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小瓶子》精品教案及教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6
会唱歌的瓶子幼儿园教案(通用7篇)会唱歌的瓶子幼儿园篇1活动目标:1、分辨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发出声音的不同。
2、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分辨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发出的声音知道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一、猜想与验证:瓶宝宝吃了什么。
1、出示3个分别装有米、白芸豆、棉花的瓶子,摇晃,请幼儿比较瓶子发出的声音的不同。
逐一猜测每个瓶子内装有什么物品。
师:1.小朋友们,你们听,这些瓶宝宝肚子里有什么?2、出示米、白芸豆、棉花三种物品,请幼儿与发出不同声响的瓶子进行对比。
3、打开瓶盖,验证幼儿的猜测。
师:现在啊,老师就要来打开瓶子,看看我们的小朋友有没有猜对。
二、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1、请幼儿自选瓶子,拧开盖子,自选一种实物和工具喂瓶宝宝吃东西。
师:小朋友们,下面,请我们的小朋友自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瓶子,我们来让我们的瓶子来唱歌。
2、喂好后要拧紧盖子。
(教师检查)师:小朋友要把盖子拧紧哦,老师来检查哦。
三、游戏“会唱歌的瓶宝宝”播放节奏对比明显的音乐,让幼儿随音乐节奏的变化,摇动瓶宝宝,为其配乐。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来摇晃自己的瓶宝宝,让我们的瓶宝宝一起来唱歌。
活动反思:这个活动的内容非常生活化、游戏化,很容易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活动中,以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普通的瓶子比喻成瓶宝宝,让幼儿更愿意亲近这些瓶宝宝,和这些瓶宝宝做朋友。
活动中我采用了“猜一猜,听一听、动一动”的游戏形式让幼儿相互交流,分享操作结果。
还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猜一猜,听一听、动一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比较瓶宝宝中放入米、白芸豆、棉花后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了瓶宝宝中放入不同的东西摇晃后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不足点:准备的材料不够丰富。
除了米、白芸豆、棉花这三种能发出声音的材料外,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幼儿生活中经常看见的材料、区别比较明显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空间去进行操作、探索。
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教学目标:1.了解音乐对生活中的影响。
2.探索一些简单的音乐原理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引入教学话题,引发学生兴趣。
2.学习基本的音乐元素,如节奏、音高和音色。
3.制作简易乐器,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
4.合作创作小瓶子音乐表演。
教学准备:1.《会唱歌的小瓶子》的音乐录音带或视频。
2.瓶子、水、蜡烛、竹筷子、饭盒等制作乐器的材料。
3.制作简易乐器的教具。
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播放《会唱歌的小瓶子》的音乐录音或视频。
2.教师介绍音乐的魅力,说出一些音乐对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放松心情、提高工作效率等。
导入:1.提问:你们喜欢唱歌吗?你们最喜欢的歌曲是什么?2.引导学生对音乐有一些简单的了解,如什么是歌曲,歌曲由什么组成等。
3.教师用板书或图片展示音乐元素,如节奏、音高、音色等。
探究: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制作简易乐器的材料,如瓶子、水、蜡烛、竹筷子等。
2.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制作自己的简易乐器。
3.学生摇动、敲击、吹奏等,感受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
展示:1.学生逐个展示自己制作的简易乐器,讲述乐器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乐器演奏一段简单的旋律。
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指挥家,其他成员分别演奏自己制作的乐器。
2.练习几个简单的乐曲,如《小星星》或《两只老虎》等。
3.每个小组准备一段小瓶子音乐表演。
展示与评价:1.学生进行小瓶子音乐表演,其他小组成员用文字或图片记录。
2.学生回顾自己制作乐器和表演的过程,说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进行反馈评价,鼓励学生并指出不足之处。
拓展:1.学生可以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尝试演奏其他简单的乐曲。
2.学生可以与其他班级合作,进行乐器演奏比赛或音乐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音乐对生活中的影响,并亲身体验了音乐的魅力。
学生通过制作简易乐器和合作表演,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小瓶子》精品教案及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小瓶子》教案【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乐于探究。
2.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并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1.音乐光碟和一个空瓶子。
2.每位幼儿两个会响的小乐器,如:矿泉水瓶、易拉罐、铃鼓等。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导入课题1.教师出示会唱歌的小瓶子,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宝贝,你们看是什么?(教师出示装有少许水的瓶子)这个瓶子不但会喝水,还会唱歌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它唱什么吧。
”2.教师播放音乐,请幼儿欣赏。
二、基本部分: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探索不同的声音效果3.探索活动一:什么办法可以让小瓶子发出声音?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办法可以让小瓶子发出声音吗?”(幼儿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并用幼儿的方法分别敲击出不同的声音)师:“刚才小朋友们都想到了一些办法,现在我们一起用这些办法来敲敲看小瓶子是怎么唱歌的。
”(教师带领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敲击瓶子,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4.探索活动二:比较不同的声音效果师:“小朋友们,我们敲击瓶子的时候,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引导幼儿比较不同的声音效果)师:“我们再来试试其他的乐器吧,看看它们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乐器并引导幼儿用各种方法敲击乐器)5.探索活动三:比较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用了许多不同的乐器,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引导幼儿比较乐器声音的异同)师:“老师也来试试。
