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单元科目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单元科目如下:
1.第一单元: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西医内科学以及卫生法规。
2.第二单元:中医诊断学、方剂学、诊断学基础以及医学伦理学。
3.第三单元: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
4.第四单元: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以及传染病学。
实践技能考试包括病案考核、损伤考核、体检考核和临床答辩考核,主要考察考生的接诊能力和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等。
医学综合笔试全部是客观题,有单选和多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相关教育机构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重磅!201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大纲(含与16对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大纲仅适用于中医专硕。
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删除)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删除)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删除)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删除)、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删除)、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删除)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删除)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删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删除)(三)藏象1.藏象的概念2.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删除)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017年中医考试大纲中医考试是中国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旨在评估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2017年的中医考试大纲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科的核心,考试大纲通常会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哲学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等。
2. 脏腑学说:涉及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经络学说:包括经络的走向、分布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4. 病因病机: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5. 诊法:包括望、闻、问、切等传统中医诊断方法。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考试内容可能包括: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等来诊断疾病。
2. 闻诊:通过听声音、嗅气味来辅助诊断。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和症状来了解病情。
4. 切诊:通过脉诊来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态。
三、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实践的核心,考试内容可能包括:1. 中药学: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和用法。
2. 针灸学:涉及针灸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
3. 推拿学:包括推拿的基本手法和治疗原则。
4. 食疗学:探讨食物的药用价值和食疗方法。
四、中医经典著作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术的宝贵财富,考试内容可能包括:1. 《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涵盖基础理论、诊断、治疗等内容。
2. 《伤寒论》: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
3. 《金匮要略》: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诊断和治疗。
4. 《温病条辨》:吴鞠通所著,主要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五、中医临床实践中医临床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考试内容可能包括:1. 内科: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2. 外科:涉及皮肤、骨骼、外伤等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3. 妇科:包括月经病、妊娠病、产后病等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4. 儿科:涉及小儿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十单元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要点: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宣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式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四个单元内容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考试,考试涵盖了中西医学的各个领域,旨在评估医师对中西医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该考试分为四个单元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西医基础理论和西医临床。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个单元内容的考点和要求。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考生在这个单元内容中需要熟练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
这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概念、中医经典著作、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辩证施治的方法以及药物治疗等内容。
在考试中,会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中医的辨证论治等方面的问题。
二、中医临床中医临床是考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个单元中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中医临床诊断的技巧和方法,了解中医疾病的常见病症和证候,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在考试中,会出现中医疾病的典型病例,考生需要根据病例表现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西医基础理论西医基础理论是西医学的基础,考生需要在这个单元内容中掌握西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西医学的基本概念、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疾病的病理过程等内容。
在考试中,会涉及到西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了解西医学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的药物选择和注意事项。
四、西医临床西医临床是考试的最后一个单元内容,主要考察考生对西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西医临床诊断的技巧和方法,了解西医疾病的常见病症和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在考试中,会出现西医疾病的典型病例,考生需要根据病例表现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四个单元内容涵盖了中西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只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考生才能够胜任执业医师的工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3、阴阳含义——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4、基本内容(理解,必考,留意举例)阴阳的一体观——1)阴阳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2)阴阳相互依存、3)阴阳互藏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每一方都将相对的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互用:阴阳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病理上互用关系破坏可出现“昼不精,夜不寐”阴阳交感互藏阴阳交感:阴阳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作用。
阴阳交感,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它们的发展和变化阴阳互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的合和的动力根源。
阴阳的消长——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对立制约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对立制约: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互根互用: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长阴阳的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转化一般发生于“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阴阳的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各种相互作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5、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五行学说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2、3、五行相生(母子关系)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所胜、所不胜)木——土——水——火——金——木五行制化(相生相克)五行胜复(子复母仇)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的过度克制原因——太过(克者)或不及(被克者)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克制密切相关,往往同时发生原因——太过(被克者)或不及(克者)4、母子相犯——母病及子——母亢导致子亢,母虚致子虚子病及母——子亢致母亢(子病犯母),子虚致母虚(子盗母气)5、治法:相生——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相克——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藏象学说1、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五脏——肝、心、脾、肺、肾——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多虚证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多实证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有腔似腑,机能贮藏精气似脏——故满而不能实——多虚证脏实