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文言文阅读高分攻略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15
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一、"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
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
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文言文阅读——文章如何快读懂教学目标:1.了解最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题型新动向。
2.如何快速读懂高考传记文言文。
本专题在熟悉考情、学会读文的基础上,根据高考的变化,了解新考点“断句和文化常识”,虽为新考点,但考查的是考生的句读技巧和知识积累,实际难度不大。
其次重点突破“概括分析”和“翻译”两大考点,这两个考点是热点,也是难点,所以重点突破。
最后,再突破“实词和虚词”这个轮换考点,或者说是隐性考点,在高考题中没有专门出题考查,但在文言文翻译题中这两个考点却是评分时的采分点。
这样既能增强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还能防备今年高考直接设题。
这样安排,让我们备考没有盲点,让文言文这一高考难点成为我们成绩的增分点。
“三读法”——快速读懂高考传记文言文如何在紧张的考场上快速读懂一篇文言文,解答好题目?有没有一些实用的快速的简便的方法?近年来课标全国卷所选考的文言文的体裁大多是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
这类文言文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
现将一种切实有效的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方法——“三步三读法”介绍如下:一、读文技巧第一步:初读文本,圈点勾画,以“词”疏意为了快速读懂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圈画关键词的方法。
那么,圈画什么?怎么圈画呢?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圈点勾画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大体了解文章思路,了解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第二步:再读文本,梳理内容,以“文”会意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
再读时,要结合尾注、题目,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就传记类文言文而言,力求对传记中的人物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的大体脉络心中有数。
具体需要:一是知人。
传记文的写作对象就是人。
圈点批注阅读,精析深探文言文,提高语文成绩_5ccca3dd0102y8bb圈点批注阅读,精析深探文言文,提高语文成绩——2018年全国卷1文言文阅读全方位解析姚红红文言文阅读题,对很多学生来说难度大。
原因无外乎两点:一则看不懂。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做题首先要看懂文章。
对于现代文阅读,考生即使不会做,文章还是看得懂的,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知道要回答什么问题,即使答不到要点上,考卷写上内容,心里能安心点。
文言文则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对于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要烂熟于心,能够活学活用;特别是要积累足够多的文言实词意思,在面对一词多义时,才能选择最适合语境的意思。
即使考生有了以上文言知识的积累,考生还必须阅读背诵足够多的文言文,培养文言语感,提升文言文阅读速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答题。
二则看懂了不会做题。
有的考生说,文言文我看懂了,知道了大意,但试题得分上不去。
我们知道文言文全国卷是四个小题,前三个选择题,最后一道是翻译题。
第一道选择题是断句,只要理解意思,基本就能拿到分,这道题几乎是送分题。
第二道选择题是文化常识题,这道小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需要积累,更需要辨析。
对于古代文化常识,高中语文课文诗词文言文中都会有所涉及,考生要熟记。
正常情况下,语文老师会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上再做补充,扩充文化常识;在高三的时候,有专门一个复习点是古代文化常识,老师还会再做一定补充。
这对考生来说,基本就够了。
更何况,文化常识考的是选择题,考生完全可以用排除法。
第三道选择题是对文章的理解,对传记人物形象进行评价,考题设置点无外乎张冠李戴,错乱时间事件,错误意会原文意思。
最后一道小题是两个翻译,考查的是考生的文言文功底,考生要有一定的文言敏感性,预设三个得分点,进行精准翻译,其他地方流畅翻译即可。
以上两点说起容易,做起来就难了,需要考生有日积月累的文言功底。
在文言功底扎实的基础上,考生如果能用圈点批注法阅读文言文,勾画关键词,精读深析文言文,会快速抓住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和做题质量。
2018语文考试的古文答题技巧介绍:高中语文万能答题模板2018年新的学期已经开始,读书少不了的就是考试,语文的古文该怎么答题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2018语文考试的古文答题技巧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18语文考试的古文答题技巧(一)1、文言实词题。
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
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
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
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
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2018语文考试的古文答题技巧(二)(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编者按:高考对于每个学子来说,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要想考高分,就得逐个击破,下面看一下语文考试干货。
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指出: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解读:①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会选取社会科学类文本,多数为最新发表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
选文字数为1000字左右,侧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社科知识,更不是从对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②针对“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具体要求,2018年高考不但要从文体上拓宽阅读范围,而且要在具体要求上进一步明确论述类文本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说理顺序、明确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并予以归纳整合,且注意内容隐含信息的挖掘,注重阅读的方法与思维的路径。
阅读2:文本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指出: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解读:2018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可能依然集中在小说或散文。
1.小说①从考点来看,人物形象、情节作用、手法语言、思想意蕴、环境描写都有所涉及。
传统题型更趋多样化,更具灵活性以人物、情节、标题等为切入点的思想意蕴探究,仍然是小说命题的热点。
②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在对人物形象分析后,要求对其进行评价等。
备考时要注意表达主旨的关键句、人物语言中带有暗示意义的语句、比喻象征性的语句。
2.散文:①散文的考点集中在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意义、分析散文结构、鉴赏散文表达技巧,探究散文深沉思想意蕴等方面。
2018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步骤解析高考语文考试中对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察是比较多的,如果你在做阅读题时感到吃力,请参考2018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步骤,希望对您有所帮助!2018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步骤解析答题步骤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重视语言标志,即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臂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之类的表示顺序的词语,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围词。
