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题考试题试卷教案教案__第二章分子和原子
- 格式:doc
- 大小:218.50 KB
- 文档页数:15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原子的结构及其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3. 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直观认识;2. 利用模型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3. 运用对比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2.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及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难点:1. 原子结构的理解;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模型演示法、对比分析法等。
1. 分子和原子的模型;2.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试管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蒸发、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讲解与演示:讲解原子的结构,演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者的异同。
5. 练习与反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现象,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子和原子的奥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分析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查找学生的困惑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分子和原子的动画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培养学生运用微粒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2. 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 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宏观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微观粒子。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通过实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3.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比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 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微粒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附:教学反思1.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时,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在分析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要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分子的运动1. 让学生了解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分子运动的方法。
七、教学重点:1. 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基本性质。
2. 观察和实验验证分子运动的方法。
八、教学难点:1. 分子运动的微观机制。
2. 设计实验验证分子运动的方法。
九、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并进行交流讨论。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分子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分子运动的现象。
2. 讲解分子运动的基本性质: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基本性质。
《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
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培养抽象思维水平、想像力和分析、推理水平。
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联系及区别难点:原子概念的理解【课前预习】1.分子有那些性质?2.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情境导入】二、自主探究:知识点3: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比较1、分子【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51~52页并思考下列问题: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个说法对吗?2.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有哪些?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2)水氢气+氧气;(3)蔗糖放入水中一会就“不见了”。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成了。
⑴分子的概念: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⑵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反应物的分子分解结合聚集生成物。
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
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很多聚集成金属汞。
【交流讨论】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分子、原子各是怎样变化的?2.分子、原子的概念3.比较分子、原子的相同点区别及联系2、原子:⑴原子的概念:。
⑵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运动;有间隔。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定义特征区别联系4、分子、原子、物质间的联系【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的收获】【知识归纳】1.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
3.化学变化的实质:。
三、自我测评【课堂练习】课本P53~54 第2、4、5题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中,准确的是()A.分子质量大于原子的质量B.分子能运动而原子不能运动C.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2.已知“o”、“●”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及联系,归纳出化学变化的实质及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变化情况。
2、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望,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1、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2、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讨论] 你对分子的认识。
[提问] 分子很小,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呢?[引入] 请同学们回顾电解水实验并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二合作交流获取新知(一)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讨论] 水是如何变成氢气和氧气的?[播放动画] 水分子分解过程[分析] 水的分解过程,学生互相交流。
[归纳] 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成原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二)原子的性质[播放动画] 氧化汞分解(宏观),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提问] 氧化汞是如何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呢?[学生活动] 利用氧化汞分子模型(自制)模拟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
[播放动画] 氧化汞分解(微观),学生对比各组的模拟过程,教师并评价。
[归纳]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原子和分子具有相似的性质。
[讨论] 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用体温表测体温时汞柱上升”的原因。
(三)化学变化的实质[讨论] 结合氧化汞分解动画讨论化学变化之所以生成新物质的原因。
[讲述]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分子,而原子是原来的原子,只是这些原子按新的方式重新组合成其他分子或其他物质。
[归纳] 化学变化的实质。
(四)原子与分子的比较[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 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能够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3. 了解原子和分子的关系,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4. 掌握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知道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第一章:分子的概念1.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1.2 分子的大小和质量第二章:分子的基本性质2.1 分子之间有间隔2.2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第三章:原子和分子的关系3.1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3.2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第四章:元素的概念4.1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4.2 元素周期表第五章: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5.1 质子数与元素的关系5.2 不同元素的质子数不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子的概念和性质。
2. 利用模型和动画演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3. 通过实验和现象观察,让学生体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4. 利用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元素的概念和质子数与元素的关系。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分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分子性质和原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周期表填空和元素识别实验,评估学生对元素概念和质子数与元素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六章:分子的运动6.1 分子的运动形式和速率6.2 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第七章:分子间的作用力7.1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概念7.2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状态的关系第八章:化学键8.1 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8.2 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8.3 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第九章:原子的电子排布9.1 电子层和电子云9.2 电子亚层和原子轨道9.3 电子排布的规则和能量级别第十章:元素周期律10.1 周期表的排列规律10.2 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10.3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教学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的运动形式和速率。
分子和原子教案目标学生:初中化学学习者。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区别。
2.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组成及特点。
3. 能够区分和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