者,泻其腑;腑虚者,补其脏3、心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心主血:心主生血,心主行血——心主脉心藏神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气下降4、肺——通过宣发肃降发挥作用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吸入清气为肃降,呼出浊气为宣发),主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主行水:通过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朝百脉,主治节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宗气=自然界清气+水谷精微之气,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5、脾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与饮食物关系最为密切)运化水液脾主统血——以肌衄、下部出血为主(尿血、便血、崩漏)生理特性——脾主升清——升输清气,升提脏器脾喜燥恶湿孤脏——脾孤腑——三焦6、肝——通过调畅气机发挥作用生理功能——肝主疏泄——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条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肝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为血海)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气机升降的重要组成部分——肺、肝枢纽:脾胃7、肾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天癸)主水——肾阳化气,升清降浊主纳气——纳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肾为气之根生理特性——主蛰守位肾气上升8、五脏之间的关系(两脏的共同作用)心与肺的关系——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血液的生成与运行心与肝的关系——血液与神志的关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肺与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与肝的关系——气机升降和调节(*气机升降的重要组成部分——肺、肝)肺与肾的关系——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肝与脾的关系——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脾与肾的关系——先天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肾与命门的关系——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9、六腑——泻而不藏,满而不能实10、胆生理功能——贮存与排泄胆汁(胆汁生成于肝贮藏于胆),胆为“中精之府”、“中清之府”胆主决断,调节情志(胆为“中正之官”)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府之一11、胃生理功能——胃主受纳(胃为“太仓”,“水谷之海”)腐熟水谷(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生理特性——胃气下降胃喜润而恶燥脾气+胃气——中气12、小肠生理功能——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经脾传输全身;糟粕传于大肠小肠主液:吸收水分,参与水液代谢便的理论基础13、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传导之官)大肠主津14、膀胱生理功能——汇聚水液(州都之官、津液之府)贮尿和排尿15、三焦(孤腑)——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六腑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津液部位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津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三个不同的病理阶段1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阴、燥湿相济)、肝与胆(同司疏泄,共主勇怯)、肾与膀胱17、五体+奇恒之腑——骨、脉六腑+奇恒之腑——胆18、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9、脑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主司感觉运动:头为精明之府,脑为精明之海主司精神活动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心藏神20、女子胞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冲脉、任脉关系密切——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脏腑中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心主血脉;脾统血,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血互化)——女子胞正常的生理活动以血为基础精气血津液神1、精——先天生命物质+后天水谷精微——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理功能——繁衍生命、濡养脏腑、精能化血(精血同源)、精能化气、精能化神(了解)2、气——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后天之气:水谷之气(源于水谷之精)、清气(源于自然界)——宗气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肺、脾、肾(元气)(肺为生气之主,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3、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降中寓升(六腑以降为顺)4、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温煦于凉润、防御、固摄、中介机体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气的推动作用减退5、气的分类——元气(原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推动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宗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于胸中(膻中,又名气海)上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下行于丹田资先天元气——营气(营血、营阴):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水谷精微中精专、轻柔的部分)营养周身、生化血液——卫气(卫阳):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水谷精微中剽悍、滑利的部分)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先天元气和后天宗气形成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肺、脾、肾6、血的生成——水谷之精(营气+津液)、肾精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化神(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7、与血液生成相关的脏腑——脾胃、心肺、肾影响血液运行的脏腑——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统血、肺朝百脉8、津液——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9、津液的生成—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津血互化)、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津液代谢(输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肺脾肾(除此之外还有肝主疏泄、三焦决渎)津液的排泄的主要形式:汗液、尿液,还有呼气、粪10、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以及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广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生理功能——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五神——神(心)、魂(肝)、魄(肺)、意(脾)、志(肾)11、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精与血、津液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血液=津液+营气)(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精、气、神的关系——气能化精、摄精;精能化气精与气可化为神;神能驾驭精和气经络学说1、经络系统——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别络、浮络(位置浅显)、孙络(最小)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十二皮部*2、十二经脉(中基重点)走向规律——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足三阴经从头走足足三阳经从足走胸腹3、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太阴肺经——食指末端——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大趾——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后——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足少阴肾经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迎香)——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睛明)——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瞳子髎)——足少阳胆经4、分布规律头面部的分布——阳明经——面部(其中足阳明额部)少阳经——侧头部手太阳——面颊足太阳——后头部四肢部的分布——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厥阴,太阴、少阴,以上太阴、厥阴、少阴)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阳明、少阳、太阳躯干部的分布——阳明经腹面、少阳经侧面、太阳经背面、足三阴经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5、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肺——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脾——胃、肝——胆、肾——膀胱6、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6、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分布不如十二经脉有规律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彼此之间无表里关系9、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汇于大椎穴,称为“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足三阴与任脉交汇于脐下三寸关元穴,足三阴又于手三阴相连)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系所有的阴经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督脉相合任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为“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如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10、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反应脑、髓、肾的功能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任通“妊”)冲脉——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为“血海”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下至会阴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的带下跷脉——