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指挥棒”指向哪儿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在 新高考 改革下的使命与责任苏伟杨学丽(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9)㊀㊀摘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整个教育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ꎬ作为纳入国民经济改革的系统工程ꎬ涉及面广㊁关系重大ꎬ是引导高中开展素质教育㊁高校科学选人的指挥棒ꎮ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在 新高考 中扮演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ꎬ必须研究政策ꎬ客观专业地做好改革的宣传员㊁解释员和执行员ꎮ关键词: 新高考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招生宣传中图分类号:G5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63-02㊀㊀国务院于2014年9月3日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ꎬ是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的标志ꎮ同年底ꎬ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ꎬ包括«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4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配套政策ꎬ将改革举措落到实处ꎮ此次高考改革是力度最大㊁涉及面最广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ꎬ对高中阶段的培养教育和高校的招生录取都将产生一系列影响ꎬ是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㊁实施科教兴国㊁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ꎬ因此很多人将之称为 新高考 ꎮ一㊁ 新高考 线路图此次高考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概括起来ꎬ就是要到2020年建立一个制度㊁形成一种模式㊁健全一项机制㊁构建一座 立交桥 ꎬ即基本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ꎻ要形成 分类考试㊁综合评价㊁多元录取 的考试招生模式ꎻ充分健全 促进公平㊁科学选才㊁监督有力 的体制机制ꎻ构建起一座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㊁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的 立交桥 ꎮ为了保障这些改革目标的实现ꎬ 新高考 有五大任务必须解决:一是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ꎬ二是要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ꎬ三是要改革招生录取机制ꎬ四是要改革监督管理机制ꎬ五是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ꎮ(一)2014年在浙江㊁上海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按照统筹规划㊁试点先行㊁分步实施㊁有序推进的原则ꎬ浙江省和上海市作为试点地区ꎬ2014年9月相继出台了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的实施方案ꎬ都是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ꎮ国务院要求试点地区要及时调整充实㊁总结完善试点经验ꎬ要切实通过高考综合改革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ꎬ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ꎬ充分增加学生的选择性ꎬ有效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ꎬ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ꎬ为其他省份的高考改革提供依据ꎮ浙江和上海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ꎬ以国务院方案为基础ꎬ结合各自省情出台政策ꎬ在一些具体措施上也有很多相同或相近之处ꎬ比如文理不分科ꎬ合并或取消录取批次ꎻ高考科目为 3+3 ꎬ前3指语数外ꎬ是必考科目ꎬ后3是选考科目ꎬ可以 七选三 或 六选三 ꎻ外语和选考科目一年两考ꎬ缓解学生考试压力ꎻ高校招生专业要对学生选考科目提出要求ꎮ2016年之后ꎬ其他省份也陆续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ꎬ其中有8个省份在2017年开始实施ꎬ15个在2018年ꎬ另有6个在2019年开始ꎮ(二)2017年浙江省和上海市实施 新高考2017年1月ꎬ浙江考试院发布的«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方案»规定ꎬ普通类专业实施平行录取ꎬ根据实考人数的一定比例ꎬ按照考生的高考总分ꎬ总分中包含政策加分ꎬ分段填报志愿㊁分段录取:一共分为三段ꎬ三段是按实考人数的20%㊁60%和90%确定ꎻ志愿模式为专业平行志愿ꎬ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构成一个志愿单位ꎬ考生每次填报的志愿单位数不超过80个ꎬ不存在专业服从调剂之说ꎮ2017年3月ꎬ上海考试院也发布了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实施办法ꎬ规定在本科批次的志愿填报及投档基本单位为 院校专业组 ꎮ考生可以填报最多24个 院校专业组 志愿ꎬ也是平行志愿ꎬ每个 院校专业组 志愿包括4个专业志愿ꎬ在每个 院校专业组 志愿中考生均须选择 愿否服从专业志愿调剂 ꎮ 愿否服从专业志愿调剂 是指当考生在所填专业均已录满的情况下ꎬ院校可以进行专业调剂录取ꎬ但这种专业调剂只能在考生所投档的院校专业组内进行ꎮ(三)客观理性看待 新高考不分文理科ꎬ不再一考定终身ꎬ由学生本人行使选考的权利ꎬ浙江和上海当仁不让地成为 新高考 的探路者ꎮ 三位一体 综合评价招生ꎬ将 选分 变成了 选人 ꎻ为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ꎬ缓解学生考试的心理压力ꎻ高考招生录取不分批次㊁专业平行投档ꎬ与之前的文理分科相比ꎬ考生可选择的专业覆盖面均扩大到66 6%以上ꎮ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谈到ꎬ 新高考 确实带来了诸多可喜的变化:首先ꎬ从招生体制上来看ꎬ 分类考试㊁综合评价㊁多元录取的招生选拔格局 基本形成ꎻ其次ꎬ学生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ꎬ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凸显ꎻ另外ꎬ 