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得无助到习得乐观
- 格式:docx
- 大小:19.75 KB
- 文档页数:7
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参赛教师:李琛讲师单位: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课程名称:心理学史人文社科学院心理学教研室教案首页题目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关键词刺激—反应、习得性无助、解释风格、积极心理学主要教学内容引子:复习行为主义刺激—反应模式一、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研究二、动物习得性无助研究的结论习得性无助的要素、定义三、人类习得性无助的经典例子四、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积极心理学的出发点、核心内容解释风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及动物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2.解释风格。
难点:1.心理科学的历史演进过程,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从抑郁、变态……的心理学到乐观、积极、幸福的心理学。
2.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再到积极心理学中所蕴含的一个心理学家学术研究的轨迹。
教学方法讲解法、启发法、演示法1.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一定的提示可使学生的思考限定在课程的主题框架下。
2.穿梭箱的动画演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也可更简洁的讲清楚实验步骤。
参考资料1.马丁·塞里格曼著:《习得性无助》,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2.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3.马丁·塞里格曼著:《幸福的真谛》,北方联合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
4.马丁·塞里格曼著:《教出乐观的孩子》,北方联合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
5.David R. Shaffer著:《发展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6.(美)Dennis Coon著:《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认识之路》(第9版影印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7.Alan Carr著:《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引子:在开始今天的主题之前,我们先回忆心理学的一段历史。
1913年行为主义之父华生发表了一篇名为《在行为主义者看到的心理学》的文章,标志着心理学第一势力的诞生。
乐观是一种可以习得的品格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都体现在乐观之中。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乐观究竟是什么?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 认为乐观是一种可学习的解释方式,不是一种普遍的人格特征。
乐观的解释风格倾向于客观地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和稳定的因素,实事求是地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特殊的,暂时的因素,从而增加自己的乐观情绪。
这意味着乐观的人要拥有怀抱苦难的气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气魄,以及“粉碎一切障碍”的气势。
在笔者认识的众多企业家和商业领袖中,最具这种气概气魄气势的,非高西庆莫属。
他曾对笔者说过:“我是比较乐观的人,即使是在世俗眼光看来我在受苦受难的当时,我也没觉得有那么痛苦,回头来看,还是没有觉得,我甚至觉得那时候可能是我人生收获最多的时候。
”作为中投公司总经理,前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从机械厂工人到对外经贸大学工农兵学员,从大学讲师到赴美留学,从考取美国纽约律师资格证再到缔造现代中国证券市场,身体力行地实践乐观,不断完善人生的进阶。
狄更斯曾在《荒芜庄园》中提道:“不管我到什么地方去,我是去找快乐的。
我决不会到什么地方去找痛苦,因为我生来就是个寻找快乐的人。
”对于这种天生乐观的论调,高西庆并不完全同意,他相信乐观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
这一想法跟赛利格曼博士的“习得性乐观”不谋而合。
赛利格曼博士的研究所曾选取包括抑郁症患者在内的年轻人,教授他们乐观的技巧,一年半后实验组的抑郁症患者相较控制组减少了10%。
这证明乐观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一个悲观的人可以通过改变解释风格从“习得性无助”迈向“习得性乐观”。
一个人是否乐观最明显的表现,是其对待苦难的态度。
50年来一直被世界500强企业采用的“斯托克代尔悖论”,推崇的正是怀抱苦难的乐观。
“斯托克代尔悖论”是以在越南战争中被俘并折磨八年,秉持强烈信念最后获救的美国海军中将斯托克代尔命名的,是指对前途充满信心,又直面残酷的现实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状态。
逆境中的积极心态与乐观当我们身处逆境之中,无论是学习中的挫折、人际关系的困扰、还是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心态与乐观态度都是我们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
面对逆境,我们不能消极退缩,而应该坚定信心,保持积极心态与乐观态度。
首先,积极心态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在学习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难题,例如综合素质测评、考试压力等。
但如果我们采取消极的态度,自卑抱怨,那么这些问题将会一直困扰着我们。
相反,积极心态能够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以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挑战,寻找解决的办法。
只有积极的心态,我们才能从困境中找到突破口,进一步提升自己。
其次,乐观态度有助于增强心理抵抗力。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例如与同学发生摩擦、与朋友意见不合等。
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过于消极,容易导致心理上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而乐观的态度能够让我们从容面对这些困难,从中学到经验,成长为更加坚强的人。
再次,积极心态与乐观态度对于塑造良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对于高中生而言,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往往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面对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交往时,如果我们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善于与人沟通,那么我们就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得到别人的支持与帮助,共同成长。