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维脉——维系全身经脉11、经别——十二经脉最重要的支脉(深入躯体深部)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12、别络——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分出一条+督脉、任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循行于身体浅表部位)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额联系13、十二经筋——十二经脉连属于肢体外周筋肉的系统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多呈向心性循行生理功能——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14、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的络脉在皮表的分区15、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络、运输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了解)16、前额头痛——阳明——白芷两侧疼痛——少阳——柴胡后头疼痛——太阳——羌活巅顶头痛——厥阴——吴茱萸、藁本例题:十二经脉循行中,手太阴肺经上接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最细小的络脉——孙络最浅表的络脉——浮络体质1、在先后天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2、体质的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3、体质的特点——先天遗传性、差异多样性(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形神一体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4、体质的生理学基础——经络、精气血津液5、从化(质化)——病情随体质而变化病因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6、六淫致病共同特点——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2、风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腠理疏松、汗出恶风、易犯体表、阳经和上部)风性善行数变(善动不居,游移不定;致病变化无常,发病迅速)风性主动(动摇不定,如眩晕、震颤、抽搐)风为百病之长(一、常兼它邪伤人致病,二、风邪伤人致病最多)3、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凝血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使筋脉、血脉、毛窍收缩闭塞)寒伤肌表——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中寒最容易引起疼痛的外感六淫——寒邪4、暑邪(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暑多夹湿最容易夹湿的邪气——暑邪暑邪具有明显季节性(季节性最强)暑邪只能外感不能内生,其他五邪有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不同5、湿邪——湿为阴邪,以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阻于头,头重如裹;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湿性粘滞(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病位的广泛性)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寒性凝滞,湿性粘滞风痹(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寒痹(痛痹)——关节剧烈疼痛湿痹(着痹)——关节疼痛沉重6、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7、火邪——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多见上部症状,尤以头面部多见)火热易扰神明火热易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血色鲜红质稠)火易致肿疡暑性炎热,火邪炎上暑邪与火邪均能伤津耗气,暑多夹湿,火易生风动血8、疠气——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特异性强,症状相似9、七情内伤:喜怒优思悲恐惊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1)七情首先影响心神2)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情志以血为物质基础,心、肝、脾与血的关系最密切)3)易伤潜病之脏腑——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喜则气缓(心气涣散,神志异常),悲则气消,思则气结(脾气郁结),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遗精)、惊则气乱(心气紊乱)——多发为情志病——影响病情变化10、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11、劳逸失度过劳:劳力过度(体劳)——伤肺脾(劳伤筋骨,劳则气耗)劳神过度(神劳)——伤心脾房劳过度(房劳)——伤肾精肾气过逸:安逸少动,气机不畅阳气不振,正气虚弱用脑过少,神气衰弱12、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痰饮——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瘀血——因血行滞缓或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形成——血出致瘀、血行不畅致瘀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即“血瘀必气滞”影响血脉循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症状特点——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肿块:部位固定出血: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色紫暗:一系列青紫色可出现肌肤甲错、涩脉、结代脉等发病的基本原理1、正气——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2、正气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正气充盛——实证正气不足——虚证、虚实夹杂证正气虚衰——重证、危证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疠气、高温、高压、电流、枪弹伤、虫兽伤等)4、感邪即发——卒发、顿发——多外感、疠气等徐发——缓发——外感湿邪(起病缓慢)、多内伤、多正气不足伏而后发——外感病(伏气温病)、外伤病(破伤风、狂犬病)继发——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病复发——疾病初愈或缓解阶段,在诱因作用下,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例题:“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A)A正气旺盛,邪气难以入侵B正气充足,与邪相争,祛邪外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发病形式——伏而后发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而发病——合病某一部位证候未愈,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并病病机1、邪正盛衰虚实病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邪盛正未衰,虚证:正虚邪不盛)虚实变化——虚实错杂: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实中夹虚(实证为主)虚实真假: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证(至虚有盛候)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去正虚、邪盛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2、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阳偏盛:阳盛而阴未虚——实热证(热、燥、动)阴偏盛:阴盛而阳未虚——实寒证(寒、静、湿)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阳偏衰: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偏盛(虚、寒、润)——虚寒证——多见心脾肾阴偏衰:阴虚不能制阴,阳气相对偏盛(虚、热、燥)——虚热证——多见肺肝肾阴阳互损——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阴寒内盛至极,迫阳浮越于外——真寒假热(很重的虚寒证)阳盛格阴:邪热极盛,阳气被遏不得外达四肢——真热假寒证(很重的实热证)阴阳亡失——亡阳: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衰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阴:烦躁不安、气喘口渴、手足虽温但大汗欲脱3、精气血失常精的失常——精虚——肾精、水谷之精不足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气滞(闷、胀、痛)、气逆(常见肺、胃、肝)、气陷(与脾气虚关系密切)、气闭(可见气厥、痛厥)、气脱血的失常:血虚、出血、血瘀4、津液代谢的失常津液不足——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水湿痰饮5、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异常导致——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风气内动——肝阳化风:有肝阳上亢的表现热极生风:有高热的表现阴虚风动:有阴虚的表现血虚风动:有血虚的表现寒从中生:与肾关系密切湿浊内生:与脾关系密切津伤化燥:与肺、胃、大肠关系密切火热内生:实火、虚火防治原则1、预防——未病先防:增强正气,预防病邪伤害既病防变:早期诊治,防止疾病传变(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2、治则——治病求本3、正治与反治1)正治:用药性质、作用趋向与病证表象相反(热证用寒药,虚证用补药等)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一致的病证(最常用)举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反治(从治):顺从病症外在假象而治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符合的病证举例:热因热用(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真实假虚证)4、治标与治本——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标本兼治5、扶正与祛邪——正胜邪则病退,邪胜正则病进扶正——虚证、真虚假实证祛邪——实证、真实假虚证扶正兼祛邪——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祛邪兼扶正——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先祛邪后扶正——邪盛为主,正虚不甚先扶正后祛邪——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不耐攻伐6、调整阴阳损其有余——阴阳偏盛——寒者热之,热着寒之补其不足——阴阳偏衰——虚热证:滋阴制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治阳光)虚寒证:扶阳抑阴(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双补——阴阳两虚——阳损及阴:以阳为主阳损及阴:以阴为主7、三因制宜: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食宜同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少年慎补,老年慎泻)例题治疗膀胱湿热导致的尿频尿急尿痛宜采用的治法是(B)A热者寒之B通因通用C塞因塞用D寒者热之临床治疗肺痨咳嗽患者,宜选用的治法是(B)A急则治其标B缓则治其本C标本同治D先扶正后祛邪E先祛邪后扶正养生养生的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养、调养脾胃、因人而异决定寿夭折的基本因素:脏腑功能协调者寿、肾精肾气充足者寿、与天地融为一体者寿。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适应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专科教材: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一、考试目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考试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思维规律及方法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考核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综合分析临床常见病症的能力。
