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56.16 KB
- 文档页数:3
丁苯酞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分析作者:莫丹衡杨期明周文胜杨剑文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血管性痴呆病例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用药,包括降压、降糖、调脂、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等。
治疗组患者在基础用药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胶囊治疗,口服丁苯酞胶囊0.2 Tid。
1个月为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疗程、2疗程、3疗程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分,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疗程进行P300检查。
结果:两组在治疗前进行MMSE、ADL评分及P300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后1疗程、2疗程、3疗程进行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丁苯酞血管性痴呆 MMSE ADL P300血管性痴呆(VD)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是继阿尔茨海病之后的第二常见的痴呆。
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脑血管病的神经功能障碍两个方面[1]。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8.26± 5.35岁。
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7. 84 ± 5.23岁。
两组资料经检验,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
1.1.1 入选标准:所选病例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VD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脑内多发性皮质或者皮质下缺血病变,Hachinski缺血指数评分>7分,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12-24分。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行为及认知功能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血管性痴呆是一种主要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和美金刚分别被广泛应用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中。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用于改善患者的脑血液循环。
而美金刚是一种常用的抗胆碱酯酶药物,能够提高乙酰胆碱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记忆和认知功能。
目前关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行为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因此有必要开展本研究,探讨其联合应用对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本研究旨在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美金刚在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数据支持。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行为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其主要症状包括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等。
目前针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有限,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和美金刚作为两种常用的药物,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联合应用这两种药物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疗效及具体影响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行为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我们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治疗方案,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3 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具体方法如下:1.受试者筛选:我们从符合研究标准的血管性痴呆患者中进行了筛选,排除了严重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不适合参与本研究的患者。
2.随机分组: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后,我们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美金刚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发表时间:2018-10-31T11:25:40.52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5期作者:张美媛[导读] 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丁苯酞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冷水江市人民医院湖南娄底 417500)摘要:目的探究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丁苯酞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吡拉西坦治疗,治疗8周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8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22.81±3.87)分,ADL评分(40.12±5.21)分,CDR 评分(0.81±0.31)分均优于对照组MMSE评分(19.45±2.94)分,ADL评分(46.28±4.94)分,CDR评分(1.62±0.12)分,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丁苯酞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丁苯酞;临床疗效;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一种脑损害,可由脑血管病变所引起,可诱发痴呆,属于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的一种,患者处于无意识障碍的状态下,生活能力与社交能力均会受到较大的影响[1]。
血管性痴呆患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存在明显的思维、计算、记忆、判断等能力障碍,也会给患者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基于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使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社会与医学研究者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2]。
我院采用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显著,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整理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授权同意书,并报告院内伦理委员会备案。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1年第19卷 第10期 •药物与临床*151P <0.05。
详见表1o表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组别例数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试验组311911196.77常规组311114680.65X ,值 5.94P 值0.0172.2 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SP-A 、SP-D 水平的比较在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SP-A 、SP-D 的水平相比,P > 0.05。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 SP-A 的水平高于常规 组患者,P <0.05 ;其血清SP-D 的水平低于常规组患者, P <0.05。
详见表2。