最后,积极心态和乐观态度对于塑造健康心态、保持身心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
高中生是在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阶段,如果我们陷入消极的情绪中,将会极大地增加我们心理和身体的负担。
而乐观的态度能够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从而有效减轻压力,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综上所述,积极心态与乐观态度是我们战胜逆境、迎接挑战的必备品质。
我们应该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逆境,相信自己的潜力与能力,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解决问题,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只有保持积极心态与乐观态度,我们才能用坚强的内心战胜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10篇)《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篇1乐观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是人们在相像的情境中进展起来的一种类化期望,表现为主动的解释风格。
谈到“乐观”一词,就不得不提到主动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他的美好五部曲之一《教出乐观的孩子》,是一本有用教育指南,作为一名幼儿老师,研读之后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一些教育启示,现总结如下;一、乐观—主动的解释风格塞利格曼发觉“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现象,即“人类面对很多无法掌握的大事时的反应:常常试都不试就放弃了”,从而进行“心理免疫”,教会儿童习得乐观,将无助变成自主。
在幼儿园里,以个人工作阅历来说,我发觉力量弱的孩子常常说:“老师,我不会”“老师,我不敢”,长期以往,渐渐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中,从而变得悲观、不自信,老师应当关心他们走出误区,习得乐观,形成主动的解释风格。
何谓“解释风格”呢?即个人对缘由的习惯性看法,从儿时开头进展,假如未经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有三个重要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
依据对本书观点的理解,结合工作实践,现举一事例:几年前,幼儿园开展迎宾小天使的活动,即幼儿佩戴红色绶带,站在园门口,大声地说“早上好”来迎接上学的小伴侣及家长们。
妮妮特别渴望做迎宾小天使,这次却没被选上,回到家懊丧地对妈妈说:“我真笨!大家都能做迎宾小天使,我永久做不了了!”妈妈听完,埋怨道:“由于你不乖,才没有被选上,真是一点用都没有!”其次天,妮妮始终闷闷不乐,老师与其谈心,知道了她的苦恼,劝慰她:“昨天并不是你一个人没有当上迎宾小天使,还有许多小伴侣都在等着下一轮呢。
由于你最近感冒,需要爱护喉咙,不能大声地说‘早上好’来打招呼,这次才没有被选上。
等你感冒好了,努力练习,再去试一次,确定能行!”妮妮听了,快乐地直点头,笑着说:“好!”妮妮及其妈妈对大事的解释就是消极的,把没有被选上迎宾小天使这一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转变的缘由,从而产生悲观心情。
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这样做让孩子拥有自信乐观的人生最近网上还流传着一张名为《考试分数决定了敲门姿势》的漫画,画面中,只考了60分的孩子放学回到家门口,垂头丧气的敲门;而得到95分的孩子回家,则骄傲地抬着头,用手重重地敲门;手拿满分试卷的孩子更是用脚不停踹门。
这张热图让人会心一笑之余,更能让人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成绩的过分看重,带给了孩子们的巨大压力。
▼考试分数决定了敲门姿势面对成绩,家长应该如何给予积极面对?考的好,如何正确肯定孩子?让孩子不骄傲又有持续努力的动力呢?考的不好,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提升成绩呢?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给您一些建议。
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孩子成绩成长型思维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经过多年研究后提出。
它是相对“「固定型思维」”的一种心智模式,被公认为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
“成长型思维”的教育理念是「相信智力是可以靠后天努力而改变,鼓励孩子积极评估及发展自己的潜能」。
考的好,需要肯定孩子的努力,而非聪明卡罗尔·德韦克曾在一个实验中发现,仅仅是分别表扬学生“聪明”(固定型思维)和“努力”(成长型思维)就可以让本来学习成绩相同的人在随后的实验中产生差异。
实验:让成绩相当的学生完成一道数学题,不论完成结果如何,都对他们说:“哇,这道题完成的很不错,你做对了X道。
”然后将这些同学随机分成A/B两组。
对A组说:你一定很聪明。
对B组说:你一定是做题的时候很努力。
经过不同的表扬,在随后的实验中,A组被表扬聪明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真的聪明,保住自己胜利的成果,会不愿意接受更难的挑战,在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会表现焦虑,并在最后一轮的测试中成绩下降20%。
B组被表扬努力的孩子则相反,他们更愿意挑战难度更大的题目,遇到问题时会努力去克服困难,最后一轮测试成绩提升了30%。
所以当孩子考的好的时候,需要给孩子传递一个成长型信息,努力是有价值的,这些比聪明更重要,努力的品质可以让孩子下次在面对困难时,勇敢的面对挑战。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优秀6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6篇《《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篇一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身为班主任,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可以拥有乐观的品质,因为乐观的孩子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乐观起来?在《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中,塞利格曼博士用他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捷径。
以一名班主任的身份去读这本书,也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与体会,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班主任要有健康乐观的情绪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孩子的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征服和无助感的经历。
除了基因,其他三个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
除了家人,教师是跟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尤其是班主任。