新高考 有力促进了高中课程改ꎻ最可喜的是ꎬ 新高考 增强了高校在招生选拔㊁专业建设上的紧迫感ꎬ可以倒逼高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㊁深化教学改革ꎮ应该说ꎬ这些良好效果的出现正是此次高考综合改革的目标ꎬ对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ꎮ高考改革事关千万考生的前途ꎬ牵扯到千万家庭ꎬ具361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在 新高考 改革下的使命与责任㊀㊀作者简介:苏伟ꎬ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ꎬ助理研究员ꎬ研究方向:高校招生就业ꎻ杨学丽ꎬ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ꎬ讲师ꎬ研究方向:高校行政管理ꎮ有极其深远的社会影响ꎮ因此国家对高考改革慎之又慎ꎬ既大刀阔斧地推进又谨小慎微地做好每一个环节ꎮ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ꎬ一劳永逸ꎬ都会有困难㊁挫折ꎬ甚至是倒退ꎬ 新高考 也不例外ꎮ在取得成绩的同时ꎬ也要深刻反思ꎬ及时发现问题ꎮ今年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平行投档(一段)分数线»中可以看到ꎬ6所独立院校杀入100强ꎬ碾压众多 985㊁211工程 高校ꎬ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最低录取分数为646分ꎬ高于华东师大㊁南开大学的644分ꎬ排在厦门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后ꎮ无独有偶ꎬ相比浙江独立学院最低投档线646分ꎬ老牌 985工程 高校天津大学在黑龙江录取分数线为459分ꎬ仅比黑龙江省一本线高了4分ꎮ不否认独立学院办学方式灵活ꎬ与就业市场互动快捷频繁ꎬ人才培养独具一格ꎮ但在 新高考 模式下ꎬ录取分数高于众多老牌 985㊁211工程 高校ꎬ还是让众人唏嘘ꎮ分析其原因ꎬ是有些考生误将这些独立学院当成他们母体学校的一部分ꎮ对于类似的情况ꎬ我们应反思三点:第一ꎬ高考改革势必会出现这样的乌龙事件ꎬ我们应该吸取教训ꎬ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ꎻ第二ꎬ 新高考 的顺利实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㊁高校和高中加大宣传力度ꎬ让考生和家长充分了解改革政策㊁了解高校和专业ꎻ第三ꎬ广大考生和家长要主动出击ꎬ用好各种信息咨询平台ꎬ收集了解招生信息ꎬ熟悉高校及其专业设置ꎬ甄别信息真伪ꎮ所以ꎬ2017年高考发生的 一南一北 两大乌龙事件也提醒我们ꎬ高考改革任重道远ꎬ还有许多具体工作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去做ꎮ二㊁高校招生工作人员的 四讲四有新高考 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ꎬ是 中国梦 得以实现的教育和人才保障ꎬ不容有失ꎬ也经不起时间的验证ꎬ付不起历史代价ꎮ因此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 新高考 中ꎬ特别是高校招生工作人员ꎬ更是要冲到第一线ꎬ要讲政治有信念㊁讲规矩有纪律㊁讲道德有品行㊁讲奉献有作为ꎬ准确掌握高考改革的政策要旨ꎬ做好宣传和咨询工作ꎬ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科学专业全面的咨询服务ꎮ第一ꎬ从政治的高度认识 新高考 ꎬ坚定高考改革的必胜信念ꎮ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ꎮ 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高考ꎮ1977年正是在邓小平的推动下ꎬ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复ꎮ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并立即实施的ꎬ是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的ꎮ2014年8月29日ꎬ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ꎬ9月3日ꎬ国务院公布«实施意见»ꎮ至此ꎬ我国高考恢复以来ꎬ最系统㊁最全面㊁最深刻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大幕ꎮ这次改革是在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刻开展的ꎬ是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政策㊁建设教育强国㊁人力资源强国的客观需要ꎬ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奠定人力资源基础ꎮ因此ꎬ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必须从政治的高度ꎬ从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大局认识 新高考 ꎬ做好政策的宣传员㊁解释员和执行员ꎮ第二ꎬ增强纪律意识ꎬ准确理解改革政策ꎬ传达政策精神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㊁专业性极强的改革ꎬ牵扯面广㊁配套文件多ꎬ关系到千万考生的前途和命运ꎬ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ꎬ对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具有全局性的影响ꎬ是一项非常严肃的系统工程ꎮ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必须有极强的纪律观念ꎬ在宣传解释改革政策时必须以国家文件为指导ꎬ准确掌握政策实质要义ꎬ客观翔实地向考生和家长介绍政策及其具体实施方案ꎮ绝不能主观发挥ꎬ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解释政策精神ꎬ误导考生和家长ꎮ要做到准确理解政策必须认真学习文件ꎬ理解不到位的及时向相关部门请示求教ꎬ坚持做到不该说的不说ꎬ不明白的不说ꎬ不确定的不说ꎮ第三ꎬ增强使命感ꎬ以主人翁意识宣传政策服务考生ꎮ教育工作者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品行ꎬ注重师德师风建设ꎬ起到良师益友的引领作用ꎬ在招生宣传与咨询时坚持三心ꎬ即责任心㊁爱心㊁耐心ꎮ招生工作人员是连接高中与大学的重要纽带ꎬ是高中生认识大学及大学教师的重要渠道ꎬ很多学生对大学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来自高校招生部门的老师ꎮ因此ꎬ招生工作人员必须以主人翁的意识和使命感来开展招生宣传ꎬ通过细致耐心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高校及其专业特色ꎬ为考生专业选择㊁志愿填报提供参考ꎮ第四ꎬ要有奉献精神ꎬ要认真研究政策ꎬ创新性地开展工作ꎮ招生工作是一份良心工作ꎮ一方面要倾听学生的问题ꎬ了解其需求ꎬ有些考生的问题是非常模糊的ꎬ想要咨询的事项不明晰ꎬ需要招生工作人员保持足够耐心ꎻ另一方面ꎬ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ꎬ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ꎬ要不断结合工作实际ꎬ勤于思考ꎬ善于总结ꎬ发现问题ꎬ解决问题ꎬ要倾其所知为考生答疑解惑ꎬ用准确客观的解释服务考生ꎮ所以招生工作人员要有奉献精神ꎬ要有工作的主动性ꎬ特别是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ꎬ必须走在最前沿ꎬ做改革政策的推广人㊁播种机ꎮ参考文献:[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 2014 35号[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浙政发 2014 37[OL].http://www.zjedu.gov.cn/news/26772.html. [3]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府发 2014 57号[OL].