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6
故都的秋一、学习目标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
2、鉴赏品味对故都之秋的景物描写的情致。
二、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作者简介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郭沫若等人同为“创造社”的发起人,影响极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
1945年被日本人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被追为烈士。
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本文构思的情感基调是清、静、悲凉,以中国南方秋天为映衬背景,表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情致、并揭示出北国之秋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作者选取了静观晨景、轻扫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细节进行富于文人情趣的描写,然后转入对秋天的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了秋天深刻的人文情趣。
最后,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一个简明的对比,点明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2、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a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e 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朗读课文,解决生、难字读音混混沌..沌()潭柘.寺()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房檩.()颓.废()鲈.鱼()(二)课堂学习1、找出文章的文眼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郁达夫对北国之秋总的感受是什么?文中哪一句话可以表明这种感受?明确: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3、段落分层:(思考写了哪些秋景)一(1 --- 2 ):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秋晨院落故秋槐落蕊都二( 3 -----12 ):秋蝉残声的秋雨话凉秋秋日胜果三(13 ----- 14 ):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4、文章首尾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意境升华)5、作者在描写秋色的画面中还添加了多重色彩和声音,请归纳出来,并体会它们集中体现了秋景的什么基调?(静、悲凉)颜色:碧蓝、蓝、白、青、灰白、淡绿、淡黄(冷清色彩,冷色调)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样的色彩表明作者当时的内心冷清,孤独。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篇1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教学创意《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
连年内战的中国,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
因此,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
教学目标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由相关的三个环节组成:1、披文入情,沿波讨源;2、感同身受,渐入佳境;3、纵观全局,探索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争辩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预习要求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层次,体会课文大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故都的秋》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体会本文选择不同景物渲染刻画主题的方法。
3、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
2、训练学生散文写作中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1、美读法2、讨论法3、比较赏析法4、情境教学法教学设想导语引入——整体感知——品位鉴赏——探究情缘——比较阅读——迁移训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三、相关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2、时代背景简介四、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思考下列问题1、听了录音后,你对故都的秋有什么感受?2、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五、品味鉴赏1、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中体现清、静、悲凉的景物。
2、通过诗词体会故都的秋味。
3、教师总结鉴赏散文的方法。
六、探究情缘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2、教师总结:联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更多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导语】《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
大范文网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案篇1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才能和自学才能。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才能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
学生找出有关段落〕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p “破屋秋色图”。
〔出示投影片2〕〔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p 】:语。
2、讨论分析^p “街头落蕊”图。
〔出示投影片3〕〔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p 】: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p “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找出【【关键词】:^p 】: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案篇2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才能目的: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p 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的: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进步学生的审美才能。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比照、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领会作者创作的感情基调(重难点)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重点)教学方法:朗读、勾画一、导入对于秋的领会,处境不同,经历不同,看出的景也不同,毛泽东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
有人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悲凉。
一起走进作者,他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秋呢?二、题解《故都的秋》中的秋字点出写作的季节,而一个故字便把作者饱含的情感展现,(举例:故乡,故人等饱含的情感)是一种格外的亲切和深深的眷恋。
都,故都,便是北京,可是他不是北京人。
三、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四、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
《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四、感知文章基调1、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吸引作者,让他在杭州仍然惦记着北国之秋呢?清,静,悲凉。
秋味(板书)其中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心境。
出生与知识分子家庭,却自小便颠沛流离,漂洋过海在日本生活。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北国秋的景色之中,有一丝的哀愁。
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2、作者对这样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热爱,眷恋。
(板书)最后一个自然段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
除此之外第一自然段。
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实词、虚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强调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3、作者既然如此深爱着北国之秋,课文为什么要宕开笔墨写江南之秋呢?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并进一步分析: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都的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强化诵读,训练语感。
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4、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5.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1.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7月。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三、解题让学生分析题目,看看有什么疑问和发现参考:(1)文体,写景抒情散文。
•••••••••••••••••语文故都的秋教案语文故都的秋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故都的秋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
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二、课文诵读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一)明确思考题: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
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二)分析课文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1《故都的秋》是一首现代诗歌,由著名诗人郑振铎所作。