班主任每日接触的事物都直接关联于孩子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往往就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解释风格强加于孩子身上,或使得孩子习得教师的解释风格,并用这个解释风格来批评自己。
所以,要想让你的学生乐观,首先你要有健康乐观的情绪。
我们在进课室之前,可以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课室,让孩子迎接的是你的笑脸,感受到的是你的喜悦。
除此之外,班主任应该尽量做到不在学生面前抱怨,而是多与他们分享一些开心的事情,让他们知道其实生活是很美好的。
二、要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书中提到,乐观的认知技能有四个:“捕捉思维”;对自动思维进行“评估”;进行“更正确的解释”;化解灾难性的思维。
那么,如何去做呢?此时,我们可以借助ABC法则来进行练习。
A代表不好的事情,C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
通常,看起来好像不愉快的事件立即且自动地产生后果,其实不然,B——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后果。
学会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得体会逆境,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的一种境遇。
正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乐观心态,是成功迈向前的关键。
下面我将分享我在逆境中学到的保持乐观的心得体会。
一、调整心态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态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过于沮丧或灰心丧气,要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逆境可能是一次考验,但也是历练自己的机会。
我们可以从逆境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坚韧和耐心。
只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逆境,迎接挑战。
二、寻求支持逆境中,求助于他人是非常必要的。
和朋友、家人分享自己的困扰,寻求支持和关心是减轻心理压力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让我们更加乐观,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积极向上的能量,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过逆境。
三、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在逆境中,不要沉溺于问题本身,而是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找出问题的根源,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法,并付诸行动。
逆境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只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勇敢地去面对,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记住,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四、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中保持乐观,除了调整心态,还需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来保持心情愉悦。
比如多参加一些运动,与朋友交流、聚会,或者学习一些新的技能等。
这些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加从容面对逆境,增强自己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保持乐观的效果。
五、相信自己在逆境中,我们必须相信自己的能力。
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逆境,取得成功。
我们要有积极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
相信自己,勇于迎接挑战,不畏惧失败,才能在逆境中找到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结起来,学会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不仅需要调整心态,寻求支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还需要相信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人。
了不起的罗恩绘本读后感《了不起的罗恩》是一本可以从正反两面分别读到中间的书,是一个“双线并进”的故事。
在同一个时空里,“罗恩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罗恩”作为两种视角并行不悖地存在着。
不一样的叙事口吻、氛围、故事画面色彩及风格,都鲜明地彰显着主观心理与客观世界的不同。
原来,这个叫做罗恩的孩子之所以认为自己没什么了不起,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和对自我的认同感。
简而言之,就是遭遇了“自信危机”。
因此,尽管旁人眼中的罗恩光彩照人,可他还是感到,自己小小的生命里罩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
在我们身边,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正在经历这样的“灰暗时光”,也不知道有多少已经长大的成年人,因为或多或少的童年阴影落下了“不自信后遗症”。
“觉得自己不够好”是许多孩子心中难解的结,即使多少年后好像已经释怀,但在午夜梦回的时候,自卑的伤痛还是会悄悄到访。
几乎所有的“父母指南”里都会写这么一条——“真正接纳和认同自己的孩子”,然而,很多为人父母者总会吝啬于对孩子说一句“你真的很好”。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洞悉当今儿童心理及成长现状,创立了“积极心理学”,希望帮助孩子从“习得性无助”走向“习得性乐观”。
对此,中国教育家孙云晓说,中国的教育太需要积极心理学了,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之下,中国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倾向。
父母有意的贬低与否定、无意的忽视与淡漠,都难免一些敏感的孩子跌入自我认同的低谷。
而这种妄自菲薄的心态,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幸福人生的绊脚石。
从悲观走向乐观,从自卑走向自信,这疗愈孩子心灵的密码就隐藏在一些美好的绘本里。
作者午夏用《了不起的罗恩》这个近似反转剧的故事,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太阳。
画家马小得也从画面语言上给予了默契的回应。
画面从开篇便设下悬念,正面的蝴蝶页上,罗恩像个孤独的小王子骑在马上,注意他是从右往左走的,这不是正常的行走方向,暗喻着罗恩对于现实的逃离和内心的惶惑;而在反面的蝴蝶页,罗恩正在快乐地向前奔跑,这一次,是从左向右。
可以习得的乐观作者:张越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20年第08期一、樂观是可以学习的塞利格曼在书中写道:我们发现狗的症状并非由电击引起,而是因为对事件无能为力而致。
我们发现可以通过教导动物知晓它们行为的影响来治疗无助感,并且可以提供通过早期已习得的各种经验来预防无助感。
我们发现某些人(比如悲观者)更容易向无助感屈服,另一方面,乐观者则会抵抗无助感。
20世纪60年代末,塞利格曼经由电击小狗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理论:实验设计中的小狗遭受电击,并且无法通过任何办法解除这种遭遇,多次以后,小狗在遭受电击时会放弃努力,默默忍受。
