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作者: ————————————————————————————————日期:

?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高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膜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 巴管壁 淋巴 循环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体液 (约占1/3) 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图示如下:淋巴 注意:(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1.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元之间 单向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7.突触的结构如下图: 轴突 神经末梢 细胞体 树突 6.兴奋传递 4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5.神经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注意:蛋白质类的激素药物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成小分子从而失去药效。);而氨基酸和固醇类即可口服也可注射。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前者降血糖,后者升血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体血糖范围(0.8—1.2g/L) 左边箭头表示:在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的升血糖过程; 右边箭头表示: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的降血糖过程。 注意: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细胞利用。 4.激素调节方式: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右图) 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 进一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最全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最全高中数学 (经典版)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1 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 算法的特点: (1) 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 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 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 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 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 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 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 字说明。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 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 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 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会考学考精简版纯重点必背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 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概念/定义:以及特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文化的范围: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有阶级性,看不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无阶级性,看得见)的部分 4、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5、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6、文化现象的实质:一种精神现象。 7、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8、文化的形式: 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动态: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9、文化的力量(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0、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关系: ①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 ·为什么不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关系的特点:相互交融 经济: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 ③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 ④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必修三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细胞生活的环境 (1)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3)内环境的成分:水(最多)、无机盐、蛋白质、脂质、葡萄糖、气体(氧气,二氧化碳)、 维生素、激素、代谢废物(尿素等) 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本质是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PH :7.35~7.45 温度:37℃ (5)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细胞外液 体液 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淋巴 (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内环境)

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 应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 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 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内正外负 (4)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相反__,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相同__ (5)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传导速度:很快。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上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各级中枢及人脑所特有的高级功能:P20图2-5 P21图2-6 下丘脑是_体温调节_中枢、_水盐平衡调节_中枢、___血糖调节__中枢。 小脑是___维持身体平衡__中枢;脑干是__呼吸_中枢;脊髓是_躯体运动的低级__中枢。 最高级神经中枢:__大脑皮层_,其中有_语言_中枢、_躯体运动_中枢、_躯体感觉_中枢。 感受器 效应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

高二历史必修3——文化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三、法家和道家 1、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三复习必背知识点

2016年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全部为选择题) 考点一:内环境 1.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2.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绝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考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及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考点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可考非选择题)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非选择题考点) ①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②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③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 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④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非选择题考点)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高中英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unit1 1.take place / happen / break out 无被动 2.starve to death 饿死 starve to do 渴望 做 .. starve for 渴望 得到 .. 3.in memory of 纪念 4.dress up 穿上盛装,打扮 5.p lay a trick / tricks on play a joke / jokes on 6.a ward sb. sth.=award sth. to sb.授予某 人某物 reward sb. for sth. 因 ... 而报答,奖赏某人 reward sb. with sth. 用 ...报答,酬谢某人 7.look forward to doing *以介词 to 结尾的短语 pay attention to (doing) devote? to (doing) attach? to (doing)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认为 ...很重要8. without permission. 未经许可 permit doing sth. permit sb.to do sb be permitted to do 9. turn up 出现 ,调高 turn down 拒绝,调低 turn out (to be ) 结果是 turn to sb (for help) 求助 10 keep one ’ s word守信用;履 行诺言 hold one ’ s breath屏息;屏气 11.apologize to sb for sth make an apology to sb for sth 11. set off ( for.. .) = set out ( for...) 动身,出发 12. remind sb. of sth. /sb.使某人想起?remind sb. to do sth. 提醒某人做某事 14.mean to do 打算做 mean doing 意味着 15 be satisfied with 对?感到满意satisfying 令人满意的 16 lead to 导致;通向,通往 17.It is/was obvious that。。。很明显??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1.内环境特点的3个方面: (1)成分: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也称细胞外液。 (2)理化性质:渗透压、温度、酸碱度体现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的5个重点: (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特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2.静息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是由Na+内流形成的。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局部电流。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是在整个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三、1.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 重要意义。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且由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小管和集合

