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100.08 KB
- 文档页数:9
南充高中2018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下列各项在我国原始社会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使用骨针、饰品②使用天然火③制造黑陶和白陶④用麻纺线织布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2.夏商两朝的覆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A.加强国防,充实军备B.任用贤臣,勤政爱民C.发展经济,增强国力D.加强集权,完善制度3.据《史记》记载,周厉王“暴虐侈傲”,引起国人暴动,“厉王出奔”,西周政权出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外地,这是( ) A.公元前855年B.公元前854年C.公元前828年D.公元前827年4.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崩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A.诸侯国的变法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奴隶起义频繁5.认为商鞅变法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最主要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奖励耕织,重农抑商6.诸侯国中,秦能够实现全国统一的主要原因是()A.统一成为历史发展必然B.秦始皇雄才大略C.秦拥有关中等得天独厚的条件D.锐意改革,经济军事力量发展壮大7.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需要,最主要的在于()A.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不能世袭8.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B.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C.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9.秦朝统一货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促进了各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B.历朝铜钱都以此为样式C.便利政府征收赋税D.方便了地方割据势力聚敛钱财对抗中央10.秦朝有效管辖今天香港、澳门的地方郡县是()A.桂林B.南海C.广州D.象郡11.汉代税收中较重的是()A.田赋和更赋B.人口税和更赋C.人口税和附加税D.人口税和田租12.秦汉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战争是因为()A.是反侵略战争B.促进了民族融合C.是维护统一的战争D.保护了中原的生产13.《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37小题,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1.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百家争鸣”评价正确的是()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儒、墨、道、法等学派既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的先秦思想家是()A.墨子B.孔子C.荀子D.孟子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种思想()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②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④在当时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D.思想解放运动5.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A.甲B.乙C.丙D.丁6、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C、《论语》《孟子》《中庸》《大学》D、《大学》《中庸》《易经》《论语》7、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A、西汉B、隋唐C、北宋D、南宋8、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高一年级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2.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3.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4.《明宜宗实录》中写到:“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
”由此可见明朝政府()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 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5.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6.右图显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两次高峰,第二次高峰出现的原因是A.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措施B.西方国家放松经济侵略C.国内政治局势比较稳定D.官办企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7.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
南充高中2018级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南充高中2018级高一(上)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
①金属器具的使用②贫富分化的产生③字的成熟④城的出现⑤礼制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④⑤
2.从“传贤”到“传子”,从“天下”到“家天下”
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C.不利于社会进步 D.在以后列朝列代没有被沿用
3.有关夏商政治说法正确的是
①启继承禹的最高政治领袖的地位,“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②夏王朝为商汤所灭
③数量可观的甲骨反映了商朝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化生活;④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⑤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
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5.“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拟)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拟)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拟)焉。
疑(拟)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
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学科月考考试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9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78分)1.商朝的政治特点不包括()A.是以商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B.弥漫着神权色彩C. 开始出现公共权力D. 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2.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是商代的一种主要的纪日方法。
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
这反映出商代()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 商朝人崇信鬼神C.王权的自我神化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3.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回到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同学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室成员,整日无所事事4.《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有关这段历史材料反映的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世代诸侯需由中央任命,诸侯国拱卫中央C.东周时期这项制度随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D.这项制度下土地的所有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A.宗教色彩B. 神权色彩C. 宗族色彩D.王权色彩6.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
在这一制度下,政治权利的分配主要依据()A.血缘的远近 B.才能的高低C.军功的大小 D.财产的多少7.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后院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A.嫡长子继承制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C.“国”与“家”结合D.有利于强化皇权8.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B.大宗和小宗既是宗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C. 长子都被称为大宗D.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祿制度9.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布衣卿相,礼贤下士”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皇帝制瓦解 B.分封制崩溃C.郡县制瓦解 D.宗法制崩溃10.“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60分,第II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
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歐血,宜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
这主要反映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代的盟誓发生在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有盟书有仪式约束。
因此说明春秋时期政治生活的信任出现危机,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约束。
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仪式变化,因此A项错误;盟誓并不意味着争霸战争的减少,因此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该是;礼乐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失效,周王都需要与诸侯盟誓。
因此C项错误。
2. 据嘉靖《徽州府志》记载:“家多故旧,自唐宋来数百年世系,比比皆是。
重宗谊,讲世好,上下六世之施。
村落家构祠宇,岁晚殂豆。
”与此现象密切相关的古代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王位世袭制D. 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关键词“百年世系”、“重宗谊”、“家构祠宇”等,从中可以看出家族血缘关系维系其关系,这与宗法制有关,B项正确。
其它三项与此材料无关,ACD三项均排除。
故选B。
3. 商朝的王位继承,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说法。
