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课时 大气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663.00 KB
- 文档页数:1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课时:大气运动【学习目标】1、能独立绘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图,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2、能独立绘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理解地面的受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能够利用海洋和陆地比热容的不同,分析海洋和陆地白天和夜间,夏季和冬季气温以及气压的差异,进而加深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理解。
【学习策略】1、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绘制出大气受热过程图和热力环流图。
在绘图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对每一个步骤给予科学的解释。
2、列举出生活中物体因比热容不同所导致的吸/放热时温度差异的例子,以此加深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理解。
3、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考点诠释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的原理活动建议1:读图2,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内容解析] 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2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__________作用,对地面具有__________作用。
2.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______________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______________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典例剖析1】(2010年江苏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图3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A .①B .②C .③D .④考点诠释2: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太阳大气上界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宇 宙 空 间面地①②③④图3活动建议2:请在图4中加上箭头完成A 、B 、C 三地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判断A 、B 、C 三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绘制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大气环流(1)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大气环流(1)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大气环流(1)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大气环流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全球气压带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全球风带的风向特点及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2.地位与作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季节移动的教学,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也是下一节教学内容“行星风系与气候”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找出全球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了解全球气压带的形成原因;辨别各风带的风向特点,说出风向的分布规律;能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原因。
2.通过阅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等示意图或演示FLASH,学会观察,思考并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提高读图识图和表述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仔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名称及分布规律,移动规律.2.难点:全球气压带的成因;风带的风向特点及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形成原因.四、教学流程示意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利用PPT展示新华网网页,2006年10月18日上海要闻,标题为“上海今夏以来天气连破多项历史记录”.设计情境问题:上海今年夏天天气如何,你还有印象吗?猜猜看,破了哪些历史记录?【设计思想】利用新闻网页的标题来导入课题,以吸引学生注意。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本课旨在通过对“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复习,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气候类型的分析与判断等重要考点,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大气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天气系统”的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复习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本插图,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分析掌握大气运动、气候特征、天气变化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在用图时,坚持图文结合,“以图释文”“以图代文”,从图中寻找地理事实和地理分布、地理概念等,培养读图能力和空间概念。
做到多而不杂,活而不乱。
第一课时:大气运动 【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大气运动”。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气受热过程;二是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三是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学生能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绘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图13.绘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掌握典型实例,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的形成过程。
4.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依据《考试说明》,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既阐释了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也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1、复习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复习难点: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大气运动的典型实例。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4课时)一、选择题读表,完成第1~2题。
A.高压中心 B.暖锋C.低压中心 D.冷锋2.上题所述天气系统不同季节造成天气现象不同,下列与该天气系统无关的是()。
A.北方夏季暴雨 B.冬季发生的寒潮C.东南沿海台风 D.冬春季节沙尘暴3.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新疆伊犁河谷普降大雪。
大雪致道路结冰、车辆难行,众多牧民被困。
下面所示四幅图中,正确表示该种天气的是()。
读下图,完成第4~5题。
4.从所处半球和气压场分布状况看,它属于()。
A.北半球、高气压B.北半球、低气压C.南半球、高气压D.南半球、低气压5.该气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是()。
A.阴冷潮湿 B.晴朗干燥C.高温多雨 D.阴雨绵绵下图是我国某年4月份的某日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下列能正确表示控制包头、北京两地的天气系统是()。
7.包头、北京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A.包头炎热干燥;北京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小B.包头晴朗少云,气温较低;北京多狂风暴雨C.包头此时多西南风;北京此时多东北风D.包头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低;北京阴雨连绵读图,图中P1、P2、P3表示三条不同数值的等压线,据此完成第8~10题。
8.图中P1、P2、P3三条等压线的数值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P3、P2、P1 B.P1、P2、P3C.P3、P1、P2 D.P1、P3、P29.①②③④四地气温最高的是()。
A.① B.③C.② D.④10.①②③④四地能产生降水的是()。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二、综合题11.下图为“2013年2月某日我国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图中AB天气系统是________,请把该天气系统的剖面图画在下边的空白处。
(3)AB天气系统在________季对我国影响最大,为我国带来________天气。
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习目标:1.知道常见热力环流的形式和近地面风向。
2.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重点)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判断近地面或高空的风向和风力大小。
(难点)一、热力环流1.概念: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
2.过程(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
(2)B、C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压;F、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1.风形成的过程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风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三种作用力(1)图中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特征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图中B是摩擦力,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可降低风速。
