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重构
- 格式:docx
- 大小:28.04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究一、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迅速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初中科学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究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旨在为初中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传统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授课为主,以教授知识点为中心,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往往将许多时间用于讲解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
这种模式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还可能使学生对科学失去兴趣和热情,影响其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
三、探究新的教学模式1.以实践为主新的教学模式应当以实践为主,从学生的实践出发,结合教师的指导,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对课程的理解。
比如,在教授物理力学的知识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组织一场模拟实验,以便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物理力学实验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
2.强调深度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应当强调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理解发掘出课堂知识的深度意义。
例如,在讲解化学知识时,可以通过探究化学反应的原理,应用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科技和数学知识构建课堂教学模块,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开展交互式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应当开展交互式教学,强化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一个有机的、有温度的教育氛围。
例如,在教授生物学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阅读生物教科书,然后分组、分角色,模拟真实实验过程,展示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认知能力和创造力的过程。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建立比较深入和有价值的知识体系。
四、总结传统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需要探究新的教学模式。
新模式应当强调学生实践、知识深度掌握和交互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兴趣和知识素养。
29核心素养下初中科学探究活动的重构思考徐云燕(萧山区北干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202)摘 要:进入初中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以及学习内容的难度不断增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初中教学的重要方向。
科学教学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重点学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看待事物的发展性与相对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锻炼至关重要。
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通过科学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受到一定的阻碍,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
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了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使初中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高。
本文首先介绍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科学教学具有的重要意义,最后阐述了提高核心素养下初中科学探究活动重构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探究;重构随着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科学探究作为初中的主要学科之一,更加注重学生在能力和素质上的培养,而不是使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其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素养以及掌握知识的能力,强调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方面发展[1]。
加强初中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通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科学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使学生对于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满足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探究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在于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强硬灌输。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科学探究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探究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在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053-2021年第08期︵总第260期︶课堂教学KETANG JIAOXUE引 言生态教育是当下的新理念,即视学生为课堂的中心,教师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皆是为学生服务,继而将知识进行串联,通过点拨使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的魅力,愿意去探究更多知识,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打造新型的课堂。
新时代,教师应总揽全局,协调好自身与学生、知识间潜在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意识,以其需求为纽带构建出生态课堂,摒弃传统固定式的授课方式,基于深度教学来设计新颖的授课方案,迎合学生的喜好,使之感受到自身被尊重,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后续的课堂活动,释放出自身的潜能,实现全面成长。
一、营造生态氛围,建立生态关系深度教学即教师退居点拨的位置,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面对问题时凭借创新思维和所学知识找准切入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使之判断力、合作意识等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1]。
新时代,教师应凭借先进理念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由连接学生与知识间的纽带转换为引路人,与学生合作,建立新的生态关系。
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点拨的效用,带领学生收集学习化学知识所需的材料,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猜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结果,使学生不再处于接受者的位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解读有着活泼性质的氧气时,教师并未直接阐述,而是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即先将燃烧着的木炭放入氧气瓶,然后立即盖紧瓶塞,并观察木炭的燃烧变化,从而猜想氧气的性质。
一个简单的实验不具全面性,教师可让学生先观察点燃的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再将蜡烛放入氧气瓶中观察其燃烧现象,从发光和发热等现象出发对比验证之前的想法,从而对氧气的性质产生深刻的印象。
其次,教师融入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共同探讨,甚至争辩,从而让学生表达出心中的真实想法,不再羞于启齿或害怕犯错。
