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526.00 KB
- 文档页数:11
高度 第二单元测试 大气环境§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一、单项选择:1、大气各层次最基本的特征差异是A .热状况B .大气状况C .大气运动状况D .电离状况2、人造卫星、大型飞机、无线电通讯分别利用的大气层次是A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B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C .平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D .高层大气 平流层 高层大气3、某地区地面气温是32o C ,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6.8千米,按一般规律,此时该地对流层顶的气温应是A .-100.8 o CB .-68.8 oC C .-132.8 o CD .-42.8 o C4、下列物质能产生温室气体的是A .一氧化碳B .二氧化氮C .二氧化硫D .二氧化碳5、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的原因是A .对流层的气温高B .对流层的对流旺盛C .对流层大气的稳定D .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6、有关对流层厚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高纬地区比低纬地区厚B .冬季比夏季厚C .平原上空比高原上空厚D .厚度和纬度没关系7、关于大气环境对人类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阻碍了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B .地球上有大气,其它行星无大气,所以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存在C .保持了地球上的热量和水汽的交换D .天气变化等物理过程能不断雕塑着地表形态8、由于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最大危害是A .臭氧层空洞B .温室效应C .酸雨D .光化学烟雾9、下列物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是①氧 ②氮 ③二氧化碳 ④水汽 ⑤固体杂质 ⑥臭氧A .①④B .②⑤C .④⑤D .③⑥ 二、非选择题 10、读右图分析⑴ A 层是 层(名称),引起此层气温随高度变化的原因是 ; ⑵臭氧层位于 层(以字母代替),臭 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人类释放的 能破坏臭氧层,它导致的后果是;⑶C层大气中约80~500千米的高空为层(名称),该层大气在和作用下,处于状态,能反射。
第二单元《大气》基础知识1.低层大气主要由 、 和 。
其中干洁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是 ,臭氧的作用是 ,被誉为“ ”。
2. 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3.对流层的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每上升1000米下降 度。
大气运动以 为主,原因是 。
天气现象 ,原因是 。
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______千米,高纬度______千米,原因 。
4.平流层的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
大气运动以 为主。
天气现象 ,原因是 ,有利于 。
5.到 的高空,可看做是地球大气的上界。
高层大气密度 ,气压 , 80—500km 高空有若干 存在,能 。
6.太阳辐射是_____波辐射,其能量主要集中在 部分。
7.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和 。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层中的 能吸收______; 层中的 、 能吸收______。
9.夏天白天多云时气温不高的原因是 。
10.晴朗天空为蔚蓝色;黎明前天已亮的原因是 。
11.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中的 和 强烈吸收地面 辐射——使大气增温。
大气通过 又将热量还给 。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的原因是 ,1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13.简要叙述城市风形成的过程: , 它对城市规划有两个影响: , 。
14.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___________力决定风形成的初始方向和速度,________力出现后改变了风的方向,该力与风向 ,___________力与风向相反且改变风速。
15.全球性大气环流的意义:一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 和 得以交换。
二是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6.在图中写上七个气压带,并在图左叙述成因: 17.在图中写上六个风带,并在图右叙述成因:18.在南北纬60度附近因较暖的 风与寒冷的 相遇,形成锋面,称为 。
19.南半球因 广而使气压带和风带基本呈 分布。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逆温现象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二)逆温现象1.什么是逆温: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 。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C ,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2000年广东34题,2004年全国卷四7—9题)例1: 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__ ___, 判断理由是_______ ______。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造成这一事件的人为原因是 __________ _______; 气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高度温度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状况及其应用(与大气温度有关的问题)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太阳照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第⼆单元主要知识点归纳第⼆单元我们周围的空⽓课题1 空⽓⼀.空⽓是⼀种天然资源,混合均匀,相对稳定123、氧⽓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不活泼?),所以很多物质都能和氧⽓起反应,甚⾄能在氧⽓中燃烧。
4、氮⽓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不活泼?),所以很多情况下可以⽤氮⽓作其他物质的保护⽓,⽤来隔绝氧⽓或空⽓,防⽌其他物质由于和反应⽽变质。
5、稀有⽓体包括、、、、等⼏种⽓体,稀有⽓体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很不活泼?),它们(⼀般/绝对)不跟其他物质发⽣化学反应,过去⼈们曾把它们叫做⽓体。
因此稀有⽓体也可以做⽓。
6、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和是否等。
7.写出空⽓的组成测定实验中红磷和氧⽓反应的⽂字表达式:⼆.空⽓保护:15、空⽓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有两⼤类:它们是和,其中,有害⽓体⼀般是指、和这三种⽓体。
16、现在全世界出现的三⼤环境问题是、和。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中⽓体的浓度升⾼引起的;臭氧层空洞主要是由于冰箱等设备中释放出来的⽓体散发到⾼空中造成的;⽽酸⾬是由于⼯⼚和汽车尾⽓释放出来的和⽓体溶解于⾬⽔中形成的。
17、空⽓污染的危害:①严重损害的健康,②影响的⽣长,③破坏平衡;④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和等。
18、空⽓污染的防治措施有:加强监测;改善状况;使⽤能源;积极等。
三.纯净物、混合物5.纯净物是由种物质组成的如氧⽓( )、氮⽓( )、⼆氧化碳( )、五氧化⼆磷()和⽔()等是纯净物。
