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窑产生背景浅解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南宋官窑形成机制如下:
南宋官窑是南宋时期的官方窑场,专门用于生产宫廷专用的御品瓷器。
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新和进步。
当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便在这里建立了修内司、郊坛下窑等窑场。
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并结合了南方青瓷的技术,将青瓷烧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南宋官窑的特点是釉层丰厚,静穆优雅,有很强的玉质感,这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石灰碱釉。
此外,南宋官窑的瓷器还具有薄胎厚釉的特点,素烧增加了培体强度和对釉的吸附力,使得多次上釉成为可能。
一般来说,南宋官窑的瓷器要经过素烧施釉2次以上才会装钵入窑。
南宋官窑的瓷器沿袭了北宋的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因此被称为“紫口铁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
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总的来说,南宋官窑的形成机制是南宋时期劳动人民在继承北宋官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南方青瓷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南宋官窑风格。
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和试制过程北宋官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的技术而闻名于世。
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和试制过程是一个曲折而又充满挑战的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将详细介绍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和试制过程,包括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技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北宋官窑青瓷的历史背景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官窑成为了中国瓷器制作的重要基地,其中以汝窑、定窑和哥窑最为著名。
在这些官窑中,定窑以其青瓷而著称于世。
北宋官窑青瓷在当时被誉为“天地之宝”,备受皇室和士大夫的喜爱。
二、北宋官窑青瓷的制作工艺北宋官窑青瓷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成型、烧制等环节。
首先是选材,选择高质量的陶瓷原料,如瓷土、石英等,并经过精细加工,制成瓷泥。
然后进行成型,将瓷泥放入模具中进行成型,形成成品造型。
接着是修坯,对成品进行修整,使其平整光滑。
最后是烧制,将成品放入窑炉中进行煅烧,经过数十甚至上百次烧制,直至达到理想的色泽和质地。
三、北宋官窑青瓷的技术特点北宋官窑青瓷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釉色青翠、胎体细腻、器型简洁等。
其中,釉色青翠是北宋官窑青瓷的最大特点之一,其青翠的釉色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胎体细腻则是指北宋官窑青瓷的胎体质地非常均匀,无明显的气孔和瑕疵。
此外,北宋官窑青瓷的器型也非常简洁大方,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四、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和试制过程在对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和试制过程中,历代学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通过对官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的搜集研究,不断完善了对北宋官窑青瓷的认识。
同时,通过实践探索,对北宋官窑青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不断的试验和改进。
他们在原料选择、成型技术、烧制工艺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和突破,为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和试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4世纪初,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下令恢复北方的制瓷业,从此北方开窑名工,青釉瓷地位七百多年后再度崭露头角。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二):南宋官窑概述南宋官窑是官方的烧造瓷器的窑场,南宋时期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建立修内司、郊坛下窑,生产宫廷专用御品,故称“南宋官窑”。
(作者:程彦林,来源:老程家的业余生活)南宋官窑概述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国军队在围困多日之后,攻破了北宋首都——汴京,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有多种正、野史料记载了靖康之难中金人对汴京的破坏和宋人朝野的惨状。
北宋丁特起著《靖康纪闻》记载了靖康之难时汴京朝野的惨状据北宋末太学生丁特起所著的笔记《靖康纪闻》(又名《孤臣泣血录》)记载,汴京军民虽合力抗敌,也没能阻止金军破城。
城破时,诸路金军纵火烧了各个城门、新城里居民居宅、王公大宅,劫掠杀掳,火光亘天,达旦不灭,百姓哭声震动天地……士庶号恸,皇上亦为之掩泣……旧城外新城里金人渐次下城,掳掠城中,凶豪小人导引金人,于坊巷劫掠,放火大扰,人们迁徙入角门内,由汴河冻冰上过,所过既多,践履冰陷,溺及弃掷小儿不可胜计。
亦有全家入井自缢者,亦有赴火死者。
是日,日色如丹,烟焰中如有二日相斗之状,众目相视,莫能辨别。
昔日繁华的都城,此时已是人间地狱。
当时还处在奴隶制的金国,在攻入富足的汴京之后,野蛮地肆意烧杀掠夺,给大宋造成巨大破坏。
综合各类史料:金军入城后,武力搜刮北宋朝廷、商人、百姓的黄金、白银,要求城内“一应店肆居宅蓄收金银之人,并尽纳官”,并“拘交引、质库、金银彩帛铺,家至户到推认拘籍”,商铺、银铺纷纷破产。
金军还搜抓京城的手工工匠,如内臣诸局待诏,手艺染行户,少府监、将作监、文思院等处人匠,木匠、竹瓦泥匠、石匠、鞍作、玉匠、金银匠、军器监工匠等,被拘刮净尽送往金国,工商业造成毁灭性摧残。
金国崇拜中原文明,认为凡是宋朝的都是好的,他们将所有皇宫的仪仗法物祭器、宫廷礼仪器具全部掠走,并进国子监拿走藏书,还索取教坊乐人、琵琶、吹笙、弹筝等,带往金国,供女真贵族取乐、享用。
大宋王朝与宋代官窑之谜浅解和历史背景古玩鉴赏交流2017-08-21宋官窑产生的历史背景:宋代的经济是十分富足的,统治阶级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宋朝的汴梁城已经用煤(西方称之会燃烧的石头)生火做饭取暖了。
当时西方都是用木头劈柴生活作饭取暖,由于历史的变迁中国1949年解放后的各大城市都没有达到这一点。