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究,使学生正视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不足,从而更好地内化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V〇1.49No.12Dec.2020教学参考中考速递2020年第1~ 12期总目次前沿导航专家视点要素视域下科学探究多维形态的实践与再认识一从教学架构视角对“气体的等温变化”多种探究方式设计的研究说起 高翔 4.1高中生心智模型评测研究以“理想气体”为例 张红洋潘佰顺7.1《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习题配置特点研究彭征伏森泉7.5课改在线以问题模型为主线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与思考--以“恒定电流复习”为例 郁建石 1.1基于P B L的初中科学复习教学模式实践探索—以“电与磁”为例 陈婷 1.5基于问题的高中物理学科教研工作的思考姜峰 2.1促进初中科学深度学习的持续性评价.•认识与实践郑瑶莲 2.4巧用物理原始问题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卞志荣焦建生3.1构建“情境化”教学促进科学思维发展一以“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为例高亚浩唐德翔 4.9基于S T E M元素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范式的架构谢杰妹朱丽丽 4.12物理观念养成视角下滑动摩擦力的深度学习丁根发4. 17S T E M项目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侯中柱4.22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科学探究实效性的五项建议杨勇诚5.1运用循环问答技巧突破思维发展局限探寻“终极速度”那段迷失的思维空间蔡钳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科学思维培养方法研究彭晓春陈远南以学生实验为主的初中物理课堂构建一以“透镜”实验教学为例 陈汝冬高中生心智模型测评研究一以“向心力”为例 张红洋王瑞琳“融拓一体”的S T E M实践研究一以“声音”为例 夏兵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物理学咬文嚼字5.4 5.75. 106. 1 6.5一以图像名称”为例黄晓泽刘大明饶黄云 6.9探寻发展模型建构能力的教学途径以浙江省首次分卷选考题为例刘伟7.11套用控制变量法的失当问题及改进例析罗国忠7.15适切的教学目标升华生态课堂品质一再析人教版“库仑定律”一节的同课异构吴建忠 8.1遵从变易规律优化物理问题曹兴辉8.5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物理教学中的洗课策略以“向心力”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姜军8. 10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与探索陈懋基于知识发生过程的初中物理深度学习一以“质量”教学为例刘芳霞熊志权杨春芳基于学习心理和认知建构的逻辑确立学习进阶一理论推演和实验探究并重建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然路径杨远萍以大概念理念改善物理教学以物理观念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七条建议核心素养下物理观念的建构一以“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教学为例刘健智证据课堂:证据物理的十年探索指向科学思维培育构建高效物理课堂一以“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的教学为例陈懋8. 13杨春芳8. 17高翔9. 1郑青岳10. 1李友兴10. 4江志国11. 1程婷12. 1张世成丨索12. 5渠雷雷12. 91尹庆丰12. 13教学时空教法学法例谈证据和论证能力的评价与教学策略王雷 1.8初学者学习物理障碍分析及对策—以“密度”教学为例姚蕊荣争辉李立肖英英蔡武德 1.11问题启思维活动促探究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怎样认识电阻”深度备课李仰 2. 15基于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陈懋 3.5电容器的动态问题分析 张大洪 3.9重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促进物理核心素养落实陈允怡 4. 27探析中心力场下天体运动的轨迹与轨道能的关系王磊陈建文有效利用认知冲突树立正确能量观一兼谈功和能关系的理解王志成“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的教学误区 陈远毅师之解惑与因材施教一以“库仑的实验”内容的拓展为例 方武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与疫情防控的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司德平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特殊位置问题邓寿根精准教学之核心素养目标的精准定位徐飞宇学习进阶理念下的问题驱动教学研究一以苏科版八年级“压强”教学为例 吴志明教理解的两种基本方式郑青岳优化“问题解决”教学逻辑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一以“平衡问题解决”为例 张惠作核心素养下物理概念教学的实验设计一关于“杠杆力臂教学”的思考与设计邹玉“小船运动分解”难点问题的教学策略陈立其单缝对双缝干涉条纹的影响林辉庆4. 304.334.355. 145. 165. 186. 136. 186. 217. 187. 247. 287.30E-mail:****************中考速递♦I 也i f 教学参考第49卷第12期202啤12月立足模型建构和科学推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一以“电容器的动态问题分析”为例 顾春杰8.20情境创设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一以“光的色彩颜色”为例 张逸婷8.2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实验资源开发与家庭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谷春生 8. 26科学推理与合理建模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浅析一以“气泡运动问题”为例 张广宏顾益芳8.30核心素养导向下物理概念的探究式教学一以“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为例舒英 8.34逆向单元设计的分析框架与实践探索一以人教版《物理》必修3“静电场及其应用”教学为例李铁 10.10从感性认识出发到理性认识回归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为例吴多星左祥胜 10.15单元主题教学模式下的概念整合策略研究一以“电源”一章的教学为例夏维宏张国续佩君8.37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一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李俊鹏魏洁应发宝8.40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进阶式复习课教学设计一以“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为例胡卫雄10.26基于错误前概念转变的“平面镜”教学设计朱伊尼桑芝芳10.30基于“真实性学力”培养的单元作业设计 一以鲁科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5章为例赖永强10.34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一以“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为例胡壮丽11.24指向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一以苏科版初中物理“直线运动”教学为例胡卫雄11.28基于思维进阶的电动机问题教学王良继促进深度学习的类比法教学改进一以“电势能和电势’’为例吴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情境侵入式”课堂杨庚明李京培养科学探究素养的课堂操作实例一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陈昌松“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线上教学案例李文静黎红建容易忽略的实验操作及原理探究 李文甲问题引领实验助推提升“互动”的有效性一以苏科版“速度”教学为例黄波把握核心素养上出“物理味道”一浅谈“牛顿第三定律”的课堂教学刘敏基于“目标加减”优化教学设计一以初中科学“杠杆”一课为例杨尧飞胡梦翔说了算”不如“算了说”一摭谈定量计算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10. 18 10. 2010. 2311.311. 6 11.911. 1111. 1411. 17计佳欣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演示动态过程一以两则探究变化规律的教学片段为例王汉权常琳创设体验情境引入概念教学 蔡钳陈信余 物理模型思维的缺失与重建一以“无穷时问题”的教学反思为例刘大明江秀梅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新探索 张雨田初探高中物理教学碎片设计 徐永明以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为导向的物理教学设计一以人教版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教学为例董文杰尹庆丰促进科学思维的教学设计一以“月一地检验”教学为例魏舜芷黄彦媚陈刚11. 2212. 18 12. 2212. 251. 14 1. 183. 133. 16应用类比一定性一定量策略显化核心概念教学*一以“磁感应强度”教学为例 施坚11.32关于“静电场”的单元教学设计 周栋梁唐维四12.32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任务设计一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为例 邓晓敏12.39问题争鸣学生从会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策略一兼谈对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一幅插图的研究左祥胜巧妙利用实验解释静电计的三个认知困惑 陶伟再议静电计测量电势差的原理 欧阳启华 再议初中物理“水的自然冷却”问题 张正太 浅议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 邓新云 “光电效应”疑难问题解析 王丽军 浅谈球体在轨道上滚动的三种类型-与“物体运动中不容忽视的转动”一文商榷王志成 3. 20 3. 22 3.233.25 4.466.267.45对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分度值表述方式的商榷郜建辉 8.33分析气压与高度定量关系的四种方法 田川10.37关于介质中光子动量的探讨 林辉庆11.50安培力随位移还是位移之差线性变化 周伟波11.53论密度概念引入方式的科学性-与“基于学习心理学视角分析‘密度’教学的引人方式”一文商榷 赵亚萍赵玉萍邢红军 11.552020年高考新课标卷n 第22题误差的产生原因探讨许文 12.30师路心语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蒋天林3.27关于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的教学思考 张森 3.30初中科学疑难概念归因及教学策略一以浙教版《科学》教材“力臂”教学为例黄鹏飞5.21指向深度学习区域教科研的顶层设计-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教科研实践比热容概念教学应把握科学性与生活化原则盖家祥4. 19 以推理突破实验难点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一以“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电磁感应”实验为例杨封友 5.31运用卡干结构法培养科学思维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以“交变电流”为例 麦建华杨昌彪 6.28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一以“向心加速度”为例 张建斌柴春琪 6.32基于学习进阶的科学教学设计模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一以“功”为例 李胜江赵强强 7.41徐志红张世成钱嘉 5.25从数据分析走向证据意识 彭夷 5.28如何帮助学生减小认知偏差的负面影响 符东生 6.37教学设计因“磨”而精彩--以“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为例李红伟 7.33对“波尔的原子模型”学习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解析黄多智李学肖佩瑶 8.45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理解的维度探讨以“加速度”“电场”为例车 博谭飞1〇.39E-mail : phycfe21@ 163. com4. 