每⼀种纯净物都有⼀个唯⼀的化学符号来表⽰,反过来,能⽤⼀个化学符号来表⽰的都是纯净物。
6.混合物是由种或种物质混合⽽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反应,各⾃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如空⽓是由氮⽓和氧⽓等组成的混合物,其中的氧⽓和氮⽓之间没有发⽣反应,能各⾃保持原来的性质。
7.如何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少含有两种纯净物,每⼀种纯净物有⾃⼰的化学式,因此混合物⼀般不能⽤⼀个化学式表⽰。
空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关于空气的知识,包括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等内容。
一、空气的组成1.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2. 氮气占空气的78,氧气占21,水蒸气的含量随着地点、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3. 除氮气、氧气和水蒸气外,空气中还含有二氧化碳、氩气、氦气等其他气体。
二、空气的性质1. 空气具有质量和重量,虽然它是无色无味的,但是它对我们的生活却至关重要。
2. 空气是可压缩的,当受到外力作用时,空气会被压缩变密。
3. 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其中的气体成分可以分别提取和使用。
三、空气的作用1. 维持生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通过呼吸,人类和动物体内的废气能够排出,使细胞和组织获得充足的氧气供给。
2. 空气能够形成风,通过风的作用,对大气运动、气温分布和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3. 空气还能够传播声音和光线,这也是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和看到事物的原因之一。
四、关于空气的实验1. 利用气压实验说明空气的重量。
可以将气压计放在水中,然后打开水封,水会顶起气压计,说明空气有重量。
2. 利用点燃蜡烛实验说明空气中的氧气。
点燃蜡烛后,再将玻璃罩覆盖在蜡烛上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蜡烛会熄灭,证明氧气在燃烧中起着重要作用。
3. 利用电石实验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
将电石放入瓶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瓶中会冒出气泡,放火能够使火苗变暗,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五、生活中的空气利用1. 空气能够被用来制取氧气、氮气、氩气等工业气体。
2. 空气能够被用来驱动气动工具,例如气动钻、气动锤等。
3. 空气还能被用来携带气动运输工具,例如气囊、气垫船等。
空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空气的知识,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还能够认识到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掌握空气的知识,爱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共同维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大单元设计课题地球上的大气主备人课时安排 6单元课标要求1.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1.6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教材单元内容1、在本单元中,教材设计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共3个主题。
本设计内容针对人教版2019版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的两节内容。
2、标准“1.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对标的教材内容是“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标准“1.6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对标的教材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3、“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主要教材内容是: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各个成分的主要作用,同时通过图片、视频及生活实例,感受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各个层次的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联系生活,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分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主要教材内容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和直接来源,并能认识大气对地球的作用,同时大气是在不断运动的,称为热力环流,认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单元学情分析本设计针对高一新生,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天气和气候,并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学习认识了常见的天气符号;同时主要学习了区域气候的描述方法,简单认识了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章节的教材内容是在初中阶段是没有涉及的,对学生来说,属于既熟悉又陌生的知识,熟悉的是,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本单元知识有一定浅显的了解和简单的知识储备,陌生的是,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没有深入的、系统的认识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联系生活实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及感受出发,可以提高学生对大气的理解能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区域认知:①能运用图表掌握大气层的空间结构;②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原理。
初一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一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会在考试中得到体现。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会在考试中得到体现。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二)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1.大气的组成成分作用干洁空气(1)氧气(21%):维持人类及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分解;(2)氮气(78%):氮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3)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4)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水汽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湿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垂直分层(1)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2)划分依据和各层主要特点(1)划分依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