表2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SP-A 、SP-D 水平的比较(ng/mL , X ± s )2.3 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的比较组别例数血清SP-A 血清 SP-D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3154.83±9.2935.71±4.14116.27±18.4684.67±10.33常规组3154.79±9.3415.32±7.73116.34±18.3997.39± 17.12t 值 2.7210.72 3.218.91P 值0.2500.0000.2360.000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FVC 、FEV 1、PEF 均大于常规 组患者,P <0.05。
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的比较(X ±s )组别例数FVC(L)FEV 1 (L)PEF(L/S)试验组31 3.72±1.39 3.26±0.32 5.56± 1.15常规组312.35± 1.12 2.47±0.23 4.33±0.95t 值7.387.247.05P 值0.0000.0000.0002.4在用药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在用药期间,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常规 组患者,组间相比,P >0.05。
丁苯酞在改善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在改善认知障碍的临床上具备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自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96例认知障碍患者为例,将其随机分组,其组别命名为对照组48例(尼莫地平片治疗)与联合组48例(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认知功能评分两项数据。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认知功能评分两项数据的组间比较未见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方案的进行,联合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认知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该数据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丁苯酞在认知障碍疾病的临床上具备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同时也提升其生活质量,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丁苯酞;认知障碍;认知功能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老年人群数量的逐步增多,导致心脑血管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而一些脑梗死、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受此影响,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失调,其临床表现为失去生活的信心及对工作的热情,加重其心理健康,与此同时,患者的日常生活深受影响,导致其生活质量每况愈下[1]。
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值得肯定的是,患者因为脑血管的闭塞诱发其脑血管细胞的供血不足,继而引发认知功能的缺氧、缺血,造成乙酰胆碱的分泌量减少,最终导致其认知功能受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神经内科自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96例认知障碍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首先将其进行随机性、数字化的组别划分,具体分组如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其年龄均为68—82岁,平均年龄为(75.41±0.59)岁,病程均为1—5年,平均病程为(2.68±0.32)年;联合组:男28例,女20例,其年龄均为67—83岁,平均年龄为(75.56±0.44)岁,病程均为1—5年,平均病程为(2.57±0.43)年。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吴晓君【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22(16)4【摘要】目的评价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92例急性脑梗死后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
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30%高于对照组的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MMSE、NIHSS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NIHSS及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MMSE评分(26.20±2.60)分、NIHSS评分(9.05±1.30)分及ADL评分(78.50±4.0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0.30±1.55)、(11.20±1.50)、(69.50±3.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后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丁苯酞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安全性,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页数】3页(P133-135)【关键词】丁苯酞;急性脑梗死;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作者】吴晓君【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研究2.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3.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4.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5.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及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估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有很多,但我将重点介绍丁苯酞的疗效与安全性。
让我们来看看丁苯酞的疗效。
丁苯酞是一种新型抗痴呆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少脑细胞损伤,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多项研究表明,丁苯酞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一项涉及100多名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研究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丁苯酞治疗组和对照组。
经过24周的治疗,丁苯酞治疗组的患者在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行为症状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而对照组患者则没有明显变化。
另一项涉及300多名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研究也显示,丁苯酞治疗组的患者在认知功能、行为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且疗效持续至治疗结束后的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丁苯酞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多项研究的证实,但在使用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时,仍需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
因此,在使用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在谈论丁苯酞的疗效之前,我必须强调,治疗血管性痴呆并非一场一蹴而就的战斗。
这一疾病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寻找的不仅仅是一种快速起效的药物,而是一种能够真正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案。
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抗痴呆药物,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据我所知,多项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丁苯酞的疗效。
例如,在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丁苯酞治疗组的患者在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行为症状等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改善。
这些积极的结果不仅体现在治疗期间,甚至在治疗结束后的一年内,疗效依然持续。
然而,我也必须提醒广大医生和患者,即便丁苯酞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多项研究的支持,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仍需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
