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都应正视历史

  • 格式:txt
  • 大小:4.31 KB
  • 文档页数:2
还有一位美国名人似乎故意要惹怒对立的双方。拍摄过《生于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的好莱坞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日前批评中国电影界没有深入探索自己国家的历史。不久之前,他还指责日本没有拿出足够的诚意为战时行为道歉。
历史,这个词就是问题的关键。跨世纪的冲突给两国的民族心理都留下了沉重的情感包袱。分析人士往往着眼于自然资源等战略问题,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同样是由民意决定的。
外国政治家必须小心对待这个问题。就拿东中国海的一些无人岛屿来说,中日两国都宣称拥有这片群岛的主权。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近期宣称,这片荒芜的群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根据该条约,美国在日本受到军事攻击时有援助日本的义务。这是华盛顿方面首次做出这样的保证。但奥巴马也警告东京不要惹怒中国。他的干预很可能两边都不讨好。
诚然,中方把数字说大一些更多是为了政府的宣传目的,而不是为了缅怀遇难者。但在应当为这起骇人暴行赎罪之际,在数字问题上争执不休是很不得体的。暴行留下的伤口至今仍未愈合,而每一次诡辩都感觉像是又往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双方的政治家不是忽视这种痛苦,就是利用这种痛苦。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是最容易受影响的。日本民族主义者希望学校在有关日本战时行为的教育中多宣扬“阳光”,少谈“阴影”,以鼓励孩子们为祖国的历史而自豪。在横滨,约7万名中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只用两行字介绍南京大屠杀,说这是一起死亡人数不明的事件。
中日都应正视历史
中日关系大多数时候都很差,而最近的事件再一次提醒我们,双方之间很容易就会变得充满怨恨。在东京,约150名国会议员参拜了靖国神社(Yasukuni shrine),那里不仅供奉着日本的战争死难者,也供奉着数百名日本战犯。此事激起了北京方面的严厉抗议。然而,中日两国之间持续的敌意让许多外界人士感到不解,这种敌意源于一些争执,而这些争执是那么晦暗不明,甚至可能让人觉得像是人为捏造的。
处于情感风暴中心的,是那场可谓人类历史最黑暗时刻之一的“南京大屠杀”,也就是1937年冬日本帝国陆军(Japanese Imperial Army)在中国当时的首都犯下的暴行。
二战后在东京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IMTFE)认定,在日军占领南京的第一个月里,发生了约两万起强奸。许多中国平民被当作战斗人员杀害。然而在日本国内却有许多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声音。日军在南京究竟杀害了多少平民?中国政府说有30万人遇难。一些日本极端民族主义者说根本没有平民被杀,另外一些日本人则认为遇难者人数为两万。
在中国,也存在一些同样令人担忧的动向。中国年轻一代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着重于意识形态,而非史实。这些孩子对祖国孱弱时期的历史所知甚少。课堂上几乎都不跟学生讲日本战后道歉的事情,尽管日本的道歉态度时常反复他们也没有听说过中国自己的那些未得到颂扬的英雄。这些英雄大多是国民党军人,他们的故事在政治上不合时宜,因此没有得到宣传。中国当局原本不鼓励民众利用法律手段对日本战时行为索赔,但近期中国一家法庭扣押了一艘日本船只,表明中国当局已不再阻拦民众索赔了。
寻求历史的公正是一回事,利用历史作为武器则是另一回事。如果以往的政治家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地缘政治冲突的历史可能会短得多。中国和日本都无法推行得不到民众支持的军事侵略政策。中日两国头脑清醒的人士应该认识到处理历史阴暗面的必要性。
否则,我们只好眼看着这段两国人民都所知不多的共同历史展开报复。历史的幽灵徘徊不去,过去与现在相纠缠,潜移默化地铸就偏见。假以时日,它会滋生出一种相互的敌意,这种敌意可能发展为水火不相容、甚至仇恨。那时就晚了。必须从现在做起,诚实面对历史。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