二、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量合适、难度适中、范围较广,设有综合题来选拔优秀学生。
三、考试内容绪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代表著作。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1.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3.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4.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第三节五行学说1.五行的特性及其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和规律)。
3.五材、五行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藏象第一节概述1.藏象的概念。
2.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3.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性。
4.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第二节五脏1.五脏(心肝脾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特性。
3.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第三节六腑1.六腑的传化过程(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渣必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七冲门”)。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第四节奇恒之腑1.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017中医考试大纲2017年中医考试大纲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气、血、津液、精、神2. 脏腑学说-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3. 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和作用-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4.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病因的分类和病机的演变5. 诊断学基础- 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论治二、中医临床学科1. 内科- 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原则2. 外科- 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3. 妇科- 妇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妇女生理特点与妇科疾病的关系4. 儿科- 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儿童生长发育与儿科疾病的关系5. 骨伤科- 骨伤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的中医处理方法三、中药学1.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用法2.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和方法3. 中药的配伍- 单味药与复方药的配伍原则4. 中药的临床应用- 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四、针灸学1. 针灸基础- 针灸的原理和作用- 针灸的操作方法2. 针灸治疗学-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3. 针灸的临床应用- 针灸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五、中医养生保健1. 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方面的养生原则2. 四季养生- 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养生方法3. 特殊人群的养生保健- 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养生保健方法六、中医法规与伦理1. 中医法规- 中医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2. 中医伦理- 中医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七、中医临床实践1. 临床实践的基本要求- 临床实践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 临床实践的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八、中医科研方法1. 中医科研的基本方法- 观察、实验、统计等科研方法2. 中医科研的伦理问题- 科研过程中的伦理规范和问题九、中医文化与交流1. 中医文化的特点- 中医文化的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特点2. 中医的国际交流- 中医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3. 中医的现代发展-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十、考试形式与要求1. 笔试- 理论知识的考核2. 实践操作- 临床技能和操作的考核3. 综合面试- 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以上是2017年中医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考生应根据大纲要求,系统学习和复习相关知识,以确保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
中医状医执业医师(师承与确有专长)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一)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辨证论治的概念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概念
2.事物的阴阳属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转化
4.阴阳的平衡
第三单元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的概念
要点:
1.五行的概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五行的特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五行相乘与相侮第四单元气血津液
细目一气
要点:
1.气的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运动与气化
4.气的功能
细目二血
要点:
1.血的生成
2.血的运行
细目三津液
要点: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代谢。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一、医患沟通二、中医诊疗思维能力(一)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辨证论治(二)病证诊断(三)鉴别诊断(四)确立治法(五)选方与用药(六)预防与调护三、中医技术操作技能(一)中医四诊(二)针灸常用腧穴1.尺泽2.孔最3.列缺4.鱼际5.少商6.商阳7.合谷8.手三里9.曲池10.肩髃11.迎香12.地仓13.下关14.头维15.天枢16.梁丘17.犊鼻18.足三里19.条口20.丰隆21.内庭22.公孙23.三阴交24.地机25.阴陵泉26.血海27.通里28.神门29.后溪30.天宗32.攒竹33.天柱34.肺俞35.膈俞36.胃俞37.肾俞38.大肠俞39.次髎40.委中41.秩边42.承山43.昆仑44.申脉45.至阴46.涌泉47.太溪48.照海49.内关50.大陵51.中冲52.外关53.支沟54.翳风55.风池56.肩井57.环跳58.阳陵泉59.悬钟60.行间61.太冲62.期门63.腰阳关64.命门65.大椎66.百会67.神庭68.水沟69.印堂70.中极71.关元72.气海73.神阙74.中脘76.四神聪77.太阳78.定喘79.夹脊80.十宣(三)针灸技术1.毫针法2.艾灸法3.拔罐法4.其他针法(1)三棱针法(2)皮肤针法5.针灸异常情况处理(1)晕针(2)滞针(3)弯针(4)断针(5)血肿(6)皮肤灼伤及起泡6.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1)偏头痛(2)落枕(3)中风(4)哮喘(5)呕吐(6)泄泻(7)痛经(8)扭伤(9)牙痛(10)晕厥(11)虚脱(12)高热(13)抽搐(14)内脏绞痛(四)推拿技术1.滚法法2.揉法3.按法4.推法5.拿法6.抖法7.捏脊法12.腹部检查(1)视诊(腹外形、呼吸运动、腹部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2)触诊(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肝脾触诊及测量方法、墨菲征、液波震颤)(3)叩诊(腹部叩诊音、肝浊音界、移动性浊音、肾区叩击痛、膀胱叩诊)(4)听诊(肠鸣音、振水音、血管杂音)13.脊柱、四肢检查(1)脊柱(脊柱弯曲度、脊柱活动度、脊柱压痛与叩击痛)(2)四肢关节14.神经系统检查(1)肌力、肌张力(2)共济运动(3)神经反射(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4)脑膜刺激征(5)拉塞格征(二)基本操作1.外科洗手2.戴无菌手套3.穿手术衣4.手术区消毒5.穿脱隔离衣6.开放性创口的常用止血法7.伤口换药8.脊柱损伤的搬运9.长骨骨折简易固定10.心肺复苏术11.简易呼吸器的使用(三)辅助检查1.心电图(1)正常心电图(2)心房、心室肥大(3)典型心肌梗死(4)心肌缺血(5)过早搏动(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7)心房颤动(8)室性心动过速(9)心室颤动(10)房室传导阻滞2.X线片(1)正常胸部正位片(2)肺气肿(3)气胸(4)胸腔积液(5)急性胃肠穿孔(6)肠梗阻(7)长骨骨折3.实验室检查(1)血液一般检查(2)尿液检查(3)粪便检查(4)肝功能(血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5)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6)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尿酸、内生肌酐清除率)(7)血糖、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8)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9)血清钾、钠、氯(10)淀粉酶(11)心肌酶(12)肌钙蛋白(13)B型心钠素(14)抗链球菌溶血素“O”(15)甲胎蛋白(16)类风湿因子(17)漏出液、渗出液(18)血气分析五、中医常见病1.感冒2.咳嗽3.哮病4.喘证5.肺痨6.心悸7.胸痹8.不寐9.痫病10.胃痛11.呕吐12.腹痛13.泄泻14.痢疾15.便秘16.胁痛17.黄疸18.头痛19.眩晕20.中风21.水肿22.淋证23.阳痿24.郁证25.血证26.消渴27.内伤发热28.虚劳29.癌病30.痹证31.痉证32.痿证33.腰痛34.乳癖35.湿疮36.痔37.脱疽38.精癃39.肠痈40.崩漏41.闭经42.痛经43.绝经前后诸证44.带下病45.胎漏、胎动不安46.产后发热47.不孕症48.癥瘕49.肺炎喘嗽50.小儿泄泻51.厌食症52.水痘53.痄腮54.桡骨下端骨折55.肩关节脱位56.颈椎病57.腰椎间盘突出症14.胃炎15.消化性溃疡16.溃疡性结肠炎17.肝硬化18.急性胰腺炎19.肾小球肾炎20.尿路感染21.慢性肾衰竭22.缺铁性贫血23.再生障碍性贫血2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6.糖尿病27.痛风28.类风湿关节炎29.脑梗死30.脑出血31.病毒性肝炎32.乳腺增生病33.急性阑尾炎34.肠梗阻35.胆石症36.前列腺增生病37.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38.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9.围绝经期综合征40.盆腔炎41.先兆流产42.异位妊娠43.产褥感染44.小儿肺炎45.小儿腹泻46.肾病综合征47.过敏性紫癜48.水痘49.流行性腮腺炎50.桡骨下端骨折51.肩关节脱位52.颈椎病53.