这可以说是心理学界的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无助感是学习得来的。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认为悲观或乐观的个性是天生的,或者说没有明确地意识到悲观或乐观是可以改变的,当然也不了解具体形成和改变的途径与方法。
塞利格曼的这一理论让人豁然开朗,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理论——“乐观可以习得”,就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养成乐观的个性,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的境遇。
二、学习积极的解释风格塞利格曼在书中写道:乐观的基础不在于励志词句或是胜利的想象,而在于我们对原因的看法。
我们都有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我称此为个人特有的“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从儿时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
当孩子解释为何某一件好事或坏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三个重要维度需要考虑: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
(见表1)塞利格曼提出的解释风格以及相对应的“ABC”表格法,实质是在帮助孩子形成对事件更合理的看法,即由“永久性”变为“暂时性”,由“普遍性”变为“特定性”,在合理的情况下由“内部归因”向“外部归因”转化,从而养成更乐观的看法和处事风格。
三、学习反驳塞利格曼认为:对不切实际的解释最有效的挑战工具就是自我反驳。
揭示出你的想法的不正确性,并向自己证明这个想法是夸大其词或根本错误的。
然后,不正确的想法就会越来越少地出现。
从消极到乐观的心理转变——生活学习需要乐观心态演讲稿!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消极到乐观心理转变经历,以及为什么生活学习需要乐观心态。
曾几何时,我是一个很消极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会失败,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无法改变自己的状况。
这样的心态让我在很多方面失去了自信和勇气,我经常受挫折、遇到困难时便会轻易地放弃,并且很难再一次振作起来。
在学习上,这样的心态使我无法专注于学习,很多的考试难度都很大,在遇到困难时我便会放弃,后来导致我的成绩一直都很一般,甚至不及格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告诉我,他所遇到的失败和困难也很多,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尝试和努力,最终终于成功。
听完他的故事,我才领悟到,成功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多聪明、有多大的能力,而是因为我们拥有积极的态度,能够坚持下来。
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的心态,努力从消极到乐观的转变。
我开始给自己鼓励,不再自我否定,遇到挫折时也不轻易放弃。
我开始相信,只要我不放弃尝试,努力去克服困难,最终一定会成功。
我不再沉溺于失败的情绪中,而是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很长的时间内,这样的转变并不容易,因为习惯是需要时间去养成。
然而,我很快发现自己举步维艰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因为一旦你的内心充满了乐观,你就会不断地寻找那些积极的方面。
当你用心寻找积极的事情时,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有自信,更加勇敢。
在学习上,这种乐观的心态也为我带来了很多好处。
当我遇到新的知识点时,我会先看看它的难度,难度越大,我就越有兴趣去学习,因为我相信自己会学会它。
即使遇到问题,我也会尽可能地寻找解决方法,而不会轻便地放弃。
我相信,乐观的心态并不是仅限于我的个人经历中,而应该是一个让每个人受益的东西。
乐观心态不仅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多的信心和勇气,还能够帮助我们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当你充满了乐观的心态,你会更有决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甚至是去创造梦想中的可能。
如若还不是很明显,那就看看身边的乐观的人们,他们总是比别人拥有更多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他们有力量去克服困难和挑战。
五个步骤培养乐观心态乐观心态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提升生活质量,并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乐观心态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习惯养成。
在本文中,将介绍五个步骤,帮助我们培养乐观心态。
第一步:正视现实,积极面对挑战乐观的人并不是一味地逃避现实或对困难视而不见,而是能够积极地面对挑战。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
乐观的人会对这些挑战保持积极的态度,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第二步:积极寻找乐观的解释当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乐观的人往往会寻找积极的解释。
他们能够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看到问题背后的机会和潜力。
与此同时,乐观的人也能够看到问题的临时性和可解决性,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第三步:心态调整,积极正向思考乐观的心态需要通过积极正向的思考来维持和加强。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往往会自动产生消极的想法和负面情绪。
乐观的人会及时觉察这些消极的思维,并主动调整为积极正向的思考方式。
他们会寻找积极的事实和证据,以及鼓励自己的内心对话,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第四步:树立目标,保持积极动力乐观的人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梦想,并能够为实现这些目标付诸行动。
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并保持积极的动力。
在培养乐观心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制定具体的目标,并制定可行的计划和行动步骤。
通过不断地迈进一小步,我们可以逐渐实现目标,增强对未来的信心和乐观心态。
第五步:积极影响他人,传播乐观精神乐观是一种积极的能量,它不仅可以影响自己的生活,还可以影响他人。
乐观的人会主动向周围的人传播积极、乐观的精神。
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鼓励他人树立乐观心态,我们可以让周围的人感染和受益,共同构建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总结起来,培养乐观心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并持之以恒。
通过正视现实、积极寻找解释、调整思维方式、树立目标和积极影响他人,我们可以逐步习得乐观心态,并在日常生活中受益。