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409/420032014012.php.[4]张志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 国家意义 [J].人民教育ꎬ2014(19):23-25.责任编辑:于㊀蕾461现代交际 2018年2期。
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报告甘肃省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自2024年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模式。
为主动适应我省新高考改革形势的需要,我校依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有条不紊推进我校新高考改革工作。
一、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新高考改革的指挥棒明确指向了学生个性成长与学校特色办学的方向,这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高中教育。
为主动适应新高考和新挑战,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成立学校高考领导小组,有条不紊推进新高考工作。
学校校层面高度重视新高考改革工作,新学期伊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包级领导为副组长、高一科任教师为成员的学校新高考改革领导小组;高度重视省、市、县有关新高考文件精神的学习培训,吃透文件精神内涵,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结合学校实际不折不扣,有条不紊推进我校新高考改革工作。
年级上推进新高考改革思路明确,制定了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新高考“3+1+2”模式实施方案》,方案中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规范指导,选科指导及选科时间都有明确具体的安排,充分说明学校、年级在新高考改革工作实施方面是高度重视,精心谋划,有充分准备的。
2、认真解读文件精神,精准掌握新高考改革政策。
学校层面要依据《甘肃省新高考改革方案》相关精神,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意见》《甘肃省普通高中选科走班指导意见》及市、县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新高考改革相关的文件精神,吃透文件精神内涵,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结合学校实际不折不扣,有条不紊推进我校新高考改革工作。
3、未雨绸缪,扎实开展教师岗前培训新高考是在总结以往高考形式出现的弊端和局限性的前提下,提出的新的能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高考模式。
新高考在理念上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形成,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结合知识指导实践寄予了厚望。
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们自觉不自觉地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翩翩起舞”,形成了“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教什么”的循环怪圈。
不过,细细思考一下,这样的指责似乎有些不地道:在“一考定终身”,客观上存在“应试教育”,升学率决定着一个学校生死存亡的现实下,教师们不得不“三思而后行”,毕竟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深化,以及高考的现实情况,应赋予高考这根“指挥棒”新的内涵。
江苏卷高考说明明确指出,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考查内容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试卷结构和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求变、稳中出新的原则。
通过各地高考的试卷来看,许多地方的高考彰显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以江苏高考为例,其特点有:其一是创设新情境。
全卷25题,纯粹记忆的题目很少,没有一题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必须由考生对给定材料仔细阅读,经过一番思考与推理之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尤其涉及材料的题目总共25题中就有17题之多,这也是近年来江苏高考历史卷所少见的。
可以说这也是很好地印证了《考试说明》中的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
其二是,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水平,且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常识,才能对试卷理解到位;其三是考生必须有一定的比较鉴别的能力,千万不能题目不甚理解、命题者意图不甚把握,随意潇洒答题。
如选择题第2、4、6、8、12、14、17、20小题。
其四、关注时事、关注世界,折射社会热点,不拘泥于课本与“教学要求”。
3 , . s, , ,我省2024年起先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经教化部和省政府批准,2024年我省起先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
4月16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新课改高考方案。