教学准备:图片/模型:分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元素周期表。
活动/实验材料:透明容器、不同颜色的小球。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出示分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问学生他们知道什么是分子和原子。
听取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指出两者的区别。
说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相同或不同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 原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 分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而原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具有明显的化学性质。
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1. 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教师可使用小球模型或图片展示水分子的结构。
2. 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
同样使用小球模型或图片展示氧分子的结构。
3. 氧原子:单个氧原子,也就是化学元素氧的基本单位。
巩固练习:根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 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2. 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3. 举例说明一个分子和一个原子的结构。
拓展活动:设计实验:1. 准备透明容器和不同颜色的小球。
2. 请学生利用小球模型,根据已学概念组装出不同的分子和原子结构。
3. 学生之间互相展示、解释和讨论所组装的结构。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区分和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点。
通过拓展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第一节分子(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分子的概念。
2.分子概念的应用。
3.混合物和纯净物。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区别?4.解决方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配以演示实验、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的认知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理解分子概念的含义。
2.掌握分子概念的应用。
3.了解、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二)整体感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描述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存在状态;第二部分是运用有关分子的知识,从微观组成方面去理解和区分混合构与纯净物,并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通篇文字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性,再辅以实验及讲解、讨论、练习,极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前一章所学《空气氧》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提问]:我们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晾晒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实验]: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及[实验2-1]碘的受热和冷却。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得出分子的概念。
[板书]:一.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1.概念: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和原子》教案《分子和原子》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
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工具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
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阅读)分子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小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思考题: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三、作业与练习《分子和原子》教案2【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课目标:1、使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的真切存在,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和看法和差别。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原子的看法来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经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间互相联系的分析推理,培育提升学生抽象思想能力。
教课要点:1、对于分子和原子定义的成立以及对分子和原子行为的微观想像的形成。
2、经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认识,逐渐培育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教课难点:成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并初步领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一样点。
教课过程:[开头语]: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要求]:阅读完课本 P47~~P49的正文内容[解说]:科学技术证明,物质都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组成的,此中一种粒子叫分子。
如水、酒精、碘、蔗糖、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板书]:一,分子的性质[演示实验]:翻开香水瓶:为什么可闻到香味?我们还可以闻到花香,酒味,到加油站能闻到油味,可我们看不到让我们闻到滋味的小微粒,看课本 P48 图 3—7[演示实验]: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各放一粒品红,察看现象。
[结论]: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但真切存在2、分子老是在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获取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演示实验]:酒精和水的混淆:为何 100ml 水和 100ml 的酒精混淆后体积小于 200ml[演示实验]:用碘升华器做碘的升华和凝华[演示实验]:两支同样的医用注射器,各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使劲推栓塞:为何空气易推?[结论]:3、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最大[设问]:请同学们想想,上边的几种变化是物理变化,仍是化学变化?为何?[解说]:以上几种变化不过分子的运动状态、分子间的间隔改变而分子自己没有改变。
[结论]:物质的分子没有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改变;物质的分子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改变。
如氧化汞受热分解时,氧化汞分子改变了,生成的物质不再有氧化汞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章:分子的概念1.1 分子是什么?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物质的化学性质。
1.2 分子的性质分子具有质量小、体积小、间隔存在、不断运动的特征。
分子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形成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
1.3 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
分子中的原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第二章:原子的结构2.1 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能级上运动,具有不同的能量状态。
电子的排布遵循能级填充原理,形成原子的电子排布图。
2.3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质子数和质量数的关系有关。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力的作用有关,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能够克服库仑斥力,保持原子核的稳定。
第三章:化学键3.1 化学键的概念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是维持分子结构的重要力。
3.2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的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形成的。
离子键通常形成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
3.3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形成的。
共价键的特点是电子对在原子间共享,形成稳定的分子结构。
第四章:分子间作用力4.1 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称为范德华力。
分子间作用力较弱,但它们对物质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4.2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范德华力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取向力是由于分子极性而产生的吸引力,诱导力是由于分子极化而产生的吸引力,色散力是由于分子间的瞬时偶极矩而产生的吸引力。
4.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弱影响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性质。
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弱与分子的极性、分子量和分子结构有关。
第五章:分子的运动5.1 分子运动的类型分子运动分为平衡运动和非平衡运动。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了解它们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难点: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微观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分子模型、原子模型。
2. 学具: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澄清石灰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现象,如燃烧、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展示分子和原子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观粒子。
3. 新课内容:(1)分子的性质:讲解分子的定义,展示分子模型,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原子的性质:讲解原子的定义,展示原子模型,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3.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4. 例题讲解5.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作用:水的沸腾、铁的生锈。
(2)列举3个生活中常见的分子和原子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分子的概念1.1 分子是什么?引入分子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
讲解分子的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
1.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
强调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
第二章:分子的性质2.1 分子的大小和形状通过实验和图像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微小尺寸和特定的形状。
