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236.31 KB
- 文档页数:12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自信心,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2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主要内容和精髓内涵。
2.2.2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应该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2.2.3态度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应该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3.教学内容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演变
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历史演变和主要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艺术、音乐舞蹈等。
3.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
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包括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等。
3.3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本部分主要介绍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等。
4.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阅读、演示、实践等,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5.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包括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运用和态度表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摘要:
一、引言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意义
2.课程标准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二、课程目标和内容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3.学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1.教学方法和手段
2.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
四、课程管理与保障
1.课程管理体制和责任分工
2.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五、结论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2.对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展望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
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旨在为教育教学提供指导,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了解、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程目标和内容
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学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的优秀成果,以及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讨论、实践、参观、调查等,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评价应综合运用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等方面,以考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
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程标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程标准
1.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价值观念和重要经典著作,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 课程内容
本课程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文化
- 、与中华文化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绘画、书法和舞蹈艺术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散文和戏剧艺术
-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阅读与解读
3. 课程要求
学生修读本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学术素养。课程要求学生:
- 认真阅读并理解课程指定的经典著作
- 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表达个人观点和思考
- 完成书面作业和研究报告,展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参加考试,评估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4. 评估方式
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书面作业、研究报告和考试成绩。评估标准将依据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定。
5. 参考资料
- 《中华传统文化导读》
- 《中华经典文化选读》
- 《古代中国经典文化研究》
- 《中华文化研究与传承》
6. 备注
本课程为研究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能力。具体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和研究效果的最大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我国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课程标准,旨在让广大师生更好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价值体系。其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佛教文化等,以及诗词、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这些文化元素丰富多样,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三、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与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我国教育部门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引导广大师生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方法。课程性质定位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文化传承、文化鉴赏、文化创新三个方面。课程要求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鼓励师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精神。
五、教学实施与评价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评价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
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 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
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
的课程。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
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
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
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
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
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
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
才。
1.2.1 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
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00007课程性质:
公共课程:
2.0计划时间:
32适用专业:
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校各高职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
它是一门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本课程以高职教育为出发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科学、知识和兴趣的统一。
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生活中获得启迪,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通过对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该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设计理念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必要的传统文化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基于各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它着眼于“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社会能力,成
为具有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基础是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和推动者,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1.2.2项目安排教学内容和思路选择的依据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相结合。课程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1.2.3活动设计和课时安排表明,本课程的教学遵循“注重继承,丰富底蕴”的原则,重在多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与学相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
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以指导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下面是相关参考内容: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自我修养,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
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 孔孟之道: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智等,引导学生学习儒家伦理道德。
- 道家思想:介绍道家的核心理念,如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心灵的发展。
- 佛教思想:介绍佛教的核心思想,如生死观、慈悲观等,培养学生的慈悲心和解决困惑的能力。
2. 中国古代文学
- 诗词:学习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 散文:学习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 戏曲: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和形式特点,培养学
生的戏曲鉴赏力和文化品味。
3. 中国古代艺术
- 绘画:学习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基本技巧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 雕塑: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对雕塑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 建筑: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和结构,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和文化内涵。
4. 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
- 春节: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培养学生对春节文化的了解和传统习俗的体验。
- 中秋节: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中秋节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制定的针对中小学生开设
的传统文化课程的标准,旨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这一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
豪感,使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文化知识:围绕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艺术形式、价值观念
等方面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3. 文化技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通
过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
平和艺术修养。
4. 文化情感:通过讲述传统文化的故事和人物,引导学生培养
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情感体验。
5. 文化伦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些课程标准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接受
现代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
有全球视野和民族情怀的时代新人。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
的课程。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开设学期:第2、3学期
总学时:64学时(4学分)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程。旨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院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
(二)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深刻地认识本民族文化,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理念
本课程整部教材分绪论、上编、中编、下编四个部分。其中上、中、下三编,根据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其中部分教学内容暂不涉及,实际教学内容共涉及绪论及上中下编十三章内容。由于本课程服务于专业必修课——书画装裱与文献修复,因此将民俗学的相关内容也贯穿其中。
(二)设计思路
学生了解有关“文化”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能有一个纵向的了解。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字和典籍、教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道德等内容进行了解,同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
三、课程目标
(一)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
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肋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九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n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