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金融企业社会责任
- 格式:pdf
- 大小:210.57 KB
- 文档页数:6
=热点问题探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
金融企业社会责任
毛寒松
*
1摘要2 2008年全面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全球。从企业伦理或经济伦理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传统的/股东利益至上0理念的内在缺陷。本文提出用/利益相关者0理论替代/股东利益至上0理论。/利益相关者0理论强调企业应该考虑股东、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社区、政府、环境、经济共同体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金融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积极引进利益相关者理论,履行其所应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此乃克服金融危机的一种可能的和有效的路径。
1关键词2 金融企业 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
1中图分类号2B82-053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7-1539(2010)01-0109-05
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有限公司(L ehman Br ot hers H olding s Inc.)申请破产保护,与此同时,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 por at ion)正式宣布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集团(M errill L y nch &Co.,Inc.),这标志着21世纪之初一场肇始于美国并迅速扩散到欧洲、进而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高度关联使此次金融危机没有局限于美国境内或者西方世界,而是以病疫般的扩张性传播速度迅速蔓延全球,并对世界上许多其他经济体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打击。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令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这直接挑起了关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经济机制的新一轮大论战。本文拟从企业伦理的角度,由美国金融危机说起,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St akeholder T heo -r y),探析金融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Co rpo 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 y,简称/CSR 0)问题。
一、/利益相关者0理论
20世纪60年代左右,/利益相关者0理论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地生发出来。该理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st akeholder )的投入或参与,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社区、政府、环境、经济共同体等,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维护和促进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非如此不足以获得自身持续有效的发展。
1963年,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首先提出这一概念¹。该研究小组给出的/利益相关者0的定义: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
109
*¹ * 作者简介:毛寒松,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北京 100084)。
据说当年美国热演一出名叫/股东0(shar eholder)的戏,该研究小组的人员受此启发,利用一个与之对应的词/关
民0(利益相关者,stakeho lder)来表示与企业密切关联的所有人。
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虽然这样的界定还非常抽象和模糊,但毕竟开始突破传统的/股东0概念范畴,赋予了企业更广阔、也更真实的内涵理解。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股东服务,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利益群体;仅仅以股东利益为唯一目的、甚至最高目的,有可能因忽略其他利益相关者而导致利益价值取向的褊狭、误导,最终造成经营决策的失误,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在此后的30年间,/利益相关者0理论获得了极大发展。国内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于西方,但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关于/利益相关者0的定义,也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观点,即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或者改变企业的目标,或者受到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0[1]。这一定义既强调了投资的专用性,又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影响涵括进来,应该说是比较全面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本文的分析将主要采用这一定义。
概括地说,利益相关者具有许多明确区别于以往的企业行为主体的特征。首先,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存在某种契约式的交易关系¹。换句话说,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了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按照布莱尔(Blair)的分析,可能是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利益相关者又从企业那里获取一定的东西作为回报(布莱尔,1999)。其次,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拥有一份权益。由于对企业有所投入,利益相关者应当或认为自己应当从企业活动中获取一份收益。如果这种权益得不到理想的满足,利益相关者就会停止对企业的投入,甚至可能对企业施加负面影响º。第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于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某种对于企业持续经
营有着重要作用的东西,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必然会对企业的目标、战略、行动产生影响;又由于利益相关者需要从企业那里获得某种利益,企业的行为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0理论有别于传统的/股东利益至上0理论»。传统的/股东利益至上0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所投入的实物资本聚合而成的。他们承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理所当然地应该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股东利益至上0理论还认为,企业的剩余权利完全属于股东,在分配剩余之前,所有应该支付给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收益都已经清偿完毕。企业的目标就是为股东创造最大的经济利润,因此,企业只需要对股东负责。因而在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上,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被严格排除在公司治理框架之外。
与之相对,/利益相关者0理论认为,企业并非只是非人力资本的契约联合,而是一系列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契约联合。股东提供给企业的仅仅是非人力资本,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企业对内与员工的关系是企业最基础的人力资本,对外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是企业不可缺少的市场资本,而企业与社区、政府的关系可以视作维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资本。所以,一个企业的联合契约中包含着非人力资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市场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等多种资本形式。
因此,/利益相关者0理论强调,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应拥有企业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所以,企业在其经营治理中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给予他们相应
110
2010年第1期
¹º»
此处所言的契约,是一种不完全契约,后文将有论及。
一些学者由此还进一步指出,企业的所有者不再限于股东,而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在笔者看来,传统的/股东利益至上0理念实际上是一种伪/股东利益至上0。因为它不能有效地协调股东与其他利
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长远来看对股东的利益也构成一种潜在的伤害。此次/次贷危机0中,部分金融高管明知道风险的存在,但是为了追求短期的高回报和靓丽的财务报表,还是参与了次贷的运作,危机爆发以后,直接损失最大的恰恰是股东。由于/委托)代理0难题的存在,所谓的/股东利益至上0实际上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都存在天然的缺陷。但为了论述的方便,在此文中仍然遵从/股东利益至上0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