”(教师演奏不同乐器,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6.探索活动四:制造自己的声音师:“小朋友们,我们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那我们用自己的小手和嘴巴来制造出好听的声音吧。
”(教师示范制造声音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尝试)7.结束部分:欣赏优美的音乐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学会了这么多制造声音的方法。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瓶子里的水能发出声音,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2.通过歌唱,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音乐能力。
教学准备1.透明的大瓶子一个。
2.透明的小玻璃瓶子若干个。
3.盆子一个。
4.小铃铛一个。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的声音,让幼儿听到声音之后再问:“大家听到了什么声音?”引发幼儿对声音的认知和兴趣。
操作(10分钟)1.教师将透明的大瓶子放在盆子中,同时将小玻璃瓶子放入大瓶子中,再倒入适量的水。
2.让幼儿发现,如果抚摸瓶子,瓶子里的水会发出声音,并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
3.鼓励幼儿抚摸、颠簸、摇晃瓶子,让他们体验更多不同的声音。
歌唱(15分钟)1.学唱歌曲《会唱歌的小瓶子》。
2.边唱边玩,教师在幼儿的鼓励下引导他们模仿《会唱歌的小瓶子》中瓶子声音的模样和节奏。
练习(25分钟)1.配发小铃铛,让幼儿自由选择合适的小玻璃瓶子,将小铃铛放在瓶子中,摇晃产生声音,跟着歌曲中的“咿呀,咿呀”声模仿歌曲中瓶子的声音,操练瓶子音乐。
2.分为小组,各自有一组玻璃瓶,让幼儿表演自己编排的瓶子音乐,可以尝试加入其他自然音源,比如敲木鱼,拍手等,让小组之间比赛,加强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
总结(5分钟)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再次强化幼儿对声音的认知。
教师与幼儿共同表演小瓶子,以活泼有趣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与幼儿一同祝福小瓶子能唱出所有美好的声音。
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需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掌握适当的时间和进度。
2.课堂互动环节可以更多地开发创意和想象力,利用多样化的音乐来源,加强幼儿理解和表现幼儿的主动性。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声音的秘密》,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声音的产生,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特点,通过动手制作会唱歌的小瓶子,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掌握不同材质的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特点。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制作会唱歌的小瓶子。
2. 教学重点: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小瓶子、豆子、沙子、米粒、橡皮泥等。
2. 学具:小瓶子、豆子、沙子、米粒、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播放不同动物的声音,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2)教师展示音响,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声音的产生原理。
2. 例题讲解:(1)教师用小瓶子、豆子、沙子、米粒等物品,演示不同材质的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特点。
(2)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3. 动手实践:(1)幼儿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小瓶子和豆子、沙子、米粒等物品。
(2)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将豆子、沙子、米粒等物品放入小瓶子,观察和记录不同材质的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特点。
(3)幼儿用剪刀、胶带等工具,制作会唱歌的小瓶子。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幼儿判断它们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幼儿互相展示自己制作的小瓶子,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不同材质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大会唱歌的小瓶子2. 副声音的秘密3. 内容:(1)声音的产生原理(2)不同材质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特点(3)制作会唱歌的小瓶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里的物品,尝试用它们制作会唱歌的小瓶子。
小班科学精品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的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具体章节为第二章“会唱歌的瓶子”。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如何通过改变物体状态来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理解不同物体振动会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3. 学会与同伴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原理,如何通过改变瓶子的状态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观察不同状态下瓶子发出的声音,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瓶子、水、沙子、橡皮泥、尺子、鼓棒。
学具:小瓶子、水、沙子、橡皮泥、尺子、鼓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学生观察一个会“唱歌”的小瓶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瓶子会唱歌?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演示如何通过改变瓶子的状态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如加水、加沙子等。
3. 动手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套教具,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状态下瓶子发出的声音,讨论原因。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用尺子和鼓棒敲击瓶子,感受不同力度和位置产生的声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会唱歌的小瓶子加水加沙子橡皮泥3. 声音的音调与物体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与家长一起,寻找家中的物品,尝试通过改变其状态来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答案: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家长和学生可以共同探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2.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记录、讨论等。
