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 格式:pdf
- 大小:266.97 KB
- 文档页数:3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1)幸福是至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
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
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
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
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
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
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
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
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
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
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
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
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而灵魂的快乐更深刻和持久。
他认为,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
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
他说:“凡是必要的,也就是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对幸福的理解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也是每个人终极的追求和意义所在。
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自己的幸福观。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幸福是与人的本性和理性联系在一起的。
他指出,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理性,而这种理性使得人具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从而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因此,人的幸福是与人的理性相联系的,只有理性发挥到极致,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瞬间的享乐,而是一种持续的生活状态。
他认为幸福不是简单地享受快乐的时刻,而是一种整体、持久、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它是由一个人所做的活动和行为的累积而来的。
因此,一个人如果基于自己的理性和精神去选择生活,而非基于功利和虚荣,那么他就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第三,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个人与社会的共同体现。
他认为一个人的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体现,还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是深刻的,因为每个人都必须与其他人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平等、公正和和谐的环境,来促进个人的幸福实现。
第四,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要求个人达到一种稳定的内心状态。
他认为个人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并且能够承受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
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够达到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幸福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需要具备自制力并且计划和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将正面的情感和感受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认为,人的幸福是基于人的理性和本性的联系,是一种持续的生活状态,是个人与社会的共同体现,并且需要个人达到一种稳定的内心状态。
这种幸福状态是通过个人的积极选择、自我控制和奉献给社会等行为的积累而来的。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1. 引言1.1 介绍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年- 前322年)是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和伦理学家。
他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被誉为“哲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涉及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等诸多领域,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包括对幸福、美德、友谊、正义等主题的讨论,其中对幸福的思考是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最终目的,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
他认为,幸福并非是靠财富、名誉或享乐获得的,而是通过实现完美的人类本性和达到心灵境界的平静与安定来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人的品德修养,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应发展自己的美德和理性,并通过实践积累智慧和经验。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影响了后世众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思想,其对幸福的思考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实现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幸福。
1.2 幸福观的重要性幸福观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还涉及到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的意义。
幸福观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幸福观指引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方向。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的目标,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达到幸福。
这种观念对于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明确自己追求幸福的方向,从而在人生道路上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幸福观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满足和生活的充实。
这种看法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能够根据内心的需求和追求去选择生活的方向,而不是被外部的物质享受所束缚。
幸福观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论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以至善为逻辑起点,以合于德性的实践活动为逻辑归宿,将幸福上升到思辨的高度,其幸福观的基本内容以这样的脉络呈现在我们眼前;理想与现实的深度同一,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相通构成其基本特征;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上升至集体层次,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幸福更加明智地把握与追求。
1.1 幸福是最完满的善亚里士多德如海的认知就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向度的。
首先,仁义就是目的。
在《尼各马可以伦理学》这部著作里开篇即为谈及“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时间和取舍,都以某种善目标。
”[1]仁义就是一种目标,但这个目标不仅仅包含裂瓜其为现实,还包括把目标变为现实的这个活动的本身。
其次,亚里士多德指出,仁义在相同的犯罪行为方式中以各种形式整体表现出。