腰椎间盘突出症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宣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式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下载《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要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望形态要点: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望头面五官要点:1.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面肿、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望躯体四肢要点:1.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望皮肤要点: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望排出物要点:1.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望大便、小便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八:望小儿指纹要点: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第三单元望舌细目一:舌诊原理与方法要点:1.舌诊原理2.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细目二:正常舌象要点: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三:望舌质要点:1.舌神变化(荣、枯)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3.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4.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I临床意义5.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四:望舌苔要点: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五:舌象综合分析要点:1.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2.舌诊的临床意义细目二:嗅气味要点:1.口气、排泄物之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2.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第五单元问诊细目一:问诊内容要点:1.主诉的概念与意义2.十问歌细目二:问寒热要点: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三: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问疼痛要点: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2.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问头身胸腹要点: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麻木、疲乏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问耳目要点: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七:问睡眠要点:1.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八:问饮食与口味要点: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除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九: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十:问经带要点: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闭经、痛经、崩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要点:1.脉象形成原理2.诊脉部位3.诊脉方法4.脉象要素细目二:正常脉象要点:1.正常脉象的表现2.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细目三: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要点:1.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医.学全在.线提供.2.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细目四:相兼脉与真脏脉要点:1.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2.真脏脉的概念与临床意义细目五:诊小儿脉要点: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第七单元按诊要点:1.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2.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4.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第八单元八纲辨证细目一:概述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细目二:表里要点: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2.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寒热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虚实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五:阴阳要点: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3.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4.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要点:1.证候相兼、错杂与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虚)的概念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细目一:气病辨证要点: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气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5.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6.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7.气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二:血病辨证要点:1.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5.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三:气血同病辨证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四:津液病辨证要点:1.痰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饮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水停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细目一: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瘀阻心脉、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四证的鉴别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6.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7.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要点:1.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风水相搏证的临床表现5.肠道湿热、肠热腑实、肠燥津亏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三:脾与胃病辨证要点: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胃热炽盛、寒饮停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肝与胆病辨证要点:1.肝血虚、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5.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6.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要点:1.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六:脏腑兼病辨证要点:1.心肾不交、心脾气血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七: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各脏腑间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细目一:太阳病证要点:1.太阳病提纲2.太阳病本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太阳病变证(栀子豉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真武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二:阳明病证要点:1.阳明病提纲2.阳明病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三:少阳病证要点:1.少阳病提纲2.少阳病本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四:太阴病证要点:1.太阴病提纲2.太阴病本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太阴病兼变证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细目五:少阴病证要点:1.少阴病提纲2.少阴病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少阴病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六:厥阴病证要点:1.厥阴病提纲2.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厥阴病寒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细目七:六经病证的传变要点: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的概念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细目一:卫分证要点:1.风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燥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卫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二:气分证要点:1.邪热壅肺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扰胸膈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热结肠道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4.气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营分证要点:1.热灼营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陷心包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营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四:血分证要点:1.热盛动血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盛动风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热盛伤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4.血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细目一:上焦病证要点: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二:中焦病证要点: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三:下焦病证要点: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四:三焦病证的传变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四气要点: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2.