3.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教案名称:会唱歌的小瓶子适用年龄:幼儿园小班(3-4岁)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特性,发掘物体的多样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通过音乐活动,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和表演能力。
教具准备:1.幼儿歌谱《小瓶子》2.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小瓶子(可买现成的或自制)3.其他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如球、方块等4.音乐播放器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老师将音乐播放器放在讲台上,播放一首活泼的音乐。
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舞动身体,活跃气氛。
2.介绍主题(5分钟)引导幼儿观察小瓶子,并与他们分享小瓶子的特点,如形状、颜色等。
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曲,唱给小瓶子听。
3.学唱歌曲(10分钟)老师分段教唱歌曲《小瓶子》,让幼儿跟随一起唱。
重点强调歌曲中关于小瓶子的歌词和旋律。
4.探索小瓶子(15分钟)将准备好的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小瓶子放在桌子上,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小瓶子之间的不同。
鼓励幼儿互相交流、描述小瓶子的特点。
5.合作活动(2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给一些小瓶子和其他物体,要求幼儿根据特点将它们分类。
鼓励幼儿合作、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6.展示表演(10分钟)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用小瓶子和其他物体演示自己的分类结果。
其他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来判断是否正确。
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7.总结(5分钟)老师带领幼儿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小瓶子的特点以及分类的方法。
鼓励幼儿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拓展活动:1.与幼儿一起制作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瓶子,可以利用废弃材料进行创作。
2.在音乐角落设置小瓶子乐队,让幼儿通过敲击小瓶子进行简单的音乐表演。
3.利用小瓶子进行数数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数字认知和分类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科学公开课,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唱歌、观察和分类等方式,全面开展了思维的发散、创新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同时,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演,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表演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一、背景介绍《会唱歌的小瓶子》是一首经典的儿歌,通过教唱和互动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协作意识和音乐感受能力。
同时,利用小瓶子来进行一些小实验,可以让幼儿们在游戏中培养科学观察、探究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小瓶子的形态结构和材料组成;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3.练习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协作能力;4.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歌曲教唱(10分钟)首先,老师播放《会唱歌的小瓶子》的歌曲,和幼儿们一起跟唱、手拍,热身气氛,并介绍小瓶子是什么,为什么它能唱歌。
2. 看图识瓶及分类(10分钟)接着,老师出示几张不同形态的瓶子图片,让幼儿们看图识瓶,并根据材料、形态等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3. 探究小瓶子的声音(20分钟)接下来,老师拿出不同形态、大小、材质的小瓶子,并告诉幼儿们:小瓶子像唱歌一样,也能发声,我们要做个实验,看看哪种小瓶子能发出最美的声音。
幼儿们分组进行实验,先观察、比较每个小瓶子的形态、大小、材质等特征,然后逐一吹气试发声,最后选出最美的声音,并用手敲击小瓶子,了解不同敲击方式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声音。
4. 合唱小瓶子(10分钟)最后,老师让幼儿们利用实验选出的最美声音的小瓶子,一起唱《会唱歌的小瓶子》。
四、教学方法1.歌唱法:通过歌曲教唱和合唱,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合作精神;2.图片教学法:通过看图识瓶及分类,让幼儿了解不同瓶子的形态、大小、材质等特征,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3.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幼儿亲身参与,观察、比较、探究小瓶子的声音,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4.游戏教学法:通过合唱小瓶子,让幼儿们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幼儿的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检查幼儿识别瓶子的能力;2.观察幼儿参与实验的表现,是否能够合理比较和分析;3.评价幼儿的合唱表现,看是否能够协作完成唱歌;4.倾听幼儿对小瓶子实验的感受和体会。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声音的世界》,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会唱歌的小瓶子》。
通过观察、探索和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小瓶子会唱歌的原因。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表达和分享观点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受声音的产生和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瓶子、橡皮膜、沙子、豆子、小锤子、音叉、气球等。
学具:每组一套小瓶子、橡皮膜、沙子、豆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个装有沙子的小瓶子,摇一摇,让幼儿听一听声音。
(2)教师提问:为什么小瓶子会唱歌呢?让我们一起探索吧!2. 例题讲解(1)教师用装有豆子的小瓶子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教师讲解:当我们摇动小瓶子时,豆子撞击瓶壁,产生振动,振动通过空气传播,形成声音。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操作,用橡皮膜、沙子、豆子等材料制作会唱歌的小瓶子。
(2)幼儿互相交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发现。