(2)各层主要特点垂直分层大气运动状况天气状况与人类关系A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有云、雾、雨、雪等天气变化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B平流层盛行平流运动天气现象少见有利于高空飞行C高层大气有电离层,对地球上的通信、广播、全球导航、雷达探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提醒】(1)平流层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2)对流层天气现象多变,不利于飞机飞行,高层大气密度极低,也不利于飞行。
3、大气的组成及时空变化规律(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
(2成分作用氮气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气①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②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3)大气成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如下:CO2: 城区>农村,冬季>夏季,夜间>白天,阴天>晴天;与排放量和植物光合作用有关。
水汽: 夏>冬,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与蒸发量有关。
固体杂质: 陆>海,城>乡,早晚>中午,冬>夏;与排放量和空气稳定与否有关。
4、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影响(1)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考点一空气的成分、污染及防治1.空气的成分及用途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利用红磷的燃烧,把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掉,使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内,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 +5O 2=====点燃2P 2O 5 (1)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
图1图2图3图4(1)实验原理的改进图1用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实验,铁的缓慢氧化使集气瓶中氧气消耗更彻底,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点燃方式的改进图2、3通过电、热、光能等方式使温度达到实验药品的着火点,或将红磷换为着火点低的白磷,既能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又能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3)测量方式的改进图4利用注射器代替烧杯,使读数更精确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0 ℃, 1.01×105 Pa),氧气为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三态变化:气体(无色) ――→-183 ℃ 液体(淡蓝色) ――→-218 ℃ 固体(淡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单质反应铁丝(Fe)⎩⎪⎨⎪⎧现象⎩⎨⎧空气中:不能燃烧,红热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化学方程式:3Fe +2O 2=====点燃Fe 3O4注意⎩⎨⎧a.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是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在集气瓶瓶底铺一层细沙或放少量的水,目的是防止生成 的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镁条(Mg)⎩⎪⎨⎪⎧现象⎩⎨⎧空气中: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化学方程式:2Mg +O 2=====点燃2MgO 注意:实验前用砂纸打磨,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镁薄膜或污物(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木炭(C)⎩⎪⎨⎪⎧现象⎩⎨⎧不同点⎩⎨⎧空气中:木炭红热,无烟、无焰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相同点: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化学方程式⎩⎪⎨⎪⎧C +O 2=====点燃CO 2(完全燃烧)2C +O 2=====点燃2CO (不完全燃烧)硫(S)⎩⎪⎨⎪⎧现象⎩⎨⎧不同点⎩⎨⎧空气中: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相同点:放热,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学方程式:S +O 2=====点燃SO 2注意:反应前在集气瓶中加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吸收SO 2,防止其污染空气,化学方程式:2NaOH +SO 2===Na 2SO 3+H 2O磷(P)⎩⎪⎨⎪⎧现象: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化学方程式:4P +5O 2=====点燃2P 2O 5氢气(H 2)⎩⎪⎨⎪⎧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化学方程式:2H 2+O 2=====点燃2H 2O(3)与化合物反应考点三 氧气的制取1.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1)原理:利用空气中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采用低温蒸发的方法,该法属于物理变化。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综合能力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地球大气各层热量来源的正确叙述是( )A.高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平流层顶B.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对流层顶C.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D.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2.年太阳辐射量高值区不可能出现在以下地区中的( )A.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大气透明度大的地区B.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的地区C.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强的地区D.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中部地区3.北京地区温暖晴朗的好天气一般会出现在( )A.一月间B.四月间C.八月间D.十月间4.(紧接第3题)出现上述好天气的原因是( )A.高压系统控制B.低压系统控制C.暖锋控制D.冷锋控制5.1999年11月21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号”在甘肃酒泉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酒泉建设成为我国航天发射中心的有利条件是( )A.海拔低、云量少,有利跟踪观测B.该地附近矿产资源丰富,利于就地取材C.纬度好,惯性离心力大,可使飞船加速运动D.地处内陆地区,符合国防安全需要6.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多的原因( )A.城市排放的CO2等酸性气体多B.城市使用冰柜和电冰箱使水汽增多C.城市工业和交通工具产生的尘埃多D.城市上空气温比效区高,风速较大7.在同一纬度地区,形成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B.下垫面C.大气环流(季风环流)D.人类活动8.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非洲撤哈拉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是气候和自然景观完全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在两地区分布不均B.