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四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3
第4课时括号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的内容及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1.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则运算是指哪些运算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师: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师: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师: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师:大家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四则混合运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4(1)。
96÷12+4×2,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师:上面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先算96÷12和4×2,再算它们的和)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教师提醒学生:除法和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让学生讲述解题顺序。
2.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件出示:在算式96÷12+4×2中,如果想先计算12+4,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在12+4外面添上小括号)尝试计算这个算式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逐步回忆起已经学过的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
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 B 1a-2c 第四课时编写人:单钟辉日期:2013.3【学习目标】1.识记并能正确地运用单词“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eekday, weekend.”2.熟悉对星期的询问及回答;学会日期的表达法3.灵活地将星期和日期用到发出或接收邀请的谈话中以丰富说的能力;提升自己听的能力。
【重点,难点】日期表达法;听、说能力的提升。
【预习导学】请写出下列单词或词组今天明天昨天后天平日,周一至周五的任一天知识链接请选择使用“date”或“day”填空。
1.—What _______ is it today? —It’s Monday.2.—What’s the _______ today?/What _______is it today?—It’s November the eleventh, 2009.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对星期的提问要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所有表星期的词后都有“day”这个词缀。
对日期的提问要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一、认真思考,完成下列各题。
1.请按此表规律将“the day、after(在...之后)、before(在…之前)和下列各词组合新词填空。
yesterdaytoday tomorrow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2.完成1a. 1b。
小组合作3.参照1c中的对话依据上边的图表和搭档制作对话。
思考be动词在yesterday、the day before yesterday两个情况下会有什么变化吗?4. 大胆展示你们的对话。
二、听力练习。
1. 小组讨论2a、2b题意,并预读2a中的活动及时间,确信你明白它们的含义。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4课时文具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1~13页“文具”。
教学分析:“文具”一课是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第四课时。
如何从生活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本节课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借助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文具用品这一情境,通过找朋友的活动,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初步体会到数都是从实际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体会到数与实物的对应思想。
在此基础上,教材再通过数一数自己铅笔盒里的文具、写一写、说一说、画一画、填一填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6~10各数的书写方法,逐步让学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之间的联系,掌握数数的方法,建立数感。
教学中要注意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充分运用数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1.学会6~10各数的读写方法。
2.能正确、独立地根据图意数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6~10各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6~10各数的写法。
教学准备:教具:教学挂图、实物投影仪。
学具:文具盒、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演示动画内容:今天,森林王国的小兔文具店开张了,小动物们都去捧场,听说好多有趣的活动还发奖品呢!这么好玩,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吧,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呢!二、数数、写数参观文具店1.看一看:小兔文具店里都有些什么玩具呢?(铅笔、铅笔盒、尺子、橡皮擦……)猜一猜,它们各有多少?2.数一数:你猜对了吗?小兔说,你们喜欢哪一种文具,只要把它的个数数出来,我就把你喜欢的文具送一份给你,希望小朋友们踊跃参加……3.找朋友:让学生把教材上的文具连一连。
4.小兔夸大家数得很准确,那你们能正确地数出来吗?试试看。
学生试写。
5.小兔请老师为大家示范写。
(看谁看得仔细,学得认真)数一数,写一写。
(1)数自己的文具。
自己数一数文具盒里的文具各是多少,并在田字格中写出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课时4 猴子的烦恼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教材第一单元的第四章“猴子的烦恼”。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技巧,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难点:理解分数的概念,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分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关于猴子分水果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分数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分数的概念,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 例题讲解:以具体的水果图片为例,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
5. 实际应用: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分食物、分配物品等,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概念。
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 实际应用举例。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笔描绘出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并解释其意义。
答案:略。
答案:每个朋友可以分到3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们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以提高学生们对分数知识的掌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1. 分数的概念:在教学中,我通过一个关于猴子分水果的故事来引入分数的概念。
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分数是用来表示整体的一部分的数。
例如,将一个水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这样,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到分数的意义,并能够将分数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在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时,我以具体的水果图片为例,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1单元第四课时认识线段》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四课时“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和直线、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长度单位和直线、射线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认识线段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线段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尺、彩笔等教具,以及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线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线段的特征: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测量线段,总结线段的特征。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合作,用直尺和彩笔绘制线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线段的认识和绘制心得,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线段的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6.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线段的认识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线段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观察、动手能力。
第一单元 第4课时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情境导入【设计意图:选取生活中的素材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祖国的强大和民族自豪感。
复习时所设计的问题调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利用我国旅游资源和各国到我们旅游人数中的一些数据,渗透德育教育。
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设置悬念,为后面研究数的组成中提供心理准备。
】一、课件呈现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1. 观看美景图片,感受祖国之美看完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掌握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概括、类比迁移能力。
2.掌握把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改写,体会用“万”为单位计数的简捷性。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 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难 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时在本单元的前3课时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知道了什么是数位、计数单位、数级和位数,在这样的知识基础上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会比较容易的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迁移到亿以内的数上,进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同时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把“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所进行的“抽数比大小”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预设:这些地方非常漂亮,很想去看看。
2. 引导:很多外国人也对中国的美景非常向往,来我国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
课件呈现几个国家来我国旅游的人数。
3. 揭示课题:你会比较每两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吗?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二、回顾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 比一比,并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04课时_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04课时_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数的比较,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认识和运算,对于数的比较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数的大小比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大数的认识不够清晰,比较方法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数感培养,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反复操作和思考,提高比较大数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数的比较。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比较大数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数的比较。
2.教学难点:对于大数的认识不够清晰,比较方法不够熟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PPT课件,包含实例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亿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实例。
3.学习单:学生用于记录和巩固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两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大小,引发学生对数的大小比较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实例。
例如,展示两组亿以内的数,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大小。
教师在实例中引导学生发现比较方法,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亿以内的数,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
1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时作业设计章节课时: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时《括号》。
作业类型:课时作业。
作业功能: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
作业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总结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2、认识中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掌握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业形式: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作业时长:大约时长20分钟左右。
作业内容:第一项:课堂练习1.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1)16-9=7 18×7=126 126+14=140 ( )(2)90÷15=6 10×6=60 130-60=70 ( )(3)○-△=□ ●-▲=■ □×■=☆ ( )2.脱式计算26+ 84÷[﹙8+6﹚×2] 42×[169-﹙78+35﹚]72÷[960÷﹙245-165﹚] 540÷[﹙3+6﹚×2](325-85)×12÷15 [492-﹙238+192﹚] ×263.根据要求在算式“900+60÷60-30”中添上括号(1)改为先加法、再除法,最后算减法的算式:( )(2)改为最后算除法的算式: ( )(3)改为得数是902的算式:( )(4)把“32+28×80-60”改为最后算加法的算式:( )4.文字题。
(1)78与36的积再除以26的商是多少?(2)348与534的和再减去227,差是多少?(3)304除以19的商.加上16的5倍,与840的和,和是多少?(设计意图:通过上面各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二项:课外延展添括号使等式成立。
(设计意图:此项作业也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字数和要求上有不同的标准,主要是在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得到不同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