劳二公之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1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6分)八家与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复辩论而不遵其改者要之择摘于字句间虽六经颇有可议处固无劳二公之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
20/(1)“少陵”是指唐朝著名诗人▲,“八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
(2分)(2)文中“舍其田而耘人之田”喻指什么?(2分)答:▲(三)【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