亚里士多德将仁义分成三个部分:外在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并且在这三部分中,“灵魂的仁义就是最主要的,最低的善。
”[2]而美好做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自然就是灵魂的善,即为最低的善,也就是至仁义。
所以,对美好的探讨即是如海的探讨。
1.2 合德性的实践活动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的“美好就是再分于德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从两方面阐释,一方面美好就是再分于德性的,另一方面美好就是课堂教学活动。
第一,幸福,它是合于德性品质的。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认为德性是构成幸福的第一因素。
“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限时活动,如若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而且在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或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
”[2]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德性即是品质。
”[2]德性实际上被用以泛指一切事物的优秀的性质或者品质,它能够提出和保存诸善,在许多事情上带来良好的效果。
“人的德性就是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
”[2]由此可以看出,幸福是合于德性品质的。
第二,美好,它就是一种课堂教学活动。
亚里士多德指出美好就是一种活动,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或者存有目的的回去谋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幸福观是其伦理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幸福被视为一个人生最高的目标,也是人生最终追求的意义所在。
他认为,人生的幸福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或情绪上的快乐,而是一种理性和道德的全面发展。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两种形式的幸福:感官上的快乐和理性上的快乐。
感官上的快乐是指通过满足身体上的需求和欲望来获得的快感,而理性上的快乐则是通过理性和思考来获得的上乘快乐。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上的快乐更加重要和持久,因为它是基于高尚的美德和德行产生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中,他提出了“幸福生活”这一概念。
幸福生活是指一个人通过实践美德和追求理性的活动来达到的最高境界。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生活并不是一种短暂的状态,而是一个通过时间的积累和努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实践美德。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自律、美德和德行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达到幸福的人是具备许多美德的人,如智慧、勇气、正义、节制等。
这些美德不仅仅是某种行为的产物,而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和素养。
通过实践这些美德,一个人能够发展出一个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从而达到幸福。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黄金中庸”的概念。
他认为,幸福并不是过分地追求任何一种快乐,而是通过和谐地追求和平衡各种欲望和需求来获得的。
一个幸福的人应该追求适度地满足感官上的欲望,并同时追求高尚的理性活动和追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强调了理性和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追求理性和实践美德,一个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的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引导我们思考幸福的本质和追求的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幸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在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对幸福的观点,这一观点深远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和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进行浅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终目的。
在他看来,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实现幸福。
他认为,幸福不同于物质财富或享乐,而是一种完全的、自足的、持久的快乐。
这种快乐是基于理性和德行的,是一种在内心深处的精神状态。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现幸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品质。
他强调了理性和德行在幸福中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理性是人类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因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并制定正确的行为准则。
德行也是实现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建立在理性和德行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良好的行为,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个人潜能来实现的。
他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的幸福。
他认为幸福是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发展自己的才能来实现的。
只有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交往、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时,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和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他将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认为实现幸福需要具备理性和德行这两个重要品质,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和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更好地追求和实现真正的幸福。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1)幸福是至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
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
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
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
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
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
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
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
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
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
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
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
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而灵魂的快乐更深刻和持久。
他认为,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
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
他说:“凡是必要的,也就是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作者:王华来源:《学理论·中》2009年第07期摘要:“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
完善的幸福是沉思。