强调分子的大小和形状对物质的性质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2.2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讨论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影响,如溶解度和沸点。
第三章:原子的结构3.1 原子核和电子讲解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的电子云组成。
强调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3.2 原子核的稳定性解释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介绍放射性衰变的概念,强调不稳定原子核会通过放射性衰变转变为其他元素。
第四章:原子和分子的关系4.1 原子通过化学键形成分子解释原子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强调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如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对分子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4.2 分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原子讲解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或其他分子。
强调化学反应中分子的重新组合和原子的重新排列。
第五章:分子的实验观察5.1 分子的运动和碰撞通过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和碰撞,让学生理解分子的动态性质。
引入速率分布曲线,解释分子的不同速率和能量分布。
5.2 分子间的碰撞和反应讲解分子间的碰撞和反应,强调碰撞的速率和能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碰撞和反应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第六章:分子间的作用力6.1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介绍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包括范德华力、氢键和离子键。
分子和原子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分子和原子年级:初中学科:化学学习目标:1. 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和区别;2. 能够区分化合物和元素;3. 能够使用化学式表示分子和原子的组成部分。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幻灯片: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2. 实验材料:纸和铅笔,模型球(代表原子),连接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启发学生思考:请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想想它们由什么构成。
2. 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原子和分子。
理论知识传授:1. 使用PowerPoint幻灯片介绍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包括它们的定义和组成。
2. 解释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
互动讨论:1. 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水的分子和氧气的分子。
实践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用纸和铅笔绘制一个三维模型球(代表原子)。
2. 使用连接材料将模型球连接起来,形成分子的模型。
3. 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原子和不同的连接方式创建不同的分子模型。
4. 学生展示他们创建的分子模型,并解释分子中原子的组成部分。
评估与反馈:1. 准备一个简短的问题答题,考察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2. 老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和创新能力,并提供反馈。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不同的分子和元素,并尝试使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的组成。
2. 邀请一位化学家来班级上做一个有关分子和原子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延伸: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动画或视频资源来观察和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运动和相互作用。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构成。
3. 让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构成。
2.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
3.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体验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应用举例。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分子的基本特征,如分子的大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分子的理解。
5.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观看或亲自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观察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分子的特点和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分子的定义、性质和作用。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分子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
课题: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实验,认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客观现象)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粒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现象了解分子的本质,使学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客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品红和氯分子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补充实验: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
3、(家庭小实验):等体积黄豆和芝麻的混合实验。
4、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生]相互讨论,找出方案,然后进行试验。
[教师]挂图:几种分子模型。
[学生]认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教师]本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已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讨论,谈想法。
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很小,通常无法看到。
二、分子的特性1、分子很小,体积和质量很小,个数很多。
2、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通常气态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小,受热后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三、化学常用图像表示模拟的分子。
教学反思:。
第2课时分子和原子(2)一、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与技能●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区别与联系●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水通电分解成氢气、氧气,氧化汞分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等变化过程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的研究推出原子的概念●分析研究分子和原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二、学习方法导航●对比分子和原子的不同点、相同点及相互关系进行分子、原子的比较与区别●通过对水分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事实的分析探究,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原子只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三、聚焦重点、难点●原子概念的建立●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四、教具、学具准备1.氧化汞受热分解的整套装置2.表现氧化汞受热分解,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微观实质的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3.书写有“分子与原子的比较”表格的小墨板五、教与学师生互动[教师活动]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小结] 1、水蒸发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使水分子不断向空中扩散的结果,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是物理变化。
2、水分解是水的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子发生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的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是化学变化。
[播放多媒体课件] 播放表现水分解的微观实质的动画片[观看分子模型] 出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模型(让学生感知水分子与氢分子和氧分子结构的不同)[学生讨论]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是如何变化的呢?2、猜想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阅读] P50 第一自然段[提问] 1、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吗?2、水分解后水还能保持其分子的化学性质吗?[讨论并小结]1、在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没变,水分子本身也没有变,只是分子的间隔大小发生了变化。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特征;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2)、知道分子与原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二者的关系;(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1)、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2)、通过图示、动画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观点;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具准备:烧杯、胶头滴管、试管、蒸馏水、浓氨水、酚酞溶液、花生、大米、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分子及其特点第二课时: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及联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分子的性质[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现象使我们迷惑:[实验]:演示——敞口放置的一杯水中滴加一滴红墨水,观察现象。
[提问]:为什么红墨水会从水面跑到水底,又跑到中间去呢?[讲述]: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
[展示]:多媒体展示问题: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一杯水 + 一块糖 = ?2、夏日缘何飘“雪”?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3、水“跑”哪儿去了?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教师]:这样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并用于解释上述这类现象。
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组成的。
[板书]:分子和原子一:分子的性质1、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离子也可以);[教师]:前人早就证明了分子是确实存在的。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
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