宋朝商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这是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
丰厚的社会财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税于民又能保证政府收入。
这就缓和了社会矛盾,进入治理国家的良性循环。
宋朝的经济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大宋强盛的商业浪潮中。
当时外国富人穿的是粗布麻衣,中国平民穿的则是柔丝绸缎,有的农民也穿上了丝绸。
《清明上河图》就充分体现了宋代经济工商的繁荣。
宋代的GDP强盛时是占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这样的经济与物质繁荣也必然让北方的游牧民族“垂涎三尺”。
后期的南宋人偏安一方,没有“路有冻死骨”的贫穷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悲观绝望。
只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的乐观、繁华。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象宝石一样晶莹。
造型简洁雅致、干净利落,有一种特别古朴的年代感。
仿佛一出窑就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历史的沧桑。
与清亮的明、清两代瓷器形成鲜明的对比,独束一帆。
再由官瓷的制作工艺是一种“令”类制造,作为上天赐予的“灵物”一般不参与随葬,所以历代没有出土的记录。
官窑瓷器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惜工本,采用优质原料进行生产。
这一点从宫中传世官窑瓷器及官窑遗址出土物可得以证实。
官窑属于非商品生产性质,生产规模不大,根据宫中需要,时烧时停。
为什么时烧时停呢?我个人认为可能受到季节性的影响。
毋庸置疑,宋代官窑的制作技术是起源于'唐代秘色瓷'与'五代柴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为什么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宋代官窑产生背景浅解内容摘要:宋代瓷器有五大名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官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
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官窑或官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官窑相媲美。
宋瓷是最精美艺术与精确工艺完美的结合。
宋官瓷则是神韵文明与大众文化巧妙的融合与统一。
宋朝官窑之所以如此辉煌,一方面取决于宋朝富足的经济,给与人名稳定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一些人为原因。
关键词:官窑背景经济人为宋代官窑自从其产生就备受人们喜爱,从产生到其成为五大官窑之首,仅仅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他为什么可独领风骚呢?下面我就和大家来一起探究一下。
一.宋代的经济是十分富足的。
唐末的五代十国割据格局加上多年的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然而自从北宋统一后,社会相对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迅速发展,这就为官窑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宋朝经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农业是古代中国的支柱性产业,它的发展程度代表着整个朝代的生产力发展程度。
其中,粮食生产是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基础。
在最发达的东南路,每亩产量常为2~3石,其它普通地区为1.5石左右。
方回在《续古今考》中记秀州五口之家的佃户,耕田30亩,以一半交租,自得30石,人日食1升,1年18石,则有剩余米12石,全部投入市场。
商品粮数量增长之大,体现在宋代商品粮市场的较大发展变化之中。
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粮远距离贸易,突破了地区丰歉调剂的格局,而在一些商品粮供给地和消费市场之间持续展开,冲破了战国、秦汉以来“千里不贩籴”的古谚。
基本生活资料的商品化程度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最好佐证。
因为当基本生活资料的获得都要依赖于市场时,其他生活资料的商品化程度自然更高。
经济作物的种植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仅以福建荔枝为例,经过培植,荔枝的品种到北宋末年已有32个,仅福州一地就有25种,不但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是驰名海外的产品。
每年荔枝成熟后,除“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北运至辽、夏,“东南舟行新罗、日本、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
南宋官窑的知识点总结1. 官窑的起源南宋官窑起源于唐代,但真正兴盛的是在南宋时期。
南宋绍兴年间,官窑因为官方的扶持和制度的规范,生产出了大量的优质瓷器,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大名窑。
南宋的各官窑在制瓷工艺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景德镇官窑、汝窑、钧窑、官窑和定窑等。
2. 官窑的特点南宋官窑的瓷器在制作工艺上非常讲究,窑变釉色多样化,烧成瓷器时往往呈现出浓厚的玫瑰色、淡黄色、青铜色、铁斑点和铁红色等多种釉色,其釉色之美无与伦比,这是其他窑口所不及的。
器型上以瓶、罐、壶、盖盒、钵、盘、碗为主,别具一格,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韵味。
3. 官窑的釉色南宋官窑釉色丰富多样,其中以青釉、紫砂釉、白釉、珐琅彩、海水青等最为著名。
青釉是南宋官窑的代表作之一,其青色婉转悠远,浑然天成,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是南宋官窑的镇窑之宝。
紫砂釉在南宋官窑中也有独特的表现,其呈现出深邃浑厚的紫罗兰色,给人一种高贵典雅之感。
而白釉和珐琅彩则展现了南宋官窑多彩的一面,其明快的色调和光华的通透性更加丰富了南宋官窑的艺术内涵。
4. 官窑的烧制工艺南宋官窑的烧制工艺十分精湛,采用多种陶土和釉料的混合配方,经过数次研磨、搅拌和过筛,最终制成优质的陶瓷原料。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对制胎、刻花、涂釉、烧造等环节都非常讲究,且具有很高的技艺和经验。
烧制时,采用高温还原烧成,使瓷器的釉色更加鲜艳耐久,胎体更加坚韧致密。
5. 官窑的装饰工艺南宋官窑的装饰工艺十分精湛,采用的装饰手法主要有刻线、刻花、划花、轧花、雕刻、泥塑、贴花等,工艺技法相当复杂,尤以泥塑和刻线为代表。
这些工艺手法不仅赋予了瓷器以美丽的外观,更为其增添了不俗的艺术价值。
此外南宋官窑的瓷器上也常出现有字画题款,往往能看到书法工整而又富有韵味的字体,其中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南宋官窑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精品,其独特的釉色、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装饰工艺,使其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南宋官窑探秘南宋官窑最早记载见于《垣斋笔衡》:“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