据省教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新课改高考方案一是适应中学新课改的须要,我省于2024年起先实行中学新课改试点,这是这次高考改革的最干脆缘由;二是适应高等教化大众化、中学教化普及化的须要,这是中学新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深层次背景。
据悉,新课改高考方案是在调研和论证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看法和充分酝酿,历时三年而形成的。
一、新课改高考方案在现行方案的基础上作了五个方面的改革新课改高考方案的目标是: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选拔模式,逐步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养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
新课改高考方案以现行的高考方案为基础,主要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改革:1、改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为学业水平测试(中学会考)、综合素养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
新课改高考方案提出,在对现行的中学会考制度作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强化会考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在高校招生中的作用:一是把会考作为统一选拔考试的基础,确保学生各科都完成教化支配规定的目标;二是采集学生会考成果进入综合素养评价表,供应应全部招生院校,作为录用的重要依据;三是由招生院校依据培育目标自主确定是否对相应学科的会考成果提出等第要求,在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确;四是更好地发挥会考在自主招生、保送生选拔中的作用,把会考成果作为其前置条件,由招生院校自主确定等第要求。
为推动素养教化,中学新课改对学生实施综合素养评价。
新课改高考方案也把综合素养评价引入高考,作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依据。
把综合素养评价引入高考,是高考改革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单一考试科目为分类设置考试科目。
考教结合,以“考”促教【摘要】新课改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较大的改革考验。
并且在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使得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其教学方式也常需从语文高考的角度进行思考。
本文首先分析教学与高考的相互统一,接着阐述《高考评价体系》的意义与作用,第三就如何以“考”促教提出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考;以“考”促教考试是教学评价中最经常使用,也是最受学生重视的一种评价方式和手段。
高中三年,最后高考的主要功能是甄别人才,而过程中的阶段性考试,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学习。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阶段性考试、单元过关考试等一定要实现“教考统一”“学考统一”,即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怎么学怎么考,以考试促进、牵引学生学习。
实践证明,如果考试内容和日常的教学脱节,“教考分离”“学考分离”,学生则认为平时的教与学都没用,不能给他语文成绩提高带来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尽管教师一再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重理轻文的环境中,学生还是不愿在语文学科上花时间。
因而在《高考评价体系》时代下,在教学过程中,考教结合,以“考”促教显得尤为重要。
1.《高考评价体系》的意义与作用第一,《高考评价》虽不是考纲,只为高校人才选拔和国家课标服务,但它回答的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本原性问题:为谁培养人和培养怎样的人。
第二,《高考评价》是综合高校选拔要求和课程标准而形成的考试评价的理论框架。
作为招考制度改革的一环,《高考评价》必将推动新高考实施进度。
换言之,高考评价体系将作为考试招生制度中的一环,参与整个高中教学、考查、选拔全过程,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和良性互动。
第三,《高考评价》将作为“指挥棒”,推动素质教育、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朝前发展。
它也必将推动部分还未进行新高考改革的省市驶入改革快车道,并深刻影响高校强基计划和高中教学环节。
1.以“考”促教的实施策略1.规划课程,顺势推进依据国家《考试大纲》或学科课程标准,对三年的语文教学做一个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根据三年教学总体规划,分阶段长计划短安排,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把教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将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转换成单元过关考试的内容与范围,落实到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顺势推进,循序渐进。
朱永新:不改革高考制度会失去活力谈起教育不得不提高考,各界对高考的争议颇多,其内容涉及高考分数线差异、高考的户籍限制、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等等,本期中国网教育频道做客嘉宾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也谈了他的观点,一起来看。
当谈及高考必须回到原籍考试的问题时,朱永说,现在的高考是要求学籍和户籍在一起。
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在北京很难取得正式的高中学籍,一般在初中以前还可以,因为初中以前不涉及高考的问题,一到高中,问题就来了。
事实上,这些孩子因为没有北京户籍,所以在报名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来取得高考报名的资格,所以往往读高中他们就回去了。
如果继续留在北京,就没有办法参加高考,所以这些孩子大部分是回去读高中的。
或者还有一些人在北京附近的地方买房子,落户籍。
我知道有的人在天津买房子,落到天津户籍,到天津去读高中,在天津参加考试,或者在北京上学,到天津考试。
这样孩子的户籍和学籍就在一起,但是这就造成了很多长期在北京工作,包括长期在北京打工的父母和很多在北京工作,相对来说也是知识型的人员的白领,他们的孩子也无法参加高考,因为这些孩子的户籍和学籍的问题解决不了。
