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学案)-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16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体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与应用等知识点。
2.从考查角度上看,联系生活中相关疾病(如脱水病、水肿等)考查人体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以免疫过程模型、生活中实际病例为背景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进行
3.从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
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
(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
(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
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
2.体温调节过程
3.水盐调节过程
4.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
(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可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肾上腺。
5.体温调节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
(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6.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
(1)平衡本质:吸收量等于排出量。
(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
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
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定中的作用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1)在特异性免疫中,对抗原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或物质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和抗体。
(2)吞噬细胞对抗原有识别作用,但它的识别作用没有特异性
(3)浆细胞不能直接接触抗原,但其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四、细胞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调节机制及意义
2.下丘脑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功能
(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
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4)调节: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3.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归纳分析
(1)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大量蛋白质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水分由血管进入细胞液,发生水肿。
(2)淋巴回流受阻。
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如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
(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组织水肿。
(4)过敏性物质引起。
过敏反应产生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5)营养不良引起。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
综上所述,凡能引起组织液蛋白质浓度升高或血浆蛋白浓度降低的因素,都能引起组织水肿。
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引起生命体的变化。
五、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常见的能够构成内环境成分的物质:
①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等。
②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乳酸等。
③其他物质:氧气、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
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细胞膜上)、呼吸作用酶(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中)、转氨酶(肝细胞等细胞内)、过氧化氢酶(细胞内)等则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不断更新,主要依赖于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机体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又不断排出代谢废物,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又是相对的,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中。
3.几个病理的概念
抽搐是低血钙或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严重干扰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使其兴奋性增高,容易在微弱刺激下发生放电,从而出现抽搐。
尿毒症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
是有害物质积累引起的中毒和肾脏激素减少发生的病,血浆中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主要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浓度差,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六、有关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1.体温调节
两种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可以概括为如下图解。
特别提示:
(1)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和冷觉感受器,温度感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
(2)炎热环境下的调节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实现,因为机体不产热是不可能的;
(3)相关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4)相关的组织或器官是皮肤、毛细血管、汗腺、肌肉等;
(5)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增加产热,还可通过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没有激素参与增加散热的调节。
体温主要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机体的代谢速率。
2.水盐调节
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与人体健康(高渗、低渗和等渗性脱水)
3.血糖调节
(1)血糖平衡的调节
(2)血糖的激素调节
七、分析群体及生态系统各稳态的具体应用
1.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性
遗传和基因的“稳定性”,是“物种”的基本生物特征。
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遗传物质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使之具有与亲代细胞在数目和形态上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细胞的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正常生长发育,又保证了物种的遗传稳定性。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成熟时产生配子的细胞分裂形式,对于保证物种的遗传稳定性和创造物种的遗传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
2.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群落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同一概念,主要包括两种能力,即抵抗力和恢复力。
前者表示群落抵抗干扰、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保持现状的能力。
后者表示群落在遭受破坏以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恢复得越快,群落也越稳定。
组成群落的物种数越多,群落内物种间的关系越复杂,群落稳定性越高。
3.物种的丰富度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不同区域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是:
4.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关于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上图来表示。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当一个扰动偏离这个范围时,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而恢复到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可以作为恢复力大小的定量指标。
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则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这一面积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
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因素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
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当外来干扰超过自身的
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就可能受到破坏。
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
例1.(2018·高考全国卷Ⅰ)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变式探究】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易错分析】内环境有关的三个失分点
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中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考点二血糖、体温、水盐调节
例2.(2018·高考江苏卷)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是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变式探究】(2018·高考全国丙卷)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举一反三】(2018·高考上海卷)导致图中ab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 )
A.非自主颤栗和发热
B.骨骼肌收缩和排尿
C.吹电风扇和剧烈运动
D.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
【易错提醒】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两大失分点
1.体温调节
(1)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2)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只是增加散热量,不减少产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
2.水盐调节
(1)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
(2)在水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
(3)渗透压感受器及水盐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参与水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考点三免疫调节
例3.(2018·高考全国乙卷)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变式探究】(2018·高考全国卷Ⅱ)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举一反三】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淋巴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1.(2018浙江卷.4)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I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2.(2018海南卷.19)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3.(2018江苏卷.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4.(2018新课标2卷.3)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5.(2018江苏卷.15)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史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时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6.(2018江苏卷.16)右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 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尿激素减少
7.(2018新课标Ⅲ卷.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31. (2018江苏卷.26)(8分)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
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__,其Na+/K+比与体液中______的Na+/K+比接近。
(2) 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______。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_____。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
(5) 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
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
1. (2018课标I卷.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2.(江苏卷.5)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A. Na+浓度
B. 渗透压
C. K+浓度
D. O2 浓度
3.(海南卷.18)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4.(上海卷.1)当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散热方式是()
A.蒸发B.传导C.辐射D.对流
5.(上海卷.8)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肝细胞后,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辅助下才能复制。
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A.抑制HBV一定能抑制HDV
B.HDV的感染会促进HBV的感染
C.血清中检测出HDV抗原不一定能测出HBV抗原
D.血清中检测出HBV抗原则一定能测出HDV抗原
6.(上海卷.17)B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直接参与消灭抗原细胞或病原体。
这两大类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的机理是()]
A.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或病原体的吞噬行为
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
C.淋巴细胞膜与糖脂类抗原分子之间的融合作用
D.B细胞抗体或T细胞淋巴因子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结合
7.(上海卷.29)一些细菌能借助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抵御外来入侵者,而其自身的基因组DNA经预先修饰能躲避限制酶的降解。
下列在动物体内发生的过程中,与上述细菌行为相似的是()
A.巨噬细胞内溶酶体杀灭病原体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泌淋巴因子
C.组织液中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D.疫苗诱导机体产生对病原体的免疫
8.(课标II卷.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9.(海南卷.14)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10.(浙江卷.1)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的
C.HIV 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11.(福建卷.2)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12.(天津卷.2)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
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
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
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的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13.(北京卷.1)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
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A.由T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被蛋白酶水解
14.(江苏卷.28)(9 分)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 A 的分泌活动,腺体 A 表示的器官有。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 B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
度下降,此过程属于调节。
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 (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
(4)Ⅱ型糖尿病由胰岛 B 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 细胞的抗体和效应 T 细胞。
据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是由决定的、针对胰岛 B细胞的一种病;胰岛 B 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免疫导致的。
15.(海南卷.27)(8分)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 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___(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
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Na+___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
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_____。
16.(上海卷.综合题七)分析有关人体内环境调节的资料,回答问题。
(9分)
研究人员构建了用特定光束控制神经元激活的小鼠模型,以考察X神经元对体内水分平衡的作用。
图25显示的是小鼠在不同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的饮水(即舔水)行为。
对照条件为无光刺激(“-光”),实验条件为有光刺激(“+光”),两种条件下各尝试了6次,阴影部分表示光刺激时间。
图中每一个小竖线代表小鼠的一次舔水动作。
1.根据已有知识,X神经元应位于______。
2.结合图25,光刺激10秒后,将导致小鼠的血浆渗透压______,引起脑内_______分泌量减少,从而调节水平衡,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
3.图26显示了接受不同处理的三组小鼠15分钟内的饮水量。
据此结果,可得到结论:____________。
4.光刺激15分钟导致肾脏功能障碍的小鼠体内水分向细胞内液转移,引起细胞水肿。
这种情况发生在神经细胞时,将会引起嗜睡、烦躁、昏迷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A.神经细胞神经递质合成减少B.神经细胞内电解质浓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