546. 52 8. 55冯元君 10.52 张怀华 10.54 马皓 10.55剖析物理概念形成过程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精神该如何理解理想导线利用函数图像分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误差唐耀龙纪晓军从“同题异图”谈物理试题编制的几点认识 物理问题相似特征对迁移效果的影响及对策 明晰实验反思路径促进核心素养提升校本教研悬链线——开展课题研究的好素材名师导航借助物理实验突破解题难点 许超丽指向深度学习的对比性创新物理实验设计课程资源葛腾霄10.42陈涛11.37郭勇11.40乐清富11. 44许光曙11.47鲁建全7.36吉临荣11. 58孟富林11.60查雪销 6.41李林森 1.24 李翔 1.28 何述平 2.8 4. 444.494.514.525.485.505.526. 44李柄械 王伟 王修权 田丹 杨万勇 王玉坤李展华陈江政教材研究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学科思想方法的提炼与统计司德平1.21深度剖析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以“运动和力的关系”为例实验研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中学物理实验改进一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为例陈德康郝睿“测量物质的比热容”实验的外延与创新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实验的拓展动量定理实验的创新设计 折射率测量的实验教学设计 刘安平一种简易低成本教具一一涡流演示圈“仙女杯”制作及实验改进自制多功能力的分解演示仪于森傅友东 巧用“F ”灯改进“小孔成像”实验 向心力定量演示装置的创新设计 自制“电容器的定义”探究实验仪物理探究实验的创新设计—以“测定玻璃折射率”为例深度物理实验教学案例研究以“导体电阻率的测量”为例何家传 基于传感器的电磁阻尼实验定量化改进李星郑文军D IY “数显向心力演示仪”白秀英任丽平 碘分子吸收光谱的观察对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如何显示有机玻璃微小形变”实验 的改进 沈忠立李娜 8.48“滑轮及滑轮组”的实验创新与改进 周慧娟8. 50运用图像法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 何述平9.11基于D IS 探寻动能表达式的研究 黄基松10.62测量电容器电容及存储电量的拓展性实验简述唐运用发明方法研究物理实验仪器的案例举隅孙晓兵石电磁继电器的创新制作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彭指向科学思维的平面镜成像实验改进习题研究葛永普 6.46邢义 6.49贝鸿 7.51 韩皓宇 7.53鲁斌7.56琪 10.65尧 妙 蒋炜波12.4312.4512.48生活物理飞机拉线的成因探析交流电路中的“怪”现象解读骑行过程中自行车不倒的原因探析 超导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前景陈芯仪闫文生探究L 型防汛挡水板的稳定条件 医用防护服中的物理知识教育技术郑青岳1.31孙梅芳 1.35林达彬 1.37赖世锵2. 11路文柱 4.39手机A P P 在高中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应用李琪李兆锋康建华 5.43基于G eoG ebra 对两道动态平衡问题的深人思考陈林桑芝芳 5.45利用W olfram A lpha 突破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数学知识局限韩延辉 6. 35用D esm os 直观展示均匀带电圆环中轴线上电场与电势分布 规律 欧阳荣华欧阳子琪7.47利用智能手机和电脑软件制作频闪照片研究物体的运动李翔 10.57环球视窗澳大利亚H S C 考试对天体物理的考查及启示莫敏许桂清 6.59物理“真问题”的研究I Y P T 赛题分析 李沐东冯亚辉徐正一 6.62美国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技能培养与检测 朱行建10.59考试评价高考纵横全面梳理动态平衡单元有效助力科学思维素养方林陶士金许新胜 1.40“玻璃砖”背景下的光学应用一光的折射、全反射定律在高考中的命题规律及复习策略 赵亚娜 1.47直线运动图像问题应对策略 胡少希 丁加旗 1.51基于学习进阶的概念复习课教学设计初探以“静电场的性质及其应用”为例陈华强黄小春高亚浩 1.56怎样用好一次函数解决物理实验题 赵连森 4.42勤于反思乐于探索一对一道物理自招试题的赏析 钟晓彬 5.33例谈圆形磁场突破高考难点 张兵兵 5.36探析动力学问题中的“变”与“不变”徐美奖王燕萍 5.40 培养模型建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素养一以“轻”模型为例 陈志胜 6.54浅谈参考系的等价与平权 杨佳全 6.57归类例析变力做功问题 张德胜7.59基于科学思维拓展的电磁滑杆动态问题的变式分析张海利吕艳坤 7.62换视角促深度理解变情境助灵活应用一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引发的思考毛利尧梁旭 7. 66对斜面上物体在约束条件下运动的再探讨 李云雄7.68 浅谈“单面镀银薄透镜成像”的几种解法及体会宋海峰8.53 指向核心素养的科学能力考查 许璟张世成9.5关于“相对运动”中“相对”问题的辨析 郭春文10.45磁场中圆周运动问题的数理方法探析 于秀程10.48母题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杨净李国军李子明陈有武 11.64“受力分析”的思维切人点探讨 杨端清11.68Vol .49 No . 12Dec .2020I fb if 教学参考中考速递琳贽全建刘张鲁题素的问 验心维衡 误实核思平 错表科学态 题电学科动 解用立谈力 析多重例点 剖错颈为共 度解瓶f 的 角会维_下的生思一用 解学题#作 误数解M 力 识多破M 三 知何gM f 析从为7以探E-mail :****************中考速递此蜱教学参考第49卷第12期202碑12月指向深度探究的高中物理电学实验复习宋金萍王波 1.62 电磁感应与电路 许勤 2.18析高考真题谋复习之策-以热学部分为例谈高考复习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刘桂枝搭建思维台阶突破板块模型难点问题金邦建垒建方法图式实现思维进阶以“周期性变力作用下直线往返运动问题”为例蔡钳交变电流与变压器的动态分析问题石峰虎2020年高考物理备考微专题向心力来源分析与计算力、动量、能量的综合应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专题复习突出核心知识教学注重物理观念内化-天体运动问题的复习探讨万鹏精准对标专题突破素养提升2020年高考物理力学实验复习建议李志刚陈伟孟同一直线上追及物体的“时”“空”观朱焱2019年高考“热点新闻”类试题赏析皮带传输模型问题的研究及备考建议刘新选试论物理图像中的关键要点李友安沈玉梅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选登立足基础知识考查主干内容聚焦核心素养2. 24 2.28伏森泉重视基础稳中求变陈信余 2.31张卫刚 2.36曹吉安2.42姚向龙 2.48方红德 2.54张剑 2. 58田成良 2.63焦炳胜 4. 56王成洋 5.63王发玉 5.67涂琨 6. 68f8. 59魏娜9. 14李俊成9. 17刘淑华从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物理选择题看高考复习策略叶晓军9.20关注物理核心观念聚焦科学思维素养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E[第25题评析及教学启示张韶龙9.22抓本质建构模型巧转换提升思维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I第25题评析及备考建议刘新选9.25注重主干知识突出能力考查饱含核心素养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3题评析及教学启示张德胜9.27立足经典实验培养创新能力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n第23题评析李永伟9.31用“对称”与“转化”思想巧解电场电势叠加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H第20题评析许景敏9.34重视基础强调综合考査能力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4题评析及拓展朱焱孙雯9.37立足基础紧扣教材提升能力导向素养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D第24题评析张绍兵徐荣刚陈圆圆9.40立足实验多实践素养提升是关键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M第22题评析王洪海9. 43 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4题评析及教学启示胡爱兰王道德李强9.46紧扣课程标准彰显素养导向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H[第23题评析包翠霞9.49秦嵘 1.67简伟伟 4.61雷翼泽 5.54课本考纲双立足热点冷点比翼飞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34题评析及教学启示李玉白彭轩涛9.52 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2题评析及教学启示石峰虎孙涛9.54考查基础知识提升核心素养-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33题评析范福生9.56突出基本规律注重实践应用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33题评析靳建设马兰刚9.59识记二级结论速解高考试题-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2题评析韩延辉9.62 202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I物理第21题评析一由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品质许勤9.64遵循课标及大纲要求彰显能力与素养导向一 202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I第25题评析方林陶士金高爱英9.67试题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考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一以苏州市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为例基于S O L O分类理论的试题改编策略多问、多解:提升解题素养的有效途径—以一道高考题的多解和拓展为例基于“目的+条件”观全面综合剖析纸带问题一以2019年全国卷两道纸带实验题为例刘大明江秀梅指向“五育”并举的试题命制 许璟关于与热敏电阻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探讨一从2020年高考理综新课标卷I第23题说起蒋炜波赵坚浅谈高考物理情境类试题中的模型转换陈金忠以数形结合为方法以光线设计为主线一从命制路径和解题策略谈高考物理几何光学试题李进中考速递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中考物理单元复习一以《机械与功》为例 田成良一图多用说“网状题面式”中考电学实验复习策略刘阿平2020年中考物理“动态电路思维可视化”解题方法探析黄文婷王辛辛曾克军2020年中考物理“光的传播与凸透镜成像”复习策略刘海涛2020年中考物理“压强与浮力”复习策略2020年中考物理“电路故障问题”复习策略2020年中考物理“力学实验”复习策略研究李钓马玉金指向物理观念的“力与运动”深度复习策略与试题分析骆波核心素养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命题变化的三种趋势安东2019年中考实验题中的几种典型错误分析串线复习电学实验促进思维品质提升实验类题目的问题设置应遵循实验现象一以“F”光源经凸透镜成像为例李琴沙琦波姜晓鸽5.565.6110.6712. 5112.553.323.373.423.473.543.58徐建强 3.633.67王福星 4. 64任少锋 4.67魏欢欢12. 62吴彬彬12. 647®E-mail :****************。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高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作者:崔向平张涵淇杜玉霞钱江明苏伟来源:《数字教育》2022年第03期摘要:智慧教育承担着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2.0阶段发展变革的重要职能,智慧课堂作为智慧教育具体可感知的表现形式,可以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