我一直主张要进行改革,一直主张只要父母亲在北京连续工作五年以上,孩子在这里读书,在高中读了三年以上,不是说在高考的时候来参加高考,就应该允许他参加高考。
如果一个孩子有在北京从小学到高中完整的学籍,但是没有户籍,也应该允许他在北京参加高考。
现在很多地方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这跟我们的高考制度有关。
我们每个城市的录取分数线是不一样的,北京相对来说,录取分数线比较低。
事实上有很多或者是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考移民不是到北京工作,而是把孩子的户口移到北京来,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人。
孩子的父母亲不在这里工作,但是孩子的户籍在这里,他在这里的学校就读,找到了北京的分数和他自己当地的分数之间的一个剪刀差。
所以在北京可以上一本,在家乡可能是会读三本。
这样一群人通过特殊的关系到北京了,因为他们中的少部分人有特权,这是毫无疑问的。
新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如下:“一核”“一核”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解读:1.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2.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不能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
3."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
“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第一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解读: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
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检验的方法,就是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要都能熟练解答。
第二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三层: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解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把握两个字“思”、“广”:思,就是对每一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见过没?答案组织顺畅吗?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第四层: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高考指挥棒下的英语应试策略尽管如今的高考仍弊端多多,但整体而言,高考依然是目前国家选拔人才,个人改变命运的一种最公平的方式。
对于高考备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主要谈谈我们学校的高考备战方法。
在高考的指挥下,我们的应战措施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发展能力,浓缩教材,学案教学。
教材是考试的依据,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但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采用学案的模式,将教材内容浓缩,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
每个单元一个学案,主要分三到四个部分。
如unit 12 culture shock 这个单元,学案分translation,vocabulary,language focus,和grammer 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将教材中的一些包含有比较重要的词组句型句子的汉语翻译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之上,脱离书本将其翻译出来。
这样既巩固了词组,又练习了翻译,而且我们提倡尽可能的一句多译。
第二部分主要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练习本单元应该掌握的单词,通常这些词是不需要细讲和拓展的。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整个学案的重要环节,将本单元重点词,词组以各种形式拉出来,比如填空,词及词组的辨析,单选,判断正误等,将这些词和词组做细致的讲解,老师还可根据具体情况作一些适当的补充。
第四部分是本单元的语法内容,通常结合历年高考题再选用一些考察点类似的模拟题进行练习。
总之,每个单元的学案都是一个单元主要内容的框架,框架搭好后,每个老师在此基础上在进行适当的装修,即一些相关要点的补充和发散。
在学案处理的同时,我们定期给学生进行定时练习,既作高考模拟题,这个是贯穿整个复习的始终,每套试题都是老师精心选编的。
一轮复习通常到3月中旬就结束了。
第二阶段(二轮复习):强化专题,精讲精练。
我们的二轮复习时间大概从3月21日到5月15日左右,此阶段是专题训练,按照英语语法大的分块及高考题型的设计,选一些模拟题让学生练习。
对新高考改革的理解与心得“新高考”是教育部颁布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其目的在于从考试科目、考试方法和评估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促进对普通高校学生素质的培养。
自从1977年恢复了高考之后,高等教育就开始了全面的发展,这段时间以来,高考的改革从未停止过。
高考在决定未来教育格局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考是中国教育系统的“指挥棒”,它对整个教育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它的改革,不仅引起了成千上万的考生和教育工作者,也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
高考在决定未来教育格局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考改变中小学教育模式从1952年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的考试招生制度以来,我国高考改革从未停止步伐。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截至目前,已经有29个省份分5个批次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在考试内容、形式、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实施了系列改革举措。
以教学内容为例,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中小学要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的教学内容更多以知识记忆为主,但在新高考改革的引导下,教学内容将更加聚焦核心素养。