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一些基本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2)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3)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4)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 (5)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 (6)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7)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2.向量加法运算: 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 ⑵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篇二】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

(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

2021年高中政治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高中政治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高中政治重点内容复习关键是掌握必背知识点,那么必修三课本有哪些知识点呢? 高中政治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1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

(2)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 (3)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 (4)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 5.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高中政治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2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 (1)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要保护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

最全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最全高中数学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1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 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 算法的特点: (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 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 框和B 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 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 行B 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学习路上,无忧考网为你加油! 【一】 (1)复种制度,即复种。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复种植的制度。一年种植作物两次或三次的复种,称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两年内种植作物三次的复种,称为两年三熟。复种次数的多少受各地的自然条件,特别是热量条件、各地的积温数及生产条件制约。我国的积温数北方少而南方多,比如,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积温逐渐增加,东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在1600℃~3400℃,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为3400℃~4500℃,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积温为8000℃,为一年两熟或三熟;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及云南南部积温为8000℃以上.为一年三熟。一年种植四次以上的复种,主要用于蔬菜栽培。

(2)复种指数全年内作物的播种面积为2000亩,耕地面积为1000亩,复种指数为200%,说明该生产单位种植农作物平均能达到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也叫 “农作制度”,是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总方式。它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 (3)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轮作制度、复种、间作、混作、套种、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杂草等几个环节构成,其中以轮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环节。通常以各地区的作物复种轮作方式来表示该地区的耕作制度。例如,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的主要种植方式,来代表这一地区的耕作制度。 【二】 1东北地区的位置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的地区,对其位置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经纬度位置。该区的最北部是我国纬度的地方,最东部也是我国位置的最东部(135°E多)。②海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地区,位置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它的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③政治地理位置。它的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俄罗斯有漫长的边境线。④地缘经济区位。东北地区已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地缘中心,与周边国家贸易活跃。图4.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级中学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一)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 ⑴、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⑵、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⑶、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流到下一营养级。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怎样? ⑴、太阳能进入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固定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⑵、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中: ①、一部分:生产者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生命活动,继续储存在有机物中。 ③、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 ④、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取,流入第二营养级。 ⑶、能量在第二、三、四营养级中的变化,与第一营养级大致相同。 研究能量流动有什么实践意义? ⑴、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⑵、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二)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⑵、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⑶、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⑷、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3、碳循环与温室效应有关 4、硫循环与酸雨有关。 5、生产者和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6、生产者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7、二氧化碳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8、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⑴、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⑵、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三)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最新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必修三优秀名师资料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文科班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 3 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细胞生活的环境、 (1)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内环境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体液细胞外液 (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淋巴 (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3)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媒介: 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本质是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渗透压:770kpa,相当于 0.9 的生理盐水 PH:7.35~7.45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机制的实验。 (见书 9)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内外环境中枢神经系统内外变化作出的规律性规律性应答。规律性 (2)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反射弧感受器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必修三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starve作不及物动词,表示“饿死,挨饿”。starve for=be starve of/for,表示“渴望获得,迫切得到”。 2)plenty作不可数名词,只用于肯定句中,表示“充足,大量,富裕”,可做主语,宾语或表语。做主语时,谓语动词随着plenty所指的单复数形式作相应的变化。plenty也可作副词,表示“充分地,十足地,好多”。in plenty表示“大量的,丰富,充裕”可作表语,定语,状语。 3)satisfy 作及物动词,表示“满意,使满足”,直接跟宾语,若接that从句时,意思是“使相信”,从句前有间接宾语。satisfy…with以……满足be satisfied with对……满足satisfy…for向……偿还be satisfied to do sth满足于做某事 4)harm作名词,意为“损害”,不与不定冠词连用,常与do,come,mean等动词搭配。do more harm than good弊大于利There’s no harm in(sb’s)doing sth=It does no harm for sb to do sth做某事无害处作及物动词,表示“损害,伤害”。 5)lead 作及物动词,表示“领导,引导”其宾语常接介词短语或者副词作宾补。 表示“影响,致使”时,后接介词to,也可以接不定式。 lead sb into使某人陷入某种不良的状态。lead sb away使盲从,常用于被动语态。 lead nowhere毫无结果,,对……不起作用。lead up to sth作为……准备,导致。 lead sb by the nose牵着某人的鼻子,完全操纵某人lead a dog’s life过困难的生活 lead sb believe that使某人相信(假的事情或不确切的事情) lead the way带路,带头lead作为名词,give sb a lead给某人做出榜样,提示某人 6)origin 是名词,表示“起源,起因,出身”。be of origin起源于,出身于 7)event是名词,表示“事变,事件”,既可以指历史上的,国际上的,国内的大事件,也可以指日常事件,复数形式还可以指事态的发展和结局。也可以指体育比赛中的“项目”。 常见词组:at all events/in every event总之,无论如何,不管怎样 in the event结果,终于in the event of万一,如果,倘若in that event若果那样的话 8)dress 作及物动词,表示“给……穿衣”,后接人作宾语,也可以做不及物动词,表示“穿上衣服,穿着衣服”。dress up穿上盛装,打扮dress作不可数名词,表示“衣服”;作可数名词,表示“妇女及儿童的衣服”。dress sth up修饰,掩饰 9)trick play a trick on sb=play sb a trick开某人的玩笑,诈骗某人 do/turn the trick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成功。 have a/the trick of doing sth(有)做……的习惯/癖好。 be up to tricks,be at one’s tricks玩鬼把戏,闹恶作剧 trick可以做动词,trick sb into doing骗某人去做某事trick sb out of…骗取某人 10)memory 是名词,表示“记忆”时,接for而不接of。 复数形式memories可表示往事。 in memory of纪念,一般表示对死者的纪念。 lose one’s memory“失去记忆”,可能永远也想不起来;而slip sb’s memory指一般想不起来,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想起。 within one’s memory=within the memory of表示“记忆所及的时间”。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精华版)