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
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关键词:幸福;最高善;德性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20—02幸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
但是关于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人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已开始探讨“幸福”。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关于幸福论述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幸福”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在开篇和末篇都大篇幅地解说幸福。
在一定意义上说,幸福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始点和终点。
一、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关于幸福的论述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讲述到雅典的立法者梭伦说,“最幸福的人是雅典的泰洛斯,因为泰洛斯的城邦是繁荣的,而且他又有出色的子孙,他一生一世享尽了人间的安乐,却又死得极其光荣——极其英勇地死在疆场之上,雅典人在他阵亡的地点给他举行了国葬并给了他很大的荣誉。
”[1]可见,梭伦认为所生活的城邦繁荣,子孙出色,一生安乐,死得光荣英勇,获得荣誉的人是幸福的。
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基于他的原子论。
他认为,有感性和理性的两种原子,形成两种幸福和快乐,即肉体的幸福和快乐以及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必需的物质基础是幸福和快乐的现实依据,但幸福决不是纯粹的感性享乐和物质刺激。
而且要获得幸福,首先要节制欲望,其次要做到心灵的安适和宁静。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生活在前384年至前322年之间。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是他众多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探讨幸福的真正含义。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概述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最高目标。
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全面而持久的状态,而不是一时的快乐或享乐。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并不建立在个体的短暂享乐上,而是追求内在的美、真理和道德的完善。
二、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自足、完整和最终的状态,它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
他认为人们通过实践道德和伦理行为以及追求智慧和美德来达到幸福。
对他来说,幸福是一个积极而有目标的生活,通过实践和追求目标来实现。
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之道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条称为“中庸之道”的道路,以实现幸福。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适度,避免任何极端。
例如,一个人应该追求适度的勤奋,而不是过度工作或懒散。
他同时也主张适度的享乐,追求适度的财富和享受,而不是过度追逐物质利益。
四、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友谊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中,友谊被认为是实现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分为三种类型的友谊:基于利益的友谊、基于乐趣的友谊和完善的友谊。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善的友谊是最高级别的友谊,它建立在道德和美德的基础上,是一种无私的关系。
五、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生活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实践道德和美德来追求幸福。
他将美德分为道德美德和智慧美德,道德美德包括正义、勇敢、节制和慷慨等品质,智慧美德则是指追求真理和智慧。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实践这些美德,人们可以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
六、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实践意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对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平衡与适度,避免极端和过度追求。
我们应该通过实践正义、勇敢、节制和慷慨等美德,来实现自己的幸福。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而幸福也自然成为人们一生奋斗的目标。
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幸福观按时代划分主要有三种。
首先是古希腊时期,这时的幸福观以德性幸福论为导。
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时期,此时的幸福观贬斥人世间的现实的幸福,将人们祈求幸福的目光转向灵和来世。
到了近代,人们又将感觉上的快乐视为幸福。
从一定意义上说,西方中世纪和近代对幸福论述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对古希腊幸福观的发挥。
而在古希腊伦理思想中,最具代表的便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
那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切选择所趋向的最高目的的完满实现。
所以他把幸福界定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这一界定?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为人生最高的目标,但他将幸福规定为“至善”,强调幸福是一种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
于是,对于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把善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在的善,另一类是身体的善,还有一类是灵魂的善。
相比于其他两类善,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
在他看来,外在的善并不是幸福,尽管幸福本身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因为赤手空拳不可能或者难于做到好事情。
真正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善。
因此,作为最高的善的幸福就是灵魂的合乎理性的现实活动。
由于幸福是内在的善,是最高的善,所以它是完美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
这就使他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的快乐论观点区别开来,并使他的思想学说具有德性论的特征。
就幸福与快乐的关系来说,外在的物质条件仅仅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灵的安宁和自足才是真正的充分条件。
快乐就是要发挥理智德性,把灵魂的痛苦驱赶出去,让灵魂获得宁静、快乐,不受侵扰。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快乐是灵魂的习惯,许多人的快乐相互冲突,因为那些快乐不是本性上令人愉悦的。
幸福应伴随着快乐,但是快乐就不一定幸福,幸福不是脸上的笑容,喜剧越来越多,越来越别出心裁但是换来的是大家越来越多的赞扬吗?答案是否定的。
两种经典幸福观理论一、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1、幸福就是至善为了解读幸福,亚里士多德首先解说了什么是“善”。
《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实践和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标。
因为人们都有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他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目的,各事物的目的也就是各事物的“善”。
人们的一切活都是在其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
例如我们可以说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医学的目的在于健康等等。