这对我们加强教研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也提出了新要求。
改变过去单纯对知识或者能力的考查,聚焦核心素养考查,是新高考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的具体体现。
作为主要改革举措,新高考实施选择性考试科目设置,形成了“3+3”“3+1+2”两种考试科目组织方式。
新高考改革的省市中学在选择考试科目设置下,发展出了大走班、小走班等多种选课走班方式,对以往以行政班为单位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变革。
“走班制”之后,就是大班授课,短班授课,大班授课,小班授课。
在“新高考”的刺激下,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招考方式更加多元化新高考改革政策出台之前,社会舆论对高考改革的呼声强烈。
此后我国启动多项改革措施都是为了破解“唯分数论”,实现多把尺子“量”人才。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目录一、新高考改革概述 (2)1. 新高考改革背景 (3)2. 新高考改革目标 (4)二、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 (4)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6)2. 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衔接问题 (7)3. 高考评价体系不完善 (9)4. 考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0)5. 政策执行力度与教师培训问题 (11)三、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 (12)1.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14)2. 完善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的衔接 (15)3. 构建科学的高考评价体系 (16)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7)5. 提高政策执行力度与加强教师培训 (18)四、案例分析 (19)1. 成功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地区或学校案例 (21)2. 新高考改革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经验教训 (21)五、结论与展望 (23)1. 新高考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24)2. 对未来新高考改革的建议与展望 (25)一、新高考改革概述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公平。
该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调整和优化,主要涉及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方式的创新以及招生录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
新高考改革旨在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更加科学、公正的机制。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新高考改革也面临一些实际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新高考改革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调整考试科目的设置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考试内容以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考试方式以更加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水平,以及完善招生录取机制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促进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高考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高考指挥棒问题所谓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指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以高考为中心,围绕高考来运作,“考什么便教什么学什么”,反之亦然。
其实,在教育过程中,考试只是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母体”所包含的众多“子体”之一。
但身为“子体”的考试之所以能对其“母体”起到指挥和主宰作用,其形成机制乃缘于考试的竞争性。
与任何其他作用一样,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也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面影响。
6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几年,高考对中等教育教学的指挥已渐渐偏离正确轨道,其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并因此招致骂声一片。
对高考指挥棒作用的责骂最主要集中在片面教学和学生偏科上,认为这根“魔力指挥捧”使教与学的注意力完全放在所设考试科目上,在“考什么便教什么学什么”的同时,造成“不考什么便不教什么不学什么”的弊病。
例如1994年实行的在会考基础上的“新高考”制度改革,按文理分科,实行“3+2”科目组合,将地理、生物和政治(理科)等科目与高考“松绑”。
随着而来的问题便是,这些科目在中学的教学中很快受到冷落,大学相应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则面临学生基础差的问题,师范大学的相应专业毕业生也出现分配困难的窘况。
为此,有关学者纷纷上书中央有关部门,高考科目减少给相关学科带来的问题甚至被反映到全国人大代表的提案中。
1996年,7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是针对取消生物考试带来的弊端,在《光明日报》上联名呼吁重视生命科学,提出“必须立即恢复理科高考中生物学应有的地位,尤其是对报考生物系及有关医、农等科系,不得免考生物学,以保证学生来源和今后研究和教学的质量。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和取消生物学考试的影响,中学生不重视学习生物学,中学生物学教师工作不安心、教学内容落后、实验教学设备匮乏等状况,严重影响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
