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教师招聘教育综合背诵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34.76 KB
- 文档页数:15
2018 教师招聘笔试高频必备简答题1.简述新课改的学生观(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 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
2.简述现代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现代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4.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5.教学过程的特点 /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 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 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 ( 心理准备 )(2) 领会知识 (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7.我国目前教学原则有①直观性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 ③巩固性原则; ④循序渐进原则 ( 系统性原则);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⑦量力性原则; ⑧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概念界说"(1)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联系在一起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对教育的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
2、教育定义"广义: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教育影响的过程。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梳理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失言、笔误、梦等现象属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2.教育目的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结构)。
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即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5.(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6.XXX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复,就几乎等于重新研究。
所以,为了研究不被遗忘,在研究后要(及时)复。
7.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8.我国的教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根蒂根基之上的。
9.所谓心理开展是指个体从出身、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0.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及(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1.旧中国首次制订现代学制是(1902)年,称为(壬寅)学制。
12.学校德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一种是(以理服人);另一种是(以力服人)。
13.当代最具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14.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这是技能的(正)迁移。
15.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16.有的学生因为常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
这是一种(感性)概括。
17.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心理年龄)×100.18.我国教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研究分为知识的研究、技能的研究和(行为规范)的研究。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实用主义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主要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实用主义21、制度化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018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总结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0、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1、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1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①顺序性不陵节而施,遵循量力性原则②阶段性不一刀切,一锅煮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④互补性长善救失⑤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13、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4、教育目的的作用①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
②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1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6、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1)个体本位论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2)社会本位论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得产生与发展1教育得涵义(掌握)广义得教育:凡就是增进人得知识与技能、发展人得智力与体力、影响人得思想观念得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狭义得教育:指以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得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得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得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她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2教育得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就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得人.学校教师就是教育者得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得性与专业性.受教育者就是学习得主体,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得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得人.特点有发展性与不成熟性、可塑性与可教性、能动性与主动性。
教育影响就是教育实践活动得手段,就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她们联系起来得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得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得关系就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得关系与矛盾3教育得属性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有目得得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区别于其她事物现象得根本特征,就是教育得质得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就是人类所特有得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得社会或者同一社会得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得性质、目得、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她社会意识形态得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得起源与发展教育得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得错误就就是把动物得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得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瞧成简单得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得目得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得指导下形成得,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得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与现实条件教育得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与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得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得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与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2018年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一、教育学部分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穿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授课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3、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阐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滋生”、“不陵节而施” ( 表现了次序渐进的授课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反响了启示性授课原则 );“授课相长”( 表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一致的授课规律)。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重申“少儿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首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授课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授课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授课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见解: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道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远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 、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授课内容主若是:“四书” ( 《大学》、《中庸》、《论语》、《盂子》 );“五经” ( 诗、书、礼、易、春秋 )。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由于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 、我国一般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再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想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想能力是决定性的要素。
2018年老师聘请考试教化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88个重点(细心整理)1, 教化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化包括社会教化, 学校教化和家庭教化。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化,是教化者依据肯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化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 有安排, 有组织地对受教化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化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 教化的功能:定义:是指教化者在教化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化媒介对受教化者的特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化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化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化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 教化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化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 现代教化的特点:(1)教化及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化的基本特征。
(2)教化的公共性, 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化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 学习教化学的意义: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化观,驾驭教化规律,指导教化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驾驭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驾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老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化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育创新精神,主动投身教化改革。
6, 教化的政治功能:①教化培育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须要的人才。
②教化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肯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化促进民主化进程。
7, 教化的经济功能:①教化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化再生产科学知识。
8,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遗传确定论,代表人物: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逊, 高尔顿。
(2)环境确定论,代表人物:荀子, 洛克, 华生。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45个重点(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0、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1、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1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①顺序性不陵节而施,遵循量力性原则②阶段性不一刀切,一锅煮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④互补性长善救失⑤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13、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4、教育目的的作用①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
②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1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6、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1)个体本位论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2)社会本位论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4)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195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1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①教育目的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45个重点1、教育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教育的功能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重点总结【教育学】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杜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二、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举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举动中从事进修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增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三)教育与科技文化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3)息技术与教育:1)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研究和教育的观念;3)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入手下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革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革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供给了机会,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非凡功能:(1)学校教育标准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2)学校教育加速了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5.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2018年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3、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读你文化提醒你:以下考点常出现于材料分析题中,材料分析题有3小题,共42分。
其中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职业道德和文学作品会各出一道材料分析题,分布于30~32小题。
一、必背知识点(一)教师职业理念1.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其含义: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基本含义: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基本含义:学生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3)因材施教。
5.现代教师的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6.现代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2018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教育综合知识必须被广泛掌握。
以下是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的详细内容。
一、教育法律政策教育法律政策是对教育活动和教育主体进行规范的法律文本。
在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考点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法律政策:1. 《教育法》:该法规定了教育的基本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师范教育等内容。
2. 《义务教育法》:该法规定了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保障,包括义务教育的免费、均衡、普及等方面。
3. 《专利法》:该法规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内容,对于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活动的原理和规律进行总结和研究的科学理论。
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考点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教育理论:1. 构建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根据学生的现实经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2.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内化社会经验来实现的,认为家庭、同伴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 启发式教学理论:强调对学生进行开放性问题和案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评价与考试教育评价与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考点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教育评价和考试相关知识:1.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标准化考试等。
2. 学业水平考试: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全面评价的考试,如高考、中考等。
3. 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方法,包括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四、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是对教育机构和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改善的过程。
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考点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关内容:1. 教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等。
2018教师招聘笔试高频必备简答题(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1)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引发学习动机(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1①直观性原则;②启发性原则;③巩固性原则;④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⑤因材施教原则;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⑦量力性原则;⑧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1)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1)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1)定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③学生特点;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2(4)以引导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9)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10)灵活施教原则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含义: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1.含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3(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1)说服法 (2)榜样法 (3)锻炼法 (4)陶冶法(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6)品德修养指导法(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4(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劳动效果的隐含性)(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主体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1)明确的共同目标;(2)健全的组织结构;(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1)创造性思维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1)思维的深刻性; (2)思维的灵活性; (3)思维的敏捷性(4)思维的批判性; (5)思维的广阔性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习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强调语言交流训练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1)情绪和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②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3)对异性的情感5一,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三,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四,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5)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6)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④记忆材料的重要性,或识记者的态度。
⑤识记的方法。
⑥时间因素的制约。
⑦情绪和动机。
①消退说②干扰说: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③压抑(动机)说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④提取失败说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
⑤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就可以以此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简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当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
这是一种消极的遗忘,教学中必须努力避兔。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6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
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1)意志的独立性(自觉性)(2)意志的果断性(3)意志的自制性(自制力)(4)意志的坚韧性(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