已有研究表明,智慧课堂的目的是促进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的结果是高阶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生成。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和核心素养,尝试构建高校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由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四部分组成。
其中,教学目标包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总目标,促进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的分目标,由知识与能力目标、素养目标、课程思政目标三部分组成的具体目标;操作程序依次为课前预设问题、引导主动学习,课中引导探究反思、促进深度学习,课后进行个性化作业、促进深度学习;实现条件为包括智慧移动终端、智慧教室的硬件设施,包括智慧教学平台、智慧学习资源、智慧学习技术的软件支持;教学评价的形式为混合式学习评价,其主要流程为课前设置评价标准、课中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课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期望能以此为高校智慧课堂的教学提供模式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深度学习;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22)03-0034-08收稿日期:2021-05-19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融合数字服务平台智能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21YF5GA006);CCF-蚂蚁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知识追踪和推荐算法双驱动的新一代助推理论研究及教育行业示范应用”(CCF-AFSG RF20200014)作者简介:崔向平(1978—),女,甘肃白银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在线教育、智能教育;张涵淇(1997—),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智能教育;杜玉霞(1974—),女,甘肃灵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教师教育信息化、STEAM教育;钱江明(1995—),男,浙江湖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智能教育;苏伟(1977—),男,河北保定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信息无障碍技术、教育数据挖掘。
“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发布时间:2021-06-07T07:59:06.947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5月总第379期作者:郑志湖[导读] 实现五育融合,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构建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浙江省天台中学318000要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将学生全面发展育人平台、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和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三者相统一,实现五育融合,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构建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重构学校课程,为学生发展搭建阶梯要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在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改背景下战略性思考和整体重构学校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指导思想,为学生发展搭建阶梯为目标,系统设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理论、目标、内容、路径、方法、评价等理论和实践体系,重构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级课程体系,形成系列课程群,满足每一个学生结构性、方向性和个性化的选课需求。
1.重构国家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再创造、再开发。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路径等,对模块内容进行重新定位,解读和定位模块内容蕴含的学科价值;教师灵活性、创造性、个性化改变模块内容的用法;在教学中对模块内容进行科学取舍与重组,对模块结构进行有效重组;对课程模块顺序进行合理调整,实现课程结构优化,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以问题为导向,实施“大单元式”、“项目化”教学;对模块外延进行多维组合,实现跨模块知识整合教学。
2.重构校本拓展型课程,在学科内部横向和纵向上重构,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互联网+”和“STEM+”是课程中两大重要元素,让课程与生活、生产、社会、现代科技、学科前沿知识联结,聚焦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数字素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混合式课程实践形态包括课程重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实现高校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体现了向“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变。
从实践层面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混合式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
围绕混合式教学应重点处理的“七对关系”,从当前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阐释实现混合式教学高效化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七对关系”;实践策略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综合了线上教学的便利性、个体性与线下教学的互动性、深度性。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由浅入深走向深度学习。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基于慕课(MOOCs)开展的混合式教学和基于其他在线教学资源开展的混合式教学。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反映了教学理念与范式的转变,是当下及未来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并单独设立“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类别,也是意在鼓励高校和教师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由此推动高校“课堂革命”,落实“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混合式教学应重点处理的“七对关系”混合式教学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探索与创新的空间,在理念落地为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深刻理解并把握好以下“七对关系”,才能在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方面实现本质性突破。
1.解构知识体系与重构学习体系之间的关系混合式教学模式,本质是解构知识体系、重构学习体系的过程。
(混合式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解构知识体系,主要指对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构,结合课程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并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细化。
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的基础上,将所有知识点按照自主学习、引导学习、深度学习三个层级进行拆解,明确哪些知识可以线上自主学习完成,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协助完成,哪些知识需要通过师生深度交互完成。
重构学习体系,即是在解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条学习主线,对教学空间、学习方法、教与学的关系进行重构。
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作者:谢幼如黎佳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05期[摘; ;要] 智能时代呼唤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变革中小学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关键任务。