每一位患者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使用丁苯酞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负担。
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常常伴随着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语言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为求治疗效果,临床上常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其中丁苯酞和奥拉西坦联合治疗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将对此进行一次效果分析。
1.1 丁苯酞丁苯酞是一种常用的神经保护药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等多种作用机制。
丁苯酞可改善脑组织的氧代谢,减轻脑组织水肿,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脑血管循环和认知功能。
1.2 奥拉西坦奥拉西坦是一种新型的脑血管扩张剂,具有改善脑血液流动、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代谢等作用。
奥拉西坦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可帮助扩张受损脑血管,减少神经细胞坏死,减轻脑组织水肿,并改善脑血管痉挛,从而促进脑功能恢复。
1.3 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的作用机制丁苯酞和奥拉西坦分别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机制,丁苯酞对神经组织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脑组织损伤,而奥拉西坦则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和氧代谢,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可以在多个方面发挥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1 临床试验对象本次临床试验选取了急性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0例。
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2.2 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给予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每日口服丁苯酞50mg,奥拉西坦20mg,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脑血管扩张药物等。
2.3 临床疗效评估指标通过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包括孤独症评定量表(ADL评定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Montreal认知评定量表等。
2.4 结果分析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的ADL评定量表、MMSE、Montreal认知评定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的影响陈艳芳刘合玉苏春贺(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康复科,河南郑州450001)〔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Dlbutylphthalide ,NBP )对血管性痴呆(VD )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建立大鼠VD 模型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丁苯酞组(腹腔注射给予丁苯酞,1次/d ,连续4w ),每组20只,用Y 迷宫试验观察行为学改变,在RT-PCR 水平观察各组海马区HO-1mRNA 的表达变化,HE 染色法检测细胞形态变化。
结果丁苯酞组学习和记忆成绩显著优于VD 组;模型组海马区HO-1mRNA 表达跟假手术组相比明显的增多,丁苯酞组跟模型组比较HO-1mRNA 的表达明显增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丁苯酞对VD 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上调脑组织中的HO-1mRNA 的表达而实现。
〔关键词〕血红素氧合酶;血管性痴呆;海马;丁苯酞;大鼠〔中图分类号〕R7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9-1892-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9.051通讯作者:刘合玉(1952-),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康复研究。
第一作者:陈艳芳(1985-),女,硕士,主要从事神经康复研究。
血管性痴呆(VD )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D )之后导致痴呆的第二大病因;与AD 相比,VD 病因较明确,多有脑卒中史,常表现为波动性病程、阶梯式恶化,而且是相对可干预的,疗效和预后相对较好〔1〕,因此对于VD 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内源性一氧化碳(CO )是近十几年来研究证实的重要细胞信使分子之一,主要由血红素氧化合酶(HO )催化分解血红素而产生,广泛参与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种新型的神经递质〔2〕。
丁苯酞为消旋正丁基苯酞,可以通过提高血管内皮NO和前列环素(PGI 2)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抑制氧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从而改善认知功能,提高学习记忆能力〔3,4〕。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案例分析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目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和方法有很多,而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痴呆药物,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篇案例分析将结合具体病例,探讨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
病例一:患者男性,65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1小时”入院。
患者家属诉称,患者上午在公园散步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无意识丧失。
立即拨打120送至医院。
急诊查头颅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予以紧急处理后,患者被收入神经内科病房。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5年。
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但遗留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
经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认知功能评估,诊断为“血管性痴呆”。
治疗方案:1. 控制血压和血糖,改善生活习惯;2. 抗痴呆治疗:给予丁苯酞片,每日3次,每次0.2g;3.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4. 心理支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接受现实,树立信心。
治疗结果:经过1个月的抗痴呆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左侧肢体力量也有所恢复。
言语表达能力逐步提高,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
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自觉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病例二:患者女性,70岁,因“记忆力下降、计算能力减退3个月”就诊。
患者家属诉称,患者近3个月来记忆力下降,计算能力减退,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
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血管性痴呆”。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年,冠心病病史8年。
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但遗留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经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认知功能评估,诊断为“血管性痴呆”。
治疗方案:1. 控制血压和血糖,改善生活习惯;2. 抗痴呆治疗:给予丁苯酞片,每日3次,每次0.2g;3.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4. 心理支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接受现实,树立信心。