这一继承制度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 使政权趋向严密C. 有利于社会稳定D. 易导致权力纷争【答案】D【解析】“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没有明确规定父亲死后王位由哪一个儿子继承、兄长死后王位由哪一个弟弟继承,所以在继承问题上会产生纠纷,最终演化为权力纷争,故选D,而排除BC;A中的分封制是在西周才出现的制度,故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X《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2.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枢密使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3.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4.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打开大门”指的是A.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B.中国失去了XX岛C.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活动D.外国公使可以进入5.1852年英国驻XX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
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B.中国没能给予最惠国待遇C.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D.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6.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其中,“煮豆燃萁”是指A.北伐失利B.永安建制C.天京变乱D.XX保卫战争失利7.1919年,XX各界人士积极参加爱国运动,XX"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
四川省南充高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2.成语“不登大雅之堂”中的“大雅”源自于某朝宫廷乐曲。
该朝应是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西汉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4.汉朝空前强大,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
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主题的是A.“汉委奴国王”金印 B.白马寺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大秦5.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当日之冲(日冲: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条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
”提出这一说法的是A.甘德与石申 B.张衡 C.僧一行 D.祖冲之6.下列有关于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B.秦汉时期已用柔化技术处理铸铁C.魏晋南北朝时期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D.隋唐时期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7.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最大进步在于A.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B.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的声望C.中央政府参与到选官过程中D.突破官僚世家对选官的控制8.武则天陵墓前有著名的无字碑,若要书写她当政期间的政绩,不包括A.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B.发展科举,首创殿试制度C.完善三省六部制 D.任用庶人,抑制门阀士族9.下列资料或书籍中,由林则徐组织人员编写的是①《各国律例》②《四洲志》③《海国图志》④《瀛环志略》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0.英国割占右图中E地的不平等条约是ArrayA.《南京条约》B.《望厦条约》C.《北京条约》D.《天津条约》11.甲午战争的惨败对中国在国际上的恶劣影响是A.列强开始直接派兵进驻北京地区B .清政府在国际上颜面扫地C .西方八国借机联合发动侵华战争D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2.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历史图片。
四川南充高中2017年上学期9月检测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含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各题中有且仅有一个符合题意。
)1. 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
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A. 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B. 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 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 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通过分封制,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实行分封的地区,这说明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故B项正确;AC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C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史载: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一叙述表明商代A. 封邦建国制度并未确立B. 宗法制度并不成熟C. 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D. 世袭制度并不严密【答案】C【解析】根据“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当时有严密的世袭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嫡长子继承制还未确立,故D项错误,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3. 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A. 分封制影响深远B. 宗法观念浓厚C. 个人意识淡漠D.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识别,理解的能力,难度较低。
南充高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4分)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 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 坊市制度崩溃D. 政府管理失控2.中国的耕犁达到完善阶段的标志是A. 耦犁的出现B. 曲辕犁的出现C. 代田法的出现D. 耕耙技术的出现.3.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4.《史记》中提到,楚国宛出产的兵器刃锋像蜂刺般厉害,学者判断是钢材制作的。
而当时西方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制作的,过于柔软。
公元1世纪时欧洲学者曾经说过:“虽然铁的种类多,但是没有一种能和中国的钢相比美。
”可见当时的中国A. 煤的使用有助于炼钢B. 出现水力鼓风冶铁C.已经普遍应用灌钢法D. 冶铁技艺较罗马高超5.5.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脾、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的官营手工业A. 不计劳动力成本B. 效率极其低下C. 产品与市场无关D. 工艺水平不高6.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与这一时代相适应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的迅速发展B.数学体系的形成C.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D.商业的繁荣7.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
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8.康熙年间,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白海边的渔民、乡民,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摆卖鱼虾、桨橹等商品的圩市,房屋店铺逐渐成行成市,称力“移民市”。
四川南充2017 年上学期 9 月检测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含30 小题,每题2分,共60 分。
各题中有且仅有一个符合题意。
)1.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
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2.史载: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一叙述表明商代A.封邦建国制度并未确立B.宗法制度并不成熟C.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D.世袭制度并不严密3.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影响深远 B.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意识淡漠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4.西周时期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则为八佾(佾为乐舞编队,一佾八人),诸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
春秋后期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
春秋后期宴会乐舞使用规格的变化反映出A.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B.贵族等级界限己被打破C.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D.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5.《春秋左传》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无适:没嫡子。
钧:均等)这段记载反映出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D.贤德是宗法制下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6.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四川南充高中2017年上学期9月检测考试高三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含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各题中有且仅有一个符合题意。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
”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是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2.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鞍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
孔子对此批评说少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A.“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B.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C.“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D.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3.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4.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
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苟阿所爱,蔽贤宠顽”、“恃估荣势,请托所监”、“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等行为。
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D.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5.读右图“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