知识、健康这些目的也就是教育、医学这些活动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多种多样,有的目的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有的是因它物而被追求。
在实践中某种以其自身而被追求的目的就是善自身、最高的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
”他说的最后的最高的善即“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什么是德性?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德性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德性(道德品质)不同,其意义更加广泛。
他通过人与动物、植物的比较研究发现:植物和动物的灵魂只是停留在感觉方面,而只有人的灵魂是人的理智能力方面。
因此人的功能应体现为理性的现实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生命。
以理性为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品质而且是优良的品质。
“在灵魂中有三者生成,这也就是感受、潜能和品质,德性将为这三者之一——德性既不是感受、也不是潜能,么它只能是品质了。
”“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种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
例如眼睛的德性,就不但使眼睛明亮,还要使它的功能良好.幸福是最快乐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快乐不等于幸福,但幸福并不排斥快乐,快乐伴随着幸福。
因此幸福就是使人快乐的,使人觉得可爱,乐于去追求的。
他认为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而最终导致不幸的结果,那就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悲惨,而不是幸福。
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就是幸福的本质,另一方面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幸福都不是幸福。
论文摘要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古希腊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本文首先阐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概念的内涵,即幸福就是至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遵循中道原则;其次分析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观的论证,即从目的、功能、实践三个方面论证了幸福观;最后论证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于我们构建新时期下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德性中道无论是哲学领域还是伦理学领域,幸福是一个古老的重要课题。
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话语中,幸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着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对幸福的问题不仅给予了经验性的描述,而且还作出了规范性的界定。
当下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反思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概念的内涵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古希腊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亚里士多德从三个方面界定幸福概念的内涵。
首先,幸福就是至善。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开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作为生命自然目的的幸福是出于人的自然禀赋和本性的幸福,生命就是一个自然的本性的过程,而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是目的与能力自然融合的一个统一体,人的生命当然也包含其中。
“既然一切知识、一切选择都在追求某种善。
”在不同等级的善中,幸福则是最完满的善,是一切善的目的,是最终和最大的善。
在人的实践的生命中,有些事物是因自身的原因被我们追求,有些事物是因为另一些事物的原因而被我们追求,有些事物被我们追求同时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
人们的行为大多是有目的的,众多的行为逐渐排列起来,从前到后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链条。
每个行为的价值和意义都要从它们所追求的目的中去获得,而这个目的的价值和意义而又要从下一个目的中获得,这样如此一直下去。
如果要使整个目的链条有意义,又不至于陷于无穷的倒退,否则就会陷入无限循环而空洞的循环原因论,那么就必定要有一个尽头和终结,这个尽头和终结也就是最高的目的,即是最高的善。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0级研广西桂林541006)摘要:幸福是人们对现实活动的追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当今社会中,幸福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伦理学中,幸福问题一直都是哲学家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而亚里士多德是在继承前人的思想的基础上,构建出自己独特的幸福观。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至善德性思辨一、古希腊哲学家对幸福的解释幸福问题的萌芽状态来源与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伊利昂记》等诗歌中,从这些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希腊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理解。
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提出:“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以及“幸福和死亡同在一起。
”这些观点说明了他认为自由是幸福的前提,整个社会制度必须维护大部分人的自由;城邦中的个人应该把自身的幸福追求置于城邦的利益之中。
赫拉克利特对与幸福的理解是理性的,他提出人的所作所为受快乐和痛苦感觉的支配,精神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他认为道德是人能否获得幸福的基础,有知识和智慧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人们生活的最高目的是至善,要达到至善的方法就是理性。
人们想要获得幸福就必须节制欲望,用智慧和知识去达到至善。
柏拉图则认为智慧和德行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只有由人的理性推理所认识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永远不变的。
感官对象都没有普遍的定义,它们都是变化无常的,只有最高的理念才是永恒的。
这里所说的最高理念就是善。
柏拉图认为,人的感官幸福是暂时的,对所有物质幸福幸福的追求是不必要的。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是不需要快乐的,美好东西的收获是必须以德行为前提的。
对于幸福他还提出了:“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
”在马克思看来,要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以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
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社会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幸福观被广泛地讨论和引用,对后世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追求幸福是自然的本能,幸福并不是一种瞬间的快乐,而是一种持续的优越生活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包含了三个方面:德行、活动和理性。
首先,德行是幸福的基础。
人类的德行是指我们的性格和品德,这些特质反映了我们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聪明、公正、勇敢、谦虚、诚实、友爱等德行是幸福的前提条件。
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和品德高尚,则他更容易体验到幸福。
因此,培养人类的德行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活动也是幸福的要素之一。
人类的活动必须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因为人类并不是为了安逸和享乐而生存在世界上的,而是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和价值。