地面状况不同,如海陆位置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C.两地区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不同D.两地区地形差异明显9.(紧接第8题)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其他条件不变),上述两地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A.仍然同现在一样B.不会有很明显变化C.与现在完全相反D.都会覆盖森林10.3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致燃烧,主要原因是( )A.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B.该层天气单一,无雷电现象发生C.卫星在高速运行,能很快散热D.大气稀薄,卫星与大气摩擦产生的热量有限11.“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这里刮过。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一、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全球热量平衡的重要意义;四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监测防御措施;地球温室效应、臭氧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记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效应;水平气压梯度力;全球气压带风带名称;冷锋和暖锋的特点,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气候形成因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移动规律以及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气旋与反气旋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能力目标读图分析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特点、大气运动方向、天气变化状况三者的内在关系;运用大气保温效应的原理简要分析—些天气现象的成因;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某—点的方向;简单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气流运动方向、属性及对大气降水的影响;能画出一月和七月由于海陆分布不同形成的高、低压中心示意图,进而分析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因;画图比较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或资料)分析出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会分析城市和工业分布与气候的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全球观念和气候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认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感。
二、学习建议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点串成线,织成网,并将知识落实到图上。
例如,在你学习大气运动时,先搞清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在各纬度的差异,由此导出热力环流;在水平方向上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的风向,总结出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学习三圈环流时,可以在地球仪上作模型,以直观的形式来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时,要抓住由于切断作用形成了不同的高、低压中心,画出简单模式图,这样也为学习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这样的空间思维的训练,你就不用去死记硬背,也能很好地理解所要学的知识。
三、检测练习(—)单项选择题A组1、关于大气组成的正确叙述是A.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B.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C.水汽和固体尘埃主要集中在高层大气中D.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红外线2.对流层热量的主要来源是A.吸收太阳辐射 B.臭氧的吸收作用C.地面的反射作用 D.地面辐射3.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光的A.吸收作用 B.反射作用 C、散射作用 D.斜射作用4、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其中具有反光镜作用的是A.水汽和二氧化碳 B.云层和尘埃C、臭氧 D.空气分子、微小尘埃5、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仍明亮的原因是A.大气的散射作用 B.大气的反射作用C.大气的吸收作用 D.大气的保温作用6、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7、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A、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D、大气的保温作用强8、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不同地区间的热量差异 B.不同地区间的气压差异C、不同地区间的海陆差异D、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9、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A、气旋与反气旋B、热力环流 C.大气垂直运动 D、大气水平运动10、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B、垂直气压梯度力C.地转偏向力D.海陆的热力差异11.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A.平行于等压线 B.垂直于等压线C、与等压线斜交 D,无确定方向12、以下各项的一组风带中,风向相同的有( )。
A.南半球的信风带与北半球的信风带B.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C、南半球的信风带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D、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与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13、1月份亚洲大陆分布的主要气压中心是A、亚洲高压B、阿留申低压C、印度低压D、夏威夷高压14、当暖锋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状况是A.连续性降水 B.沙尘暴天气 C、狂风暴雨 D.晴朗天气15.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寒潮发生在A.秋季和春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初冬和秋末16.关于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台风是由强烈发展的冷锋造成的B、我国的各种气象灾害中,受灾面积最广的是干旱C.我国冬半年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台风和寒潮D.形成暴雨、洪涝的天气系统包括高压系统和锋面系统17、以下气体属大气保温气体的有( )。