如何在学习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学习的道路上,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
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依然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那么,如何才能在学习中保持这种良好的心态呢?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目标就像是航海中的灯塔,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如果目标过高,难以实现,容易让我们感到挫败;而目标过低,又无法激发我们的潜力。
因此,制定一个合理、具体且可实现的学习目标是关键。
比如,在本学期的数学考试中,将成绩提高 10 分,或者在一个月内熟练掌握 300 个英语单词。
这样明确且适度的目标,能让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
其次,要学会享受学习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乐趣。
其实,每一次新知识的获取,每一次难题的攻克,都是一种成长和收获。
试着把学习当成一种探索和发现的旅程,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完成任务。
比如,在学习历史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穿越到了古代,亲身经历那些重大事件;在学习物理时,可以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当我们以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时,会发现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也更容易保持积极的情绪。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让我们在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比如,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拖延。
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和预习,做好笔记等等。
当我们养成了这些习惯,学习会变得更加有条理,我们也会因为自己的自律和有序而感到满足和自豪,从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再者,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在学习中,不要总是一个人埋头苦读。
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讨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向老师、同学或者家长请教,他们的鼓励和建议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和支持,帮助我们克服困难,重拾信心。
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失败。
培养乐观情绪:从消极转向积极的心理技巧导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困难,乐观情绪的培养成为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
积极的心理态度可以增强个人的抗压能力,帮助人们战胜困难,更好地适应生活。
本文将介绍一些从消极转向积极的心理技巧,帮助读者培养乐观情绪。
正文:1.自我反思和认知重塑:- 意识消极思维:首先,要自我反思,意识到自己消极思维的存在。
比如,是否经常担心失败或者过于关注他人的评价。
意识到消极思维的存在是转变心态的第一步。
- 重塑认知: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思维,需要尝试重塑自己的认知。
刻意寻找事物的积极面,例如,看到一杯水是半满而不是半空。
着眼于积极的方面有助于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
2.建立支持系统:- 社交关系:与积极乐观的朋友或家人在一起可以感染到他们的态度和观念。
积极的社交关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心情和情绪。
- 寻求帮助:如果发现自己无法摆脱消极情绪,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他们可以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您找到自身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3.积极的自我对话:- 正向思考: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要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例如,当你觉得自己无法完成某个任务时,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
”这样的自我激励能够帮助你积极地面对挑战。
- 激励自己:定期为自己设定小目标,并在达成目标后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这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
4.积极的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和锻炼: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锻炼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
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助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 养成爱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保持积极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增加生活的乐趣。
5.积极应对困难:- 寻找解决方案:面对困难时,要积极主动地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
寻找解决方案和采取行动有助于摆脱消极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 接受失败:不论结果如何,都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接受失败,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机会,这是保持积极心态的关键。
习得性乐观:给生活带来积极改变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生活毫无希望,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然而,习得性乐观的态度可以点亮生活中的希望,并带来积极的改变。
习得性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对生活中困难和失败的看法和应对方式。
相比于消极的思维模式,习得性乐观使我们能够看到问题中的机会和解决方案。
它鼓励我们将困难视为可逾越的障碍,将失败看作是成功的一步。
习得性乐观能够改善我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并最终改变我们的生活。
首先,习得性乐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变是通过改善我们的心理健康。
积极的思维模式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提高我们的情绪状态。
