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人教版)必修③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单元大盘点
- 格式:ppt
- 大小:414.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第 4 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概念1. 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①“同一时间” :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②“一定区域” :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③“各种生物” :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3.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全部种群所有种群群落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比较项目种群群落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区别研究范围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组成单位个体 (同种 )种群种群密度、物种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间关系、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结构、年龄结构、群落演替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性别比例联系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丰富度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三、种间关系类曲线图例特点举例型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互大豆与根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瘤菌、共减少,呈现“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白蚁与鞭生毛虫等捕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狼与兔食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青蛙与昆虫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 的同步性变化,竞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 A 种群兴旺, B 种群衰牛与羊败,如图 a;争农作物与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都杂草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b寄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蛔虫与人生【规律总结】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1)同步性变化 ( 同生共死 ) ——互利共生(2)不同步变化 ( 此消彼长 ) ——捕食(3) 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3.混淆捕食与竞争①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1、定义不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2、组成成分不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地位不同
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比如说,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构成了一个种群,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就构成了群落,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展资料: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关系:
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必修③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2010·临沂质检)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解析:本题中的柱状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第1~5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快;第5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第5~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慢,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多。
由此可判断,图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但未达到K值);由于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等于K/2,故理论上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防治鼠患时,若将其数量控制在K/2左右,则在该条件下鼠种群具有最大的增长速率,很快就会恢复到较大的数量,应将其数量控制在200 只以下。
答案:B2.如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D.DE段兔群数量的增长率几乎为0解析:AB段显示兔群逐步适应新环境,种群数量逐渐增多,而非性别比例失调,性别比例失调的结果是种群数量减少;DE段显示兔群处于动态的平衡中,此时期兔群数量的增长率在极小的范围内波动,即几乎为零。
答案:A3.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但一般情况下,无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最终形成的群落内都存在竞争。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优选精品欢迎下载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告诫备考:样方大小的确认以及挑选出样方的方法等有关科学知识。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主要是会计算)(3)灯光捕获法:趋光性的昆虫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3、年龄共同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①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②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1/4优选精品欢迎下载③复苏型:老年个体多于幼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应用领域袭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毁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并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属生物防治)知识点三: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生物模型1、概念:(略,无需记)2、类型:生物模型常用的表现形式存有两种,分别就是和,其中前者比较精确,后者更为。
3、建立的步骤:(详见教材p65,理解记忆)知识点四: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曲线和曲线1、两个曲线的对照: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照自学:①产生条件;②快速增长特点;③有没有k值。
2、环境容纳量:在的情况下,一定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应用领域:①创建自然保护区,给濒危动物更宽阔的生存空间,提升它们的潮间带环境,从而提升环境容纳量,就是维护它们的根本措施;②鼠害的掌控方面。
3、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请复习我们补充的)知识点五: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1)就是区别相同群落的关键特征。
(2)群落中的多少称作多样度。
2/4精选精品热烈欢迎浏览(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备知能]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①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 ②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 [学法指导]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及分析(1)城市人口的剧增——是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我国人口的增长——是由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是仅由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 (1)图示类型示例: ①模式图:②统计图:③曲线图:④柱形图:(2)判断方法: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易误提醒]样方法的应用及应注意的六个问题(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2)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且选取平坦、宽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3)选取样方的个体数要依总面积的大小而定。
总面积大的选取的样方要多些。
(4)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
如乔木的样方面积约为100 m2,灌木约为16 m2,草本植物为1 m2。
新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重点解析:群落的结构进入到高中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新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重点解析为大家总结了各版本及各单元的素有知识点内容,希望大家能谨记呦!!1.群落外貌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
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
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lifeform)所决定的。
2.生活型类型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
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cryptophytes)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以种子越冬。
⑤raunkiaer生活型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对气候条件适应的结果,因此它们的组成可反映某地区的生物气候和环境的状况。
从表上可知,每一类植物群落都是由几种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但其中有一类生活型占优势,生活型与环境关系密切,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是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群落的特征,如热带雨林群落;地面芽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该地区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如温带针叶林落叶林群落;地上芽植物占优势,反映了该地区环境比较湿冷,如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则是干旱气候的荒漠和草原地区群落的特征,如东北温带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