郑振铎是一位爱国诗人,其诗歌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故都的秋》正是这一精神的杰作之一,其深刻地描绘了南京的秋天景色,从而启迪人们对于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2. 形成对郑振铎爱国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现代诗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2. 理解和欣赏《故都的秋》中的诗意和意境;3. 掌握诗歌中的文学修辞和意象;4. 启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的方式;2. 个人阅读、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的模式;3. 观摩赏析、诗歌朗诵、感想撰写的方式;4. 多媒体演示、实地考察等形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多媒体设备等课堂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了解《故都的秋》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导入课堂教师通过介绍南京的秋天景色和古都文化特色,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和文化的情感和认知,从而预热本节课的主题。
3. 基本课文阅读教师请学生先阅读并默读《故都的秋》全文,通过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加深对于诗歌的感悟和认知。
4. 逐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第一行开始逐个分析,把握诗歌中的象征和修辞技巧,并结合现实情况或历史事件加以说明,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5. 个人阅读和小组讨论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故都的秋》,让他们自己完整领会和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他们对于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进行深入的交流。
6. 全班分享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理解,就像一次诗歌朗诵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故都的秋》中的诗意和情感,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感情和互动。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范文(通用11篇)《故都的秋》教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秋景,体会情感2、品味语言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预习任务:①给各自然段加注序号;②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③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④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⑤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样精彩”的两个奥运,让08年9月的北京张灯结彩、繁华似锦。
盛装的北京无比的美丽,但也模糊了四季的轮廓,让人忘掉了这是----秋天。
以前的秋天的北平会是什么韵味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1934年的北平,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二、明确教学目标二、阅读,整体把握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本,然后告诉我,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大家先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再由表及里地探究。
)学生的回答应该是:喜爱。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可见爱秋之深啊!(这两句话要让学生读,使他们明白:不仅仅是喜欢、欣赏。
而是极端的爱。
能答出:眷恋、热爱、痴迷等的就算解决,喜欢的程度轻一些!)三、深入探究(一)、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速读课文,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一)基本情况1.所属学科及领域——语文——网络环境下学生主体学习模式2.适用年级——高中二年级3.设计者——姓名:滦县六中4.教学实施者——冯颖(二)学习者情况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学习者是年龄处在16至18岁的高中学生。
高中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日益丰富。
智力和个性都获得了较好发展,相应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求。
我设计这堂网络自主学习课的基本理念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课题和方向,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难度,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评价机制等自主性和能动性。
2.学习者在学习本课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网络学习之前,学习者首先应对文本有基本的熟悉和把握,包括对内容,思路,思想、观点和感情,以及词句含义,语言效果,文学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等等,并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程度从各个角度对文本提出不同的见解、评价和疑问。
其次,学习者应具备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一般要求是每分钟600—800字的浏览速度。
再次,本课采用的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纪律素养和网络文明素养,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习中要使用文明和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探讨和互相学习,还要能对网络信息进行评价、选择、筛选和组织。
学习者应具有以下计算机操作技能:1.打字每分钟不少于40个字。
2.具有基本的文字处理能力。
3.熟悉等功能较强的搜索引擎,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准确的输入关键词搜索相关信息。
4.能够下载和上传网络资源。
(三)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基础目标(标准阶段):①背景—主旨学习(主要通过考察文本创作的特定背景观照文本主旨)②语言表达学习(主要是让学习者从全文角度理清文本线索思路,鉴赏其表现手法以及通过阅读文本,理解句段的含义、归纳总结语言特点)发展目标(创新阶段):(置疑——合作——解决)2.综合置疑(对文本尚存的丝毫疑问或者与本文有关的任何资料,都可提出和公布,供学习者共同讨论和交流)3.作品评价(允许学习者对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讨论不求一致,只求深入理解主题及发现理解文本主题的一般性规律)4.素养目标:①训练学习者利用公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时间:编号:40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一、课前准备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见新学案P10)2、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a 王维空山新雨后,。
b 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
c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d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e 毛泽东看万山红遍,。
二、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混混沌沌()( ) 潭柘寺()槐树()扫帚()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 ) 嘶叫()房檩()平平仄仄()譬如()颓废()鲈鱼()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解题目。
“故都”两字指明,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3、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朗读一下。
来得静,却特别地来得清,北国的秋,可是啊,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秋天,明确: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2、找出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四、段落分层:思考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一(1 --- 2 ):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1秋晨院落故2秋槐落蕊都二( 3 -----12 ) 3 秋蝉残声==>特点:清,静,悲凉的 4 秋雨话凉5秋日胜果三(13----- 14 ):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鉴赏思考五、的牵牛花视为最次?”、作者为何将1“淡红色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结构脉络。
2.通过分析五幅秋景图,品味本文明白简洁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意境,掌握以情驭景,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有没有人最喜欢秋季?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有一位作家也很喜欢秋季,他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只为了“留住北国的秋天”。
北国的秋天对于他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他为何甘愿折寿也要留住秋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的脚步走近他笔下的散文,感受《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秋日图景。
二、解题释义,读懂题目“故都的秋”,实际上指“北平的秋”。
但二者不能换。
北平作为三朝都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故”有“从前、过去”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故乡”“故人”。
称为“故都”,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配乐朗读,标段分层播放配乐朗读,让同学标注读音,划分段落分清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
第二部分(3—12)重点描述故都的秋的特点并发表议论。
第三部分(13—14)再次对比两种秋天,强调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向往、迷恋、眷恋。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一、教学设计(二)学习者情况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学习者是年龄处在_至_岁的高中学生。
