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该养殖户虽然从事养殖多年,有一定的养殖经验,能够按照免疫程序对鸡群进行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法氏囊、禽流感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并实行全进全出、定期消毒的养殖模式,但对外来的突发性传染病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预防意识的薄弱,导致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7.5 在目前开放的市场流通和频繁的畜禽调运环境下,加强畜禽的调运管理,购入前、后的疫病检疫等环节,将规避一些外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养殖户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7.2 本次在我县发生的鸡病毒性关节炎,属外来性传染病,给我县养禽业造成了极大地影响,经与养殖户沟通后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消除了在我县扩散流行的隐患,是非常必要的和可行的。
7.3 3―4月份正值季节交替,气候多变时节,容易引发各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同时由于养殖户鸡舍内采用火墙取暖,温度较难控制,加之北方气候较晾,通风换气不良,也是本病发国家参考实验室进行了确诊。
6.控制措施
6.1接到疫情报告后,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我们立即采取了隔离、监控措施,限制家禽移动及产品的流动。
6.2 因本县以前未发生过该病,为尽快确诊,以便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我们及时采集病料委托上级业务部门进行送检。
6.3确诊后,我们立即启动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对感染发病的6219只鸡全部采取焚烧、深埋等处理;粪便、排泄物或可能被污染的垫料、经严格消毒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禽舍、用具、院落、运载车辆进行严格消毒。
7.体会
7.1 提高疾病防控意识,杜绝外来疫病的传入。建议养殖户严把购雏关,严禁从有发病史鸡场购进种蛋和雏鸡,购入时严格检查,购入后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2.流行特点
病毒性关节炎又称为病毒性腱鞘炎,是一种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鸡和火鸡的病毒性传染病。本次发生的病毒性关节炎主要以发生关节肿胀、腱鞘炎、跛行及生长停滞为主要特征。病毒在鸡群中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水平传播,感染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多见于30日龄以后出现症状。
3.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鸡主要表现为不愿走动、行动迟缓、蹲伏现象;中后期消瘦、关节肿大、跛行、生长缓慢或停滞症状。个别鸡关节出现硬化、变形,跖骨歪斜,趾向后屈曲等症状。
4.病理变化
病死鸡剖检可见跗关节上下周围肿胀,关节囊及腱鞘水肿、囊膜有充血或点状出血,关节腔内含有少量淡黄色或带血色的渗出物。个别鸡单侧或双侧腓肠肌腱断裂。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特点,在临诊中可对该病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还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从肿胀的腱鞘、跗关节的关节液、气管和支气管、肠内容物及脾脏等取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采用5~7日龄的鸡胚卵黄囊内接种,鸡胚应来自SPF或没有Reo感染的种鸡群。接种后3~5天,鸡胚死亡,胚体出血,内脏器官充血、出血、胚体呈淡紫色。如种蛋带有Reo母源抗体,或者病料含毒量低,则鸡胚死亡的时间会推迟,也可能有部分鸡胚会孵出。如将含病毒材料接种于CAM上,接种后的胚胎死亡规律和胚体变化与卵黄囊接种的结果基本相同,特征变化是绒毛尿囊膜增厚,有白色或淡黄色的痘斑样病变,CAM细胞内可见到胞浆内包含体,确诊为鸡病毒性关节炎。
鸡病毒性关节炎作为三类动物疫病,其传播性和感染性虽然远远低于一、二类动物疫病,但我县2009年3月发生的一起鸡病毒性关节炎病,对我县养殖户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却是致命的。后经诊断及时,处置快速,防止了该病的进一步扩散流行,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1.发病情况
2009年2月21日,我县两肉鸡养殖户从内蒙古某公司购进肉用雏鸡8010只,起初饲养一切正常,待喂养到30日龄以后,鸡群开始陆续出现站立不稳,反应迟钝,有些鸡出现跛行、生长停滞,消瘦,继而发展到关节肿大,卧地不起等症状,截至4月21日,几乎全群发病,死亡1791只,死亡率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