研究直击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以深度学习理论、“互联网+”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理论演绎、准实验研究等方法,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率先提出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观,系统构建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框架、设计内容、设计方法与评价体系,并以广州市智慧校园试点校开展教学检验。
研究表明,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对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 智能时代; 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 G434; ; ; ; ; ;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谢幼如(1965—),女,广东潮州人。
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E-mail:xieyouru@。
一、问题的提出当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蓬勃发展,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深度改变,并在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为满足智能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不断涌现。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
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然而,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无法适应智能时代教学的新需要,教学实践无法有效破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难题。
融合智能技术实施深度课堂教学在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知识迁移、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本研究团队结合智能时代基础教育的改革诉求,依托广州市智慧校园试点校开展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率先提出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观,系统构建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框架与内容,制定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期为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面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深度学习设计与实践*——基于知识深度模型的视角叶冬连1胡国庆2叶鹏飞3(1.上饶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江西上饶334001;2.上饶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江西上饶334001;3.上饶市玉山县第二中学,江西玉山334000)摘要:文章基于知识深度模型,对促进课堂深度学习进行了设计: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思维层次不同的学习问题,创设探究、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学习活动,实施一致性教学测评,并以“递归算法的实现”内容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知识深度模型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实现课堂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教学的一种研究路径。
该模型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认知理解、知识迁移应用,有利于问题解决能力、反思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评价工具。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知识深度模型;信息技术【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9)12—0035—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9.12.005指向核心素养、发展高阶思维、促成深度学习,已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变革的首要目标。
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我们关注与追求的往往是“教学效率”问题,而忽视了“思维深度与创新”的重要性。
由于核心素养更多地体现了思维的深度与创新,故近年来,教育研究的重心已从追求教学效率转变到培养与发展学生思维上来,从关注高效课堂转向深度学习。
如何有效达成深度学习,既是学习科学研究的主旨,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一线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
近年来,对于如何促进深度学习,主要有两条研究思路:一是重塑课堂教学设计;二是变革学校结构与文化[1]。
本研究基于我国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背景,探索本土化深度学习,重塑课堂教学设计。
一研究视角:知识深度模型为表征学生应该理解的知识深度,美国教育评价专家Webb[2]提出了“知识深度(Depth of Knowledge,DOK)模型”。
基于深度学习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深度学习理论基础 (8)2.1 深度学习概述 (9)2.2 深度学习的主要模型 (9)2.3 深度学习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11)三、支架式教学模式概述 (12)3.1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13)3.2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4)3.3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中的应用 (15)四、基于深度学习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 (16)4.1 深度学习技术支持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框架 (18)4.2 学习者分析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性 (19)4.3 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的深度整合 (21)4.4 智能支架的动态调整与优化 (22)五、实证研究 (23)5.1 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 (25)5.2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26)5.3 实证研究结果与讨论 (27)5.4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29)六、结论与建议 (29)6.1 研究结论总结 (31)6.2 对教育实践的建议 (32)6.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3)一、内容概览本论文深入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深度学习以其强大的表征学习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逐步撤销外部支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深刻理解。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如知识灌输过度、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等,并指出深度学习与支架式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论文详细阐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原理和方法,包括如何设计合适的支架、如何确定支架的层次性、如何调整支架的支持力度等。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初中科学课堂实验的“ STEAM”策略摘要: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STEAM是一条有效途径。
本文探究初中科学课堂实验的“STEAM”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STEAM初中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策略STEAM教育是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和艺术的综合,而初中科学又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
初中科学“课堂实验”要求加强学生加强实验探究、创新批判和团结协作等能力,关注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STEAM教育的独特之处,就是在通过设立具体且具有意义的情境,利用有效手段,通过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促进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情境真实根据学生情况、教材内容,选择具有综合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情境问题进行学习。
在这样的情境性问题下,学生体验了科学性以及真理性,从而为下一个阶段做好铺垫。
案例1、《船与浮力》真实情境展现:船能够漂浮在水面上,船有什么用途呢?学生进行回答。
也可展现曹冲称象的故事,提供船的另一种用途。
提出课堂的主线——“船与浮力”。
教师提供物品,学生进行操作感受:能够浮起来的物品(木块,空矿泉水瓶);不能浮起来的物品(普通石头);看似会沉但却能浮起来的物品(浮石,冰块)。
并展示曾有人用浮石做了一艘船的图片。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浮力,利用材料探知浮力大小可能与生命因素有关,并由于不同的现象激发思维的火花。
案例2、《摩擦力的秘密》真实情境展现:“有一种神秘的力,让我们先来一起体验。
”老师引导,学生用手掌紧贴桌面向前推动。
“向前推动手掌时,有怎样的感觉?”学生体验到“手掌受到了阻碍”。
“力有多大?方向?哪些地方会产生?”在情感与认知相融合的情境下,学生思考摩擦力的秘密,进一步探究摩擦力带来好处、负面影响。
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现象建立联系,使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中,深刻理解摩擦力的秘密。