他们的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稳定,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在这个阶段则发展迅速。
这两种思维形式相互作用,使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比以往更高、更完善和更成熟。
因此,高中生已经具有了接近成人的较高的认知水平及较成熟的形式逻辑及辩证逻辑思维。
而思维的发展又直接导致了他们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他们对待一切问题以“自我”为核心,又以解决”自我”问题为目的。
高中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使其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变得全面、客观、辩证,并且日趋深刻。
和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相联系,高中生价值观也逐步确立起来,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高中生在确立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
如:高中生对理论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喜欢把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
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兴趣点和切入角度,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也不同,等等。
高中阶段也正是学生在各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并面临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时候,高中生的智力和个性都获得了高度发展,相应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求。
故都的秋学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的深层含义。
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法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故都的秋景之美。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内容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事迹和文学风格。
解析《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包括文本中的主题、情感、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
通过互动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法结构,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天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秋景之美。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黑板:用于列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法结构。
投影仪:用于展示文章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软件:用于播放音频资料和展示PPT。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法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故都的秋景之美。
练习法:教师布置阅读理解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介绍郁达夫的生平事迹和文学风格,并引出《故都的秋》这篇文章。
初步感知: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和主题情感。
深入理解: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法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主题、情感和思想。
同时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故都的秋景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互动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同时开展互动交流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讨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故都的秋教案相关内容,小编精心整理了12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轻吟慢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而秋天则是多姿多彩的,毛主席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6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教案篇二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
(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案篇三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
<<故都的秋>>学案一、导入新课1、读下列诗词名句,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简单赏析:二检测预习字音:一椽()嘶()叫耗()子潭柘()寺落蕊()橄榄()落寞()普陀()山房檩()陪衬()廿()四桥夹袄()着()衣混沌()椭()圆颓废()譬如()啼唱()三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被追为列士。
主要作品有( )《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四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五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问题一:哪些段落是描绘“故都的秋”?绘秋的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对象?问题二:前两段写什么,怎么写,有什么作用?问题三:第十二至十三段写的是什么?问题四:第十四段写的是什么?六、本文的结构思路:1、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七.赏析景物描写,把握文章的神.1、【探究一】细赏第一幅画(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2)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3)小结: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的,作者的审美情趣是的。
通过对本段的赏析,我们也明确了写景散文要通过文字展开联想进入意境,把握景与情的内在联系。
2、【探究二】在其他几幅画面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明确:3、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么?情和景之间怎样相得益彰?【探究三】为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
下面的两段文字,作者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来感受故都的秋,请结合具体语句评议赏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探究四】从比喻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品评:秋与名花、美酒,在欣赏角度上有何不同之处?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品评: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个角度入手的呢?●课文总结: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部分从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首尾,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同时,作者运用了的手法,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八、拓展延伸1、拓展训练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报秋宗璞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
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我说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
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
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
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
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
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
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
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
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2个字)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六个“便”字和五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的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故都的秋学》案答案一、语音chuan sīhào zhèruǐlǎn mòtuólǐn chènNiàn ǎo zhuóhùn dùn tuǒtuífèi pìtí五、课文结构:问题一:3—11段描绘“故都的秋”秋院赏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圣果问题二:思秋对比映衬,突出自己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及故都的秋的特点——清、净、悲凉。
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问题三:——议秋,说明秋的深味,只有在北方才能体会得到底。
问题四: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秋天自然风物的真情。
六、2、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
“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七、课文赏析:1、(1)学生交流:【探究一】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2)、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冷色:青、蓝、灰、白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2、明确:【探究二】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黄”。
(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