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五味要点: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升降浮沉要点: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归经要点: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细目五:毒性要点: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一:中药配伍的意义要点:中药配伍的意义细目二:中药配伍的内容要点:1.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2.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细目一:配伍禁忌要点:1.“十八反”的内容2.“十九畏”的内容细目二:证候禁忌要点: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妊娠用药禁忌要点:1.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2.妊娠禁忌药的分类与使用原则细目四:服药饮食禁忌要点:1.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2.特殊疾病的饮食禁忌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剂量要点:1.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2.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细目二:中药的用法要点:1.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2.服药时间第六单元解表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2.解表药的配伍方法3.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发散风寒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
2017年上半年甘肃省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60分。
)1、某男,72岁。
症见喘息短气,呼多吸少,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无力。
其病机为哪两脏功能失调A.肺与脾B.肺与肝C.肺与肾D.脾与肾E.肝与肾2、患儿,10个月。
腹泻3天,鼻塞流涕,每日大便10余次,呈稀水样,臭味不甚,尿黄。
查体:体温38℃,皮肤弹性尚好,前囟平,哭时有泪。
听诊心肺正常,肠鸣音亢进,舌苔薄白,指纹红,达于风关。
大便镜检无异常。
应首先考虑的是A.细菌性肠炎风寒证B.细菌性肠炎湿热证C.病毒性肠炎风寒证D.病毒性肠炎湿热证E.霉菌性肠炎风寒证3、X线钡餐检查显示“皮革胃”,多见于A.浅表性胃炎B.萎缩性胃炎C.肿块型胃癌D.溃疡型胃癌E.浸润型胃癌4、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治法是A.健脾益气,温中和胃B.疏肝理气,和胃止痛C.养阴益胃,利中止痛D.化瘀通络,利胃止痛E.清利湿热,醒脾化浊5、下列哪项是月经后期的临床常见证型A.血寒B.虚热C.阴虚D.肝郁E.气虚6、患者,女,73岁。
因不慎跌倒,左臀部着地后剧烈疼痛,不能站立行走。
查体:左臀部有肿胀压痛,左下肢外旋,缩短畸形。
应首先考虑的是A.股骨颈骨折B.骨盆骨折C.坐骨骨折D.左下肢软组织挫伤E.股骨下段骨折7、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大便澄清。
其证候是A.肺气虚弱B.脾虚气弱C.肾虚不纳D.肺脾气虚E.阴虚肺热8、按”五轮学说”心病多见于__变化A.气轮B.肉轮C.风轮D.血轮E.水轮9、患儿,9岁。
头晕、乏力、心悸、胸闷、食欲不振1周。
2周前曾患上呼吸道感染。
体格检查:面色苍白,心脏听诊心尖区第一心音低钝。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低平。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单选题]1关于阴和阳的概念描述中,最确切的是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B ,阴和阳即是矛盾C.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江南博哥)D ,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E.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掌握“阴阳的概念”知识点。
B. [单选题]2.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A.C.D.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
掌握“阴阳的概念”知识点。
[单选题“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阐述的阴阳关系是A •阴阳消长B •阴阳交感C ,阴阳转化D.阴阳对立E ,阴阳互根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知识点。
[单选题]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何种关系A.对立制约 夜夜午午午平平上中下前后B.互根互用C.互为消长D.平衡协调E.互相转化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
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知识点。
[单选题]6.“阴胜则阳病”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山东省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60分。
)1、提出用”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的著作是A.《景岳全书·血证》B.《血证论》C.《济生方·失血论治》D.《备急要方》E.《医学正传·血证》2、咳声如犬吠,多见于A.白喉B.百日咳C.燥咳D.热咳E.肺痈3、有关SARS的传播途径正确的是A.患者的粪便一般没有传染性B.间接接触不易传播C.呼吸道症状显著的患者传染性低D.隐性感染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E.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4、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治疗产后关节痛A.气虚证B.血虚证C.血瘀证D.肾虚证E.外感证5、强心苷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A.窦性心动过缓B.房室传导阻滞C.心室颤动D.室性心动过速E.室性期前收缩6、此病例辨证是A.劳淋B.膏淋之虚证C.膏淋之实证D.尿浊E.气淋之虚证7、某女,42岁。
症见身热,夜间为甚,口干舌燥,月经提前量多,舌质红绛,脉数,其病机为A.血虚B.血瘀C.血热D.血寒E.以上均不是8、滴虫性阴道炎带下的特点是A.黄绿色脓性B.匀质稀薄状C.赤白带相兼D.白色豆腐渣样E.灰黄色泡沫样9、SLE的诊断如符合诊断标准中的几项就可诊断A.二项以上B.三项以上C.四项以上D.五项以上E.六项10、煮沸法消毒杀灭一般细菌所需时间为A.20分钟B.40分钟C.60分钟D.80分钟E.100分钟11、对于肠道传染病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是____A.隔离患者B.治疗带菌者C.切断传播途径D.预防接种E.预防性服药12、某女,51岁。
胃脘胀痛,痛窜两胁,得嗳气稍缓,嗳气频频,每因情志不舒而病重,苔薄白,脉弦,治宜A.柴胡疏肝散加减B.越鞠丸C.大柴胡汤D.逍遥散E.益胃汤13、某男,49岁。
中西医执业医师笔试四个单元内容一、西医基础知识1.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中医和西医在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认识方式。
在西医基础知识这一单元内容中,需要掌握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但不限于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而中医则更加侧重于经络、腧穴、脏腑等概念,通过经络系统来认识人体的构造和功能。
2. 病理学西医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等内容。
而中医的病理学则更强调辨证论治,强调病因的多元性和个体化特点。
3.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
西药常常以单一活性成分治疗疾病,而中药则强调整体调理,辨证施治。
4.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特性、传播途径、免疫应答机制等。
而中医学认为外邪入侵体内引发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强调调节阴阳、益气固表等治疗原则。
二、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基本治疗原则等内容,重点掌握中医的四大基本理论:阴阳五行、经络腧穴、气血津液、脏腑经络。
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也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2. 中药学中药学是以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配伍禁忌等。
中药学的重点是掌握各味药性及其归经,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
3. 中医临床中医临床学主要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等内容,重点掌握中医各科临床诊断、辨证施治和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4. 针灸学针灸学是中医的特色学科之一,包括经络穴位、刺灸法、灸法、配伍禁忌等内容。
针灸学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对于很多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西医结合1. 西医诊断学方法西医诊断学方法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内容,是西医诊断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辨证论治的概念。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内涵。
第二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要点: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4.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第三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的特性。
2.五行的生克乘侮。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4.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第四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
2.肺的生理功能。
3.脾的生理功能。
4.肝的生理功能。
5.肾的生理功能。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志、五液、五体、五官九窍的联系要点:1.五脏与五志的联系。
2.五脏与五液的联系。
3.五脏与五体的联系。
4.五脏与五官九窍的联系。
5.五脏外华。
第五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分部名称和生理功能。
3.小肠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细目二: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
2.肺与大肠的关系。