亚里士多德强调理性活动对于幸福的作用。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使我们能够创造和发现知识,以及理解真理和美。
这些都是高质量的人类活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幸福。
最后,理性也是幸福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理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我们与其他生物不同的重要特征。
而人类生而具有自然学问的判断能力、自我意识和思考能力,使得人类可以理性地理解和追求幸福。
亚里士多德强调,如果人类意识到并积极追求幸福,则他就能够理性地做出正确决策和行为。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强调德行、活动和理性,这三个要素相互关联,德行是幸福的根本,人类的活动和理性也都是追求幸福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人类应该在德行、活动和理性三个方面努力实现自我改进,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以获得更为持久和真实的幸福体验。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是其伦理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幸福观,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或情绪,而是一种满足人类最高品质的全面而持久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将人类分为两个层次:动物层次和理性层次。
人类的动物层次是指人类共享的基本需要和欲望,例如食物、住所、健康和社交关系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动物层次的满足只是人类生活的前提条件,而不能构成幸福的全部。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理性层次的满足,即人类独有的理性思维和道德行为。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的理性层次是通过追求优秀的品德和道德行为来实现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美德,美德是通过习得和实践而获得的。
美德包括智慧、担当、公正、仁爱等等,这些美德是人类最高品质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实践和习得这些美德,人们可以在思想和行为上实现卓越,进而达到幸福的境地。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与当时的伦理观念不同。
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将幸福与享乐、财富和权力等外在因素联系在一起。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追求只会导致短暂的快乐,而不是持久的幸福。
他强调了道德行为和品德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内在因素才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还强调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幸福。
他强调了合理的社交关系、友谊和公共事务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只有参与公共事务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强调了理性思维和道德行为对幸福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最高品质的体现在于追求美德和道德行为,而不是仅仅追求享乐和物质财富。
他还提醒人们要重视社会关系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今天的伦理学和幸福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要从古至今,幸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追问和研究,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者之一。
福的理论,内容包括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内容、幸福的实现,还尝试思考关于其幸福观的争议。
在古希腊世界,幸福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首先将幸福定义为“至善”,即最高的善,从这一方面来说,他和古希腊其他的哲学家对于幸福的理解是相似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说幸福就是至善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列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他将幸福定义为“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也就是使得一个人好并使得他的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
因为在他那里,伦理学和政治学是相辅相成,联系在一起的,人既是社会性的政治的动物,又是理性的动物,而人的幸福在城邦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得以实现。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中他最终提出了“沉思是最大的幸福”,而“其他的合乎德性的活动是第二好的”,他认为沉思是最高等的实现活动,最令人愉悦、最自足,把沉思的生活归结为一种超越人的生活的“神性的生活”。
关于幸福的内容,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包含着快乐,幸福即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既令爱高尚的人们愉悦,又自身就令人愉悦,他们自身中就包含快乐。
”所以幸福是最令人快乐的。
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也显然需要外在的善”。
“因为,没有那些外在的手段就不可能或很难做高尚的事。
”他并不排斥财富,对于个人幸福来说,财富是必须且适度的,而朋友是最大的外在的善,一个德性的人做合乎德性的善举必须要有接受善举的人,幸福是需要友爱的。
友爱是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之一。
在实现活动中它可以促进人自身的完善,友爱对于幸福是必须的,“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必须要有好人朋友”。
我们在好运和不幸中都需要朋友。
其他的外在善只是达到幸福的外在手段,友爱则是内在于幸福生活的,它自身就是目的,就是值得欲求的,他把友爱作为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之间的联系环节,是一种“特殊德性”,是能够引导个人去追求实践智慧,追求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的德性。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摘要:在西方,除了宗教幸福观以外,对于幸福的理解,基本上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幸福观(或者称“德性论”)和感性主义幸福观(或称“快乐论”)两大派别。
前者强调理性、抑制欲望,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的幸福;后者强调人的自然欲望,主张在感官、感觉的快乐体验中享受生活,有纵欲主义的倾向。
亚氏是德性幸福论的代表者,他在扬弃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
关键词:幸福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追寻幸福,并且希望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
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西得底斯说“幸福的秘诀是得到自由,而自由的秘诀是勇气。
”;伯里克利说“自由才能幸福,勇敢才能自由。
”;中世纪尼德兰思想家德西得乌?伊拉斯谟说“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俄国作家伊凡?蒲宁说“只要我还能坐在长椅上,遥望夕阳落山的景象,哪怕残躯断臂,我也会感到无比幸福。
”;科威特著名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这些都反映出他们对幸福的不同追求。
那么生活在几千年之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又是怎样的呢?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氏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比较系统、完整的德性幸福观,现在读来虽然有些观点不甚合理或者尚需探讨,但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得不被亚氏的思辨思维和实践意识所折服。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施莱格尔曾说:“一个人,天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我国传统伦理学和伦理学家周辅成先生也道,一个研究西方哲学或伦理学的人,如果忽略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乃是一件大憾事。