HEILONGJIANG MEDICINE AND PHARMACY Feb.2027,VoL44No.1•113•丁苯駄软胶囊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ADL评分的影响①朱太卿,张存玲(郑州人k神经内科2病区,河南郑州459009)摘要:目的:探讨丁苯b软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8-07-2012-7)7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列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82)、对照组(/=87)。
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丁苯b软胶囊治疗。
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认知功能(MoC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血管内皮功能[血浆活化蛋白C(AP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内皮素(ET-7)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98%(77/57),高于对照组77.74%(O7/57)(P<0.45);治疗后研究组MoCA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APC水平高于对照组,tPA、ET-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丁苯b软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使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 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保证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丁苯b软胶囊;尼莫地平;认知功能中图分类号:R7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144(2271)07-0113-07血管性痴呆是以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综合征,多由脑血管疾病引发,老年人群发病风险较高,与认知、记忆、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相关,进而使脑组织受损,影响脑功能,引起患者认知、记忆、语言等多方面功能减退71o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对患者进行有效药物治疗有助于病情缓解及认知功能改善71o尼莫地平是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常用神经元保护剂,可一定程度提升患者注意力及记忆力,进而缓解其痴呆程度,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71o丁苯駄软胶囊是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具有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作用71o本研究选取我院血管性痴呆患者73例,分组研究丁苯$软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的临床治疗效果。
血管性痴呆运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与依达拉奉结合治疗VD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我院64例病人随机分组,对照组病人使用丁苯酞软胶囊医治,观察组病人在其基础上结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治疗后药品副作用率、神经功能恢复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变化。
结果:所有病人血细胞各项指标治疗后均明显提升,而观察组效果较为显著(P<0.05);神经功能经与认知功能经过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效果更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病人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VD病人,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有效降低药品副作用,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提升血细胞水平,临床可扩展运用。
【关键词】临床疗效;丁苯酞软胶囊;血管性痴呆;依达拉奉【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216-02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低灌注形成的重症认知功能障碍综合症状,常发生于缺血性脑卒中,多为中老年人[1-2]。
临床采用脑卒中引发的痴呆病人,给予依达拉奉治疗,但由于其药品具有一定不良反应,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我院选64例病人采取丁苯酞软胶囊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64例VD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
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7.21±6.43)岁;观察组病人中男女各16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7.23±6.41)岁。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老年学》[3]中VD诊断标准;无凝血障碍疾病;无血流动力学异常,且未进行过溶血栓治疗;本次探讨取得我院批准,病人和家属知情已签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脑占位、脑出血或颅内动脉瘤等血管疾病者;严重免疫性系统疾病或心肝肾功能异常者;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
通窍活血汤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痴呆程度、认知功能的影响梅倩倩1,董会2,吉金荣11.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综合内二科,河南郑州450000;2.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河南新乡453099【摘要】目的观察通窍活血汤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痴呆程度、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脑梗死后VD 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药联合组,每组47例。
西药组患者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予以丁苯酞治疗,中西药联合组患者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予以通窍活血汤联合丁苯酞治疗,均连续治疗3个月。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后的痴呆程度[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生活能力[生活能力量表(ADL)]、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 -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神经相关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
结果中西药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明显高于西药组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西药联合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的CDR 评分分别为(1.11±0.20)分、(0.72±0.14)分,明显低于西药组的(1.27±0.28)分、(0.85±0.19)分,ADL 评分分别为(20.37±3.17)分、(15.16±2.03)分,明显低于西药组的(22.89±4.05)分、(18.25±3.14)分,MMSE 评分分别为(19.41±2.32)分、(26.01±2.34)分,明显高于西药组的(17.25±2.37)分、(24.31±2.2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西药联合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血清IL -6、IL -18、TNF -α水平明显低于西药组,而血清BDNF 、NGF 、CGRP 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灌注量、抗氧化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发表时间:2020-02-25T16:25:30.7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6期作者:严芳王宇卉(通讯作者)[导读]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脑血灌注量、抗氧化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上海市浦南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125)【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脑血灌注量、抗氧化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VaD患者,依照随机数表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仅予以依达拉奉治疗,联合组则在其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进行治疗。