通过趣味的真实生活情景或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的内驱力,让学生重回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去思考、去体验。
课堂深度学习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课堂深度学习是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益的根本性的要求。
如何理解课堂中的深度学习呢?一、课堂深度学习的定义课堂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课程和课堂的学习情境中,为了达成素养目标,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全身心、全联结、全过程的学习过程。
是一种以深度理解和全面发展为指向的学习方式。
全身心:认知、情感和行为全部投入的学习,是一种具身的学习方式。
全联结:学习中建构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经验、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自我的联结,为此需要在学习中实现与知识、环境、自我、同伴、教师的充分对话与互动。
全学程:要经历知识习得、知识运用和学习反思的整个过程,实现学习经历(进程)的时间序列与学习情境空间序列的“全时空”占有。
二、课堂深度学习的特征:1.学习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深度学习是深度理解的学习,需要全面的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学习者在这样的课堂中经历认知过程,主动地建构知识,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高阶思维,实现迁移运用,提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2.学习主体是学生,学习是学生的全身心的参与深度学习是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体。
课堂深度学习的认知活动,重视信息向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转化,因此它是自我建构的。
课堂深度学习的情感活动,需要有一定强度的情感和动机的介入,因此它是情感和意志驱动的。
课堂深度学习的实践活动,要求学习自主展开探究和操作,强调发现和运用,因此它是做中学和学中做,干用中学与学中用的统一。
3.学习内容是综合的、整合的深度学习是关联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面对复杂的真实情境,需要学生建立知识与知识、知识是以经验、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自我之间的充分联结,于是,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实践、大单元等成为了重构学习内容的重要方式。
4.学习过程和结果定位于理解与实践深度学习全程指向理解和实践,要示学生理解知识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学会迁移运用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向深度学习的科学教学范式的实践探索【摘要】本文以浙教版七下第2章第4节《光和颜色》的第1课时为例,从“真实问题引入”、“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拓展”的三个教学阶段入手,介绍与阐述了指向深度学习的科学教学范式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 初中科学 深度学习 教学范式 实践探索“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
美国学者Eric Jensen 和LeAnn Nickelsen在《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一书中提出了深度学习过程模式(如图1),以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为目的,设计了7个环节【1】。
图1 深度学习过程示意图基于初中科学教学普遍存在浅层次学习,乃至虚假学习的现状,笔者建构了指向深度学习的科学教学基本范式[2](如图2)。
图2 基本范式与深度学习的关系现以浙教版七下第2章第4节《光和颜色》的第1课时为例,介绍与阐述指向深度学习的科学教学范式的设计与实施。
一.聚焦核心的真实问题(真实问题引入阶段)1.创设生活情境课前活动:在晴天的正午,组织并带领学生到比较茂密的树林,实地观察树荫下的光斑的特点(可用相机记录),并让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1:展示交流学生记录的光斑特点及提出的问题。
其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有:问题①:为什么有些光斑是圆形的,有些光斑是不规则的形状?问题②:为什么那些较小的圆形光斑比较暗?问题③:哪些因素影响了光斑的形状与亮度?2.提出核心问题问题1(核心问题):为什么树荫下的那些光斑是圆形的?要解决问题①②③,关键在于要解决问题1;而要解决问题1,关键又在于要解决如下的2个子问题:问题①:光是怎样传播的?问题②:圆形光斑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基于情境提出问题,到核心问题的引入,再到核心问题的分解,其有3个优点: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先前知识,进而提升学生掌握科学核心知识的能力;③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21年第1期——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为例摘要: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三段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科学课程活动各个环节与学生的学习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了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科学;“三段式”教学模式;科学素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开始推行的初中科学“三段式”教学模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实施的。
一、“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构成“三段式”教学模式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修正三个阶段。
以问题为主导,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导学案。
课前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在课堂上合作探究、巩固训练等环节,帮助学生迁移、内化知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动参与者,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初中科学“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1.课前预习阶段在课前准备阶段,笔者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导学案。
例如,在教学华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时,笔者让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
导学案中设置了难易适中的预习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预习题根据学习内容层层递进,涵盖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2.课堂教学实施阶段(1)课前释疑,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笔者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进行及时的评价。
课堂上,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包括各种各样的声音,如蜜蜂的嗡嗡声、音乐厅里小提琴的演奏声、教室里学生的朗读声等。
观看视频后,引出教学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到人的耳朵里的?(2)合作探究,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初中科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发布时间:2021-02-04T11:06:10.21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作者:谢绍钜[导读] 在当下这个经济全面且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随着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教育界开始提出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概念。
高效课堂简单说来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课堂中所学的知识。
这样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可以更轻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而,对于初中科学课堂来说,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实现高效课堂这一目标。
温州市瓯海区瞿溪华侨中学谢绍钜 325000摘要:在当下这个经济全面且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随着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教育界开始提出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概念。
高效课堂简单说来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课堂中所学的知识。
这样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可以更轻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而,对于初中科学课堂来说,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实现高效课堂这一目标。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科学;高效课堂;对策研究引言:初中自然科学,它是集合了初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为主的一体,具有很强的教学理论性、科学性、探究性和理论实践性。
基于这种原因,学生只是通过听教师讲解并不能学好,而是需要亲自操作、感悟,才能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所以说,初中科学课堂离不开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也是科学课堂有效进行的基础。