”高考科目改革问题引起了全社会上下的广泛关注,中央领导也曾指示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研究生物、地理和政治科在高考中的地位问题。
但是,高考科目改革是一个难度极大且牵涉面很广的问题,本来实行“3+2”科目组就是为了减少高考科目,如若听从有关学科专家的呼吁,势必又将回复到原先的科目组合。
温儒敏:能否让高考“指挥棒”发挥积极作用?大家都非常反感高考这个“指挥棒”,希望高考能改革。
可是既然是考试,就有竞争,这竞争必然会折返到教学中来,形成所谓应试教育,让学生陷于题海战术,苦不堪言。
一方面高考取消不了,另方面又要被高考“指挥棒”弄得团团,谁都抱怨,谁也不敢怠慢,应试教育越演越烈。
真是个怪圈!能不能换个思路,让高考“指挥棒”发挥积极的作用,朝正面指挥呢?不妨试一试。
首先是高考命题的改进。
拿大家议论最多、也批评最厉害的语文高考来说,改进的空间就很大。
现在知识性的考记忆的题目比以前少了,但阅读理解还是很琐碎、技术化,很多题目不是考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而是考如何精确判断某些细节对错。
有些多项选择题有意弄得烟雾缭绕,一不小心就踏入错误泥淖。
说实在的,有的让我们专家来做也胆战心惊的。
当然,考试要有区分度,要讲究一定的难度系数,否则拉不开距离,不好选拔。
高考毕竟还负担有选拔功能。
题目全都很“活”是不可能的。
我的意思是即使讲区分度,题目也别出的那样拘泥细节,“锱铢必较”,还是应当想办法让学生各自都能充分发挥自己,在发挥得程度上去区分水平高低。
题目太细腻、死板,对“会考试”的学生有利,但不见得考出真的水平。
我在北大考察研究生,对那些从中学到大学都很高分的学生,就格外“警惕”,担心他们是“会考试”的“好学生”。
这个问题能否改一改?举例说,现在语文教学最大问题是学生不读书,读书少。
那高考“指挥棒”能否指挥一下,让同学们都喜欢读书?我看可以试试。
最近北京一所中学的语文试卷,其阅读理解这块就做了很大改进。
他们不再出常见的那种归纳分析题,而是出选择题。
一本指定学生必读的长篇小说到底读过没有?列出几种情节框架(其中也有细部),让学生选择其中正确的一种。
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只是看过节选,这种题目是回答不了的。
我觉得这题目就出得好。
如果高考语文也有这样的题,不就可以往多读书、读好书、读完整的书方面“指挥”了吗?现在困扰最多的是高考作文题,每年都引起社会关注,可是始终缺少认真的有学理性的研究和改进。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策略一、新高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一)、对学校的挑战1.教室需求增加。
2.老师学科结构不稳定。
3.学校管理难度增大。
一是学生管理难度增大。
二是教学管理难度加大(二)、对学生的挑战1、要有较强的自主能力。
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等诸多学习行为,无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都很难及时监控到位。
学生如果没有自觉、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以及自控、自律的行为能力,就很难有一个好的行为惯,也难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
2、要有较强的选择能力。
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对自身的爱好、兴趣,特长、潜力有正确且清醒的认识,还要参考专项指标学校的招生计划及专业,并自主做出判断。
要学会如何通过选科、选考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
因为选考科目不是把考生原始考分计入高考总分,而是根据考生考试得分确定等级后按位次进行赋分,考分最高的选考学科在高考赋分中不一定能计到最高的成绩,换句话说,不同学科的相同考分通过等级赋分后其结果不一定相同。
二是选填报考志愿的变化,新高考志愿填报由“学校+专业”改为“专业+学校”。
在以“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模式中,考生需要从几十个候选志愿中进行选报。
既要考虑专业,又要考虑学校,还要考虑学校所处的地域。
如此多的选择项,考验的也是学生的选择能力。
(三)、对高中老师的挑战1、需更新教学理念。
启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就是要从招录结果层面倒逼高中教学进行改革,即用新的人才选拨制度来撬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科教师立足教材,聚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教学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
因为新高考命题有三大特点:宽、新、活。
试卷“传统难度”将被“形式难度”(试卷中出现新题型,学生不熟悉,尽管考的知识点并不难,但学生容易发懵)取代,死记硬背的题将被选择性、开放性、灵活性的题目所取代。
为了使学生适应新的考试形式和命题思路的变化,课堂教学必须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批判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中培养能力、锤炼思维,实现从教授学生知识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促使教育真正回归人与人的活动。
高考评价体系正式落地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集中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关键问题。
高考评价的核心内容是“一核”“四层”“四翼”,“一核”为考査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査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査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发布,意味着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高考改革的正式落地。
上述文件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转型的角度,强调了命题改革的重要性,对指导开展考试评价研究与实践,深度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从命题的专业性角度看,进一步强调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能力和核心价值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2020年的高考,不论是新加入新高考的山东、海南,还是尚未进入新高考的其他省份,不论是全国统一的试题命制,还是新高考省份自行命制的高考试题,都集中、充分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思想,高考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考命题的实践指南。