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脑血灌注量[灶侧颞叶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抗氧化能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认知功能[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
结果:治疗6周后,联合组患者rCBF、rCBV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SOD水平、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且联合组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LPO水平则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
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可明显改善VaD患者脑血灌注量、抗氧化能力和认知功能,用药安全可靠,对疾病转归有利。
【关键词】依达拉奉;丁苯酞;血管性痴呆;脑血灌注量;抗氧化【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6-0095-03 血管性痴呆(VaD)的发病机制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组织损伤相关,其患病人数占老年认知障碍患者总数的2成左右[1],是老年认知障碍中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大病因。
目前临床主要通过保护脑组织、纠正脑组织细胞代谢、防止灶区扩大等途径治疗VaD,取得一定成果。
依达拉奉是常用的护脑药物,在保守治疗脑部损伤方面疗效确切,而丁苯酞则在改善脑部血流状况方面卓有成效[2],二者均可抑制脑细胞凋亡,但目前将其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较少。
丁苯酞联合胞磷胆碱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王楷;杨清成;郭艳平;张向东【期刊名称】《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年(卷),期】2018(024)005【摘要】目的探讨胞磷胆碱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8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均予以抗血小板凝聚、营养神经、降糖降压等常规治疗,静脉滴注胞磷胆碱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3个月.统计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评定认知功能,健康状况调查量表评定生活质量,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92.3%)显著高于对照组(71.8%)(P<0.05);治疗后两组简易智能状态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持续下降,观察组治疗2个月、3个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胞磷胆碱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总页数】4页(P127-129,162)【作者】王楷;杨清成;郭艳平;张向东【作者单位】455000 河南·安阳安阳市人民医院;455000 河南·安阳安阳市人民医院;455000 河南·安阳安阳市人民医院;455000 河南·安阳安阳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R743.33【相关文献】1.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J], 王军英;段毅;赵平平;王坤;张云书;高瑞利;张莉2.丁苯酞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 [J], 王振坤3.胞磷胆碱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效果及对心理状态的影响[J], 张威威;尹博文;陈钊;周晓丹;尹立勇4.胞磷胆碱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效果及对心理状态的影响[J], 张威威;尹博文;陈钊;周晓丹;尹立勇5.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郝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献血者血液的筛查和受血者输血前检查,均不能仅检测抗原或抗体[8]。
本研究将所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ELISA 筛查无反应性和一种试剂有反应性标本,后经NAT 检测出阳性率为1.27%,随后进行NAT 确证检测,未检出HCV RNA 和HIV RNA 阳性标本。
经NAT 确证检出HBV RNA 阳性标本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证实核酸检测可降低ELISA 检测漏检造成的输血后感染病毒传播疾病风险,NAT 检测联合ELISA 检测可有效地提高病毒感染者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ELISA 检测血液中的抗原或抗体,NAT 检测病毒核酸,两种检测方法优势结合可明显降低ELISA 漏检几率,减少输血后病毒感染疾病的发生,提高临床输血安全,保障血液制品的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1]何子毅,余霖,王庆,等.核酸检测技术在不同血液安全筛查模式的应用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16,29(7):693-695.[2]李莉华,马印图.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的检测效能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37(16):1692-1694.[3]徐志华,黄宏亮,姜斌,等.48754(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核酸检测技术筛查情况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15,28(8):908-910.[4]吴丹霄,吴亚玲,吕杭军.核酸检测在献血筛查中的应用[J ].预防医学,2015,27(5):501-503.[5]段艳,熊绍令,刘鱼,等.四川地区供血浆人群经血传播病毒残余风险评估[J ].中国输血杂志,2015,28(2):166-168.[6]陈静,李帮芬,先秀,等.酶联免疫四项检测结果灰区与窗口期感染的关系[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7):2554-2556.[7]林玉蓓,鲁思文,项汉城,等.ELISA 联合NAT 技术对血液筛查的应用价值和输血残余风险的对比分析[J ].贵州医药,2016,40(11):1212-1214.[8]朱为刚,曾劲峰,李彤,等.一种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评估[J ].中国输血杂志,2016,29(6):581-583.本文编辑:王知平[作者简介]高处,男,主治医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高处,李珍珍(永城市人民医院,河南商丘476600)[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VD )患者认知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将124例VD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丁苯酚组各6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丁苯酞组予常规治疗+丁苯酞治疗,观察两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氧化应激状态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差异。
结果:治疗后,两组MMSE 、ADL 评分均升高(P <0.05),CDR评分均降低,且丁苯酞组变化幅度更大;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且丁苯酞组降低幅度更大;两组血清SOD 、VEGF 水平均升高,MDA 水平均降低,且丁苯酞组变化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VD 患者应用丁苯酞有利于其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善。
[关键词]丁苯酚;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血液流变学[中图分类号]R749.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0126(2019)01-0025-03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 )为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记忆、认知与行为模式变化的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综合征[1]。
其主要病因为脑部血流低灌注,病理基础是血管内皮损伤,临床治疗关键在于改善脑灌注及微循环。
丁苯酞为急性脑梗死治疗药物,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有临床研究将其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中,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但尚未经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进行验证[2]。