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矣。
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
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北宋官窑就是汝窑,而南宋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两种产品。
1996年,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发现终于使修内司官窑浮出水面,从2001年起,杭州历史博物馆对老虎洞窑址出土文物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整理,目前已整理出4000多件出土文物,包括碗、盏、盘、洗等20类器型,使人看到了令人惊叹的南宋官窑瓷器。
中国古陶瓷学会2006年会暨青瓷学术研讨会上,杭州市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向大家展示了一张照片:那是一个出土于杭州老虎洞窑址的瓷器“荡箍”,上面赫然刻着一排暗色的小字―“修内司窑置庚子年”。
“我们终于找到了证明老虎洞窑就是修内司窑的直接证据!”唐俊杰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修内司官窑之争可以结束了。
”根据纪年,南宋时期有两个庚子年,分别是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和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由此可以断定,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就是南宋建立的第一座官窑―修内司窑。
下面选择杭州老虎洞窑的精品瓷器介绍如下,以飨藏友。
盏托(图1)杯口径7.6厘米,盘径15.2厘米,足径6.6厘米,高6厘米。
残破,修复成形。
杯部尖圆唇,口稍敛,圆曲腹。
托盘为六出双瓣花形平盘,花瓣中心微下凹,边部上翘。
圈足稍撇,从杯到足中间贯通。
黑褐色胎,胎较薄,杯壁最厚处0.21厘米。
粉青色釉略显灰青,釉色温润光洁,有长条状大块开片。
露胎处呈铁黑色。
此器属薄胎厚釉式,釉层较厚,约0.1厘米。
炉(图2)口径14.8厘米,腹径15.6厘米,高13厘米。
尖唇,卷沿,唇部有两个近方形立耳,垂腹,最大径在底部,大平底,下接三个三角形柱足。
裹足支烧,尽管三柱足足底有露胎,但外底仍有六枚支钉痕。
褐黑胎,胎体较薄。
讲解宋代五大名窑——官窑宋代官窑瓷器,官瓷代表着汉族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
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
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其高超的烧造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汉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据此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官窑,现称“汴京官窑”,亦称“北宋官窑”。
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
官窑,毛公洞第一(今江苏扬州一带)。
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
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
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所谓御窑瓷,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等级森严,均与《车服制》严格对应,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
御窑瓷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下,作为皇家专用的瓷器,其下细分为:1、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黄瓷”,就是皇家专用色彩,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
纹样方面,皇帝所用为五爪金龙,亲王则只能用四爪行龙,且称为蟒(清代仅有“一诏二封”的恭亲王奕?一人享受过赐用正黄和五爪金龙的待遇),凡此种种,得以成系统流传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2、王府瓷:型制设彩依例专烧,供包括亲王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使用。
文物中著名的“乐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范之作。
3、一品宫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多作帝王赏赐之用。
早期的宫瓷题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补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鹤等。
值得一提的是:民窑瓷用龙多将爪藏于云水之中而不现,可以说是一种皇家礼制与民俗的相互妥协。
宋代官窑产生背景浅解内容摘要:宋代瓷器有五大名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官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
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官窑或官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官窑相媲美。
宋瓷是最精美艺术与精确工艺完美的结合。
宋官瓷则是神韵文明与大众文化巧妙的融合与统一。
宋朝官窑之所以如此辉煌,一方面取决于宋朝富足的经济,给与人名稳定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一些人为原因。
关键词:官窑背景经济人为宋代官窑自从其产生就备受人们喜爱,从产生到其成为五大官窑之首,仅仅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他为什么可独领风骚呢?下面我就和大家来一起探究一下。
一.宋代的经济是十分富足的。
唐末的五代十国割据格局加上多年的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然而自从北宋统一后,社会相对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迅速发展,这就为官窑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宋朝经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农业是古代中国的支柱性产业,它的发展程度代表着整个朝代的生产力发展程度。
其中,粮食生产是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基础。
在最发达的东南路,每亩产量常为2~3石,其它普通地区为1.5石左右。
方回在《续古今考》中记秀州五口之家的佃户,耕田30亩,以一半交租,自得30石,人日食1升,1年18石,则有剩余米12石,全部投入市场。
商品粮数量增长之大,体现在宋代商品粮市场的较大发展变化之中。