(2)教师提问:除了小瓶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呢?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会唱歌的小瓶子》2. 板书内容:(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声音的传播:空气传播(3)小瓶子唱歌:沙子、豆子撞击瓶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会唱歌的小瓶子,并记录制作过程和发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
但在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上,部分幼儿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1)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长一起探索更多会发声的物体,记录下来,第二天与同伴分享。
(2)课堂延伸:开展“我的小瓶子最会唱歌”比赛,提高幼儿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质教案《会唱歌小瓶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依据教材第三章《奇妙声音》展开,详细内容涉及声音产生、声音传播以及简单声音制造。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声音产生原理,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兴趣。
3. 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产生原理以及声音传播。
2.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声音产生简单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瓶子、橡皮膜、沙子、小锤子、音叉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小瓶子、橡皮膜、沙子、小锤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装有沙子小瓶子,轻轻敲打,让幼儿听到沙沙声。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小瓶子为什会唱歌?”2. 例题讲解讲解声音产生原理,通过演示实验让幼儿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3.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操作,用小锤子敲打小瓶子,观察瓶子振动产生声音现象。
4. 互动讨论引导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和发现,探讨为什小瓶子会唱歌。
指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让幼儿解到声音传播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会唱歌小瓶子》2. 板书内容:声音产生原理:物体振动声音传播:空气传播声音制造:小瓶子+沙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会唱歌小瓶子。
答案:将沙子装入小瓶子,用小锤子敲打瓶子,观察瓶子振动产生声音。
2. 家庭作业:与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发出美妙音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表现,解他们对声音产生原理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开展“家庭音乐会”,让幼儿用生活中物品制作乐器,展示自己才艺。
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倾听大自然声音,培养他们观察力和想象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动作要慢,确保幼儿能够看清楚实验过程。
小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不同材质的声音效果,并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提高幼儿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
3.通过制作小瓶子,引导幼儿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4.培养幼儿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声音与材质铁、木材、玻璃等不同材质的声音各有特点,让幼儿听一听不同材质之间的声音异同点。
2.认识振动与声音让幼儿在敲打不同材质的物体时,感受不同材质的振动和声音。
3.制作小瓶子用小班水杯、彩绘油漆、棉线、米等材料制作小瓶子,让幼儿在玩乐中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4.体验声音的美好教师与幼儿合唱《小星星》和《百变猫咪》,让幼儿在合唱过程中体验声音的美好,提高幼儿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1.声音与材质教师播放不同材质的声音,如铁、木材、玻璃等,让幼儿听一听,看一看不同材质之间的声音异同点。
2.认识振动与声音教师在黑板上画几个圆圈,将圆圈分别填入不同材质的物品,如一把木槌、一块海绵、一把铁锤等,让幼儿边敲打这些物品,边感受物品的振动及同类型材质的声音效果。
3.制作小瓶子步骤一:教师向幼儿介绍基本材料,让幼儿在毛巾上面盛放大米。
步骤二:用手捏紧毛巾口,同时顺势将大米倒入到小班水杯之中。
步骤三:将棉线绑在小班水杯边缘,然后用剪子将容易断裂的线头烧掉,注意安全。
步骤四:教师为幼儿展示彩绘油漆,让幼儿自由发挥在小瓶子上作画。
步骤五:小瓶子画完成后,将其晾干。
步骤六:教师会示范使用棉纱拂涂在小瓶子顶部,让幼儿了解棉纱拂涂对音质的改变。
4.体验声音的美好教师与幼儿合唱《小星星》和《百变猫咪》。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幼儿能够了解不同材质的声音效果,并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在制作小瓶子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更了解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在合唱《小星星》和《百变猫咪》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声音的美好,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1. 教学目标1.1 了解物体的声音来源和传播方式;1.2 通过唱歌、游戏等方式,启发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2.1 知识点•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2.2 主题活动:《会唱歌的小瓶子》•通过唱歌、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3. 教学步骤3.1 导入环节•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在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并让幼儿说出声音的来源。
3.2 学习环节•播放《会唱歌的小瓶子》音频,让幼儿跟着唱歌,可以配合手势或简单舞蹈互动,加强幼儿的语音表达和肢体协调能力。
•提问:唱歌是怎么发出来的?瓶子里的水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老师可以用装有水的瓶子演示,敲打瓶子,让幼儿听到嘈杂的声音,并让幼儿说出水的流动和声音的来源。
3.3 活动环节•游戏1:声音猜猜猜,将各种声音录制(如狗叫、车鸣、钟声等)转化为音频,让幼儿通过听声音猜出声音的来源(可分类比赛)。
•游戏2:声音跟我动,利用电子琴发出声音,让幼儿跟着声音做出相应的动作(如跳跃、摇摆等),加强幼儿的肢体协调、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3.4 总结环节•让幼儿总结探究到的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以及感知、表达、场景体验等方面的收获。