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A.竹简出土于汉墓,汉代制作B.竹简内容是《论语》,春秋时期制作C.书写材料是竹简,肯定不是汉代制作D.字体是隶书,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6.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四川省绵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3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部别、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48分)1.哲学家冯友兰提到:“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
”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B.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C. 宋明时期心学的创立D. 明淸时期新思想出现2.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
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等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A. 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B. 冲击了世卿世爵制度C. 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D. 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3.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4.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川南充2017 年上学期 9 月检测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含30 小题,每题2分,共60 分。
各题中有且仅有一个符合题意。
)1.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
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2.史载: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一叙述表明商代A.封邦建国制度并未确立B.宗法制度并不成熟C.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D.世袭制度并不严密3.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影响深远 B.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意识淡漠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4.西周时期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则为八佾(佾为乐舞编队,一佾八人),诸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
春秋后期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
春秋后期宴会乐舞使用规格的变化反映出A.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B.贵族等级界限己被打破C.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D.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5.《春秋左传》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无适:没嫡子。
钧:均等)这段记载反映出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D.贤德是宗法制下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6.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7.秦代九卿之一的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而与此相应的唐代六部中的户部掌全国疆土、天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这一变化反映了A.血缘政治的削弱B.中央集权的强化C.政治制度的成熟D.宰相权力被削弱8.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县直属于国君,其任命的长官可以世袭。
秦国设郡,最初地位低于战国县的数量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
县。
该学者认为A.郡县制形成具有社会转型特征B.战国开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郡县制度的正式建立始于秦朝D.郡县制强化西周的集权统治9.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10.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管理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皇帝制D.世袭制和行省制12.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
“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A.消灭六国B.严刑峻法C.修筑长城D.制度创新13.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14.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
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
唐朝谏官的设置A.着眼于皇权的强化B.分化相权,提高效率C.有益于减少决策失误D.承旨封驳,效能有限15.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
这说明科举制度A.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B.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C.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D.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16.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 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下列诗句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的是A.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B.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7.宋代在地方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宋代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18.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19.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20.明初的殿阁大学士,从高到低级别为: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等。
但这些学士之间权力并没有区别,有所区别的仅是资历、荣誉。
由此可见殿阁大学士A.与皇帝分理天下事务B.在权力上与宰相无异 C.仅为皇帝侍从以备顾问D.位高权重,威胁皇权21.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让子孙后代有章可循B.让“群臣”监督皇帝C.加强君主专制D.精简政府机构设置22.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23.关于清朝的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B.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C.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24.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B.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C.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D.君权至高无上的后果25.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A.平等自由 B.城邦优先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26.“古希腊民主政体是同时代的楷模,是后世民主的源泉,但它也是一种最简陋、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
”该观点认为A.雅典民主实为专制制度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C.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D.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27.在放逐投票时,一个公民主张放逐政治家阿里斯提德。
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这反映了A.雅典公民的理性精神B.陶片放逐法的公正性C.雅典公民的自由意志D.陶片放逐法并不实用28.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 这项“原则”A.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B.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转向成文法 C.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D.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29.《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重视证据B.主张重罪轻罚C.纵容犯罪D.维护贵族利益30.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现象,在意大利兴起“评论法学派”,注重罗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17 世纪,在荷兰则以格老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主张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19 世纪,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则主张在民族法学中复兴罗马法传统。
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A.基本内容仍有其生命力B.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C.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D.成为史学研究理论指导第I I 卷(选择题,共40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含2小题,共40 分。
)31.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18 分)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惰。
——《礼记》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请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而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4 分)(2)材料二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4 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8 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2 分)材料一第5表死者的遗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8 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 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
不过,如果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 阿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 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材料二万民法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1776 年发表的《独立宣言》材料四“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都不能被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