同时还要注意分号、冒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
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答题时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
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补上一课书当快意读易尽——三步阅读法,轻松读懂文言文鹿亦有知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
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
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
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
时值秋祭,例用鹿。
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猎者固请。
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
”是夜鹿去,遂不归。
李氏深悔之。
这则故事有何寓意?答案(1)若对待对方不真诚友善,鹿尚且有知,更何况人呢?(2)以诚相待,情谊永存。
朋友之间,任何私欲、迟疑都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参考译文】博山有个姓李的人,以砍柴为生。
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鹿仔,就带回家喂养。
鹿长大一点后,十分驯服,见到人就呦呦叫。
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鹿出去,到晚上必然回来。
到了秋祭的时候,照常例要用鹿(祭祀)。
官府监督打猎的人很着急,限期要送上,但是(猎户)十几天都没有打到鹿,就向这个姓李的人请求(把鹿给他),姓李的人不给。
猎户一个劲地哀求。
姓李的人迟疑道:“等我考虑考虑。
”当夜鹿就逃走了,不再回来。
姓李的人十分后悔。
每年高考中,总有一部分考生把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看得相当困难。
究其原因是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读懂所选文章,从而无法快速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准确分析人物品行和概括文意要点,这样导致了部分考生理解翻译能力不强,不能准确地判断选择答案,造成得分甚少的不良后果。
其实,如果正确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和做题技巧,做文言文阅读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总结以往经验,下面的方法技巧,需要我们多去实践。
第一步:整体快速阅读,粗略弄懂大意阅读时,可先看选文出处,弄清选文文体类别,再快速浏览文章主要信息,粗略概知文章大意。
需要提醒的是,在阅读时,最好先参看一下题目设置中的内容观点概括分析表述题,据此可帮助你迅速弄懂原文内容大意,快速理解甚至翻译原文中难理解的部分。
在阅读过程中,对弄不懂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弄不懂的个别句子,要学会“跳过去”(跳读法),不要在这里过多纠缠,以提高阅读做题速度。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最佳答题技巧方法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考验阅读和理解能力的。
那么在应对文言文阅读时,应当采用何种最佳答题技巧方法呢?技巧1:通读全文在应对文言文阅读时,首先应当通读全文,把全文大意、情节等都了解清楚。
并且应当留意关键词、名词、短语以及逻辑关系等,分析出文章的重心和脉络。
技巧2:辨识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应当辨别出文言文的特点,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文言文通常使用繁体字,而且使用的词汇、语法结构也与现代汉语不同。
例如,“然则”代表“但是”,“此”代表“这”,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以某为某”、“不某而某”等,需要学生们注意辨别和掌握。
技巧3:注重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往往一句话包含几个分句,甚至十几个字以上。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句子结构,分清主谓宾等成分。
技巧4:强化语感文言文比较注重修辞和意境的营造,因此需要强化语感,把握节奏和韵律。
通过多读经典文言文,增加对文言文的感受和理解,并且可以通过背诵句子、段落等方式来巩固自己的语感。
技巧5:多做历年真题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考查重点属于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因此多做历年真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阅读的出题规律和考查难度。
同时,根据历年真题反思自己的考试策略和不足,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技巧6:注重考试策略在考试时,应当注重考试策略,合理分配答题时间,把握分数点。
在答题时,应当先阅读题目,然后再精读文章,留意题目的关键词和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总之,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中的一大难点,需要学生们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答题技巧方法的运用。
通过通读全文、辨识文言文的特点、注重句子结构、强化语感、多做历年真题和注重考试策略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题型。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高分技巧高考文言文高分技巧一:文言文翻译方法“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高考文言文高分技巧二:文言文归纳要点概括中心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题如何快速提分高考考试大纲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在选材上,以记叙为主的人物传记一直是高考的热点,那么文言文阅读题如何快速提分呢?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阅读时要注意人物在不同阶段所做的事,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评价。
对于人物传记中常出现的词语(表示官职及其升迁变化的,表示人物个性、品行的,表示古代科举、教育的等),要有意识地多加积累。
此外,对文学文化常识,也要做系统复习。
对于其他文体,也要兼顾到。
杂记,或以记事为主,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把握行文的线索,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深意。
议论性文体,阅读时要抓住中心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作者所用的例证。
应用性文体,要了解背景即写作缘由,把握其文体特征。
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迅速理解文章内容。
不管阅读哪种类型的文言文,首先都要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这样做分析概括类的题目就不会太难,同时也有助于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解答翻译、断句和实词、虚词的理解这类题,还需要对文意理解得更精准。
所以,文言文的备考还是要从词汇(主要是实词)的积累做起。
积累词汇,不能靠死记硬背,而要在文言语境中理解记忆。
一方面要反复诵读教材中的文言文,并对重要词汇归纳整理;另一方面,要加强课外阅读和训练,对阅读材料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注意归纳整理。
虚词和句式的复习关键是理解,要通过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来掌握。
阅读文言文,尤其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坚持把读懂文本放在首位。
答题的准确率与文本读懂的程度成正比。
遇到感觉较难的文章,在初读后,可以参照文后的内容分析一题,再仔细阅读,一定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此外,建议同学们选做一些近年的高考试题,探究命题的规律,找到解题的窍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题如何快速提分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考语文复习指导栏目。