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粮远距离贸易,突破了地区丰歉调剂的格局,而在一些商品粮供给地和消费市场之间持续展开,冲破了战国、秦汉以来“千里不贩籴”的古谚。
基本生活资料的商品化程度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最好佐证。
因为当基本生活资料的获得都要依赖于市场时,其他生活资料的商品化程度自然更高。
经济作物的种植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仅以福建荔枝为例,经过培植,荔枝的品种到北宋末年已有32个,仅福州一地就有25种,不但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是驰名海外的产品。
每年荔枝成熟后,除“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北运至辽、夏,“东南舟行新罗、日本、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信息来源:程彦林南宋官窑青瓷双耳香鼎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今天我介绍的是宋代名窑之一、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真正由朝廷建立的官窑——南宋官窑。
官窑迷局为什么说南宋官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朝廷操办的官窑?这要从官窑迷局说起。
长期以来,我国陶瓷界对官窑的定义、有多少官窑、如何区分争议不断,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令人信服的说法。
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一)御窑、官窑、贡窑和民窑》中进行过简单的讲述,但是讲得不够深入和透彻,所以在讲述南宋官窑之前,有必要对“官窑”进行一个梳理。
广义上的“窑”,应该包括各类陶窑与瓷窑,而陶窑涵盖器皿陶(如盆、缸)、殡葬陶(如陶俑、三彩)、建筑陶(如砖、瓦)等。
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二~六)》中讲到,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到青铜时代的近万年历史长河中,陶器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根据远古历史传说,还处在原始社会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他的管理机构里,就设有一个官衔——“陶正”。
《吕氏春秋》卷十七“郡守”中记载:“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昆吾,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人物,黄帝时期的陶正,相传其为陶器的发明者,专门负责制作陶器。
《吕氏春秋》卷十七中记载“昆吾作陶”三皇五帝中的舜,生于姚墟,辛勤耕稼于历山(今山东鄄城),渔猎于雷泽(今山东菏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商做生意。
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尧帝把帝位禅让给舜。
舜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源自《吕氏春秋》卷十四中的记载。
《吕氏春秋》卷十四记载:“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釣於雷澤,天下說之,秀士從之”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依然保留“陶正”这一官衔。
《春秋左传》卷三十六中记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
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
关于宋朝时期陶瓷艺术的初步研究——以官窑为主宋朝时期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其中官窑瓷器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陶瓷艺术之一、本文将对宋朝时期官窑的陶瓷艺术进行初步研究。
首先,宋代官窑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江西等地。
官窑主要由官方管理和经营,其瓷器生产过程严格控制,采用独特的釉料和烧制技术,因此质量极高,受到历代皇室和官府的青睐。
官窑的瓷器品种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青瓷、白瓷和黑瓷。
青瓷是官窑最著名的瓷器之一,以汝窑和定窑的青釉善于表现的青官受到广泛的赞誉。
这种青官釉呈现出明亮、具有一定光泽度的翡翠色,给人一种清新、高雅的感觉。
青瓷的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它们常用于茶具、花瓶等器皿的制作。
白瓷是官窑的另一重要瓷器。
汝窑的白瓷以其釉面瑰丽、质地纯净而著名。
这种白瓷具有细密的胎体和柔和的釉色,给人一种温润、雅致的感觉。
白瓷的造型简洁、线条优美,常用于制作饮食器皿和瓶罐。
黑瓷是宋代官窑的另一特色瓷器,主要以建窑的黑釉瓷器为代表。
黑瓷的釉面呈现出深黑色,具有一种特殊的质感和色彩效果。
建窑的黑瓷常被用于制作香炉、茶壶等器皿,给人一种神秘、庄重的感觉。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瓷器类型,宋代官窑还制作了许多其他种类的瓷器,如天青釉、海水锈等。
这些陶瓷作品制作精良,工艺复杂,装饰效果精美,因此在当时的社会中备受推崇。
宋代官窑的陶瓷艺术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也受到了其他地方和其它国家瓷器的影响。
例如,官窑的创作受到了南方陶瓷工艺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当时的北方陶瓷技术和元朝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宋代官窑的陶瓷艺术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装饰效果在当时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宋代官窑的初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的陶瓷艺术,同时也可以为后来的陶瓷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北宋官瓷烧制技艺源远流长,是我国瓷器制作史上的重要篇章。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宋官瓷烧制技艺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古代制瓷工艺的精湛和卓越。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北宋官瓷烧制技艺,全面展现其独特魅力。
一、历史渊源北宋官瓷烧制技艺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
北宋时期,瓷器的烧制工艺不断提高,官窑瓷器的质量和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宋徽宗时期更是形成了“官、钧、汝、定”四大名窑,其中的官窑以其细腻的胎体、丰富的釉色和精湛的装饰工艺而著称于世。