例如,当我们面临挫折时,习得性乐观使我们能够积极地应对,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困难,而不是失败的标志。
这种积极的态度能够减轻我们的情绪负担,并使我们更具动力去面对挑战。
其次,习得性乐观也帮助我们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生活中的压力无处不在,而我们的态度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应对方式。
习得性乐观使我们能够从困境中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消极的情绪中。
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压力,并避免情绪上的崩溃。
习得性乐观使我们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为自己制定有效的行动计划。
最重要的是,习得性乐观改变了我们对生活的看法。
当我们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时,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机会更多。
相比于消极的思维模式,习得性乐观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机遇。
我们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未来的美好,这种信念将推动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前进,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习得性乐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需要培养和坚持的过程。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改变这种模式。
我们可以尝试培养感恩的心态,每天关注自己拥有的积极事物,并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积极的自我对话,鼓励自己走出困境,相信自己的能力。
我们可以制定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
教会孩子乐观的技能,从摆脱“习得性无助”开始|(内附音频)比起成功,乐观对孩子来说更具意义,更具有价值。
题记这是一篇讲书稿大家好,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是《教出乐观的孩子》有家长说,我是一个有着悲观情绪的人,希望我的孩子是乐观的。
当然,孩子能够快乐地成长是很多父母最大的心愿。
但是为人父母的你,是否想到过,你希望孩子是乐观的,首先自己就应该做个乐观的人。
快乐能传递,悲观也能感染。
虽然父母们预期孩子未来的生活各方面,都能超越自己。
但悲观,却会严重的障碍降低了期望,它侵蚀孩子们活泼与乐观的天性,因为,遗传和模仿在悲观因素中,对孩子的影响起到主导作用。
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现象?•为什么现如今的孩子们越来越不快乐了,患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呢?•为什么首次发病者的年纪越来越小?•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抑郁比率会比儿童期更高?原因在于,他们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悲观。
悲观会带来多方面的恶果,包括情绪抑郁,退缩,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体。
正是悲观导致了抑郁,它严重损害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那有什么方法去治疗抑郁呢?今天就要向你隆重介绍本书作者马丁·塞利格曼。
正是由于他发现了,悲观的人更容易向无助感屈服;在过去的30年内,塞利格曼教授在对乐观及无助进行实验性研究,推行预防计划,获得了减少无助感的方法,并用来治疗现实的抑郁症,让成千上万个成人和儿童受益。
塞利格曼是一位擅于创造历史的传奇人物。
因为,他以“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经典的学术发现,入选20世纪100位心理学家行列,并成为排位最高的积极心理学家。
26岁就已经获得了终身教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心理学教授。
他还是美国心理学会双奖加身的第一人;在1998年他当选了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创造了该协会全票当选的历史纪录。
而就在这次就职致词中,他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吸引了全球的追随者;而他也成为被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幸福课”的缔造者,出版了多部幸福系列著作。
《教出乐观的孩子》《教出乐观的孩子》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著作。
这是一本给家长的书,当然也十分适合教育工作者。
一,首先要明白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
即,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无望的行为与心理状态。
具体表现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
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
二,习得性无助导致悲观。
悲观的人以消极、放弃、退缩和抱怨的方式来应对问题。
悲观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在一次一次挫折之后,悲观会变得坚固,并且很快成为生活的写照”。
我们当然不希望孩子陷入悲观。
三,作者提出了悲观的四个来源即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历。
作为教师要慎用悲观性批评,提升学生的掌控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表现能力。
作者指出,赞美应该是真实、真诚的,要让学生得到“表现满意”。
虚假的感觉满意,也许会让孩子陷入更大的沮丧和抑郁。
肯定教育必须建立在孩子有了好表现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概而论的肯定和鼓励。
鼓励与赞美是好的,但是无条件的赞美,甚至不符合实际的赞美,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四,对于卡尔罗杰斯和斯金纳的“无条件的正面赞赏”,塞利格曼进行了反驳:无论孩孩子做什么,父母都给予奖品或者奖励,以后孩子会被动,因为无论他作为怎么样都会有奖励,当孩子真正成功时,孩子也体会不到成功感,他无法从成功或者失败中进行学习。
五、乐观养成的技巧解释风格是乐观养成的基础。
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
第一是永久性。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悲观的解释认为原因是永久的,而乐观解释则认为是暂时的。
反之好事发生时,悲观解释归结为暂时原因,乐观解释归结为永久性的原因.第二是普遍性,就是原因归结为特殊情况或一般情况。
三是个人性,是指这次不好的情况是我个人因素?还是外界条件造成的?当然如果总是外归因,便会让孩子习惯于逃避责任。
避免“习得性无助”,养成“习得性乐观”
乔能俊
【期刊名称】《新班主任》
【年(卷),期】2022()6
【摘要】前段时间,朋友带着一名学生的爸爸到我的办公室。
据这位爸爸讲,孩子妈妈非常重视教育,在学业、运动、社交等方面都对孩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孩子如果
表现不好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