4. 注意事项•由于幼儿发音不准,可以加强初步的语音训练,例如口腔和舌头的练习,让幼儿更加清晰地发出声音。
•保证环境安全,避免瓶子破碎、水滴到地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教室尽量静音,以便更好地感知和聆听声音的细微变化。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的科学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帮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共同探索发现声音的奥秘。
2024年小班下学期科学精彩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四章《声音的世界》,详细内容围绕“会唱歌的小瓶子”展开。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探索如何让瓶子发出声音,以及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瓶子、沙子、水、豆子、橡皮泥、小木棒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小瓶子、沙子、水、豆子、橡皮泥、小木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有不同高度水的小瓶子,用小木棒敲击瓶子,让学生观察和聆听声音的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瓶子会发出声音?声音与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关系?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2)讲解实验操作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3. 随堂练习(1)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如何让瓶子发出声音。
(2)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
(2)教师点评,强调声音产生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会唱歌的小瓶子》2. 内容:(1)声音产生原理(2)实验操作方法(3)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探索家里的物品,找出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声音产生原理和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声音有关,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课程目标1.认识简单的物体——瓶子,并了解瓶子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功能。
2.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幼儿通过唱歌、打节奏等形式更好地识别音乐,体验音乐的魅力。
3.发挥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让幼儿通过互动体验,自己设计和制作音乐乐器—瓶子鼓。
教学准备1.适合幼儿园小班年龄段的教学材料。
2.一些干净、透明的瓶子(尽量保证形状一致,开口大小一致)。
3.一些棍子、木槌等敲击瓶子的工具。
4.幼儿园常规器材,如音响、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引入故事情节:告诉幼儿一个有趣的故事,让他们通过故事提前认识瓶子,了解瓶子有哪些特性和功能。
比如:小瓶子会唱歌,它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在它身上制作出不同的音乐乐器。
2.为幼儿播放动画片或音乐片段,让他们了解瓶子作为乐器的音特点和演奏方式。
2. 认识瓶子1.引导幼儿观察、触摸瓶子,让他们自己探索瓶子的特点,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让幼儿围成一圈,让他们用手按摩瓶子,倾听瓶子发出的声音,让幼儿感受声音的特点和瓶子发声的方式。
3.聚集幼儿,共同交流瓶子的特点和功能,以了解瓶子的作用和形态。
3. 制作音乐乐器1.引导幼儿一起制作小鼓。
方法是用木槌或者细棍轻击瓶子上方或下方,变换着节奏拍打,制造打击乐的节奏,里面加入小砾石、小珠子等物质制造动感,鼓的制作过程中,让幼儿有自己的设计和想法。
2.音乐教师配合幼儿鼓声,引导幼儿适时地加入唱歌表演,鼓动态,加强乐歌效果和整体吸引力。
3.按照鼓声打出稳定的节奏,帮助幼儿锻炼动感,提高听音识调能力。
4. 温故知新1.带领幼儿回顾整节课所学内容,询问幼儿们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有哪些疑惑,帮助他们解决。
2.与幼儿一起反思课程内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教学效果评估1.通过闭路电视等设备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和乐器制作效果,评估课程效果和幼儿是否掌握了本次课程内容。
2.观察幼儿的表现,评估其是否理解瓶子的特点和功能。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第三章《奇妙的声音》,详细内容为“会唱歌的小瓶子”。
通过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水位、不同材质的瓶子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科学探索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声音产生的原理,知道水位、材质对声音的影响。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声音产生的原理,了解水位、材质对声音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装有不同水位水的瓶子若干,金属、塑料、玻璃等不同材质的瓶子若干,小木棒。
学具:每组一套装有不同水位水的瓶子,金属、塑料、玻璃等不同材质的瓶子,小木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演示:教师用小木棒敲击装有不同水位水的瓶子,让幼儿倾听瓶子发出的声音。
(2)提问:为什么瓶子会发出声音?为什么不同水位的水瓶声音不一样?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2)讲解水位、材质对声音的影响,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操作: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用小木棒敲击不同水位、不同材质的瓶子,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变化。
(2)拓展思考:除了水位、材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六、板书设计1. 声音产生的原理2. 水位对声音的影响3. 材质对声音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索家中各种物品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2. 答案:记录下探索过程中发现的声音产生规律,例如:拍打纸张、吹气球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幼儿的操作、思考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2. 拓展延伸:组织相关科学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声音的奥秘。
例如:制作简易电话,了解声音的传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声音产生原理的掌握。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声音的科学”,详细内容为“会唱歌的小瓶子”。