一、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主张及内在逻辑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该文件明确指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意味着原来指导考试命题和教学的考试大纲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取消。
“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将成为新的命题和教学指南。
高考评价的核心内容是“一核四层四翼”,即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具体要求。
新高考“指挥棒”指向哪儿
2015年06月17日来源:浙江教育报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浙江杭州高级中学高一学生小张,有些兴奋地得知,自己两年后的高考不全凭分数了。
老师告诉大家,将对所有同学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生的品德操守、责任义务、行为习惯,还包括身心素质、运动技能、艺术素养和参加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
高考从看“分”转向看“人”,是新高考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从长期来看,《实施意见》第一次明确了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即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将教育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说。
新高考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明白无误地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信息:“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
”
新高考是如何做到这点的?新高考方案中,大学招生录取将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多元录取。
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行、如何使用,尽管在全国层面上还没有明确规定,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可供参考的新高考试点浙江,已经迈出了可贵一步。
在浙江,高考成绩可以只占综合成绩的50%,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占总成绩的30%~40%。
这样算下来,如果两个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差10分(百分制),就将在最后的综合录取成绩中差30分(按高考总分760分计算)!如此一来,综合素质评价绝不仅仅是“可有可无”,而是跻身决定性因素之一。
这同时意味着,高校将拥有高度的招生自主权,需要尽快“学会招生”。
在以往“唯分数论”的招生体制下,高校仅仅是简单地“据分录取”,在改革之后,高校将根据学科、专业和发展的需要“按需招生”,不仅要研究制定一整套适合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需要的招生标准和程序,还需要培养建立一支大规模、高素质、专业化的招生队伍。
公平,是新高考方案中最闪亮的字眼
甘肃省秦安县民生高级中学的师生,还记得去年在新闻中看到新高考方案时,精神为之一振。
新高考方案要求,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部属高校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新高考方案中“公平”二字的地位之高,让不少人“出乎意料”。
“尽管此前社会上流传着高考改革方案的多个版本,但没有一个版本具有《实施意见》的超越性。
”秦春华解释说,新高考方案跳出了教育本身,站在政治与社会的高度,通过考试招生制度这一具体而微的改革,努力实现中国社会阶层的正常流动,重建社会的正义、公正与公平。
因此,新高考方案不仅旗帜鲜明地将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政策措施予以保障,每一项措施都提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有些甚至严格规定了具体数据指标。
这些措施包括:
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
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要求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
破解择校难题,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2014年底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试点高校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
科学选拔各类人才
高考分数能够真实反映考生水平吗?如果能,为何会出现“高分低能”之弊?如果不能,为何以此为招生录取依据?长期以来,高考制度能否科学选拔人才,常常受到质疑。
科学性,正是新高考致力追求的目标。
《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
一个数据也许可以“一滴水见太阳”。
新高考要求打破传统“文理分科”,考生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3个科目成绩组成,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初步摸底调查,拟选择“理化生”和“政史地”之外其他组合的学生比例占60%左右。
这也就意味着,原来有60%的学生不能“学其所好”“考其所长”,而现在,更加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权和自由选择权,高考由“取长补短”变成了“扬长避短”。
新高考科学性的提升,体现了对个体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考试评价内在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把握,方案不仅在考试内容上更加强调综合性、基础性,注重考察考生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实现了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相结合。
具体有以下4个“打破”:打破“一考定终身”;打破“用同一把尺子测量所有学生”;打破“职校高校一勺烩”;打破“志愿填报高风险”。
高考改革步伐铿锵,试点已于去年启动,2017年新高考将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让我们共同期待!
《人民日报》2015年5月21日第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