北宋官瓷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制瓷工艺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烧制工艺1. 选料北宋官瓷的选料极为讲究,主要选用高岭土和瓷石为原料,经过精心配比和淘洗处理,确保瓷料的纯净和细腻。
2. 成型北宋官瓷成型主要采用制胎、刻花、铸型等多种工艺,以保证器型的规整和线条的流畅。
3. 上釉官瓷的釉料主要采用天青釉和钧釉,上釉时需要经过数次涂刷和烧制,以确保釉色的均匀和光泽的细腻。
4. 烧制烧制是北宋官瓷烧制工艺的关键环节,瓷器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进行烧制,经历多道温度变化,以确保瓷器的色泽和质地达到最佳状态。
三、独特魅力北宋官瓷烧制技艺以其细腻的胎体、丰富多彩的釉色以及精湛的装饰工艺而闻名于世。
其瓷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釉色绚丽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官瓷还具有坚韧的特性,适合于日常使用,被誉为“我国传统瓷器制作的典范”。
四、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北宋官瓷烧制技艺逐渐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官瓷研究中心、开展技艺传习和培训、加强宣传推广等,以确保北宋官瓷烧制技艺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五、展望与期待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官瓷烧制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官瓷的保护与传承中,让这一千年的传统工艺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为世人所共享。
也期待着北宋官瓷烧制技艺能够融入现代生活,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美好。
宋代官窑培训课件宋代官窑培训课件宋代官窑是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官窑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
本课件将介绍宋代官窑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要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古代陶瓷的制作工艺。
一、官窑的历史背景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官窑作为皇家瓷器的代表,承载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官窑的出现与宋代社会的繁荣和官府的支持密不可分。
在这个背景下,官窑得以迅速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
二、官窑的制作工艺1. 原料准备:官窑的原料主要是瓷土和釉料。
瓷土要经过多次的筛选和精细加工,以去除杂质和提高瓷土的纯度。
釉料则需要根据不同的瓷器种类和装饰效果进行调配,以获得理想的釉面效果。
2. 成型技术:官窑的成型技术主要包括手工成型和轮盘成型两种。
手工成型是指陶工用手将瓷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成型,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表现出瓷器的个性和艺术特点。
轮盘成型则是利用转盘将瓷土塑造成形,这种方式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和统一规格的瓷器制作。
3. 修坯和磨光:成型后的瓷器需要经过修坯和磨光的工艺处理,以使其表面更加光滑细腻。
修坯是指对瓷器进行细致的修整和修饰,以去除表面的瑕疵和不平整。
磨光则是利用砂磨等工具对瓷器进行打磨,使其表面更加光滑。
4. 釉料涂覆:釉料的涂覆是官窑制作的重要环节。
陶工需要根据瓷器的种类和装饰效果,选择合适的釉料进行涂覆。
釉料的涂覆要均匀、细腻,以保证瓷器的质感和装饰效果。
5. 烧制工艺:官窑的烧制工艺是官窑制作的关键环节。
烧制过程需要控制温度、烧制时间和气氛等因素,以保证瓷器的质量和色彩效果。
官窑的烧制技术相对较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掌握。
三、官窑的艺术特点官窑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色彩丰富:官窑釉色的变化多样,包括青绿、天蓝、豆青、玫瑰紫等。
这些釉色的变化是由于烧制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的不同,使得官窑的瓷器色彩更加丰富多样。
教你看懂宋代官窑《鹧鸪天 - 官窑小析》弃汝兴官另设窑,灰青开片自然娇,铁足紫口皆传颂,南宋偏安继续烧。
冰片翘,云母薄,裂开文武断纹袍,酥光如锦时光造,气泡稀疏沸水滔。
当别人看不懂时,而你却明白了,“漏”就在眼前,“漏”随处都有,只是你看懂了吗?目前国内各专业人员对汝窑的生产年代的判断大体有二:老一辈陈万里、冯先铭等认为汝官窑烧造时间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大约20年间。
而根据近年清凉寺考古挖掘,近现代学者如叶喆民、秦大树等则认为汝窑烧造大约在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至靖康之变(1125)年前后,约烧造了40年。
而官窑的烧造则是宋徽宗即位后,决定举国之力兴修五礼、考订礼器形制,“敕命编篡”《宣和博古图》烧造“新成礼器”和大观元年(1107)设置议礼局(1113年,政和三年改为礼置局)纳入国家礼器范畴,以追求完美的礼仪有关。
宋徽宗倡导复兴礼仪,收集三代礼器,编成《宣和博古图》,烧造礼器,效法古制,所以有了'新成利器’一说的北宋官窑,与文献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相吻合,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使产品件件有典、禀赋深义,成为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 的一部分。
这种仿古复古的艺术追求,其实就是为了“尚其象”以“格神明”,它创造了一代超越汝窑的美学,其以平淡含蓄、温润素雅、变幻莫测的釉质,表现出艺术的祥和、静美、更深层的内涵,不仅迎合了宋徽宗的审美情趣,更吻合了文人、士大夫提倡的“儒释道”融一体的理学要求,也就是说大约在1107年前后奉旨收集三代礼器,编篡《宣和博古图》,并另设官窑烧造礼器。
这就是“弃汝兴官另设窑”。
至“靖康之难”后开封沦陷,窑口存世的烧造时间不过十余年。
宋徽宗为什么要“弃汝兴官”?自然是对汝窑的要求不能满足他的审美观点,需要另设官窑(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官窑)烧制更为合乎徽宗审美的器物,那自然的开裂、冰片纹、云母纹、金丝铁线、鳝鱼血、文武片等等神秘而自然的内在美,更能体现宋代理学、审美的标准。
宋人笔下和民间現存器论说【北宋官窑】瓷器。
北宋皇帝徽宗——趙佶,因对艺术的痴爱和追求,在京师創办了历史上第一个由皇家自办【北宋官窑】,为他焼制所喜欢的陶瓷制器。
由於由皇家广招能工巧匠、不惜工本经办,所制之器,定必也与他所創办的艺术宫院制品一样精美绝倫!今天想从宋人笔下描绘记述著作和我在数拾年的收藏参悟中,与大家共同探讨真正【北宋官窑】瓷器的概况。
(一) 北宋徽宗以前绘有瓷器之古画:“文会图”和“韓熙亱宴图”。
从两画中看到當時的达官贵人在飲酒宴会中,所使用的壶、杯、盏、盘等瓷器用具,可领略北宋以前的陶瓷使用普遍性,造形美观优雅色调一致,是當時瓷器使用最有力的实证。
在南宋顾文荐著《负喧杂录》和叶寘著《垣斋笔衡》中同样记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焼造,名曰官窑”。