可以见得亚里士多德在整个西方哲学史、文化史上重要的地位和巨大贡献。
亚里士多德生前撰写过很多伦理学的对话和著作,但他名下流传至今的伦理学著作只有《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台莫伦理学》、《大伦理学》这三部,其中《尼各马可伦理学》比其他两部更为系统、思想也更为成熟。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对幸福的理解有深刻的思考和发展。
他的幸福观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单纯的快乐和享受,而是一种完整自我实现的状态。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生最终的目标和意义,是每个人都渴望的生活状态。
他认为幸福不是短暂的快乐,而是基于全面和谐发展的自我实现。
在达到幸福的过程中,个体必须经历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的实现。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认为,每个人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潜力和优势,因此幸福的实现必须在个体独特性的基础上实现。
他提倡个体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力和爱好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通过逐渐完善的过程获得人生的幸福。
再次,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认为,人生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交和社区的支持和影响。
在社交和社区的生活中,个体可以从他人身上获得启示、帮助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
最后,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的幸福不以单纯的外在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定论,而是通过完整发展自已的精神和人格实现的。
个体的道德认识、自我实践和行为选择是实现幸福的重要因素。
他提倡个体应该积极探求人生中的真理和智慧,不断加强自我完善和自我觉察,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幸福。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一种较为完整和深刻的幸福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快乐至上」思想鲜明不同。
幸福的实现不仅包括个体自身的努力和实践,还需要社区和社交视野的支持和帮助,同时需要个体潜在上的自我完善和智慧的增强。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这位古老的哲学家,真是个有趣的家伙。
他的思想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他对幸福的看法。
说到幸福,大家肯定都想知道,啥才是真正的幸福,对吧?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为了生活拼搏,难免有些迷茫。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幸福并不是那种一时的欢愉,而是长期的满足。
听着就像在喝一杯浓郁的咖啡,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它的醇香。
他提到过一个词,叫“德性”。
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高深,但实际上就是做个好人,过个有意义的生活。
嘿,你说,谁不想成为个好人呢?他认为,幸福是“德性活动”的结果。
也就是说,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努力和实践来实现的。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心想事成”,而是要真心实意地去做。
就像做菜,得先准备好材料,调料放对了,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别以为幸福就像外卖,想吃什么点什么。
其实得自己动手,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一点,就是人是社会性动物。
你想,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可能一个人过日子。
他的意思是,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才会让我们的幸福感加倍。
这就像是一起吃顿火锅,热闹得很,每个人都在聊着笑着,幸福感瞬间爆棚。
一个人关在家里,连个说话的对象都没有,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所以,交朋友、聚会,都是幸福的源泉。
再说到他所提到的“中庸”之道。
中庸,可不是说过得平淡无奇,而是要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追求极端的快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
就像在玩游戏,追求高分可不能拼命刷,把自己累成狗。
亚里士多德提醒我们,要有智慧,懂得取舍。
幸福其实就在于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像是在阳光下散步,和朋友一起聊天,都是极好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幸福的标准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的幸福定义都不一样,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
有的人喜欢悠闲自在,有的人喜欢奋斗拼搏。
就像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人爱喝咖啡,有的人偏爱茶水。
无论你选择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活出自己的风格。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古代哲学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在西方哲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他的“幸福观”是其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篇文章,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它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和权利的界限,是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所在。
在他的《伦理学》中,他定义了幸福为“追求美德的一种活动,同时美德也必须是伟大、高尚的一种美德。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状态。
它不是一个短时的情感,也不是由于瞬间的好运而产生的。
幸福不是来自于金钱,权力或其他在社会上被认为是成功的正面因素,它是一个接近完美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之下,人们不会对任何事情感到缺憾或欠缺,他们可以体验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感。
现在,让我们看看几个例子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1. 家庭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的人生目的就是要达到幸福的状态,而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家庭生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个健全的家庭生活可以为个人带来幸福的感觉,一个人应该热爱自己所在的家庭,关爱家人,努力让家庭成为快乐的基地。
这也是许多人认为幸福的根源。
2. 追求真理亚里士多德认为,认识和追求真理是人类行为最高贵的目的之一。
由于生命是有限的,因此追求真理能为人们提供更深入的人生体验和体验幸福的更好机会。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他的生命中发现真理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那么这个人的幸福感就会更加丰富。
3. 找到自我认识自己的能力是幸福感的一个主要来源。
亚里士多德认为,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将有助于一个人在人生中更自信和成功,促进他们的幸福感。
因此,了解自己的内心和自我是个人可以达到幸福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庭生活类似,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人感受到幸福感。
相互尊重、信任和友情可以为人们带来快乐的体验,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
这也是许多人认为幸福必然和友情相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