3.脾与胃的关系。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一、医患沟通二、中医诊疗思维能力(一)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辨证论治(二)病证诊断(三)鉴别诊断(四)确立治法(五)选方与用药(六)预防与调护三、中医技术操作技能(一)中医四诊(二)针灸常用腧穴1.尺泽2.孔最3.列缺4.鱼际5.少商6.商阳7.合谷8.手三里9.曲池10.肩髃11.迎香12.地仓13.下关14.头维15.天枢16.梁丘17.犊鼻18.足三里19.条口20.丰隆21.内庭22.公孙23.三阴交24.地机25.阴陵泉26.血海27.通里28.神门29.后溪30.天宗32.攒竹33.天柱34.肺俞35.膈俞36.胃俞37.肾俞38.大肠俞39.次髎40.委中41.秩边42.承山43.昆仑44.申脉45.至阴46.涌泉47.太溪48.照海49.内关50.大陵51.中冲52.外关53.支沟54.翳风55.风池56.肩井57.环跳58.阳陵泉59.悬钟60.行间61.太冲62.期门63.腰阳关64.命门65.大椎66.百会67.神庭68.水沟69.印堂70.中极71.关元72.气海73.神阙74.中脘76.四神聪77.太阳78.定喘79.夹脊80.十宣(三)针灸技术1.毫针法2.艾灸法3.拔罐法4.其他针法(1)三棱针法(2)皮肤针法5.针灸异常情况处理(1)晕针(2)滞针(3)弯针(4)断针(5)血肿(6)皮肤灼伤及起泡6.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1)偏头痛(2)落枕(3)中风(4)哮喘(5)呕吐(6)泄泻(7)痛经(8)扭伤(9)牙痛(10)晕厥(11)虚脱(12)高热(13)抽搐(14)内脏绞痛(四)推拿技术1.滚法法2.揉法3.按法4.推法5.拿法6.抖法7.捏脊法12.腹部检查(1)视诊(腹外形、呼吸运动、腹部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2)触诊(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肝脾触诊及测量方法、墨菲征、液波震颤)(3)叩诊(腹部叩诊音、肝浊音界、移动性浊音、肾区叩击痛、膀胱叩诊)(4)听诊(肠鸣音、振水音、血管杂音)13.脊柱、四肢检查(1)脊柱(脊柱弯曲度、脊柱活动度、脊柱压痛与叩击痛)(2)四肢关节14.神经系统检查(1)肌力、肌张力(2)共济运动(3)神经反射(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4)脑膜刺激征(5)拉塞格征(二)基本操作1.外科洗手2.戴无菌手套3.穿手术衣4.手术区消毒5.穿脱隔离衣6.开放性创口的常用止血法7.伤口换药8.脊柱损伤的搬运9.长骨骨折简易固定10.心肺复苏术11.简易呼吸器的使用(三)辅助检查1.心电图(1)正常心电图(2)心房、心室肥大(3)典型心肌梗死(4)心肌缺血(5)过早搏动(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7)心房颤动(8)室性心动过速(9)心室颤动(10)房室传导阻滞2.X线片(1)正常胸部正位片(2)肺气肿(3)气胸(4)胸腔积液(5)急性胃肠穿孔(6)肠梗阻(7)长骨骨折3.实验室检查(1)血液一般检查(2)尿液检查(3)粪便检查(4)肝功能(血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5)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6)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尿酸、内生肌酐清除率)(7)血糖、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8)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9)血清钾、钠、氯(10)淀粉酶(11)心肌酶(12)肌钙蛋白(13)B型心钠素(14)抗链球菌溶血素“O”(15)甲胎蛋白(16)类风湿因子(17)漏出液、渗出液(18)血气分析五、中医常见病1.感冒2.咳嗽3.哮病4.喘证5.肺痨6.心悸7.胸痹8.不寐9.痫病10.胃痛11.呕吐12.腹痛13.泄泻14.痢疾15.便秘16.胁痛17.黄疸18.头痛19.眩晕20.中风21.水肿22.淋证23.阳痿24.郁证25.血证26.消渴27.内伤发热28.虚劳29.癌病30.痹证31.痉证32.痿证33.腰痛34.乳癖35.湿疮36.痔37.脱疽38.精癃39.肠痈40.崩漏41.闭经42.痛经43.绝经前后诸证44.带下病45.胎漏、胎动不安46.产后发热47.不孕症48.癥瘕49.肺炎喘嗽50.小儿泄泻51.厌食症52.水痘53.痄腮54.桡骨下端骨折55.肩关节脱位56.颈椎病57.腰椎间盘突出症14.胃炎15.消化性溃疡16.溃疡性结肠炎17.肝硬化18.急性胰腺炎19.肾小球肾炎20.尿路感染21.慢性肾衰竭22.缺铁性贫血23.再生障碍性贫血2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6.糖尿病27.痛风28.类风湿关节炎29.脑梗死30.脑出血31.病毒性肝炎32.乳腺增生病33.急性阑尾炎34.肠梗阻35.胆石症36.前列腺增生病37.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38.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9.围绝经期综合征40.盆腔炎41.先兆流产42.异位妊娠43.产褥感染44.小儿肺炎45.小儿腹泻46.肾病综合征47.过敏性紫癜48.水痘49.流行性腮腺炎50.桡骨下端骨折51.肩关节脱位52.颈椎病53.腰椎间盘突出症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宣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式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下载《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要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望形态要点: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望头面五官要点:1.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面肿、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望躯体四肢要点:1.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望皮肤要点: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望排出物要点:1.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望大便、小便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八:望小儿指纹要点: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第三单元望舌细目一:舌诊原理与方法要点:1.舌诊原理2.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细目二:正常舌象要点: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三:望舌质要点:1.舌神变化(荣、枯)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3.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4.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I临床意义5.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四:望舌苔要点: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五:舌象综合分析要点:1.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2.舌诊的临床意义细目二:嗅气味要点:1.口气、排泄物之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2.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第五单元问诊细目一:问诊内容要点:1.主诉的概念与意义2.十问歌细目二:问寒热要点: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三: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问疼痛要点: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2.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问头身胸腹要点: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麻木、疲乏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问耳目要点: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七:问睡眠要点:1.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八:问饮食与口味要点: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除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九: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十:问经带要点: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闭经、痛经、崩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要点:1.脉象形成原理2.诊脉部位3.诊脉方法4.脉象要素细目二:正常脉象要点:1.正常脉象的表现2.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细目三: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要点:1.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医.学全在.线提供.2.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细目四:相兼脉与真脏脉要点:1.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2.真脏脉的概念与临床意义细目五:诊小儿脉要点: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第七单元按诊要点:1.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2.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4.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第八单元八纲辨证细目一:概述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细目二:表里要点: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2.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寒热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虚实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五:阴阳要点: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3.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4.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要点:1.证候相兼、错杂与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虚)的概念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细目一:气病辨证要点: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气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5.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6.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7.气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二:血病辨证要点:1.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5.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三:气血同病辨证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四:津液病辨证要点:1.痰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饮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水停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细目一: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瘀阻心脉、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四证的鉴别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6.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7.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要点:1.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风水相搏证的临床表现5.肠道湿热、肠热腑实、肠燥津亏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三:脾与胃病辨证要点: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胃热炽盛、寒饮停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肝与胆病辨证要点:1.