通过学习,让幼儿探索声音产生的原理,理解声音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感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3. 增进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感知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瓶子、橡皮泥、小石子、音叉、线绳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小瓶子、橡皮泥、小石子、音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察一个会“唱歌”的小瓶子,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讨论小瓶子为什么会唱歌,引导幼儿思考声音的产生。
2. 例题讲解(10分钟)向幼儿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展示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演示用橡皮泥、小石子、音叉等物品使小瓶子发出声音。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让幼儿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物品使小瓶子发出声音。
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探讨声音的产生和变化。
邀请各小组分享实验过程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会唱歌的小瓶子2. 内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实验操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探索声音的奥秘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尝试用不同物品制作会唱歌的小瓶子。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描述声音的变化。
2. 答案:实验结果可能因物品和操作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关键是让幼儿观察和描述声音的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观察幼儿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声音,探索不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开展家庭科学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小瓶子》精品教案及教案分析第一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小瓶子》精品教案及教案分析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小瓶子》教案活动目标:1、大胆探索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并运用“弹、吹、拍、转”等动词完整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2、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软硬、空间变化等与声音的关系。
3、喜欢动手制作音乐瓶子,体验声音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1、教具:歌曲“小瓶子音乐会”的磁带。
2、学具:每人1个透明、带密封盖的塑料小瓶,小盘12个,黄豆、石子、布块、纸团、花生、海绵各若干,小勺和漏斗4个,圆桌两个。
活动过程:一、探索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并运用“弹、吹、拍、转”等动词完整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1、老师出示一个空瓶子,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提问:听听老师手中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没有声音)怎样让小瓶子发出声音?请你来试一试吧。
2、引导幼儿探索让空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请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注意观察并及时引导幼儿说出让小瓶发出声音的方法。
3、引导幼儿分享操作经验(1)提问:“你是怎样让小瓶子就发出声音?”(2)鼓励幼儿用恰当的动词描述自己的发现。
如拍、敲、吹、扔、弹等。
4、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了不同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用手拍瓶子、手指弹瓶子、用瓶子敲敲地面、把瓶子扔到地上等等,都会让瓶子发出声音。
5、请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分二次探索让空瓶子发出声音,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二、制作“会唱歌的瓶子”,比较感知物体的软硬、空间变化等与声音的关系。
1、出示材料,引发幼儿制作兴趣。
提问: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礼物?(黄豆、石子、布块、纸团、花生、海绵)。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会唱歌小瓶子。
2、提出要求,指导幼儿灌装材料:(1)每个小朋友选择一种喜欢的材料装到瓶子里。
(2)注意保持桌面的整洁,把掉在外面的材料送回家。
(3)装完后要扣紧盖。
3、师幼分享自制的“会唱歌的小瓶”引导语:音乐会开始了,请小瓶子为大家唱歌。
2024年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三章“声音的世界”,详细内容为“会唱歌的小瓶子”。
通过该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声音的产生,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学会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来探索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声音产生原理相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瓶子、橡皮膜、沙子、小锤子、音响设备。
学具:每组一份小瓶子、橡皮膜、沙子、小锤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察一个会“唱歌”的小瓶子,引发幼儿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个小瓶子为什么会唱歌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向幼儿介绍声音产生的原理,通过演示小瓶子的振动,让幼儿观察并理解声音与振动的联系。
解释:“当我们摇动小瓶子,里面的沙子和橡皮膜就会振动,产生声音。
”3. 动手操作(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份教具,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声音的产生。
指导幼儿用小锤子轻轻敲击橡皮膜,观察沙子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用自己的小瓶子尝试发出不同的声音,观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会唱歌的小瓶子》2. 内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探索家里的物品,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发出声音。