A,氟氯烃化合物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臭氧C.氧化硫和甲烷 D.一氧化二氮和二氧化硫B组18、下列概念;①太阳辐射②地面吸收③大气削弱④大气逆辐射⑤地面辐射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④② C.①⑧②⑤④ D、①④③②⑤19、下图为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图1),风向正确的是:图120、关于三圈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A.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高纬地区B.南北纬30º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下沉C.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D.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º附近相遇21、关于各气压带带、风带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A、高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气温均比周围地区高C.信风带气流沿途不断增温,有利于成云致雨D、中纬、西风均由低纬吹向高纬22、气压带和风带开始向北移动,是在下列哪个日期前后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23.图2表示①地处于北半球的低压区,箭头表示①地的风向。
四幅图中风向正确的是:图224、北纬30º一40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A.高温同期、多雨同期 B.高温同期、多雨不同期C、高温不同期、多雨同期 D,高温不同期、多雨不同期25、下列四幅图(图3),表示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的是图3(二 )双项选择题A组1、大气对流层的特点有A.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B.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对高空飞行有利C、空气对流运动显著D.上部暖,下部冷2、对流层大气中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红外线的主要有A.二氧化碳 B.水汽 C.臭氧 D.氮3、关于大气热力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均为长波辐射B.地面是整个大气层的主要的直接热源C.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多D.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越少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A、地球表面平均气温降低B、夜晚的最低温度降低C.白天的最高气温降低 D,气温日较差减小5.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A.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B.摩擦力只改变风向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均影响风向D.地偏力和摩擦力均影响风速(率)6、形成季风的原因有A.海陆之间的热量差异B.不同纬度间的热量差异C.不同海拔高度的差异D.气压带、风带位置季节移动7、关于冷锋的叙述,正确的有A、是由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的锋B.快速移动的冷锋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降雨C.过境后气压降低D.过境后气温和湿度骤降8、目前可以开发利用的气候资源有( )。
A.松花江沿岸的雾凇 B.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C、新疆绿洲地带充足的阳光 D.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的台风9、关于气象灾害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有A、干旱是多种因素引起的B、短时间的大暴雨也可以造成严重洪涝灾害C、温带、副热带海区均可形成台风、D、暴雨与空气强烈的下沉运动有关10、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南方地区 D.青藏高原地区C.东部地区 D.西北地区11、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是( )。
A.全部实现耕作业向畜牧业的转化 B.改进耕作制度C、营造防护林 D.整治河道、巩固堤防1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 )。
A.因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B.中纬度温带地区降水增加C.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D.高纬地区会因气候变暖而产生更多的降水B组13、在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4),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中,正确的有:图414、下列地区中,气候较为湿润的有A.西风带大洋的东岸 B.西风带大洋的西岸C.信风带大陆的东岸 D.信风带大陆的西岸15、主要由于地面状况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现象有A、西欧全年多雨B.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C、乌鲁木齐温差大.D.青藏高原终年气温较低16、由于气压带与风带交替控制而成的气候类型有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17、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有A.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 B,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C、高低纬之间的热力差异 D.南亚地形的影响18、读图5,四幅表示极地东风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有图519、为使居住区街道两侧所有建筑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应( ) A.与子午线成30º~60º夹角 B.呈南北方向C.呈东西方向 D.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20、在北半球常年受中纬西风影响的地区( )。
A.钢铁厂应设在居住区西南方向的郊外B、硫酸厂应设在居住区西北方向的郊外C、居住区可设在纺织厂的东北方向D、居住区应设在水泥厂的西南方向并与之保持较大距离(三)综合题1、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图6), 回答下列问题。
图6(换图)(1)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
(2)在图中填注C-F各层的名称。
(3)在上述四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是层和层。
(4)在上述各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层,适于高空飞行的是层,有对流现象的是层和层。
(本小题均填写文字)(5)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部分主要在层被吸收,红外线部分主要在层被吸收。
2.读下面的北半球某天气系统形成示意图(图7),回答:图7(1)图中虚线箭头表示,实线箭头表示(2)从气压状况分析,A表示,B表示。
(3)从气流状况分析,A表示,B表示(4)一般情况下,受A控制的地区,天气;当B过境时,常出现天气。
(5)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风,反气旋的东部吹风。
3、阅读臭氧层空洞分布示意图(图8),思考并完成下列要求:图8(1)臭氧低值范围逐年扩大的位置在大陆上空。
(2)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释放出的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使大气层的臭氧分解。
(3)大气中臭氧层减少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其主要危害是。
(4)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B组4、读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图9),回答下列问题:图9(1)该图表示的是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