(3)图中C是地转偏向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垂直,使风向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4.作用效果(1)若只受A作用,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2)若只受A和C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高空(高空或近地面)。
(3)A、B、C三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近地面(高空或近地面)。
(1)气温高,气压高;反之,气温低,气压低。
(2)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
(3)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4)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处风速大。
(5)关于近地面风及其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风向与等压线平行B.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于风向C.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D.摩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提示】(1)×近地面在水平方向上,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2)√(3)×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4)√(5)D般不会跨过水面到达对面地区。
高中地理知识点详解(自然地理)《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基础知识点4 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1.热力环流的形成(1)ABC受热均匀A,B、C各地上空同一高度上气压值相同,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与等高面重合。
(2)A受热、BC冷却A地受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这样A地上空形成高气压,等压面上凸;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这样B、C两地上空形成低气压,等压面下凹。
A地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A地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等压面下凹;B、C两地气流下沉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B、C两地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等压面上凸。
高空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向A地。
【训练】完成下列内容(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空气运动方向【答案】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2)对比下列各点气压的高低C____F A____E B____D A____C A____B E____F E____D 【答案】大于大于大于低于低于高于高于(3)A、B、C三点气压的大小形成原因是什么?【答案】地面冷热不均(4)图中各条线段能被称为“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CA BA EF ED(5)结合气温,分析气压的大小分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各有什么规律?【答案】水平方向:气温越高,则气压越低垂直方向:越向上,气温越低,气压也越低(二者无直接关系)(6)试画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的分布。
【答案】近地面向下弯曲,高空向上弯曲(7)A、B两地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_____。
【答案】A(空气上升。
水汽凝结)(8)试将下图中各点的气压大小排序,并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答案】4>3>1>2 顺时针转动2.常见的局地热力环流(1)海(湖)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注意】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
第1节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1第2节第3节第4节编辑整理:第5节第6节第7节第8节第9节尊敬的读者朋友们:第10节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第11节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12节第13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其影响因素是箭头( )【导学号:32980066】A.①B.②C.③ D.④【解析】第1题,近地面大气增温的过程是大部分太阳辐射①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增温后又以地面辐射②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
第2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②.【答案】 1.B 2。
B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读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完成3~4题。
3.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数字编码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⑤4.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图中所示的( )A.② B.③C.④ D.⑤【解析】依据图示,图中⑤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①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问题导学主题一气压带和风带活动与探究材料: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示意图。
(1)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低气压带,它们成因相同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呢?(2)不同气压带的空气运动方向对降水有什么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有什么规律?主题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活动与探究材料: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转换的现象,称为季风。
东亚和南亚是世界主要季风分布区。
(1)季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东亚的冬、夏季风是怎样形成的?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3)南亚夏季吹什么风?怎样形成的?1.气压带和风带(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①以赤道低气压带为对称轴,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对称分布。
全球共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②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如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再如,热带草原气候区,处在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地区,干、湿季明显交替。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
A .海陆热力差异 B .空气聚集下沉 C .空气受热上升 D .空气受冷下沉2.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 .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C .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D .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是偏北风3.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
A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 .夏季南移,冬季北移C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D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4.下图能正确表示7月份亚欧大陆与太平洋气压分布(单位:百帕)及P 地风向的是( )。
第4课时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1.知道气团、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以及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及形成。
(重点) 2.理解不同性质的锋、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重点))3.掌握简易天气图的判读原理,并能进行天气特点及天气形势分析。
(难点教材整理1气团和锋阅读教材P42第4段~P43第7段,完成下列问题。
1.气团(1)概念: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
(2)分类根据气团温度特征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根据气团湿度特征可分为海洋性气团和大陆性气团。
2.锋(1)概念: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称为锋。
(2)类型及其天气正误判断:(1)锋面一定能带来锋面雨。
( ) (2)准静止锋是静止不动的。
( )【提示】 (1)× 不论是冷锋、暖锋,还是准静止锋都可能形成降雨,但并非所有的锋面均能形成锋面雨。
这是因为锋面雨的形成是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因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云雨。
如果暖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小,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未达到饱和状态,则不可能有水汽的凝结,也就无法形成降水。
(2)× 准静止锋由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一个地方徘徊不前,锋面来回摆动,并非静止不动。
教材整理2 气旋和反气旋阅读教材P 43第8段~P 44图2120,完成下列问题。
正误判断:(1)气旋在水平方向上是逆时针辐合。
( )(2)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天气是反气旋控制。
( ) 【提示】 (1)× 北半球气旋在水平方向上逆时针辐合。
(2)√[合作探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探讨1:两首诗句分别描述的天气系统是什么? 【提示】 冷锋和准静止锋。
探讨2:分别说出各自描述的地区和季节。
【提示】 我国北方冬季和江淮地区的春末夏初。
[核心点击]1.锋面系统的类型及天气特征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单一气团控制,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要看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则形成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