肝血虚、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5.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6.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要点:1.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六:脏腑兼病辨证要点:1.心肾不交、心脾气血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七: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各脏腑间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细目一:太阳病证要点:1.太阳病提纲2.太阳病本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太阳病变证(栀子豉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真武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二:阳明病证要点:1.阳明病提纲2.阳明病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三:少阳病证要点:1.少阳病提纲2.少阳病本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四:太阴病证要点:1.太阴病提纲2.太阴病本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太阴病兼变证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细目五:少阴病证要点:1.少阴病提纲2.少阴病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少阴病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六:厥阴病证要点:1.厥阴病提纲2.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厥阴病寒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细目七:六经病证的传变要点: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的概念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细目一:卫分证要点:1.风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燥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卫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二:气分证要点:1.邪热壅肺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扰胸膈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热结肠道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4.气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营分证要点:1.热灼营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陷心包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营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四:血分证要点:1.热盛动血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盛动风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热盛伤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4.血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细目一:上焦病证要点: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二:中焦病证要点: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三:下焦病证要点: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四:三焦病证的传变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四气要点: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2.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五味要点: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升降浮沉要点: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归经要点: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细目五:毒性要点: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一:中药配伍的意义要点:中药配伍的意义细目二:中药配伍的内容要点:1.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2.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细目一:配伍禁忌要点:1.“十八反”的内容2.“十九畏”的内容细目二:证候禁忌要点: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妊娠用药禁忌要点:1.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2.妊娠禁忌药的分类与使用原则细目四:服药饮食禁忌要点:1.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2.特殊疾病的饮食禁忌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剂量要点:1.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2.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细目二:中药的用法要点:1.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2.服药时间第六单元解表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2.解表药的配伍方法3.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发散风寒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
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症、证、病的概念和关系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的消长
6.阴阳的转化
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要点:
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
第六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医学.全在.线.提供.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11.肾与命门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
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的外华
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
第七单元六腑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点:
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小肠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小肠的关系
3.脾与胃的关系
4.肝与胆的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第八单元奇恒之腑
细目一:脑
要点:
1.脑的生理功能
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细目二:女子胞
要点: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细目一:精
要点: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功能
3.人体之精的分类
细目二:气
要点:
1.人体之气的概念
2.人体之气的生成
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4.人体之气的功能
5.人体之气的分类
细目三:血
要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运行
4.血的功能
细目四: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津液的功能
细目五:神
要点:
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2.人体之神的生成
3.人体之神的分类
4.人体之神的作用
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点: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要点:
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
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十一单元体质
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要点: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的构成
3.体质的特点
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要点:
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2.影响体质的因素
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要点:
1.体质与发病
2.体质与病因病机
3.体质与诊治
4.体质与养生
第十二单元病因
细目一:六yin
要点:
1.六yin的概念
2.六yin的共同致病特点
3.六yin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
要点: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细目三: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的基本概念
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3.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细目四:饮食失宜
要点: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五:劳逸失度
要点:
1.过度劳累
2.过度安逸
细目六: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七:瘀血
要点: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
第十三单元发病
细目一:发病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要点: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细目三:发病类型
要点: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
6.复发
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
要点: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
1.内生“五邪”的概念
2.风气内动
3.寒从中生
4.湿浊内生
5.津伤化燥
6.火热内生
细目六:疾病传变
要点:
1.疾病传变的形成
2.病性转化
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
2.未病先防
3.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要点:
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
2.正治与反治
3.治标与治本
4.扶正与祛邪
5.调整阴阳
6.调理精气血津液
7.三因制宜
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
细目一:养生
要点:
1.养生的原则
2.养生的方法医.学全在线.网站.整理细目二:生命的寿夭
要点:
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
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