201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作者:姜有荣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第30期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试卷中的重头戏,也是考生能抓得住分数的一个重要板块,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科学备考、智慧应试,现对其命题特点、趋势和备考作一指导。
【命题透视】透视2017 年高考全国卷和自主命题省(市)卷的文言文阅读试题,可以探究出其在命题上的如下三个特点:1.选材:文本均为浅易的文言文,以人物传记为主,同时兼顾其他文体。
9 份试卷中,全国新课标I 卷、全国新课标II 卷、全国新课标III 卷、山东卷、天津卷等 5 份试卷选用了人物传记类文本(含自传性文本),而且以二十四史为主;北京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等4 份试卷则选用了文学性比较强的散文或论述类文本。
2.考点:主要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化常识、文言断句、文句翻译、信息筛选及文意理解(分析概括)等。
3.试题命制:⑴题型: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化常识、信息筛选等试题一般为选择题;文句翻译一般为主观题;文言断句、分析概括等试题,全国卷为选择题,自主命题省(市)卷为选择题或主观题。
⑵题量:全国新课标I卷、全国新课标II卷、全国新课标III卷、江苏卷、山东卷均为4 题,浙江卷、上海卷均为5 题,北京卷、天津卷均为6 题。
⑶赋分:全国新课标I卷、全国新课标II卷、全国新课标III卷均为19分,北京卷、天津卷均为23 分,山东卷为22 分,浙江卷为20 分,江苏卷为18 分,上海卷为13 分。
除上海卷以外,其它8 份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所占权重均在10%以上。
通过对2017 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考点、试题命制等方面的分析、探究,可以探寻出201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如下三点趋势:1.选材:每份试卷都形成并保持了各自选材的稳定性。
如全国新课标I 卷、全国新课标II 卷、全国新课标III 卷近三年来都从二十四史的人物传记中选材,浙江卷、江苏卷则都从文学性比较强的散文中选材。
2018高考文言文阅读高分攻略1命题思路1、贴近教材。
文言实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注重细节。
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2阅读步骤一是浏览全文找主要内容,对于人物传记阅读可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二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一般此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
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三是再读原文,逐个做题。
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
3实词虚词1、文言实词一文言实词二(点蓝字可见120实词)(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相近或相反)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如:贷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如:“无所阿避”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2、文言虚词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4材料+错项1、筛选材料(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2、找错误项(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5固定短语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6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例: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例: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只不过……罢了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四、表示揣度25.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例: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26.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该不是……吧?例: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27.其……欤?(兼表反问)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28.……庶几……欤:……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五、表示选择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例: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例: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31.其……其……也?:是……还是……呢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六、表设问: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何则?陵迟故也。
七、表陈述语气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例: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愚溪诗序》34、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例: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例: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36、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例: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愚溪诗序》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37.比及:等到……的时候例: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八、被动句38、见……于……:被例: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39、为……所……:被例: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九、宾语前置40“唯……是……例:唯命是从。
41……何……之有例: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十、连词42.诚……则……: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例: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例: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愚溪诗序》45.向使:假如,如果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例: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②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例: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祭十二郎文》十一、复音虚词49、得以:能够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50、俄而:不久,一会儿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口技》51、而况:何况,况且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例: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53、既而:随后,不久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54、既……且……:又……又……例: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离骚》55.可得:可以,可能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