2. 答案:碗、筷子、瓶子、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声音现象。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三册第五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具体内容为“会唱歌的小瓶子”。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并学会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能发出音乐的瓶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掌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小瓶子,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及传播条件。
教学重点:制作能发出音乐的小瓶子,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演示用小瓶子、音乐CD等。
学具:玻璃瓶、橡皮泥、水、吸管、小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注意倾听音乐中的声音。
提问:你们知道音乐中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3. 制作小瓶子(10分钟)演示制作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小瓶子演奏音乐,体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提问:除了小瓶子,你们还能想到其他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吗?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2. 制作小瓶子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自己制作的小瓶子演奏一首熟悉的歌曲,并记录演奏过程。
2. 答案:根据个人实际演奏情况给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认识。
同时,可布置学生收集其他能发出声音的物品,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及传播条件。
2024年小班科学精彩教案会唱歌的小瓶子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材》第三章“声音的科学”,详细内容为“会唱歌的小瓶子”。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孩子们探索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瓶子、橡皮膜、橡皮筋、小石子、水、实验架等。
2. 学具:小瓶子、橡皮膜、橡皮筋、小石子、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小瓶子,并询问他们:“你们知道小瓶子为什么会唱歌吗?”2. 例题讲解:a. 教师演示:将小石子放入小瓶子中,让幼儿观察并听到声音。
b. 讲解:解释声音是由小石子与瓶子的碰撞振动产生的。
3.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用不同材料放入小瓶子中,观察声音的变化。
5. 互动环节:让幼儿合作,用橡皮膜、橡皮筋将小瓶子装饰成“会唱歌的小瓶子”,并互相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1. 会唱歌的小瓶子2. 内容:a.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b. 声音传播:空气传播c.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振动越大,声音越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会唱歌的小瓶子”,并记录下制作过程和声音变化。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互动,让幼儿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安全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制作成“会唱歌的小瓶子”,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同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进行实验,探索声音的更多奥秘。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小瓶子》教案
活动目标:
1、大胆探索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并运用“弹、吹、拍、转”等动词完整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2、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软硬、空间变化等与声音的关系。
3、喜欢动手制作音乐瓶子,体验声音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歌曲“小瓶子音乐会”的磁带。
2、学具:每人1个透明、带密封盖的塑料小瓶,小盘12个,黄豆、石子、布块、纸团、花生、海绵各若干,小勺和漏斗4个,圆桌两个。
活动过程:
一、探索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并运用“弹、吹、拍、转”等动词完整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1、老师出示一个空瓶子,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提问:听听老师手中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没有声音)
怎样让小瓶子发出声音?请你来试一试吧。
2、引导幼儿探索让空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请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注意观察并及时引导幼儿说出让小瓶发出声音的方法。
3、引导幼儿分享操作经验
(1)提问:“你是怎样让小瓶子就发出声音?”
(2)鼓励幼儿用恰当的动词描述自己的发现。
如拍、敲、吹、扔、弹等。
4、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了不同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用手拍瓶子、手指弹瓶子、用瓶子敲敲地面、把瓶子扔到地上等等,都会让瓶子发出声音。
5、请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分二次探索让空瓶子发出声音,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二、制作“会唱歌的瓶子”,比较感知物体的软硬、空间变化等与声音的关系。
1、出示材料,引发幼儿制作兴趣。
提问: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礼物?(黄豆、石子、布块、纸团、花生、海绵)。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会唱歌小瓶子。
2、提出要求,指导幼儿灌装材料:
(1)每个小朋友选择一种喜欢的材料装到瓶子里。
(2)注意保持桌面的整洁,把掉在外面的材料送回家。
(3)装完后要扣紧盖。
3、师幼分享自制的“会唱歌的小瓶”
引导语:音乐会开始了,请小瓶子为大家唱歌。
(1)听辨装有不同材料小瓶发出的声音,感知物体软硬与声音的关系
提问:听听哪些瓶子会唱歌,里面装的是什么材料?
没有唱歌的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小结:瓶子里装上豆子、石子、花生等硬东西会发出声音。
(2)听辨装满瓶和半瓶豆子的小瓶发出声音,感知容量与声音的关系。
提问:两个瓶子都装着豆子,为什么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有什么办法让声音小的豆瓶子唱出响亮的歌声?(请装满瓶的幼儿倒出一半豆子,进行验证)
(3)小结:装得太满,小豆子没有地方跳舞,就发不出声音。
4、分享装豆子的好方法
(1)提问:用什么办法装豆子比较快?
(2)请个别幼儿演示装豆子的办法,鼓励幼儿使用工具
5、指导幼儿运用分享经验制作第二个“会唱歌的瓶子”。
三、演奏会唱歌的小瓶子,体验探究声音的乐趣。
引导幼儿边用瓶子打击节奏,边与老师唱问答歌《小瓶子音乐会》。
如:(师)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
(幼)有有有!