本研究针对VD 患者应用丁苯酞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永城市人民医院2016年7月 2018年7月收治的124例VD 患者。
纳入标准:符合第4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工作手册》[3]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经头颅CT 或MRI 检查确诊者;当前脑血·52·樊新艳:核酸检测在血液筛选中的应用研究2019年第29卷第1期管病病情稳定者;此前认知功能正常者;发病后3个月内认知障碍首次出现者;Hachinski缺血指数>7分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简易认知功能检查量表(MMSE)评分<10分者;年龄>80岁者;阿尔茨海默症者;血液系统疾病者;精神疾患;对研究用药过敏者;意识障碍者;文盲或半文盲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患者以随机数字表为对照组与丁苯酞组各62例,其一般资料分别如下:性别(男/女)为[(38/24)和(35/27)],年龄为[52 80(68.61ʃ10.19)岁和49 80(68.24ʃ10.37)岁],病程为[8 42(24.83ʃ9.46)个月和6 43(25.12ʃ9.74)个月],受教育程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为[(12/30/ 20)和(14/26/22)],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调节血压与血糖水平、扩张血管、控制相关高危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丁苯酞组另予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0.1g/粒)餐前口服,2粒/次,3次/d。
两组患者持续治疗12周。
1.3观察指标a)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后以MMSE 量表[4]及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4]评估患者认知功能,以日常生活能力(ADL)[4]量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血液检测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红细胞沉降率;c)氧化应激状态状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血液,以邻苯三酚改良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以硫代巴比妥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VEGF含量;d)安全性分析: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以xʃs形式表示,以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形式表示,以χ2检验比较,P<0.05表明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见表1)2.2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见表2)2.3两组氧化应激指标与VEGF水平对比(见表3)表1两组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xʃs)分组别时间MMSE CDRADL对照组治疗前18.27ʃ4.411.82ʃ0.3638.43ʃ5.54治疗后21.48ʃ3.681)1.48ʃ0.281)46.38ʃ7.511)丁苯酞组治疗前18.34ʃ2.521.76ʃ0.3338.86ʃ5.49治疗后24.69ʃ3.921)2)0.92ʃ0.211)2)58.15ʃ4.361)2)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治疗后比较,P<0.05表2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xʃs)组别时间全血低切黏度(mPa·s)全血高切黏度(mPa·s)红细胞沉降率(mm/h)对照组治疗前12.63ʃ1.326.77ʃ1.1827.54ʃ3.52治疗后10.58ʃ1.041)5.42ʃ0.961)18.31ʃ2.571)丁苯酞组治疗前12.52ʃ1.296.83ʃ1.2326.93ʃ3.58治疗后9.02ʃ0.591)2)4.19ʃ0.841)2)11.26ʃ1.431)2)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治疗后比较,P<0.05表3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xʃs)时间SOD(U/L)MDA(μmol/L)VEGF(ng/L)对照组治疗前81.98ʃ4.677.84ʃ0.94423.69ʃ102.31治疗后88.46ʃ5.281)6.13ʃ0.721)430.64ʃ99.741)丁苯酞组治疗前82.79ʃ4.838.03ʃ0.81418.48ʃ98.91治疗后119.63ʃ8.961)2)3.29ʃ0.571)2)524.87ʃ124.051)2)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治疗后比较,P<0.052.4安全性分析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出现低血压3例、头痛2例、嗜睡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9%(7/62),丁苯酞组患者出现皮肤反应3例,消化道不适、头痛各2例、嗜睡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8/6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05)。
3讨论VD临床治疗重点为增加缺血区脑灌注、保护线粒体功能、确保脑部氧代谢。
目前VD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能以神经营养因子、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进行一定防治,早期干预可有效控制认知损害,甚至逆转认知损害。
本研究通过丁苯酞治疗VD发现,可恢复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情况。
丁苯酞为脑血管病治疗药物,通过降低脑细胞内钙离子、花生四烯酸水平及提高血管内皮NO水平,能够增强三磷酸腺苷酶活性,调节线粒体能量泵功能,抑制自由基;同时可调节脑内氧化/抗氧化平衡,改善脑缺血后的能量代谢与微循环,阻止缺血性脑损伤进展的多个病理环节,改善VD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状态。
本研究中,丁苯酞组治疗后MMSE评分、CDR评分、ADL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62·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9年第29卷第1期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丁苯酞对VD 患者脑血流低灌注具有改善作用,能够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安全有效。
氧化/抗氧化失衡、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VD 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测定抗氧化物质SOD 、氧化代谢终极产物MDA 及诱导血管新生物质VEGF 因子的水平可客观了解患者脑部能量代谢及微循环状态,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同时对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本研究中,丁苯酞组经治疗SOD 、MDA 及VEGF 水平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说明丁苯酞可优化VD 患者脑内抗氧化/氧化平衡,影响新血管形成过程,促进血管内皮修复。
综上所述,丁苯酞可通过改善VD 患者脑循环与血液流变学,调控相关氧化应激机制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的表达,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李婷,宗丽春,任彩丽.康复治疗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疗效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6,45(21):2505-2507.[2]胡诚.北京宣武医院首次证实丁苯酞对皮质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有治疗效果[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1(1):43.[3]American P A.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el Disorders(DSM -Ⅳ)[M ].4th ed.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4]吴军,吴鹏昌.丁苯酞联合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2):1201-1204.本文编辑:王霞[作者简介]郭亚娜,女,主管检验师,从事医学检验临床工作血清降钙素原定量监测在血液病伴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郭亚娜(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6)[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 )定量监测在血液病伴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