要想真正地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获得应有的收获,教师一定要懂得如何在深度学习下去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
一、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游戏设计初中社会科学教育作为我国顺应时代进步发展而重新创立的一门学科,它的德育教学内容比较好贴近初中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
教师在组织设计学科课堂教学游戏内容时要以广大学生的集体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为教学基础,结合学科教材内容中的具体学科教学内容为广大学生量身策划并推出新奇、大家都有可能主动参与进来的各种科学课堂游戏,激发广大学生对于科学课堂的集体学习活动兴趣,提高任课教师的学科课堂教学工作效率。
深度学习背景下的立体化教学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4.0时代,如何让现在的孩子适应未来的世界,是世界各国教育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他们未来的竞争对手不是学霸,而是机器(人工智能)。
在与机器竞争工作机会时,只有具备专家思维和复杂沟通能力的人才能取胜。
而具备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学生必须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凝练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以单元学习、高阶思维、思维外显为主要特征,在传统的讲授式、告诉式的课堂很难实现深度学习,这就需要创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来与之相匹配。
在深入研究《新课标》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我们创新提出了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立体化教学模式共包含五个教学环节:简约化导入、结构化整合、情境化训练、素养化提升和仿真化评价。
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追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从知识内容的整合、学习过程的重构、学习评价的多元等几个维度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活动化、结构化、情景化和任务化。
简约化导入。
课堂导入有复习导入、问题导入、情景导入、活动导入等多种形式,导入是学生与课堂教学内容建立关联的引线。
而直接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的课堂导入是最简约精炼、最强有力的导入方式。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定海神针”,直奔主题式的课堂导入会大大缩短“引生入境”的时间,可谓省时高效。
因此,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是设置课堂导入的首要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学生获得的一般性发展都不能作为教学目标,真正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了某些内容、参加了某种活动后所获得的提升与发展,也就是以学生的实际获得为教学目标。
在确立教学目标之前,我们还必须弄清楚“学生课前的已知是什么”、“学生要掌握的未知是什么”,“从'已知'到‘未知’的路径、桥梁与方法是什么"。
所以,课堂导入并不是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在此之前的学情调研和目标确立更考验教师的“真本事二结构化整合。
郭华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深在系统结构中。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主要是对数学知识系统建构过程的解读。
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帮助学生将点状知识编织成一个系统网络,让看似碎片化的学习过程,变得结构而有序。
这种教学模式关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获取学习经验、构建新的知识脉络、形成新的策略方法、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过程,与课标中阐释的数学功能高度吻合,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本路径。
一内通外联,知识脉络清晰化布鲁纳指出:“要想明确掌握事物的结构,就需要联想到其他和事务有关的东西,从而有意识的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增强自身的理解技能。
”知识的结构化是从知识本身具有的属性出发,数学这一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是整体的、系统的、结构的。
教材在编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因此在编排过程中,教材将同一序列内容的教学分别安排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开展,秉承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原则,降低教学的难度,更加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和遮蔽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结构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只是单纯地按教材提供的单元、课时要求进行的,如果没有从整体视角把握教学,就很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1结构化表达,建构知识脉络。
促进结构化教学的开展,需要有结构化的表达,也就是说要以一定结构化的方式呈现素材、思路、思考、体会等,促进知识整体脉络的建构。
例如结构化的板书,如图1。
单元教学结束之后,则可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整个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如图2。
2纵横联合,理顺教学结构。
好的教学结构,应具备层次分明、目标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特征。
在数学教学中,同一类知识的教学,一般有着相似的推进过程。
(1)概念教学一般按照“感知概念—理解概念--形成概念--巩固概念”的过程;(2)运算教学一般按照“提出问题—探索算法—理解算理—归纳法则—内化算法—运用法则”的过程;(3)数的认识教学一般按照“材料感知—认识新数—巩固新数—运用新数”的过程;(4)探索规律的教学一般按照“发现猜想—验证猜想—归纳概括—反思完善”的过程。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1年第39期科学项目化学习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及规范融合于同一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深挖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项目学习的教学依据课标和生活实际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真实有趣的项目情境,提供一个开放的项目学习空间,在自己亲身调研、设计、动手做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提升科学学科素养。
一、研究缘起项目学习通过组织学生主动、深层次参与学习活动,知识在项目中呈现,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同时在一定的真实情景中学习,容易唤醒已有相关的知识、经验等,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促进知识向核心素养转化[1]。
本文主要以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为例进行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平面镜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在内容上承上启下。
研究方法和思路可以举一反三,为凸透镜成像的研究奠定基础。
平面镜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科学中也已有部分认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感性知识,但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像”这个概念还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进行研究。
同时初一学生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通过生活经验对平面镜的认识是浅显的,甚至是错误的。
1.学情:实像还是虚像?近大远小还是等大?初中科学课堂实验往往为了某一概念或是某一规律的教学而设计的,很少为学生的常见问题设计实验内容,对学生真实问题的关注比较少。
由于受经验中“像”的影响,平面镜所成像中虚象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的一个难点。
在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同一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时,像的大小变化问题在学生的潜概念中是“近的时候大,远的时候小”,学生对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远近没有关系难以理解。
如某同学从远处靠近全身镜,镜中像的大小与像和人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情况如何?经统计,65%的学生以为“像变大,而像、人之间的距离在变小;只有28%的学生认为像大小是不变的,像和人之间的距离在变小。
浅析智慧课堂的初中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智慧课堂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新趋势。
在这个背景下,以科学为代表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析智慧课堂的初中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实践探究能力。
实践探究能力是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摩科学实验的现场,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相关内容。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相关问题和实验指导,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检验和验证实验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动手,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智慧课堂中,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搜集,并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