有一天,孩子说,他不打算努力了,因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令妈妈满意。
这位爸爸听后很着急,非常担心孩子。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乔能俊
【作者单位】乔能俊名师工作室;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避免学生习得性无助感
2.在物理学习中教师如何避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
3.幼儿发展的分水岭:习得性无助还是习得性乐观
4.化“习得性无助”为“习得性勤奋”
5.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习得无助到习得乐观——读《习得性无助》有感《习得性无助》一书是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赛利格曼教授的经典之作。
书中详细地讲述了“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现象的由来以及与之有关的研究是如何展开的,并深入研究了习得性无助与各种各种社会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
接下来,我就谈一谈自己的三点收获与体会:收获之一——从研究内容看:深入地了解了"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现象的本质以及复杂的理论建构。
当经历过不可控事件而不断遭受挫败后,有机体认为他们对于未来的事件将会失去控制时,它们的动机、情绪以及学习可能会出现失调的状况,这一现象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它属于动机归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习得性无助”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史蒂文·迈尔于1967年在研究动物行为时提出。
在实验中,他们把狗分成三组,分两个阶段进行。
在第一阶段,将狗固定在架子上,给予许多无法预料的,使人痛苦的电击。
第一组狗只要用鼻子推动架子底部的嵌板,即能逃避电击,第二组狗则无论怎样做也无法逃避和控制电击,第三组狗没有接触电击。
24小时后进入第二阶段实验。
三组狗被放入一个双间穿梭箱内,每只狗只要跳过中间的栅栏,就可以逃避电击。
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狗很快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顺利地回避了电击,而在第一阶段接受了无法回避电击的第二组狗,则无法学会如何避免电击,甚至不去尝试逃避电击,只是坐着不动,忍受电击,表现出痛苦和抑郁的表情,以致发出哀鸣声。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经过努力仍无法避开有害和不愉快的情境时获得的失败经验,会对今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干扰和破坏性效应,致使他们会消极地接受命运,不作任何尝试和努力。
塞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随后,许多心理学家以动物实验材料为基准,又不断地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现象在人类行为中也普遍出现:人们在工作,学习和交往等活动中,常常会因受挫折和失败而变得无望,丧失信心,进而陷入束手无策,自暴自弃的消极状态中,并在以后的活动中表现出回避,退缩和放弃等行为倾向,在精神上出现抑郁反应。
因此,对习得性无助现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我认为最严重的是“习得性无助”具有扩散效应。
当有机体产生“习得性无助”时,会导致动机上,认知上和情绪上的缺陷,这种缺陷会弥漫到他们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方面,对其个人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收获之二——从研究过程看:所有的理论都要经过多次反复“质疑—验证”的过程,不断地修复和完善。
本书中写到自从上世纪60年代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出现以来,就一直是争议的中心。
但是正是有了各派心理学家对它提出的质疑,马丁·赛利格曼教授与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对它进行了各种修订,才使得习得性无助的相关理论更系统化,更具有效性。
其中一个重要的修订是:当被试在无助实验中需要对不可控事件进行某种方式的解释时,实验所诱发的无助缺陷明显受到被试归因的影响,所以研究者们引入了“解释风格”这个概念,并验证了它对习得性无助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我相信多次反复“质疑—验证”的这个过程,是理论成熟发展的必然阶段。
收获之三——从研究结果看:习得性无助理论在解决重大的人类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通过实验证明:习得性无助理论在抑郁、糟糕的学业表现以及有些疾病等方面的应用往往非常成功。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很关注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延伸性阅读。
我发现心理学家特别针对中小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验证,结果也惊人的相似。
当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没有关系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不管多么努力都是无用的。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怎样防止学生习得性无助的产生呢?学生已形成的习得性无助又如何消除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变教师的评价观念,形成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愿望,重视个人的选择,个别差异,充分尊重,了解和理解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处于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强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教师的积极评价处于无法替代的地位。
美国的心理学家杜可依也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在儿童成功时赞赏其能力,在失败是强调其粗心大意,努力不够等非智力因素,那么儿童就会肯定自己是聪明的,并相信只要更加努力就会做得更好,这样他们在长期的学习中对自己经常不很出色的成绩才会有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
注意在评价学生时,不应只注重分数,而更应注重学生自身的进步,善于发现他们独特的优点和长处,并以此为契机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面对失败。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不要让考试,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惟一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