还记述:“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南宋周辉著《清波杂誌》所载“汝窑,宫中禁燒,内有玛脑为釉唯供御拣方退,近尤艰得!”由上面可略知,北宋徽宗皇帝在京师創办历史上第一个官办瓷窑——【北宋官窑】。
所制之器一定是追求型状精美、色泽优雅、技艺高超、的高艺术瓷器。
並非如图画中满枱皆是的定州瓷和宫中禁焼之汝窑器。
(二)从北宋徽宗時期的诗词中对瓷器的描述:宋徽宗即位(1110年),起任因王安石案而离京的“苏门四杰”的诗人——张来为太常少卿(1054—1114),並令他作【“瓦器易”石鼓文歌】。
把當時创办【北宋官窑】的决心、目的、步骤、效果,用當時最珍贵的“石鼓文形”式记录下来。
(曾传说宋徽宗还用黄金将字填满以示珍重保留。
可惜靖康之耻,石鼓文反而遭抡黄金而损坏)。
该诗的後半部他用了三个“奇”字、“诚”字、“土”字、和五个“古”字,【……君诚嗜古更过我,易以瓦器尤奇卓。
满盘蒼玉列我前,制古形奇异雕琢。
……采椽土木消纯朴。
何为获此上古器,经历万古遭搜掠。
……陶土抟泥从儉薄。
或云古者宗庙器,斥弃金玉先诚确。
……蒉桴土鼓诚为乐。
鳴呼二物信奇绝,……】把宋君王“斥弃金玉、易改成瓦器制作的原因、诚意、和所得到的奇特效果而引以为乐,作了详尽描述。
探秘北宋官窑北宋官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是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引入汝窑等窑口窑系的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宋 六棱壶尊AppreciatION 鉴赏宋朝于公元960年建立,公元1279年结束,共计319年。
在这期间,宋官窑青瓷是以双子座的形式出现的。
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与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形成了两座脉冲式的高峰,而这恰恰处在宋朝的中期。
高峰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徽宗赵佶与高宗赵构是其关键的推手。
“大元”百年,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元朝官窑青瓷的烧造成功为宋以来的官窑青瓷制作画上了句号。
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史称五代十国),中原政权就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三个朝代,出现了八姓十三位君王。
为了使宋之江山永固,大宋君臣们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辩论。
“排斥汉唐”“复兴三代礼制”,便是他们找到的治世良方。
在这股朝野一致的复古思潮下,士大夫们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正在施行的带有汉唐色彩的礼乐制度、器玉法物,强烈要求返回夏商周三代器物的本来面目,从而形成了长达数十年轰轰烈烈的礼乐制度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并不顺利,拖延了数朝,至徽宗朝才得以突破,政和六年方取得全面成功。
北宋官窑正是这场礼乐制度改革运动的产物。
具体情况——主管机构:礼制局下属制造局。
主管官员:兵部尚书蒋猷,户部尚书刘炳,起居舍人陈邦光,中书舍人翟汝文,国子司业曾开力等。
历代称谓:北宋时期称其为“新成礼器”。
南宋时期称其为“礼制局制礼器”“新成礼器”。
南宋晚期称其为“官窑”。
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称其为“官窑”“汴京官窑”“北宋官窑”。
笔者认定新名:政和礼制局官窑(简称:礼制局官窑)。
烧造时间: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
烧造地点:现开封市陈留镇。
烧造数量:3000件左右。
宋代五大名窑——官窑宋代五大名窑——官窑官窑简介:官窑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
历代由朝造专设的瓷窑均称“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官窑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
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
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
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
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
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
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
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官窑青釉圆洗官窑葵瓣洗官窑青釉弦纹瓶官窑大瓶官窑青釉盏托官窑青釉蒜头瓶官窑青釉方花盆官窑粉青釉三足瓷炉官窑贯耳瓶孔雀绿釉碗青花龙纹瓶黄釉盘官窑青釉圆洗官窑青釉圆洗底部官窑青釉圆洗,宋,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高山仰止,卓越千古——宋代官窑南宋官窑青釉蒜头瓶官窑是北宋定的主调。
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窑址不明。
历史上黄河多次改变河道,每次泛滥的时候都淤积大量泥沙,将汴梁旧城以及整个黄河下游淹没,有很多文化古迹就淹没在黄河故道之下。
我们推测,北宋官窑的窑址应该就在汴梁附近,但至今没有找到,估计黄土覆盖的深度已达10米以上。
南宋官窑青釉梅瓶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
当时为了区分,北宋官窑就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
南宋官窑有两个烧窑的地方,一个是郊坛下,一个是修内司。
南宋官窑博物馆馆藏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有这样一段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中兴渡江……袭徽宗旧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
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彻,为世所珍。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 “本朝”指宋朝。
宋朝最早使用的定州白瓷因为有芒,不好用,于是造出青瓷器。
北宋宣和、政和年间,京师自己安排烧造,名曰官窑。
“中兴渡江”,指南宋建都杭州。
所谓“袭徽宗旧制”,就是沿袭了徽宗时期的形制,先后在修内司、郊坛下烧造青瓷。
“大不侔矣”,就是大不一样,新官窑跟旧官窑有不一样的地方。
南宋官窑青釉莲瓣碗从瓷器烧造上讲,南方的条件相对来说比北方优越。
当时南方有越窑,有秘色,有龙泉,底子很厚,想烧官窑上手很快。
所以在南宋初年,很快就把官窑像模像样地做出来了,尽管跟北宋官窑有所区别,但大体的样子出来了,差别不大。
南宋官窑贯耳壶北宋被灭后,金人把北宋所有名贵的东西一股脑运到东北去了,也包括官窑瓷器。
当南宋恢复祭祀制度时,很多礼器都没了,如果用金银铜等金属来做,国家的财政也不允许,所以就迫使瓷器迅速进入市场。
本应该用铜用玉做的礼器,由于财政跟不上,可以用瓷器和木器代替。
这是权宜之计,变通一下。
所以,琮式瓶、花觚等造型,都是南宋官窑中的礼器。
