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80.51 KB
- 文档页数:14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
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认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创制”主要指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
②西周政治以血缘为纽带,保留贵族色彩
③“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侍中、诸曹、诸吏、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 )
A.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 B.使内外朝权力平衡
C.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 D.告诫自己人外有人
3.秦朝时期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4.秦始皇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一管理制度()
A.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B.具有浓厚的宗法分封色彩
C.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
5.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中央设立“三公” 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6.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重构选官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7.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 年)年间,边肃“知镇州,以公费钱质易规利,又遣吏部强市民羊及买女,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材料表明通判的职责是( )
A.对知州进行严格监督 B.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
C.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 D.和知州彼此制约与平衡
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9.明制,对于内阁大臣的“票拟”,皇帝进行“批红”。但是,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但在明宣宗的鼓励下,宫里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作法旨在
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完善办事程序
10.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这表明军机处官员()
①在皇宫内办公②按才德标准遴选
③多为临时差遣④权力取决于皇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1.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3.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4.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15.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地方民众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 )
A.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B.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
16.为适应西方外交代表驻京的需要,中国被迫设立总理衙门,作为办理涉外事务的机构。19世纪70年代后,该衙门的职权逐渐被有意识地转移给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李鸿章的直隶总督衙门实际上成了中国的“外交部”。这反映出当时( )
A.列强势力集中在两江和直隶总督辖区
B.地方实力派崛起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
C.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举世公认
D.“天朝上国”观念对中国外交仍存在影响
17.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B.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C.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保留了火种,使革命转危为安
18.阅读下面1937—1945年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简表。据此可知( )
A.中国战场自始至终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
B.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日本对外侵略的重点从中国转移到太平洋战场
D.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首次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
19.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