四、活动延伸
在益智区里提供不同的材料,请幼儿继续感受声音的变化。
一、设计此活动的意图
小班幼儿对各种声音充满好奇,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探索声音的产生、音色声响与材料的关系,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索发现是此次活动的主旨。
活动中,教师以“小瓶子”为探究的载体,引导幼儿探索让小瓶子发出声音的办法,来感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习用“弹、吹、拍、转、扔、敲”等动词,表达自己让瓶子发声的方法。
教师提供了“石子、海绵、布头、纸团、豆子、花生”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尝试制作“会唱歌瓶子”。
通过有趣的“小瓶子音乐会”的游戏,引导幼儿操作、听辨小瓶子发出的声音,在比较中感知物体的软硬、空间变化等与声音的关系。
活动的设计组织遵循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将科学探究融入有趣的拟人化情境,给与幼儿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发现在前,及时观察、分享、提升幼儿探索的经验,鼓励幼儿同伴间相互学习,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究分享中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
二、关于活动目标
(一)目标包含要素及目标表述优点
1.根据目标表述,可以看出该目标所包含的要素有:认知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以及技能目标。
2.目标表述优点:首先该目标是从幼儿角度提出的,并且在表述上体现了统一性。
其次,从教育活动目标整合性来看,该目标既包含有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也有技能目标,符合幼儿发展的统整性理念。
再者该目标遵循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实际发展,体现了其针对性。
总之,该目标的表述方式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可测性。
(二)目标来源与依据
目标来源于此次活动的设计意图,目标的确立则是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纲要》指出,要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指南》也指出,3-4岁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三、对活动准备的分析
此次活动准备充分,在材料准备方面,教师提供了“石子、海绵、布头、纸团、豆子、花生”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
而在经验准备方面,空瓶子来源于生活,所以对于幼儿来说听瓶子发出声音并不陌生。
四、对活动过程的分析
(一)分别从教师、幼儿层面来看
1.从教师层面来看
活动中,教师以“小瓶子”为探究的载体,引导幼儿探索让小瓶子发出声音的办法。
教师提供了“石子、海绵、布头、纸团、
豆子、花生”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尝试制作“会唱歌瓶
子”。
这充分体现教师尊重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活动
的设计组织遵循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将科学探究融入有趣的拟
人化情境,给与幼儿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发现在
前,及时观察、分享、提升幼儿探索的经验,鼓励幼儿同伴间相
互学习。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采用的是启发式方法,具有适宜性
和有效性
2.从幼儿层面来看
首先从幼儿对教育活动参与度和情感态度来看,在整个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学习与探索的热情也很高。
同时,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经验。
其次,从幼儿在教育中的互动程度来讲,师幼及生生互动比较频繁,如师幼分享自制的“会唱歌的小瓶”,引导幼儿分享操作经验等等。
第三,从幼儿学习方式来看,以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探索为主,让幼儿探究发现在前,及时观察、分享、提升幼儿探索的经验,鼓励幼儿同伴间相互学习,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究分享中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
(二)对活动重难点的分析
从教案可知,该活动重点为:探索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难点:观察比较物体的软硬、空间变化等与声音的关系。
因此,重难点确立均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和适宜的发展。
如听空瓶子发出声音和自己让瓶子发出声音是小班幼儿生活中已有经验,但运用其他更多的方法让瓶子发出声音,以及制作“会唱歌的瓶子”,比较感知物体的软硬、空间变化等与声音的关系,对于幼儿来说,则是其新知识,所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挑战性。
(三)教师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
1.以静制动法。
在教学活动中,总有个别调皮的幼儿喜欢在教师和幼儿面前表现自己的“个性”,用言语或行动挑逗小朋友发笑取乐。
例如在制作“会唱歌的瓶子”时,调皮的幼儿可能会对其他幼儿说:“你听,我的瓶子声音比你的大且更好听,你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又小又难听。
”被打击的幼儿心里就会不高兴,此时,教师可以对幼儿说:“宝贝,知道为什么你们手中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不同吗?”既阻止了情况的恶化,同时,又巧妙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回到教学重点上来,以静制动,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展开。
2.“接球抛球”法。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令教师难以回答和解释。
那么,教师可先接过幼儿抛过来的这个“球”(问题),再把“球”(问题)抛出去。
对于教师还不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可以先请小朋友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查查资料,明天回到幼儿园再讨论。
这样的处理,既保护了幼儿的求知积极性,又鼓励幼儿自行解决问题,培养了幼儿自我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3.以变应变法。
例如当教师突然找不到石子放哪儿了,可以面带微笑的对幼儿说:“调皮的小石子,你躲哪儿去了呀?宝贝儿,我们一起把小石子叫出来,好吗?”此时,教师可借机去找小石子,以便解决这一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