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没有表现自己。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习得性无助”学生缺乏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学生在一定问题上进行指导,旨在从认知角度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策略训练中,教师可以呈现一个两难问题情境,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辅以一定的指导,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也可以呈现有效解决问题的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学习,并模仿这一成功的策略,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在策略训练中,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以积极的鼓励,对学生不正确的方法也给予反馈,但在反馈时,应采取个别反馈的形式,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20世纪70年代末,迪纳和德韦克曾对儿童习得性无助行为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他们发现具有同等能力的儿童在失败情境或挑战任务前面有两种不同的反应倾向:一种是习得性无助倾向,另一种是自主性倾向。
习得性无助儿童面对困难和失败,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对任务反感,厌倦,并有退避倾向;相反自主性儿童表现得更加自信,相信通过自己努力,运用自己的技能和策略可以解决难题。
德韦克认为两类儿童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并不是他们之间的能力有多大差异,主要是他们的动机模式不同。
自主性儿童具有适应性动机模式,习得性无助儿童则具有适应不良动机模式。
在这两种动机模式里个人的目标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德韦克指出,习得性无助儿童追寻的是一种表现目标,他们关心自身能力的评价更甚于自身能力的发展。
表现目标者一般对外界的评价较敏感,比较看重成就状况,相信成功或失败是判断一个人有无能力的根据,所以他们极力避免暴露自己的能力不足。
因此,有时什么也不做会使他们感觉更好,因为如果他们没有尝试就失败,他们就可以将失败归因与没有尝试,那样就不用归因与自己是个笨蛋了。
而自主性儿童寻求的是学习目标,这些儿童关心自身能力的发展甚于自身能力的评价。
在他们失败后不自暴自弃或寻找借口,更不认为自己已经失败,他们把任何当前的失败看成是过去的成功和未来成功之间的一段小插曲。
所以学习目标者更相信成就状况是促进自己能力增长的机遇,挫折和失败可以帮助自己调整策略,并使自己获得新的学习技能。
同时德韦克认为,两类儿童的目标定向与他们对“智能”的不同理解有关。
习得性无助儿童认为自己智能是固定不变的,不可控制的,自己能力低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他们不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学习困难提高能力。
于是这些儿童不大可能采取进取性目标,并在困难面前显得信心不足,无能为力。
自主性儿童则认为智能是可以训练,控制和变化的,他们认为自身能力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所以他们选择挑战性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习得性无助儿童的自尊大部分由表现目标来达到,他们采用尽可能获得成功和避免失败的策略来提高和维系自尊,而自主性儿童的自尊则是在学习目标下体验和获得的,进取性,挑战性任务,自主性行动将促进自尊。
因此,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屏弃能力固定不变的观点,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即让学生把掌握知识或者将学习过程本身视为努力的目标,通过学习,尽自己所能来发展自己,避免仅仅把成绩当作努力的目标,是避免习得性无助,培养学生自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4、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的先行因素的影响,因此,传统的期望概念只是结果期望,此外还存在着一种期望,即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事实能力的推测或判断,这就是效能期望,也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大量研究指出,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四个来源:(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功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
“习得性无助”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在学习中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为他们选择难易适合的任务,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水平。
虽然有句名言叫做“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在这我们必须辨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对于那些过去成功的经验比较多的人,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如果面临失败,不会轻易的被打倒,而更多的会冷静的分析问题,分析失败原因,从而吸取经验教训最终获取成功,这时失败才是成功之母。
而对于过去成功的经验非常少的人,自信心比较弱,如果再面临失败,可能就会一蹶不振,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对于这些人来说,失败是成功的祸害,而体验成功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其次,让他们观看和想象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的成功操作,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使他们确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行为,从而推动学习的进行。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言语强化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错误判断,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判断。
5、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心理学家韦斯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在实验中将白鼠捆在桌子上,并持续数小时频频给以电击。
他发现,如果这种电击是任意地,偶然地发生的大多数白鼠就会很快患上严重的胃溃疡(这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疾病)。
如果电击前有警告音响为信号,则胃溃疡较少出现,如果不仅发出警告信号,而且白鼠也能学会以某站简单反应来逃避电击,则胃溃疡较少出现。
由此可见,如果有机体对挫折或失败事先有心理准备或者有办法对付,就能够防止习得性无助的产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挫折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要让他们明白,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在学习中遭受到挫折和困难是很平常的事情,要对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遭受的挫折充分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