南宋官窑青瓷簋式炉北宋和南宋的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北宋官窑传世古物寻觅北宋官窑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产生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是宋代皇室专门为皇室使用的瓷器窑厂。
北宋官窑所烧制的瓷器在瓷器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官窑的瓷器造型简洁大方,釉色精美,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
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北宋官窑瓷器已经成为传世之宝,被世人所追捧和珍藏。
对于瓷器爱好者而言,寻觅北宋官窑传世古物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这些古物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载体。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官窑传世古物的寻觅之旅,探寻古代瓷器的神秘魅力。
北宋官窑传世古物的寻觅需要耐心和专业知识。
收集有关北宋官窑的资料非常重要,了解官窑的历史、特点、烧制工艺以及传世古物的鉴别方法是基础。
要选择合适的寻宝地点。
北宋官窑主要分布在江苏宜兴、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等地,这些地区都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是寻觅传世古物的重要据点。
还需要专业的鉴定团队,他们可以通过对古物的器形、纹饰、胎体、釉色等方面进行客观的分析,确定古物的时代和价值,避免买到赝品。
在寻觅北宋官窑传世古物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因为这些古物承载着古代文明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每一件传世古物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故事,如何保存和传承这些古物,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文物数字化、3D打印等技术,让更多人可以欣赏和学习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传世古物不再封闭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是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以传播和传承。
而对于瓷器收藏者来说,寻觅北宋官窑传世古物更像是一场历史和文化的寻宝之旅。
虽然现代市场上也有一些商家出售北宋官窑仿古瓷器,但是真正的传世古物却是极为珍稀的。
官窑瓷器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一直备受收藏界的追捧,而其价格也居高不下。
收藏一件真正的北宋官窑传世古物,需要不菲的经济投入,更需要对瓷器的热爱和专业的鉴赏能力。
收藏传世古物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宋代官窑产生背景浅解
作者:侯春燕
来源:《大观》2015年第04期
摘要:北宋是文化最为强盛的年代,也是瓷文化极为发达的时代,宋代瓷器有五大名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官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
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官窑或官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官窑相媲美。
宋瓷是最精美艺术与精确工艺完美的结合。
宋官瓷则是神韵文明与大众文化巧妙的融合与统一。
宋朝官窑之所以如此辉煌,一方面取决于宋朝富足的经济,给与人名稳定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一些人为原因。
关键词:官窑;背景;经济;人为
宋代官窑自从其产生就备受人们喜爱,从产生到其成为五大官窑之首,仅仅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他为什么可独领风骚呢?下面我就和大家来一起探究一下。
一、宋代的经济是十分富足的
唐末的五代十国割据格局加上多年的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然而自从北宋统一后,社会相对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迅速发展,这就为官窑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宋朝经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农业是古代中国的支柱性产业,它的发展程度代表着整个朝代的生产力发展程度。
其中,粮食生产是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基础。
在最发达的东南路,每亩产量常为2~3石,其它普通地区为1.5石左右。
方回在《续古今考》中记秀州五口之家的佃户,耕田30亩,以一半交租,自得30石,人日食1升,1年18石,则有剩余米12石,全部投入市场。
商品粮数量增长之大,体现在宋代商品粮市场的较大发展变化之中。
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粮远距离贸易,突破了地区丰歉调剂的格局,而在一些商品粮供给地和消费市场之间持续展开,冲破了战国、秦汉以来“千里不贩籴”的古谚。
基本生活资料的商品化程度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最好佐证。
因为当基本生活资料的获得都要依赖于市场时,其他生活资料的商品化程度自然更高。
经济作物的种植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仅以福建荔枝为例,经过培植,荔枝的品种到北宋末年已有32个,仅福州一地就有25种,不但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是驰名海外的产品。
每年荔枝成熟后,除“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北运至辽、夏,“东南舟行新罗、日本、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
”由于是远销国内外的名牌货,福建路所产荔枝,几乎全
都被商人包买。
商人同果园主、果农之间结合而成包买关系,而这种包买关系显然是建立在商品货币关系之上的。
由于商人的“断林”式收购,当地对荔枝的消费少了,但极大地推动了荔枝生产的发展:“故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
商业资本在福建路与荔枝生产的结合对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
而茶、糖等业更发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专业化一条龙经营,脱离了农村副业的地位。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江州鱼苗专门化生产与长途贩运。
周密《癸辛杂识》说:“江州等处水滨产鱼苗,地主至于夏取之出售,以此为利。
”由于它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形式出现于市场的,因而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农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业生产力的提高成为商品粮市场不断扩大的基础,并为一部分人脱离粮食生产转而从事经济作物种植和林、渔等业的经营提供了条件。