同时,智能硬件可以增强学生的互动体验,让学生更容易通过网络和教师实现沟通交流。
这都需要学生具备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如信息查找、处理、评估等能力。
因此,在智慧课堂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积极参与个人化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和互动平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思维能力。
智慧课堂的核心是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互动学习,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
在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经常进行思考和探究,以此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同时,问答环节和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和合作交流来实现知识的习得。
在智慧课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提问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智慧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是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
教师需要积极探寻和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互动学习,在实践探究和思维能力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指导,为学生建立扎实的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优质教育奠定基础。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重构
摘要;深度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不仅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还有
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需要
教师运用教学智慧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本文以初中科学
学科为例,深入剖析如何基于深度学习理论重构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为深度学
习研究领域提供可以借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关键词;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科学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针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前沿和
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
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大到“课程”,小到“课堂”,高品质的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
本文以初中科学“电流的磁效应”一课为例,深入剖析如何重构课堂教学以促进深度学习。
一、基于课程标准,定位教学内容
“深度学习”不是“难度学习”。
“难度”是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言,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个学习内容的感知存在差异。
而“深度”则对立于“浅表”,是基于同一
水平的学习内容深入挖掘其背后所暗含的隐性价值,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便于
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最终实现迁移,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学习效果。
因此,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并不是一味地扩充知识容量和提高难度系数,而应基
于课程标准,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前提下确定适度、适量的教学内容。
初中《科学》“电力与电信” 单元中的“电流的磁效应”一课为例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为:“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及其应用”。
因此,本节课
教学目标的设定紧紧围绕让学生对电流磁效应这一现象有清晰的认识以及对其应
用实例有所了解。
不能随意拓展延伸,比如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传
授揭示电流方向与磁极之间关系的安培定则等内容。
但是,可以增加日常生活中
以电流磁效应为工作原理的应用实例,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还可以增加“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科学小故事”,以激励学生们树立敏锐观察的科学研究
意识。
因此,只有以课程标准为基本准则才能对教学内容做精准的定位。
二、批判借鉴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完全依照教材内容实施教学。
然而,能
够真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内容却不仅限于教材。
实质上,教材只是为课
堂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供了一种可能实施的教学内容参考。
教材的编写顺
序是按照材料的相互联系而组织起来的,不一定符合教学活动的逻辑顺序。
因此,批判性借鉴教材,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优化教学内容才能促进学生深度
学习。
“电流的磁效应”的核心知识点为:“通电导线有磁性”。
教材的编排顺序为:磁现象→电流的磁效应→ 电磁铁构造→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电磁门铃的工作
原理。
看似合情合理的教学内容编排之中却暗藏着诸多不合理因素,剖析其主要
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
以“磁现象”作为铺
垫引入“电流的磁效应”的编排方式,貌似顺理成章,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
有认知基础,而是把他们的头脑当成了“一张白纸”。
实际上,对于七年级的学生
而言,无论是从小学阶段自然学科的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经验中都对磁现象
早已熟知,再从零起步介绍磁现象不仅显得突兀更是多此一举。
由于缺少了必要
的挑战性,所以学生始终处于浅层学习,无法进入深度学习。
其次,知识与活动
之间的逻辑顺序混乱。
在阐述了电流磁效应现象的基础上,教材中又引入了电磁
铁的构造等知识。
而教材中承接电磁铁的活动却是“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明
显不符合逻辑。
学生们已经明确了电磁铁是电流磁效应实用化的产物,还要再判
断其是否有磁性,明显是多此一举。
大有“为了开展活动而设计活动”之嫌,根本
无法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欲,更不用说进入深度学习了。
最后,选取的应用实例缺
乏代表性。
每传授一个新知识、新原理后,必定要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一种应用实
例已成为教材编排的惯例。
教材中选取的应用实例是“电磁门铃”,但在日常生活
中其早已被悦耳的电子门铃所替代,无法在生活中找到电磁门铃的身影,离学生
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实际上,应该针对电磁铁的独
特优势来寻找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才会让应用实例更具针对性和典型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冲突
课堂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什么样的引入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
习呢?教师应该创设情境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问题意识”。
讲授“电
流的磁效应”这节课时,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探究“炒豆之谜”的情境—向学
生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将大量的红豆和绿豆放在一起炒,然后往盘子里一倒,有没有可能红豆和绿豆自然分开?”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
接下来,教师表演一个“小魔术”,就在学生们的眼前将红豆和绿豆瞬间分成了两堆。
此时,学生惊讶于眼前不可思议的现象,困惑的同时立刻引发了积极的思考,激发了探寻其中奥秘的热情。
四、基于认知起点,揭示本质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起点往往是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所积累的经验,
这是他们进行知识建构和同化的认知基础,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起点却是对科学知
识或原理的讲解。
学生很难直接将其内化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就会
产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
如果教师将教学的起点设定在符合
学生年龄特征的认知水平层面,则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更快地将其融
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经过一系列的优化和改进,“电流的磁效应”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变得更加
合理,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由此可见,课堂
教学的重构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广大教师必须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
思想,从教学内容方式上进行转变,才能优化教学活动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挖掘其内在的核心价值和作用,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05).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