: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孔子:①提出“仁” 与“礼”的学说;②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③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④言论编纂成《论语》。孟子:①“仁政”学说。 ②性善论。 ③君轻民贵 荀子: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 。③ 礼法并施 汉代新儒学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改革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①程朱理学:二程(程颢、程颐),朱熹②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⑵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 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1、 离经叛道”的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如抨击男尊女卑,高度评价商鞅、吴起改革家,认为农民起义是贪暴的统治者逼出来的。 2、 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知识简表 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反对程朱理学;反对专制主义;经世致用思想;工商皆本思想。 :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印刷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火药:唐代发明指南针:战国发明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发展,火药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天文学著作。仪器:浑仪、简仪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数学:东汉《九章算术》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农书:南北朝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元朝王祯著《农书》,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1.汉字的起源:刻画符号—甲骨文(商代)-金文-小篆(秦统一全国文字)-隶书-楷书 2.2.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⑴东晋王羲之:号称“书圣 ”,主要作品《兰亭序》⑵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他们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⑶隋唐的草书名家:张旭、怀素。 ⒈中国画的分类:按题材分: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三大类。⒉文人画 代表人物:唐代顾恺之《女史箴图》,并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⒊风俗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是我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②楚辞:是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屈原的《离骚》。③汉赋:两汉时期盛行,代表人物司马相如。④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数量多、流派众、内容广、体裁全。⑤宋词:代表人物:北宋的苏轼 ,南宋的辛弃疾⑥元曲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包括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⑦明清小说 承恩明朝神魔小说④《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 :①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②道光年间,由徽剧与汉调相互融合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①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 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 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挽救清王朝。历史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早期维新派:⑴代表人物:从洋务运动中分离而出,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⑵思想主张: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并身体力行;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洋务运动的弊端,后来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⑶历史作用:①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维新思潮:⑴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⑵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康有为:① 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② 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世纪60年代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支持“中体西用”学说,后来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否定专制统治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