而从事这些经营的专业、半专业户在生产、生活资料方面需求于市场更多,其口粮的满足就离不开商品粮市场的发展。
由此进一步推进了农业商品粮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农业中各分支间分工与协作的良性循环。
(二)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的手工业都实行一定程度的雇佣劳动和分工。
普通饼店的经营已经具有了资本主义性质,“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
若油饼店,即卖蒸饼、糖饼、装合……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每案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每家有五十余炉”可见已有一定数量的雇工,生产过程中亦产生了分工。
盐业,特别是井盐,都是由有钱人投资、使用雇佣劳动的大型企业,这由文同所述:“访闻毫者一家至有一二十井,其次亦不减七八…每一家须役工匠四五十至三二十者,此人皆是他州别县浮浪无根著之徒…已复又投一处,习以为业。
”可知盐井主的雇佣量是很大的,工人都是除了劳动力之外便一无所有的无产者。
在丝织业中,曾作台州知州的唐仲友,在家乡开设彩帛铺,既贩卖,又加工,是一个大型的作坊店铺:“仲友私家所开彩帛铺,高价买…罗三四百匹,及红花数百斤,本州收买紫草千百斤…并发归本家彩帛铺货卖。
…动至数千匹”。
朱熹之言如不虚,则这个彩帛铺实是一个大规模的手工工场,这是商人兼营作坊或工场,亦即商业资本控制生产的实例。
(三)商业的发展以及市镇的兴起繁盛
宋代商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市场不再是官设,政府不再干预和管制商人的正当营业活动。
这是商业和城市由古代型向近代型的转化。
商业信用关系的兴盛始于宋代,各种有价证券的大批涌现和广泛流通是前所未见的。
在此基础上,以经营交引买卖为主要特征的交引铺应运而生。
宋代是我国货币经济比较发达的时期,实物货币基本退出了流通领域,代之以铜铁钱、贵金属金、银及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
但,终两宋数百年,“钱荒”始终是困扰政府的难题,这恰恰反映了当时市场上的货币需求量是相当大的,货币需求量大又是商品经济发达的佐证。
此外,市镇的发展也是商品经济发达的一种表现,是市场发展的产物。
仅从数量上看,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时代的英国,在英格兰地区有市场760个,威尔士地区50个。
而中国宋代仅蜀川四路就有市场722个,经济最发达的东南四路和华北四路还不在考虑范围内。
可见10到13世纪中国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程度丝毫不逊于15、16世纪的英国。
《江阳谱》所载南宋中期泸州各县草市镇分布如下。
从税收看,草市镇的税额已经超过县、州城所在地,其发达程度就更显而易见。
二、宋代的官窑产生和繁荣与人为原因是分不开的
经济的富足是官窑产生的客观原因,而这些对其繁荣也产生举足轻重作用的人为因素则是不可或缺的主观原因。
(一)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特殊价值追求。
由于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的追求也从简单的物质追求转向了对艺术文学的追求。
在“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禁军的中级军官就可以拿出1000贯钱去买一把刀(林冲买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百金”在当时就已经是一户中人之产了。
在中学课本里我们曾经读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风奢靡时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
难怪有的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
由于物质的繁荣,也必然导致国家上层统治者对艺术与审美的追求,在西方的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二)海外贸易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大宋。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
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因此官窑深受海外商人的喜爱。
(三)瓷器制作工人数目的激增和工匠们的不断突破和创新。
北宋初期,人们主要以农业为主,很少有人从事瓷器制造这一行业,但南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二三产业,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官窑的发展带来了有利因素。
另外工匠们关于突破,敢于创新的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官窑的发展和质量提高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下面简略介绍一些精美的官窑:
官窑簋式炉(宋)
宋官窑不带“官”字款,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
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
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
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
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
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
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
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宋代官窑贯耳瓶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3年上海市青浦县任氏墓出土
器呈直口,长颈,鼓腹,圈足,口部有对称管状双耳。
外壁施青釉,釉色呈青灰色,釉面开有片纹,口沿和圈足显现出官窑特有的「紫口铁足」的特征。
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产品供御宫廷。
官窑又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此器为南宋官窑的产品,造型古朴典雅,胎薄体轻,胎质精细,釉质肥厚光润,细腻平滑,釉面素朴无饰,以釉色取胜,为官窑之珍品。
官窑葵瓣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参考文献】
[1]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傅宗义.宋代草市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节录,“被超过%”一项笔者计算结果与原著有异,未及与著者商榷,对数据有所擅改。
)
作者简介:侯春燕(1981-),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油画、水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